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3: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经济背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stract: places oneself in the present age knowledge economy tide, we constantly do not feel at the appointed time a generation of transformation to the economical movement an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ound influe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es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emergent industry emerges one after another incessantly, customer demand personalization, multi-changes and enterprise product multiplication and alone specialization, thus makes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endency to speed up day by day, the global character competes increasingly fiercely, the enterprise external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degree deepens, the force enterprise to scramble for the market and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short-term goal the long-range objective, changes the overall importanc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specialized func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management activity will enhance to the strategic level, forms strategic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idea.
key word: social economy; economic backgr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trategic cost; cost management
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需求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和加速了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生产了许多属于“创造需要”性的产品,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既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4)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垄断行为、环境污染等,引起了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对企业的限制。(5)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随着管理观念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技术出现了,如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款。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标新立异)。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万事都要领先,事事都要每人满意”的想法只会造成战略上的平庸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上述变化,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成本管理更新观念。变革技术。成本管理专家和学者必然面对这样的事实:(1)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则生产主管、营销经理就会去扩展自己获得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成本信息系统。(2)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如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显露无疑,要改变这些缺陷,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hic cost management,scm)。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价超过别具一格的成本,否则别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或“成本削减”(cost reduction)作为目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的佼佼者。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然而,一个在成本上领先地位的企业也不能忽视产品的别具一格,一旦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不被看作是与其他厂商的产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时,该企业就不得不削减价格,使其售价低于竞争者,以增加销售额。这就可能抵消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带来的好处。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夏宽云,1998)。
不难看出,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正如波特所讲的取得“成本优势”(porter,1985)。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宜从长远出发雇佣对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外延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总之,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3.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部分,一个链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而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略有上升,但同时可以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最佳的成本效益比,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
4.抗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传统的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只有当这些成本管理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述,战略成本管理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寻求成本优势(或成本领先)。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前文已述,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波特为我们提出了战略分析的方法:即首先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生产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性能与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采取产品差异战略可以通过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优良服务,产品设计等方法实现;而成本领先战略则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2.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诸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财务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3.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已出版了许多著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究开发部”“战略研究部”等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等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铁重组的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竞争优势。
