时间:2023-10-12 09:3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礼仪的发展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只要公司存在,就会面临价格竞争与服务竞争,。传统产业如此,B2B电商竞争也难以例外。据悉,一轮轮的团购网站、垂直B2C倒闭潮出现,而大型B2B电商的举步维艰也非常明显。但市场经济竞争轨迹显示,价格战总体不会停止,常态化趋势明显。从另一角度来看,在某个阶段或受行业自身认识或政策行业规范等因素影响,价格战某个周期步入相对理性竞争却可以预期。
尽管B2Bworldbuy.cc电商行业巨大通过上市融资或投资,资金状况有所好转,但经营亏损的现实使得行业竞争的压力没有丝毫降低,价格战的竞争使得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从B2B电子商务产业在中国未来发展来看,要尽快的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则体现出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数据表明,近年B2B电子商务公司的营业额突飞猛进,对传统零售业、物流业均形成市场冲击。面对一些跳跃式的发展,本身就表明其领域内活力与前景的广阔程度。这也是我国B2B电商企业发展不断涌现的吸引力所在,可以预见随着产业规模化与资金实力、服务水平的竞争,其价格战的趋势仍将保持继续。
另外,行业内企业年年亏损,却还不知疲倦地挥舞价格屠刀,每每还能博得融资青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价格战把大家都打死了,垄断主义诞生。”这充分表明,B2B电商企业对价格战的一种深度与现实的感受。所以说,价格竞争阶段将结束,不会再追求单纯低价竞争。过分的价格战最终伤害的是B2B电商企业的总体发展,最终也会伤及自身。
【关键词】紊乱型依恋;双向发展心理疗法;依恋关系
一、涵义
双向发展心理疗法又称二元发展心理疗法,它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儿童与其主要照顾者能够接受治疗师的介入,主要治疗儿童的依恋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反应性依恋障碍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非强制性治疗方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niel Hughes依据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提出,最初进行的是关于儿童早期与其熟悉看护人分离而引起情绪困扰的干预研究。其中的“双向”必须是亲子,首选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但也不是绝对。
双向发展心理治疗主张创建一个“有趣、可接受、好奇和具有同理心”的环境(简称PACE),治疗师与孩子的“主观经验”相通,以一种自述的形式将儿童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语音语调、共同调节的情绪以及共同创建的环境表述出来。所以,双向发展心理治疗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行为策略。
双向发展心理治疗基于一个理论,那就是紊乱型儿童不仅经常杂乱无章的依附他人,而且会强迫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类儿童将其主要照顾者视为恐惧的来源,从而干扰了依恋模式,可能导致儿童反复的侵入性记忆继而在儿童外部行为上加以表现,使儿童很难参与治疗。这一理论得到Lyons-Ruth 和 Jacobvitz研究支持。因此Daniel Hughes提出“情感协调”的概念,即建立儿童与其照顾者非语言性的交流、觉醒表达以及照顾者对孩子内部经验认识的通信模式。通过这一过程,儿童与其照顾者共同建构主观经验和共同调节情感反应,以修复儿童早期的情感创伤、纠正其扭曲的发展轨迹,以发展儿童的自治能力。
双向发展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安全、自我调节、自我反省、修复创伤经验、关系的参与和处理、增强积极影响。
双向发展心理治疗的阶段:
1、 发现阶段:提供信息和经验。
2、 矛盾阶段:回避谈论某些经验、记忆和情感,谈话内容减少,感到孤独、困惑和羞耻而引起恐惧、脆弱、依赖和空虚。
3、 信任阶段:儿童和主要照顾者、治疗师开始改进,共同调节情绪,共同创造有意义的陈述,建立安全感并创建一个连贯的叙述。
4、 过程延伸:治疗对象开始进行治疗之外的相似的对话。
二、方法
首先治疗师、主要照顾者与儿童的情感处于协调状态。然后治疗师要探索与儿童同时保持协调的“主题”(治疗师要试图帮助孩子表达一个关于他们积极意识经验的连贯叙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治疗师帮助孩子管理和调节孩子的情感状态,以开发新的情绪。Daniel Hughes 主张“治疗师允许孩子的主观经验影响自己”。治疗师可以真正的进入孩子的经验并从治疗师那里表达他\她自己的主观经验。治疗师的“主观经验”应该是孩子的经历、作为孩子的感官,对孩子的情感加以整合,重新经历事件并促进问题的解决。治疗师和孩子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新的共同意义的痛苦经历,让孩子学会体验新的经历,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并验证孩子潜意识的经验水平。
“双向”是治疗最重要的部分。通过主要照顾者与儿童频繁的互动,使儿童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愉快的经验被放大而压力经验减小,主要照顾者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彼此。Daniel Hughes将这一过程称为“非言语点化”。“非言语点化”主要维护和重建孩子的行为和认知方式,阻止孩子进入一种消极情感体验的情绪状态而导致孩子的感情变得失控。治疗师将对“双向”的行为和态度保持好奇的状态,以鼓励他们去探索和更好的了解生活更深层次的含义,并逐步制定更连贯的生命故事。
主要照顾者在儿童的心理治疗中主要作用是帮助儿童找到安全感;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创建一个可以疗伤的氛围;帮助儿童调节消极情绪,例如恐惧、羞耻等;证实创伤和耻辱事件对儿童的价值;安慰儿童不管发生什么你们的关系依然不变;帮助儿童有条理的、全面的寻找生活的意义;帮助儿童明白你会就他\她发表自己的看法。
Daniel Hughes 在后期的研究中预期效果被频繁中断,原因是由于孩子痛苦和羞辱的经历。所以双向发展治疗要求治疗者首先要接受和处理这些经历,然后“修复”孩子的主观经验。
双向发展心理治疗方法的运行特点:
1、 在主要照顾者及儿童接受的前提下,有趣的互动、专注于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治疗最基本的部分。
2、 探索消极事件时总会感到耻辱,所以要求双方换位思考,有思考才有质疑,这样才能进行干预。
3、 结合反思对话和非言语点化,以情感交流为中心的治疗活动是关系修复的必要条件。
4、 支持羞耻感的减少和内疚感的增加。
5、 在“PACE”的环境中遇到阻力,而不是来自批评或处罚。
6、 治疗师以指令和“双向”对象为中心,若指令被频繁地修改,延迟或反应搁置,则说明儿童和主要照顾者在“PACE”环境中遇到阻力。
三、目的
Daniel Hughes 主张建立一个“有趣、可接受、好奇和具有同理心”的环境,同时要求治疗师致力于保持情绪、积极参与并反馈给孩子。这是一个积极的,在情感上多种多样的,二元性的交织体验和反思的互动。但所有的规则都是非强制性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
