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2: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市场经济形势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凤阳玻璃;机遇;挑战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5年立项项目“新常态下玻璃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凤阳玻璃业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399)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经济新常态下玻璃业的机遇
(一)需求。对玻璃业需求量大的主要有建筑业、汽车业、家用电子产品,等等。本文主要从三大主要需求行业进行分析。
1、建筑需求。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住房需求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人口庞大伴随着吃喝住行,这对玻璃业从侧面也是一种机遇。根据中科院建筑材料咨询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住宅面积达到400亿平方米,而这一数据也在不断创新高。我国城镇面积平均每年新增11.25亿平方米。而旧房的拆迁与翻新和新房的建设对玻璃的需求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城市建筑更是以玻璃建筑为主以博得人们的喜爱。如果以每平方米建筑需要0.4平方米的玻璃计算。仅一年对玻璃的需求就有4.5亿平方米(约9,000万重量箱)。二线、三线城市的崛起更加大了对玻璃的需求。安徽凤阳地区以玻璃制造业著称,主要供应于皖北及江苏周边,在安徽玻璃行业可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凤阳玻璃为研究点研究安徽大部再拓展到整个中华地区玻璃业需求,可以详细看到整个玻璃业需求与发展。根据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人口有6,000万左右,每年新增城镇面积3,542万平方米。到2011年,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发达城市已经开始逐步使用节能环保的中空玻璃。在玻璃的种类中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要求。一项由建筑业协会发起的调查表明中国未来对建筑玻璃的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表1)
2、汽车行业需求。从中国汽车工业来看,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崛起给玻璃业也带来了福音,比亚迪、奇瑞、长城、江淮等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产能较大。2013年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随着汽车性能提升,玻璃在汽车中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199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每辆3.5平方米左右;200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3.85平方米左右;当前,每辆轿车至少4平方米的玻璃用量。安徽地区的江淮、奇瑞等全国知名轿车对玻璃的需求也很大。玻璃能让车辆看上去更加美观,减小行驶中的阻力,大大降低油耗。汽车上各位置玻璃的性能作用也大大不同,对玻璃的材质技术要求更是不同。根据用处不同可分为:安全玻璃、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对于单单玻璃的采取、加工也需要较大的成本。根据国家交通局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2015年车辆玻璃需求如表2所示。(表2)
在汽车部件玻璃用量中,一方面玻璃循环使用;另一方面中国玻璃市场并不是完全适应供求平衡。这对玻璃业来说是一个刺激。
3、电子产品需求。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高度信息化的高科技产品更加依赖于超薄敏感玻璃。它们对玻璃的要求极其苛刻,无杂质、耐磨、抗晒、不裂痕,等等。仅2000年以前,我国为了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引进超薄玻璃就有1,000万平方米。而后对于家用电子产品玻璃需求更是逐年增加。2015年对超薄玻璃的需求就有2,000万平方米。如果把我们生活中涉及的玻璃需求加起来,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
(二)供给
1、对于建筑业玻璃的需求主要由我国沿海城市供给。其中南玻集团(深圳)在内陆行业中处于领先,主要供给于沿海与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玻璃对抗风、抗雪、抗撞击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对于透光度和缎面条纹的把控相对而言并没有汽车、电子产品等那么严格。我国建筑玻璃在抗风、抗雪等方面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对于建筑玻璃我国以自我供给为主,但我国经济发展快,量能大,仍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2、对于汽车玻璃、电子产品超薄玻璃等,要求技术水平高。我国福耀玻璃、耀华玻璃、金晶玻璃等龙头公司在汽车玻璃技术掌控方面较为成熟,但核心技术产权并不在我国,汽车防弹玻璃、隔热玻璃等依然需要大批量进口。电子产品的超薄玻璃、防辐射玻璃、眼镜防紫外线玻璃等国内都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增长,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光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长期而言不现实。
二、经济新常态下玻璃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玻璃业市场巨大,但存在很多弊端,如国外高新技术的冲击,低下的生产率、合格率以及生产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差,等等。
(一)加工运输成本高企,行业自有技术短缺。在经营方面,这一问题是凤阳玻璃厂甚至中国玻璃厂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我国的60多个浮法玻璃生产线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外国可能一个企业就包含了所有的生产线,这在加工运输等成本上面就大大降低了。在产品质量以及品种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品种单一、技术成本低。中国玻璃整体采用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含杂质多、透明度低、有气泡等等就会阻碍玻璃的销售。在品种方面,很多技术都是靠国外引进,中国对于玻璃业没有多大的技术掌控度,这成为阻碍玻璃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缺陷。中国玻璃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搜集整合中华玻璃网相关信息可得表3。(表3)表3也反映了我国浮法玻璃业与世界浮法水平有一定差距,与欧美差距将会更大。这对于我国玻璃业也是一个挑战。
(二)产业布局不足。我国玻璃工业的产业布局存在严重不足。以凤阳为例,起初其地域、能源、交通、政策并不占优势,在我国很多地域同样如此。大型企业在一起相互重叠,并没有一些系统性规律的分层造成局部竞争激烈,而一些地域资源稀缺,在整个市场中对玻璃定价也大不相同。以政府为市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向离着资源近、交通方便、政策普及地域发展更能有效带动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下行。宏观经济下,中国国民整体经济,工业、制造业、纺织业等步入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不能注入新的动力。光靠投资拉动市场需求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产能过剩也极大地牵制了工业的发展,但总体提升质量效益。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等国家推动的重大战略经济实施,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对外市场广,也是对玻璃业的挑战。
(四)制造加工燃料污染严重。玻璃的生产加工主要燃料为天然气、煤炭、石油,作为主要燃料占比高达80%,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些原燃料的运输、储存就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其运输储存带来的扬尘,扩散在大气中,严重影响空气环境,对人的呼吸道也有严重伤害。煤炭、石油的焚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灰尘细沙和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相对清洁的天然气,运输过程就要做到防泄漏、防爆,燃烧产生的硝酸对环境也有严重影响。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玻璃本身也有一定的腐蚀效果,对成色、透明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应该从加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加装去硫去硝除灰尘装置,从而既保障环境的优质,也保证玻璃出炉前的色泽。
三、玻璃业发展对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速发展下对玻璃业的刺激与冲击是巨大的,中国玻璃业机制并不完善,对于超薄、高档轿车各种玻璃的配置技术并没有那么完善,所以很多技术性方面都需要依赖于进口,大大提高了成本。权威预测,在2025年左右中国才可以将玻璃业达到供给平衡。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在2025年中国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主要依据于国家建筑局给出的相关资料推测出。2000~2010年玻璃的需求从0.945亿重量箱增长到2.015亿重量箱,增幅为113%。除去可能循环使用的平均需求增长率在10%左右。加上“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6%到2015年6.9%,世界平均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在4%左右,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热年远高于这一数据,所以笔者预测未来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对于玻璃业发展,可从以下几项作为突破口:
(一)玻璃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政策,政府辅助建造特大型玻璃工业制造公司。对玻璃业发展起到全方位开拓创新,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各式品种,淘汰落后的简单性流水线作业,加大技改力度。
(二)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对于自主研发的产品给予支持,提供市场,在新技术新方法上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在税收方面可以减缓或者免收税额。制定节能玻璃相关规定,让创新过程中意识到创新的不仅仅是产品,对节能也要有突破。完善玻璃的使用规范,防止发生危险事故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三)加强内部调整,提高竞争力。国内玻璃业要立足长远,通过技术创新催生其他行业得到突破,创造市场没有的技术,带动新需求。从管理、培训、企业文化、交流方面不断地去培养并引进人才。找出本公司特色,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可以得到行业的认可。用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与奖励,带动员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岳江.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J].中国民,2015.2.
