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4: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市场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厂中校” 运行模式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青年专项课题《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为GZD1211008”。
一、 “厂中校”建设过程
(一)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厂中校”建立的意义
在“厂中校”建设中,有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开发性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厂中校”也不了解,认为与企业签订单,就是把自己“卖”给企业了。因此,在“厂中校”成立前要充分做好动员工作,为日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讨论和验证后制定相应协议
1、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和调研
组成专家团考察“厂中校”企业,查看是否符合教学条件、卫生安全是否能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转。
2、拟订建设方案,制定负责人的管理职责。
明确合作的目的、意义和建设方案,规定组织结构、开设课程、考核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并由企业、学校进行讨论和确定。
(三)组织学生认知企业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企业主页等途径自主了解相应的情况,也可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实地参观,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深入了解。
(四)“厂中校”的运作与管理
“厂中校”的运作成效完全取决于合作双方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在于对双方制订的管理制度的自我约束性。合作双方要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合作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及时做“厂中校”的运作与管理的记录并及时总结,提炼合作经验,完善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总结合作成效、增强合作信心。
二、“厂中校”运行中的收获
(一)“厂中校”培养实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在“厂中校”除了到生产车间“上班”,还进入企业课堂学习,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分别登台讲授企业规章制度、职业责任感和创新力、专业操作基础知识、设备使用和维护等内容。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变得高效,对此,学生深有体会在“厂中校”学习,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都有很大提高。另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身份是员工,员工既然加入了企业,就要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使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发展空间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发展趋势相吻合,以便进入企业后,自觉地把自己融入这个团队中,以企业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企业尽职尽责。
(二)“厂中校”为实习教师提供培训与指导,打造“双师”素质
“厂中校”给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检验能力的平台。专业老师通过参与生产一线和管理工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操作技能,了解了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既可以把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也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为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三)“厂中校”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顶岗实习是按照企业订单,在真实的环境下组织生产。专业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帮助维修中心解决生产中碰到的维修技术难题,不仅能充分利用学校师资的优势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进行项目开发等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厂中校”真正实现“三赢”
“厂中校”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厂中校”模式缩短了员工岗前培训时间,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学生在实习中,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学校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厂中校”运行中的思考
1、“厂中校”建设中教学计划对接
企业要求的是生产产量、效益,学校要求的是完成教学计划。学校如何与厂方沟通合作,利用厂方的生产计划完成教学计划是以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2、“厂中校”建设中学生的管理
厂中校的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管理上是厂方与学校双重管理,双方管理对象的不同自然有一定的矛盾性。校企双方需共同探索出一套管理新模式,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蒙忠,何斯远.“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
[2]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市场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研究 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基于需求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私营经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文化培育研究 基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 基于“双需求”培养目标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6-20.
[4]张余华,赖嘉颖,许 菁,陈 征.广东省快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9):48-51.
[5]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