双向发展治疗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构造一个新的和连贯的自传,让孩子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联系,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作为治疗师,应充分表达孩子的主观叙述,并不断地整合孩子的非言语反应,和孩子一起用孩子表达的方式自发地修改它。要认识到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即是一种忍受痛苦影响的相对能力,又称为影响耐受性,它影响着自我调节机制,使孩子建立减少内部痛苦的防御机制。治疗师要定期用孩子的第一人称和孩子对话,这会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意义。
四、关于照顾者
对于照顾者,Daniel Hughes 指出双向发展治疗方法的前提是治疗师和家长能够持续的参与到儿童中,照顾者和儿童的依恋模式才会被双向相互作用的力量和治疗主题激活,治疗师必须探讨照顾者有关的过去经验来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照顾现在的孩子:处于危险的情感中,行为能力和认知失调。如果主要照顾者是过去的施虐者,那么他们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治疗师要确定照顾者是否已经接受事实,否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参与更容易使孩子在心理治疗中那些转化的经历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适当地进行移情。
五、结论
双向发展心理疗法一直以来被批评为缺乏一份全面的、完整的可以提供详细流程的案例研究,尽管非言语沟通,经历修复,好玩的互动,依恋关系和蹒跚学步的孩子都有据可查,但Hughes 和 Becker-Weidman 为纠正较大孩子的情绪状态故意假设相同的事件可以重现,这也暗示疗法似乎是用年龄回归技术带来这种重演。
Becker-Weidman 于2006年做了两项研究,其中一项是一个四年的随访,在这项研究中,?Becker-Weidman得出结论:经过双向发展心理治疗的儿童有明显的临床改善,后通过《儿童行为量表》的测量,统计学有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ecker-Weidman, A., & Hughes, D., (2008) "Dyadic Developmental Psychotherapy: A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complex trauma and disorders of attachment," ?[J]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13, pg.329-337
[2] Becker-Weidman, A., Dyadic Developmental Psychotherapy: Essential Practices & Methods, Lanham, ?[J] MD: Jason Aronson, 2010
[3] Becker-Weidman, A., The Dyadic Developmental Psychotherapy Casebook, Lanham, ?[ J]MD: Jason Aronson, 2011
[4] Hughes, D. (2003).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e spectrum of attachment disorders and intrafamilial trauma.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M], 5, 271C279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调性发展手法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本文以李斯特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从而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发展手法
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99-02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是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在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体现出作曲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我们知道,传统作品中调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声部音乐存在的灵魂,而调性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诸如音乐体裁、结构等因素的限定和制约,同时,调性发展手法的应用亦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李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调性的发展及其手法的运用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下面,笔者以作曲家部分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以此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和声语言。
一、调性呈现方式
“调性的呈现,指的是一首作品,一个部分或一个片断的调性由哪些和弦构成。”[1]而由于和弦的功能属性、调式体系、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等有各自的特点,当这三方面的各种处理方式相接合时,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调性呈现方法。李斯特作为一位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虽然其艺术歌曲仍属于调性音乐范畴,但由于作品中和声材料及和声进行丰富多样,因而调性呈现的方式也变化多端,主要体现在扩展调性与模糊调性两个方面。
(一)扩展调性
调性扩展的手法很多,但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主要采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远关系调的离调处理,以及三度关系连续进行来扩充调性。如谱例1所示,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的开始处,作曲家即运用了bA大调的变化音和弦。低声部在主持续的基础上,第1-2小节是bA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第3小节应用了重属增六和弦。此处,变和弦的应用不仅产生了明暗交替的色彩,同时大大扩展了调性的范围,形象地表现出歌词“欢乐和痛苦,充塞于内心”的矛盾心里。而在艺术歌曲《莱茵河,美丽的》一曲开始处,作曲家即应用了Ⅰ-Ⅲ-b3Ⅴ三度连续上行的色彩性和声进行,而同主音交替性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内声部线条化的和声进行,都大大扩展了调性。
谱例1 《欢乐与痛苦》
(二)模糊调性
