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力需求分析8篇

时间:2023-10-12 09:32: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力需求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力需求分析

篇1

一、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比重提高,原料工业比重下降

2003—2010年间,工业从业人数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42.1%,2010年下降到40%,下降了2.1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57.9%,2010年上升到60%,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从年平均增长速度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别较大。

一是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从业人数增速较快。2004—2010年间,通信及电子设备、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6%、12.49%、9.1%和8.65%,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8%)7.96、4.44、1.06、0.61个百分点。

二是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2004—2010年间,金属及非金属制品、石油炼焦、化学、黑色金属四个行业分别增长6.63%、6.41%、6.19%和4.39%,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41、1.63、1.85和3.65个百分点。但是,有色金属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8.74%,高于全行业增速0.7个百分点。

三是轻工业增长呈现分化特点。2004—2010年间,纺织服装业增长5.32%,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7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均增长8.51%,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0.47个百分点。

2010年与2003年比较,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占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4个行业分别提高了1.77、3.61、0.4、0.45个百分点。4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7.42%提高到33.66%。

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的比重下降。黑色金属、石油炼焦、化学、金属及非金属制品4个行业分别下降了1.12、0.12、0.73、1.02个百分点,但有色金属业的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上述5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6.64%下降到23.65%。

轻工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分化态势。纺织服装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分别上升了0.25、0.18个百分点。3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33.33%下降到31.44%。

总体上看,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上升,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以及轻工业的比重下降。

(二)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增幅大于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技术提高,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幅度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3—2009年,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技能劳动者增加了1930万人,年均增加386万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分别提高了4.37、2.73、0.54、0.11个百分点,而初级工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减少了7.74个百分点。

然而,相对于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的快速增长,技能、技术劳动者供给增长缓慢。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全国部分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收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2002年以后,各等级技能、技术劳动者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求人倍率)均超过了1,技术、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速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技术、技能劳动者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总体上越是较高等级,供不应求的程度就越大,如2011年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达到了1.88、1.76和2.29。然而,劳动者整体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在多数年份未超过1。这说明中国同时存在着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和劳动者总量过剩的现象。

(三)制造业对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

制造业所使用的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2009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0.6%,大专及以上者占8.6%。据2010年12月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在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比重接近80%,女性农民工的该比重超过了87%。2002—2009年间,制造业的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学历构成,几乎未有大的变化。

篇2

关键词:重庆市;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劳动力;需求差异

一、重庆市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现状

(一)主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院校的发展情况

截至2009年底,重庆市有25所高等职业学院,302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农业、旅游、财经、医药、轻纺等20余个大类共200多个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家职业大典列举的职业,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的职业培训资源。这些职业学院每年向社会输出各类人才15万左右,横跨多个行业和领域,并能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培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重庆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去沿海制造企业或本地工业企业工作。

重庆市职业学校已建成实训基地348个,各类实训基地设备总值3.7亿元,这些实训基础大部分本校学生的培训,使学生在除了理论课堂知识外,能够在实训基地动手操作,从而可以使毕业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适合企业需要的学生。近年以来,也接收农民工培训,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实训工位8.35万个。

重庆市本科院校则承担了大部分在职人员的培训任务,如专升本、在职研究生、企业员工培训、岗位培训、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培训等,这些培训为重庆市各单位企业提供了更高学历和素质的员工,为全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在重庆基地的建立,各类人才的需求总体在上升,为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向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培训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参与培训的主要群体分析

从参与岗位职业培训的人群中,如果我们按培训人员是否在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在职人员,如各大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职前培训,或是来自社会其他地方的劳动力,如农民工、用工单位职前培训等,这类培训人员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前从未从事过此类职业,需要的培训任务是从零开始直到能够胜任工作为止;另一类是在职员工,如各企事业单位、社会部分行业组织的培训,这类培训活动一般而言要获得比目前已经从事的职业有更高的技能或能力的学习为主。

从工作性质上来分,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管理类人员的培训,这类培训如党政干部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事业单位领导培训等,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层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机关单位都有很多的管理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技术能力培训,这类培训主要针对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这类培训的参与人员一般具备良好的行业知识的技能,所以相当于业务技能的升级培训;三是业务能力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企业或单位组织,为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而开展的培训工作,如企业从学校里招收的新人,需要花时间培训他们的业务熟悉能力和行业知识,对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培训等活动,从而使这些人员能够胜任或者是比以前对业务技能有更大的长进。