川投集团通过电冶结合的方式整体兼并峨铁厂从而控制四川峨铁(现更名为“川投控股”)一举带动搞活了嘉阳电厂、嘉阳煤矿和峨铁三个国有企业,这样将几家劣势企业重组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的办法,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具有典型意义(见《四川金融投资报》1998年10月29日)。重组后对峨铁而言,占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同时通过调整,峨铁的铁合金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固定费用大为降低。对嘉阳电厂、煤矿而言也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其销售费用大为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购并了长钢股份,也为峨铁的铁合金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重组并购的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化为:嘉阳煤矿——煤嘉阳电厂——电峨铁厂——铁合金长钢厂等,上述价值链中每一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和产出效益。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新特点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西安作为众多高校的聚集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本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发现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特点之一:看重未来发展前景,择业取向偏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或城市工作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对毕业生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调研。即:毕业后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毕业后想去的城市是哪里?毕业后是否愿意去西部?是否愿意到村镇去?
调查发现,毕业生最想去的单位是国企,也有部分倾向于外企,毕业后,部分学生愿意回家乡工作,有近一半以上学生愿意到西部工作,沿海发达城市也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首选,但是将近82%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只有不到10%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从调查问卷来看,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特别是女生,按比例来说女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比男生少10个百分点。而愿意到西部支教或者西部就业的人数远比想象中的高很多,这是因为不少学生出生在西部,加上西部并不代表的是农村城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走丝绸之路等项目启动,国家大力发展西部经济,西部城市发展也是后起之秀。但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到沿海城市就业、择业。无论是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说到沿海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首选。
许多大学生填表时,倾向于外企。调查问卷显示,他们认为外企锻炼的机会更多而且薪水丰厚,所以外企一直受到毕业生的青睐。相对而言,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技术工业、科研教育组织等等,这些单位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大大减弱,但仍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单位。分析认为,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个体面的工作,而且相对稳定。“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与国家政策也息息相关,国家鼓励发展科技型人才,高新科技企业也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待遇有了大步提升。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已不是毕业生们的首选,排名第四,但仍然是吸纳广大大学生的主要力量。
有许多原因都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取向,比如:家庭教育、父母职业、家庭收入、亲戚职业、市场经济状况、社会市场需求、个人能力、理想、抱负、爱好等。
二、特点之二:大学生就业时具有新的心理特点
1、毕业生择业存在好高骛远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他们的就业观念更为开放,就业思路更为开阔。而现代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不足,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爱好出发做出决定和计划。在就业择业时,能否从事固定工作已非首选条件。毕业生虽然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难度有所了解,但缺少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对自我的清醒定位。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去收入高、工作稳定的沿海大城市去工作,尽管一些偏远的地区和教学、科研单位急需人才,而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考虑去偏远地方就业,有业不就。
2、能力不足
现代大学生的单独作业能力不高,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现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客观、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学校去工作。
4、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现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思想上依赖父母、亲戚、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水平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就业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三、特点之三: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将逐年上升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国外上研究生)或自主创业。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考研原因大致分为三个原因:一是升学的惯性。十几年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大学生对升学刻骨铭心,读研是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梦想,如果不读,会成为一种永恒的遗憾。二是就业的压力。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读研已成为很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三是待遇上的差别。与本科生相比,无论是在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上还是在工作待遇上,研究生都明显占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在近几年之间不会有很大变化。
毕业生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影响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这一部分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深造,即使今年没有考取,学生们也会选择不就业,尽全力复习一年再考。
除此之外,走在中间的学生也很多。考研和找工作其实并不矛盾,首先是时间上,考研在11月份左右,春节前,而招工的黄金时间在来年开春三月份,若考研没考上,那么可以一个夏天都用来找工作,况且考研的过程也是锻炼学习能力的过程,只会收获更多。所以爱学习的学生最好能把考研和找工作结合起来。如果你念大四,如果没有准备考研,其他人会说你没有品位;如果你上大四,而你又没有准备找工作,其他人会说你不聪明。所以,最合理的就是能够把考研和找工作兼顾起来,即使没考上,还可以在考完之后,加入找工作的大军。这样,无形中又加大考研这支队伍的力量。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一直存在着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抓住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新的特点,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必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纵横在广阔职场的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 车婷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导向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01.
引言
学龄前阶段是每一位儿童的黄金时段,是激发他们内在潜能、开拓大脑功能的黄金期。孩子此时心灵纯净、天真无邪,接受事物往往可以高速度高质量。这一时期利用好了将大有裨益。此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必须的,比如,可以让他们学习唐诗宋词、读经典书籍、发展一门特殊的技能等等。如不进行学前教育,势必使儿童起步更晚,发展更慢。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已是燃眉之急。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世界之大,总有更好的地方吸引着更多的人前去。为了生计,多少父母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城市打拼。这便涉及到一个现实问题,相比而言,幸运的孩子被父母带走,同去外地,彼此相见不曾是梦,他们成为了流动儿童;不幸运的是那些被留在了老家,孤苦伶仃,盼星星盼月亮,多少年都见不到父母的,这便是留守儿童。国家前几年实行了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一、何为流动儿童与学前教育