“模糊”调性是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淡化以至模糊或消除调性的感觉。模糊调性的手法比较多,常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采取复杂的和弦结构,如主和弦的回避、半音化的和声进行、非功能性和声进行等等。然而,模糊调性不等于无调性,其与无调性音乐的区别在于保持了传统调性的意义。在艺术歌曲《找不到和平》一曲开始部位,调性为B大调,伴奏部分以不稳定的大、小四六和弦对置开始,高声部敲击性的节奏,低声部连续半音上行的旋律进行。之后,该和声以小三度上行移调模进。此处和声手法不仅淡化了调性的明晰性,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找不到和平,不得安宁”的心理。而富有特色的是,该艺术歌曲以#f小调上不稳定的属九和弦结束作品。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瓦格纳乐剧中的和声处理手法,体现了李斯特“现代和声思维”的超前意识。
谱例2 《找不到和平》
二、局部转调手法
转调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调性的转变,调式色彩的对比不仅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而且可以丰富作品的和声色彩并使之富有动力性。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心理,表达歌词内容与意境。艺术歌曲中涉及了各种远近关系调与同主音调的应用,调性转换频繁,且转调手法非常灵活。其中,最富个性化的转调手法为等音转调。
等音转调是通过和弦的等音写法与等音程的变化作为一种共同的因素而转入新调的方法[2]。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和弦结构的易变性与多义性的特点,诸如减七和弦音响上的暧昧性以及增六和弦与属七和弦在音响上的相似性。通过改变和弦的位置与音的倾向,从而引出新的调性,使转调产生突变与新鲜的效果。虽然,等音转调手法在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应用,但更深受浪漫派作曲家的喜爱。而在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等音转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认为是他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的表现。如谱例3所示,艺术歌曲《你如今从天而降》运用了连续等音转调的方法。首先,bG大调属七和弦的五音bA等音为#G,七音bC等音为B,转换成a小调降低五音的属变和弦。3小节之后,通过等音转换,a小调重属和弦转变成g小调降五音Ⅶ级属变和弦。此处,具有易变性与暧昧性和弦结构的应用与内声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把主人公“十分厌倦”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谱例3 《你如今从天而降》
以上是属七和弦、增六和弦、减七和弦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分析,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除了大胆地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和声进行之外,其富有个性的是将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媒介。如谱例4所示,在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第17-21小节处,作曲家连续运用增三和弦进行等音转调。首先将B大调b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c和声小调Ⅲ级增三和弦转至c小调,经过4小节,再以升高五音的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bd小调升高五音的Ⅴ级增三和弦,而后解决至bd小调的主和弦结束。这里是相差小二度关系连续的调性转换,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媒介在此不仅加速了转调的平滑进行,而且产生了突变与新鲜的效果,同时还表现了“为升天欢乐,为死亡哀矜”矛盾的心理。
谱例4 《欢乐和痛苦》
三、宏观调性布局手法
自18世纪初,便形成了主-属-下属-主调性发展的功能逻辑,其在古典乐派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然而,自19世纪早期开始,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音乐表现范围逐渐扩大,和声手法不断创新,表现在调性布局上是逐步打破结构层次匀称,发展层次严谨的古典调性布局框架。作为19世纪浪漫派阵营中重要的和声语言革新者,李斯特曾主张“重新建立现代调性,废弃那些严重束缚旋律和一切发展的古代传统”[3],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品调性布局呈无序化发展倾向。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富有个性化的调性发展手法之一,是“三度连锁”[4]调性发展的布局模式。以下通过实际作品分析其在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渔歌》[5]的歌词为席勒所作,1845年李斯特将其谱写成一首由三个段落构成的通谱歌。歌曲的调性转换比较频繁,每个段落间的支柱调性分别为:bD—A—F—bD,全曲形成了大三度连锁进行的调性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段落的内部调性又有不同的变化,第一段落从bD转向A大调,第二段落又从A转到F大调,第三段落从F大调到#c小调,最后结束在#c等音调bD大调上。这样看来,整个乐曲也形成了大三度连续下行的调性发展模式(bD—A—F—#c=bD)。在此,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段落的结束调性恰好是新段落开始的调性,形成了“鱼咬尾”式调性发展方法。因而无论从支柱调性的调性布局,还是整个乐曲调性的连续发展,都强调了大三度关系连锁调性发展为主要格局的调性布局手法。其综合图示如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调性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亚科夫·米尔什坦在其著作中写道:“李斯特热衷于使用转调手法而带来调性色彩的变化,以展现音乐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与富有特点的调性布局已经成为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应用的核心。从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来看,李斯特在继承古典和声技法地同时,更多的凸显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其在调性发展与和声的调性布局中强调应用了非功能性的调性发展手法。通过这些调性发展手法,李斯特创造出了种种大胆而出人意料的“对比鲜明的色彩”,不仅更好地表现了艺术歌曲的故事情节与音乐情绪的变化,对于艺术歌曲意境的展现与思想内涵的深化亦具有重要的表现作用。由此可以证明,李斯特不仅是一位勇于向传统挑战的革新家,更是一位敢于追求新颖多样、更富色彩性的和声语言大师。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538.
〔2〕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465.
〔3〕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205.
〔4〕王翠华.李斯特音乐中的“三度连锁”:理论、形态、缘起[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3):98.
