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经济形势8篇

时间:2023-10-12 09:3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经济形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经济形势

篇1

Abstract: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price factors, the actual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the growth rate has declined, but continued growth in investment demand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 growth is not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and the apparent attenuation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there should be no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situation.

关键词:经济发展 扩大内需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64-01

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渗透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

2、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

3、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市场潜力依旧很大 经济持续增长可期望。

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较快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政策的扶持。

节能减排、扶持农业、灾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我国将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目标直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等这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篇2

论文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bstract: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price factors, the actual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the growth rate has declined, but continued growth in investment demand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 growth is not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and the apparent attenuation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there should be no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situation.

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渗透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

2、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

3、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市场潜力依旧很大 经济持续增长可期望。

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较快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政策的扶持。

节能减排、扶持农业、灾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我国将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目标直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等这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化的影响下,治理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主题,金融市场也将持续不安,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既应看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善于从中寻找发展契机和潜力,以此将不利的挑战转化为良好的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概述

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得以缓解,像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并未从根源处解决危机,所以当下的经济复苏只是暂时性的稳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如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贸易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增速缓慢等,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将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由此引发新型危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整改、合作与监管的步伐。

二、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一是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经济受损,加之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不但使我国难以顺利进行宏观调控,也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影响部分金融机构的工作业绩。

二是造成我国贸易出口增速缓慢,由于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而采取的压价措施以及美欧日等国家的削弱的消费需求势必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此外还可能增加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

三是使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在市场需求降低、要素供给紧缺、成本增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利润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亏损现象,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是造成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贸易出口量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以及海外人员回国等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岗位流失严重、用工需求下滑,而新增就业人数不减,致使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五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放慢了增长步伐,而其对我国金融、外贸、企业、就业等的不利影响势必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之所以会演变为当下这种局面,深究原因,无非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的,因此我国应充分认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价值,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以此提高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立足我国国情,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牢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深化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以此实现粮食稳定生产,构建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二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应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以此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国外某些产业的依赖性。三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民生的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从而实现服务业比例提高,以此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2.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

新形势下,我国外需减少、出口下降、发展动力削弱,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因此可以切实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适当的推行税收减免、降低消费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深化“三农”政策、调控房价、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产业等措施,以此扩大内需,消化国内产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3.重树金融市场信心,深化配套改革

国家应积极推行综合性、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推行合理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等,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特别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建立信任危机防范体系,动态、实时掌握金融市场动态,以此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重点发展公司债、三板、企业债、主板等,以此避免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进而重数金融市场信心,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此外还应深化配套改革,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动力,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质取胜,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此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4.鼓励企业创新,强化经营管理

国家应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重要保障,以此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企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应切实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强化财务管理,谨慎投资,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提高风险抵抗能力,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5.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应根据区域特点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部署,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管理、技术等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同时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应坚决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加强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沟通与协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农村的流动与共享,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收购和加工农产品,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立学校等,以此改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下我们既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一面,也应明白其深远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济,2012(25).

[2]毕吉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刊,2010(23).

篇4

如果从2007年4月,主营次级房贷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倒闭算起,次贷危机已经蔓延了整整20个月,而且愈演愈烈。最新经济数据显示,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许多国家都试图通过市场注资、机构接管、存款保证等措施力求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情况却不很乐观。美国:占美国经济总量约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商品零售额已连续三个月下降,9月工业生产创34年来最大跌幅,汽车销量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日本:在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日本9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与一、二季度相比均呈恶化趋势。英国:16年来经济首度收缩,银行倒闭、股票下跌和英镑贬值,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月下降0.5%,这是1992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

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从2008年3季度开始也出现的较为严重衰退,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二是消费需求增长逐步放慢;三是出口增速大幅放慢;四是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二、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贷危机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减少,从而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也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每年对美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使得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美国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