[2]赖建成.台湾玻璃及其制品业:玻璃工业连续2年负增长形势严峻[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1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钢贸市场;产能调整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全球化的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代名词,而何为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最重要的在于,使用网络,信息化共享,将全球的资源集中起来,从中选取最优化的配置的一种经济策略。对于钢铁的贸易,一直以来均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钢铁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也是十分的迅速,而其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都是严重的问题,而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如何的去应对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關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
钢铁贸易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企业的工艺、相应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以及我国资源的相对匮乏。
钢铁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过去的钢铁生产过程中,产量相对较低,与国际上的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对比的时候,我国的钢铁产量远远的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现在虽然我国的钢铁产量逐年的增多,但是产业的结构问题也相应的暴露出来,钢铁在全国的产量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钢铁的产品结构却依旧过于狭窄,同时并没有创新性的技术去改变相应的产品结构。
同时随着钢铁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的双边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地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和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贸易战不断,2006年后,中国的钢铁产业增长迅速,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恐慌,所以美国对我国的钢铁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面临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并且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就在于钢铁企业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形势,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钢铁企业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于一流的钢铁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了我国在钢贸市场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国虽然钢铁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钢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资源匮乏的缺点,众所周知,我国铁矿石的产量不是很高,但是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却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铁矿石的资源供应不足,而且钢铁锻造技术相对落后,污染问题严重,提炼效率低,所以造成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相关的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的措施。
首先对于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网络技术的融入,对于钢铁企业的产业结构改善带来非常大的助力,对钢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研发策略,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走向。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可以减少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提高其生产效率。
而对于双边贸易的摩擦问题,更应该坚定立场,坚持全球化的经济战略,使国家之间保持一种双赢的状态,从而减少双边贸易的摩擦。增加贸易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深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双方更应该谋取的是和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钢铁企业的双边贸易也应该走入正轨,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
对于技术问题,应该尽可能的组成技术研发的团队,努力研发相关的创新性技术,同时向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借鉴,取其长处融入到自己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产品的种类的研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更多的去交流,去研究好的技术,生产更好的产品,提高生产的效率,增大企业的利润,减少公司的相应的成本。
最后为了应对铁矿石资源的紧缺问题,更应该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联系海外的市场,充分的利用海外的相关闲置资源,从国外引进铁矿石弥补国内资源的紧缺,同时可以更多的去通过赎买等方式兼并国外的一些钢铁企业,从而来不断壮大自己企业的方式,使企业的潜力得到挖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的企业要不断做好相应对抗挑战的准备,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可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自身的企业走进钢铁行业的前列。
三、结论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高度的重视钢贸市场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很常态化的问题,并且要及时发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这些钢贸市场出现的常态性问题的成因,并且一定要利用我们相关的专业性的知识有理有据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发展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钢铁的贸易在我国地位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的保持警惕的心理,时刻为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昌旭,徐长生,刘泽斌.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3]赵黎黎,黄新建.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境外上市逐渐成为证券市场开放的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由于本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上市资源已被高度挖掘,投资者的行为也相对理性,为了增加投资热点提高市场流动性,这些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纷纷开设“国际板”积极吸引境外公司境内上市。这势必会对境外证券市场以及境外上市公司母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这些冲击和影响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证券交易所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的视角从较多层面展开,但是关于境外上市对本土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的研究,因为其鲜明的现实意义而尤其引人注目。然而,国外学者关于跨境上市对境内、外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针对企业境外上市以后影响投资人交易地点选择的相关因素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样本选择的差异性,所得的结论也存在诸多分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对这些研究的结论和分歧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展望,以期对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供借鉴。
二、境外上市与交易量可能流向
所谓流动性溢出效应是指当交易量涌至一个市场,该市场的流动性获得改善的同时将对其他市场的流动性造成衍生性的影响,影响方向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会导致交易量与资金转移至境外市场,从而打击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或者交易量与资金逐渐回流到本土市场,使本土市场流动性获得改善;也可能会同时提高国外市场及本国市场的流动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双赢局面。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三种影响方向均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
(一)交易量流向海外市场
Amihud和Mendelson(1988)指出:“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如果由于缺乏流动性使委托不能成交,那么股票市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跨境上市为本国企业扩展了融资途径的同时,对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企业境外上市数量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的资本量以及交易量逐渐外移,这在短期内会对留在本国的企业的流动性造成伤害。在市场处于低流动性水平下,交易所仍须支付庞大数额的固定成本(如:结算系统、维持交易),这将大幅提高政府培育尚未发展完善的本国交易所的难度,并且伤害该企业在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此时便产生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