【关键词】 医改;基层医院;药事管理
由于地方经济、人力资源以及重视度的不够,现阶段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医改的形式下,基层医院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问题,在追求药品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药事管理,从而实现在保障患者安全治愈的基础上,实现基层医院资源的最合理化的使用。
1 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药事管理的功能单一 由于部分基层医院对药品的经济效益过于重视,而忽略了药事管理工作,使得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功能变得单一,只能满足日常配发药品的简单工作。
1.2 缺乏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一方面,由于基层医院中由于人数有限,出现不少基层医院的医生、护士身兼数职的现象。然而,医生、护士对于药品的采购、调配、养护等知识与技能与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导致基层医院在对药品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另一方面,基层医院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很好的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再培训,从而造成基层医院管理水平的落后。
1.3 药品供应与管理水平落后 基层医院对药事管理的落后主要表现在药品的采购、入库管理以及药物效期管理的过程中。在药品采购时缺乏计划性,不能根据当地的需求、药物的效期以及医院的资金周转状况进行采购,从而为医院的药事管理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在对于采购回来的药品不能进行及时完善的入库管理,未建立对特殊药物管理的专帐,从而导致账物不符等现象,也为药品安全带来隐患;由于采购过于随意,药品效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药品失效以及产品积压的情况,对医院患者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2 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措施
2.1 强化法规意识,完善药事管理功能。药事管理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工作,是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药品管理法》,结合基层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完善药物采购、库存、供应和临床药学检测等各项工作制度。并定期依据《药品管理法》对基层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法规教育,从而完善药事管理的功能,使基层医院在重视药事管理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1]。
2.2 加强药学队伍建设,提高药师技能。首先,基层医院需要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来引进药学专业人才,保证医院药学队伍的基本素质应制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参加药学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流的医疗服务品牌,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2]。其次,要调整医院的用人政策,以事业、情感、待遇等营造留得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最后,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人才进行再培训。规范临床药师制度,开展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改革现有医院药学部门的体制,提高临床药师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针对现有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逐步完善。
2.3 提高药品供应及管理水平 首先,在采购方面要合理的调整药品结构,加强采购管理。药品采购要有计划性,基层医院在采购之前,应对药品的外部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然后,决定采购药品的结构以及数量。
其次,实行岗位责任制。基层医疗医院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药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以负责排班和分配组员工作,监督各岗位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协调科室内外工作等。这样,将医院利益与小组及个人的利益挂钩,相关人员在进行药事管理时,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就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从而从侧面保障了药品质量的安全。
再次,做好入库验收检查。库管员必须依据有关质量标准、发货凭证、药品采购计划逐项检查合格后,方可放入货位。验收内容包括实物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正确,药品内、外包装是否完整、清洁、无渗漏等,核对标签和说明书,特殊管理药品、外用药品、非处方药品应用标识,进口药品应有中文标识等[3]。在检查合格后,认真填写入库验收记录表,内容包括来货日期,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是否挂网,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储存条件,批准文号,进口药品相关证件是否齐全,有无票据,包装外观检查及验收结论,验收人,复核人,入库日期,紧缺药品、新药当日通知药房或临床情况,以及备注等[4]。
最后,做好药品的期效管理。基层医院的药剂科需正视药品的期效管理,建立并完善药品期效管理制度。从药品采购直至调配发放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监控。并对各种药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批号发进行统计,并定时的进行抽样检查,保证药品的期效安全。
3 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加强药事管理的意义
3.1 降低基层医院药品的成本 规范医疗单位药事管理,对确保药品质量,健全药事管理工作制度,落实职责,开展药学知识培训,检查合理用药情况,以及制定医院用药目录等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医改的形势下基层医院进行药事管理,能够在对外部环境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药品进行采购,减少了药品的积压以及失效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医院的经济负担。
3.2 规范基层医院医疗行为 在基层医院中,以药养药的现象特别多见。通过医院的药事管理从而规范基层医院的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杜绝以药养药的现象。
3.3 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患者在基层医院接受治疗时,由于药品失效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屡屡发生。通过医改,加强对医院药事管理,对医院的药品进行有效控制,保障药品在效期内使用,从而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总之,现阶段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在制度及人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医改的形式下,基层医院需要通过对药事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人才技能的培训等方式,实现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基层医院的资源。
参 考 文 献
[1] 蒲延容.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发展.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5):229204.
[2] 林祥辉,刘全峰.新时期的医院药事管理.社区医学杂志,2007,5(2): 6364.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意义
1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简称办公室,主要负责收发文、机要档案管理、组织会议、收集处理各类信息、内外部协调、后勤服务和工作跟踪督办等工作。行政管理主要通过协调、服务、管理职能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1.1协调职能。协调职能是指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促进和保证企业各项业务工作顺利有效运行。行政管理部门要善于沟通,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来消除矛盾和冲突,消除不和谐因素,实现有效协调,从而保证公司指令能够准确传达并执行到位。在协调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各方的声音,收集分析各类信息,调查了解事情的全貌,抓住问题的关键点,采用最有效的沟通策略消除各方矛盾,融合各方意见形成统一的思想,保证行动的高度一致。1.2服务职能。服务职能是指提供人力资源、生产、生活条件、办公环境等方面的服务,确保各业务部门的高效运作。行政管理部门也是后勤服务部门,不管是对事的服务还是对人的服务,都要讲究艺术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事情时要有包容性,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要让工作更有人性关怀,既要按制度执行,又不能局限于条条框框,要善于用柔性去处理刚性问题,让工作关系更加和谐。1.3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指保证企业的命令得到执行、政策得到贯彻,企业执行的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目标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管理的核心是科学决策。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仅仅是在日常事务上做好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还要参与到企业经营、市场分析、内部管控、政策研究、战略投资等方面。现代企业中行政部门的领导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事务性管理者,还要做一个有思想、有创新、善于学习的领导者,不仅仅要善于精于事、更要善于精于人,管理上要有战略性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为管理者做好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2企业加强行政管理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过去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主要是负责办文、办事、办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更高,为了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规范化表格,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规范内部基础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在推行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推行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规范文件管理。明确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建立受控文件清单和记录清单,确保过程中使用的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起到了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二是梳理完善管理流程和内部规章制度。明确业务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清晰地再现公司各项工作流程,便于各层级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并遵照执行。