(一)何为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早在15岁之前就随父母迁至异地,户口仍为出生所在地。如此一来,他们并不能像迁移地儿童一样享受地方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据统计,2013年流动儿童规模比2005年同比增加41.37%,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是一个极度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他们一直被社会排斥着,亟须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何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即为学龄前的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灵活且快,是开发儿童脑力的关键时刻。天才的形成,往往与这个时期适时正确的引导大有关系。老师或家长可以对儿童进行多方面诱导,以激发他们大脑的无限潜能,提前激活他们的水平。聪明的有智慧的家长,大多数都会紧把这个时期,督促引导学生,无限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二、现存状况
据统计,迁移人群中迁移方向大多是由农村到城市,且农民工居多。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离开祖籍不远千里去拼搏,且这几年数量每每增多。每五个城市儿童中就大概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可想而知,上学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流动儿童。其实,也存在城市向农村、城市向城市迁移的情况,这里面就不乏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有涵养的人物。
另外发现,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学前教育,这部分父母往往阅历丰富,有独到的见解,能为孩子的教育时时刻刻去着想;还有,迁移到省内的往往比迁移到省外的家庭儿童更容易接受?W前教育,迁移到省外必定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户籍未变但人却进入另一个省,这样一来迁移地政府便不会让其享受免费教育,所以不难想象,迁移到省外的流动儿童想要得到学前教育实非易事。
三、现存状况原因分析
(一)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
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或者工作需求,不得不迁移外地,其中家庭经济背景贫困还是占大多数。人人都有上进心,总想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会起身去更大的城市、更繁华的地界。这里会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给予他们以心灵的抚慰。
(二)我国国情
我国现存国情为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城市地区发达,农村地区落后,这就引起了很多打工一族的游离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有年轻一代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务农,相反,他们纷纷外出,以求更多钱财,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迁移人口的增多及流动儿童数量的上升。
(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只对本地儿童履行免费教育的义务,而对户口为外地的流动儿童则受到跨域户籍的限制,导致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影响
据一项调查显示,迁移人口当中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更少,可能因为农村家长思想觉悟较低,文化水平不够,故而没有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可能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比男儿童少得多。
从一个省迁移到另一个省的儿童比在同一个省内迁移的儿童更易接受到学前教育,原因可想而知,某些体制的限制导致外省的儿童并不能随心所愿地在迁移地接受学前教育。
能够知道为子女教育积极筹划存钱的父母,其教育的流动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几率往往更大。这主要与父母的素质涵养有关,这些父母常常有预见性,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各种教育。
最后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也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些父母大都是高学历群体,他们有素质、有涵养,可以以自己接受教育的过去来启发如今对孩子的教育,从而让孩子更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五、建议
(一)国家修改完善相应政策
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严重阻碍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选择,尤其是跨省流动的儿童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扶持,被教育拒之门外。国家曾搞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有关政策还有必要继续修正和完善,譬如针对跨省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针对户籍难以变动的问题等等。只有国家做出引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格局。
(二)政府积极行动
如果说国家是事件的引领者,那么政府就是事件的实行者,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关系。政府可以扩建幼儿园,以期收纳更多的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持平等态度,从思想上纠正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另外,政府可以统计流动儿童的多少,让他们办临时户口,并积极容纳有临时户口的流动儿童。政府也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以使更多农村儿童在本地接受教育,而不会像在迁移地那样无助。
(三)家长提高自己、积极督促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要尽量少搬迁,非到迫不得已不要迁居异地;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自身去真切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再有,家长要合理规划、积极存钱,有条不紊地为孩子的教育打算好每一步。
(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普遍对流动儿童关注度不够,导致他们在社会愈加没有地位,愈加难以上学。我们必须要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流动儿童,了解流动儿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爱流动儿童的良好风气。这样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他们值得被关注,因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经济;世界形势;既存现状;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32-02
依照基本原理关于政治经济层面的论述集合,我们会直接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等这些睿智宏博的精神财富与意识结晶,这是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社会经济运营发展层面的集大成者,也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实体构筑基本理论、丰富指导方法、拓宽实践途径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整体低迷、社会阶段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对象个体价值取向模糊混乱的阶段背景下,合理有效地结合运用基本原理进行以上实践问题集合的针对性解析、实效性处理以及长效性解决,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伴随着近年来美日经济体发挥态势持续低迷、欧洲债务浪潮不断冲击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集中爆发的物质集体层面的阶段性问题,附带导致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样、困阻重重的物质发展曲折性,而且也催生了社会阶层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群体自身利益诉求无法有效保障、社会系统道德价值取向沙化现象严重等消极混乱的精神意识层面的典型问题。而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中国经济体也当然地遭受了物质系统内相联系的因素要件的制约影响,集中性地出现了国内需求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受挫、投融资领域潜在风险增大等主要瓶颈问题。
针对以上艰难困阻的经济发展世界形势,我国经济系统运营的相关决策管理者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立足阶段实际、找出问题症结的关键部分,稳定继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深化释放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以有效的量变积累实现稳定的质变突破,从而积极推进既存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并不利好的全球经济态势背景下,逆势增长,最终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取得突破性改革以及实质性进展。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系统的格局现状以及产业特征
现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以往同期的整体架构走向态势,更多地参杂融合了政治因素干扰、社会价值个体诉求等新的特点,这也是基本观点所揭示的物质永恒地在进行运动发展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意识导向,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干扰,充分进行物质改造与意识能动作用。
