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03: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教育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体系。他是基于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全科医生的大量需求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急需发展全科医学的紧迫性,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特点,并对当前的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现状、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治疗范围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各个系统器官的各种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急剧增长,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社区的广大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卫生服务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使命不再仅仅是治疗患者躯体疾病,而是以身心健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主要目标,从心理、社会角度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2我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的转变等原因,使得三甲大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线城市的知名医院重点科室更是达到"一号难求"的地步。许多患者仅仅患有发热、伤风感冒等小病,就前往知名三甲医院找著名专家求治。这更是加重了三甲医院患者人满为患的程度,导致大医院医生满负荷工作,缺乏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医学科研任务。而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病患稀少,广大社区医院艰难维持。社区医院和三甲大医院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而据调查统计,所有就诊患者中,大约只有5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师诊治,而社区居民中约80%~90%以上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全科医师队伍来解决。这一分析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根源所在,提示目前医疗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更凸显了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量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应该由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共同培养而实现。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主要为大学阶段的院校教育、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以及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四个部分。其中,大学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必须重点关注和需要大力发展的。
3.1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对象有优势,高校学生年轻富有活力,整体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促进全科医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学场所,培训,信息资源。这些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
据统计,在美国,规定把全科医学作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在1983~1984年度已达48%,到1987年则增加到56.3%,现在美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系,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而在我国,截至2009年,128所院校中有仅有59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所占比例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3.2规范化培训 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本科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可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规范化培训具体包括3个月的理论学习,26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7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通过考核后获得合格证书。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临床培养基地应设在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最早于2004年开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河北省、北京市等地亦相继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另外,还有大批专家学者进行着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3.3继续医学教育 我国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和其他专科医师不太一样,差异较大,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学历以大中专为主,部分本科生,少数研究生。因此,对于我国的全科医师来说,主要不是由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由于我们原来的基层医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慢,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更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更新。
在大多数国家,继续教育贯穿于全科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如美国的全科医生每年必须完成50h的继续医学教育,以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美国全科医生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6年,期间,他们可通过国内的课堂教育、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等来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每6年参加资格再认证考试,来保留全科医师执业资格。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全科医生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每3年为一间隔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继续执业注册。在英国,也有90%以上的全科医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4全科医学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首先,为保证普及全科医学知识,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全科医学是一门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新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等拼凑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全科课程,确定课程类型、教学时数、教学安排等,为全科专业学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基础医疗学科,其学科的本质,不是复杂和严重疾病的生物治疗,而是接近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全科医生。为了实现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纠正偏见,更重要的是要顺应中国的国情,找到对中国的全科医生培训最好的模式,实现全科医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赢得社会认同,才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命家,潘敏.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及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9-80.
[2]易鑫,曾文俊.浅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6):55-57.
[3]陆志刚,康玉唐,王菲菲.全科医学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1-3.
由表6可见,2009~2013年医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人次数平稳中有下降,原因为管理部门加大对外出学术会议的审核力度,严把旅游性会议关,保证了学术会议的严肃性。历年国内进修人数没有太大变化,国外进修人数及国外进修人数占职工总数百分比呈上升态势。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式
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一要求,个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全院近五年的学分达标率均在95%以上,完成情况较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项目执行采用网络管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多由科室自身举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和医院本身没有资金支持。科室层面没有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全院有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科室一年来在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积分,纳入年终医院对科室综合指标考评体系中。
3、讨论
3.1推广网络学习
