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设计标准8篇

时间:2023-10-11 09:58: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计标准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商业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也可以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以及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内涵是要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影响,要做到节约能源及各种资源,同时提供安全、健康而舒适性良好的空间。绿色建筑要提倡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同时也要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1.绿色建筑技术的涵义

绿色建筑技术属于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不是独立于传统的建筑技术,而是要采用“绿色”的技术对传统的建筑技术进行重新的审视,是传统建筑技术与新型学科的交叉与组合,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采用,既可以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而高效的使用空间,也能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而所谓的绿色建筑技术就是指应用这一技术所建造的建筑,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2.绿色建筑技术实施的目标

绿色建筑技术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为原则,在施工中选用绿色的建筑技术,以绿色建筑为建设的目标,在节能、节材以及室内外环境控制的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建筑技术要求进行实施,进而确保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将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加大绿色环保以及再循环材料的利用,体现“节能与环保”的理念,在户型、给排水、电气暖通等设计中突出体现“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

3.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还缺少一致性的认识,因此在实施上的差距较大,而绿色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我国近几年在全面的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并争取在5年内在全国新建建筑达到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争取三分之一以上的既有建筑基本上实现节能的改造,而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实现节能的百分之五十。到2020年绝大部分的既有建筑就可以实现节能改造,新建的建筑全部实现建筑节能为65%的总目标,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下降20%,而我国建筑的资源消耗水平也将接近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商业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节约与应用

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中的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绿色建筑技术,以适用为设计的总体原则,避免采用没有功能作用的各种装饰的构件。首先是利用本地材料,采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利用可再循环材料而做到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可以再室内采用灵活而适用的隔断,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在设计中要合理采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高强度的钢材等,以节省空间及材料用量。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利用绿色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分类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使得建材可以得到循环的利用。在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办公楼等可以通过复合的空间设计,或者采用灵活的隔断等功能,来实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特点,商业裙楼之间也可以采用钢结构的连廊连接。

2.商业建筑设计中节约土地设计标准的应用

在节约土地和室外环境的评价中,可以从地下空间的利用入手,详细分析场地的通风设备、噪声的处理、日照的环境等情况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可能造成的各种场地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定出绿色施工组织方案来保护周围场地和环境。同时避免幕墙光的污染,限制溢出商业建筑物以外的光线。同时也可以在主要的道路沿线结合景观来设置复层的绿化带,降低交通噪声对场地的影响。

3.节约能源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在节约能源的方面中,要注意控制商业建筑的窗墙比以及建筑的朝向,在建筑的外墙以及屋面采用保温的措施,在外窗采用高性能的节能玻璃和遮阳的构件,同时采用节能空调系统以及照明系统等措施来实现商业建筑的节能目标。此外,可以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的余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生活热水以及其他的节能设备。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模拟优化建筑幕墙来开启位置,对室内的自然通风状况进行优化,为商业建筑创造出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水资源的节约问题,也要采用绿色的建筑技术,例如可以收集天然雨水和蒸汽凝结水来用于室外场地景观的补水和绿化浇洒,节水器也可以利用到商业建筑中。

三、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绿色建筑准则

1.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

除了了商业建筑中注意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也要注意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室内的设计要结合建筑立面来设计遮阳反光板,分区照明并控制优化的采光设计。同时分析室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源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噪声功能区,进行优化的隔声设计。在商业建筑的室内做到视野优化设计,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区域中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2.把握绿色建筑准则,对商业建筑中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的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很强,商业要实施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管理,尤其注意商业建筑中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处理方法。在商业的建筑中注意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要提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对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的办公楼中的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合理的监测系统。

3.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全过程

要参照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标准设计来建造商业建筑,并倡导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商业建筑的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创新性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施工目标、绿色施工的导则等纳入到建筑设计的合同中,在确保绿色生态目标落实到项目建设中并兼顾技术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夏春海,刘鹏.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J].暖通空调,2012,10.

[2]敖雷.绿色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2,09.