三、政府的应对措施

篇5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低位反弹,全球贸易短期略有改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标之一,集中反映了全球对矿产、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有色金属、煤炭等初级商品制造商股价走势的可参考指标之一。2012年11月16日的BDI为1036点,相对9月12日的661点在一月之内大幅反弹56.73%,反映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煤炭、粮食需求回暖对国际货运需求的增加。但目前BDI指数仍处于近15年来的历史低位,不足金融危机前指数的1/10,表明国际贸易仅是小幅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相对下降,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美国失业率意外降至8%以下,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美国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率(不变价)为2.32%,比上季度增加0.18个百分点,处于2011年以来的次高水平。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0月份为51.7%,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三个月之后连续两月处于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美国经济将保持扩张之势。美国10月份失业率为7.9%,创下44个月以来的次低值,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美国失业率数据是通过对6万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得来,从历史数据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美国失业率是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观察。但10月份美国成屋中位价为每套17.86万美元,相对今年1月份的每套15.46万美元大涨13%,表明美国房地产业强劲复苏,银行业房贷不良率下降。因此,未来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缓慢复苏之势,IMF最新预测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2.25%,相对于4月份时的预测略有下调。

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区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三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滑0.6%,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衰退。导致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的下降,其中,政府财政收缩和高失业率是主因。与此同时,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1.6%,连续三个月保持在历史高位,表明未来欧元区消费难有起色。10月份欧元区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在50%的分水岭之下,意味着欧元区经济仍将下滑。要避免欧元崩溃,“欧猪五国”需要实施更严厉的财政收缩计划,这将导致就业的进一步恶化和消费的持续萎缩。目前,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衰退,在缺乏有力的刺激经济措施的前提下,欧元区短期难以扭转衰退。

受出口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回落。日本将三季度经济增速调整为0.1%,较上季度的3.3%大幅回落。日本三季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随着美国市场的好转,9月份日本出口环比增长6.2%,逆转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跌势。由于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进口量居高不下,进口同比增长4.13%。考虑到环保车补贴政策9月初已经到期,灾后重建带来的公共投资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减少,全球需求低迷、中日领土争端引发的贸易战以及日元持续走强,都将继续打击出口。9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降10.3%,连续四个月呈负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6.9%,连续五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因此,预计未来日本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但不太可能陷入衰退。IMF预测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为1.6%,2013年为2.3%。

受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三季度俄罗斯GDP(已跌至全球第10位)同比增长2.9%,较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俄罗斯通胀率有所上升,10月份CPI为6.5%,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处于10个月以来的次高水平。研究发现,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俄罗斯的GDP增长率上升7%。由于未来国际油价将在高位震荡,因此俄罗斯经济不会大幅回落,预计2013年增速将在3.5%左右。

受出口和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巴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2012年二季度巴西经济(GDP全球第8位)仅增长0.49%,连续10个季度回落,昔日的“金砖国家”经济已呈现停滞状态。导致巴西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下滑,二季度巴西投资同比增长率仅为0.16%,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巴西的消费和出口略有回落,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巴西货币雷亚尔自2012年2月以来兑美元已贬值近20%,导致其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0月,巴西经济先行指标PMI为50.2%,虽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站于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放缓,2013年增速预计为2%。

本币贬值和投资增速回落,印度经济神话终结。三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仅为3.21%,创下三年来的新低。IMF认为,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财政贸易双赤字严重,商业信心不断下滑以及印度卢比贬值,拖累了印度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认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印度经济突然间面临诸多变数,且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块松动的“砖”。数据显示,印度投资和出口同比都有所下滑。印度卢比兑美元大幅贬值,从2011年7月至今,贬值最大幅度高达30%。本币的贬值引发FDI流入减少,导致印度投资下降。10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2.9%,连续四个月基本持平,表明印度经济仍处于扩张之中。IMF预测印度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9%,将告别连续20年约7%的高增长。

总之,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欧洲债务危机正困扰着世界经济,昔日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正在回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代。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美联储实施QE3,量化宽松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相比,QE3具有以下不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期限,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都有明确的最终操作期限。没有预设总体规模,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中,美联储均在计划实施前明确了总体购买规模,QE1规模为1.725万亿美元,QE2规模为6000亿美元。政策力度有所放缓,QE1月均操作为1150亿美元,QE2月均为750亿美元,而QE3则月均购买400亿美元,操作力度较前两次明显缩小。QE3操作的对象以MBS(抵押支持债券)为主,QE1的操作对象较为广泛,其中的MBS为1.25万亿美元,占比72%,QE2操作的对象则仅限于长期国债,QE3操作对象在2012年底之前为MBS。