2012年6月8日网易新闻抽样调查显示,95%的临床及医技人员认为网络学习是首选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1]。本次调查中发现,选择面授作为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的医务人员占64.3%,选择网络学习的占63.1%。网络学习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该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实际使用网络学习的医务人员仅占20%左右,这中间有40%的差距。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学习需要收取费用,而且费用逐年递增。二是网络操作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有一些难度。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推广网络学习,让网络学习随时随地满足医务人员的教育需求,是一个解决工学矛盾的好手段,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是网络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由谁来监督和评价,由学员本身还是第三方。如果由学员本身评价,由于涉及到自身利益,不能够公正地评价。笔者认为由第三方评价则较为公正,第三方评价制度能有效地克服内部角色重叠的冲突,规避内部评估的风险,弥补内部评价的缺陷和不足[3]。第二是网络学习的收费问题,该不该收费?如果收费,额度为多少合适?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网络的维护,课件的录制,讲课专家的劳务费用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为了保证网络学习的正常运行,网络学习者应该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付多少合适呢?笔者认为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即可。公益性是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属性[4],因此为了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学习也应该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只需交纳成本费用即可。第三是目前网络学习由某网络公司承担运营,众所周知,公司运营目的是盈利,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可能会降低网络学习的难度,让学员容易得到学分,以增加选择网络学习学员数量。目前使用的网络学习,学习方式比较便捷,但是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普遍存在“买学分”的观念,网上答题代答现象严重[5],学习效率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网上学习课件的质量及考核难度。另外网络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费用的定价权利掌握在网络提供商手中,而且提供商只有1~2家,基本没有竞争,为了利益,很容易达到行业内价格联盟。由于卫生管理部门近年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审核力度,网络学习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尽管网络学习价格提高,工学矛盾突出的医务人员也只能无奈接受,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卫生管理部门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审核力度似乎成了某些公司趁机提高价格的筹码。
3.2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在继续医学教育目的调查中,有59.6%的人选择刷卡,记录学分。这说明医务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是很强。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听课人员签名或者刷卡后就离开,上百人会场最后只剩下寥寥数人的情况,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有数量,却不能保证质量。在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个观念,是不是会场人员爆满就一定意味着这个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的成功?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不取决于人数,相反人数过多,秩序混乱,反可能导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下降[6]。如何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工学矛盾,尽量将继续医学教育时间安排在工作间隙,一周工作时间内设立1小时学习时间。调查中发现89.7%的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所以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要符合医务人员的知识需求,就一定会引起医务人员的兴趣。另外继续医学教育要纳入晋升考核体系,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刚性需求,将“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更正为“我要学”[7]的主动状态。
3.3合理安排
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开展多层次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四新”内容为医务人员主要意向学习内容,占到80%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四新”内容的安排。医学相关知识的选择也占到了39.3%,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可适当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畴,提高医务人员的学习兴趣,拓广知识面,缓解工作紧张情绪。很多医院管理方式强调科学管理和量化管理,注重管理的理性,而忽略管理的人性[8]。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广大医务人员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培训、心理疏导课程,帮助医务人员减缓心理压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医疗机构平均每周有2~3次不同类型讲座,适合从初级到高级职称、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教育需求。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大力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各医疗机构可以推进教育纵向和横向发展,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多水平、多层次的需求。
3.4减轻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压力
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是提高医院专业知名度和彰显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由表5可以看出,该院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量逐年增加,5年内增加了3倍。调查中发现,该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工作多由科室医务人员利用上下夜班的时间承担。这样做的结果,第一消耗了医务人员的精力,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第二,由于医务人员不是专业会务人员,项目举办过程中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在项目举办过程中可以多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或者医院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将项目交由第三方承办,减轻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压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较多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9],促进好的项目改进和创新,同时也可以淘汰培训质量不高的项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记录和评估应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管理以保证项目持续深入的开展[10]。
3.5鼓励医务人员走出去
进修教育制度和学术会议交流是医务人员学习临床新理论、新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和手段[11]。由表6可见,该院近5年国外进修数量在平稳增长。鼓励医务人员走出去,一方面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汲取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方法。为鼓励医务人员外出进修,该医院将进修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指标之一。拨发各业务科室专项学术会议经费,用于支持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给予在学术会议上有论文交流或者学术讲座人员单项奖励。此项措施大大鼓励了该院医务人员参会学习的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该院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会议上发言人数达30余人,较5年前增加数倍。
3.6建立科学、系统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指标体系
工作需要评价,评价能促进工作发展。可以尝试利用优序图法、德尔菲法[12-13]等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医疗机构自身的、操作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科室工作,促进工作发展。制订一套科学、系统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使科室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促进科室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14]。
3.7注重管理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医生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而且要了解疾病的主体-患者,更要了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医学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医学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1]。人们日益增加的人文关怀的需求与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也使我国医患矛盾越加突出,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意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大体原因如下。
2.1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使得疾病的治愈效果大幅提高,这促使医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和疾病本身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对疾病的主体——人的关注。导致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了医生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目前医患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人文课程,但选修课比重在增加,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各校课程设置标准不一、结构不一、学时多少不一、课程门类不一,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4]。时间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医学院校的低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临床实践,缺乏对病患的理解,无法很好的理解医学人文素质核心,更不可能将所学的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人文素质精神在临床中的作用体验不深。
2.3师资力量不足
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临床医生,任天波、张焜等[5]的研究发现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薄弱,缺乏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哲学辨证思维、综合医学人文素养、心理沟通艺术、法律意识等。因此,在临床医师教授临床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对医学生灌以医学人文教育,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
