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4: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奔驰班“为契机,先后与企业共建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北京现代班”“KUKA机器人技术培训中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FACT中心”等,在探索建设深度实训基地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把握基地建设中的生命线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灵魂、主线,实训室不能像一盘散沙,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育人机制,把分散的实训室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力。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创建的校企共管型培训中心,不仅可以接受企业捐赠的大量无偿设备和有限使用设备,还建立了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双方协商培训中心的设备管理方法和使用制度,最终达到合作发展的共赢局面。
以专业为主线的建设脉络。像汽车这种工科实训基地,应以行业产业链为依据,理顺建设脉络,优化配置、统筹策划、合理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根据教师、场地、任务的不同,将实训基地配置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实践和顶岗等教学任务,构建涵盖专业技能点、体现专业特点的实训体系。
校企双元的实训基地建设实体。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机结合,使受训者学得好、学得会,学得有用;校企共管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能加强校企信息的互通,融合双方专长,达到合作发展的共赢局面;校企共享实训资源,能巩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双方长久、全面发展的可能。
软、硬件协调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实训基地建设从内容上分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料两部分,软件资料分为教学文档和管理制度。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纽带,组建校企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实训基地为实体,强化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以实训基地为氛围,熏陶塑造职业人;完善实训基地规章制度、配套建设管理制度。
产、学、研并进的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以实训基地为研发平台,以项目组为单位组织科研活动,实行项目负责制和绩效管理,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实训基地为场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训基地为孵化器,加强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专项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研究;以实训基地为窗口,扩大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和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以实训基地为旗帜,辐射带动其他院校师资水平、实训基地规划和专业建设。
赋予“工学结合”新内涵
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资源,不仅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之外,还被用于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基本实现了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生产实际、行业标准“四统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基地的平台上,实施“1-4-1”工学结合的教学结构,1――在第1学期完成入学教育、汽车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4――在第2-5学期分别完成冲压、焊装、喷漆、装配等专业学习领域,穿插职业资格取证;1――在第6学期完成就业教育和顶岗实习,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学院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汽车制造生产岗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熟悉企业文化。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管理规则和实习考评标准。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实训中心为场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设置了11个专业学习领域,这些学习领域的部分内容将分别融入到卡车模型、轿车模型、气动机械手的三个项目中。三个项目间设有能力梯度和能力侧重点,卡车模型是基础层面的;轿车模型涉及材料、热处理、冲压、焊接、装配、电控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成果――电动汽车是学生在多个实训室实际操作设备工作积累的结晶,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了汽车制造的流程,体验到职业工作氛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连续性的积累,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收获;气动机械手在机加工生产出零件的基础上,增长控制方面的能力,增强故障排除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每个实训室都制定了安全守则,配套实训基地的实训室设备,开发校本讲义、实训指导教材、安全守则,整理企业培训资料,明确责任人、责任教研室,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安全守则,配备特殊场地应急救治设备。
科研、社会服务齐头并进。在实训基地,以学院老师为项目负责人的校企双师结构的科研小组,负责了以“汽车生产线自动控制课程教材的开发”为代表的教材类课题6个;以“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解决实际企业技术问题的校企横向课题5个;以“装焊机器人技术改造”为代表的课题21个。深入的科研课题,搭建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培养了双师型的教师,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以企业岗位培训为重点,为北京奔驰公司班组长培训定制了汽车基础、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11门课程;为奔驰公司定制了装配钳工中级工技能鉴定培训内容,进行了该公司装配技师取证培训和考试;为华泰汽车集团培训在职职工;为ABB机器人公司培训用户;为SMC公司员工培训数控技术。
今年来,浙江省衢州市科协根据市委决策部署,充分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百千万先锋行动”,深入推进“三走进”活动,走进社区农村、服务民生,走进企业、服务发展,走进科技工作者、服务成长成才,真抓实干转作风,践行群众观。截至4月中旬,衢州市科协领导干部深入村、企开展调研9次,谈心谈话52人次,排查问题6个,开展服务活动10多次,真心实意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推进建立了浙江省首家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
一、走进社区农村、服务民生。积极动员组织单位全体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注册报到,参加社区活动,带头履行社区居民应尽义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柯城区府山街道城站社区,认领“微心愿”,进行“微服务”,落实帮扶资金5000元。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万名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和“万名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为社区发展服务。联合举办“迎新春,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社区”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联合举办“智慧浙江”科普报告会、科普图片展、科普之夜文艺晚会、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向市民普及科学知识;邀请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委员、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赵国秋主任做客“科学+咖啡馆”为大家主讲“幸福了吗”讲座,帮助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化解压力,提升幸福感。深入开展进村走访和“干部基层结亲”活动,与5户家庭困难的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针对每户家庭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高山蔬菜规模种植、绿色畜产品养殖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指导结对村开展农村实事项目建设。针对“一村一品”需求,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培训,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走进企业、服务发展。