Chowdhry和Nanda(1991)提出的证据表明,一家国际化企业选择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并具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的国外市场上市,会使得原先在本土市场的交易量锐减。Chordia、Roll和Subrahmanyam(2000)发现,个别企业的流动性可能会受到所处的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影响。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向境外市场集中,将削弱本土市场的整体流动性,进而对本土市场个体企业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Claessens等(2002)将“国际化”公司定义为从事跨境挂牌、跨境交易、跨境融资三种活动的企业,选择1975-2000年间共77个国家的数据以及起始于1983年的个别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驱动三项跨境活动的因子和驱动本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因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伴随着一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当地交易所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高的市场流动性,借以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企业在国外的活动比率也同时会上升。因此,经济基本面发展向好虽能增加本地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但也可能加快企业的交易量(资金)外移至国外市场的速度。尤其是在法律体系缺乏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以及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企业交易量外流到境外的倾向越明显。Claessens等(2004)随后又进一步指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及较高的市场开放性,能够推动当地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法律与行政法规(lawandorder)的健全度、股东权利保护、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资本账户自由程度、总权益资金流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股票市场自由程度等经济环境基本面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市场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对国际性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当本国市场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时,企业将转而投向国外市场募集所需资金或进行交易,使得跨境融资活动随之提升。国内市场基本面的向好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各要素的改善将提高企业对于全球布局的需求,加速国际化程度。因此,国内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将融资活动与交易量逐渐分散至境外,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Claessens等人进而对各证券市场之间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交易所在筹措资金、上市及提供交易服务上,较无比较优势,有关当局应该持续改善经济体的基本面,如投资人保护措施、当地法律系统的质量等,以吸引投资人。这些建议对发展中市场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随后的研究对跨境上市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Moel(2001)以来自拉丁美洲与非洲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选择“市场开放程度”、“流动性”以及“母国市场挂牌公司成长数”三项指标,对新兴市场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mericanDepositaryReceipt,ADR)对于该国市场发展的影响层面与影响程度进行了检验。但是研究结果对于ADR市场及母国市场在这三项指标上的关联性出现了分歧,ADR市场发展程度对于母国市场开放程度有正面影响,但是,ADR市场的拓展却会对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挂牌公司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企业大规模到其他市场挂牌上市,会对母国市场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Levine和Schmukler(2003)选择1989-2000年之间,来自55个新兴国家、共592家境外挂牌或发行存托凭证(DepositaryReceipt)的企业,以及2489家留在本土市场的企业作为样本。对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母国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跨境上市通过两种途径降低本土企业的流动性。第一,也即所谓的负向流动性外溢效果。企业跨境上市后,企业股票的交易量出现外移至境外市场的现象,并且,所有跨境上市企业的整体流动性与其他未跨境上市的个别母国公司的流动性之间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即流动性外溢效果),从而造成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因为跨境上市企业交易量外移而受到伤害。第二,对本土市场交易量的分散。由于跨境上市能提升企业的可见度、声誉以及营运状况的信息透明度,投资人的投资目标逐渐由本土企业转移至跨境上市企业,本土企业的交易量减少,对本土企业的流动性再度形成伤害。Karolyi(2006)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12个新兴市场国家发行ADR的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并以个别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企业发行ADR挂牌对企业本身以及其他其他国内企业的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中选择了某些控制变量(如亚洲金融风暴、资本市场自由化等),所得出的结果显示,跨境挂牌行为的确可以带给ADR挂牌企业本身相当大的好处,但不会使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获益。该研究还发现,未赴美发行存托凭证的样本企业,在本土市场中的质量会遭受大幅侵蚀。
(二)交易量回流至企业母国市场
虽然国内企业转赴其他证券市场上市的现象引发各界担心,然而,回顾学术文献,企业股票交易在长期而言,有向单一市场集中的倾向,且多数情况下,交易量会集中至该企业的母国市场。企业在境外上市一段期间后,将可能观察到该企业股票境外市场交易量递减,而企业母国市场交易量却增加的现象,此即Karolyi(2003)所提出的“回流假说”(flowbackhypothesis)。在这样的情况下,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并不会因企业赴境外上市而恶化。Karolyi(2003)对1998年11月由德国的汽车厂Daimler-Benz与Chrysler合并成的DaimlerChryslerAG公司所发行的GRS(globalregisteredshare)的个案进行了研究。GRS是一种特殊的证券,投资人得以在全球多个市场以不同的货币交易该证券。DaimlerChryslerAG公司除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挂牌之外,该公司发行的ADR也于1993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交易,该公司所发行的GRS同时在该两大交易所交易。
在1998年发行GRS之前,DaimlerChryslerAG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交易量约占总交易量的35%,但在发行之后的6个月内,该股票的交易量明显回流至DaimlerChryslerAG公司母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使得法兰克福交易所成为该公司股票的主要市场,最终DaimlerChryslerAG被剔除S&P500指数的成分股之外。Halling等(2004)研究了1986-1997年期间内,111家欧洲企业于国外上市后,其股票交易量随着时间推移的地理分布情形。研究发现,虽然股票的交易量可能短暂地从母国市场分散到境外市场,但大多数样本期间的欧洲企业赴母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或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后的短期间(约6个月)内,企业母国的股票交易量也表现出了异常性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该企业的境外挂牌在媒体上引起更多投资人关注的原因。随着检验期间的延长,还可以发现相当高比率的境外挂牌公司的股票交易量,最终仍受原先上市的市场所吸引。这项研究结果代表Karolyi(2003)所观察到的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情形,并非单一特例,而可能是全球普遍性的现象。同时Halling等(2004)认为企业的交易量之所以会回流,是因为企业最初上市的交易所(该企业母国的交易所)多半已拥有一群庞大数目的散户投资人(uninformedinvestors),而通常散户投资人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使该市场成为该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的获取速度,投资人可能认为具有地理优势的市场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因为企业的营运总部多半设置在企业母国,因此尽管该股票同时于多个交易所挂牌交易,最后流动性最高的市场仍会是企业母国的交易所。
Witmer(2006)对公司交叉上市或多国市场同时挂牌的情况下,后来选择境外退市的情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就是该公司股票的高度流动性,如果企业于境外新市场的流动性不如预期,将提高企业选择在新市场退市的可能性。Fernandes和Migue(2008)通过另一种角度解释了跨境上市股票交易量回流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在美国跨境上市后,能有效吸引美国与其他各国的机构投资人的目光,同时该企业在母国市场的股票交易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增加。不同于Fernandes和Migue(2008)认为企业股票交易量回流是因为该股票能有效吸引国外投资人的看法,Gagnon和Karolyi(2010)对506家同时在本国与美国上市的企业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当该企业在境外上市地的流动性表现不佳以及存在其他市场摩擦成本时,将严重妨碍母国与境外上市地两者股价差异的套利活动,如果摩擦成本过高,市场缺乏足够流动性,企业的股票交易量会逐渐流回到母国市场。
(三)境外市场与境内市场“双赢”