由于银行对企业缺乏信心,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提供的大量资金,大部分仍沉淀在美联储和美国银行系统内,并未流向实体经济。此次出台QE3当日即推动全球股市大涨,除对房地产业有利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将相当有限。

欧洲央行救助措施治标不治本,中长期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区域货币欧元的出现实现了欧洲政治家联合对抗美元的梦想,但为这个伟大梦想付出代价的时刻到了。由于欧元区国家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存在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缺陷,加之北欧国家与南欧国家间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最终导致南欧诸国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欧洲央行推出“无限购债计划”,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融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总额5000亿欧元的ESM(欧洲稳定机制)的正式启动也仿佛使欧债危机出现了转机。

但这些救助行动的前提依然是债务国严厉的财政紧缩,这必然会引致两方面反弹:一方面加剧民众对政府财政紧缩的抗议,目前的欧洲多国反紧缩运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债权国也已对债务国无休止的救助产生了厌倦。财政问题货币化最终将造成通胀上升和欧元贬值,这等于让财政状况良好的德法为南欧国家债务危机买单,造成德法民众对救助行动抗议不断。目前,南欧债务危机国的银行业正遭受资金外流的冲击,如何切断债务危机向银行业的传染,是欧元区面临的挑战。考虑到欧元“太大而不能倒”的地位,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ESM救助措施在短期内可防止希腊、西班牙退出欧元区,但欧元区国家无法实现财政统一和统一的银行联盟,因此,中长期欧元区分裂和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

日本维持零利率不变,顺应国际潮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决定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资产购入基金规模维持在80万亿日元(约1万亿美元)。这是继2012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货币宽松措施以来,再次推出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在新增的10万亿日元资金中,有5万亿日元将用于收购短期国债,另外5万亿日元用于收购一年后到期的长期国债。日本央行认为,在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如日本不跟进,将被视为“态度消极”,从而导致日元进一步升值,打击处境艰难的日本出口业。

从就业数据来看,9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较危机时期的最高值回落1.2个百分点,且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日本就业状况正在改善。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冲击,日本自1995年来即陷入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失灵。

受宽松货币政策和避险资金推动,道琼斯指数创四年来新高。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财政悬崖”的威胁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仍有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但道琼斯指数仍逆势而上,10月5日报收于13610点,年内涨幅为9.78%,创下近四年来新高,离危机前最高位的14198点仅“一步之遥”。美国股指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美国维持0~0.25%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近2万亿美元货币,银行业流动性大幅改善。但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缓慢,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贷款并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欧元崩溃风险的上升使大量避险资金流向美元资产,即美国股市。IMF数据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大幅增长了9%,高达62.2%。三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好于欧元区和日本。欧洲经济面临债务危机,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金砖国家”风光不在,美国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国,部分美国资本也开始回流本国。

受旱灾等极端气候导致国际粮食减产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2年入夏以来,灾害干旱天气向整个农业带扩散,已演变成56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2/3的区域遭遇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创历史最严重纪录。此次旱灾来袭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持续的干旱天气损害或减缓了玉米、大豆、小麦、牧草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以玉米为例,美国农业部已将产量预期下调至每英亩146蒲式耳(1蒲式耳玉米约合25.4公斤),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产粮国减产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自6月份以来,国际小麦期货(CBOT)价格由613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947美分/蒲式耳,涨幅超过50%;期间国际玉米期货(CBOT)价格由550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849美分/蒲式耳,上涨54%;与此同时,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由1349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1789美分/蒲式耳,涨幅为34%。目前,我国粮食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10%,粮食对外依存度正在上升,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升。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减少使我国出口增速下降,出口导向经济模式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12年前10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8%,增速仅为上年同期的1/3,也远低于2005年以来平均近30%(2009年除外)的增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租金上升和人力成本上涨都在不断挤压外向型企业的利润。数据显示,8月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11.1%,这种趋势已持续近一年之久,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财务状况也在恶化。与此同时,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4%,连续6个季度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增长乏力,预计经济增速仍可能进一步降低。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国际金融;衰退;复苏