篇2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伴随着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使用,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应用、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的形成,以及评估系统的更深入的完善,促使绿色建筑投入成本减小,提高了使用率,进而带动了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特别是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绿色建筑设计是国际上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因此,探讨商业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分析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得节约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保证利用最低的污染以及最少的能源来创造建筑物的价值最大化,最终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舒适和高校的建筑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这就对设计有如下几点要求及原则:

1.1主题和谐

建筑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一种互相约束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建筑物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合,通过和四周的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相互交融,从而进入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形成一个和谐的建筑群体,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对此,在设计之初应该重视应用当地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资源,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1.2降低损耗

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术语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很多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引起了很大的损失,损坏了原有的自然和谐环境。因此,在对商业建筑设计中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应用最佳的计划进而提升资源及能源的使用率,节约用水、节省用电、降低房屋的保暖及制冷方面的能源浪费,这些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应该对建筑耗能的每个环节加以管理,积极应用新型技术、合理使用绿色能源,努力使用自然条件直接获取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2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及其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绿色为建筑设计技术的含义

绿色建筑技术指的是使用这一技术建设的建筑,具有健康、舒适的室内空间,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在建筑的生命期限内的各个时期,都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建筑技术术语技术研发范围,它也不是独立于传统的建筑技术,而是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对传统的建筑技术进行再次审视,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建筑设计技术相符合的。应用这些绿色技术能够形成一个适合商业活动的室内空间,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2绿色建筑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2.1.节地和室外环境

在对节地和室外环境的评价过程中,项目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进行设计和考虑主要为噪声、场地通风、优化设计和日照环境的模拟分析;室外地面透水性的设计和场地生态景观建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设计适当的绿化方案来保护场地的环境。幕墙光要尽量避免污染,玻璃的可见光放射率要小于零,从而防止照明光污染,室外景观的照明要保证没有直射光射入,对溢出建筑物范围的光线要进行有效的限制,在商业建筑的主要道路沿线,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带的设计,以减轻噪声对场地环境影响;商业建筑物内部车行道和人性道路的铺设都应该使用透水砖,停车场如果是地面的,需要使用植草砖设计。这样能够降低热岛效应,地下水涵养率也会增加,地表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证透水地面设计面积至少为室外地面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2.2.2.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效率的提升

商业建筑的设计中,能源利用评价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技术进行考虑:外墙与室内墙面的报温措施要做好;其中外墙使用性能高的节能玻璃和外部遮阳组件,并且利用节能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手段来提高商业建筑的节能率;窗墙比和建筑朝向要控制好;如果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应该使用可调新风比或全新风措施;排风系统使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使用高能效比空调机组;建筑需要的热水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余热来提供,也包括水泵和电梯等节能设备;商业建筑的照明利用节能灯具进行控制。

采取自然通风模拟的方式对建筑幕墙的开启位置进行优化,同时对室内自然通风状况也要进行优化,建立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冬季的迎风面风压很大,就需要提高外窗气密性,以此来降低冷风渗透而造成的采暖能源消耗;利用新风热回收措施、可调新风比措施和变频调节措施对空调设备的能源消耗进行控制,以节约系统能源消耗;生活热水等热源的提供可以采用蒸汽凝结水的余热来提供,根据商业建筑的结构、照明和采暖空调系统等系统设备进行考虑,最大限度提高节能率,利用对系统设备、遮阳和建筑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商业建筑的总消耗能源低于国家标准,或者低于备案节能标准值的百分之八十。

3.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

商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项目,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分析:节水管材、计量水表和管件的充分利用;绿化带的灌溉利用微灌或者喷灌方式以达到节水目的,节水器具的使用需要按照用途来确定计量水表的使用;利用水质监控设备、精华设备以及雨水净水系统设计;并且在绿化中的灌溉方式采取微灌和喷灌方式,最大程度对雨水和蒸汽凝结水进行回收并用于绿化使用。

2.2.4建筑材料资源的利用

一般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可以节省开支投入;选择高性能建筑材料,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可以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新型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性小;建筑空间应该使用较为灵活的隔断,这种隔断对于商业活动非常适用。商业综合建筑的适合做通过复合空间设计,使用灵活的隔断,将室内空间的灵活性展现出来。

2.2.5室内环境质量。

建筑内应该与建筑的里面设计遮光反光板相结合。分部位进行照明管理并优化采光设计;研究建筑空间内每个功能区域的噪音来源,科学安排有噪音的功能区域,对隔音设计进行优化;在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中凭借仿真模拟途径对通风进行设计优化;建筑空间内视野的优化设计:中央空调系统使用可以单独启动和调节温度湿度的空调尾端,同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部分安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确保人民能够在舒服健康的空间内进行商业活动。