关于企业跨境上市后的交易量流向问题,还可能有第三种局面,Smith和Sofianos(1997)的研究发现,企业跨境上市行为对跨境上市所在国和企业母国均可能产生正向的“流动性溢出效果”。他们对128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跨境上市后半年内该标的公司股票的境外市场平均交易总额大幅上扬,母国市场的流动性也获得显著改善。该证据支持了Stulz(1999)所提出的跨境上市在促进全球化进行的同时,可以提升流动性进而降低公司资金成本的假说。跨境上市无论对母国市场或境外市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效果,是一种双赢局面(win-winsituation),而非某些学者所宣称的“零和游戏”的局面,即当股票可在多个市场交易时,其中一个市场的流动性改善,将伤害另一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政府对于资金管制的放松,使企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得以自由地进行投资与筹资行为。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之下,各证券市场势必会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以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投资人保护程度并吸引国内外企业及投资大众。日益高涨的竞争压力,也有助于各大证券市场积极改善信息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减轻,能增加投资人对国外企业的认同感,丰富企业的投资人组合。所有这些均能够大幅提升各自市场上的流动性,使市场更蓬勃发展。
三、决定交易量流向的重要因子
上述文献告诉我们,企业境外上市会对本地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影响的方向有正有负。那么影响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证券交易所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
Chowdhry和Nanda(1991)指出,拥有内部信息优势的投资人会丛聚(clustering)到交易量最密集的市场交易,以掩饰本身所具有的内部情报。通常散户投资者所聚集的地点,可以创造极高的流动性,因此使得该市场能成为企业股票最具有流动性的交易地点。Halling等(2004)对企业交易量回流至母国市场的原因进行推论时,也认为该企业在母国市场已积累为数众多的散户投资者,使得该企业股票在母国市场的流动性特别高,从而导致交易量由国外市场向本土市场回流。
(二)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程度
Hargis和Ramanlal(1998)发展的理论模型中,预期当母国市场与境外市场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程度越高,本土市场的流动性与交易活动越能显著提升。相反地,市场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差,本土市场的流动性恶化,交易量外移,终将对本土市场的发展造成冲击。另外一项被Hargis和Ramanlal(1998)视为重要因素的是境外上市地的市场规模与信息透明程度,因为新市场的规模越大、信息越透明,能使企业因跨境挂牌行为接触到更多潜在投资者,拓展企业的投资群(Merton,1987;FoersterandKarolyi,1999),进而改善本国市场的发展程度。Domowitz等(1998)构建出了境内外市场分割程度与国内股市变化关系的模型(DGM模型),该模型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认为股价波动包含基本面波动以及交易摩擦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波动两个方面,前者由买卖价差和公共信息的方差决定,后者与流动性或交易量成反比。而境外上市对国内股价波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海内外市场的分割程度(即信息联系程度)。
(三)时区差异、佣金费率及母国市场发展程度
Pulatkonak和Sofianos(1999)选择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254家国外企业1996年度的全球交易数据作为样本,对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影响企业股票交易量流向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种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交易活动发生地点的决定因子:国家相关(country-specific)因子、公司相关(company-specific)因子以及发行相关(issue-specific)因子。这些因子总共可以解释64%的样本公司在美国NYSE交易量变化情况。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是属于国家相关因子的“时区差异”,当其他条件不变之下,“时区差异”具有40%的解释能力。这表示着当企业母国与境外上市市场位于同一时区时,投资人在新市场的交易活动会较活跃。母国的佣金费率(commissionrate)也是一大关键因子,如果母国的佣金费率相对较低,母国市场在交易量上较具有竞争优势。另一个重要的国家相关因子则是母国为成熟市场或发展中市场(新兴市场),母国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则标的股票在境外新市场的交易量会较少。
(四)政府对资金的管制程度
Bacidore和Sofianos(2002)、Rabinovitch等(2003)、Auguste等(2002)以及Melvin(2003)等的研究文献则发现,除了上述文献中的影响因素外,“政府对资金的管制”也是决定企业交易量所在地的因素之一。Rabinovitch等(2003)对来自阿根廷的六家企业,以及来自智利的14家企业,在母国市场以及在美国市场发行的ADR的配对样本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严格管制,对于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具有负面影响。特别是,阿根廷与智利这两个国家,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比如,两国都属于新兴市场、市场的交易时间也都与美国市场的交易时间重叠等。但是,在样本期间内,阿根廷政府(相对于美元)采用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对于资金流量则采取自由的态度;反观智利,在汇率管制上采取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直到2000年以前,智利对于国外投资仍设有重重障碍。因此,Rabinovitch等人的研究可以说是针对汇率制度以及资金流量管制这两种政府干预行为对企业股票流动性所造成的影响的具体检验。研究发现,智利的企业在母国市场与ADR市场的报酬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智利对国外投资设限,导致投资者两市场之间套利困难,从而导致套利成本的增加。以标的股票的日平均买卖价差作为套利成本的近似衡量指标,来自智利及来自阿根廷的样本企业的套利成本分别为1.37%与1.14%,也证明投资者针对智利股票进行套利所耗费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Rabinovitch(2003)等人的检验结果还指出,相对于阿根廷企业的股票,智利企业的股票在本地市场及ADR市场之间的报酬差异(也就是套利空间)的弥补速度较慢。这意味着较高的套利成本可能会降低价格的调整速度,进而导致较差的股票流动性。Auguste等(2002)与Melvin(2003)的两篇文献对阿根廷在2001年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后,阿根廷企业股票在两市场之间的套利过程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两篇文献同时发现,外界对阿根廷比索贬值压力的强烈预期,以及政府施加的资金管制规定,使得阿根廷企业的股价在ADR市场较在阿根廷市场高出了许多,这意味着母国市场与ADR市场之间的股票报酬率存在显著的套利空间。再度为政府对资金流量的控制将导致价格决定过程的低效率,并可能因此提高股票交易成本、恶化流动性提供了支持。其实Errunza和Losq(1989)早就指出,如果政府能取消资金管制,让国际市场共同决定资产的价格,减小单一市场的影响幅度,就能有效分散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资金管制的放松还会对企业的总成交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提升市场之间的整合性并受惠于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
(五)市场中证券报酬率的相关程度
Baruch等(2005)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对跨境上市企业的交易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进行了解释。该模型预测股票的交易活动倾向于发生在同类产业集中的市场。随后该研究选择了1995-2004年来自24个国家共251家在美国主要交易所挂牌的其他国家企业的股价报酬率和交易量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借助企业股票报酬率与市场中其他挂牌企业股价报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一个市场中的挂牌企业组成成分与该标的企业在产业性质上的相似程度,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在跨境挂牌之后,有相当高比重的交易量会转移到与该企业股票报酬率较为相关的市场。综上所述,对母国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境外市场的时区差异,母国市场相对于国外的佣金费率,母国政府对资金流动的管制,母国市场发展程度,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市场信息透明度及市场之间关联程度,境外上市地规模,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其中前三项对母国市场流动性有负向影响,即时区差异越大,母国市场佣金费率越高,对资金流动管制越严,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差。后几项对母国市场则产生正向影响,即母国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散户投资者数量越多,信息越透明与国外市场关联度越高,境外上市地规模越大,市场中的证券报酬率相关程度越高,母国市场的流动性越好。
