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护环境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科幻电影;环境保护;警示
科幻电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比较鲜明的悲观的意识。科幻电影中很多都具有一种关于未来的悲观,无论是社会政治的黑暗,还是环境的恶化导致的人类的悲惨境地,都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的一种深化。这种由现实社会所引发而在电影中进行表现的关于未来的悲观,与现代社会中关于环境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关系。
一、科幻电影中的环境危机
科幻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雨果・根斯巴克在其出版的《惊奇故事》杂志中首次运用“科幻电影”这个词。对于“科幻电影”的概念,目前主要是从超现实的虚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如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将科幻电影定义为“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科幻电影,顾名思义就是“科学幻想电影”,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影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
悲观意念指的是悲观的思想和意识,是指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的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科幻电影的悲观意念是指在影片中人类对未来的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都持悲观主义的态度,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
在这些关于未来的悲观的科幻电影中,人类所处的都是一种险象环生的环境。而那些危险的环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人类现在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人类对极地冰雪消融的现象有一些认识,而在电影中将这种认识和意识进行极限化的处理,将现实的担忧化为一种可能性的发生的环境的危机。在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的悲观随处可见,2009年热映的《2012》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环境危机的担忧。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这个惟一的地球毁灭了,那么我们将何去何从。在影片中,人类寄托生存希望的方式只剩了,只有在宗教中的诺亚方舟中去寻找寄托种族的生存。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也只能由自己品尝苦果,接受地球毁灭的命运。
二、科幻电影中关于人类环境保护的警示
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环境悲观,并不是人们心目中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和掠夺自然,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使自然臣服于脚下。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的不断动荡,人们逐渐意识到对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无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还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出现,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发展。
1笨苹玫缬爸腥死嗌存的环境危机的警示
在现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都有着生存上的危机。“科学小说的行动并不是由故事中的角色所决定,而是由环境所决定。科学小说的情节不是角色造成的故事,而是环境造成的故事。读者的注意力不是被角色性格刻画及角色行动所决定,而是被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环境所吸引。”在科幻电影中,环境是电影的组成重要的一部分,一种关于电影场景的处置非常的重要,人物生活在具体的场景中,并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在科幻电影中,人类的家园总是设定在一个充满了危机的地方,人类自身的生存是一种非常的危机。无论是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最终地球的毁灭,还是来自于外太空生物的威胁,都在警示着人类,如果任由自己对地球继续破坏下去,任由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贪念的继续而不加以制止,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也许会真的在人类的身边发生。在环境问题中,无论是工业生产的污染、生活废水的排放和海洋的污染等,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在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关于环境的灾难都是由人类自己行为不当所造成的。如在美国科幻片《挑战者》揭示的就是关于环境问题所带给人们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大气遭到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的现象也对未来有了一定的警觉。而在影片中,则将可能发生的臭氧层消失作为题材来展现。在电影中,人类生存的环境非常脆弱,这种脆弱的环境使得人们难以正常地生活,而只能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用悲哀的方式维持下去。
2笨苹玫缬爸泄赜谀茉次侍獾木示