二、不同群体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差异性分析

(一)工作性质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需求的差异性

首先从党政干部和管理层的培训情况来看,近年来,重庆市在领导干部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8年3月始,包括各区县党政官员、市级部门官员和部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负责人在内,重庆1000多名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接受了这一培训。培训包括传统的专家讲座方式:邀请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也有中央党校的远程教学录像。将包括每年举办一次市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每年选派200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现代经济研修,每年选送100名优秀副厅级干部及正处级干部参加在渝高校经济管理类的学历教育,每年分行业、分领域举办以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专题培训班等。重庆还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市招商引资人才进行一次全面轮训,5年内选送100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到市内高等院校接受带薪脱产学历教育。从总体上来说,这类培训是由党政机关组织,对干部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对这类培训工作的需求,则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要适应新环境和形势,因此进行此类培训是对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培训。

其次从工作性质培训的需求来看,一部分需求来自于社会发展形势对从事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岗位或职业培训可以完成知识或业务技能的升级换代;另一部分来自于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而进行知识或能力方面的学习。

(二)不同年龄阶段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首先是青年团体,这部分包括学生、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员工等。由于这类团体很多都是刚刚离开学校,在些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适应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而参加的岗位职业培训;另一类情况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这种现象现在非常多,随着扩招和大量学生的毕业,很多学生都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用人单位就进行组织培训,专业针对所招收的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其余的一些情况则是毕业后的学生自修计划,常见的有专升本,本科读研究生或继续深造博士等,这类自修的教育和培训,对于青年员工来讲,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机会,对自身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有更高的期望而自发进行的进修或培训。所以青年员工的岗位培训需求来讲,一部分是以知识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在本行业有更大发展。

其次是中年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主要是已经离开学校教育有一段时间,在本行业从事工作有一定年限,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有些已经成为本行业的业务骨干或者精英。从这部分人的培训需求来看,一是对于自身提高的培训,如从事学历教育培训,或者参加行业培训活动,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二是非专业知识类的培训,如一些企业内的技能骨干提升为管理者,而参加的管理类知识的培训;三是一些自主创业者对自身素质提高而自发进行培训,如学习行业知识、掌握管理营销或商业知识等方面而对自身的培训。

再次是老年人阶段的培训活动,从整体上来讲,为了适应现代变化和形势,老年人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老年人团体,对于培训和岗位教育的需求主要是新的知识和行业领域的掌握。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作为老年人为了掌握行业新的变化和了解最新的技术,则需要参加岗位培训或行业知识培训。对于处于管理层的老年人来说,大部分则要对经济形势、行业动态、发展趋势要有较准确的把握,所以考察和学习行业内的优秀经验、方法、技术,对提高管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不同劳动力性质对于岗位培训需求的差异表现

从劳动力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

对于在岗人员的培训,目前主要是以行业或单位组织的岗位培训为主,如重庆市公交、卫生、教育、通信等行业每年都有类似的培训机会,在岗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以适应新的要求。如行业产品更新或升级,要求员工必须掌握新的操作技能才可以胜任,另一方面是对新员工进行的培训,新员工进入工作单位之后,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面对的是刚进入行业的新人。每年重庆市有近十万大学生毕业,对于这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培训,属于新生劳动力培训的内容,目前主要是重庆市各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学校完成这些工作,对于新生劳动力这一群体,在职业培训方面的需求就是能够快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从事新职业提供方便。除了培训学校、培训基地之外,各大工厂、商家和用人单位也组织类似的培训,以方便新员工迅速入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重庆市各区县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庆市武隆县委、县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跨越式增收的战略举措,在全县叫响“要想富,出劳务”的口号。通过跨区转移、就地转产转业两种主渠道,全面做大做强农村劳务经济产业。又如重庆建工集团在2009年底举办的农民工培训课堂。据介绍,重庆建工集团有1.2万名正式职工,常年使用农民工10万人。从2007年以来,建工集团累计培训农民工10万多人,其中取得合格证的有12000多人。通过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这个平台,提升了农民工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素质提高方面的意义

(一)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文化水平与技能方面的意义

在岗位培训职业教育中,提高最明显的是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能提高。在各类培训学院中,首先是对知识的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定水平的文化知识,以专业学习和以后深造打下基础。重庆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25所,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近15万人。直辖以来,重庆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规模明显扩大,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重庆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各类职业院校为重庆市培训了大量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二)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意义

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首先明显提升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与修养。如2009年3月份重庆市巴南区启动了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服务。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项目实践,主要开展对农民工就业技能以外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交际素质的培训和服务。关注生产、生活两方面条件变化对农民工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农民工加入城市社会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影响和新要求,旨在帮助农民工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综合人文素养。