集中开展了“走进企业”活动,到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龙游、常山相关企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实情、办实事。深入浙江名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衢州飞瑞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浙江深泰克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根据企业需求,推动建立浙江中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还邀请褚君浩院士为衢州光伏企业作了一场光伏产业形势学术报告,并与企业进行了互动问答、交流,给企业解疑释惑。市科协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多次上门为衢州飞瑞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服务,力促成立“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衢州中科光电研究分院”。联合省科协、龙游县科协举办2013年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来自全省工业、农业、医疗战线的20余位资深专家,分赴该县各乡镇(街道),开展蔬菜、水稻、葡萄、笋竹等专题技术培训,医疗专家下基层义诊,专家与企业家“手握手”等11大类19项惠民服务活动。联合巨化集团公司科协、常山县科协开展科技服务企业行动(走进常山)活动,组织6位化工专家为浙江常山鸿运化学有限公司、浙江常山科润化学有限公司、浙江富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常山相关企业开展一对一“保姆式”科技服务,开展技术咨询、项目论证、技术培训等,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和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其他难点疑点问题。
三、走进科技工作者、服务成长成才。开展了走访人才活动,多次赴上海等地走访褚君浩等院士,为衢州企业牵线搭桥。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研究成立衢州市交通运输学会和营养学会,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为促进学术繁荣、学科发展、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启动开展第十五届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联合市教育局举办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勤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绍兴市新昌中学特级教师黄林、台州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陈征燕等5位青少年科技辅导方面的专家来衢授课,来自全市中小学校的11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为提高衢州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服务。(浙江省科协)
关键词:微电子科学技术;集成电路;小型化电路模式;方案设计
从目前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来说,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优化,能够进一步为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一、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特点
(一)集成电路特点
集成电路技术又被稱为微电路系统、微芯片系统以及芯片系统等,并且在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将电路结构,比如:半导体装置等小型设备化装置,所以该电子元件一般应用和制造在半导体元件的表面结构上。电路集成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其半导体芯片表面结构上的电路模式又被称为薄膜集成电路。而另外结构板的厚膜将混合成为集成电路结构,进而由相对独立的半导体结构设备以及被动生产元件共同构成,最终集合成小型化电路模式。其中集成电路设备和系统自身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相关优势,除此之外,由于集成电路自身经济支出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大面积生产,所以其设备不仅在工业生产、民用电子设备等,比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技术操作。
(二)微电子技术特点
与传统电子生产技术相比较,微电子技术自身具有显著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微电子技术主要利用自身设备固态结构体内部的微电子设备运作,进而实现信息处理和系统加工。其中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能够在绩效尺寸内开展一系列设备生产[1]。第二,微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子系统以及电子零部件集成为统一芯片内部结构中,所以其设备普遍具备较高的集成性和功能性特点。
二、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我国电子科学技术行业已经从初级自主创业环节转变为系统化、规模化的环境建设。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我国在集成电路生产行业中始终保持优质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从销售经济角度来看,自动进入90年代后,集成化电路生产产业的始终保证在经济前端,其中集成电路生产产业的基础集中程度同样的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得到了不断提升,企业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同样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基础要求,逐渐出现了产业与经济无法平衡现状。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营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始终重视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经营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支持条件下,我国在集成电路研究和探索领域中开始培养和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许多高校同样开设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技术培训,进而为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力培养大量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差距。
第一,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行业起步相对较晚,最终导致市场技术拓展能力较差,致使整体行业出现了记性问题[2]。除此之外,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方面上,极少能够进入世界范围内的平台中,因此大多数电子产品属于自产自销,严重缺少国际方面的竞争能力,第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集成电路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属于初级阶段,但是由于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明显缺少基础技术,最终造成集成电路产业明显缺少核心竞争能力,致使研究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和进步,最终无法构成一定良性循环。
三、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优化途径
(一)优化产品方案设计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方案设计,进而将高经济收益、高生产效率作为产品发展和生产的主要方向目标。而在产品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以芯片设计方案作为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符合经济生产的核心需求。加上现阶段集成化产品芯片在方案设计上,还需要具备较大得技术创新空间,并且在其他产品的投入上,由于产品芯片自身属于高收入、低投入的产品,所以从产品生产市场的总体需求量方面来看,集成芯片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基础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机遇。所以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还需要不断进行产业优化,进而成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优势。近几年,我国产品在方案设计方面上,其发展力度和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生产方案的预期水平,甚至部分公司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实力。但是及时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在行业内部工作核心效率以及质量水平仍然达到标准要求,致使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二)完善集成产业发展重点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在实际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其外部环境因素同样成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构建出优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才能有利于我国集成电力产业的核心发展和技术进步[3]。