三是有效沟通,增加客户满意度。四是提高员工素质、梳理企业形象。2.2有利于人才和岗位的科学配置。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人,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转效率,高效的企业往往特别重视人员的合理配置。通过人员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发展的最大化,是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涵。目前,现代化企业都在积极加强内控制度管理,重要的岗位在管理内部实行轮岗制或者采用AB岗,保证重要岗位不会因为人员的临时缺位,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许多企业都忽视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开发,没有开展后续职业技能培训和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意识的管理理念,有些企业仍在墨守成规,十分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提高企业整理管理水平,就必须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管理团队,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将岗位和人才科学配置,才能真正发挥人才最大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2.3有利于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行政管理已经不单单是过去的执行和协调,更多的是参与管理。行政管理涉及到企业各各环节,从企业战略的制定、计划的实施、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的跟踪督办、成果的检查,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分工、合理授权和管理层次来提升管理效率。2.4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市场、技术和创新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也极其重要的,员工思想和实践上的不利因素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行政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内外部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在内部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加强对困难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使员工都能融入到企业大团队中。通过实践证明,行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发展;重要性
一、艺术的介绍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夸张化或者浓缩化的生活。通过不断的设计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悲伤与欲望,满足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与美相关的事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如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
(二)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无处不在,内容涉及广泛,和人们的实际生活都脱不了联系,其在社会产品上的价值比重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于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而言,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素质加以提高,最终打造出全新的精神上的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过程与其表达形式,可以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各异,从而可以做出换位思考,彼此之间相互体谅。这就呈现出艺术的价值。
(三)对艺术进行合理的分类
艺术的形式多样,根据其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第一,根据艺术存在形式的差别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时间、空间、时空的艺术;第二、根据审美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分别为视觉、听觉、试听的艺术;第三,根据其美学原则可以分为五种,分别为语言、表演、实用、造型与综合艺术,每一种分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重合性。
二、艺术管理的介绍
艺术管理是术与管理交叉的一门新型学科,也足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从艺术管理者的职业性质来看,艺术管理需要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操作性极强的学问。它通过固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的有效性传播。通常的情况下,艺术的管理成员有许多,像行业机构、企事业结构与政府,他们一般通过合理的手段如法律手段对涉及到艺术的一些行业与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做好作品、艺术家、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管理中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多的知识储备量,除了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之外,更要懂得如何去欣赏,并判断它的艺术价值,能够将艺术管理的重点进行牢牢的把握。
三、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促进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题。但要做好艺术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艺术管理,只有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才能够促使艺术产业合理规范的运行,可是应该怎样才能有效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下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艺术管理使得艺术综合人才更加全面的发展
起初会促进艺术管理者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对于艺术管理者现存在两类,一类是跟着感觉来对艺术进行思考,但是不懂得管理;另一类正与其相反,知道如何来进行管理,但是却无法对艺术进行理解。这两类的艺术管理者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就不能有效的进行艺术管理。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现在至关重要的就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将其进行互补。要想促使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艺术管理者的自我提升尤为重要,应该将上述的两种类型进行有效的综合。另外,艺术管理对于艺术行业的其他相关人员,同样有着促进作用。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之对应的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只要大家不断的互相激励并且进行知识的补充就一定可以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二)艺术管理使艺术市场进行全面的开拓
无论任何行业,其发展均离不开市场,只有全面的开拓市场才能促使艺术行业的永久发展。但是艺术行业对于我国而言,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也相对缓慢。在这些不足之处又产生了诸多的缺点,但是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并对缺点加以改正,就离不开艺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艺术管理应该充分的对艺术市场加以了解,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通过一些相关的管理手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家在心理接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拓艺术的市场。
(三)艺术管理促使艺术行业规范的进行运行
确保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补充的还有政治与经济等相关手段。但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规范来讲,应该制定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只要艺术管理通过法律以及其它手段来进行管理,就一定会使艺术行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艺术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的发展,不论是对于艺术发展的人才需求,还是对于艺术市场的结构调整或是将来艺术发展的规范运行,这都离不开艺术管理,做好艺术管理的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只有合理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艺术的全面发展。
(四)艺术管理的属性:艺术还是管理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厂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又推动了艺术管理的迅速崛起。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艺术管理实践,国内艺术管理理论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专家对于艺术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缺乏统一的认识,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时的专业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对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都有不同看法。由于艺术管理是艺术和管理的交叉重叠部分,艺术和管理在不同的艺术管理领域的侧重点和重要性又有所不同,若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被表象误导,就容易对艺术管理的属性判断出现偏差。有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管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正如危机管理、时间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更多的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移植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手段来解决艺术学自身的发展瓶颈,是艺术学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思想为自己服务的一个交叉学科,应属于艺术学。从艺术与管理两大学科的性质来看,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属于艺术学范畴更恰当。
四、结语
艺术,它普遍被认为是人们对于未来有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目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一个行业要想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管理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不单单只是对人或事进行管理。要将管理这门艺术做好,就可以确保一个行业及组织快速的向前发展,不外乎艺术的这个行业,进而得出,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黄金锡.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2(15).