其次是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提高,通过各类培训计划,明显地提升了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工种或工作的能力。2009年3月,重庆市将实施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针对返乡农民工的不同意愿,分别开展转移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和种养殖业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将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劳务协议)但未正式上岗的重庆籍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给予最高每人600元的补贴;在农民工创业培训方面,政府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给予创业农民工每人1000元-1500元的补贴;2009年起,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返校农民工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学费和生活补贴,促进返乡农民工通过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稳定就业,并且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市内将招生18万人以上;为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对其实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的农民工,鉴定费和考核费财政补贴标准由50%提高到80%,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减收20%。在以上的措施中,都围绕着对农民工技能和素质提高而开展的培训,对提高重庆市劳动力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重庆举办农民工培训[N].重庆晨报,2009-11-20.

2、现金优惠促培训 重庆实施农民工就业培训计划[DB/OL].新华网,2009-03-03.

3、重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DB/OL].重庆政府公开信息网,2009-08-24.

篇3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信息产业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84-03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资源禀赋上的重要特征使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成为中国能否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然而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尤其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始终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选择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矛盾也就突出体现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化,也就是作为信息化基础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上。由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其支柱地位的确立也越发突出。如果说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已经说明了资源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那么在这一效率提高过程中探究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利用水平提供理论说明,则正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的迫切要求。

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社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间接产生的对生产中要素投入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逻辑上可以把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劳动力需求人数增加看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可以通过对信息产业总量扩张、内部结构变动,以及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信息产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一、信息产业总量扩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总量扩张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种总量扩张和岗位增加是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伴随着信息产业化过程逐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是信息产业扩张规模和速度的保证,也是信息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条件。信息产业的总量扩张和就业需求增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价格补偿效应

在排除价格变化因素的情况下,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取决于总产量和生产率这两个解释变量。很明显,如果忽略技术进步因素,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会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而绝对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即每个工时产量的增加)。”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半导体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是对这种进步速度的最好写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信息产业单位劳动边际物质产品增加,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势必会减少。但事实上这种就业减少的势头会由于价格补偿效应的作用而大大地抵消。这种价格补偿效应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而成本的下降会进一步使产品价格降低,这时产品需求上升所带来的就业增加就有可能补偿由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所引起的就业减少。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进步速度快,同时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单位信息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快下降,一般来说,芯片总产量每增加一倍,其价格就下降20%~30%。由于信息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价格下降会带来产品需求和产量的更大幅度增长,从而会使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长。

(二)引致需求效应

对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信息产业总量扩张的基本条件。作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信息技术进步是决定信息产品供给,同时也是拉动信息产品需求的核心因素。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在需求拉动上表现出明显的内部引致需求效应。这种引致需求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信息产品更新快,存在一种产品更替过程中不断引发新需求的特性,表现为新一代产品对用户的便利性和性价比远远超过上一代产品,从而使产品的老用户产生出对新一代产品的强烈渴求。从而加快了新老产品之间的消费转移。这一点在信息工业产品和信息服务方面表现的都非常明显。比如,大家熟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同样,在信息服务业也是如此,以盛大网络公司提供的一款在线游戏“传奇世界”为例,为了便于玩家更好地达到娱乐的目的,游戏提供商在提供基本游戏内容的基础上不仅提供了大量不断升级更新的游戏装备,还提供了挂机服务、虚拟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产品和服务,2005年盛大旗下所有游戏免费开放,只通过提供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获取收入。这种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引致需求可以说是无限制的。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内部不同信息产品之间也会产生很强的需求引致性,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的采集、传送、加工、贮藏和应用等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的非常紧密,不同信息产品在共同满足信息消费需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的结构效益和系统效益。

(三)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对信息产业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水平。事实上,信息产业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快、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贡献度比较大,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引起对信息产业需求的增加,使其产出上升,吸收的就业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形成收入和就业的循环累积增长效应。

其实,从信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信息产业是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的阶段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因为,只有在较高收入水平下对信息商品的需要才会转变为大规模的需求。一方面,当人均收入处于较高水平阶段,人们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产品消费带来的满足上,无形的信息产品消费开始成为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较高的国民收入以及相应的教育水平,也为资金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智力保障。

这种收入效应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信息产业的贡献份额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一方面使这一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也拉动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美国的就业水平。对于这一点,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决定就业”的理论逻辑是对这一过程的最好诠释。套用这种理论