3.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应用有利于设计工作人员更加灵活地提出更优的设计方案,能够客观全面地掌握并清除建筑耗能形势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取得比较理想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为商业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敏坚;绿色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方法[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9年10期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 二星级 设计目标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部分,根据一般项、优选项的达标得分情况,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为实现绿色建筑二星级的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方面细化绿色建筑目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地下空间的利用,室外风环境,景观中关于乡土植物和乔灌木的选配,室外透水地面的铺设面积及计算。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设备选型,室内通风模拟分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于景观用水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节水喷灌设计,节水率计算。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构件功能说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场地废弃物处理。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光环境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建筑热工条件计算。

二、二星级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L/m/h,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实现雨天无路面积水,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的步行体验。另外,地面材料的密度本身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地面从而降低整个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因此,透水地面可以有效的补充项目地下水系及缓解区域内的热岛效应。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需求。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

2.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表或地下浅层地热等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既能供热又能制冷、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根据冬季热负荷情况设计地埋管系统,保证地埋管满足冬季制热高效运行,夏季制冷时地埋管不能满足供冷需求的部分,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水、节电、省材、省地,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节能、环保。

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 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光伏幕墙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幕墙的结合,体现了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将光伏玻璃替代普通的幕墙玻璃来达到发电的目的。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三)雨水回收技术

雨水回收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技术手段,可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冲厕等。其中,屋顶 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回用,处理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但需要增加独立的收集管道;而地面雨水杂质较多,污染物成分复杂,需要经过沉淀精滤等处理后回用,处理工艺复杂,但收集混合雨水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不增加集水管道投资。

雨水回用专项设计要求:

1.以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

2.根据项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3.绿化、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误饮误用。

(四)节水绿化

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选用本土植物

在制定景观绿化方案时,甄选植物种类,不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尽量减少草坪面积。选用适宜当地本土的、耗水量少的植物品种。

2.选择非传统水源作为绿化用水

绿化及道路浇洒采用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绿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明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如管道标识等防止误饮误用措施。

3.合理布置绿化管网,采用节水浇灌措施

按照植物品种选用浇洒方式,采取喷灌、微喷灌或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配备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实现节水管理。

(五)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在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时,CO2 浓度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如果室内空气中 CO2 浓度太高(大于 1000ppm),就会感到空气“不流通和不新鲜”。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不好可以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疾病,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由通风不良引起。CO 是由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对人体危害较大。高毒性的 CO 可以通过不良维护的或不正确调节的供暧系统进入室内。测量环境空气中的 CO 浓度,可保护人们不会因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而中毒。

为了使室内 CO2 的浓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应在要求较高的场所(如五星级酒店)或人口密集场合(如超市、百货商店及餐馆)设置CO2 浓度检测器,与空调的新风系统联动,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地下室大空间设置 CO 浓度检测器,与通风系统联动,保持通风良好。

(六)自然采光技术――光导管

光导管,也叫导光管,导光筒,比较正式的名称有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日光照明系统等,是一种用光导管将室外的自然光引进到室 内的装置。与之配套的还有采光装置,以及漫射装置。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是现代绿色建筑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走廊、办公室、厂房、车间、场馆等白天需要开灯的地方。

(七)幕墙节能技术措施

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的前提下,需考虑如何避免光污染。同时,为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自然通风效果,应尽可能提高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

1.避免幕墙光污染

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 的要求,玻璃幕墙材料的反射比应低于 0.3。

2.幕墙的气密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规定的 3 级。

3.幕墙可开启

幕墙的设计需要设置可开启部分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玻璃开启比例需达到15%以上。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DGJ32/J96-2010,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篇4