[6]广东省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日趋完善的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已从单一的诊疗、转入到以防检、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工作之中,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配套服务,而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商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产生的条件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商品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畜牧业一般不需要社会化服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其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农户独立完成。当商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发达时,产生了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但程度较低,不足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商品化尤其是专业化进入大规模、高水平发展阶段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表现出经常性、稳定性和大量性的特点。这时,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次,从构成该体系的经济部门来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渐地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疾病防疫、信贷等服务,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而是逐渐地形成并不断趋向全面。再次,从该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看,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市场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产生、巩固、深化的过程。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生产分工体系和新型市场体系。但在这种“目标关系”确立之前,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松散联合关系、一般的服务关系或者其他各种不紧密的关系形式,只有当畜牧业商品经济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才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宜昌市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既有畜牧部门、专业协会的服务,又有大专院校的服务。①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269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204个,生猪养殖协会6个;家禽专业合作社35个,家禽养殖协会5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各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7个,养殖协会5个;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分别为11个、5个。②2009年6月初,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湖北省率先成立了宜昌市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援助中心,免费协助养殖户开展疑难病的现场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③畜牧兽医部门经常聘请学校、企业有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疫病诊断及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普及畜牧兽医科技知识。
(2)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品质量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如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宜昌民大农牧公司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企农合作经营模式,如合作建厂、集约化经营、代养模式、放养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另外如宜昌昌伟农贸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市场动向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3)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体系化。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照兽医体制改革方案,都纷纷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的任务,每个乡镇也保留了原来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或是更名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条件好的地方还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市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亟待加强的方面。
(1)缺乏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政府服务组织属于政府公益事业,自身又没有积累能力,社会服务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因此,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是难以建立和完善的。
关键词:生鲜乳价格波动 价格形成机制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8-02
近些年是世界奶业发展的黄金期,优越的气候条件与消费乳制品需求增加的原因,从而带动了乳制品价格增加,并且一些产能过剩的乳制品也很容易地在国际乳品市场上卖出。乳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是评价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标准,联合国农业组织数据指出在生鲜乳方面,2016年全球原奶产量约为5亿吨,同比增长1.24%;在乳制品生产方面,全球奶酪总产量1916.1万吨,增长1.21%。从世界各地域划分,欧洲、美洲和亚洲原奶生产量依次排在前三位,并且三个洲的原奶产量占比全世界原奶产量的90.3%。从原奶产量的整体走向来说,2006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美洲和亚洲的原奶产量远高于其他大洲。
一、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
生鲜乳的价格已然是所有人必须关注的话题之一,不过受到奶牛生产周期的影响,生鲜乳的价格也随之波动。每当发达国家乳制品价格高涨时,会带动全球乳制品价格随之提高。虽然我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但是严重受到地理条件因素的限制,并且我国对牛奶需求量非常大。从我国整体来说南方缺少充足的奶源供给,对进口奶粉依赖程度很高。所以我国在进口奶粉巨大优势的冲击下,对我国乳制产品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乳制品价格受本国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国际生鲜乳价格以及进口奶粉的优势等原因的综合影响,伴随着乳制品企业数量与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奶业竞争越加强烈,促使奶业进入价格战时代。乳制品企业想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缩减成本,所有人必须接受价格战所带来的代价。每年在奶源稀缺时,乳制品加工企业都要展开新一轮的奶源储备竞争,加上奶源基地与乳制品加工厂的大批量建设,各个奶源占据了寡头垄断的地位。
二、生r乳收购价格分析
乳制品的价格作为生鲜乳产品的最终价格,是影响生鲜乳价格最大的因素之一。如果乳制品的需求增长,并且保持供给不变或者减少,那么乳制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将会大大增高,这样会加快原料奶需求增长,从而使奶业价格发生改变。
从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生鲜乳收购价格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世界生鲜乳主产区的奶粉涌入我国是奶业市场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价格低于我国奶业市场价格,导致中国生鲜乳加工企业对国内原料乳需求急速下降,所以导致生鲜乳收购价格下降。从2008年3月2.93元/千克跌至2009年6月的2.47元/千克。随后我国为恢复奶业生产,加大牛奶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奶业市场生产开始一步步回暖。从2009年10月原料奶收购价开始慢慢回升,一直到2010年12月生鲜乳价格为3.19元/千克。不过生鲜乳价格的回暖速度整体还是不能同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的增长速度同日而语,导致我国生鲜乳的生产成本上升。