一、国际经济形势

(1)欧美日篇。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世界经济增长放缓。2013年美国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经济增速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实力。欧盟因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困扰,主要成员国因削减赤字需要而实施紧缩财政政策,受此影响,欧盟经济2012年再度陷入衰退,全年经济增速-0.5%,发展前景黯淡。日本经济震荡下行,受海外经济减速引发的外需不振和以汽车销量为中心的内需疲软影响,2012年同比增长0.5%。2013年日本大力推行“安倍经济学”,积极的财政政策致使资金大都流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发展没有多大起色。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4%,低于近14年来的平均增速3.6%。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美国经济将持续复苏,欧盟和日本将陷入衰退。数据显示,美国2012年12月的PMI为50.7,全年共有8个月份PMI在50这一经济荣枯的分界线之上,表明美国经济仍将保持复苏之势。日本2012年12月PMI为45,连续7个月低于50,表明日本经济面临收缩风险。欧盟2012年12月PMI为46.10,已连续17个月低于50,预计欧盟经济2013年仍将保持下滑之势,衰退已无法逆转。(2)金砖国家篇。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尽管各国在金融危机中经济实现“V型”反转,但自2010年以来,“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中国在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7.7%,低于预期的8%。印度由2012年一季度的12.6%降至四季度的2.81%,巴西经济增速从9.34%降至0.87%,降幅最大。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增速相对平稳,保持在3%左右。与2006年至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平价增长率10.7%相比,“金砖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已相当严重。数据显示,“金砖国家”的经济先行指标PMI仍表现较好,中国2013年四、五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0.2和47.6,虽然有所下降,却仍保持在50左右。俄罗斯、巴西、印度2012年12月的制造业PMI分别为50、51.1和54.7,南非2012年11月的制造业PMI为55.4,且近3个月以来均在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金砖国家”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之势,增速下滑之势有望扭转。(3)“迷雾四国”篇。凭借人口结构优势,“迷雾四国”(墨西哥、印尼、韩国与土耳其)在过去十年中经济规模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四国GDP规模为3.9万亿美元,超过德国。“迷雾四国”中的印尼经济增速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土耳其经济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11年一季度曾创下12.59%的高速增长,今年6月土国内政治形势再起风波,持续的罢工造成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韩国与其他三国严格来看并“不在一个层次”,其更接近发达国家,但由于受朝鲜核政策影响,安全形势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迷雾四国”的优势还在于人口结构总体上比欧美年轻且有更高的出生率,这使它们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更具成本优势。(4)经济形势小结。2013年世界经济将温和增长,欧债危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拖累经济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使整体世界经济免于陷入衰退,并预计将实现3%左右的增长。“迷雾四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宗教问题,发展前景不明,难以发挥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作用。金砖国家增速放缓既定,各国主要在力促各自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其经济形势整体来说不乐观。

二、国际金融形势

(1)欧美日篇。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声称中期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欧洲央行出于抑制通胀需要,2011年两次加息,将基准利率由1%上调至1.5%,但欧债危机的加剧及经济的下行迫使欧洲央行连续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0.75%这一欧元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是最早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发达国家,自

1998年以来,央行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0~0.5%,2010年10月更是直接将基准利率降至零,并持续至目前。美联储连续推出

