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学实验课8篇

时间:2023-10-11 09:58: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实验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实验课

篇1

关键词: 中职教师 中职学生 医学机能实验

随着国家对技能的重视,中职学校兴起,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生源问题对中职学校是个严峻的考验。大部分学生可以不通过入学考试直接注册入学,学生的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如何上好医学机能实验课是中职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年龄在15至18之间。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思想、完善个性、充满理想、活泼向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1]。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会变为不客观的思考者,喜欢与人作不成熟的辩论。在自我意识方面,中职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设想、自我评价意识很容易与现实脱节。在情绪方面,大多数学生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小脾气,易冲动。中职学生的意志弱点也较明显,如:缺乏恒心、优柔寡断、惰性较强、胆怯软弱。另外,中职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医学机能学实验的特点。

机能学实验包括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机能学实验主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动物或人体进行一些有损伤的检查探测来研究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对动物及人体的机能状态的影响,其特点为:科学性、抽象性、逻辑严密性。

鉴于以上情况,教师上好机能学实验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仗。

1.制订相关机能学实验的教学计划。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机能学实验教学计划,提前申报实验动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购买计划,认真做好现有仪器设备的维修和调试工作,全面总结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要制订出解决逐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2.做实验预试。实验预试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前教师务必要进行的一个环节。通过预试,一方面,教师能够熟悉整个实验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检验实验试剂是否科学、药物的浓度是否符合本次实验的标准,还能总结一些影响实验的因素。因此,实验预试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课能否顺利开展。

3.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创作预习报告。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实验课前准备,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与相应的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步骤,结合教材创作预习报告。

4.第一次实验课前,按实验要求分组并学习相关实验室制度。每班分两大组,每大组按4―5人分8小组。每组组长需要认真填写机能学实验借物卡及登记卡,认真学习《实验室规则》、《微机使用规则》、《实验室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角色。我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许多中职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兴奋不已,有大吵大闹的,有拿手机拍照的,有未经教师允许乱抓动物的。所以,教师要尽快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角色,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2.教师要认真进行实验讲解并示范操作。教师指导性讲解和示范性操作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三言两语就让学生模棱两可地动手操作,导致学生不知所以然,实验效果不佳,甚至发生实验事故。当然,实验讲解也不能太长,讲解过于繁琐,会造成主次不分,随意发挥,示范操作面面俱到,不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实验效果也不是太好,也很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实验课。

3.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机能学实验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实验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对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发现个别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共性问题要统一辅导,并鼓励学生胆大心细,共同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发生学生做的做、看的看、转的转等现象。

(三)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已经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代表着一种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和精神[2]。很多学生比较积极主动,但是在操作中粗枝大叶,如:在做生理学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中,很多学生在分离坐骨神经的时候,用镊子夹坐骨神经,甚至一不小心把坐骨神经剪断了,不动脑筋想想这种制作法会不会破坏标本的活性,急于求成,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导致实验失败。另外,有些组的学生不动手,要么聊天,要么用手捂着嘴观看,写实验报考的时候,纯粹是照抄照搬,自欺欺人,即使实验失败也按照试验成功的结果写实验报考,在分析讨论中根本就反映不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因此,培养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这种态度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讲清楚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后的相关工作。

1.整理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对实验条件,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实验结果进行如实正确的记录,并对这些原始资料科学地分析,总结出出现结果的规律和内在原因,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充分显示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2.检查工作。教师先要求每组组长检查仪器设备,清点器械数量并如实汇报,然后,教师亲自检查各组仪器设备、器械有无损坏、丢失,如发现以上情况,及时登记,并做好维修与补充工作,保证下次机能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要求学生打扫卫生,处理实验动物与剩余药品,检查电源开关,避免遗留安全隐患。

总之,中职教师要高度重视机能学实验课,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地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中职学生、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等实际出发,争取上好机能学实验课,培养合格的医疗、保健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编号:2015GB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8-02

高职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验加强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医学高职教育改革探索中,有各种不同观点的提出,如在提倡重视加强医学专业课实训的同时,忽略了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建设,似乎医学基础实验课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即重专业实训,轻基础实验,此观点导致基础课实验的开展困难多,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效果差。在高职院校热火朝天的教学改革中,医学基础课实验逐渐萎缩。在此背景下,提出“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找出差距、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旨在重新重视医学基础实验,使之回归到正常的医学教学规律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医学基础实验课现状调查