能源从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也是一种对于能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能源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甚至在国家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现代社会中对石油等能源的利用,为占有石油这种能源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是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争夺。在科幻电影中,关于能源危机的问题也非常多,人们现代对能源的利用以及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都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而在地球上能源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更令人们禁不住要设想有一天能源都被开采利用完将会怎样。现实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的缺乏以及能源的争夺所引发的问题,都令人们对未来的能源有一种悲观的想象。
在电影中,能源的危机和能源存在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忧虑和灭亡的重要的原因。一些影片中展示一种对于未来的能源匮乏时代的社会混乱的想象和展现,如在电影《信使》中,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关于未来的设想。能源危机将未来社会变成一个灰暗的未来,美国在被一系列的灾难摧毁之后,能源变得极为匮乏,这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没有能源的状况下快速退步。而在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军阀组织的军队,带着现代的冲锋枪和原始的利剑等兵器的组合,对人们进行欺压。另外,在彼得・杰克逊的电影《坏品味》里,描述了外星人因缺乏做快餐的原料,就到地球上猎杀人类来获取紧缺资源。这种叙述方式正是建立在人对于粮食问题的悲观和忧虑所产生的。关于未来的想象,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类的悲观和对环境问题出现的恐惧而引发的,并非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凭空想象。电影用科幻的方式,展现关于未来社会中环境的一切危机,能源的匮乏所带来的悲惨社会,人类的悲惨境地来进行警示,激起人们对于能源的正确认识,激发人类对能源的思考,要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环境,节约使用地球上有限的能源,并寻找和开发新的能源替代品。
3笨苹玫缬爸锌萍蓟倩祷肪车木示
科技的发展,最初给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自信,也带给自己对自身巨大能力的自信。但是,在人们的生活被科技所包围的时候,却发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的问题。在科技的发展中,人类发展的科技中诸如核技术、基因工程、试管技术等,都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思考。核技术强大的摧毁力和辐射力不仅在出现的泄漏等事件中将周围的物体都辐射到了,而且还具有改变人的基因致病的严重后果。而基因工程更是将人类的自然法则破坏,而可能会产生一些以前从来不会出现的怪物出现,对人类造成威胁。
另外,电影中也表现了一些因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工业带来污染,污染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等。虽然现代社会医疗和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也更为严重,新的疾病出现的速度和对人类带来的威胁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非典”,还是“甲流”的出现,都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有着一定的关系。现代科技在发展着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的平衡,并且这种被科技所破坏的生态很难得到恢复。在电影中,也有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警示。在人类通过科技将机器进行智能化之后,机器还会听从人的意见并服从人类的统治吗?在人工智能中,他们高超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甚至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智力能力,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出现反抗,并想成为一种新的物种而统治人类的时候那将会怎么样?这些,科幻电影大多都给予一种悲观的揭示,这种对于未来的悲观,不仅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忧患,还是一种对人类现在的行为的警示。
三、科幻电影中关于未来的警示的积极意义
科幻电影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无论是对电影特技镜头的利用,还是对于电影中的光线、蒙太奇等的表现手法,都是关于电影的探索和实践。在科幻电影中、在环境问题上都表达一种悲观的意识,这种悲观意识的融入,使得科幻电影在进行未来幻想的镜头书写的同时,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影片中对于未来的悲观使得人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注意到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无论是现代环境中的保护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还是现代科技在损害环境的同时所带给人们的负面的影响,都在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引发人类的思考和关注。这些问题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类,如果不注意这些危机所带给人类的灾害,不反思自己的破坏,电影中的灾难场景也将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四、结语
在科幻电影中,关于人类未来的悲观的电影具有悠久的历史。科幻电影中的关于未来的环境的悲观并不是一种凭空幻想的场景,而是一种基于人类环境的现状继续发展下的未来思考,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对于未来的忧虑和恐惧。而科幻电影就是在这种关于未来的悲观中,给人们对未来的警示和对自我现状的思考。警示人们从现在做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己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 匡妥.从受众体验看科幻电影的审美效应[D].2008年硕士论文.
[2] 刘荔.论科幻电影中的“虚幻”与“真实”[D].2005年硕士论文.
[3] [美]约翰・巴克斯特.电影中的科学幻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三联书店,1998.