接下来笔者将就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瓶颈两个位阶层面进行层次剖析、内容辨识,从而为相关研究、实践操作提供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辅助资料。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态势
第一,政治周期与经济位阶交叠重合。自公元2011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体都纷纷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选举、议会更迭以及政治改革,试图从物质基体的排列结构上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更新物质内涵、实现物质质变的经济索求。而面对经济持续下滑、债务急剧膨胀、失业率加速增长等集中性问题,政治家群体以及政治团队都纷纷发表相对偏激的“大嘴”言论以及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承诺,暂时营造“面包、香槟”的虚空幻境,从而迷惑误导处于被剥削位阶的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群体,进而使得整个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的社会格局的意识导向更为扑朔迷离。
第二,国际协调与合作难度增大。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物质存在对应的意识实体都具备难以短期改造的本质属性,具体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则是彼此政体、经济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利益诉求、政策取向的差异化,而在极不景气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制约下,这些原本就对立割裂的矛盾因素要件也开始变得更加微妙。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效益目标的抵触冲突。由于在公元201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治权力角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使其无法实施真正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调整,这样就是基于唯物主义矛盾对立层面的关键本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论断的现实体现。不过由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自身属性与既存特征,欧债危机的真正化解消除还有待时日,这也使得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上陷入中长期低迷的可能性继续增加,甚至深陷难拔。
(二)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性瓶颈
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营系统的出口增长速率明显减缓。由于处于物质系统客观联系的链条之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乏力、债务危机拖累以及财政刺激空间压缩都直接或间接得在世界经济市场体系内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导致整个物质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都不同程度遭受连带性影响。加之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加大,无效些微的局部量变无法实现矛盾整体的实效质变。我国出口增长也难以达到同时水平,这是物质运动发展的必然联系,我们必须正视现状、敢于承认、勇于接受,真正落实实事求是的基本价值
导向。
另一方面,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基于任何运动物质都处于客观联系的有效链条之中的基本原理,由于进出口速率的下降,附带产生了国内内需的增速放缓,尤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这两个关键环节的集体低迷,深刻凸显了关键部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内涵。而从房地产投资看,目前开发企业待售房面积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且资金链趋紧,融资难度加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这也就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运营发展增加了不稳定的制约因素,从而使得物质系统的运动发展历程更为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周期消耗更为长久。
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背景下的改革探索以及可行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性减税,持续提高国内经济活力
依照有效量变积累引发实效质变突破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量变因素进行重新的结构调整、排列组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量变的实效进度。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改善调节、增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则是改变物资结构与排列次序,是应对总需求收缩、实现经济量变的重要举措。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其次,加快落实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促进食品生产和价格稳定;再次,加快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最后,研究建立资本利得税,对房地产增值收入开征资产所得税,并实行累进税率。这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量变因素的结构调整优化、排列次序整合的“组合拳”推衍,通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必然协调实现经济实体物质系统的最终质变。
(二)继续改进货币政策,深化微观机制的具体改进
坚持运动物质客观联系的因果要素,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应变。一方面,我们应当把握国际资金避险回流美国、人民币远期无交割汇率贬值的时机,采取非对称加息操作,在维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利率,适当缩小利差。这一举措通过对处于物资系统内部的联系要件进行重新整合,统一矛盾的内涵位阶,不仅有利于减轻长期负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银行业改善管理、增加竞争、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基于物质载体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在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在大力发展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借鉴现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督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得省级政府逐步成为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管理主体。从而在合理遵循事物因果联系的基本前提下实现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
(三)稳步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协同促进稳定就业
利用矛盾系统的关键部分改进实现矛盾整体提升的核心原理,加强对关键部分、重要环节的适配运作。在抗通胀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实物补贴力度;同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存款利率定得过低,适当提高各类账户计息标准;再次,鉴于社保基金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相对稳定,可考虑对中小企业实施社保基金按比例返还制度,根据一定时期社保缴纳标准,加快实行农民工随读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有效转移,缓解局部民工荒。通过以上对经济体系物质系统内部的矛盾体的关键部分、重要环节进行改进拓展,大力改善民生、深化构筑社会保障,从而助推国内经济运营发展的协调进程,最终实现物质系统矛盾整体的更新改造。
三、结语
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存在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知性因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实际。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秉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基本原理的价值导向,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积极的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操作,稳步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年度经济改进措施,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民生机制、产业结构的物质集体的关键部分突破、结构层次优化、实效效益提升,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雪秋.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
[2] 杜人淮.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糙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3] 王天龙.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4).
[4] 郑琳佩.浅谈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4).