四、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和境外上市的历程都比较短,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及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上,多数选择H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如巴曙松(2006)认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所导致的市场低效率是导致中国大陆企业竞相在境外上市的深层次原因。沈艺峰、肖珉和周颖刚(2006)利用双重理论对中国H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市场双重上市的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H股向A股市场回归是控股股东在权衡获得对更多中小股东的剥削还是忍受国家更多的剥削之后的选择,该研究突破了国外文献的通常思路,对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特殊性进行了重点考察。关于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动机,潘越(2007)选择了31家A+H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者认知假说、流动性假说、融资约束假说、信号传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除流动性假说外其余三个假说均获得了实证支持。利用同样的样本数据,潘越(2007)继续对公司交叉上市后所带来的市场反应和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了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后公司的业绩普遍表现为下滑。Jin等(2005)选择53家赴香港上市的大陆国有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后认为,赴香港上市后样本公司的平均实际净利润、平均实际销售额、平均资本成本均大幅提高,但在股票覆盖率上仅表现为适度但不明显的增加,而且上市没有增加股票回报率,股票平均回报率明显低于市场标准指数的回报率。王景(2007)对企业交叉上市后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增强国内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而且对国内上市公司有正的净溢出效应。陈国进和王景(2007)针对A+H交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交叉上市给A股市场带来了较强的资金分流效应,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而风险分散等正面效应并未得到发挥。
摘 要 通过列举国内外历史上的房地产市场走势,着重阐述了经济景气周期的下降周期与筑底反弹周期两个时期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的影响。创新性的提出了从企业的角度如何应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经济景气周期的强相关性的关系,通过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投资受益期的相互弥补来寻找能够度过经济景气周期的开发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背景之下,研究房地产市场和经济景气周期的相关性对于民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景气周期 货币流动性 万达模式
自1998年福利分房改革以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时至今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迪拜世界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因为所在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而这些无疑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行业,如何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成为摆在全球决策者面前的难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的现状是由中国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维持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理应出现房地产业的一路高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房地产的景气与国民经济的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房地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便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的景气。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地产狂潮。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实体经济危机。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由此可见,随着一个国家实力的逐步强大,该国的房地产也必然会产生反映,能够对本国经济起到助推,同时吸引大量的资本涌入,带动本地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也就可能将国民经济带入崩溃的深渊。这也反映了房地产业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中对于GDP的巨大推升作用和在下行周期房地产也对经济的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
有此可见,基于流动性宽裕带来的房地产繁荣是具有欺骗性,这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地产"亢奋"并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的真实情况。由于人们过度的实用信用杠杆,导致最后的崩盘,必然会对本国经济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资料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房价与人均收入的比率在全球的最高,其中又尤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最为突出。而充斥于新兴市场的大量热钱也参与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这些热钱流出,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将会受到巨大冲击,我们毫不怀疑在当今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房地产的崩盘一定会影响消费,出口,投资,居民财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的领域。房地产业的繁荣,同时拉动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为中国经济的一路走来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佐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房地产业的无序化竞争和投机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更不用说上涨迅猛的过高房价让广大的中小市民怨声载道。超出了大多数人承受能力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中国中低阶级生存的巨大压力。
我们通过具体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来解释两者关系,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也决定了货币政策更能反映经济景气周期的波动。通过研究发现当实体经济的景气度下降以后,多余的资金就会从实体经济部门沉淀下来,这部分流动性转而进入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市场逐利,从而出现了中国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周期现象。2009年前九个月,中国的银行总共贷出8.7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贷款。如果将这些贷款换成面值1元的纸币首尾相连地铺路,这笔钱足够从地球到太阳绕八个来回。如此巨量的货币投放导致社会的流动性充裕,大量的热钱流入股市和楼市,在金融危机中出现调整的中国房地产重新回到了上行通道。因此09年房地产市场走势说明了在经济景气下降周期的前期房地产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在景气周期后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因为流动性和保增长的原因提前筑底反弹。
对于人们而言,要判断市场是否出现拐点有两种方法:一是技术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理论依据就是“趋势运行规律”――市场总是沿着趋势运行的,而且,在不同的循环周期中,上升周期的长度基本是相同的。同样,下降周期所运行的长度也基本接近。我们可以通过度量上升趋势持续的时间来判断目前市场所处的阶段;二是基本面分析法,主要是判断政策的走势。从经验看,市场拐点的出现一般需要外界的强刺激。在中国,最强有力的外部刺激就是政策(这是中央集权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特殊,正处于转轨阶段,没有可以参照的历史数据,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人口高峰即将结束学校生涯,开始工作买房。这个人群所蕴含的巨大的刚性需求是支撑中国未来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轮房地产繁荣是建立在住宅大众需求的释放(或者讲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基础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和需求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中国的房地产业的长期上行趋势很难被改变。另一方面,最近频频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显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担心,所以才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控,一方面收紧流动性,以保证中国经济从流动性泛滥的2009年到2010年的平稳着陆。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业与经济景气周期的关系正是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的流动性来相互作用的。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此种局面?首先,政府应该在温和调控房价的基础上全力发展保障性住业,通过研究发现,东亚地区素来有“斯有土而有财”的理财观念,房地产价格普遍过高,作为政府在没有能力保障全体公民的住房需求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那些困难人群的生活就成为重中之重。中央提出的建设96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正是这点的体现。
同时在严控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同时引入在西方比较流行的房地产基金,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地产融资问题,推动地产企业将目标放长远,减少短平快的地产开发模式,增加小户型项目数量,推动中国房地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也应鼓励以万科为代表的大型地产商在城乡结合部构建大型商业化屋村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缓解中产阶级的住宅需求。这种商业模式颠覆了以往的房地产商通过高价拿地,然后炒热气氛,快速售楼回笼资金的营销模式,转变为通过自主的营造社区,打造城市副商圈,在与城市中的CBD距离较远,地价较低的区域重新开发新的商圈和住宅,来推动地产增值,将商业地产的某些特点引入住宅地产市场,在这方面大连万达集团通过培育商圈实现了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的商业模式走在了中国房地产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薛小荣,何慧丽.我国房地产风险防范对策.科技创业期刊. 2009. 5:50-52.
