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09:58: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 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四力”模型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关键词】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二、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2]杨艳.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关键词:行业背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9-02
一、前言
我国工商管理学科从1993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到2007年已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开设率达到53%,在2007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工商管理专业曾经为最热报考专业排行榜中的第三名。但由教育部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的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进入前50名,这一调查说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农业、交通、矿业、电力、建筑、医药等诸多行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工商管理人才,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呈现出“大一统”的状态,未体现各高效的行业特色,缺乏针对性,体现在定位不明确、相似度高、过于偏重理论等方面。行业背景高校相比其他普通或综合类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有许多的优势,如何利用行业背景的资源,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是目前行业背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实践环节四个方面提供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二、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资源,把行业特色融入到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构建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创建有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入手。
1.确立行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学科建设目标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基于行业背景的工商管理教育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行业背景、学科特色,确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充分体现出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与行业个性。应确立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背景行业特点,了解背景行业生产运作流程、熟悉背景行业管理体系的特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符合背景行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背景行业行业主管、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调整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将行业特色融入课程模块,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工具技能课程的比例。应重点构建两大课程体系:一是以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注重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境和应用方式的研究,尤其要注重结合背景行业的管理环境特征以及管理方式,注重吸取校外专家、企业人员、政府官员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传统课程。二是以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设由专业教师、实践导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实验模拟课程,为学生营造高效运转的仿真环境,提高学生的模拟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可以创办企业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充分调动学校和背景行业企业的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与实际部门人员沟通,接受实际部门管理人员的点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以及自主创新的平台。
3.利用行业资源,打造行业特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于行业背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为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两点:一是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人才,从合作企业中遴选专业人才充当兼职教师,同时可利用行业背景构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各部门优秀专家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开展讲座,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从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知识与辅导,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去行业企业学习,丰富专业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解社会需求、具有操作能力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师队伍。
4.创建行业特色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节。首先,利用所拥有的行业企业背景资源,依托行业背景举办和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比赛或计算机模拟大赛,如管理决策大赛、营销策划比赛、ERP运用大赛等,让学生在比赛或模拟中深化理论知识,了解行业背景。目前几乎国外所有商学院在战略管理课或市场营销课中都在使用“企业竞争模拟”这种游戏软件,结合行业特色,举办相关沙盘演练,有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可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实地考察合作研究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去,研究是实践的核心,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鼓励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者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课程讲座改变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并帮助学生举办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第三建立行业实习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行业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以及熟悉行业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来,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毕业后能定向就业,缩短了社会适应期,易于被用人单位接受。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企业而言,既可利用高校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也可依托高校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人才,提高用人效益。
三、结束语
基于行业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切实的将行业特色融入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强化行业意识,把为行业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立足于行业特色,但不能固步自封,不断优化学科资源,增强学科实力,强化学科特色。切切实实的把行业背景与资源优势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内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行业背景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2]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7-218.
[3]余晓钟,苑霞霞.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4]王振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0-52.
关键词:工商管理;特色学科群;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5-02
一、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更注重对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学科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对于经管类大学,优势学科群打破了行政体制性壁垒,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平台,使多学科的师资、课程、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研资料等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一方面避免了“麻雀式”的重复建设,让以往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存量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用到最有效用的地方,实现增量资源及时有效扩大。因此,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庆工商大学立足本校经管类特色学科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二、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
重庆工商大学是以经管文为主的经管类特色院校,拥有重庆市高校规模最大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在新形式下,重庆工商大学提出了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打造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团队和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学科体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要求,使本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是:第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第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第四,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人才“四位一体、交融互动”国际化培养模式。第五,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创新、五项任务”的建设内容,即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制和机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发展一批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出产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成功推进一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瞄准成渝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内相关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围绕企业价值链,构建学科生态链。强调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并突出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专业,以及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等专业。
2.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积极探索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规律及其对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特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于专业间的协同提高本学科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协同相关院系的发展。全面整合科学研究和教师资源,统筹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学科规划规范相关专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发展计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科的发展,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3.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监控机制,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教学资源库,升级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评估机制、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工作站,完善校企联盟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工作模式。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多渠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培养1~2个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外高级人才为团队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争取引进国外高学历人才1~2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优势教学科研团队。形成5~8个优势教学科研团队,每年推出8~10名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出国交流、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拓宽交流渠道,拓展教师队伍视野。每年派遣2~4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使50%左右的教师有国内外学习访问的经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遴选和培养企业与社会实践双师型、专家型教师8~10名,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的发展。
5.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6.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服务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本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标准,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将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纳入到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中。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发展机制,加强统筹,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创立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使其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7.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科发展工作计划,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资格认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同时,要努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制定科学的留学生培养计划,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围绕着激发和调动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国内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上清晰了解到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且缺乏针对性。
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性人才。相比而言,国内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没有明显差异,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办学特色及高校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二)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西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而国内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被确定了专业课程,完全被忽略了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毫无自主性。另外,学生在选修课程上的选择也是很少,灵活性很低。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的课堂讲授,基本上没有研讨类教学、实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被灌输的是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西方高校的教学则是带有思考、研究和创新意识的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
(四)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探索前进的学科,并且工商管理课程也应该是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开设了七、八年,教材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很少有补充更新。而西方高校则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
(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国家规定的大纲为基准,主要开设理论性主干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立工商管理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可以将工商管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特长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包括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特长课程模块则由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特长模块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些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