[关键词]管理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发展路径
一、相关研究述评及引言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学发展的研究,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用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进行传统的阶段划分,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学发展,如郭咸纲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年);二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展示管理学的发展演变路径,如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1979年);三是以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为主线,如魏文斌的《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2006年),挖掘管理学由经济人、社会人向复杂人转变的管理学演进路径。
第一种研究方法最为常见,这种对管理学进行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阶段划分得到了管理学界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管理学教材都是按这种方式来讲述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最为复杂,有点类似于历史学,甚至可以是世界历史的编年史,从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文艺复兴时的管理思想讲到现代管理思想丛林,有利于学者对管理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细致的研究;第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创建性,可以只研究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的发展,挖掘其内涵和意义以及对整个管理学的影响,往往能够另辟蹊径。本文依从第三种研究方法,尝试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译作“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大部分研究针对从科学管理开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发展,本文的研究范围也是如此。
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也可以据此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我国学者罗珉所说:“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主导着它的发展,或者说管理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个侧翼,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1]。但是,这两种范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特立独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天骥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对立或平分秋色的理解是不恰当的。……仅就有较大影响的学派来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2]而不论现代西方哲学如何发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是一个公认的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并直接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国学者李醒民更进一步论证说:“整个科学的历史是在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3]。因此直到今天,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仍然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可以从中探索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二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两次分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他认为如果管理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4]。随着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5],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丛林越来越茂盛。但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管理。因此,考察不同管理学派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关系,就为对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提供了哲学基础,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管理学的发展。
二、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近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划分,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前者中还可以将马勒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进来,后者中还可以将培根、霍布斯包括进来[6]。在现代,一般认为罗素、艾耶尔、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等是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当然,和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相比,上述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却又都成了“理性”的代表人物了。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点:认识论、方法论和可靠性。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本分歧就是认识论,焦点在于知识的来源问题。一般地说,经验主义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但是,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也各自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邹化政在《〈人类理解论〉研究》中指出:“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7]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对立,已经蕴含着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的不同理解,即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论。近代经验主义的拓展者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与经验主义相反,近性主义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儿的新演绎逻辑。
一般认为,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
对于知识的可靠性,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确信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可靠。唯理论者斯宾诺莎极力否认经验知识的可靠性。他继承笛卡儿的认识论思想,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经验知识;第二类是推理知识即逻辑演绎;第三类是理性的直观。他认为:“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8]而罗
素则说:“……在针尖似的逻辑原则上按倒金字塔式竖立起一个演绎巨厦,但是这个建筑不牢稳,哪里微有一点裂疵,就会使它坍倒瓦解”;“经验性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观测事实的大地上,什么地方出个裂口可以修缮而不至于全盘遭殃。”[9]认为理性主义体系一旦某一原则或原理被证伪,则整个体系化为乌有,而经验主义体系即使有些东西被否定,但就像金字塔抽去几块石头一样岿然不动。
根据以上论述,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列出表1。表1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性直观经验知识方法论理性演绎法经验归纳法可靠性原则证伪则不可靠相对可靠和易调整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导入到纷繁复杂的管理理论,进而分析和判断不同管理理论的不同倾向。那么,如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引入管理学中呢?这就需要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研究过程。我国学者扬义在《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一文中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和认识论基础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又决定了研究模式和方法,而研究成果的评估和应用最终反馈到对本体论前提的认识[10]。
对应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可靠性,可以考察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现方法论)、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创建原则充分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者的认识论基础,是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来源;分析建立管理理论采取的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确认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立场;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则可通过考察管理理论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辅助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以上划分的难点在于研究方法。根据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11]。自从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实证方法、社会建构方法、比较方法、思辨方法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被引入到管理研究之中,甚至后实证主义方法、解释或诠释方法、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方法等后现代哲学方法都已经出现。同时,不同视角和准则又会得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按论证方法分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按研究功能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目的分为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规范型研究[12]。不少人将实证研究对应规范研究、将理论研究对应基础研究,都是对管理学研究方法有误解所致。
对于管理学研究而言,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演绎法和归纳法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华莱士模型充分展示了管理研究过程,理论推理、经验论证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互动,形成了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做包括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但有些情况下是重点做研究循环中的一部分工作。将华莱士模型按照水平轴线上下剖开得到的结果,是常见的区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
按照演绎与归纳为一维、理论与实证为另一维的划分,可以发现学术活动有四种基本类型[13]。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化了的华莱士模型(表2)。
本文根据管理学研究者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这一角度,将华莱士模型按照垂直轴线左右剖开,可以称之为理性研究和经验研究。
表2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简化的华莱士模型)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发现假说(h)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对现有管理思想或理论的考察可知,某些杰出学者完全可以连上述半个华莱士循环都不做,仅仅凭借超强的洞察力和思辨分析,直接构建管理思想体系,而不去或没有条件加以检验,本文称之为纯粹理性研究;对应的,某些咨询类管理学者却仅仅进行经验观测,主要通过案例的收集概括来指导管理实践,本文称之为纯粹经验研究(表3)。表3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增加理性研究、经验研究)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理性研究)发现假说(h)——纯粹理性研究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研究)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纯粹经验研究本文这种研究方法的划分着重于认识论到方法论这一过程,也就是说,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分析其研究方法。例如,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本文根据我国学者江怡的观点使用“逻辑经验主义”)在方法上强调以逻辑分析为工具,但和经验主义有着以经验为根据的相同认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把现代经验主义与以前的、更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倾向的经验主义区别开来了。”“是在经验还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14]因此,逻辑分析或推理既是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经验主义尤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只不过,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分析并不是某种理性演绎法,而是基于经验研究的逻辑分析,其认识论基础仍然是基于经验主义的。
在明确了体现方法论的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后,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划分,不再详述。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见表4,研究方法有些部分参考了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对演绎式与归纳式理论建构的探讨[15]:表4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经验主义的管理学创建原则确立基本原则或观念然后理性构建来自实践经验然后加以总结证实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推理演绎、逻辑推理、哲学思辨、感悟思辨、数理建模等方法经验研究:经验归纳、基于经验的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比较分析、实地调查分析、实验分析等方法评估和应用多数无法证实;新的原则取代大多可以证实;可以不断调整在考察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时,其创建原则是基础,辅以对其研究方法的分析,就能大体确认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的倾向。一般情况下,通过对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就基本可以确定某种管理理论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在必要情况下,本文才会分析具体管理学派和理论的评估和应用,即检验理论的可靠性,为其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倾向性进行佐证。