三、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分析
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伴随着我国乳制品市场价格因争夺优质奶源带来的激烈价格竞争,导致奶牛饲养成本直线上升,所以奶农杀牛与倒奶的情况偶有发生。其实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非常低,一些发达国家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远远大于我国。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乳制品消费的飞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奶业的发展。我国乳制品消费的地区差异性非常大,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我国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也一直在上升,不过还是远远不及城镇居民,所以城镇居民仍是中国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因为我国有豆浆等可以替代牛奶的乳制品,所以乳制品不是奶类必需品。在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上,因为饲料或者白糖等原料的价格上涨,阻碍了我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所以各个乳制品企业都会提升乳制品市场零售价格来减少成本上涨带来的的压力,大多数乳制品企业在提升价格后,减弱了我国乳制品市场的消费能力。
四、生鲜乳生产资料供应市场
生鲜乳价格的波动情况不单体现了生鲜乳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实还影响着养殖户与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计划。并且对于饲养奶牛的养殖户来说,企业收购的生鲜乳价格决定着自己的个人收入。生鲜乳收购的价格关乎乳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乳制品企业收购价格高则成本越高,而且利润降低,反之利润增加,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资料供应市场其实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良的养殖饲料与奶牛等生产必需品,不过是建立在在服务费和人工成本平稳的条件下。生鲜乳价格的由生产成本和利润组成,所以生产成本对于生鲜乳价格影响非常大,而且生产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5%。
五、结论
我国生鲜乳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散养,虽然养殖区域的非常分散,但是养殖户数量极多,从目前来说大规模的养殖无法代替散养的主导地位。玉米、豆粕等组成的精饲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本,跟生鲜乳市场的供给曲线紧密相连。其实我国生鲜乳市场各环节存在问题,应该建立新的机制通过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帮助乳制品企业节约成本。我国乳制品企业价格战竞争在国外乳制品进口的冲击下,国内乳制品销售市场其实趋于完全竞争,所以企业在乳制品定价上不能仅仅通过企业的销售市场势力改变市场的需求,因为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对乳制品价格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我国乳制品价格过低原因和对策探讨[J].前沿,2006(5)
[2] 李胜利.2007年中国原料奶价格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8(2)
[3] 周俊玲.中国奶类市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0)
关键词:美国奶牛业;中国奶业; 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40-03
一、美国奶牛业的发展概况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土地面积大,畜牧业资源丰富,国土面积约937.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草地和林地各占1/3。美国畜牧业产值在1 000亿美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60%,其中奶牛业产值占牧业产值的30%。美国的牛乳总产量,1950年为5 289万吨,1960年5 584万吨,到1980年增至5 824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每年牛乳的总产量稳定地保持在6 800万吨左右;2002年全国牛乳总产量达到7 707万吨;到2005年稳定地保持在8 200万吨左右,并呈现出稳定上涨的趋势。
美国拥有的奶牛数,1950年为2 190万头,1970年为1 200万头,1980年为1 080万头。从1960年开始,美国奶牛总头数开始逐年下降,到1990年降至不到1 000万头,这意味着每头奶牛的产乳水平一直在提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每头年产乳量为2 410千克,1975年增至4 697千克,是1950年的1.95倍;随着奶牛头数的减少,奶牛的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达到6 705千克,2004年全国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 599千克,与1950年水平相比己经增加了3.57倍。(见表1)
美国奶牛场按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独资、合资、合营公司和租佃四类,主要系家庭农场性质;牛群数量从30头到2 000头不等;每头牛年平均产乳量在4 000千克―8 000千克之间。
二、美国奶牛业的成功经验总结
1.美国充分利用了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发展奶牛生产。养牛业大都在玉米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饲料和其他费用,也充分利用了大草原的牧草资源。饲料作物与粮食作物进行轮换种植,这种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又确保了美国粮食作物连年高产,同时生产的干草促进了美国饲料工业的发展。
2.美国奶牛业走出了一条减少和稳定奶牛头数、提高头均单产、增加总产的道路,呈现出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同步协调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行业内部分工明显,各行业内又细分为种畜农场、仔畜农场和肉畜农场。
3.奶牛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奶牛场与奶制品公司都有固定的合同关系,奶制品公司会根据农场奶的质量和数量给奶牛场付款。
4.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奶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科学技术在奶牛业发展中的作用占到60%以上,既抓技术的普及又抓高技术的推广运用。
5.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美国早在100多年前就组织了奶牛改良中心、奶业协会、兽医检验中心、种公牛站等等,解决奶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技术网络建立的也比较早,服务项目不断深入扩大。