QE3和QE4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作用有限。其量化宽松政策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给,为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却并未流入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美国暂时避开财政悬崖,经济复苏有望缓解财政压力。世界不需要为美国财政悬崖过分担心。欧元制度缺陷有所弥补,欧元短期无崩溃之忧。欧元区机制缺陷在2012年有所弥补,但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的根本性矛盾仍无法解决。在债务危机压力下,“欧洲稳定机制”(ESM)提前运行,“财政契约”生效,并就欧洲银行业统一监管达成一致,但这仍不足以使欧元区摆脱危机。尽管欧元区采取了紧缩财政措施,但几乎所有国家债务比例仍呈上升趋势,尚未迎来下滑“拐点”,这意味着欧洲的债务负担将越来越重。日本今年前两个季度实行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安倍经济学”,货币汇率大幅下挫,但是由于其资金大都流入虚拟经济领域,未能实际的推动实体经济的进步。日本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在2012财年末高达236%,扣除金融资产后的净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也高达135%,均位居发达国家之首。这种高债务率之所以还没有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因为日本政府债务循环得到了来自于本国央行最大限度的支持,且政府债务大部分由国内投资者所持有,这使得日债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持续的经济低迷使日本的通胀压力很低,这为日本央行长期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容易引起本国内的通胀;二是在全球经济中引发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2)金砖国家篇。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2013年3月26、27日在南非德班召开,讨论成立开发银行、工商理事会等此次峰会的重点议题,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中国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巴西财政部和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财经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将促进五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为提高五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提供影响,也不可避免的挑战西方国家经济体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3)金融形势小结。总之,在欧债危机未彻底化解前,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动荡风险。受避险情绪影响,美元资产仍将受到追捧,美国股市依然会有较佳表现。日本经济短期内增速明显,后续发展不足。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努力加强金融合作成立开发银行,不仅对自身金融安全发展有利,对世界金融更合理发展也是有利的,但其成立还处在初步谈判阶段,逐步完善还有一段重要的路要走。

三、中国经济前景展望

篇7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预测

BDI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由几条主要航线的即期运费加权计算而成,反映的是即期市场的行情。BDI指数一向是散装原物料的运费指数,散装船运以运输钢材、纸浆、谷物、煤、矿砂、磷矿石和铝矾土等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由于散装航运业营运状况与全球经济景气荣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关,故BDI指数可视为世界经济领先指标。从数据来看,尽管从2月初到3月底期间,BDI指数从650点飙升至902点,表面上看国际贸易活动正趋活跃,但BDI指数仍处于危机以来的低位,不仅与危机前的8000点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与2010年危机时的4000点也相距甚远,如图1。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仍然比较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美国经济保持缓慢复苏

2011年第四季度的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2%,增速环比略有回升,已连续两年保持增长。美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2012年2月份为52.4,已31个月保持在荣枯分水岭之上,表明美国经济缓慢增长趋势确立。2月份的失业率为8.3%,连续五个月回落,表明美国失业率正在改善,加之3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至近6个月以来的新高――74.3,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增强,但考虑到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本文预计美国经济未来将保持2%左右的缓慢增长。

受希腊债务有序违约影响,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2011年第四季度的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3%,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如图2。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3月份的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7.7,连续9个月回落至50以下(图3),表明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大。1月份的欧元区失业率为10.7%,创下40个月以来新高。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9,虽略有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希腊成功实施私人部门参与的债务互换(PSI),使私人债务由1970亿欧元缩减为920亿欧元,避免了崩溃式违约,但已发生的有序违约,使其新发行债券暴跌14%,融资能力受到抑制。考虑到债务危机并无实质性改善和意大利等债务国的财政紧缩和欧元区可能收缩的影响,本文预测2012年欧元区将陷入负增长。

日本经济虽深陷衰退之中,但下半年有望缓慢复苏

日本2011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回落0.6%,已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符合经济衰退的特征,如图4。但日本2月份的制造业PMI为50.5,连续3个月在50之上,表明日本经济将进行扩张,加之日本核泄露之后灾后重建的投资推动作用,考虑到日本1月失业率为4.5%,较危机中的5.4%已大幅回落,因此,日本经济在下半年有望走出衰退,并实现1%左右的小幅增长。

总之,受欧盟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增速会放缓,从而使世界经济增速下滑,IMF预测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1.9%。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均以不变价衡量(即剔除掉通胀的影响),因此,其经济状况要好于数据表现。

“金砖”国家经济增速回落,通胀压力总体缓解

巴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通胀形势有所好转。图5显示,巴西GDP增长率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持续回落,从9%回落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1.37%,创下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导致巴西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央行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两年间的8次加息,使隔夜利率由8.75%飙升至12.5%,加息375个基点。但连续加息未能有效抑制通胀,2012年2月份的广义CPI(消费物价指数)仍处于5.85%的较高水平,如图6。为了防止经济“硬着陆”,自2011年9月起巴西5次下调隔夜利率,由12.5%降至9.75%。2月份,巴西制造业PMI为51.4,加之雷亚尔兑美元贬值20%对出口的推动,未来巴西经济增长率将回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终结负利率,印度经济增速回落。2011年第四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6.29%,创下2009年9月以来新低。与此同时,印度通胀压力开始减轻,2012年1月CPI降至5.32%,与前期高位16%相比有较大回落,如图7。与此同时,印度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持续攀升(图8),由2010年1月的3.25%飙升至2012年3月26日的9.55%,使印度实际利率由负转正,迫于种种压力,印度推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负利率的消除有助于印度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抬高了企业的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速,预计2012年印度经济增速将保持在6%左右。