【关键词】社会经济加速转型期 高职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8-02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上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更为突飞猛进,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其面临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升级和转型的熟练技工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0.7%的企业认为“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妨碍企业转型的最大困难。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经济快速转型的现实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了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同时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 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定位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才会合理、有效。
第一,教育制度照搬普通高等院校,进入改革误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初期,只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学习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将一些东西直接照搬过来,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转变和调整,使得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入误区。
第二,办学模式效仿发达国家,但难以深化。在30多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模仿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学分互认模式、奥地利的“模拟公司”模式,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未能使这些模式得以有效而深入地开展。
第三,培养理念崇尚技能,忽视理性和人性。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先后出现了“基础理论够用为度”、“针对岗位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等创新理念,但笔者认为这些理念的主旨过多且崇尚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而忽略了理性、价值性和人性。高职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其本质不同于社会上五花八门,追求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班、考前冲刺班,其教育核心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而且是不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的高端育人,离开了育人这个目标,高职教育就会因为追求功利和短期效益而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遇到“瓶颈”
第一,现有领导体制缺乏活力,影响效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体制,国家和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样的体制带来了机构膨胀、职能不清、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等弊端,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影响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等、靠、要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很多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但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并非所有职业院校都得到了同等的待遇,虽然这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幅度投入,但比例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优质高职教
育资源需求激增,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果和办学质量;和国企改革一样,高职教育出现了很多社会力量办学,但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而其中不少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一味扩招,招到学校后直接送工厂和企业,并美其名曰校企合作,但却是严重违反办学规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3.相关制度规章有待健全
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离不开到企业去实习、实训,甚至需要企业直接参与到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对院校伸出的“橄榄枝”并不特别感兴趣。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能成功有效地深度合作,有赖于国家财政税收倾斜、职业准入体制等有力支持。如德国先后制订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1962年美国制订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 1984年法国颁布《高教指导法案》等,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还设置有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而我国正是因为缺少这样健全有效的政策,导致校企合作仅是学校“一头热”,校企合约遍地开花,但却是有花无果,仅是为了完成上级评估指标形式之作。
4.办学规模过大
我国高职教育近两年出现了办学过热、商业化运作非常严重的现状,很多的资本团体看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利润空间,积极投资开办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办学规模过大,对我国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限制。
5.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88%,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很大,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拥有一支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与教学的重要保证。而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缺少从生产一线来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
二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
1.改革现有办学体制,实现多元化办学
要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就要从实现多元化办学这一理念上下工夫。我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人才配备上、办学理念上、管理制度上、专业设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办学模式不先进,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新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同时创新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利用高职教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地方企业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办学,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院校,使之做大、做强,提高质量和效益。
2.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就会办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双师”目标,要求教师既是技师,又是教师,但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导致了“双师”仅停留在拥有资格证书,而没有实操经验阶段,虽然历经十多年,但“双师”工程推进仍较缓慢,以笔者为例,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每周授课任务均在20节以上,假期还要做课题研究,到企业锻炼的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在时间上、政策上给予保障,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选送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要给予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情绪上关注,使“双师型”教师能安心稳定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贡献。
3.行业参与,政府主导,政策护航,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真正共赢