1.优惠政策
在我国集成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集成电路行业以及微电流技术发展文件,进而保证集成电路生产行业水平,其中政府在行业政策的优惠和支持对于整体产业发展来说,起到了激励作用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强化了集成生产和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生产以及应用方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比如:政府在行业发展政策中,对于税收方向的规定中,企业实际产生的税收一旦超过百分之六,就可以有效实现了即征即退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芯片生产和制造厂家来说,企业实际产生的增值税最高已经达到6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增值税收,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效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2.审批流程
近几年,由于我国大型集成电力再生产过程中,审批和操作手续相对比较复杂,致使无论是外部独资,还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审批和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和复杂,难以快速通过正常的系统审批。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政府审批问题,政府应该在审批流程上,最大限度减少流程限制,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关键词: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0-02
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中明确指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看,大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良好,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本科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理论前沿、发展趋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理论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宽口径招生,强化公共基础,培养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方向,按社会所需,动态调整学生专业走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可以将课程设置成基础、核心、提高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系统的操作使用与维护维修技能,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等;核心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识读与分析技能以及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等;提高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应用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进行电子系统的应用开发设计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应用设计课程等。为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与综合性,应加大跨学科课程、也就是所谓的通识课程的比例,以适应专业宽口径的要求。如开放“电路综合设计应用”课程等。
2 实验教学内容
(1)开放性实验
教师应积极改进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方法,包括时间、内容、元器件等诸多方面的开放。一是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公布开放时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约实验,灵活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二是学生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实践任务以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进一步扩展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提供相关实验课题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题,学生自行独立设计方案和实验完成时间表。三是元器件的开放是指要把与实验相关的所有元器件发给学生,学生有统一的元器件库,在杜绝浪费的情况下,提交领物单,经培训老师签字确认后可以免费领取元器件。
(2)分层次实验
一是基础操作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基础层实验为主,以电工基本技能、模拟电路实验、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学生自行安装并测试电路,以此增强学生应用电子器件的能力,同时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在该环节中,要强化基础实验课所必须掌握的各项训练内容,让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是设计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教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的要求,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进行方案的制订,通过应用大中规模的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仿真及虚拟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DSP技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强调各专业实验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强调多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强调关键知识点在不同实验中的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突破进取,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是研究性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电子信息学科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等,要求学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基础,又可以获得更多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1 电子工艺实训
所谓电子工艺实训,主要指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模拟电子课程和数字电子课程之后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过去的电子工艺实训教学中,由教师统一发放电路图、印制电路板或元器件等,学生只要将各个元器件连接起来既可,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没有挑战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或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对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改革,将基本的电子电路原理图交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等,由学生自主选题,在充分了解原理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经过教师认可之后即可进入制作印刷电路板、焊接电子元件和调试电路的环节。若完成了既定的电路设计基本功能实训任务,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制作说明书。通过这一训练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电路设计的模拟实践水平,将所学的数字电路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可自主动手进行电路操作,增强了实践技能。
2 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应按照工业园区实习公司的要求,修改部分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校内的实习可以和利用各类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节约成本,又可保障学生安全,利于管理;积极建立“产、学、研”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岗位,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训练。
3 课外教学活动
