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 年为0.99 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 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摘 要]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要求我国应从强化政府责任,加大
>>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房养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的创新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 国务院办公厅.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 中国政府网:政务,2011-12-16.
[3] 梁燕君,叶惠丽. 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几点建议[J]. 价格与市场,2009(4).
[4] 杜小平.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J]. 消费导刊,2009(4).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论老龄化背景下的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5]钱亚仙.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4(1).
[3]李川瑜.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04:25-2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主元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54-03
引言
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不仅使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各地区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鉴于此,本文拟对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关系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已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但对地区差异方面,多侧重分东部、中部、西部进行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仅侧重于经济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单方面,综合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较少,还不够完善。故本文以我国6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人口和医疗三个方面刻画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将所有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类发展水平,并构建老龄人口比重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主元回归模型,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指标选取
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1(‰)、人均GDP X2(元)、城镇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医疗水平X5(每千人所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这6个指标衡量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以老龄人口比重刻画老龄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统聚类法
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分析,其原理是在样本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距离,将性质最接近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本文根据上述6个指标将60个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低等三类综合发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归模型
主元回归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归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较少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该综合指标承载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1.确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0%的特征值作为第一个至第m个主元,记为F1,F2,……,Fm。本文将综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个主元:
2.引入虚拟变量构建主元回归方程
虚拟变量的使用可达到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1,D2,D3以区别三类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对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项的影响存在差异,为得到最优回归拟合模型,本文设定如下四种回归方程(见下页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残差。
3.模型的选择
通过比较4个模型的优劣选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检验法。模型假设为:
H0,选择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选择模型一;检验统计量见公式(2):
服从自由度为(dfl-df1,df1)的F分布,拒绝域为{Fl|Fl F1-a(dfl-
df1,df1)}。
三、实证分析
(一)城市划分
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城市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高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规模较大、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二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中等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三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低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处于相对年轻状态,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二)确定最优模型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前3个主元的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其中,F1主要由变量X'2、X'4、X'5、X'6决定,故将F1命名为“城市规模与经济因子”;F2主要由X'1决定,故命名F2为“城市人口变化因子”;F3主要由X'3决定,命名F3为“城市医疗水平因子”。由这3个主元得到的综合因子X即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综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归模型,各模型参数(见表2)。
为了得到最优模型,分别对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进行F检验得到F2=4.4922,F3=6.8541,F4=5.5263,通过比较各模型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一最优,即确定老龄人口比重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关系模型为: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主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故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老龄化有缓解作用,但对处于不同水平的地区,缓解速率有差异,对中等地区,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所带来的老龄化缓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区,这说明老龄化的缓解在中等地区存在较大阻力,一旦突破这一阻力,解决老龄化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对老龄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老龄化影响最显著。针对以上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展新兴城市。城市发展应着重向城郊地区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率和减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龄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老龄人活动场所,大力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积极发展经济。经济因素对三类城市的老龄化影响都很显著,人口政策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催化效应。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可抓住机遇,通过经济因素这一强有力的杠杆找到诸多调节政策的平衡点,有效调控老龄化发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对现有生育政策优化调配,倡导和鼓励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龄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变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四,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因素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区影响较为突出,而对高的地区影响相对较缓,原因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医疗方面的投入较大,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故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养老压力,必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静,李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1):45-4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支付能力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协调代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养老保险为劳动者提供了规避老年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较快,预计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1%,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3%),这势必会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对老龄化的研究始于生育率问题,加里•贝克尔发展了关于生育率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孩子是“耐用消费品”,父母的需求更多地受孩子质量的影响,因此,他从孩子的数量需求与质量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家庭对孩子的需求。此外,其他人口学家还提出了“代际财富转移”理论、“性别角色”理论、“家庭合同”假说、临界值假说等学说研究生育率问题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如鲍思顿等(2005);[1]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李军(2006);[2]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如杜鹏等(2005)。[3]对于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养老保险制度形式的选择。系统地阐述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论是通过生命周期理论、风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世代交叠模型展开的,例如David(2001)[4]通过世代交叠模型论证了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养老保险制度的形式而言,目前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基金累积制及包含现收现付和基金累积的部分累积制。现收现付制是各国最初采用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体系出现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转变,对于这种改革是否合理,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改革的研究包括Feldstein(1996)、[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0)[6]等,反对改革的包括Verbon(1988)、[7]巴尔(2003)[8]等。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现有文献很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蔡昉等(2003)[9]直接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康传坤等(2014)[10]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最优养老金缴费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性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构成的。其中,2015年以前,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2009年开始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2011年开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而来的;2015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组成。