俄罗斯经济持续复苏,通胀已回落至较低水平。2011年第四季度,俄罗斯实现4.3%的经济增长,尽管未能完全恢复到本轮危机前的水平,但经济已实现持续增长,如图9。2012年2月CPI降至3.7%,连续9个月回落,表明俄罗斯已成功控制通胀,如图10。从经济先行指标来看,俄罗斯2月份的PMI为53.7,近两年一直处于50之上,加之高原油价格将有利于俄罗斯出口增长,因此,未来俄罗斯GDP增长率仍将保持4%以上的增长。俄罗斯汇率相对稳定,未来经济前景看好。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欧债危机将演化为一场长期的政治、经济博弈,这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持续、缓慢增长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格局。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希腊债务互换成功,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希腊必须让几乎所有私人债权人参与2060亿欧元的债务互换计划(PSI),才可以获得IMF和欧洲央行的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助。希腊为PSI设定了75%的参与门槛,若高于这个水平,希腊将对不愿参与债券置换的债权人启动集体行动条款(CAC)。所谓自愿减记,是指希腊私人债权人所持有的2060亿欧元债券被减记53.5%,并将面值2060亿欧元的希腊债券与一套新的金融工具交换,这套工具的名义价值是希腊债券票面价值的46.5%,由占票面价值15%的欧元区救助基金中的临时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发行的两年期债券,以及31.5%的2023年至2042年到期的新希腊债券构成。这些新的投资工具价值只有原来债券面值的25%,即自愿参与减记的债权人要承担75%的损失。

希腊政府3月9日公布的消息称,民间债券持有人债务互换的参与率为85.8%,总计价值为1720亿欧元的债券持有人已经同意参与债券互换,这意味着希腊成功将债务减少约1500亿欧元,暂时符合了欧元区的救助条件,为获取新的救助铺平了道路。

但希腊债务互换也会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触发信用违约互换(CDS)赔付。虽然希腊债务重组计划已宣告成功,但该计划却令私人债权人损失巨大,国际互换及衍生品协会(ISDA)下属的欧洲、中东与非洲地区信用决策委员会全体成员已一致认为,希腊已经构成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事件,从而导致出售希腊债券CDS的金融机构损失25亿美元。二是为金融机构危机埋下隐患。债券减记53.5%对希腊国债的主要持有金融机构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为所持希腊债务减记拨备了11亿英镑的损失,并为赔偿被不当出售个人贷款保险的客户拨备了9.5亿英镑准备金,该行投资银行业务利润下滑54%至16亿英镑。德国和法国重仓希腊债券的金融机构也因债务互换而遭受重大损失,其负面影响未来不可忽视。三是开启了债务有序违约的“恶例”。希腊减记债券无疑开了个“恶例”,市场担心“欧猪国家”可能也会不断要求援助,甚至要求债务重组,强迫债权人接受债券减记的损失,因此,其他一些欧洲重债国今后的借贷成本可能会大幅飙升,从而对欧洲整个金融系统产生较大程度的抑制,进而也会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

美联储对经济复苏谨慎乐观,中期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美联储3月12日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会议认为,美国经济正温和扩张,就业市场正进一步改善,失业率已显著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家庭支出和企业投资持续增长,房地产业依然低迷,通胀相对温和(2月份为2.9%),长期通胀将保持稳定。美联储坚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不变,预期未来美国经济将温和增长,失业率将持续下降,当前国际油价只会短期推高物价,据此,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至0.25%不变,并将此宽松货币政策延续至2014年后期,与此同时,美联储继续实施始于2011年9月的扭转操作。但里奇蒙德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莱克投票反对2014年前维持近零利率,认为在此之前可能需要升息,这表明美联储内部对宽松货币政策存在分歧。

