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2: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安全服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盐城市法定的技术机构,盐城市纤维检验所有必要建设纺织品安全保障体系,对企业实施及时准确的质量监控和检测。
近年来,盐城市纤维检验所已陆续投入几百万元资金用于建立棉花和纺织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测试仪器不断更新和添置,实验室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由最初的50项产品标准扩大到60项方法标准和146项产品标准。在社会需求和内外部环境成熟的条件下,我所建立棉花和纺织品公共安全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显得非常迫切。建成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的公共检验检测技术平台,提升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为盐城棉花和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棉花和纺织品公共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基本构思
基本构思:加大我所棉花和纺织品实验室的设备投入,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提升检验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网络化处理,实验室通过网络向平台传输各项检测数据,平台根据实验室上传的数据自动进行实时动态的汇总、统计、分类、查询等处理,并能自动生成各种统计图表。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相关检测的申请和技术咨询,从而实现全市棉花和纺织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网上报告和数据采集、信息等。
总体要求:平台分为实验室中心处理系统和门户网站。中心处理系统:负责实验室检验数据的处理上传,收集汇总处理网络和社会回馈的动态信息。门户网站:中心信息的总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务公开服务,完成对外宣传、政务公开、咨询服务的功能,实现对网站的信息维护、运行监督的一体化、自动化管理。
棉花和纺织品公共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的构成
平台主要包括:平台登录、通知公告、质量标准、政策法规、质量信息,同时将全市近期检测结果汇总作为主要内容滚动播出。
通过平台可以给各级部门提供一个数据传输、信息的载体,还可以通过平台将数据统计、分析等质量信息抄送给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因此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优化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达到“检测数据输入”―“数据分析”―“质量信息”的全程实现。
各检验员登录系统,输入检验数据,系统进行报告分析和统计处理,统计处理检测各项报表功能。用户登录到系统后,可以根据各自权限查看各种信息。
平台主要功能:
用户身份验证功能。为了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止非法操作,特设置这一功能。用户包括检验员、系统管理员、上级部门、客户及访客,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权限下进行各自的操作。
数据录入、修改、删除、审核、查找功能。检验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数据一旦上传,录入成功,如果有修改或删除的内容,必须向管理员申请,经管理员授权方可进行相应操作。只有通过数据审核的数据才能在平台上出来,未经审核的数据或审核不通过的数据不能在平台。客户可以根据权限进行查找操作。
3.统计报表功能。数据上传至数据库后,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产生各种报表,如检验量表、受检单位信息表、检测项目报表等。
但目前我所的门户网站和检验报告系统都处于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还不能实现数据的对接传输,因此必须寻求清华紫光等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棉花和纺织品公共安全检测服务平台。
盐城市棉花和纺织品公共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新项目建设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通过项目的实施,积极组织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解决企业共性需求为主要目的,为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支持与服务。为了提高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的作用,特吸收建设产业用纺织品平台项目。
产业用纺织品是区别于服装、家用纺织品,经专门设计、具有工程结构特点,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目前盐城地区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以环保过滤用纺织品为主,包括用涤纶、锦纶和丙纶等纤维制作的常规滤料。我市具有产业用纺织品生产的优势,就滤料而言,年产量占全国30%以上。再加上沿海大开发上海和苏南的纺织业北移到盐城,以及盐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纺织企业都依据国务院的规划,开始了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
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质量和水平,既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对江苏乃至华东地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来说,一个专业、权威的检测机构,是使其保持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必需条件。产业的发展和检测中心的建设,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产检合作,着力推进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 供给机制 多元化
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是政府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中心的供给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主体活动的日益复杂,公众对安全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加上政府部门财力和能力的制约,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保安公司、治安承包、社区警务等市场化、社会化供给形式应运而生。借助多元力量提供部分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成为当前应对我国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理性选择。但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不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应是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变革,因此需要对其产生的动因、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保障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多元化动因
(一)理论动因
公共性是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提供的逻辑起点,传统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生产成本需要受益者共同分担,而个人消费“量”却无法确定,具有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政府不只是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唯一提供者。
第一,市场可以成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主体。萨缪尔森从物品消费的排他性与竞争性两个角度区分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但随后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现实中严格符合定义要求的“纯公共物品”非常少,更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在供给安排上,纯公共物品和部分竞争性准公共物品由政府负责提供,而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由于可以通过收费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完全可借助市场力量实现供求平衡。从属性上分析,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中既有纯公共产品又有准公共物品。国防安全、国家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单位以及重点要害部位的治安防范等纯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理所当然是政府的责任;而准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如收费停车场、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治安防范、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城市火灾抗御设施等,根据其受益范围,引入市场力量来供给,不仅符合经济利益原则,而且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更有保障。