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信息产业带动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推动信息产业进一步增长,这两种上升力量共同推动了劳动力需求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演进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仅通过信息产业总量扩张表现出来,同时也会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事实上信息产业总量扩张正是在其结构的演进中实现的。作为一个大的产业系统,信息产业是由一系列分支行业构成的,这些行业共同构成了信息产业内部复杂的结构体系。从现在发展阶段看,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正在进行着两种形式的变化过程,一个是建立在传统信息技术上的信息产业的“传统行业”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行业”转变;另一个是已经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现代信息行业的结构优化提高过程。这两个转变过程对劳动力需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传统”信息行业向“现代”信息行业转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所谓传统与现代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这里的传统行业主要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信息部门,比如说报纸、杂志这些基于传统印刷技术和纸制媒介的信息服务部门。这类传统行业在信息产业化过程中会首先在生产技术手段上完成其向现代行业的转变,比如说报纸在编辑和印刷过程中已经广泛采用计算机和激光照排等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出现纸制信息媒介向数字化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向现代信息行业的转变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形成就业增加效应和就业转移效应。但是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报纸新闻采集和传输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取代一部分人力,在报纸的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司机和搬运工的工作可能会减少。

(二)现代信息行业结构优化提高过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的行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行业。但是,如果从信息产业内部细分的行业,以及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动来考察,会发现信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强弱并不相同。首先,从信息系统技术分类的角度来看,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这四大子技术依次主导的产业化过程构成了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在不同时期,信息产业化在这四个阶段中依次起主导作用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并将从整体上提升信息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其次,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信息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一国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往往以劳动密集型的信息工业为起点,但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工业将逐步资本密集化,其在劳动力需求上的主导地位会让位于以较高人力资本水平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的信息服务业。从1993年到2002年虽然经历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低谷,但是信息工业与信息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上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见下表)

按照信息工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划分,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有从信息工业向信息服务业演进的优化提高过程。不仅如此,在信息产业内部信息系统技术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的更替中,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这种信息工业与信息服务业的优化升级过程,也就是说这两种优化提高的过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共同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信息产业化在开放经济中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在开放的经济中,信息产业化可以通过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来增强一国劳动力的需求。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外贸易水乎的提高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的。在广泛的产业内国际分工体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通过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对区域内劳动力需求有很大影响。这种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对区域内信息产业内部各行业劳动力需求的拉动,可以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状况间接表示;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可以用信息产业的核心就业水平来表示。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从动态的角度看,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对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状况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可以从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入手,分析国际分工体制下信息产业贸易结构演进对区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源禀赋与对外贸易战略。

首先,从人力资源禀赋方面来看,人力资源状况对就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因为战后国际分工的重大变化,使国际分工的基础由自然资源转变为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艺。信息产业本身更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从资源约束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几乎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唯一约束条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挥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战略来看,发挥比较优势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是,提高核心就业水平才是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凭借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比较顺利地融入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对于信息工业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从事复杂加工工业与资本技术密集的成品和零部件生产,发展中国家从事相对简单的加工工业与劳动密集型的成品和零部件生产。以计算机生产为例,在加工上,高度尖端和复杂的中央处理器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本实力相对较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从事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主板、内存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生产和设计,而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机箱、电源等部件,并从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组装工作。

对于信息服务业,由于这个领域以智力投入为主,很适合发展中国家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切入点。就日益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来讲,虽然发达国家在大型的系统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设计上具有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但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软件开发领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可以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丰富的软件产品。尤其对于国内市场,由于可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因此,更具有自身的优势。

篇4

(一)物质形态商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必须购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这就要求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商品交换价值是以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为基础的,而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当现有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一定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就决定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而这种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是需要职业教育来传授的。因此,物质形态商品市场的丰富和繁荣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具有该专业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二)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职业教育通过产学结合,或者校办产业,直接生产各种物质产品,充实、丰富物质商品市场;第二种则是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间接满足物质形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需求。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一教育目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围绕技术来展开,技术是职业教育中最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或职业培训,向未来的劳动者传授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性质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技能技巧和劳动速度,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丰富和繁荣物质形态商品市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生产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的价值