3如何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医疗团队的人文素质水平。目前,针对我国医疗事故高发的现状及我国医学院校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情况,国家应该设立严格的医疗法规,不仅对提高临床医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可,还有利于对医学生的培养,从本质上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调整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合理设置文理课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与临床执业过程中。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也在探索医学教育的可行之路。针对临床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史及医学法律等的基本课程,并渗透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要求上,不能只作为考查课程,还应增加课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而在教学方法上,应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改革中,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启发和思考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走入临床,深刻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的种种不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精神引起医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并形成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2)重构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培训教师。任天波、张焜等[5]指出建立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重视临床医师的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对医师的上岗应该提出一些新要求,把“双证制”(医师资格证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合格证)作为医疗机构行业就业的必备要求,将是提升医学人文素质的一个把关口。对医师进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医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从业以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时刻不断的提醒临床医师的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有利于强化医师医学人文执业的理念。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训老师才能确实有效的提升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展望
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的建立,随着医疗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医学教育改革地推动,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经之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事实证明只有“仁心”才有“仁术”。
参考文献
[1]马存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8(6):31-33.
[2]王瑛.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1.
[4]崔明辰,刘国良,王福青,等.42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中医教育,2014,33(5):67-69.
[5]任天波,张焜.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缺失与教育重构[J].医学与哲学,2016(37):76-78.
关键词 预防医学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对预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提高,国外医学教育的重点也渐渐从临床转向预防领域,①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临着双重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而预防医学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整个医学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众所周知,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古至今仍具有其不可替代意义。它是对“教”与“学”的双向检测,既能为教师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推动其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能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智能和素质发展,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②因此,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比较公正的评价手段。③
1 预防医学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
(1) 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尚没有健全的考试法规与统一制度,缺乏考试监督机构,致使泄题、作弊等一些不良考风现象的频频出现。(2) 考试形式:现有医学院考试几乎都是闭卷,方法单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造成医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3) 考试命题:目前教育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试题质量相关指标,且各医学院对命题审批制度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导致教师命题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命题的依据。(4) 试题题型:目前,医学院课程考试题型较为固定,以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注重知识记忆考核的客观性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缺乏一些主观题、探究题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进行考核。(5) 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覆盖面狭窄,对理解力的考核内容较少。通常沿袭旧题库,且对题型定位没有本专业本学科的自我特色,不能够反映本课程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与临床应用的联系。(6) 考试评分:由于人为因素,在考试评分方面不够客观,其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质量分析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长此以往,单一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的标准答案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大染缸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开始对考试的导向意义与评价价值辨认不清。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批改考卷也只是为了评价学生成绩,以此来排名评优,那一纸试卷的真正价值早已不复存在。
针对预防医学的考试,我们需要明确,它是对学生所学基础以及预防专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量,其功能定位应该包括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选拔等。其目的不应该只是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教学质量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形式与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思考改革对策,狠抓命题出卷
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医学院校就已逐步针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着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核。例如,美国大学的考试体现出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频率高,次数多,学生能够适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考试中多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④
目前我国传统预防医学考试在方式、内容、题型等存在较多弊端,为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使考试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把对考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狠抓考试的源头———命题出卷。⑤命题出卷需要高超的理论和技术做背景支撑,各大医学院校需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长期实践,对考试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科学的考试命题体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增加病例讨论等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等并无标准答案的综合考试试题,评分的内容依据不是学生的答案与书本知识一致性的多少,而是学习知识信息量的积累与相互融合,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领域的一部分等。
3 重视学生评教,以学生视角参与考试的教学评价
经调查显示,如今许多院校对考试的评价与命题的分析不够重视,只注重评分、评优、选拨。而考试,作为搜集教学成果的信息反馈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被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所忽略了。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对现今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命题做教学评价,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一方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感受与体验较其他专家、校领导等来得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也是考试命题的对象,执笔答题的主体,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评教,学生更有话语权。曾担任美国高等教学学会主席的乔治·库等人对此评论到:对于一些学习成果来说,学生的报告可能是唯一有用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如果应用过程中操作得当、方法科学、调查客观真实、结果公正合理,则它对于获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针对考试和考试命题提出一些具有改革价值的思路与方法,而这些想法很可能是教师、教授、管理者们研究许久都不会想到的。
4 总结
把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其深远意义。在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评教可直接体现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够保障和改进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重新调整对高等教学的质量观,树立起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功能,对构建完善预防医学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注释
① Olapeju M., Simoyan,Janet M., Townsend,Mushfiqur R., et a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Education A Natural Alliance for a New Regional Medical School[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41(4S3):S220-S227.