高职院校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间的深入交流,实现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地方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充分开展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金融危机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03-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即迎合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市场机制高效运行和自由竞争的要求,又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相结合,突出政府和国家在经济调控、弥补市场缺陷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和具体运行中也迸发了许多新的认识,开始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观点和对公有制经济的歪曲,但并不完全否定私有制经济的存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赞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与积极作用,认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并不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这一论点被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具体建设中。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创新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结合:既结合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原则,又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核心观点的思想承接,但与两者相比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更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核心在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于国有企业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建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还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跨步性转变,积极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随着全球金融系统累计性风险的逐渐暴露,已经扩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萧条扩散到了实体经济,形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年下半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断然转变了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了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投资计划和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经过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已经有所增长,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平稳增长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全球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恢复带来了有益经验和初步信心。
我国目前处于国家经济主义的全盛阶段,无论是官督商办的清末维新,还是民国时期将大型商业银行收归国有的历史阶段,就政府控制的经济总量而言,都无法与目前的资源控制程度相比较。政府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与行业振兴规划,不仅没有遭到市场派人士的反对,而且各行各业都在盼望着行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显示出国家经济主义在金融危机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影响。然而,与美式的政府管制不同,我国对付金融危机的办法不是拆散垄断企业,而是将资源更多的聚集到政府项目、大型企业中,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达到增加投资与扩大内需的双重功效。增加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行业建设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消费必定抑制居民消费增长,并不能熨平经济周期,积极财政政策主导下的政府投资永远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产能需求,只有市场的高效运行的与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经济恢复。
同时,政府期望依靠内需增长来拉动经济恢复的举措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缺陷。比如,依靠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行动,依靠发放消费券,将有利于建立民间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基础,会取得暂时弥补消费缺口的应急作用,获得短暂平衡,然而政府没有为内销企业提供相关保障,也没有尊重法律等机制在建立统一市场中的作用,单单只依靠政府的补贴而没有相关市场机制的配套运行,很快将面临更大的失衡。总而言之,内需经济需要的是市场领域的深入改革,意味着资源配置和分配领域的彻底市场化,只有政府干预和市场改革同步深化,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压力。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富民之路,然而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低成本外向型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国家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增加产能,经济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没有跟进,投资拉动效率日益下降,未来的经济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要有效地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采取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调整财富分配和产权结构,实行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全面的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既得利益阶层手中拯救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我国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切实集中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主要矛盾,认清拉动内需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平等对待中小企业,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改革相协调同步推进,坚持自由支撑市场、国家结合干预,最终才能切实带动我国经济恢复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花卉流通市场的现状
1.1 花卉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市花卉贸易流通形式多种多样,销售网络业已基本形成。从全市范围来看,有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和的公司、物流配送公司、批发拍卖市场、超市连锁、专营花店、艺术花屋等。近年来,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交易方式也进入了花卉流通领域,活跃了花卉贸易市场。同时,北京市花卉市场数量多且面积大,呈现出综合性、区域性、规模化和外延性发展的趋势,现代流通体系特色凸现,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2花卉流通体系不能全面满足花卉产业的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建设,北京市的花卉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成效,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但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市花卉市场的建设与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市场分布不均衡,东部需求品位高、租摆需求量大而供求衔接不畅,南部市场多而消费愿望弱,西部市场规模小而发展缓慢,北部需求品种多量大而市场少,而新兴市场的发展非常缓慢。此外,就现有的实体市场而言,还存在着市场形式单一、硬件条件较差、售后服务弱等诸多问题。花卉专卖、专业配送与售后服务、网上团购、连锁经营等新兴经营模式未形成规模。整体来看,现有的花卉流通虽基本形成体系,但在布局、形式、服务等方面还有不足,不能满足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要求。做好北京花卉流通市场的层级设计,加快流通体系建设日益重要。
2北京花卉流通市场层级设计的原则与出发点
2.1 立足产业升级,为提升产业形象服务
花卉流通产业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花卉产业整体发展的大局,为提升产业形象,实现花卉产业升级服务。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顺义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基础上机,从布局、售后服务、流通形式等各个方面体现新的产业流通与服务理念。
2.2着眼于实现“便民、便携、便利”式的花卉消费模式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正在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花卉和绿植消费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北京市也已经成为一座花卉重点消费城市。花卉流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过程,日益扩大的花卉消费需求对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消费者作为核心来考虑,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构建“便民、便携、便利”的立体花卉消费模式与花卉流通服务。
2.3 为北京市花卉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把北京市打造成为亚洲花卉交易中心服务
未来几年,北京市花卉产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花卉内需成为可能;二是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花卉产业已成为全市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顺义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对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形象和地位都起到了提升作用,花卉产业文化宣传和建设得到了极大推动,花卉产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国际先进的花卉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北京市花卉企业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上述机遇都为促进北京市花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北京市花卉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外部条件。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北京市应着眼于全面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卉流通产业布局,利用地理、价格、服务等优势,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服务产业,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逐步将北京市打造成为亚洲花卉交易中心。