第二,社会力量也可以是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主体。在公共产品中,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是截然分开的,由此出现了消费型生产者的概念。与消费型生产者相对应的是常规生产者,那些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被称为“他们所提供的那些物品和服务的常规生产者”(迈克尔·麦金尼斯,2000)。消费生产者则是指有些产品的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在消费之余,还可能有助于他们所消费的某些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这时生产角色与消费角色相融合,诞生了“生产型消费者”。伴随着生产型消费者的出现,协作生产取代了单独生产,要求消费者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公共产品,高效的安全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应是一个公共部门同其服务对象相互协作的过程。
因此,在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领域存在着三个提供主体: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力量为主体、以非营利组织或公民自治组织等社会化力量为主体。正如美国民营化大师萨瓦斯(2003)在《民营化与公私伙伴关系》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可以通过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和志愿安排等方式提供。
(二)现实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利益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各群体的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在经济生活领域需求多样化的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日趋扩大,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由国家垄断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解决当前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求失衡的矛盾,有三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存量调整,即调整政府部门经费预算,以减少其他公共品供给量为代价,来解决公共安全投入需求增长的问题;二是增加税收,取得增量收入满足人们的公共安全需要;三是引入外部力量,弥补政府公共安全供应量的不足。前两种途径显然不是明智的,因此探索多元化供给机制成为解决当前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求失衡的理性选择。
多元化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一)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中的职能
从国外实践考察,供给机制多元化改革存在一些风险,如国家警务管理的“缺位”问题、国家警察权力“寻租”问题、私营警务的问题等。要规避这些风险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理边界,设计出最充分有效的供给方式。
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为标准,研究者们一般把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相当程度的政治性,属于纯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服务,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供给责任和法定职责,民间资本尤其是私人资本决不能介入,否则,将会导致公共安全服务发生质变,背离社会公益、国家安定的价值目标。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但并不都具备纯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安全服务类产品,如社会救助站等,可以通过政府定价并严格监管的方式将这类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中收益较强的部分逐渐向社会开放,以求增加供应量,促进安全保障的公平与公正。第三类是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具有收益的内在和外在统一性,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金,以改善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备拖欠账严重的状况。第四类是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比较强的安全服务,如私人保镖服务等,实质上是私人产品,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提供。因此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的实施范围应界定在第二、三类产品的提供上。
(二)健全制度设计并规范多元化供给机制中各主体行为
公共安全是一种公共福利,参与其中的各方成员的权、责、义、利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与制度方式予以明确,并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在西方国家公共安全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推行的30年中逐渐认识到规制的确立对于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有效提供的重要性。斯科特·沃尔斯顿(2003)运用200个国家1985-1999年的分组数据来验证规制改革和公共服务民营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制的确立应先于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我国在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尝试中也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如缺乏合同谈判、准入资格和上岗条件、招标中的标底设置和合同终止等实施规定,缺乏有效的关于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绩效评价机制,缺乏对市场化、社会化供给主体在价格、审计、会计、仲裁、监理、核算、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供应规则,因此需要尽快健全规制,规范合作主体的行为。
首先,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门的、系统的法律或法规,对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各提供主体在合作中应遵循的方针原则、组织管理、多元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加以规范。其次,政府加大依法管理力度,营造规范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约束提供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价格、质量、数量等进行监管。最后,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台相关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提供政策保障。
(三)探索科学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间的合作流程
在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下,各供给主体间的合作贯穿于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以公共安全事故为例,发生前的防控、发生时的应急联动、发生后的公共安全服务评价及其服务手段和机制的修正和完善,都需要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协调。因此,公共安全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的有效发挥要求制定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间的合作流程。
有效实施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多元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元行动者的合作意识问题
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要求形成公共安全服务合作网络,这个网络包含了政府间合作、公私伙伴关系及社会间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而合作网络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意向和共同的认知是其有效运作的基础和起点。缺少了合作意识,多元行动者间相互推诿、转嫁责任等现象就可能出现,公共品供给效率就大打折扣。在我国,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提供者合作意识的培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政府方面,公安机关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转变警务职能理念,增强合作意识,逐渐实现全能型向有限型和服务型供给模式的转变;社会和市场方面,全面提高社会安全责任意识及志愿者精神,树立维护社会安全“人人有责”思想(李礼,2011)。