[3]杨元庆.中国房地产投资系统风险浅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 15:68-6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市场机制 竞争 可行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反映出的是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变动、资金与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市场活动之间的一种有机的联系。竞争机制往往和价格机制及信贷机制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往往共同发生作用。竞争机制常常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以及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竞争的直接作用是各种交易的质量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使用和薪酬发放方面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同样待遇的不合理局面,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目前,大多数地区在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上,都实行了业绩考核和评聘分离的考核体制,这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因为各个地区和单位的具体差异性,执行力度不够,往往考评只是一种形式,而实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空欢喜”。所以看似很完善的一项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干预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转变事业单位改革中各项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具体包括有:
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过改革之后,具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前期的改革中,已经在技术等级考核、薪酬管理和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且改革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深入人心,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为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事业单位因为大多数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性质来看,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单位,其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主要依靠工资收益,而没有其他收益性收入,所以和企业相比较,目前所实行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看似很完善的奖励体制,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而言,基本上奖励绩效收入是摆设。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作人员在收益方面与周边人群的落差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是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最后是形式化考核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上,考核成为了一种形式,看似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执行的还是原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容易滋生内部矛盾,另外一方面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只有把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理念引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才能进一步体现劳动与报酬步调的一致性。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应该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每项具体的考核内容实现量化。这里笔者所要说的是实效量化,以往的量化考核有走过场的嫌疑。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把工作中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真实地体现出来,让大家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这对于增强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聘分离是实行多年的改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职称终身制和聘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些单位在人员的聘用上,往往是论资排辈,按照职称等级依次列队,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却并非如此,这对于中青年工作人员而言是有失公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且把时效性定为一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薪酬发放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性,这会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单位在人员聘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最后,进一步完善待遇分配制度,使考核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完成考核之后,对于待遇的提升却不能立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有些人员在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自己的待遇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人员的业绩因为单位内部的调整,被其他人员所占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分配。这些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考核和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引入市场竞争并非让事业单位抛弃公众服务理念,只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让单位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周期发展;房地产市场;北京;波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63-04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房价节节攀升,有言论称,中国房地产发展过热,已酝酿出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无法预想的打击。为探究我国房地产业现阶段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本文基于周期发展视角,运用理论分析探究理论层面上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应该存在的关系,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意义——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要受到整体经济运行的作用,并对之有所影响。其次是实践意义——理清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对于明确我国房地产发展所处阶段、预期方向,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互动关系的理论推导
1.1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周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即供求力量的对比作用,房地产市场受制于经济波动的作用渠道也是如此,而该作用影响又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1.1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直接影响
所谓直接影响,即经济基本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它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机理,通过与其有关联的众多经济变量,从不同方向、以不同程度对其造成冲击。该种外生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所谓需求冲击,即经济基本面因素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对其产生作用。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居民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都有所上升,一方面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优化,从而愿意且能够购买或者租赁更高价格的房地产;另一方面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的投机动机加强,而房地产尤其是住宅作为投资工具,是分散投资风险的良好品种,因而对房地产的投资购买需求增加。
所谓供给冲击,则是当经济基本面形势向好,同时短期未表现出建筑成本价格上升,房地产供给者预期投资利润率将上升,从而长期来看将增加房地产供应。
1.1.2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间接影响
所谓间接影响,即经济波动通过非市场机制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行为而对其产生作用。
(1)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土地财政”问题上。19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分离,在绩效考核、区域间GDP竞争等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方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2)房地产企业通过垄断定价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四种市场类型特征的描述,可以界定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是房屋价格决定者,而非接受者,通过组织内部默契合谋等行为,攫取消费者剩余。因而房地产企业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其与消费者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3)金融机构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通过其信用借贷功能催生房地产泡沫、或加速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崩溃作用。具体表现是,当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金融机构抵押资产价值增加、存量资本充足率降低,于是加大放贷力度,对于房地产市场则意味着间接拉高房地产供给,从而步入上升空间;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则作用相反。
1.2房地产周期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效应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多重因素中,消费和投资是占比最大的两个因素,故可以从房地产市场对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角度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另外,还应综合房地产行业的关联产业效应和泡沫风险效应,来分析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2.1消费效应
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需求通过最优消费决策最终取决于财富水平,而财富水平又受制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博弈比较。
(1)从财富效应角度看,房屋价格上升,若当期卖出房屋,则体现为当期收入的增加;若当期仍持有房屋,则体现为后期房屋出售的现期贴现值增加。综合来讲,二者都表现为净财富的增加。财富存量增加导致既定消费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排除吉芬商品),最终表现为消费行为的扩张。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2)从替代效应角度看,假定短期内居民收入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房地产消费由于房屋价格上升而增加在总消费额中的占比,冲减排挤其他领域消费,表现为对其他商品购买的减少。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1.2.2投资效应
投资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对预期收入的看好,投资行为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从收入效应角度看,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好,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加大投资力度,间接带动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向好;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下降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低,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缩减投资力度,推动宏观经济进入走低趋势。