在补充性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被提及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认识的加深,其发展十分迅速,到201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达到9425.14亿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提供的资助,“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利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分别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合计缴费率为28%。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养老金亏空问题严重,根据财政部2014年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2014年养老保险费收入17554亿元,支出19117亿元,结余为负1563亿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空,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欠账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使得缴纳养老保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其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差,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的资金应该进行有效的投资,并且其收益率要高于通货膨胀,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很难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有较为稳定的较高的收益率。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得本就不够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脆弱,那么,人口老龄化究竟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养老金的需求增加;其二,养老金供给相对减少,老龄化也意味着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来说越来越少,缴费人数也会越来越少,养老金的供给减少;其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养老金支付的数额,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了双重压力,使其难以为继,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变革。然而,不幸的是,已有的改革实践证明,尚无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世界各国究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这都是值得研究、了解的问题。
四、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21世纪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对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情况及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人口老龄化现象最早出现于发达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1850年欧洲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此后,欧美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北欧国家瑞典于1882年、挪威于189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30年英国、德国几乎同时迈入老龄化的门槛,美国也于194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此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家还包括瑞士、荷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等十几个国家。1960年,世界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6%,而发达国家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5%,人口老龄化已成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以中国为例,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预计2050年将达到31%。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主要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李通屏对此做出了归纳总结,主要措施如下:其一,开源节流,改革传统的养老金计划;其二,延迟退休,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工作;其三,鼓励迁移,增加移民劳动力供给;其四,鼓励生育,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其五,积极老龄化,减轻老年照顾的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同,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最早出现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立阶段(1889年德国建立《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扩张与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三是调整与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目前,按照国家主导的程度与方式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型(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福利国家型(如英联邦国家和瑞典、挪威等西北欧国家)、部分储蓄型(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完全储蓄型(如智利等南美国家)。养老保险的上述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尚无一种模式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多的国家采用多支柱式的养老保险框架,以更多地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地减少其弊端。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对各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困扰,各国都试图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以期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成功的,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探索当中。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增长;VAR模型;实证研究;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15-03
收稿日期:2013-09-25
作者简介:崔丽英(198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计量分析研究;陈晓卫(1967-),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从事经济计量分析研究。
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1]。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人口问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正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2]。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人口的数量增长,同时,中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较高的储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长期的计划生育引起了人口有机结构的改变,导致中国人口结构严重老化[3]。近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4-7]。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3.7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8]。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中国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养老、医疗卫生事业负担过重、家庭养老开支加大、劳动力资源出现地域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其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9~10]。阎坤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到2020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将会减少,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将会出现个别岗位空缺、部分资源闲置的问题[1]。因此,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更具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基于经济计量VAR模型,通过Eviews计量分析软件,探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和卫生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老龄化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趋于老龄化。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不容忽视。2000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0.8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12%;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9.84%、10%,高龄老人比重不断升高,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占14.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19.31%,而且各市高龄老人比重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高龄化态势显著。
二、数据来源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著述比较多,本文参考众多文献选取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老龄化人口比重作为度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指标。文中数据均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年度数据。
三、单位根过程和协整检验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 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VAR 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11]。
通常的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操作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不平稳,则要求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两变量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变量的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均GDP的增长率和老龄化人口比重两变量总体趋势上是平稳的。下面进一步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
ADF单位根检验的函数形式为:
Δyt=α+ηyt-1+■βiΔyt-1+υ t
原假设H0∶η=0,时间序列yt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H1即为序列平稳。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协整分析是判断不平稳序列间是否存在一致稳定的关系。首先用最小二乘估计(OLS)方法对回归方程χt=α+βyt+υ t进行估计,得到残差序列εt=χt-■-■yt,再用ADF法检验残差序列εt的平稳性。
从上表的结果看,两原始变量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因此不需要再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四、VAR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基于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老龄化人口比重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模型的滞后期结构确定准则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5个评价指标(LR、FPE、AIC、SC、HQ)中由AIC、SC、HQ都得出应该建立滞后2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所以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滞后期的滞后期为2期,所以本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2)模型。
利用已给数据对构建的VAR(2)模型进行最小二乘(OLS)估计,结果显示:AIC和SC两信息准则的计算结果都比较小,说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度较大;对模型进行AR根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显示VAR(2)模型的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即模型是稳定的。