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中国环境标志(即十环认证)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的中国建材认证(即CTC 认证)
申请加入“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企业必须做出郑重承诺,保证所报产品环保质量达到相关认证标准,若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给予消费者双倍赔偿;
企业不接触查询系统,而是通过绿色建材消费者保障工程管委会和政府监督机构及第三方公证机构共同建立查询系统完成产品相关信息的查验过程;
【关键词】市场经济 个人信息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99-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中,往往会收集、保存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非常便捷,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不正当收集、保存、恶意使用、篡改的隐患越来越大,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职能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现已成为现实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目前公民个人信息被不正当收集、恶意利用、非法交易、非法转卖、牟利的现象十分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并且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扰乱了公民个人基本的生活,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因此,尽快构建并加快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市场体系、法律体系刻不容缓。
一 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公民个人信息权是指公民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血型、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教育状况、职业、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病史、病历、收入和财务状况,以及其他可以识别该公民个人情况的所有信息。
二 公民个人信息权被侵害的现状
一是某些企业利用企业、单位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与不法中介组织勾结、买卖、销售、非法利用公民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显示,一些电信企业通过收集、保存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本企业的工作人员与不法信息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相勾结,大肆出售、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给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是某些商家留存登记公民个人信息,泄漏、买卖、牟取利益。在201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电信企业、商业企业、中介咨询中心均存在大量收集、储存、恶意利用、篡改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这些单位中的工作人员通过企业内收集、储存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各种不法活动,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公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给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与烦恼。因此,国家职能部门有必要整治市场信息环境,加大法律保护措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息环境有法可依,从而杜绝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事件的再度发生。
三 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情况
目前,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集中体现在宪法和民事立法、刑法中。
第一,宪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上述规定是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直接宪法保护依据。另外,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一条和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可作为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间接依据。
第二,民法通则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民法通则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主要归入名誉权中进行间接保护。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作为民法通则的实施细则,没有将隐私权当做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对待,只是在第一百三十九条中规定了侵犯公民的肖像权,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这两种与公民的隐私权有关的侵权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方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这些规定都是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依据。
第三,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犯罪。
四 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意义
第一,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是公民个人权利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政府部门超越职能范围或者一些获取个人信息的商业单位超出业务工作范围收集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屡屡出现。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中银行、电信、中介咨询公司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多达上万条共100多项,通过不当收集,非法交易、非法转卖牟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中介机构只要你付钱就可以买到公民个人的各种信息,大到公民的档案信息,小到公民的住宅、电话、财务状况、车牌号码等等。现实呼吁国家必须尽快确立我国的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
第二,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是我国信息化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推进市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市场化、工业化、商业化,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只有加快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法律建设,才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后盾,才能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在市场环境下免受侵害。目前,我国信息化法律体系如何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公民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的保护势在必行。
第三,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现实社会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不当收集、恶意利用、篡改利用,严重扰乱了公民个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危及了公民的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通过立法在我国尽快建立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体系,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一)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城乡规划建设局。
(二)县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5%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每年达95%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
(四)全县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环境正常水平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污染防治目标
(一)2015年与年相比,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如下:化学需氧量减少9.5%(其中工业加生活9.1%、农业10.9%),氨氮减少13.3%(其中工业加生活14.0%、农业10.9%),二氧化硫保持不变,氮氧化物减少7.5%。其中:2013年各项减排比例要达到2015年减排目标比例的60%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经贸局、农业局、统计局。
(二)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每年全部规范处理;工业企业每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卫生局、经贸局。
(三)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2公里;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稳定在80%以上;加强垃圾处置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所有污泥按规范处理处置。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
(四)开展机动车尾气专项整治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所有在路行驶的机动车每年均达标排放。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环保局。
(五)全面推进清洁生产,2015年前按规定完成省、市下达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环保局。
、生态保护目标
(一)全面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开矿、采砂,和各类生产性、经营性排污口,以及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及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和规划工作,并对乡镇级水源地水质开展定期监测,每年一次以上;省、市政府确定的流域整治年度重点项目完成率超过95%。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2013年建成省级生态县,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2015年辖区内50%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的要求。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局。