(二)政府在多元化供给机制中的地位作用问题
首先,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理念并不是要否定国家权威。在多元化供给机制中,政府的核心地位无法撼动,一些作用无法替代,比如,在城市化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公安机关在维护城市安全中所起的作用;又如,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是应付危机和治理危机的主导力量,在资源配置、经济救助、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发挥着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再如,政府公安机关部门作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安排者,在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其次,政府作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的主导人,应尽量避免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从过度的行政化走向过度的市场化。过度的市场化将导致公益目标受损,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供求缺口增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将会受到威胁。二是对私人安全产品与服务过多干预。过多的干预会扰乱了私人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市场,滋长了更多权力“寻租”的机会(钟雯彬,2004)。
(三)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问题
在现阶段,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打击犯罪;紧急救助和为民服务。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享受公共安全服务的机会均等,任何公民都拥有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平等地享有公共安全服务的权利;二是公民享受公共安全服务的结果均等,每一个公民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在时间上和质量上都应大体相等。当前我国公共安全服务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基本公共安全服务薄弱、农村及城郊结合部基本公共安全服务薄弱、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安全服务薄弱等几个方面。从总体看,我国基本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薄弱地区安全服务的供给不足。而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打破“政府垄断提供”,推进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是有效途径,丰富的供给主体,多样的供给模式,如委托授权、合作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等,在政府指导、监管、付费的情况下,完全能够弥补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供给不足的缺陷,加大薄弱地区的供给力度和供给水平,逐步实现整个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因此保障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应是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三联书店,2000
2.[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斯科特·沃尔斯顿著.费丽萍,孙宽平译.在规制与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务体系
一、区域性公共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科技性的价值和内涵剖析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为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针对性,用于满足公民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属于名声科技范畴。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由三层面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层面。制度:即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军,应制定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务过程中的科技性要渗透到公民群众之中,加强公民的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科技精神以及服务性的价值德行与公益性。器物:即区域应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层面,是为了满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实现公民群众科技权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邮寄服务于产品,是三个层面中最具有外显性的特征。
价值理性与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区域行公共安火热应急管理科技的重要体现。公民群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血腥理解是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重要内容。当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中,公民群众不应该被排除在科技发展之外,科技知识只有在满足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来陆续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圆明园防渗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角色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及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一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从这些实践证明: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紧密,充分体现出价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整合,使普通,社会科学和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怎么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凸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区域公共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次把区域公共安全科技纳为我国现阶段科技者的重点项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则是应急管理问题。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及时地优化调度救援力量、优化配置应急救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使得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处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统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科学预测,由此创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做到科学决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舒缓公民情绪、维护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保证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然状况比如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时候基于实情实地,加快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发展,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系统化是目前我过科技应用于发张的重要一环。