(2)从挤出效应角度看,由于短期内房地产开发商的资本积累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房地产市场投资行为由于该市场形势向好增加,相应造成其他市场投资行为的减少。房地产下降周期则影响相反。
1.2.3关联产业效应
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决定了其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征,因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也会通过关联市场对经济造成影响。借鉴西方经济学对产品相关性的分类,可以分为互补关联效应和替代关联效应。
(1)所谓互补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对其所在市场各要素需求增加,使其所在市场也处于上升走势,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则反之。
(2)所谓替代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会导致其因生产与之具有替代性质产品的而造成规模收缩,进而导致所在市场走势下行。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反之。
关联产业效应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博弈程度。若总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正相关关系,则表现出类似房地产市场在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作用下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若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负相关关系,则相反。
1.2.险效应
风险效应主要强调的是房地产市场波动中的异常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即房地产泡沫所蕴藏的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对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价攀升,以房屋为抵押的抵押物价值随着上涨,从而金融机构释放更大量信用贷款,于是作用于整体经济使之增长更强烈。反之,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是更加迅速和不可抑止的整体经济崩溃。
因此,房地产周期的风险效应表明了,除了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加入繁荣期、或者拖动经济衰退进入萧条期,房地产市场波动也是导致经济震荡、出现周期更迭的主要因素。
2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下文将对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互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体中的互动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可能使整体经济的互动作用得以冲抵从而丧失研究效果,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样本。一是因为北京作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的城市,发展水平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近年来对房地产问题的争议,多集中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几大城市,因而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分别采用GDP值代表宏观经济的波动,用房地产平均价格代表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以下是这两个指标的数据收录。
北京房地产波动和经济波动折线图
从这个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北京大概经历了3个完整经济周期,分别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5个完整房地产周期1992—1995年、1996—1999年、2000—2001年、2003—2008年、2009—2011年。从这些割裂开的时间段二者的波动走势来看,可以发现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当宏观经济刚开始上升时,由于房地产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其投资发生前要经过详尽的效益评析和和完备的市场调查,一旦进入投资扩张期,又会因为其支柱型产业角色而先于经济达到繁荣;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逐渐开始走弱时,收缩信号往往不易被房地产开发商注意,故走弱趋势落后于宏观经济,而一旦经济收缩信号传递至房地产市场,则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加速衰退,表现为快于宏观经济的收缩。
下文将通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因为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平稳,故下文将分三个步骤——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展开实证分析。考虑到作为时间序列的北京市GDP值和房地产平均价格所具有的特性:相关性和波动聚集性,因此对这两个数据采取对数的操作,达到减弱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使系数具有弹性的目的。
2.1平稳性检验
由于格兰杰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故在此分别对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用Eviews40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协整检验
由于差分法使得数据长度变短,有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从而把趋势性规律错当做周期性规律。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本文将通过对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从而严密证实模型数据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表4双变量协整ADF检验结果
样本容量[]5%水平临界值[]ADF检验值[]检验结果
说明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以上两个检验,对差分后的数据DLnGDP和DLnHP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北京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不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
oesnot GrangerCause DLnGDP[]1[]3.33099[]007631[]拒绝H0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3.1.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理论推导上满足互动关系
在一个经济运行健康、房地产业发展成熟良好的环境体中,二者应该呈现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二者周期波动规律上得到突出印证。具体来讲,二者关系应该符合在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
3.1.2北京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实证分析上仅存在单向影响关系
通过对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性分析,并无法得出二者具有理论分析所得出的影响效果,而是仅仅表现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一方面凸显了房地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即会通过风险效应对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剧经济环境的脆弱性。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波动的无法因果解释性,也说明了——至少可以说是在北京地区——房地产业超脱经济发展而展现出“过热”发展的态势。
4.2相关政策建议
北京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较成熟的地区,对于全国各区域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有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为政府引导、调控其他地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经验和方向。由于实证分析得出的北京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于理论层面有所偏离,表现出“亚健康”发展状态,故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4.2.1加强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培养
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仍属于相对垄断产业,房地产开发商是“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房地产开发商必然会努力使自身收益达到最大化,即表现为当经济整体上升时,提供良好市场投资氛围时,顺风抬高价格,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当整体经济下行时,又会及时调整投资力度,保持尽量少的房地产存量,以保持房地产价格尽量小的下降幅度。而这种房地产价格“大升小降”的背后推动力量,则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性质。故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首先要消除或削弱其垄断发展模式。
4.2.2优化房地产供求机制作用效果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机制,市场中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动会导致价格的变动。而价格作为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器,价格机制在房地产周期波动中起着传导作用和稳定作用。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供求机制,由于种种原因——除了上部分所谈到的垄断经营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实际发挥作用时,表现出供给方控制需求方,于是无法利用市场运行内部机制实现该产业的合理发展。故应当强化政府对地价的调控力度,规范市场地价行为,同时控制房地产开发商利润。
4.2.3加大打击“炒房”等房地产投机行为力度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滋生了一批以在该市场上进行房屋投机活动为赢利手段的群体,一方面该群体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均衡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是推动房地产行业进一步畸形发展的背后动力。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就要消除其非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发达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模式,通过征收房产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打压“炒房”等一系列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力度,稳步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梁运斌世纪之交的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史代敏,谢小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画面,它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为了充分勾勒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发展变化的主体画面,正确地引导舆论。新闻工作者除了充分运用和发挥原有十八般武艺作用外,还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分析性新闻的研究和运用,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
一、分析性新闻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思辨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中外新闻品种,虽在某些方面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报道形式远不能代替分析性新闻。我们不妨对分析性新闻最为接近的四种报道形式作个比较。先看一看解释性新闻,它一般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述评这种体裁是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述方式主要是就实论虚,寓理于事,因事说理;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解剖、评说;思辨性新闻,带有较强的论证、辨析色彩。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上述几种报道形式也不例外,只是作者的主观反作用力强一些。作者在对事物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纵横捭阖,给以理性的比较透彻的解释分析。作品的思辨味较浓。而分析性新闻,则是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分析性新闻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改革开放提供了万千机会、扩大舞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可以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为推进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卓著。但同时我们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式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外,亟待上水平,上档次。概括起来。我们的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没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看历史,不看发展趋势,也没有分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以及该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更没有研究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就事论事,顾此失彼。二是浮浅。没有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其矛盾特点,正如同志所批评的那样: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象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三是理想化。把复杂艰难的改革开放看得轻松简单,或者当做一锤子买卖。很显然,这些问题不解决,新闻界就无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掌握、用好分析性新闻。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应如何把握分析性新闻的作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好务,工夫该下在哪里呢?就是要多跑多听多学多思。