6.制定了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如:关税保护制度、农产品信贷制度、价格支持政策等,目的是促进生产,扩大销售,防止国外廉价的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三、我国奶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奶牛业发展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万头,比1978年的47.5万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持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 633.4万吨,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奶牛单产水平有所提升。2007年我国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千克,比1978年的3 000千克提高了60%。奶类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为27.5千克,比1978年的10.1千克增长了1.7倍。奶牛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7年奶牛养殖业产值847亿元,已占畜牧业产值的5.25%,占农业产值的1.73%。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二)影响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奶牛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潜力,但也要认识到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 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二是奶产品质量时好时坏。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奶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牛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清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国家颁布的质量卫生标准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三是奶制品加工技术仍然薄弱。牛奶加工类型少,品种单一,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的一半用于生产奶粉,主要是加糖奶粉。我国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 600多个,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量质量不稳定。四是产业化组织程度还需提高。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六成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导致奶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仅有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虽然出现了一些注重奶源基地建设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但还处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四、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奶牛业
借鉴美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国的土地、人力和市场的多方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奶牛业发展道路。为此,根据美国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奶牛业长期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
现代奶牛业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尽快修正我国现有的粮食政策,确立整体的粮食安全观,大力倡导在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肉制品加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全面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的能力。
2.利用地域优势建设奶源基地
今后的奶牛也发展政策中,应支持家庭奶牛场的首要地位,重点建好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等奶源基地。在大幅度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品种改良,提高整体奶牛业产奶水平和奶制品质量。
在不同区域上,奶源基地的选择应注意资源和市场相结合,采取有主有次,择优帮助的方针。除继续抓好城郊奶牛圈的巩固提高外,要尽快实施战略转移,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奶牛养殖基地,避免奶业结构趋于一致。要重点抓好农村奶牛带的开发,大力开发和建设农村奶源基地。
3.建立和完善奶牛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根据农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奶牛业信息化,使之成为奶牛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后重点建设奶制品的市场经济信息体系、草地信息、饲料信息、疫病信息、兽药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奶产品质量信息、专业人才管理、国际奶业信息等十个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奶业信息服务。完善销售网络,全力开拓乳品市场,加快乳品市场建设,在产地和销地分别建立奶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奶业”。要把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放在奶牛业发展的首位。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上,突出东北市场,巩固三北市场,扩大南方市场,快速进入国际牛奶大市场。
4.积极发展奶牛业合作社
建立奶牛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与相协调的奶业一体化经营体制。奶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一体化的带动,发展奶业一体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由奶农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家庭饲养组织起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即应充分利用和加强农村现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组织奶农合作社,建立以奶、肉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奶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民能够安心养牛,真正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大市场的竞争,并从其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使我国奶牛业得到健康发展。
5.不断丰富奶制品的多样性
鉴于我国原料奶短缺的现状,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国内化,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畅销产品,我们应把奶制品加工的重点放在液态奶上,如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各式酸奶等,限制大众化奶粉的生产。因此,除继续扩大液态奶的生产规模外,应抓紧引进新技术,增加花色品种,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中高档、多品种、多营养、适合不同人群的奶制品。
6.加大奶业发展宣传力度
我国大多数居民的膳食营养失衡,缺钙、肥胖、心脏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病已经极为普遍,严重危及了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因此,中国应当比其他任何国家在历史上的任一阶段都更加重视和推行以乳品为主的膳食革命,重视对奶业生产和消费的宣传,把增加国民牛奶的摄入量作为我国切实改善国民营养、增强国民体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彻底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张晴.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及新发展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2).
[2] 钱贵霞.中国奶业发展的新问题和对策及未来趋势[J].农业展望,2008,(4).