(三)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四种环保养殖模式(猪—沼—果(草、林、菜)、达标排放、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和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其中主要推广猪—沼—果(草、林、菜)、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模式;完成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深度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订畜禽污染治理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加强日常监管工作,对县域内禁建、禁养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整治,以巩固治理成效,防止回潮。
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四)按时完成省下达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工作任务。2015年前,所有乡镇均成立承担环保职责的机构或确定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城乡规划建设局。
(五)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企业责任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情况纳入矿山年检指标。2015年前,所有开采矿山能严格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实现“边开采,边治理”。
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六)2012年,完成积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环境监管能力目标
(一)按要求完成依法行政工作,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或者干扰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及时上报环境违法信息。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环保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中央、省级项目的配套资金按承诺落实;每年县政府的环保投入(按“211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核算)不低于上年水平。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三)加强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全面使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2012年前,县环保局应有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四)按规定完成年度环境应急工作任务;2015年前,达到《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五)2012年前,本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中部地区相应标准;2015年前,按照国家东部地区标准,全面完成县级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六)按全省年度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任务;2015年前,县环境监测站达到东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并通过省级环保部门验收。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七)加快推进城市供排水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专业化管理机构,完善监测设施设备,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五、县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目标
关键词:环境;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9-1
随着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更使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有些地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严重破坏了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威胁着农民生命安全。
1 污染来源
1.1 生活污染
1.1.1 生活垃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由于受农村财力不足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影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填埋、焚烧,随意倾倒等单纯的方式,污染周围环境,又造成二次污染。
1.1.2 生活污水 最近几年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为农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而客观上也增加了农村污水的排放量。农村污水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处理,直接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渗入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1.1.3 炊烟污染 我国农村多数农户炊事采用作物秸秆或薪柴,产生大量烟尘,不仅危害农民自身健康,而且污染空气,部分地区依靠薪柴做饭取暖,大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1.1.4 粪便污染 广大农村各户多为旱厕,人的粪便露天堆集,不仅直接污染居住环境,也成为苍蝇和病菌的孽生地,传播疾病,危害健康,更有甚者,部分本地农民,直接将粪便倾倒于沟渠、池塘、荒地,污染更大。
1.2 农业生产污染
1.2.1 化肥农药污染 大量施用化肥且施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大量施用的化肥得不到吸收,随灌溉和降水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农药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特别是大量施用巨毒农药,随意丢弃农药瓶及回收农药保管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现行推广的“白色农业”,造成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由于回收不力,形成“白色污染”。
1.2.2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养殖小区、养殖场和散养户排出的粪便、污水、废气物,其中大部分尚未有效处理和利用,随意露天放置或在粪沟中流淌,病菌在其中繁殖,成为重大的污染源。许多养鱼农民向库塘投放畜禽以便催肥水体,造成农村塘库水源的污染。
1.2.3 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作物收获后产生大量秸秆,有的农户将作烧材放置于房前屋后、村边街道,影响村容村貌,秸秆年久腐烂,也污染农村环境,并且,大量秸秆存放于村落庭院也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部分燃料充裕的农民在田间直接将秸秆烧掉,对大气造成很大污染。
1.3 工矿企业和城市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1.3.1 乡镇、村办企业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乡镇、村办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不具备必要的环保条件,加之追求眼前利益,根本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大量排放污染物,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1.3.2 “五小”企业和城市的重污染企业大量向农村转移 由于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五小企业和城市里的一些重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立足,纷纷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给当地农村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1.3.3 工业园区,城市工业企业退城进郊,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给农村环境带来污染 由于一些企业环保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部分园区污水经管网集中收集后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湖泊水库中;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也由于污水处理能力限制,直接排放,给城郊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1.3.4 城市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所产生垃圾的数量加大,城市规模膨胀,使城市地域不断向郊区农村扩展。而由于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大量城市垃圾得不到处理,城市不断向周边农村输出垃圾,许多村庄周围变成城市垃圾场,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加剧了农村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环保知识,认清危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可在农村中学中增加环保知识教程,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
2.2 遏制企业污染、强化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审批
环境监管不应只设在城市,针对农村乡镇企业的增加、污染加重,必须加强环境监察力度,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审批管理,严格把关。
2.3 科学处理垃圾、遏制企业污染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
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堆集,及时清理,合理处置。
2.4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针对我国农村化肥过量施用的情况,各级农技部门应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工作,及时向农民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指导农民及时有效的施药,并大力提倡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危害。
2.5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人工湿地;生态保护
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会变成多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处于我国居民点体系的中间环节,既包括了城市型居民点,又包括了乡村型居民点。与农村相比,大量小城镇都是以非农产业为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发达,二、三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事业有一定基础,