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1)在整体层面上我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没有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分割状态;(2)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专门人才、公众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政府机关对于公共科技服务上面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建设;政府部门要明确的提供和实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对公共服务的事权进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处理好责任主体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关系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供应,形成政府和人民团体和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新系统的合作。必须加强制度确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关系、理顺指导、,实现有效的合作,作为一个整体部署,整合资源,需要有效地推动事业的发展科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和市精神,牢牢把握“放大桥港优势、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工作主题,以服务民生和促进产业升级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机遇,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抓紧规划编制,加大有效投入,加快载体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与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和全面小康的良性互动,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
二、工作目标
年全市服务业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增长23%;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地税收入增长19%;服务业规模以上投入34亿元,增长26%。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前列。
三、工作举措
(一)以产业配套为目标,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1.主动配套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为契机,更加突出生产服务,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加快引进、建设涵盖研发、设计、交流展示、商务资讯、贸易、培训基地、标准设定、检测、总部基地等服务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将研发机构从生产环节中剥离,充分发挥市内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化”、“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科技创业园建设,着力招引项目入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抓紧经济开发区电镀中心、物流中心建设,为电子信、精密机械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持。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大道、开发和铁路建设契机,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瞄准这一国际物流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大桥桥头堡物流园区、开发区公共保税仓库,整合各类运输方式,发展多层次、多方式集疏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抓紧发展现代商贸业。
3.加快商业圈建设。抓住世博会契机,引导和提升消费层次,调整完善市区商业网点规划,抓紧制定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市区中心商圈、镇乡(园区)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全覆盖。配套崇大桥开工、开发和“两区三园一带”建设,构建新的城市副中心和商业次中心,尽快完善商贸、文化、教育、卫生布点规划,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开发配套的新商圈。重点加快工业园商务中心建设,推进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商业配套建设。
4.着力培育专业市场。按照“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与区域板块经济相配套的专业市场。不断壮大电动工具、水产品批发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建材、钢材、苗木、畜禽等一批专业市场,争取再创1个省级专业市场,2-3个市级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继续推进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各镇乡均完成至少1个规范化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5.深入拓展农村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流品牌企业进农村开设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维修店等,大力推广便民服务连锁经营。鼓励“一店多用”,加快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扩大经营品种,增加服务项目,确保年内村级覆盖率达80%以上。扎实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扩大农民家电消费,为我市农民提供更多实惠。
(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6.抓紧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旅游业发展定位和布局。等承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的镇乡要把旅游规划纳入镇乡规划盘考虑。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为方向,将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结合,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延伸旅游产业链。
7.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星级酒店建设组织推进力度。在市区重点推进博圣广场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在工业园、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重点建设一批商务酒店和餐饮集中区。等旅游点规划镇乡,要在完善交、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重点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特色餐饮、特色市场,培育餐饮龙头企业和连锁经营品牌店。
8.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加强特色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海韵”旅游品牌和“北”城市特色。抓紧项目申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鼓励农庄、山庄、生态园等现有项目创等级旅游景点,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大项目招商力度,高起点规划开发圆陀角湿地旅游度假区;依托渔港风情、海鲜美食,规划建设渔港风情休闲区。加大重大旅游项目实施力度,重点跟踪等项目的深度规划和建设进度。发挥“海洋之乡”、“教育之乡”、“版画之乡”的品牌效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品牌。
(四)以优化产业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9.积极引导知识服务业集聚。围绕经济结构优化要求,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和科技人才兴办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关注新区等知识、人才、技术集中的区域,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到我市设服务外包点,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力争年内在服务外包上有所突破。
10.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围绕城市品位综合提升要求,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管理、科技服务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会计、税务、审计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型中介组织,文体、教育、旅游等文化娱乐服务型中介组织。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管理,促进本地中介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四、组织领导
(一)完善组织机构。调整充实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发改委。各镇乡、园区都要建立由分管负责人挂帅的服务业工作班子,配备专人负责本区域内的服务业组织推进工作。