② 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 促进高校考试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3-25.
③ 丁,朱琳琳,赵庆伟,等.临床检验基础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95-1396.
[关键词] 精英教育;医学教育;八年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42-02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使得教育产业化的特性愈加凸显。高等教育院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以提高效益,这一趋势也波及到了仍需保持精英化教育品质的医学人才培养领域。
1 精英教育的概念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了所谓的“精英教育”。他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精英(大学在校人数占适龄人口15%以下)、大众(15%~50%)和普及(50%以上)[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精英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现代精英教育依旧强调其所占人口的比例,特指经过精心挑选的少数人才能够就读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样就与大众化教育完全区别开来[2]。除了在受教育人数上严格控制以外,精英教育还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精英教育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大众化教育在选择学生时考虑的是如何满足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精英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选拔人才,仅向一部分具有相当能力和资格的人才开放,满足特定行业专业教育的需要。②精英教学的理念倾向于研究高深的学问。精英教育专业性强,培训教学过程相对较长,对受教育对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与大众化教育强调的“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③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在各个专门领域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这与大众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大众化教育更倾向于“闲暇型”教育或“消费型”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把精英教育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征和要求的、特殊的高等教育,这种特征和要求可以表述为:从适龄人口中精心挑选,在教育过程中精心培养,毕业时成为高质量人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3]。
目前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式――竞争流动模式:将选择的过程尽可能的推迟,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仅产生少数精英。一种是英国式――庇护流动模式:在学校期间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因此,只要符合了精英教育的某些特征与要求,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众多专业性强的教育都应该纳入精英教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
2 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精英教育的意义
无论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看,还是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医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应当成为精英教育[3]。首先,医学教育的属性是精英教育。医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具有“专业性”和“精英性”。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育的成本大,培养周期长,社会的关注高,因此,从本身特性上就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2]。其次,医生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学是生命科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社会和医学在飞速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质量高于数量”、“质量决定成败”应当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3]。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精英教育更适合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从19世纪开始,大部分著名医学院校逐步改变以往的简单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纪70年代,医学院校相继提高了招生标准,实行本科毕业后教育即医学预科教育,要求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持有正式认可的大学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学位,同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医学预科教育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为期2~4年的预科课程后才能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此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素质。纵观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做出重大贡献或在临床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医学家和优秀医生们无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3 精英教育对中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3.1 精英医学教育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精英医学教育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好医生的有效供给量却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质的医生。
精英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成从要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根据政府部门统计,中国并不缺少医生,但是严重缺少好医生。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趋于饱和,特别是医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不宜再单纯追求教学规模的扩大,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来[4]。提示精英教育更适应当今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
3.2 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项有关医学生对当前医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86.8%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仅有4.4%的医学生认为国内的医学教育达到了精英教育水平[5]。现实的差距促使我们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3.2.1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达到了499 582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 788 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6]。这样一来,“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生人数虽然有一定的增幅,但毕业率在20多年间(1955~1983年)仅增长4.3%,其规模始终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平均每所医学院年招生量为130人,在校学生400~500人。澳大利亚共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生人数为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沦为大众化教育,完全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属性。
3.2.2 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在中国与巨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学费标准为28 000美元/年,而这只占培养一名医学生所需经费的12%。澳大利亚医学院校收费标准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学费以外,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经费来源非常多样化,如服务性收入、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拨款等[7]。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为1.5万~1.8万元人民币/(人・年),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一些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医学生培养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师生比大于1∶9,甚至超过1∶16(国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医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而且由于临床实习的床位数难以保证,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8]。
3.2.3 学制和人文课时不合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外的医学教育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本科教育,学制6年左右,包括2年预科和4年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另一种为研究生教育,即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础课程和2年临床课程。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则为3、5、6、7、8年不等,主体为3年制和5年制。国外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英国、日本最低,德国最高。中国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医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差,专业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低,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7]。
3.2.4 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终点。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7]。因此,国外形成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基础,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并且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但因为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的原因,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常常就是临床医学的最终学位教育。同时,因为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综上所述,中国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国外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是造成我国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医学成就巨大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为了缩小差异,改变现状,提高国际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还原医学教育的精英面目,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庆幸的事,中国的一部分医学教育改革者正在做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梅人朗,陈刚.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 孔祥清,轩辕秋艳.大众化背景下维护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07-108.