[3] 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4] 田玉静.国外奶牛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5] 周俊玲.中国奶业市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6] 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U.S. dairy industry
XU Na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挑战:市场需求刚性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外农产品和外资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增强;饲料粮长期供应短缺;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等。问题:我国畜牧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发展方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等。
所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畜牧业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我国肉来消费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对我国畜牧业和肉鸡业发展尤为重要。
一、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
1.存栏和出栏。畜禽存出栏数量不断增加,家禽、生猪生产发展最快。存栏数: 2009 年世界生猪、牛、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94 121 万头、157 055 万头、193 924 万头和205 亿只,分别比1961 年增长了131%、52%、44% 和376%。出栏数: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33 721 万头、31 693 万头、91 529 万头和555 亿只,分别比1961 年增长了255%、75%、111% 和691%。
2. 畜产品质量。肉蛋奶产量持续提高,蛋类和肉类的产量增速较快。在肉类产量中,禽肉产量增长最快,猪肉其次,而牛羊肉产量的增长比较缓慢。发达国家畜禽出栏率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肉羊的较低。
3.畜禽出栏率。世界肉鸡和生猪出栏率高且提高最快,牛羊出栏率低且增加很缓慢。
4.个体生产水平。世界畜牧业个体畜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奶牛、蛋鸡、肉牛个体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别明显。
5. 人均占有量。世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蛋类和肉类提高较多,奶类相对较慢。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占有量和奶类占有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蛋类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现状。2008-2010 年世界肉鸡生产量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巴西第三,但美国的国际份额有所下降,中国的份额不断上升,巴西的份额稍有波动。印度、俄罗斯、阿根廷、泰国、伊朗的份额也呈上升态势。墨西哥份额也有所下降。
2. 消费现状。消费总量:美国第一,2010 年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8.31% ;中国第二,占17.04% ;欧盟27国第三,占11.95% ;巴西第四,占11.01% ;墨西哥第五,占4.53% ;俄罗斯第六,占3.36%。人均消费量: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较高,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肉鸡产品消费量较低。美国、巴西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40 kg 左右,中国年人均消费量不到10 kg,中国与世界鸡肉生产大国的人均消费差距较大,同时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国内肉鸡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很大3.进出口现状。进口量:2008-2009 年俄罗斯属于世界第一进口大国,但2010 年下降到第五位,而且进口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日本、欧盟进口有所波动,占世界进口总量的9% 左右。2010 年中国进口32 万吨,较上年减少了18.7% ;香港的进口是稳定增加的;而美国的进口量非常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0.5% 左右。出口量:近年来,巴西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 年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8.66% ;美国第二,出口份额是33.87%,比2008 年下降了3.66 个百分点;欧盟27 国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三位,并有稳步增长趋势;泰国处于世界第四位,出口量高于中国。2010 年中国出口量是世界第五位,2008 年以来,中国出口量以及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有所增长,2010 年出口38 万吨,占世界出口份额的4.38%。
三、我国鸡肉产品消费变动趋势及特点
消费变动的影响因素:收入和价格、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烹调方式、市场体系、质量安全水平。鸡肉是便宜的畜产品,过去鸡肉消费主要是替代猪肉而增长。目前,牛羊肉价格不断上升,为鸡肉替代牛羊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鸡肉消费已经进入替代牛羊肉的发展时期。
快餐兴起,麦当劳、肯德基,西餐出现。烤鸡肉串潜力巨大。加工品和熟食,当加工品和熟食变得方便有30% 的城市居民和40% 的农民居民表示愿意再增加消费。
四、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前景
1. 供需现状。生产量:2011 年中国肉鸡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肉鸡饲养量大体为100 亿只,产量达到1 320 万吨, 占总肉类的比重大体为17%, 比2010 年增长5.18%,近60 万吨。预计2012,增长率将放缓至4.61%,生产量将达到1 380.9 万吨。消费量:2011 年中国肉鸡消费也呈现增长态势,消费量达到了1302 万吨,比2010 年增长4.52%,人均约9.8 kg,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5 kg,增长率为5.3%。预计2012 增长率会维持在4.5% 左右,消费量将会达到1 360.5 万吨。进出口:2011 年中国鸡肉出口达到了41 万吨,同比增长了8.2%,预计2012 年鸡肉出口仍会维持较高速增长,增长率为8.5%,出口达到44.5 万吨。2010 年中国第一次成为鸡肉的净出口国家,2011 年中国鸡肉进口量进一步下降,出口量约30 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9%。
2. 面临形势。有利因素:(1)全球及中国肉鸡生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FAPRI 预测,到2018 年,全球肉鸡产量将接近8 000 万吨,即今后10 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2%,而中国同期有望达到 2.5%。(2)国家对畜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3)肉鸡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4)全国肉鸡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肉鸡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不利因素:(1)动物疫病威胁依然存在。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2)产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我国活鸡生产成本仅次于欧洲,位于世界第二,高出阿根廷85.7%,比美国高20% 以上。(3)药残超标现象严重,产品质量安全堪忧。(4)养殖污染治理不到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5)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美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超过20 亿只,而我国的仅1 亿只,美国前十位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72.3% 的鸡肉,而我国前十位累计不到12%。