(二)确定发展规划。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不断细化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各镇乡、园区根据各自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全市总体规划,制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税费征收、金融信贷、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引进和扶持重大项目,培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创服务品牌,开拓新兴产业。同时,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把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计划,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即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这是著名安全学家刘潜对安全下的定义。这一定义表明安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定性,实现安全不能不考虑安全的内在作用机制。联系当前人们对行业管理弱化问题的关注,本刊特邀刘潜老人谈谈看法。
刘潜老人从安全原理入手,剖析了行业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关系,并在宏观层次上给记者讲了实现安全的基本途径。他说,安全本身就是一个行业,既指为保障人类安全活动提供各项服务的工作,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而人类活动遍布所有领域,仅生产领域就分若干行业;因此,安全的作用机制是安全行业的活动与各行业的生产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一旦机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就成为可能。安全行业的存在与其自身有无安全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而机制作用的大小与安全行业同存在于各行业的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度有关。这就回到了遵循安全原理建设能够产生安全机制的体制这一问题上来。
再从存在于各行各业的企业来看,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光靠自律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既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又为行政监察提供技术支持的懂行的行业安全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行业管理使安全真正进入服务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有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机构,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承担着所辖行业的安全管理职责,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劳动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在安全方面的综合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以国家的名义对企业行使安全监察权。管理和监察分属不同的部门,而且都有各自的行政权威,也符合国际惯例。这样的职能划分和职责界定有效地避免了管理与执法的混淆,表明政府既是安全管理者又是安全执法者。这种安全工作体制所产生的作用机制能够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需要,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安全科学原理的管理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国企改制,民企猛增,多种所有制并存,一些行业管理部门撤销,但行业依然存在。正是因为行业的客观存在与行业管理的部分缺失,才造成了今天大家有目共睹的行业安全管理被弱化的局面。此外,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法》赋予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但对企业在安全上如何自律守法却没有明确规定。企业里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一味用于生产,减弱了安全保障;加之企业在同行间缺乏交流,经验学不到,教训难吸取。总而言之,现在的安全工作体制难以产生确保安全的机制,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性的。因为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机制,体制不科学,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不足为怪的。
但是,刘老说,安全是科学,它不因经济体制的改变而改变;安全生产本身有其固有的机制,各要素间有其内在联系的,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系统。安全的工作机制有层次之分,在宏观层次上,行业安全管理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必须加强。
政府、雇主、雇员三方不能缺位,政府是依靠行政执法来调节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安全系统中的三要素。国家的安全法律和政府的行政法规是企业安全行为的法律底线,雇主即企业联合会,联合会内的企业通过自律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依法制定或修订适合本行业的行业安全标准,这个标准比国家标准更高。到了企业,又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更高、更具体的标准和执行这些标准的安全措施。这样一层层往上走,安全才能做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坚持依法培训、按需施教的理念,以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定为核心,以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培训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基础建设,完善安全培训体系,严格安全培训执法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努力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安全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安全培训目标和任务
以《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中心境内网格管理员进行安全知识及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内容培训;对中心境内所有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确保特种作业人员和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部经过安全培训,做到100%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受训率达100%。
三、培训范围
中心境内社区、学校、幼儿园、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参加中心组织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并做好培训记录,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发挥安全监督作用。
四、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安全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安全 服务工作重点
“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这是中国科技馆的承诺,其亦按此承诺为公众服务了20余年。笔者认为,“确保安全、优质服务”是科技馆日常最基础的工作,我们每天的展教活动是由每一次优质展教服务以及每天为公众的安全尽最大责任所组成的。
一、安全工作的“软件”建设不能忽视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场馆,向公众开放,是一个人流量较高的公共场所场所要,人民生命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今科技场馆硬件建设越来越好,场馆建设时安全设施十分完善,如消防设施、走火通道、无障碍通道、展品安全防护等都考虑得比较规范。但安全光靠硬保障还远远不够,硬件设备完善了,如果这些设备没有人能够熟练使用,又或者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该做些什么,那么硬件再好也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再好的安全防护硬件也必须配备安全防范制度、各类应急预案等软件,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与演练才能在危急来临时起到作用,因此安全防范工作的软件建设不容忽视。
(一)建立建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灵魂,是安全工作的指引,有了制度才让科技馆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安全防范、处理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科技馆要根据自身场馆建设、展品布置以及观众流量的特点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并反复检讨制度的严谨性和可行性,不断地加以建全。