[3] 郭永松.关于“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1-3.
[4]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S].卫科教发[2001]212号.
[5] 段徐,郑明华,张宁.高校医学生精英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
[6] 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19.
[7] 梁茜, 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8] 郭永松,王家兰.德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3.
[关键词]中等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70-02
中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学校,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需求量减少,中等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直接影响着中等医学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中等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中等医学院校的生存、改革和发展的对策。
1 中等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1.1 中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过快
1950年全国有中等医学院校121所,在校生2万人,1998年全国有中等医学教育办学点2028个,1998年的招生数为33.9万人。由于宏观管理上尚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导致中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过大,进一步加剧了中等医学教育与社会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1.2 办学条件不足
由于中等医学教育发展过快,其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相当多学校的师资、经费、建筑面积、设备、图书、教学基地等都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3 生源的多层次化
现在中等医学院校人学已没有“门槛”,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有初、高中毕业生,有社会闲散人员,有开诊所的成年人等等,他们的年龄从15岁到50岁均有,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等。
1.4 学校与实习医院的差距
1.4.1 实验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市级医院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设备更新较快,高档仪器已在临床上应用,从而使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医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仪器教师从未见过,但临床上早已应用,学校的常规仪器教学显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
1.4.2 教学与临床应用脱钩 教材上的常规方法与临床上的应用存在差距,现行学校教材大多5~10年更新一次,在此期间,教材上很多常规方法在医院临床上早已淘汰。因而造成教学与临床应用脱钩,产生断层现象。
1.4.3 现行教材存在的弊端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偏多、偏难,教材与部颁的教学计划及大纲不相吻合,课时大幅度削减,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协调,注重理论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医疗卫生队伍的状况分析
2.1 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现状
我国卫生技术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失衡,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和无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大;队伍不稳定,新毕业的大专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工作;专业结构不合理,县以上综合医院医护比例为1:1.1,县医院医护比例为1:1.08(国外综合医院医护比1:4),医疗专业占的比例过大,护理、医学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医护比例、医技比例不合理,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我国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
医疗卫生单位引进人才时。更多地是需要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甚至连农村基层卫生医疗单位也是如此,而实际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中。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大专以上的医学人才很少,无学历人员的比重也相当大。这就更显得中等医学教育与就业越来越不相适应。
3 对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讨
3.1 拓宽渠道,走多种形式的办学之路
中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办学方向,转移办学重心,明确办学层次,控制办学规模,开设适宜专业,使得培养人才与行业的需求、社会的需要相协调。开设的新专业必须具有社会的需要性、专业的特色性和专业的超前性,使新专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2 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就业空间。中等医学教育应结合自身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从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转向与医学相关领域的多种人才培养,办出特色,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成本较其他学科为高,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拓宽医学教育筹资渠道,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对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以此改善办学条件。要采取有力措施,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争取人人都能获得双师证,做“双师型”教师,同时积极聘请各大医院的专家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以适应专业结构变化的要求。
3.5 加快教材建设进度,更新教学容
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6 大力发展高专、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
根据卫技人员学历高移趋势,加强卫生中专与高职的沟通与衔接,为卫生中专的毕业生搭好“立交桥”。中等卫校的毕业生可以经过考试直接升入医学院校或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3.7 严把学生来源关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严把学生人学关,不能单纯为增加学校经济效益而什么样的学生都收。可通过人学考试,把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素质较高的学生招到学校,也有利于将来的教学和管理。
3.8 树立名牌意识,努力办出特色