关键字:排水系统给水系统标准 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China's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ed rapidl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economic life and production quality, standards of construction products increasing requiremen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uilding product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increasingly deepened, with the position of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design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personnel to carry out technical standard design and basis,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tandard and design to mee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quality control, has become the ke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Keywords: application of drainage water supply system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U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产品的各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加深,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标准和依据,如何正确理解标准及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规定控制的质量标准,成为了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water supply system)给水的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是指通过管道及辅助设备,按照建筑物和用户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组织的输送到用水地点的网络。电厂的给水系统由给水泵、给水管道和阀门组成,其任务是保证连续可靠地向锅炉供水。通常把给水泵吸水侧称为低压给水管道系统;给水泵出口侧称为高压给水管道系统。

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sewerage system)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用以除涝、防渍、防盐的各级排水沟(管)道及建筑物的总称。它主要由田间排水调节网、各级排水沟、蓄涝湖泊、排水闸、抽排泵站和排水容泄区等组成(见图)。排水区的多余水量首先汇入田间排水调节网,然后经各级排水沟或经湖泊滞蓄后再由排水闸或抽排站排至容泄区。

建筑给水排水标准

3.1建筑给水排水标准的适用

(1)应当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为设计依据,对于各种设计手册,技术指南,设计指南等只能作为参考,设计人员不能本末倒置,将技术措施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设计依据包括依据性资料和工程建设标准。当发现标准条文要求与手册或者技术措施要求存在差异或矛盾时,应以标准为设计依据,不可随意更改。但是如果设计人员对某些规范的要求有认为不合理时也可以和主观部门沟通。

(2)明确体系关系

明确体系关系即明确建筑给水排水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业标准三个层次的关系。上层标准的内容包括其以下各层标准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术要求,并指导其下面各层标准的具体实施。所以,当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当首先满足上一层标准所指定的基本要求,再按照下一层的要求去实现设计,当出现上下条文的矛盾时,应当以上一层标准的内容理解为标准,斟酌上层标准后,在考虑下一层的标准内容,达到两者的统一。

在写设计依据的时候,也应当分清层级,上下规范要分前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消防设计的通用标准,工程界通常称之为“母规范”,其他消防设计专业标准为“子规范”,“母规范”通常规定“是否设置”,“子规范”则规定“如何设置”,当对“母规范”与“子规范”的内容理解存在矛盾或争议时,则以“母规范”为准。设计人员在判断是否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依据“母规范”而不是“子规范”来执行。

(3)对于范围的界定

标准内容只针对符合该标准适用范围内的工程项目设计提出技术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必须理解掌握标准界定的适用范围,才能准确使用标准。例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两个规范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以居住小区为界定,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只适用于居住小区。

在消防的设计中范围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同为消防设计的“母规范”,其中有很多规定是设计人员容易混淆和矛盾的,例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消火栓设置消防水泵启动按钮”这一规定是强制性的,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是非强制性条文。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消防设计时应首先分清标准适用范围,再仔细斟酌规范要求,以求设计准确。

(4)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区别

我国《标准化法》规定,涉及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余均为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推荐性标准自愿采用,但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政策法令,或者工程建设具体项目的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后,就必须执行,带有强制性。2000年1月30日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做了以下规定:“凡是在勘察、规划、设计、施工中擅自更改强制性标准的,或编制标准设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处以罚款。”通常情况下,公告部分会列出哪些条文是强制性,在正文中则会用黑体字显示,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必须把握好强制性和推荐性的区别,强制性的条文必须遵守,虽然推荐性的条文不要求必须遵守,但是其有着不同的严格程度,设计人员必须仔细斟酌条文的区别。

结束语: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在建筑技术的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宜用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技术成果和设计新思想。适应了建筑产品的多功能化、宜人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建筑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技术上的创新性改进。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与建筑内、外部系统的对接和与相关专业技术的衔接上进行了设计理念的更新。这些新技术新设计思想应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体现出来,提高技术设计水平,适应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的技术已用于工程实践中,并已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姜文源.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J].给水排水,2002,28(6):87—95.

[2]杨敏.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及关键技术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2009.12(3):56.