3.发展前景。(1)鸡肉产品具有更强的生产优势。肉鸡饲养周期短,料肉比高,生产效率高,与猪肉、牛肉相比,鸡肉饲料转化率最高,每生产1 kg 肉,猪肉需消耗饲料3.5 kg 左右,牛肉则需6 ~ 7 kg 饲料,而鸡肉仅消耗饲料1.8 kg,作为最经济的肉类蛋白质来源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肉鸡是畜牧业中最适宜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品种。(2)鸡肉产品品质优良。鸡肉是高热量、低脂肪健康肉类,受消费者欢迎。鸡肉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能降低对人体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五、促进肉鸡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以标准化鸡舍为核心,在整个肉鸡产业中,实现“人管理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和鸡肉产品的整体水平。
2.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目标定位,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走企业和农民合作的道路,实行饲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智能化管理、工厂化屠宰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条龙模式。
3.走深加工和品牌化之路。拉长鸡肉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加快有地方特色的鸡肉加工制品、冷藏鸡肉制品、高附加值鸡肉制品的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肉鸡产品和企业品牌。
4.高度重视疫情和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突破标准化健康养殖,依靠科学,依靠设施(人工隔离养殖环境)防疫。
5. 建立和完善肉鸡产业预测预警系统。在市场环境频繁波动的条件下,短期内依靠科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相对有限,加强市场研究,科学决策,盈利潜力巨大。
关键词:林下经济;增长;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22-2
1 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使农民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实现,延伸林业产业链,将极大地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多目标复合经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林下经济的经营效益。发展林下种植,可以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3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林下经济有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操作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林下种养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充分利用我区林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2 我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机遇
2.1 林阴空间优势
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234288.5公顷,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38.51万亩,目前已开发约占适宜开发面积的88%,其余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2.2 气候优势
我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界,四季分明,日照充分,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9.9℃,无霜期299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47.8毫米,这种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3 政策优势
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通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从财政上重视扶持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有力促进了我区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4 交通优势
八步区是桂、湘、粤重要交通枢纽及工商业重镇和物资商品集散地。贺江航道复航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建成后100吨轮船可直达广东肇庆、江门、广州及港澳等地。在建中的贵广高铁通车后,从八步区到广州、佛山只需40分钟,大大拉近了八步区与珠三角的空间距离。
2.5 旅游优势
八步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是广西较早开发森林旅游产业的地区。近年来森林生态旅游及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区的经济增长。除大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外,滑水冲自然保护区、金鸡坪山、狗耳山等森林生态旅游条件优越。
3 我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我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3.1 规模偏小且市场化程度低
林下种养殖业大户不多,龙头企业少,除仁义的巨东外,全区2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大户有4家,没有50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难以产生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缺乏专业指导,市场信息闭塞,品种选择的盲目性,经营模式单一,多数是依赖外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良好保障。
3.2 科技力量薄弱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大多数农户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模式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技支撑,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3 资金制约因素大
多数农户虽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在发展初期就受到资金缺乏地限制,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方面受到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4 林区道路基础差
我区林木种植多是山地丘陵地带,有的甚至海拔超过500米。林区道路狭窄,由于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无法通车。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一些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 加快我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实现林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4.1 出台政策来加强保障
及时出台林下经济发展之相关政策,明确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来抓。同时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4.2 统筹安排与科学规划
按照“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4.3 培育龙头来示范带动
国有林场具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人员素质高等优越条件,应作为培育壮大林下经济产业龙头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贺州巨东养殖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集团、贺州灵峰药业等龙头企业优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选择适当的种养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孵化一批专业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林下经济。
4.4 强化服务与合力联动
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示范户的技术水平。注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加大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搞好项目对接,加强金融服务协调。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避免市场风险。