3 北京市花卉流通市场的层级设计
北京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与消费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花卉物流中心与集散地,其花卉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将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花卉流通产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有必要根据北京市花卉流通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市花卉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对北京市花卉流通产业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根据北京市花卉流通产业现状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北京市花卉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当中,可以逐步将其分层分割而形成四个不同层级的花卉流通市场。
3.1 花卉流通一级市场
花卉流通一级市场是北京市花卉流通产业层级设计中等级最高的花卉流通市场,在该级市场中主要开展花卉批发业务与规模交易。根据北京市花卉流通的实际情况,全市花卉流通一级市场初步规划为三个,分别是盆栽花卉(含盆栽绿植)流通一级市场(白盆窑)、鲜切花流通一级市场(顺义区)和花卉电子流通一级市场(顺义区)。花卉流通一级市场虽然数量最少但规模最大,其占地面积均在10000m2以上,而且交通便利,停车位充足,方便花卉生产商、批发零售商和集团客户进行花卉产品大宗交易。
3.1.1 盆栽花卉流通一级市场(白盆窑)
盆花流通一级市场主要开展盆栽花卉和绿植的批发业务,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其设施优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易运输的名优花卉种类,打造优质盆花品牌,创建国内一流的高档盆花流通基地,预计盆花销售占到北京市场的6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应在其中专门规划高档盆花专门市场,面积应不小于3000m2。
3.1.2 鲜切花流通一级市场(顺义区)
主要是充分利用首都机场的交通优势,在顺义区机场附近建立一个一级鲜切花流通市场,主要开展鲜切花的批发业务,最终建设和发展成为北京市鲜切花集散中心,预计该市场鲜切花批发占到北京市场的70%以上。鲜切花流通一级市场除了供应日常消费的常见鲜切花品种以外,还应该重点推广中国传统名花、香花品种,如牡丹、芍药、荷花、、月季等。与此同时,要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顺义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对当地花卉流通产业的带动效应,继续打造、推广并提升其花卉品牌形象,深入开展花卉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把北京市打造成为花卉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把有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花卉推向世界,让各国朋友领略中国地域植物景观风貌和中国名花的幽雅芳香,宣扬中国深邃的花卉文化内涵。
3.1.3 花卉电子流通一级市场(顺义区)
电子流通一级市场主要开展花卉产品及花卉相关产品的网上批发业务。当前,北京市花卉销售主要仍以传统的现场讨价还价及门店销售方式为主,而具有“安全、便利、快捷”等多种优势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在花卉流通产业中的应用比例尚显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要在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电子编码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以“网上选花、专业物流配送”为基本模式,重点建设花卉流通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花卉电子流通市场,加强花卉电子流通市场的硬件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培养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花卉交易习惯,加快实现“便民、便携、便利”式花卉消费模式。
3.2 花卉流通二级市场
花卉流通二级市场是处于一级批发市场下端的花卉流通市场,该级市场应同时开展花卉产品的批发与零售业务。对北京市花卉流通二级市场的建设规划,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2.1 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
以北京市现有的20多个大型花卉市场为基础,重点对其进行逐步改造升级,增添花卉流通设施设备,使二级花卉流通市场的硬件条件实现优化。与此同时,加强市场内部的功能分区建设,在完善市场销售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赏花、休闲、餐饮等附加功能,尤其是要重点解决好停车、餐饮、咨询、儿童娱乐等配套设施问题。
3.2.2 加强专业市场建设
随着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花卉需求增加,市场对相关辅助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如生产需要的栽培介质、农化产品、专用肥料、各式容器、喷灌设施等生产资料,以及适宜进入家庭使用的环保农药、长效便捷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保鲜剂等产品,这就需要加快非花卉产品销售业务的发展,使流通二级市场的服务功能多元化。
3.2.3 市场布局调整
针对北京市现有大型花卉市场分布极度不均匀的状况,以及北京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型花卉市场建设不平衡的问题,目前亟需调整和完善大型花卉市场的区域分布。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中关村地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增加花卉销售点,以解决部分地区花卉需求品种多、量大而花卉市场少、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东部地区由于花卉需求品位高、租摆需求量大而导致了花卉供求衔接不畅,因此,亟需加强莱太花卉市场对望京地区和CBD中心商务区的兼顾辐射作用;南部地区花卉市场多但花卉消费意愿弱,故而应该逐步调整花乡、玉泉营布局过近的状况,减少由同业竞争造成的行业整体损失。同时,从长期着眼,政府需要加快新兴大型花卉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在东四(五)环、西四(五)环各建立一个大型二级市场,填补东部和西部地区花卉市场的空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型花卉市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新市场的选址一定要吸取商业经验,要注意选择交通便利之地,并提供方便的综合服务。
3.3 花卉流通三级市场
北京市花卉流通三级市场是作为花卉专营市场而规划设立的,分为两种不同的流通模式,即北京市花卉园艺中心和北京市花卉销售连锁店。花卉三级市场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但规模较大,档次较高。
3.3.1 北京市花卉园艺中心
北京市花卉园艺中心作为花卉流通三级市场的一种模式,兼具花卉流通和园艺观赏两种功能。可考虑在位于北京市东部的朝阳区、南部的丰台区、西部的石景山区、北部的海淀区以及中部的东城区(或西城区)各建立一个花卉园艺中心,参照“奥桥花卉园艺中心”的模式进行经营。其中,建立在北京市东部朝阳区、南部丰台区、西部石景山区、北部海淀区的四个花卉园艺中心将主要以郊野公园、城市中心区公园或绿地公园为基础,建立在市区中部、城市中心区(东城区或西城区)的花卉园艺中心将以明城墙遗址公园或者位于北二环安定门附近的青年湖公园为基础,重点对其进行逐步改造升级,增添现代化的花卉流通硬件设施及设备,使其满足花卉贸易流通的基本条件。力争在全市建设20至30个花卉园艺中心,实现先进经营方式的全覆盖。
3.3.2 北京市花卉销售连锁店
麦克唐纳式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在无数领域被证明是成功的销售经营模式之一。花卉流通产业的经营同样也可以尝试应用这种模式,采用统一的店面设计、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服务方式,这样就能大大节省宣传费用,增强消费群的品牌意识,扩大消费群。北京市花卉销售连锁店可参考借鉴“北京早餐”连锁店的模式,在较大的居民社区,以及诸如医院、高等院校等大型事业单位,和诸如歌剧院、体育场馆、电影院等大型集会与活动场所附近建立销售连锁店。所有花卉连锁店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标识、统一配送,依靠产业的规模化来获取利润,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理想状态。在花卉生产供应商、批发零售商以及物流配送商的选择上,政府可采用公开招标的模式进行运作,择优选取3至5家符合投标条件和经营规模的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这样既实现了各类标准上的统一,又避免了产业内部盲目发展、竞争无序的局面出现。同时,花卉销售连锁店内也可以复合经营北京地区的农林特产,比如柴鸡蛋,有机杂粮,蜂产品,有机水果,果脯等等。
关键词:社会责任;循环经济;战略;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关乎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实现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事。它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系中,企业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其应尽的义务,关系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河北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潮流席卷全球。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资源环境日渐恶劣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河北企业要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采用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有利于提升河北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企业适应环境形势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激烈竞争、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也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主要使用和破坏者。现阶段,河北发展循环经济还要以政府为主导,但要以企业为其主体力量。