1. 调查的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

2. 调查的对象

选取相应课程教学的15名教师及实验员作为调查对象。

3. 调查的内容

硬件:实验室用房及布局、实验仪器设备及经费投入等。软件:实验室管理、实验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实验效果及实验报告等内容。

4. 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设计“医学基础课实验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需对每一项指标给出不同级别的选择,其中问卷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由调查者自由填写。收集后整理统计。

(2)查阅资料。查阅学院《制度汇编》对有关实验实训的规定及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有无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指导、经费投入及设备器材添置计划、实验课教案、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实验考核等资料,

(3)观察访谈。到相应实验室观察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与实验员交谈,了解专职实验员的数量、稳定性、职责、专业技能,实验实施情况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

5. 实验现状调查的结果

(1)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P39)。

(2)观察访谈及资料查阅结果。

①各课实验室用房及环境设施:有实验教室,但无配套规范的医学基础实验必备的“实验教材准备室”,实验用房及环境很随便、简陋;实验室基本设施(墙壁、地面、水、电、实验工作台等)没有达到教学或医院最基本的要求。

②实验仪器设备:大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现已陈旧老化。仪器设备添置、更新的较少,无仪器设备专业维护人员;每学期提交的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耗材采购计划难以实现;目前尚无实验动物房等。

③实验员:一个实验员担负多门课程或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有的还担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验员流动性大、不稳定。

④实验课教学管理监控:对是否按教学计划完成实验学时无基本要求;同一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实验报告等没有统一备课,教师各自为政;学校《制度汇编》中有关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相关规定尚待真正落实,教学质量监控需要真正实施。

二、思考

1. 相关制度需要落实

通过查阅学校《制度汇编》资料,从“实验实训室工作规程”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应有尽有,各项制度、各种规程已经建立,现在需要的是制度的真正落实,是教学管理者的观念需要转变,是对医学教育特殊性的理解。

2. 要支持重点专业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最多,如果以为招生好的专业可以少投入,反正学生会来的,而重点去扶持无人问津的专业,达到所谓专业“平衡”发展,如此实则招生相对好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冷落的专业又发展不起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

3. 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职医学教学改革应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应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应保障医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质量。无论教学改革如何创新,信息化教学多么热烈,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先进,都不能取代医学基础实验的内容和过程。如果用一张图片代替一个标本的观察,用一个视频代替学生的一项操作,不能叫“实验”。

总之,萎缩的是医学基础实验,下降的是医学教学质量,影响的是医学教育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实验(训) 实验员 参与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不仅有常规的实验(训)课,而且各个学校还跟据实验室条件,有目的开展了开放实训活动。医学是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科学,实验(训)教学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训)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也有不少学校鼓励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验(训)课前的材料准备过程和预试验。本人所在的实训室自成立之r,就一直允许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与实验员老师一起进行实验(训)课前的相关材料准备过程,对学生深入理解实验(训)课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欲以笔者所在的医学检验实训室为例,对历年来开展的这种学生参与实验(训)的形式作一交流。

1目前医学高职院校实验(训)课前准备工作的定位

我院实验(训)课前准备工作是由实验员老师进行负责的,主要准备工作包括:(1)所需试剂的配制和材料准备;(2)所需仪器设备的调试;(3)预试验;(4)材料的回收处理及清点;(5)实验(训)过程中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可以看出我们的实验员不仅是管理着实验室与实验用品,他们也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和影响因素,能够熟练地使用实验仪器与设备,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使得实验员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科研技术条件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训)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正式操作的顺利与否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完全脱离实验员的课前准备是不够充分的,因此辅导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主角当然非实验员老师莫属。

2学生参与实验(训)准备的意义

高校实验(训)室是一个拥有各学科实验仪器设备的实践平台和训练环境,这么有利的条件如果让大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验的了解,锻炼实践能力,增长才干。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训)课准备阶段,他们作为“半个实验员”需要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从材料到仪器设备的准备过程中都要亲身体验,不再像普通上课那样,所有东西都是拿来即用。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走入第一线的实验室会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感激发了他们对实验热情,主动地去研究实验(训)相关环节的内容,并将这种兴趣积极贯穿于课程中,促使参与的学生逐渐去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动手能力。在笔者所属实训室之例中,参与准备过程的同学通常都是在班级内轮次安排的,既有学习成绩突出的,也有理解能力一般的,当然更不乏一些理论扎实而动手无术的。在他们参与实验(训)准备工作的同时,实验员老师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参与学生的表现预先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实验(训)课程上的理解程度,预先对实验(训)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一些干扰因素做好准备。针对有共性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之中先予以强调。这种新的实践模式为实训中心提出了业务创新的思路,开拓了实践教学模式的视野。