(一)服务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服务产业是伴随第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随着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客体需求的系统化要求日益强烈,服务市场也应时而生。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求分析,无论是生产服务市场、生活服务市场、还是流通服务市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服务就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的专业劳动能力,以满足产业部门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力需求,这个劳动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职业教育来完成;从市场客体的需求分析,各级政府机构需要职业教育研究部门为其开展宏观政策决策、教育战略决策提供数据;各行各业的企业等团体需要职业教育为提供劳动力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各个家庭和个人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资格认证服务等等。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服务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的质量和形态来为市场服务。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熟练劳动力,提高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改变现有劳动力的形态,使其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复杂劳动,由从事一般性劳动到成为专门人才。二是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市场客体,也需要服务市场的系统化服务,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满足服务市场的价值需求。这种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成为服务市场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教育服务有:教育咨询服务、职业教育金融服务、职业教育学术服务、职业院校学生服务等;面向职业院校的服务主要有:学校招生服务,贫困生资助服务,教师干部培养培训服务,教材开发、发行服务,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服务,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等;面向职业教育整体工作的服务有: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管理和教学等各方面科学研究服务,院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估服务,各种职业教育学会的学术社团服务,职业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服务,职业教育竞赛与会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各种评奖活动,表彰活动服务,等等。

三、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的价值

(一)文化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文化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已经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25%以上,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2005年底,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和10%。在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2004年和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10%,当然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仍然大相径庭。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力之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工业化和大众化都需要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职业教育这个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标教育类型的大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是从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角度。首先,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科技化。文化作为精神产品,不能永远留存在创作者的头脑之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使之外化为具有一定文化的载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技术的传授来实现文化的科技化;其次,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工业化。尽管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个性的、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文化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主要是通过文化生产的创造环节和作品阶段来体现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制作、复制手段,则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最后,职业教育通过它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推动文化民主,推动文化大众化,保障了文化人权,从而发展了文化产业,繁荣了文化市场。

四、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价值

(一)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依据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首先从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从行业需求看,83.4%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6.5%的企业用人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从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7.8%,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6%。从求职看,55.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0.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2、2.31和2.1。这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教育、培训空间。再次,从求职人员的分类情况来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0.6%,除去其中的新成长失业青年的23.9%,仍有就业转失业人员与其他失业人员26.7%;外来务工人员(包括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为38.8%,这些人员亟需职业教育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结构必须满足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劳动力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劳动力需求,但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而应该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驱动者———国家经济转型的趋势,要紧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策略,对经济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并结合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二是职业教育需要依据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各职业院校也需要据此科学分析自己的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并据此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证书”制度和“学分制度”,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要依据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在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学校教育在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培训。

五、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的价值

(一)技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则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党的战略决策,促进了我国技术市场的繁荣,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技术市场是科技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科技商品的质量和多寡是影响技术市场的重要因素,技术市场首先需要丰富的科技产品,也就是说,技术市场首先需要科技产品生产者的大力支持。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技术发明主要由行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承担,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的突破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支持,“此后,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由经验转移到科学”,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拥有的巨大技术资源,也会在“产学研”过程中为技术市场做出贡献;其次,技术市场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也需要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推广,使其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职业教育通过对传统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的选择和传递,为技术市场提供大量的技术应用者,这些高质量的技术应用者,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继承、传播前辈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新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二是职业教育是新技术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整合本院校的教育资源,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批量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大缩短新技术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对技术市场中技术商品的使用和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三是职业教育本身拥有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是一个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技研究的师资队伍,再加上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及专业群建设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空气也很浓厚,教学和科技研发本身的相互促进,因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新技术创造中心,可以直接为技术市场提供技术产品。

六、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的价值

(一)信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信息市场的形成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随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信息市场的繁荣需要信息产业的繁荣做支撑,信息产业的繁荣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自动化生产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将取代刚性生产方式,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将取代大规模集中性生产方式;信息产业的繁荣还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传统产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信息产业的兴起还带来了数字化生产工具的普及和应用。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有职业教育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信息社会的劳动者,来推动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需求的满足

篇5

论文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农村人力资源能力

广西北部湾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超过总人口的60%,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支持。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贡献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培训农民,提升其素质与能力,促进其有效地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因此,构建科学的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应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为尺度,进行差距分析,确立培训内容,并针对培训内容提出的构建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出建议。

一、解读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

目前较成熟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有五种:Goldstein模型、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胜任特征模型、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绩效咨询模型。根据现实情况,在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中将采用Goldstein模型与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结合的方式。Goldstein模型,由I.L.Goldstein和E.P.Bravennan、H.Goldstein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构建,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提出,通过寻找“理想技能水平”和“现有技能水平”之间的“缺口”来确认培训需求。Goldstein模型可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可寻找差距以确定培训内容。文中组织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环境与资源等认识;任务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知识、技能等分辨;人员分析即对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剖析。