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9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王禹弘,赵青(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1入学、学制与学位
在中国,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的筛选进入口腔医学院开始本科学习。在美国,学生在申请牙学院前,需要先完成3~4年本科教育,申请者参加牙科入学测试(DAT)和面试,牙学院根据这两项及学生的推荐信和平均绩点(GPA)决定录取人选;在英国,申请人需要参加英国临床能力倾向测验(UKCAT),并且也需要经过面试。这些招录程序与国内考取研究生的过程相似,对学生的考评相对全面一些。
国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的口腔医学生在前面4~5年接受相同的本科阶段教育,所有课程合格获得口腔医学学士学位(BDS);本科毕业1年后才可以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七年制在最后2年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八年制在最后3年完成硕博士阶段的学习,毕业时分别获得口腔医学硕士(SMM)与口腔医学博士(SMD)专业学位;五年制学生毕业时可继续攻读3年硕士学位,七年制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可以继续攻读3年博士学位,或者在硕士阶段选择5年硕博连读,完成深造。目前,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的实施,上述繁杂的学制体系已被“5+3”的主流模式取代。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牙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学院的本科教育分别为5年和6年,学生毕业时均获得BDS学位;在英国,获得学位后需通过执照考试,才可在牙科协会(GDC)注册和行医,而香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样,学生获得BDS学位后不需再另行考试即可行医,也可以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在美国,口腔医学生在牙学院学习时间为2~4年,毕业时均获得牙科博士学位(DDS),但需要通过nationalboarddentalexamination(NBDE)考试才可以申请行医执照。由于中国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因此口腔医学使用“stomatology”一词,然而,除了表面上拼写不同之外,中国的SMD在本质上与美国的DDS或美国医学博士(PhD)也无明确对应:中国的SMD需要掌握熟练的临床技能(达到DDS水准),同时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与PhD培养相似)。现在国内正在逐渐划清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界限,前者主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可进入实验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究工作,后者侧重于临床实践的锻炼,毕业后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2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培与专科医师规培
住院医师规培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规培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际操作的过渡,规范行医标准,这对于提高中国现有口腔医疗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力的措施。2015年规培在各省市全面启动,预计至2020年,完成规培将成为进入医疗岗位的硬性要求[2]。医学生学习年限长,加上33个月的规培,时间投入大,回报晚,若非政策要求,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规培,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值得思考。目前,2015级及以后的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参加规培,即并轨规培。这样的安排可以为学生节省时间成本,但是这3年较为辛苦,也需要院校更科学的管理和学生更高的自律性,保证在上课、规培、实验及跟师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
据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牙医比例约为1500∶1左右,其中实施了专科医师制度的国家中,专科医师占口腔医生比例为10%~17%,香港的人口与注册牙医比例约为3039∶1,其中专科医师占比约10%[4];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即使是一线城市,牙医与人口比例也高达5201∶1[5],专科医师的培训时间为2~4年,具体培训、考核方式尚在试点摸索之中[6]。在美国,纽约和特拉华州规定口腔医学生在完成DDS课程后必须参与至少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以规范临床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并将此列为获得执医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其他地区并未强制执行,学生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7]。经美国牙科医师协会(ADA)认证的口腔专科共有9个[8],这需要2~3年的专科培训。20多年前,英国开始实施牙科基础培训(dentalfoundationtrainingprogram),帮助牙科医生完成从毕业到执业的顺利过渡[9];在英国,有13个牙科专科,申请人培训3~6年以取得专科医师证书(CCST)[10]。另外,欧洲多国相互承认其他国家的牙科教育并通过继续专业教育(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统一各国牙医水平及保证牙科医疗质量,截至2013年,有14个欧洲国家将该教育项目定为必须实施的[11],可以看出他们对医生水平的重视。在香港,为了解和学习口腔医学知识和技术新进展,口腔医师可以自愿参加3年的CPD;若要成为专科医师,则必须经历3年的基本训练及3年的高级训练,以获得被认证的8个专科资格证之一[12-13]。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口腔专科医师制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培训模式及方法比较成熟,但不完全相同,我国在发展口腔专科医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并结合本国现状。例如,我国人口众多、医患比例失调,许多人的口腔基础治疗尚不能得到保障,更不用说口腔专科治疗,因此,在培养口腔全科及专科医生时,要考虑到其结构比例。
3教师队伍
香港大学牙学院与美国的牙学院会甄选优秀的开业医师做兼职教师,他们和牙学院里的全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牙科专业的临床技巧,也可以在医患沟通、开业执业等方面指点迷津,还可以为牙学院节省薪酬开支。但是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据美国牙科教育协会(ADEA)报道,2013-2014年,有290个全职及555个兼职岗位空缺,较之前增加,尤其是全职岗位,其中一大原因是教师选择开业而放弃教学工作[14]。
中国口腔医学院校的教师通常是本院毕业的医生。近年来,有学者表示担忧:“近亲繁殖”式的循环会导致院校的思维和文化愈发单一,不利于长远发展。可喜的是,国内口腔医学院校对教师发展逐渐重视起来,国际交流较以前增多,一些院校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讲座、教学,也会输送人才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交流;通过授课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促进教学水平的增长[15]。