4.5 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良好的优势,加速经济发展。一是着手规划建设野生动植物公园、珍稀动植观赏园、文化纪念林、功德林等森林生态项目,不断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拓展森林旅游资源。继续加大大桂山、月湾茶园等景区建设,加快开发滑水冲自然保护区、金鸡山、狗耳山的生态旅游。二是加快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把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风情资源进行全面融合,开发设计森林生态和民族风情旅游精品走廊。三是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
4.6 加大对林区道路建设
采取财政投入、林农集资和探索以林养路以路促林等有效的模式,努力改变林区道路设施落后的局面,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7 开发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8 强化责任且确保落实
关键词:兽药企业 市场营销 价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6-02
随着国内兽药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外优势兽药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兽药市场,兽药市场新的竞争态势逐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兽药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兽药产业的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已经全面进入有序、科学的发展轨道,使得兽药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经营风险等成本会不断提高,兽药企业的实力竞争将更加激烈。2010年3月1日国家实行的《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兽药经营GSP认证)规范了兽药经营企业的市场行为,提高了兽药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现约7万家兽药经营企业中的大多数因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被淘汰,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到优势兽药生产企业和营销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更加突出。政府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的政策扶持,畜禽养殖将由散户养殖逐步过渡到规模化、集体化、专业化养殖,兽药市场的营销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根据新时期兽药行业格局发展趋势,研究兽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对策,对兽药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兽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兽药企业截至2008年12月止,通过兽药生产GMP认证的企业有1454家,生产品种约2000个,产品剂型29个,年产值约150亿元,经营企业61388家,年销售量约220亿元。大多数生产企业投资在1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年产值在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兽药GMP认证企业平均市场量在2000万元左右。但兽药GMP的认证并没有消除兽药企业面临的困难。大多数企业运营资金严重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强势品牌少。
二、兽药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价格竞争仍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首先,兽药企业虽然由原有的2600家左右,通过GMP认证后,减少到近1500家,但企业的产能都将超过原有产能的一倍甚至更多,使得供应总量远高于原有产量,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消除。其次,随着国家对兽药行业GMP和GSP认证的强制实施,兽药产品同质化更加凸现。优势企业将利用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低成本高质量高疗效的产品,并采用竞价招标方式攻占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第三,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养殖业者对兽药企业的要求不再只是提品服务,而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为养殖业者创造价值。服务营销已成为兽药行业的主要竞争方式。弱势生产企业因缺失提供服务营销的能力而面临市场竞争的失败将退出市场,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因发生巨大的退出沉没成本,会通过降价甚至采用保本经营的方式维持企业生存。弱势经营企业大多数会在GSP认证过程中被淘汰,将被迫采用降价甚至倾销洗货的方式挽回部分损失,从而使得兽药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竞争更加白热化。
2.激励机制缺陷,员工责任意识不强。目前兽药企业对员工实施的激励机制多数采用“计件工资”和“基薪+销售提成”的分配制度。这种激励制度在经济短缺及过剩经济时代的初期,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激励分配机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不利于鼓励员工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发挥。因为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以个人的业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员工的协作、创新、奉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体现在个人的报酬中。其次,不利于信息即时准确传递。以个体为核心的分配机制,不具有协调导向功能,营销员为了个人既得利益相互封锁信息,垄断客户资源。市场变化信息不能即时准确的传递,传递的信息有的可能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对市场营销的决策失误。第三,不利于树立全员营销的服务意识。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营销等经营管理各环节是一个高度协调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以个体为核心的分配制度,使营销员过多的关注个人回款而忽视其协作精神,其他员工由于市场的变化不会即时地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目前收入,从而无法形成员工对市场变化的高度关切,使得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营销脱节,开发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供应不及时,失去产品占领市场的机会。
3.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低,流动性大。目前大多数兽药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粗放,对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少,没有从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去开发、培养和使用人才,使得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人才缺乏。多数企业的营销队伍中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大专学历的人员不到30%,低素质的营销人员已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以及激励机制的缺陷,使得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营销人员的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呆账、坏账较多,营销成本增加,损失较大。
4.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创新,品牌经营意识淡薄。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市场营销模式仍然是“业务+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曾经为兽药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这种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兽药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这种模式使得营销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加重;技术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丧失客户对企业的认同和信赖;由于技术员与业务员之间利益冲突,相互协作不紧密,相互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企业信誉。技术员提供的技术服务是以推销产品为主,带有条件式的服务。这种服务往往是养殖业者趋利而来,后续效果不大,不能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在大体系、大连锁、大协作的市场营销时代,优质的服务营销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品牌、绿色品牌、服务品牌,把三个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全员营销的品牌战略。