3实验员老师的带教方法

考虑到学生参与实验(训)准备的前提是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实验员应将预留的参与环节安排在学生无课时间,每次参与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宜多于5人,过多的话不便分工和指导。学生参与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次参与时实验员应向学生介绍准备室内仪器设备和材料的存放布局,以便他们独立使用。实验员老师在安排任务时通常需要先针对一个准备环节做出示范,并向学生交待好各个注意事项,然后分工给学生进行协作或独立完成。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很多实验(训)的准备环节并没在学生教材上详尽指出,学生操作时可能只是对实验员老师的模仿,所以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指导和监督,一定要告知学生操作原理,尽可能地联系上教材内容,让学生知其所用。在第二阶段,学生经过数次参与后已有一定熟练程度,教师安排的准备内容可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他们动手的大胆性和尝试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参与到实验(训)准备的其他环节,比如应牢记相关的实验(训)项目名称,按照实验(训)课表上预定的实验(训)室使用时间,提前到达地点与实验员老师接洽,协助教师按时开门摆放好所需物料,在课堂结束时,检查卫生状况和水电安全,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训)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历经了实验室的摸爬滚打,不仅学习兴趣和知识面会得到大的提升,而且不怕脏累的劳动品质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4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参与实验(训)准备工作,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减轻实验员工作的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实验员老师都反映说同样一项准备工作,教师自己干只需要数十分钟,如果放手给参与的同学做,遇到动手不熟练的学生时教师需要边示范边指导,有时反而要花翻倍的时间。更有甚者会因为学生的一个失误将之前的所有准备材料破坏而全盘报废,从而影响到实验(训)课的正常开出,或者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应明确实验员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全过程在场,而且还要复核。学生毕竟不像实验员那样经过了大量的动手磨练有着稳定的心态,积累着丰富的经验,学生们基本上对实验(训)准备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无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的,所以对学生虽然要大胆放手,但一定是要有限度和保护的,在准备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保留部分应急材料。

5结语

在实验(训)准备工作中融入学生的直接参与,既有利于实践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学习兴趣和增强动手能力。虽然这种参与模式在实际中还会出现材料的多余消耗、增加仪器设备意外损坏的可能性、使实验员课外加班时间延长等现象,但这种参与模式让学生成为了实验(训)室和科学研究的一员,它的积极作用必将较好地在实践教学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劳媚媚,徐军,等.高校实验中心“学生实验员助理”管理实践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91.

篇5

医学检验教育自主设计实验人才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又称实验诊断,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操作技能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核心。检验专业课上所安排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们按照实验指导菜单照方实验,这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可以满足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检验专业实验课开设了自主设计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是在系统学习完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验课程之后,根据已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和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而实验课中没有涉及的,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创新设计而完成的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提供了一个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实验题目后,借助老师、互联网、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实验的关键所在,设计实验方案,在方案中适当的改进实验技术与方法,之后将初步拟定的实验方案交予指导老师审阅,老师就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后,将实验方案再次重新修改完善后进入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基础要求、详细的实验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预期的实验结果、老师的评审意见。实验方案经老师讨论批准后,学生按实验方案所需的材料、试剂和仪器等用品申请单,主管教学老师审批签字后,交实验带教老师购买,领取实验用品后按照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小组内讨论,必要时请老师帮助解决。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在专业课的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我们综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系统理论基础,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形态学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其他医学检验专业课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遵循“科学性、自主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影响因素、烯霉毒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测定、洗涤剂中磷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及抗生素对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质测定的干扰、竹纤维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的组化免疫,这些自主设计性实验无论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还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础实验,同时也贴近生活,富有意义。自主设计实验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融会贯通,而且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主设计性试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设计,亲自动手,从平时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主动设计实施实验,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将实验结果发论文形式报告并向杂志投稿,有的一个实验小组发表了4篇文章。