陶源1985年2月13日

籍贯 重庆北碚

单位 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重庆事务分所

职称 助理给水排水工程师

篇5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优化;效益;途径

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1]。

1.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计量单位、符号、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2]。在某一专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标准的基础标准例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 2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一般是指为标准化对象制订的共性标准,具有广泛性,涵概率比较高,适用的方面比较广,也可以作为专门使用的标准与依据,比如具体的卫生与环保要求、施工要求管理技术等,通用标准主要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 3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指的是针对标准化对象的通用标准的补充与延伸的专项标准,覆盖面较小。比如适用于工程的规划、施工等步骤的质量验收要求与方法,关于卫生、环保的要求与规定也属于专用标准的范畴。

二、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分析

2.1要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协调

建立健全的建筑给排水体系是建筑设计工程的基础,在室内给排水环节,需要遵循我国建筑室内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完全落实好建筑给排水设计步骤与应用程序。近年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建筑给排水项目的实践,吸取了丰富的经验,矫正了相关的错误,并紧跟国际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的优秀的案例与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给排水的具体设计。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一直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科学化的体系构建。我国的建筑由于需求量巨大,对于排水资源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工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践人员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建立完备而合理的排水设计体系,加快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完善。

2.2规范设计标准,保证居民生活

随着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与进步,对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当前发展的趋势。对于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防火设计,避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我们应规范设计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协调与兼顾。这就要求相关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遵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健全高层建筑的管道体系,同时要将防火设计作为设计的重点来抓,保证室内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利用防火套管等措施进行防火,保证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常见的民用住宅建筑的建设中要将生活给排水设计作为重点,我国建筑的排水设备地漏装置不合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设计中应把握用户需求,按照设计规范标准对地漏装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尤其是阳台、卫生间等地方的地漏设计。

在建筑空间设计地漏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环节,以防有害气体的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建筑设计都忽视了地漏设计,尤其是装修过多次的建筑,容易造成地漏数量的减少[3],一旦缺少地漏装置的支持,就会水分渗入地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与影响。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按照设计的规范标准进行管线的布置,先根据实际情况排水管线位置的确定,利用设计标准体系进行规范,保证管线处于适当的间距。同时要注意普通塑料排水管道的使用,防止因其管壁太薄而发出共振噪音,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建筑给排水应用方案的更新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要遵循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保护用户自身的利益,为用户提供便利与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协调。

对于高层建筑要合理的进行消防系统的设计,按照排水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施工,工作,使用合适型号的排水管,有效的对火灾情进行控制。对于塑料排水管要进行管径的控制,还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消防水泵,保证居民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水栓的安全设计与施工,有效的对火灾蔓延进行防治,提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对地漏设计进行优化,按照我国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实施与设计,控制地漏水封的深度,与防涸功能的相适应,摒弃传统的

地漏设计的应用。在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对于特殊地段应采用特殊的地漏设置

比如在淋浴间工作中,可以采用DN75型号地漏,将地漏与存水弯配合使用,不提升了美观性,还对水封深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给水管设计中需要采用正规化的土建支模,为了防止建筑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渗漏,土建施工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预埋套管的方式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排水管道在材料选择上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选用特殊的隔音材料,管道在施工中也可以加入减压阀门,从而更好的防止了共振噪声的产生,为人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物设计中还应结合节能性分析,近年来,太阳能环保系统的设置为建筑设计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性,节水型器具的广泛普及与运用,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并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经济开支。建筑设计人员应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四、结束语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设计标准,同时要考虑节能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控制有利于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健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协调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以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雄华. BIM技术在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美标;建筑设计;车站;对比;计算;疏散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一)标准对比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过高速铁路的长足发展,结合大量的科研、实验工作,我国制定了适应不同速度不同技术条件的规范标准,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路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设计标准是我们一切想法、设计理念实现的基石,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中美标准的对比与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规范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国规范,并通过借鉴国外规范中的精华,更好的完善我国相关规范法规的建设。

(二)研究方法及目的

国外标准庞大繁多,美国铁路标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现行标准,也是很多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所采用的审核标准,本文主要通过菲律宾北吕宋铁路BOCAUE车站的工程实例,选取了车站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计算进行对比,为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提供模板,赢得业主的信任,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采用的计算单均已通过法国SYSTRA咨询公司审核认可。

二、中美铁路建筑计算对比

(一)站房面积的确定

1.中国标准中站房公共区域面积的确定

中国标准中对于铁路站房的面积是根据《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中之规定确定相关区域的面积规模:

(1)旅客车站的建筑规模,应分别根据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按表1.0.5-1和表1.0.5-2 确定。