5.科研投入不足或缺失,研发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高技术含量的需求。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和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迫使养殖业者的健康养殖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养殖业者在动物保健、预防、治疗用药上自觉地选用环保、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兽用药品。但由于多数兽药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技术人员缺失,因此开发的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升级换代难以满足养殖业者对产品安全、环保、高质量、高疗效的技术要求。多数企业主要从概念炒作上寻求产品卖点,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概念化竞争态势,过去市场上风行一时的概念产品,因概念炒作过多而很快退出市场。
三、兽药市场营销基本对策
1.强化全员营销理念,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强化全员营销理念是企业赢得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前提和保证,成功的营销依赖于兽药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努力。营销部门及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意见、竞争对手的优势,然后市场部、技术部、生产部、质量控制部协调行动,集合每个员工的智慧协同努力,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和营销渠道的选择,这样企业就会很快地形成战斗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差异化营销的目的是找准动物药品的目标消费者,使企业研发的产品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1)产品突出差异化。首先,寻找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如针对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养殖场,要开发大包装的预防保健药品和消毒药品。针对北方大牲畜养殖比较多的地区,以开发草食动物驱虫药为主。针对牛奶生产基地,要开发低残留高疗效安全的防治奶牛炎药品。针对于宠物市场要开发高疗效的1-2mL注射药品。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品牌战略,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要求和不同区域需求的产品。其次,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产品。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执行力度的加强和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迫使养殖业者的健康养殖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生产绿色、环保、安全的高疗效中草药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预防保健品、宠物药品等是企业开发产品的重点。第三,产品开发要凸现企业的文化差异,要融企业的文化和服务于一体,体现企业的文化和独特品牌。国家对兽药GMP和GSP认证的强制执行,兽药产品同质化、市场营销同质化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树立企业品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实行渠道差异化营销策略。随着国家对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的逐步实施,以及政府对畜牧行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引导和推进,兽药经营格局、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将发生重要大变革。弱势企业将进一步被淘汰或重组,大体系、大连锁、大流通、大协作将是今后兽药营销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实行渠道差异化营销是市场变化发展的需要。如针对养殖规模小、分散、运输成本高的区域,采用“伙伴型渠道模式”,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共同运作市场。对于交通便捷,养殖集中,养殖技术高的区域,采用消费者终端直销,或者连销经营的营销模式。对于实力强,养殖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采用联营体的营销模式。渠道差异化营销目的就是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有效控制分销渠道,进行技术合作和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双赢。
2.加强企业文化培养,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企业文化是长期凝结在企业内部,共同自觉遵守的观念和行为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加强企业文化培养,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推销企业文化可以使消费者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认同企业的产品。培养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建立一个让人们的创造性持续得到鼓励,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企业的各层次,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
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支雷厉风行的具有冲击力的市场先锋队,是企业赢得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营销人员代表企业的形象,起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企业的成败,因此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创新精神强,服务意识高的营销队伍,是企业执行营销战略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及时整合营销渠道,提供市场决策信息,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3.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在产品质量相同,技术含量相同,市场渠道相同的今天,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价值服务远不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概念,而是被社会和消费者认可和依赖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效应,是在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如在推广企业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整套预防、生产、营销计划,为消费者提供成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等。谁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高额利润。价值服务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利润。如果一个企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最终一定会丧失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为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后GMP时代兽药企业市场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08(12)
2.黄逢春.中国兽药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J].中国动物保健,2005(9)
3.贺月林.GMP认证时代兽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徐厚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江西建材,2010(1)
5.李清兰,曾福生.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