综上,我们的VAR(2)模型通得过稳定性检验,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五、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的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Eviews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出经济增长(GDPZZL)和老龄化规模(LLHBZ)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下所示,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上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给GDPZZL(经济的发展)一个正向的冲击,会给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带来正向的影响,然后逐渐减小趋于平稳;在首期GDPZZL(经济的发展)对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的冲击没有做出响应,当期给LLHBZ(人口老龄化规模)一个正向的冲击,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并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随后迅速减小趋于零。说明经济的发展促进老龄化的加剧,且老龄化的加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经济的增长,但近期的作用都不大。
方差分解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主要思想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自身冲击、其他变量冲击所构成的贡献率,从而了解各变量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了分析老龄化规模对经济发展冲击作用的贡献大小,用Eviews做出经济发展方差分解的结果。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在逐渐增大,在第9期达到最大值25%,且趋于平稳状态。可见老龄化规模的扩大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GDP增长率和人口老龄化规模之间的VAR(2)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短期人口老龄化水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潜在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老龄化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的结论。
人口老龄化规模的扩大导致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老年人的养老及医疗费用需求增加和家庭养老开支加大等问题,这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会愈加严重,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把老龄化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
由此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要充分利用现有丰富劳动力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将高额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积累社会财富,为积极应对中国的老龄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对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优秀老年人才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伯鲁母(Bloometal)的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5岁人口的消费将超过收入。他们的消费需要外部的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因此将那些过了退休年龄,但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依然很优秀的老年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让其继续放光发热,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还减轻了政府的养老负担。
3.实施老年人口再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劳动力的质量和规模,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口将更倾向于依靠前半生的储蓄来支付开支,由此引发社会的资本存量下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给有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其实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翟振武.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J].人口研究,2001,(3):1-7.
[3] 张裕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康彩霞,王宏.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106-107.
[5] 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87-91.
[6] 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2-47.
[7] 李新华,王成新.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08,(3):83-86.
[8] 张桂霞.加拿大老年人口状况及发展态势[J].热带地理,2011,(5):526-530.
[9] 邱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及相关政策研究[J].求是学刊,2011,(4):65-6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引言
21世纪可以说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根据2010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的数据,2069年,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平均五个人中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3%;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低于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8%,预计2050年达到20%。由此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1世纪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要快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未来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预计2050年将达到31%,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GDP增长率为6.9%,创近20年来的新低。显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现阶段厘清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复杂,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亦有很多,篇幅所限,笔者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2000年的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可见,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庞大,是世界上唯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并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我国人口结构由成年型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社会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实现同样的转变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除了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还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未富先老;其二,农村老年人比例高于城市。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复杂,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储蓄、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笔者将仅从人力资本角度探讨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人力资本更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亦有影响,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源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公共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对这两类支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又有怎样的关系?下文我们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回答上述问题,并试图寻找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
Fougere&Merette(1999)运用同时考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模拟研究了7个OECD国家1954-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刺激未来的后代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人均产出的负面作用。在Fougere&Merette的模型中,人口老龄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促进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其一,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的降低使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下降,促使人们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其二,在假设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所需的养老金全部来源于工资收入税的基础上,人口老龄化会促进年轻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削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Cipriani&Makris(2006)运用考虑了预期寿命因素的世代交叠模型来考察预期寿命与私人人力资本投入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均人力资本提高会提高5"A的预期寿命,当寿命延长后,人力资本投入也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总之,理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刺激私人人力资本投资。
(二)人口老龄化与公共教育投资
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不同,老龄化对公共教育投资的影响较为复杂。Zhang&Zhang&Lee(2003)在公共教育财政支持资金来源于工资收入税的基础上,对成年人死亡率与公共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成年人死亡率与公共教育投资之间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从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如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但从低死亡率再下降(如发_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减缓经济增长。Gradstein&Kaganovich(2004)在考虑了社会对教育投资愿意的模型中得到了与Zhang&Zhang&Lee(2003)不同的结论。寿命的延长会产生两种影响,老年人由于无法分享教育投入的产出,将反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而青年人会在未来享受教育投入的收益,将强烈支持教育投入,两种力量综合,支持的力量会大于反对的力量,人口寿命的延长会使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总之,人口老龄化对公共教育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三)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都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中国的现实是否如此呢?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教育支出和机构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王弟海(2007)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健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为明显。蔡防和都阳(2000)、杨建芳等人(2006)的研究均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的研究表明,平均教育年限上升1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平均增加155%。不难看出,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致策建议
P者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梳理了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结果表明,其一,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不确定的,在成人死亡率较高时,死亡率下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成人死亡率较低时,死亡率下降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其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综合上述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