表1.0.5-1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

表1.0.5-2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

(2)中型及以上的旅客车站宜设进站、出站集散厅。客货共线铁路车站应按最高聚集人数确定其使用面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应按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其使用面积,且均不宜小于1.2m2/人。

2.国外标准中站房公共区域面积的确定

站房公共区面积可根据公式检算得出,下面以Bocaue车站为例进行检算:

Bocaue站为地上二层桥式车站,远期高峰小时行车间隔为3分钟,建筑面积3212 m2。

本站的相关计算全部以车站2032年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表为依据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计算参照标准为:在高峰小时时间短,3分钟内该站上下行乘客总和不应超出该站站厅公共区的容纳极限,计算公式如下:

M = (Q上行上车, 下行上车 + Q 上行下车, 下行下车)/20×P

where:

Q 上行上车, 下行上车, Q上行下车, 下行下车―高峰小时内的车站内上下车人数的总和

P C 站厅可容纳的乘客密度, 采用P = 0.5 m2/人

M C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 (m2)

M = [(1036 + 425) + (2314 + 2053)]/20×P

= (1461 + 4367)/20×P

=5828/20×0.5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最小需要 = 145.7 m2

该站实际站厅面积 =1309 m2

满足要求

(二)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1.国内规范中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在国内设计标准中无论国铁设计还是地铁设计,匝机数量的确定都不属于建筑专业设计范畴。

2.国外规范中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在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标准(NFPA130)中则明确规定了每台进出站匝机的通过能力,建筑专业根据设计客流量对匝机通过能力进行检算,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Bocaue车站3分钟内上车人数总和为:(1036+2314) /20 = 3350/20=167.5 = 168 人

相应下车人数总和为:(425+2053)/20 =2478/20= 123.9 = 124 人

进站匝机(门式)每分钟通过能力为25人/分钟(NFPA130)

由此得出3分钟通过能力为75人/3分钟

因此,168/75 =2.24=3台进站匝机可满足设计要求

出站匝机(门式)每分钟功过能力为20人/分钟(NFPA130)

由此得出3分钟通过能力为60人/3分钟

因此,124/60 =2.07=3台匝机满足要求

(三)站台宽度的确定

1.国内站台宽度的确定

国内标准中关于站台宽度的确定分为国铁车站和地铁车站两种,其中国铁车站站台宽度的确定不属于建筑专业设计范畴,设计过程中由站场专业提供相关设计数据。

地铁车站相关计算(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确定车站侧站台宽度,车站按晚(或早,取数值较大者)高峰客流量控制,高峰小时客流量为x人次/h,客流量超高峰系数按y(1.1-1.4视实际情况而定),则车站设计客流量为x×y=z人次/h。

2.站台宽度及形式

车站侧站台宽度计算:

b= +ba或b= +M

取其值较大者

岛式站台宽度计算:Bd = 2b+n.z+t

侧式站台宽度计算:Bc = b+z+t

b―侧站台宽度

n―横向柱数

z―柱子宽度

t―每组人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宽度之和

Q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

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

ρ―站台上人流密度(0.33-0.75)

L―站台计算长度

M―站台边缘至屏蔽门立柱内侧的距离,无屏蔽门时则该值取“0”

Ba―站台安全防护宽度(0.4),当采用屏蔽门是以M代替ba

3.国外站台宽度的确定

国外设计标准(NFPA130)中对车站的站台宽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筑专业可根据设计客流量,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车站设计站台宽度的最小极限值,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W(站台宽度)=(Q×P+t×l)/L+ba+s

Q-客流量(上下车)

P-客流密度 (0.5)

ts-楼梯宽度

ls-楼梯占用站台长度

te-扶梯宽度

le-扶梯占用站台长度

L-站台长度 (Bocaue站为180 米)

ba-安全保护距离 (根据NFPA130规范,应为0.45米)

S-站台外侧空间(根据NFPA130规范,应为0.3米,仅用于侧式边站台)

北站台最小宽度计算如下:

根据NFPA130中规定,车站人流计算中应考虑漏记单列行车间隔的影响,因此计算中的客流量应以两列车计算,本条规定类似于我国地铁设计规范中的超高峰系数影响(计算客流量乘以1.2~1.4的系数)