1 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和过程论认识和把握事物,对事物要善于客观观察和辩证分析。在进行辩证分析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习惯用的单向线性思维方式,因为这种主观片面的思维方式,远不能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各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开放式放射型思维方式,尽量对事物给以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心理等方面的主体扫描,搞清楚诸多因素发挥的不同作用,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样我们就会少犯或不犯片面性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是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研究工作必须从这一点开始。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请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弄清楚“来龙”,把握住“去脉”。把事物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报道,而不是简单孤立地把结果推给读者,我们的报道就会比较充分地展示出改革开放的丰富性和艰巨性,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就不会落后实际工作,“慢三拍”、“炒冷饭”:也就不会因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报道超前或任意拔高。
2 工作方式上要纵横捭阖、全面深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记者单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是写不出分析性新闻的,必须改变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采访方式,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大一统”,工作基本上是一个模式,那时解剖一两个“麻雀”或许就够了;而在当今激变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便决定了我们采访的功夫不仅在于解剖“麻雀”,还在于选择“麻雀”。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以观照,各种观点、材料互相印证、碰撞,去掉浮华,直露真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意义,估出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这里是经过了不仅是身体而且是思想上的艰苦工作之后应有的收获。
根据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625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为521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040家。通过对上述二个群体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从而初步得出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对宁波市规上小型工业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市场实现指标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为8505.41亿元,同比增长22.93%。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分别为5379.69亿元和372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4%和22.92%。规上工业以及整体产销率仍维持在98.17%高位运行。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当前外需市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终端市场(至少在内需市场)基本顺畅。
二、总成本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85.58%,同比上升0.35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产品综合成本率为分别为84.86%和86.82%,同比分别上升0.55个和0.0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除了产品结构因素外,规模因素也是制约着工业产品综合成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上述比对,上述两个群体相差不大,基本仍在宁波工业历史形成的既有格局之内。同时,可能受非资金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成本企升压力相对更大。一是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为109.90亿元和108.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28.78%和40.48%;规上工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中的利息支出分别占工业企业综合成本约为1.51%和1.49%,同比分别上升0.06个和0.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其融资成本客观上存在上升趋势,而主导融资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支出过快增长。二是企业融资规模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419.47亿元,同比增长16.18%。到三季度末为止所支付的财务费用与三季度末时点上的贷款规模之比为4.54%,同比增加了0.4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对于规上工业整体而言,反映出融资规模增长将低于同期生产增长约5.92个百分点,符合宁波民营工业经济自主资金运作生产的低调特色。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已局部蔓延的高利率化倾向,对于宁波工业经济的影响更不能一概而论。在上述总体分析前提下,再进一步分企业规模进行观察: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分别为59.41亿元和5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6%的40.16%;其中利息支出分别为59.05亿元和49.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8%的50.56%。利息支出占综合成本的比重,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分别为1.29%和1.83%,同比分别上升了0.09和0.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亏损面为15.6%,其中小型企业为15.9%,仅与全市平均水平仅差0.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490.03亿元和89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7%和22.60%,其中小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分别为167.60亿元和241.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和25.67%,还分别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08个和4.1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小型工业企业来自资金面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并没有据流传的那样严重,受资金面的约束而传导到小型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高企(至少上升到3个百分点以上)的灾难性的局面还未出现,相反,其效益增长还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以民营经济为绝对主导的小型工业企业,出于灵敏的自我调节机制,最大可能会产生对下步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可能性不大。
三、存量资产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市规上工业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9703.36亿元和6140.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3.2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5739.96亿元和3521.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35%,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和负债合计分别为3963.40亿元和2619.1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08%,同比上升0.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全部资产中,规模以上流动资产为5905.00亿元,占同期总资产60.86%,同比上升3.52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分别为3351.30亿元和2553.70亿元,分别占同期总资产58.39%和64.43%,同比分别上升4.09和2.5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当前宁波市工业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十一五”中期以来63%左右水平,长期存在的资金面约束和趋紧,并没有本质上动摇既有的资产负债格局。小型工业企业呈现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步增长的特征,一方面由于授信、担保等因素影响,宁波市小型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大中型工业企业5.7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宁波相关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下小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占同期总资产64.43%,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
四、产出结构指标分析今
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8279.83亿元,同比增长22.1%。从实物量结构观察,主要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特征仍未消退。在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78种工业产品中,有203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3.0%,有86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0.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5.2%;水泥增长19.4%;化学纤维增长18.5%;汽车增长2.1%;民用钢质船舶增长40.8%,发电量增长12.1%。上述数据表明,在相关效益指标仍保持略高于价值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势明显。实物量增速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当前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格局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逆转。在既有增长态势下,进一步对价值量增长结构分析,“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5491.39亿元,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62.90%,同比增长25.23%,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3.14个百分点;再进一步对其中的“战略新兴产业”观察,实现的工业总产值1525.42亿元,同比增长17.21%,却低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4.8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主导目前工业经济增长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相对趋紧,工业生产回落已经触及最具有活力的工业群体,与上半年相比,“战略新兴传优产业”占同期规上工业产值份额回落了0.2个百分点,而且从目前宁波工业结构现状分析,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已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宁波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