因为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生态生产方式,要将其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关键是要依靠企业这个载体的转换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依靠企业从机制、管理等方面自主创新、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成员人人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中,必须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从某种角度看,企业就是社会公民,就要为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现代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这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今天,在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类未来最为严峻挑战的时代,是否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市场,最终还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经济目标的实现。从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看,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政府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政策机制、技术手段等引导、支持、激励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以此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二、河北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某种角度讲,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其中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环保意识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所在社区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对于企业内部,践行社会责任就是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共赢的氛围;对于企业外部,就是要求企业主动承担对生态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导河北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对股东负责:就是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短期利润,更要关注长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对消费者负责: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环保产品,为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伴随社会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会越来越关心他们所购买商品的制造过程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当然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行为。(3)对政府负责:就是要依法纳税,遵守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自觉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4)对所在社区负责:就是要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企业利益的实现是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的,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企业要积极参加所在社会的活动,为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5)对特殊利益集团负责。就是要求企业要重视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对教育事业、科技事业的进步发展做出努力;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回馈社会做出贡献。
三、推动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很重要。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推动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帮助环保型、循环型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第三,要通过有关政策机制、支撑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来约束、激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通过政策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通过政府政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这些政策既包括行政强制手段,也包括激励政策措施,通过两方面措施来引导企业。例如,可以利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环保绩效标识制度,与企业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利用业务量日益加大的发展趋势,实行“绿色采购”,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品、再生物品及节能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可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向资金,对于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可以对以企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可以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可以对企业所实施的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等等。
其次,通过支撑体系助力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通过辅助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助力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其具体内容可包括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信息监管体系等。从技术支撑体系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倾斜力度,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生产绿色产品,实现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经济运行过程,达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实现科研院所、大学等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从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着力于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力量,给企业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调动企业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以发展循环经济来履行社会责任。其具体内容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于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用于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就河北省而言,还必须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努力探索适合河北省情的区域循环经济技术。通过上述努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能力。
从法律法规体系看,要结合河北省实际,把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有实效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法等;还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要求现代企业生产者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体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要求,以此来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助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从信息监管体系看,要加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统计信息工作,根据制定的统计指标及时做好整理、分析工作,为即时有效地监控创造技术条件,以便能够督促企业及时整改,保证发展实效。
再次,通过监督考核体系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在通过政府政策机制、支撑体系来引导、帮助和激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体系来督促、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建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核体系,要有意识地把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引入其中。其具体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当前河北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要真正体现奖优罚劣,以监督促提高的作用。要以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这些考核体系和指标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标准。要建立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监督。要加大监督执行力度,要体现监督调控职能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执行。在明确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基础上,要加大监督,对企业是否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此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来.如何打造循环型企业[J].职业时空,2005,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