(一)组织分析

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农业发展目标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广西北部湾也确立了相应的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即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群众队伍。除了在区域战略规划上的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也得到改善,资源得到丰富。广西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日益重视,出台相关文件政策,配有专项资金,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计划。2006—2010年,对全区200万农村劳动者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年均培训40万人。2010年广西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结构提出新需求。到2015年,北部湾地区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要转变为12.55:44.09:43.36。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促进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变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农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这既是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此外,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大大提升。

(三)人员分析

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2008年末农村人口为297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1.84%。整体素质低,2007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84.32。职业技能水平也较低,2006年末,每万人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5名农村技术人员,初级、中级、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71.94%、22.60%、5.46%。从业结构不合理,2008年乡(镇)村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分布比重为66.55:18.52:14.93。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培训提高自身”的认识,缺乏提升个人素质的进取心与自信心,缺乏多样化的谋生技能。

二、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解析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需要“理想技能水平”作为标准尺度,这样才能使“现有技能水平”有比较的依据。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是对现代农民的素质能力要求,以此作为标准尺度进行衡量,解析培训具体内容,以此为依据的培训体系,它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一)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

有关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能力由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组成。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与价值则为1:10:100。三种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创造财富与价值),为一列等比级数1:10:100(即体能:技能:智能)。不同类型的“人”,对社会贡献不同。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希望政府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和技能,使之实现从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并最终实现从技能型向智能型的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周学馨(2005)围绕“双菱形”目标体系模型,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旨在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其中竞争能力包括人文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路艳娇(2005)认为现代农民素质能力构成包括素质与能力两大类:一是素质,包括基本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专业素质。二是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专项能力、发展能力。陈华宁(2006)认为农民素质本质上包括做事、做人两种能力,具体是指:技术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经营管理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即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现有的研究成果都证实,对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不应仅限于技能性的培训,更应着眼于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

路艳娇提出的农民素质能力是在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的现代人标准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沿海省份确定的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并提出现代农民的界定: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技能,是能够生存就业、自我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新型农民。这种结构更符合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有利于培训农民,促进其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的转变。

(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可知,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为:一是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 极性,加强其接受培训的内在动力;二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三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四是培训农村经济经营队伍,提高经营能力。结合路艳娇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来看,在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中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发农民的素质与能力:

1. 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培训需求,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发展能力,即满足个体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是指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勇于在生产实践中大胆尝试。善于与他人合作,在市场机遇面前机智灵活、善于决策。

2.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培训需求,反映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文化科技素质,即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知识,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实践。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简单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常规生产机械及家用电器维护能力等。

3. 提高农民经营能力的培训需求,反映了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上的劣势。专业素质,即,有农业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常识;有农业、非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范围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项能力,即创业或择业所需的农业专项技能或非农职业岗位技能,包括生产、经营预测、决策能力,协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议

依据培训需求解析,培训内容可分为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素质包括文化科技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专项能力、发展能力。构建合理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促进农民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笔者认为,构建制度化、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体系才能提升农民的素质与能力,才能确保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一)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才能可持续发展。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的法律法规保证培训的进行。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农民的培训教育,如法国于1960年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韩国于2002年制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二是稳定的资金投入制度保证培训的持续发展。如日本的农协有自己的金融金库,除了为会员提供存取信贷等业务,还可为农民培训等工作的进行提供必需的财政支持。三是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化确保农民培训质量。确保培训质量应该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

要实现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首要任务是构建制度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民培训,开辟培训资金渠道,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这样才能确保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性。

(二)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从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结果来看,培训内容具有层次性,这就要求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素质与能力的农民进行相应的开发。素质上的培训次序应从文化科技素质到心理素质,再到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应遵循一般能力到专项能力,再到发展能力的顺序。建立农民培训档案是多层次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立的依据,同时这也可以加强农民职业生涯管理。因此,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以农民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培训体系,更符合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针对培训内容可设计以下三个培训层次:

1.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目前,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水平还较低,基础教育是长期稳定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水平的保证,同时也为其科技素质乃至专业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 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应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和心理素质、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技知识、培养农民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开发农民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挖掘农民的发展能力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形成一个从村镇级到社会教育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农村教育体系。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在村镇开设一般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集中在中心城镇开设针对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课程。

3. 推行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农业广播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利于农民培训与学习的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应以村镇培训机构无法开设的课程为主要内容,避免重复性的内容过多。同时,也可以与产业相结合,按照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前瞻性培训,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培训机制。