虽然确立了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方法,但当我们考察具体的管理学派或理论,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像是非判断那样非此即彼,而是有一些交叉和共同的东西。这正如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从彻底的两个极端走向肯定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各自合理性。比如,理性主义者一般并不否认经验是知识的一个来源,也会采取比较分析等方法;经验主义者也承认一定范围内理性演绎的必然性,例如逻辑分析。当然,在基本认识论的层面上,双方的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
某些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抑或是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的半循环,都会和理性研究或经验研究发生交叉,就必须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合理分析其研究方法。因此,本文针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只是试图说明管理学各学派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倾向,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对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供方便。
三、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自从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开创直至成熟以来,各种管理思想、理论、学派层出不穷,尤其是二战后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更为复杂,不少学派还发生了研究方法的巨大转变,对这一阶段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对于管理学发展路径的分析至关重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本文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验主义起源阶段、理性主义发展阶段、
经验主义回归阶段。
1.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虽然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叶才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现代管理学的开端。泰罗于1911年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总结出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自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大综合,这里面蕴含着很多人的心血和经验。”[16]而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总结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和法约尔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因素的变化,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行为科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主持的西屋电器霍桑工厂试验。行为科学的研究,无疑是经验主义的又一次胜利,奠定了初期管理学研究中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可见,管理学起源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无论是泰罗、法约尔还是梅奥,初期的管理理论都是从实践经验中得以创建。
从研究方法来看,泰罗的铲铁试验、梅奥的霍桑试验,都是典型的经验主义方法。法约尔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的五种管理职能看上去像是某种理性体系的建构。但法约尔长期任职于企业,他的理论创建原则仍然是实践经验,基本研究方法还是经验归纳和分析,仍然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的管理学。通过对这一阶段管理理论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可以认定管理学的经验主义起源。
2.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二战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除了管理学者,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企业家甚至数学家都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出现了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的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十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种门派之争为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众多的术语,如管理、组织、决策、领导、交流、人际关系等,由于用法及含义不同,加上本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语义学丛林”;第二,学术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没有能取得一致意见;第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第四,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第五,管理学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17]。孔茨的门派划分,一般被管理学界看作经典,影响力超过了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人。不过,孔茨毕竟是管理过程理论的传人,有意无意会存在一些偏见。
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每天都可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丛林只可能越来越茂盛。作为经验论者的孔茨对管理理论丛林的梳理,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管理问题、研究管理理论。从这一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能够尽可能地抛开门派之争,更为清晰地展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对这一阶段存在的管理丛林的梳理,限于篇幅,仅分析孔茨第一次划分的六个主要学派,也能够清晰地展现这一阶段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这一阶段,一方面管理学继续依靠经验主义的指导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德鲁克、戴尔为代表的经理主义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并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无疑,经理主义学派创建原则是基于实践经验,而研究方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一脉相承。从这点来看,经理主义学派被称为经验主义学派或经验管理学派并不为过,从事比较典型的纯粹经验研究。另外,孔茨根据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重新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前人的经验,他继承的不仅是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还有法约尔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巴纳德在二战前后开创了社会系统学派,提出了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经理人员职能等独创性的观念。巴纳德和法约尔类似,长期任职于企业,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他的认识论有深刻的影响,其理论的创建原则大多来自实践经验。但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巴纳德除了经验总结,应用了体系建构、思辨分析等较多理性主义方法,这和法约尔完全不同。可以认为,社会系统学派是现代管理学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过渡,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到了后期,巴纳德甚至具有纯粹理性研究的兴趣了。
巴纳德之后,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决策理论拓展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西蒙热衷于纯粹理性研究,通过透彻的演绎分析方法创建决策理论学派,并在管理学界最早提出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大力倡导理性对于管理的重要,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理性主义者。因此,基于经验主义的管理过程学派成为了西蒙的批评对象。在《管理行为》中,西蒙对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虽然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在的逻辑往往存在着矛盾;这些原则缺乏相应的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所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18]。随后,孔茨在评价管理学各学派的分歧原因时,许多都是冲着西蒙而来的,如“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在霍桑试验后,经过数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这一阶段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也从经验研究转向了理性研究。例如,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主要根据观察和分析,并没有严密的试验材料作依据。以后有的学者试图用大量试验来验证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却发现马斯洛的说法中有许多缺陷,不能为试验所证实。
另外,伯法通过对生产管理的分析将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推向极致。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数学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推导,也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学派。这个学派有的人士颇为自负地给自己取上一个“管理科学家”的美名,认为自己才是真正解决管理问题的科学家,这种唯理论倾向曾经让不少管理学者感到反感。
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的理论,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管理学。他们成功地通过理性原则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运用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使管理学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初期管理学经验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认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理性原则、体系构建、模型推导甚至唯理论成为了这个阶段管理学的主要思潮。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除了以孔茨为传人的管理过程学派,经理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都存在
着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势。例如,作为行为科学学派得鼻祖,梅奥的霍桑试验奠定的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他的后辈们纷纷抛弃。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战略管理之父波特。波特开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无疑将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推上了理性主义的顶峰。波特基于个人洞察力和理性思辨,创建了里程碑式的战略管理理论,“五力模型”、“三种通用竞争战略”、“价值链”等,构成了非常完整宏大的管理思想体系。
3.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学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理论和趋势,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论的管理思想而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的主要观点有:批判原有管理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倡导对管理实务的研究、重视对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可见,非理性主义倾向依托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但大量使用经验主义方法如比较法和经验归纳法,非理性主义倾向的本质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威廉·大内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泰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是在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写成的。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指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维持竞争力。软件工程师和管理咨询顾问出身的迈克尔·哈默在总结企业案例研究后,首先提出了“再造”,并于1993年出版《再造企业》,正式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都是基于经验总结创建,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表明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地改变了前一阶段管理学思想的发展,经验研究又卷土重来。