(二)严格遵守制度是安全工作最有效的保障
制度要所有人遵守才能起作用,制度建立建全固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持之以恒且在最简单的环节持之以恒才是制度执行的难点。因此制度建立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并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及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实战能力不强是安全工作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不仅能提高全员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能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性和合理性。
东莞科技馆一贯以来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工作坚持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消防安全工作为例,东莞科技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首先健全了消防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建立起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消防安全员三级责任体系,将消防责任落实到人。完善了消防应急预案,成立了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灭火行动组、引导疏散组、设备保障组、防护救助组和义务消防队。再就是加强各类消防设备的保养,定期检查更新消防器材,将防火灭火建立在科学技术保障条件下。第三是通过消防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用电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各类消防器材使用知识和实操等一系列教育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第四是经常性组织切合实际 的消防演练,每次演练都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有整改。第五是建立日常及重大节日的检查制度,建立了安全工作督查小组确保隐患早发现、险情早排除。东莞科技馆这些有力的措施使来馆观众的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消防安全以外,作为公共场合还有如设施使用安全、人流控制安全、防疫安全、防暴防盗安全等等,如东莞科技馆为了提高员工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专门应急救护的专业培训等。
二、提高服务质量让观众在愉悦中学习科学知识
一个科技馆能否更多地吸引观众,不仅靠有特色的展品,而且也靠特色服务。虽然科技馆定位是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但它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场所,是对公众出售门票的。因此,提高科技展教的服务水平,营造舒心舒适环境也应当是科技馆一项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软件甚至比硬件更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科技馆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科技馆作为公益机构,个别从业人员难免有些积习,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修养,要把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对服务理念产生共识和共鸣,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使命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科技馆的科学氛围。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主要表现在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热情、周到、平等、关爱的服务意识服务于观众、服务于社会。
(二)转变服务思路,创新服务观念
“世上没有一流的产品,但有一流的服务。”一提到服务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富丽堂皇的大酒店、、一些优雅整洁的办事服务大厅里脸带微笑、文明礼貌的服务人员,理解为热情、笑脸相迎较等浅层次的服务,而容易忽略服务者的其它方面。展教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服务,它除了要给人予愉悦的感受外,还要求能提供科学知识讲授,引导观众参与科学的探究,激发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还要研究如何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专业性的展教服务。
老式的科技馆模式只有请观众“看与听”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可以提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展览功能了。因此科技馆也要转变服务思路,日益凸显的教育辅导功能在通过科普辅导员这个载体向大众推出后,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机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新的科技馆参观模式中科普辅导员直接起到了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的桥梁作用。这是科技馆为公众提供的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构筑员工事业理想实现的良好环境
所有的服务均需要人来完成,所以科技馆要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一个得员工实现事业理想的良好工作环境。员工需要满流需要、给予、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科技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科技馆事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平台,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精神,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实现科技馆的整体价值。
(四)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更专业的优质展教服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科技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快科技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作风硬, 素质高、讲奉献、业务精的干部人才队伍。科技馆工作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做本职工作的专家,还要做一个公众所需的“杂学家”和“博学家”。
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培训不仅是一个组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是该组织内所有成员的需求。在现代的企业中,培训是员工的一项重要福利。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正在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专业能力,所以不断增强员工的头脑中的知识量,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培训工作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要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尽力丰富培训的形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在具体培训中要做到五个结合。集中培训与部门平时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理论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专项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关键词] 安全 服务 工作重点
“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这是中国科技馆的承诺,其亦按此承诺为公众服务了20余年。笔者认为,“确保安全、优质服务”是科技馆日常最基础的工作,我们每天的展教活动是由每一次优质展教服务以及每天为公众的安全尽最大责任所组成的。
一、安全工作的“软件”建设不能忽视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场馆,向公众开放,是一个人流量较高的公共场所场所要,人民生命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今科技场馆硬件建设越来越好,场馆建设时安全设施十分完善,如消防设施、走火通道、无障碍通道、展品安全防护等都考虑得比较规范。但安全光靠硬保障还远远不够,硬件设备完善了,如果这些设备没有人能够熟练使用,又或者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该做些什么,那么硬件再好也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再好的安全防护硬件也必须配备安全防范制度、各类应急预案等软件,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与演练才能在危急来临时起到作用,因此安全防范工作的软件建设不容忽视。