非农业人口较集中;与大中城市比较,小城镇数量多,分布面广,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密切。
1小城镇的发展及主要环境问题
1.1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演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非农业,并在某一地区集居逐渐形成小城镇。全国建制镇已由1953年的5400个发展到2005年的13000多个, 另有乡级镇约5万个。小城镇作为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 带动周围乡村,形成了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网络, 为乡镇工业提供商品流通的初级市场, 同时吸收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小城镇的稳定、健康发展, 无疑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随着小城镇内乡镇企业的兴起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小城镇的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 主要原因正是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和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乡镇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产业和土法炼矿、选矿等落后技术上。加上近年来城市控制环境污染,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向乡镇转移,更加重小城镇的环境破坏。
2人工湿地
2.1湿地。1992年中国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优先项目。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目前世界各国湿地标准并不一致,数据的统计方法也不统。湿地一方面向人类提供水资源和大量的食物与原料;另一方面,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阻止和延续洪水、蓄水抗旱、控制水土流失和降解环境污染、提供旅游资源,维持地球表面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湿地被人们誉“自然之肾”。
2.2人工湿地的发展过程。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以其利用自然条件、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人工湿地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69年和1974年,荷兰和德国分别建成了第一座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自此开始了人工湿地的建设和应用探索。80年代以后,人工湿地逐渐演变为污水处理的主体单元,常与稳定塘或天然土地联合处理市政或生活污水。90年代以后,人工湿地开始作为污水处理主体单元,其工艺参数、运用范围和净化机理被广泛研究。我国从“六五”期间,就开始了有关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和应用。
2.3人工湿地的应用实例。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有机物、氮磷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其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运行管理简便,日常运行费用省等特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过程包括沉积、过滤、吸附、生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人工湿地中氮得以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实现;此外,水生植物的吸收和氨的挥发也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氮。人工湿地废水中磷的去除是依靠填料和湿地中沉积物吸附、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等来实现的。
其一般工艺流程为:
高效低耗的人工湿地技术对中国经济落后的农村是一种适用技术。在我国云南洱海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废水通过沉淀池、厌氧塘、配水系统后进入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经过人工强化后的稳定塘和湿地占用土地面积少,稳定塘-人工湿地联用技术对浓度高、波动大的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人工湿地不仅能控制污染,还具有景观功能,对国内的湖体修复和水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英国将人工湿地成功应用于住宅、商业区、工业区、公路和机场等地,据统计,英国目前应用的潜流湿地多达90余座。此外,英国和澳大利亚还采用人工湿地取代传统的雨水调蓄池净化合流制溢流污水,并积累了大量相关工程经验。
3 小城镇环境保护原则
小城镇生态规划要求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从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规划对策。规划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3.1以遵循生态平衡原理为指导的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小城镇及其周边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要实现生态平衡,构成人口、资源、资金、信息之间的良性循环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生态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使小城镇及其周边环境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3.2以尊重自然条件和资源为指导的原则。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科学、合理、健康和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因地制宜保持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环境承载容量。规划中应避免大规模改造自然景观,重视培养本地乡土物种,恢复本地自然生态系统。这样既顺应了自然规律,又可以突出乡土特色,打造个性化小城镇。
3.3以环境承载容量为限制的原则。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环境承载力和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程度,以环境容量为依据,控制乡镇企业数量和布局,避免生态环境超负荷;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明确可持续发展方向,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在生态适宜度大的地区设置工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城镇环境容量,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3.4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确定土地发展方向的原则。科学、客观地分析考察小城镇不同区位土地开发程度、适宜度及土地承载力,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此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和生态绿地,避免小城镇无限制扩散,将高产农田渗透入城镇内部,城镇核心区延伸至农田中,实现农田与城镇生态绿地系统的有机结合,最终既把小城镇融合到了大自然中,又将大面积绿地引入小城镇,达到了回归自然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4 人工湿地与小城镇环境保护
4.1植被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湿地植被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护河防洪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群落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在群落内栖息着各种珍贵鸟类和湿地兽类,河岸群落是它们繁育和育肥的良好场所。同时河岸植被又是易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扰动的生态脆弱带。
湿地植被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重性特征,要更加重视其生态效益,把河流的工程治理与湿地植被建设、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2 尽量保持湿地原有的自然再生能力和自然净化能力。自然再生能力和自然净化能力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指标。湿地的利用要合理、适量、适度。湿地合理利用必须有利于保持或增强湿地的再生能力和净化能力。对“自然再生能力”的理解不能只限于保护目标自然资源本身的再生能力,还要包括非保护目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4.3 建立监测网络,加强湿地监测。进行连续的生物监测,特别是对湿地资源利用后的动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湿地水文、水质等情况的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为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 小结
湿地系统很容易受到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其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因而在使用时特点在注意废水种类、负荷,并配合其它前处理工艺以求维持湿地系统地平衡,并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湿地系统的自身特点,其特殊的水、热、光、营养物质等条件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加强湿地基础性工作,为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法律依据。建立与完善湿地资源及发挥湿地效益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在湿地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地方性法规条例。并将湿地保护的面积、边界、管理机构、经费来源、保护对策、物种名录用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对于小镇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浩民.生态建筑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润敏.生态城市论与新城市主义[J].规划师,2005(10)8-10
[3]戴洪刚,杨志军.洪泽湖湿地生态调查研究与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5(2):37-39
[4]刘绮.刘玉机鸭绿江重金属入海通量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2,11(2):19-27
[5]丁疆华.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32-35
[6]唐承佳.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原生植被的保护及开发利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4):210-212
[7]周家高. 世界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开发,1996 , (2) :41-43
[8 ]金磊. 生态城市建设―――新世纪城市现代化的关键[J].广西土木建筑,2002 ,27 (2) :61-64.