除了上述各层次的培训,还应营造良好的农村学习氛围,树立素质能力提升才有好的发展的观念,这更有利于增强农民对培训教育的渴望。

(三)多方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的不同,培训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陈华宁(2006)对河北农民培训调查时,指出目前农民培训方式有现场面授、课堂面授和实验结合、观看教学片、课堂面授、课堂面授与教学片结合等。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面授,其次是课堂面授与实践结合。调查表明,依据培训内容,选择符合农民作息时间与需求的培训方式,更能提高培训效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满足农民各方面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培训要求。

篇6

修船企业经营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上也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

在该企业中经营和生产是密不可分的,经营过程中,各部门接受的工程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各方面的生产成本。相反,生产调度脱节,设备和人力不能正常周转,经营也就是纸上谈兵。

修船企业难就难在难以预测生产工程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生产过程中工程量可能会被造船方不断调整。其二,具体工程的难度很难在生产实施前预测到。

修船企业的ERP系统可分为五个部分:

1.公文流。是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人事资料系统组成,主要进行信息交换、公文传递、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是通过内部Intranet网完成的。

2.工程流。是由生产调度系统、生产车间管理系统、经营估价系统、工程单管理系统组成,主要是配置各种资源。

3.物资流。是由物料采购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经营生产的物料预测系统组成,完成设备和物料的管理。

4.人力流。主体是考勤系统、人事调配系统、工资管理系统,根据工程流数据进行劳动力考核、劳动力效能管理、劳动力需求分析等工作。

5.资金流。即财务分析系统,利用以上四个系统的信息随时随地完成单船成本的核算、车间成本的核算、依据设备和物料需求筹措资金等。

现在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设计一下各个模块。

1.人事管理系统从实现上看应分为四块

一是劳动工资子系统,主要解决日常考勤、工资管理、奖金及加班费用管理、工资成本预测等问题。

二是人事档案子系统,用于解决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干部报表、员工统计报表、员工情况查询等问题。

三是人事调配子系统,用于完成企业员工岗位管理、岗位调配、劳动力统计、员工培训管理等工作。

四是劳动力效能和需求系统,应是从上述三个系统中提取所需有价值的数据,用来分析劳动力效率和劳动力需求,完成劳动力的定量考核和劳动力的需求预测,一方面是计算机管理和统计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管理和分析,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2.设备管理系统分为两部分

一是设备状态管理子系统,完成设备购入后登记、维护记录登记、目前状态记录、设备报废登记,自动提醒定期维护等工作。

二是设备使用管理系统,用来完成设备使用记录、设备损坏记录,方便进行各类设备调配、设备成本分析、设备采购计划生成。

3.财务管理系统

企业所用财务软件一般是指帐务系统。在ERP系统中财务管理系统应包括成本核算和资金预测两部分。

4.物料供应系统

物料供应系统应完成三个任务。一是正确反映仓库库存。二是正确反映成本。三是各类采购信息能够被快速准确的传递。

5.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

OA系统在任何企业都大同小异,主要完成公文的流通和传递,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系统。

6.生产调度系统

生产调度系统是修船企业ERP中的难点和重点。生产调度从整体看是个数学问题,所有的应用数学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

7.经营估价系统

作为成功的修船行业经营估价系统应该既是一个只能系统又是一个自学习系统。所有的修船企业的经营部门都感觉到经营的过程中变量太多,比如变化中钢板价格、不同船公司、不同船东、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外包劳动力市场、不同的航运市场等等。

8.工程单管理系统

针对一个修船企业,工程单管理是整个环节当中举足重轻的一个流程,从ERP来看这个流程的优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9.生产车间管理系统

篇7

所谓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预测则是指在对企业过往的人力资源情况及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一种假设。其预测有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两种情况。所谓需求预测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算;而供给预测则是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能力以及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预测的影响

根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的时候有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求,同时也要考虑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影响人力资源的不同因素。可以说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始终处在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供需平衡的状况是很少的,而供需的矛盾却是经常的。

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期,需要招聘大量的人员,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人力资源供给的分析工作;在企业的转型期,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是很突出,这时需要考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能力分析,做好内部的岗位转换等调配工作,充分做好工作量的分析工作,使岗位的供需状况趋于平衡;在企业的稳定发展阶段,由于内部存在着退休、离职、晋升等问题,内部冗员开始增多,人力资源需求严重不足,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工作,以确保这些冗员的安置工作,从而能够保障企业度过难关;在企业的再造期,企业已经成功转型,对人力资源,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规划处在一个较为理性的阶段,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尽管仍处在矛盾的状况下,但由于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已经较少出现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要解决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人力资源预测的重点考虑问题