4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在中国,各口腔医学院校本科期间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如英语、政治)、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解剖、大内外科等)及口腔医学课程[16]。学生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时间一般在第三四学年、在临床科室中实习的时间大约10个月。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的本科同样是5年,其课程安排也包括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但他们的基础科学主要是与牙科相关的学科。在美国,学生已经先完成了4年的通科教育,因此他们在牙学院期间的时间相对宽裕,可以集中于牙科专业学习。可以看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兼顾专业知识深度与人文知识广度并非易事。但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技术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尚需探索更优化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另外,在国内,国家及一些院校提供专项资金和平台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创新思维,口腔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填鸭式”教育,这种要求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培养方法普遍被学生认为是“揠苗助长”,得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改进[17]。
5学习模式与授课方法
目前国外牙学院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18],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不设立教材,由老师提供一个病例或主题,学生分工合作查阅参考书、文献等,整理之后汇报,老师再点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查阅参考书和文献也是实践循证口腔医学的过程[19]。在国内,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以本专业的经典书本为教材,学生可以对该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但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另外,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较为被动。随着教学改革,国内一些院校也尝试了PBL并取得初步成效[20]。但是,PBL的推广还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阻力,需要教育者们更多的耐力与恒心。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国内患者与医生比例不协调,老师和学生均需要承担较繁重的医疗任务,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熟悉临床操作,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学技术的学徒而非医学生。相对而言,西方的牙学院更体现教学的职能,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不在于患者的量而在于治疗质量。国内本科生的实习集中在最后10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容易脱节;实习时间相对较短,有些科室只能走马观花。作者见到美国牙学院的学生临床实习时间多为2年,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也强调在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21];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也为学生安排了2年时间进行轮转,并且学生在入学最初几周即可以开始参与对患者的治疗,这与欧洲医学教育中“早期接触临床工作”的理念相吻合[22],但是这种早期参与临床治疗需要指导老师更细致的督导以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欧洲分别有ADEA与欧洲牙科教育协会(ADEE)负责制定、颁布及更新牙科教育方面的指南或标准,以引导牙科教育的发展。而国内现存的口腔协会及医师协会中尚无分工如此细致、作用如此明确的机构,这方面的学习和借鉴或许可以减少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将来发展的弯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医学教育
1课前设计环节现状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医学教学中的很多课程已经将普通教学模式逐步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移。在医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加强课前教学资源设计,做好翻转课堂教学基础工作。翻转课堂结合PBL、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临床见习教学课引入PBL联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翻转课堂中应用微课,可使学生快速获取资源信息,发挥微课时间短、内容精、重点突出的特点。[7]锦州医科大学在分子医学实验技术实验教学中尝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分别只做了实验理论讲解和操作视频,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供学生在线学习实验相关虚拟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操作技术要点。[8]以在线学习平台为媒介,从微课、慕课、教学视频以及动画、思维导图等方面进行建设,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9]
2自主学习反馈机制现状
学生多采取网络课程讨论区、邮件、微信、QQ群等方式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引导学生互动学习,从而完善自主学习信息反馈机制,科学制定教学案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血液病学临床教学中,利用小组讨论、课堂汇报交流、小型比赛、报告会、展览等方式,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够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与包容能力。[10]遵义医学院在组织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综合性实验”巧妙结合,将学生拆分成若干小组,按照“拼图”学习法进行探究或操作,让每位同学切实参加到实验的每个环节中去,并在实验完毕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显微镜观察及PPT汇报,全过程采用组内或组间讨论,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自由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1]
3教学评价方式进展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可从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两方面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应在翻转课堂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同时对学生进行以过程为导向的细致全面的考核评价,包括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反馈环节、小组内部讨论的课堂记录、小组推选成员展示的课堂记录等,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从而总结提升教学内容。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学习效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