美国学者徐淑英(anne.s.tsui)教授在2005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办的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发表演讲,她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在《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1500篇文章,认为调查研究、二手数据研究、定性与案例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是目前经常采用的5种管理研究方法[19]。这一数据清晰地说明了当代国际管理学的研究现状,注重统计分析的经验主义方法成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这一阶段,理性思辨、体系洞见等理性主义方法渐渐陷入低潮,尤其是唯理论受到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强烈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新成为主流。不少管理学者甚至认为,必须有数据或实证的文章才是理论贡献。我们还应注意到,自从波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战略管理理论后,管理学界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需要个人洞见和理性建构的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了整个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也必将对今后管理学的发展继续产生影响。通过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划分和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从19世纪末出现的科学计划管理开始,直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并在梅奥出版《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前后达到高峰;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开始,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推动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发展,代表人物西蒙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波特出版《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时期达到高峰,其他管理学派纷纷倾向理性主义;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世纪80年代初,经验主义的回归以《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和《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1981年)等为标志,《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年)、《再造企业》(1993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基于经验研究的方法重新成为管理学界的主流。
在不同的阶段,管理学发展呈现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某一方面主导、另一方面趋淡的状态,并与其对立面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因此,正如李醒民对整个科学史的论证,管理学的发展也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张力关系中开拓前行。
我国学者李怀祖在《管理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敏锐地指出,科学研究将不断地蚕食思辨研究的内容,但管理领域的思辨研究将永远存在,管理领域中总有科学研究无法完成的内容[20]。管理学发展的经验主义回归,使得研究方法过于注重经验研究,当代管理学基本没有出现需要个人洞见和理性建构的伟大思想体系,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也许,某种杰出的思想体系正在孕育之中,管理学又将迎来理性主义的春天。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行政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医院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影响也逐渐的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重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如何结合新时代下的医院发展需求,针对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就成为现阶段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问题[1]。为了更好的推进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从以往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入手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1行政管理的内涵及其作用
1.1行政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是我国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岗位之一。政管理工作内容覆盖十分的广泛,不仅涉及对办公区域的管理、优化,同时也涉及对企业资源、资产的登记和管理[2]。行政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协调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关系,维护对外关系以及保障企业正常运行[3]。
1.2医院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医院体系的日益完善,有关医院的管理“门槛”逐年放低,医院领域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尤其在现阶段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立、私立医院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医选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行业的竞争压力。医院如果想要在新时代下谋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转变原有的运行思想,将服务的思维融入到日常医院诊疗的点滴中去,以此提升医院自身的行业竞争能力。同时,在医院发展的新需求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医院运行的基础工作之一,如果想要将新时代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后续的医院诊疗过程中,就需要从加强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入手,在根源上保障医院内部运行的安全、稳定,进而逐步将服务思维融入到后续的医院发展过程中,实现推动后续医院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研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上述这一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合理的开展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和仪容仪表,以此树立医院整体的环境风貌,使其能够更好的面对医学诊疗方面的难题,同时更好的攻克医学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其次,合理的开展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也能够为医院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从而让医护工作者能够更多的将工作侧重于医学研究中去,进而提升医院的行业竞争能力,帮助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
2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已经开展了数十年,但是在新形势背景下,这一行政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通过对以往医院行政管理的研究,其中存在的不足大都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这一不足是目前大部分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一重视程度的不足,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的效果,同时也会限制工作人员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4]。比如,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行政管理作为医院中的非效益部门,不仅福利待遇远不比诊疗科室,同时能够调配的资源也远不如其他效益科室,这一重视层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行政管理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具备专业行政管理知识以及技能的人才参与到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来,影响新形势背景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
第二,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制度构建不完善的问题。虽然目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已开展了数年,但是由于这一工作在医院运行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这一行政管理工作在制度构建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新形势背景下,这一不足就更加的明显,从而影响后续医院行政管理的发展。通过对以往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研究可以发现,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导致很多医院对于行政管理这一保障性部门的关注程度不高,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已开展了数十年的行政管理工作,却没有一套能够贴合医院需求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在以往的医院运行过程中,无制度或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行政的管理,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背景下,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医院行政管理效果,提升医院在行业中的自身竞争能力,就必须针对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规章制度问题予以解决。
第三,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对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来说,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是行政管理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以往的医院运行过程中,行政管理作为非效益部门资源差、福利低是众人皆知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医院行政管理人才的匮乏,限制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忽視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是实际工作中影响医院行政管理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比如这一过程中,长时间单一、片面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导致很多医院工作人员的思维也越发的懈怠,导致其越发的忽视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5]。
3医院行政管理发展趋势及优化路径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医院行政管理发展效果,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朝着更加完善、科学且系统的方向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针对性的予以优化,以此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第一,应在医院基层树立系统的行政管理意识。就这一层面来说,如果想要推动未来医院行政管理的发展,就应从转变原有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意识层面入手,深化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对于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以此实现在本质意义上医院行政管理的改革,推动后续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比如这一环节,管理者应结合基层工作者对于医院行政管理的理解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普及、推广活动,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让更多的基层员工参与进来,以此推动医院行政管理的发展。
第二,应着眼于医院的实际情况,完善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后续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未来的医院行政管理发展环节,管理者应着眼于医院原有的行政管理情况,构建符合医院行政管理需求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后续行政管理在日常医院工作中的落实,推动未来医院行政管理的发展[6]。比如这一环节,管理者应结合不同科室的行政管理需求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管理内容能够全面的落实在医院工作中,继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第三,应针对性的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新形式下的醫院行政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工作,所以,在未来的行政管理发展过程中,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也是实际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这一环节,医院的管理者首先可以结合医院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求,科学引进外部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通过人才引进、选拔的方式,将新形势下创新的思维、理念应用到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来,以此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其次,管理者可以针对现有的医院行政管理人才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接受新的行政管理知识同时,与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共同发展,以此实现后续的医院行政管理发展目标。
第四,应明确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同层次。在新形势下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医院行政管理发展目标,需要转变原有工作中过分“集权”的行政管理模式,根据医院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对行政管理的层次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流程,以此实现医院行政管理的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在未来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到实际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化原有医院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未来的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企业内部OA的方式,帮助现代化技术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