[关键词]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财税体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172-01
一、前言
虽然法律规定了若超出污染水平将会出现恶劣后果,但污染者仍没有一种动力有效控制污染本身。因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市场价格是其盈利出发点,但社会对于环境保护本身要求仍不能在市场价格中有效地反映出来,如此一来,若失去经济上的激励,污染企业则不会有效地将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内,甚至会冒险去做超出合法生产水平的事。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之下,通过控制污染本身为社会带来的成本,我们称之为经济激励机制,这种做法可使污染者本身能够自行选择污染量,其实质即通过提高逃避控制污染的代价,使生产制造企业能够在自利前提下减少生产污染量,进而控制污染情况的发生。
政府环保责任落实对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今政府环保责任落实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缺失,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环保监督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尤其是我国环保法修改之际,政府环保责任监督法律制度完善更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现行政府环保责任监督法律制度现状
1、我国当前虽已出台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原则性的法律规定仍然较多,仍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造成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且很难落实。此外,部分法律法规仍存在相互矛盾及相抵触现象,这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一定困难。
2、政府横向管理方面,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常常就环境问题同其他政府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如真正遇到问题,易出现或推诿或争抢的现象。政府纵向管理方面,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间的问题仍存在,其主要体现为权限设置的不完善,若地方环保部门有管理权但没有执行权,为不越权行使权力,环保主管部门在部分轻微违法事件上常常采取消极对待行为,甚至不作为,这使得我国环保执法显得被动。
3、环保政策监控机构普遍存在监督实施不力的现象,未收到明显效果:有些监控走了过场,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地方监控方面对法律法规及人大的相关决议决定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够,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监督不力;此外环保政策监控机构所实施监督的范围仍不够广泛,因此严重弱化了监控机构的职能,削弱了监控的权威性,部分甚至形同虚设,使得种种环保政策监控不力的现象频频发生。
4、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不足,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只是限定在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其主体范围狭窄。环境信息所公开内容的规定也较谓模糊,应公开、可公开及禁止公开内容没有具体规定。行政机关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公开信息所承担的责任追究制度、法律责任及公众可采取的救济手段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其次,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保障不够完善,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主要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但具体落实情况我们有目共睹。
三、实现政府环境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1、分阶段改革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加大环境保护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环境保护即中央政府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未来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只有将环保职责履行同这些核心利益联系起来,才能对地方政府产生足够刺激。地方政府的眼中,环保及发展不是针锋相对的反义词,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提升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间在提供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及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并健全财力及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2、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末端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有赖于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技术研发并非只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同样不容忽视,政府应在这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环保产业并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环保技术消化及研发,可以真正地做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逐步实现政府及企业共同推动环保技术进步的局面。
3、政府在可持续发展实施方面无疑是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由制订规划到具体政策的实施及运作,都需政府担当应有的责任。此外,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同样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及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保持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不仅是人们的愿望,也同样符合公众利益。人们在享有良好的环境生活权利的同时,依法参与环境管理权利,对污染及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同时也有保护及改善环境的义务。所以,“通过政府立法及各部门综合决策来协调市场难以调节的各项利益群体冲突,使各冲突群体利益目标保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得到统一,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及民间运作使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深入民众,并转变为亿万民众潜移默化的素养及行为”,如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便会水到渠成地实现。
4、严格意义上来讲,环境保护领域是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环保投资、环保技术及环保政策这些具体环节,以管理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实质上是针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工作的管理范畴,所以,环境管理体制的制定及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经济学理论出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环境外部性,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在于环境成本的内在化,其实这牵涉到产权界定的问题并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以及产权界定,产权模糊难以定价的可由政府制定适当环境政策、环境标准及法规等直接管制手段加以解决,但这些手段实现的前提是制定并完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要求按照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及完善,例如,环境标准及法规应视企业以及行业类型而定,对于中小企业来讲,环保标准应考虑短期经济影响,但对于垄断关键部门、行业及大型企业,应站在长远角度,环保标准则应具有一定技术超前性,如此,才能达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需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需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探索,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环境保护的最佳效果。