可以依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他们提供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推荐指导教师,以竞赛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合作意识;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达到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提升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的目标。可聘请著名专家、教授对学生举行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氛围;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如网页制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电子科技活动。
四、教学手段改革
1 制作高质量的CAI课件
应当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种教与学的和谐教学环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凭借CAI课件的生动、形象、大容量等优势,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内容呈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充分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电路设计,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方案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各种实验参考数据也能实时进行保存。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Multisim电路仿真平台。还可以在EWB技术基础上,运用专业化的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工作模拟,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既提供了电路的多种仿真分析技术,如交流频率特性、参数扫描分析、直流扫描分析、傅里叶分析、瞬态分析等,又提供了虚拟仪表和仪器,如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示波器、扫频仪、数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和逻辑转换仪等。还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仿真电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此习题、补充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下载课件。也可以通过网络作为交流的园地,实现在线答疑、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介绍电子工程网站、著名电子技术网站等,通过这些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进与专业电子工程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拓宽视野,随时了解电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由各企业协办的新技术培训。教师分期分批到电子行业类公司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可以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指导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指导及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引进兼职教师,在电子行业类企业的专家和工程师中招聘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团队中,参与校内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实际教学等活动。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
一、实验中心建设的理念、思路、定位和目标
以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社会需求、电子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为依据,在“科学人文环境”熏陶下,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两个基本”(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质)和“三创”(创新的思维、创业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实验中心提出从“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出发,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将实验中心建设成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试验田,创新人才的训练场,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源。构建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集基础性、先进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中心。
二、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建设
1.构架塔式结构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问题,我们构筑了一种实践教学新体系。该体系呈塔式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四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设计型实验。实验中心为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确定了教学目标。
基础实验层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层培养学生知识更新、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综合应用开发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科技活动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综合应用素质。以上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有利于“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的分层次培养。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和项目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他们的知识获取、知识发现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实验中心针对实验体系中不同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其比例达到40%。
在基础实验层实行基本命题与扩展命题相结合。基本命题以单元电路为主;扩展命题是在其基础上,对单元电路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扩展。在提高设计层设计了EDA、DSP、单片机、ASIC等领域的若干个专题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综合应用开发层设计了涉及多个电子技术领域的若干个综合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3000名学生完成了近1000个自选题目。科技活动层中的实践题目有些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些来自社会需求,还有一些来自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要求。我校每届本科生中,有10%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20%左右的学生参加省、国家级的各种科技竞赛,80%左右的学生参与校级科技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锻炼。在以上各层次中,实验中心总共开设了23门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
3.瞄准国际水平,组建了新技术实验平台作为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和科技活动层的支撑平台,实验中心分期组建了11个新技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涵盖了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新领域,做到了实验内容及采用的实验技术与当前新技术同步更新。新技术实验室采取集中规划、集中投资、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方式组建,实验室的负责人来自各学院,不脱离所依托的学科,不脱离理论教学和科研,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了高层次实践教学人员的稳定,有效地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通和结合。新技术实验室技术先进,创新氛围浓厚,与技术进步合拍,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的兴趣,目前已成为学校本科教学对外联系和展示的窗口。实验中心已经与十多家国际著名公司进行了多项合作,保证了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新技术实验平台使学生不仅有长久的后劲, 而且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能比较快地进入到研究和设计角色中。
三、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基本原则