尽管金融市场对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抱有希望,但本文认为QE3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相反,由于资金主要流入股市已形成了新的资产泡沫。实体经济的资金紧张状态并没有多大改观,因为银行对实体经济复苏并不乐观。另外,美联储对经济持续复苏保持乐观,没有必要收购更多银行不良资产来增加货币供给。

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在高位震荡

为了扼制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年底签署法案,把伊朗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纳入制裁范围,允许对与伊朗央行结算石油进口费用的外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法案同时准许对大幅度减少进口伊朗原油国家的金融机构免予制裁。欧盟随后宣布,自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对伊朗石油实行禁运。伊朗也声称停止向欧盟出口原油。据油轮跟踪服务机构Petrologistics公司透露,2012年3月份伊朗原油日出口量减少30万桶,从2月份的220万桶减少到190万桶。目前,全球每日原油需求约8950万桶,伊朗的出口量约占全球的2%,因此,停止进口伊朗原油对国际油价影响相对有限。

但是,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使中东面临战争威胁,这极可能使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等国际重要石油出口国的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出于对国际原油供给安全的忧虑,国际油价在每桶100美元之上高位震荡。如果未来伊朗核问题能和平解决,国际石油有望回落至每桶90美元左右;一旦美国、以色列对伊朗动武,国际油价将升到每桶120美元之上。总体来看,在欧美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当前时期,国际油价在投机资金推动下将在高位波动。

黄金价格高位回落,中期将有较大下跌空间

黄金作为特殊商品,具有投资属性、货币属性和商品属性。历史上看,黄金价格并非一路高歌猛进,而是跌宕起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金市场经历了20年左右的萧条,期间黄金价格起伏不定,但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尤其是20世纪末期,各国央行相继抛售黄金,使得黄金价格甚至低于300美元/盎司,黄金市场遭受重挫。

进入21世纪,由于战争原因,石油价格一路飙升,黄金价格也一改昔日一蹶不振的局面并出现转机。从2001年开始到2011年末,黄金经历了10年的不断攀升历程,累计涨幅约为5倍。

由于黄金价格主要受美元币值、避险因素和投机力量三方面影响。因此,短期黄金价格将在每盎司1600美元左右震荡,中期将下探至1100美元的低位,理由如下:

首先,研究发现,黄金价格与美元走势呈负相关,即美元贬值,黄金上涨,美元升值,黄金下跌。目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经济复苏前景最好的国家,但短期美联储仍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因此短期美元不会迅速走强,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加息将不可避免,届时美元指数将走强,黄金价格将回落。

其次,从避险功能来看,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相对温和,金融市场价格屡创新高,相对于欧元等非美货币,美元避险功能凸现。而黄金近10年已累积了近5倍的涨幅,投资风险上升,避险功能下降。

最后,从黄金期货市场的多空力量来看,多头力量有所削弱,市场预期可能反转。截至3月23日一周的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 黄金目前的净多头持仓量下滑207万盎司,至2407万盎司,这是2月2日当周下滑350万盎司以来净多头下降最大的一周。净多头持仓量的减少,表明投资者对黄金价格未来行情看淡。

总之,在欧美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之前,黄金仍将在高位震荡,欧美央行加息将刺破“黄金十年”的巨大泡沫。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3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53.47亿美元,尽管与2月31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相比,贸易状况已大为改善,但仍处于2011年4月以来的较低水平。Wind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创下近4个季度的新低。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速的放缓,一季度出口增速仅为7.6%,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与欧洲、日本贸易增速较低,与俄罗斯和巴西等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数据显示,一季度的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1268.7亿美元,增长2.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794.4亿美元,下降1.6%;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067.7亿美元,增长9.3%;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867.8亿美元,增长9.2%;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214.9亿和180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1.5%。

贸易顺差的回落表明中国依赖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遇到挑战,显示我国外贸企业增长已经受到欧洲、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抑制,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业绩将进一步恶化。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不利于中国通胀抑制

2012年3月份国内CPI同比涨3.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鲜菜价格上涨2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4.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3月CPI环比上升0.2%,表明物价暂时止落反弹。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同期上涨3.8%。

篇8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