(一)建立建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灵魂,是安全工作的指引,有了制度才让科技馆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安全防范、处理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科技馆要根据自身场馆建设、展品布置以及观众流量的特点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并反复检讨制度的严谨性和可行性,不断地加以建全。
(二)严格遵守制度是安全工作最有效的保障
制度要所有人遵守才能起作用,制度建立建全固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持之以恒且在最简单的环节持之以恒才是制度执行的难点。因此制度建立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并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及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实战能力不强是安全工作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不仅能提高全员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能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性和合理性。
东莞科技馆一贯以来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工作坚持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消防安全工作为例,东莞科技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首先健全了消防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建立起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消防安全员三级责任体系,将消防责任落实到人。完善了消防应急预案,成立了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灭火行动组、引导疏散组、设备保障组、防护救助组和义务消防队。再就是加强各类消防设备的保养,定期检查更新消防器材,将防火灭火建立在科学技术保障条件下。第三是通过消防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用电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各类消防器材使用知识和实操等一系列教育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第四是经常性组织切合实际 的消防演练,每次演练都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有整改。第五是建立日常及重大节日的检查制度,建立了安全工作督查小组确保隐患早发现、险情早排除。东莞科技馆这些有力的措施使来馆观众的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消防安全以外,作为公共场合还有如设施使用安全、人流控制安全、防疫安全、防暴防盗安全等等,如东莞科技馆为了提高员工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专门应急救护的专业培训等。
二、提高服务质量让观众在愉悦中学习科学知识
一个科技馆能否更多地吸引观众,不仅靠有特色的展品,而且也靠特色服务。虽然科技馆定位是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但它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场所,是对公众出售门票的。因此,提高科技展教的服务水平,营造舒心舒适环境也应当是科技馆一项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软件甚至比硬件更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科技馆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科技馆作为公益机构,个别从业人员难免有些积习,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修养,要把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对服务理念产生共识和共鸣,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使命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科技馆的科学氛围。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主要表现在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热情、周到、平等、关爱的服务意识服务于观众、服务于社会。
(二)转变服务思路,创新服务观念
“世上没有一流的产品,但有一流的服务。”一提到服务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富丽堂皇的大酒店、、一些优雅整洁的办事服务大厅里脸带微笑、文明礼貌的服务人员,理解为热情、笑脸相迎较等浅层次的服务,而容易忽略服务者的其它方面。展教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服务,它除了要给人予愉悦的感受外,还要求能提供科学知识讲授,引导观众参与科学的探究,激发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还要研究如何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专业性的展教服务。
老式的科技馆模式只有请观众“看与听”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可以提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展览功能了。因此科技馆也要转变服务思路,日益凸显的教育辅导功能在通过科普辅导员这个载体向大众推出后,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机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新的科技馆参观模式中科普辅导员直接起到了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的桥梁作用。这是科技馆为公众提供的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构筑员工事业理想实现的良好环境
所有的服务均需要人来完成,所以科技馆要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一个得员工实现事业理想的良好工作环境。员工需要满流需要、给予、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科技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科技馆事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平台,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精神,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实现科技馆的整体价值。
(四)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更专业的优质展教服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科技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快科技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作风硬, 素质高、讲奉献、业务精的干部人才队伍。科技馆工作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做本职工作的专家,还要做一个公众所需的“杂学家”和“博学家”。
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培训不仅是一个组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是该组织内所有成员的需求。在现代的企业中,培训是员工的一项重要福利。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正在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专业能力,所以不断增强员工的头脑中的知识量,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培训工作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要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尽力丰富培训的形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在具体培训中要做到五个结合。集中培训与部门平时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理论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专项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三、结语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科技馆从业员的伟大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也要从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做好每日的安全和服务工作,为公众提供安全的愉悦的科学知识学习的环境。这正是科技馆工作者的“积硅步”以期日后“达千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