实验中心确立了“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三个层次的分类培养目标,大力提倡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型的转变;重视设计方法学变革,引入EDA技术,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设计工具的能力;加强数字化、综合化、系统化实验,对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察型、验证型实验与综合型、研究型实验相结合:软件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实验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实验中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层实验――采用“独立设课”的模式;提高设计层实验――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的模式;综合应用开发层和科技活动层――采用“学生自主组队、自选或自定题目,完全开放,以研究创新为主线”的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实验的三性,即观察认知性、设计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
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示教与学生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以夯实基础;大力提倡项目方式,提供一批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并为解决问题而实验;系统引进了EDA技术,淡化软件和硬件设计的界限,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设计方法学的革命所带来的变化――科学化和高效率;各实验室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建立实验中心网站,设有网上选课系统。新技术实验室已经实现了时间和实验内容的全面开放,基础实验室也正在逐步实现开放。实验中心采取以任务带实验、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础层实验是塔式结构的底座,主要采用独立设课、必修的方式来实施。在完成仪器设备全面更新、规模扩大后,基础实验的改革重点转向实验内涵,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一部分实验以任务书取代实验指导书。学生要根据任务书自行设计电路和测试方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将实验题目分为“基本命题”和“扩展命题”两部分。“基本命题”部分是观察认知性质的;“扩展命题”部分则是带有一定探索性的,给学生发展个性、开拓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基础实验,引导学生以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先做虚拟仿真,后做硬件实验。拓
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移动式实验箱,该实验箱内装有万用表、烙铁、工具和常用元器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教室做实验,同时也为学生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提供了条件。
提高设计层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的模式,引导对比分析,边学边练。
综合应用层和科技活动层采用“学生自主组队、自选或自定题目,完全开放,以研究创新为主线”的模式。实验中心建立了综合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题库中的项目多数来源于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但需经教师审核。
3.实验考试制度的改革
实验考试制度是保证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实验体系中各层次的特点,实验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考试制度,并建立了实验试题库。基础层实验采取平时实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平时占30%,期终考试占70%。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期终考试中,笔试一小时,内容是基本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实际操作一小时,题目由学生抽签而定,并当场搭建电路、演示效果。笔试占40%,实际操作占60%。如果实验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提高设计层和综合应用层采取考试与项目作品、报告、论文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凡获奖者可免相应实验课程考试。按参加不同级别的科技活动获奖等级确定成绩。获省级三等奖以上,成绩评为85分以上;获校二等奖以上,成绩评为80分以上;其他按项目评定方法给出成绩。项目作品的成绩评定方法:题目合理性,10分;题目难度,20分;设计完整性,20分;作品完成质量,30分;作品工艺界面及可操作性,10分;作品设计与测试报告,10分。
四、实验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核心体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引入新型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实验中心专门组织编写出版了两本实验教材:《现代电子线路与技术实验简明教程》和《电子设计指南》。这两部实验教材均被列入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实验中心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5本新技术类和2本基础实验类教材。另外,实验中心还编写了10本实验讲义。除了上述教材外,每门实验专题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在网上下载。
五、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引进、进修、培训、晋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了实验教学教师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中心采取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一人多职。以专为主就是通过学校的政策引导,稳定专职实验教学队伍;专兼结合就是要聘用一部分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实验教学服务;一职多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够承担几门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
目前实验中心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共25项近5年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共100余篇,其中正式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担任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验部分)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有8门:有6人次在英、美、日等国家留学进修,1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实验中心教师近5年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共30项,共获得6项省部级奖励,所完成的项目多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六、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在实验中心的建设初期,就制定了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目标,逐步建立了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实验中心的诸多环节。开放实验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良好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实验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七、开放管理运行模式建设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心采用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开放的形式表现为六方面:
教学内容的开放。围绕所建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特点的实验内容,开设“工程设计”和“系统综合”的必修实验课。各实验小组(1-3名学生组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以在实验题库中自主选题或自定题目。管理形式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在网络上公布,每一个实验只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资源空闲状况和自身的条件安排实验时间。通过采取开通中心网站、建立电子教学资源、网络选课、网上预约/申请、身份确认、智能监控、师生交流和设备管理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器材开放。对于基础实验,为每一个学生免费发放一个实验箱,内备有基本的仪表、工具、实验用多功能PCB板或面包插件板、元器件和材料等。对于提高类、系统综合类等实验,实验中心建立了元器件库,实验小组可根据需要申领或经批准后到电子市场购买。实验场地的开放。实验中心的新技术实验室全天开放,基础实验室在完成必需的基本实验后、部分开放。对创新型科技活动开放。学生可利用中心的新技术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学校进行选拔。对校内外交流培训的开放。实验中心与国际著名电子信息技术的公司企业合作,开设新技术培训,对校内外交流与开放教学。
八、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学生校园科技活动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