四、结束语
资源的永续利用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标志。经济及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的严峻要求我们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两者关系。因此,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现行机制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有意义的环境保护机制,有利于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元聪. 我国法律激励的类型化分析[J]. 法商研究. 2013(04)
[2] 巩固. 政府激励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法》修改[J]. 法学. 2013(01)
[3] 晋海. 我国基层政府环境监管失范的体制根源与对策要点[J]. 法学评论. 2012(03)
【关键词】生态环境;企业发展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目前,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水资源污染。据统计,全国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而且江河湖泊水体普遍遭受污染,加剧了缺水矛盾;大部分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同样十分严重。2011年全国监测结果,“较差—极差”水质比例55%,并且还在变差。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饮用水质标准的水。
(2)土壤污染。去年的《拯救被污染土地》的专题报道:我们土地污染和退化越来越严重,粮食安全遭受严重挑战。镉、砷、汞等重金属、化工废料、化肥农药、农膜等,不断侵蚀毒害土地。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1200万吨,污染的粮食引发各种疾病。互联网上疯传的“中国癌症村地图”,癌症村超过200个,“有米不敢吃、有米不能吃”的可怕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3)大气污染。据统计,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入冬以来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30个省、区、市。专家认为,雾霾形成,除了气象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的加剧。
(4)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二)人均占有资源少和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几乎所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系列重要资源的后备储量不足。而且中国能源利用率普遍都低于发达国家。
二、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造成的灾害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她能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具有自净功能、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受到危害。如在中国:黄河断流,淮河变黑,沙漠扩张,酸雨肆虐。中国大地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癌症村,不育村,怪病村,弱智村。单是铅中毒事件、汞中毒事件、砷中毒事件,就接二连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旱灾、冰雹、灰霾等多种灾害不断地肆虐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给人类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数以亿计。
三、企业不科学发展会恶化生态环境
10多年来,中国政府虽然了大量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许多企业家并没有把它内化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并没有树立起企业和企业家的环境伦理责任意识,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漠视道德责任,想方设法逃避法律法规的规制。1.如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化工、小炼油、小电镀、小印染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他们将“三废”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从中节省大量的处理费用。据2006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导墅镇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但从2004年开始.导墅镇的空气中漂着一种难闻的化学气味.这种气味时不时从空气、河水、甚至自来水和下水道中传出。许多居民闻了这种气味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导墅镇水资源丰富.吸引了十多家化工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其中有三家化工企业建在镇区居民居住集中地方.它们是丹阳市联大化工有限公司、丹阳市骏马建材厂和丹阳第二化工厂。在这些化工企业中.有的企业的生产原料或产品是易燃易爆或者有毒化学品。这些企业的废弃物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就被排放出来,河流、土壤和空气受到污染,严重威胁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破坏了当地社会正常发展秩序。2.据2006年O6月25日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 》报道,在云南思茅市翠云区六顺乡,村干部和当地林业部门为私人老板的乱砍滥伐行为大开绿灯,当地数以万亩的天然林被砍伐,许多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头变成了荒山秃岭,遍布林区的思茅松被当作低产林成片砍光。砍伐林木的目的是为周边几十个胶合板厂提供原料。其中最小的一个厂一年的吞吐木材能力也在一百多万立方米以上。云南省思茅市紧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大片林区被毁.当地生态严重失衡。
四、促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1.企业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大力推广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能源。如: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有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扶持发展绿色农业。
2.企业应倡导循环经济。企业中所有的产品从开始设计就考虑其每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考虑使用时如何减低能源的消耗,考虑设立一个“产品回收处理流程”,使废品回收后再次进入另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中,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的环保管理。
3.政府必须切实发挥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执法部门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防污环保筑起富有震慑力的最后屏障。
4.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限制不利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对影响生态环保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生态环保工作差、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单位和地区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如超标排污行为已构成违法的,应当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罚,
5.开放新闻舆论,加强社会监督。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现状要接受舆论的监督,提高新闻自由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同时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结语
人类要生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包括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万莹仙.中南民族大学.《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理论研究,2009-5,26
[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