我们小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选择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这个题目,确定了实验题目后,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了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的审阅和修改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这个实验主要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形态学技术,而且所需的实验器材与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都能够提供。染色体显带技术在临床中对于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举足轻重,临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在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遗传学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中却没有安排这一实验,所以我们选择本实验来补充我们检验专业的基础技能实验。在充分完成实验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压灭菌)后,分别采集小组成员的静脉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体外培养,72h后加入秋水仙碱应用液后经离心、低渗处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当小组成员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的染色体时,兴奋、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向前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之前的许多课程都已经接触到了染色体,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条小小的染色体竞包含了庞大的遗传信息,控制着复杂而精细的生命活动,生命的奥秘如此神奇。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没有采用先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后再进行培养这一步骤,大胆创新,直接将静脉全血在体外培养以获得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考虑到淋巴细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离步骤繁琐,尚需要分离液,分离效果不佳,容易丢失,最终导致实验失败。通过简化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自主设计性试验,丰富了我们专业实验课程,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我们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同学都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艳,郝峰,张磊,等.优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200-203.

[2]李艳,曹慧玲,郝峰,等.PBL教学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1):68-69.

篇6

1.1临床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标本潜在危险性:

临床检验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直接接触各种标本,包括人体的血液、体液、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一方面,为了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很多实验阳性标本来自临床患者;另一方面,考虑到临床病理标本的危险性,也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采血的机会,所以在临床检验实验室部分血液标本是学生间相互采集而来的,可能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学生提供的标本应该是安全的,但近年对新生体检中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占10.08%,而且还有一些季节性流行疾病(如痢疾、腮腺炎等),因此学生提供的标本也不可能绝对安全,无论是临床标本还是学生的标本均有已知和潜在危险。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目前,由于开展生物安全教学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们通过对我校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2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仅有24.5%的学生知道医院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分为4级,但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来判断所在实验室应达到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时,仅有10.2%的学生回答正确;清楚标准预防概念的学生不足1%;66.7%的学生在实验室经历过标本外溢、玻璃器皿破损、试剂接触皮肤、皮肤刺破或划破等意外事故;有70.5%的学生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如课本、书包等)进入实验室,25.6%的学生在实验室不束长发,39.8%发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甚至有7.8%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令人担忧。

1.3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不完善:

目前,学校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已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多数条款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实验室内预防感染的制度不健全,如对血液等病理标本的外溢、离心时离心管的破裂等缺乏具体的处理措施。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也不符合有关规定,如医疗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淆不清,使得实验室的医疗废弃物无法得到合理科学的处理,学生随意处理临床实验样本和有害废物,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和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简陋,生物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等)和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等)配备不足,尤其是未能配备洗眼器等紧急冲淋设备。

2探索临床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教师队伍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首先应提高教师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认知水平,才能保证教师在授课和示教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的特点,向学生灌输生物安全知识,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注意学生细节,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按检验流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如白大褂、口罩、手套等),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如课本、书包等)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吃零食、玩手机等);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使用后的实验室用品应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实验标本污染;离开实验室要求所有学生采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消毒,禁止学生穿着白大褂去教室、操场、食堂等场所。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无菌操作观念。

2.3建立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如:采血时不慎皮肤刺伤、临床阳性标本泄漏等。因此,应针对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可能发生生物安全危害的环节,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和建立实验室事故处理制度,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以上实验室事故,应及时上报带教老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2.4规范处理实验后的废弃物:

篇7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性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免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在免疫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不同专业医学生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免疫学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快,涉及学科广,是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柱性学科,并且是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并掌握好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免疫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免疫学实验课的开展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开展并安排好免疫学实验课,对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现阶段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免疫学实验。各专业学生均采用统一的实验课教材,缺乏对医学生专业不同的针对性实验课设置,无法很好的调动起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导致了免疫学实验与将来的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因此免疫学教学迫切需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课方案,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让各专业医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学实验课调整,可以将实验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课时的1/3用来安排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免疫学实验,使新学者对免疫学的经典理论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验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2/3的课时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使不同医学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更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一、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是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要尤其重视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专业的学生特点,免疫学实验课应多设计完整的系统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开展一个小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实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老师进行探讨,选择几个可行性方案,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同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可以设计抗体的制备实验。第一步,选择佐剂开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弗氏完全佐剂(CFA),铝剂,蛋白佐剂等;第二步,动物的免疫,可以选择小鼠,大鼠,兔子等实验动物;第三步,血液的采集,可以有尾静脉取血法,眼外眶采备血法;第四步,血清的分离;第五步,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抗体的亲和力等。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之间获得的结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抗体的制备原理和特点。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将免疫学实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相关联,对他们而言比单纯掌握一种实验技能更有意义。实验教学中应以具体的临床疾病或相应的动物模型为例开展,不但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疾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上的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对本专业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的实验。以钥孔血蓝蛋白(KLH)为致敏原,首先皮下免疫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7天后,在小鼠脚掌以KLH冲击免疫,通过测量小鼠脚掌厚度来检测小鼠二次免疫应答引起的超敏反应的强度。以此为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超敏反应原理的理解。三、医学检验专业近年来,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依赖性。因此,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对实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设计临床上最常用到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实验,让学生综合采用ELISA,金标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来检测阴性标本和不同数量级的阳性标本。由于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的异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同时还了解了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四、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的重点应该安排在如何预防疾病方面。预防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因此,疫苗的研发和制备应该在本专业学生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占有绝对的分量。可以设计蛋白质疫苗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与免疫效果分析实验。让学生从引物的设计开始,到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蛋白质诱导表达与纯化,进而免疫实验动物以检测蛋白疫苗的效果。考虑到实验周期长所带来的具体实施上的问题,可以根据课时对实验课方案进行调整,先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实验线路,再对其中的具体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五、药学专业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药学专业学生正是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免疫学实验课设置可以将重点放在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达不到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课内容,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方案,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免疫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子志,2011,27(5):468-470.

[2]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84-85.

[3]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73-274.

篇8

【关键词】形态学 实验课 交叉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9-02

目前,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完整知识分割为各独立课程,对学生而言整体的知识变得零散。作为附属各学科的实验课,因配合理论教学也被分割设置。这样就割断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减少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信息量,还增加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以其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正常和异常的实验标本加深对基础医学形态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泸州医学院计划将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课最大限度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交叉融合教学。所谓交叉融合教学是指将细胞生物学、组织学与病理学中有较强联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内容的实验课有机融合,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能对比观察同一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与异常状态,通过参照、对比学习得出结论。这不仅使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关联化更强,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 传统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多年来,大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设计,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随着系统的医学知识被人为地分割为诸多学科,与之对应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对同属于形态学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多个形态学科而言,即使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也会因为分段的理论课程安排而让知识点变得分散,既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在泸州医学院学习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这三门课程及与之配合的实验课,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在大一上期学习细胞生物学,观察正常的细胞结构;大一下期学习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大二下期学习病理学,观察发生病变的异常细胞、组织等。总结实验课内容分别是:观察正常形态(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状态(病理学)。因此,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附属教学,不仅存在相关课程的实验方法相近、部分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存在联系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弱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提高了三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难度,这无法满足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泸州医学院计划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交叉融合教学。

二 形态学实验交叉融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泸州医学院为优化形态学实验教学,增加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整合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计划对实验教学进行分类编排和整合,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正常―异常、健康―疾病的整体性主线,打破长期以来实验课局限于单学科的格局,实现跨学科和跨课程教学,使形态学实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泸州医学院形态实验室现已拥有6间普通实验室、6间显微形态数码互动实验室、2间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互动化,构建了让学生从视、听、思维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循序渐进性学习训练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平台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参照、对比学习,避免以往知识点间的相互分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融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以“正常―异常”的思路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做设计,做到淡化学科界限,对实验内容有较强联系的实验课程采取融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保持系统性。比如:在学习正常的肝脏组织镜下结构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图库、视频资源,对比观察各种病变肝组织的数码切片。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对细胞生物学、组织学教师进行病理学知识的培训,对病理学教师进行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知识的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纵向深入、

横向联系的教学方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和研究实验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结束后,召开一次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交叉融合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意见,确保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

三 形态学实验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挑战与意义

目前,对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形态学实验课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意味着:(1)打乱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秩序,如:将三个学期分开进行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整合为在一个学期同步进行。对医学知识背景贫乏的大一新生而言,同时开展三门学科的理论课程,难度性偏高。(2)教师知识结构的不适应。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教师,若要在实验课上融会贯通地传授系统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的内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3)形态学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确定新颖、精辟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研制出新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所以,在形态学实验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当前实行交叉融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并不高。

虽然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在当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存在重重困难,但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医学院校正积极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力争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所以,为满足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向系统性、整体性、阶梯形发展,在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1~582

[2]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南方医学教育,2012(2):31~32

[3]李渊、吴淑燕、顾冠彬等.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3~1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