以下描述适合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情况。

在企业的成长期阶段,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个时期我们所做的人力资源预测工作,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一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人力资源岗位的需求重点是什么,如是重点发展研发能力或者重点发展市场销售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供需的预测;

2、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包括所需高等院校的符合公司岗位需要的应届生的供给情况;

3、公司人力资源政策特别是薪酬政策对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的影响,如公司的薪酬政策是否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等,这些对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的吸引都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4、企业内部文化环境以及外部地域的情况,如企业的品牌度较强,内部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等等,这些对我们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起到指导作用;又如企业所处的地方不是中心城市或是较为偏远的内陆县城,尽管整个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较为充足,但这样的地理位置仍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受到较大的抑制;

5、公司几年(至少是三年的)的招聘情况,录用率如何,到位率怎样等,这些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都将具有指导意义;

6、公司几年(最好是三年的)人员的离职情况,包括辞职率、辞退率等,以及离职的原因分析等等;

篇8

关键词: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资源 竞争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医药企业同样也会面临国际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风雨变幻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作为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医药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企业内部劳动力的组成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中,只要运用好自身的人力优势,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现状

1.人员学历水平不齐

我国现在的医药企业当中,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一直不高,其中大部分企业让具有本科生学历的人员来从事企业管理,营销等工作。在科研方面没有能让一些基础较好,功底较深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参与到研究上,这就导致从事新药研制,开发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这种情况不但在国营企业出现,近些年来非国营企业也出现这种情况。

2.人才价值观落后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药企业在人员控制和使用时,出现一些误区,他们往往将人视为管理的对象,而缺乏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在培训和投入资金上大幅度减少,参加培训的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样就导致人力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长远的发展。

3.传统的劳动力分配制度的缺陷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资源分配不合理,劳动力结构不科学,人才资源没有发挥到极致等,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弊端。这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首先是内部环境有失公平和公正。即员工的收入无法体现个人的真实能力,所在的岗位,

和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企业内部人员的收入差距无法反映劳动的差距,企业中的优秀员工在相对收入上与本企业其他员工相比并未体现其价值,其次就是外部的不公平、不公正,即企业员工同其他行业或企业相比,在付出同等劳动量的情况下,物质待遇偏低。

4.缺乏良好的工作气氛和环境

由于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所导致的企业内部出现人员流失严重,工作压力倍增,人际交往生疏,个人自我发展空问狭小等情况,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调整内部人员结构,创造一个适合员工发展的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优化医药氽业内部劳动力结构的意义

1.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可以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企业调整内部结构主要是解决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问题,也就是在保持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安排产品的数量、质量,实现医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按照项目的要求把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原材料与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保持他们之问的合理比例。总之,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能够刺激劳动力资源,并能够整体提升劳动力资源。

2.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建立公平有序的劳动力竞争机制。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也逐渐减少,这样就促使新的劳动力组合出现,同时也促进组织内部劳动力竞争上岗机制,这样就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劳动力良性循环发展。

3.适度的调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并有利于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发挥每个劳动者的潜力和创造力,只有发挥了劳动者的潜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加合理的分配和优化劳动力结构。

三、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的对策

基于以上几种现阶段出现的状况,在企业内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企业所面对的发展问题。

1.突破传统模式,创新结构调整观念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药企业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上有一定的启发。对于我国医药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方法是增强现代管理意识,调整现有结构。

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改变将劳动力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的成本;其次,在调整劳动力结构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对事物的管理与劳动力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人员结构和制度规范适应劳动力的发展。最后,要做到调整劳动力结构来适应新的企业规划和发展,而不是用现有的劳动力结构来配合今后企业的变化。

2.积极实施劳动力储备战略

医药企业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中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得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劳动力进行储备。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储备劳动力战略时,首先明确企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并将劳动力储备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所储备的优秀人才发挥其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储备人才,和盲目的乱用人才,从而导致浪费人力资源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后果。

3.通过有效的招聘和培训制度,提高企业劳动力结构

为了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招聘和培训的方式来选拔有能力和适用于工作岗位的人才,为了使人才选聘更为有效,企业应着眼于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最佳的人才。因为“大材小用”往往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医药企业在挑选人才时要把持三个原则:录用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事态度要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相互契合;雇员对企业规范和奖励在价值判断和预期上能够接受,且个人具备相应的资格、能力:选聘要社会化、公开化,以拓宽选择渠道,扩大挑选范围,提高应聘者的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