Q=(1036+425)/20×2=146.1 =147 人

ts=2.4 m

ls= 19.9m

te=1.75 m

le= 6.2 m

W(北站台宽)=(147×0.5+2.4×19.9+ 1.75×6.2 )/180+0.45+0.3=1.48 m

南站台最小宽度计算如下:

Q=(2314+2053)/20×2=436.7 = 437人

ts=2.4 m

ls= 19.9 m

te=1.75m

le= 6.2m

W(南站台)=(437×0.5+2.4×19.9+1.75×6.2)/180+0.45+0.3= 2.64m

NFPA130计算满足了每名乘客0.5 m2的最小需求,但并未对侧站台宽度做出规定,而我国地铁设计规范中则通过公式计算车站台宽度,且规定了车站台的最小宽度,更加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最终整合楼扶梯宽度和结构柱宽度得出站台最终计算宽度,因此我国地铁设计规范在站台宽度计算中,较NFPA130更加合理、安全。

(四)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1.国内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国铁规范中视站台为室外安全区域,不考虑防火分区,未对逃生时间做出任何规定,站房部分则通过防火分区的划分保证乘客安全。

地铁规范中则只针对地铁车站的特点规定了乘客在火灾情况下从站台疏散到站厅的时间应小于6分钟,站厅和站台均需满足防火分区的要求,计算方法如下:

总疏散人数:按站台上的候车人数+一列车乘客+车站内工作人员按20人计。

事故疏散时,除1部扶梯检修,其余均改为上行。

T(疏散时间)= 1(安全反应时间)+(Q1+Q2)/ 0.9[A1(N-1)+A2B] ≤ 6min

Q1--一列车人数=1860(人),Q2=候车人数(人)

A1--扶梯通过能力=9600人/h=160人/min

N--扶梯数量

A2--楼梯通过能力=3700人/h=61.67人/min

B--楼梯宽度

我国目前防火规范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研究工艺防火措施、控制火源,防止火灾发生,进行必要的分隔、合理设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构件的耐火极限等,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及其蔓延,但在相关计算方面则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公式和标准,地铁规范中虽针对乘客从站台到站厅的疏散时间给出了计算公式,但公式并未考虑乘客从站厅到室外安全区域的疏散,且计算中并未采用模拟乘客走行计算方法。

2.国外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国外规范未对车站划分防火分区,在火灾情况下将站台和站厅同样视为危险区域(考虑车厢发生火情,威胁站台上乘客的安全),计算中模拟火灾情况下乘客从车站各个点疏散到室外的路径,并将各个路径及所需时间相加。在火灾情况下,站台上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所需时间小于4分钟,且将所有乘客安全疏散到室外所需的全部时间小于6分钟则满足设计要求。

美国防火规范规定的性能标准是建立在火灾试验、计算模型和评估模型之上,试验数据和计算、评估模型地可靠与否是决定性能标准可行与否的关键。对一般情况,规格式标准是首选的方法,面对比较复杂的情况,用规格式标准无法满足安全、经济、合理等要求时,则需要采用性能标准来帮助设计者进行优化设计。规格式标准解决普遍问题,性能标准解决个案问题。

Bocaue车站计算实例如下:

如需计算车站全部乘客疏散时间,需先确定火灾发生时有多少乘客需要疏散

疏散人数计算:

车站疏散人数 = 站台上的上车人数 + 区间人数(即未进站前,车厢内的全部乘客)

此处根据NFPA130的规定,同样需要考虑最不利情况下,漏记单列行车间隔的影响,因此计算中的客流量应以两列车计算

北站台需疏散人数=[1036×2(漏记单列行车间隔)+13648(区间人数)]/20= 786人

南站台需疏散人数=[2314×2(漏记单列行车间隔)+(20940)( 区间人数)]/20=1278.4 = 1279 人

计算所得人数为全部车站疏散人数,由于国外规范规定车站站台上应设有直通室外地面的疏散楼梯,因此,车站站台上全部乘客应分为通过楼扶梯疏散到站厅内的乘客和通过疏散楼梯直达室外的乘客两类

以下计算中各种交通方式(楼、扶梯、匝机等)的通过能力均引自NFPA130中的规定

北站台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北站台全部需疏散人数 C Fp(站台疏散时间) × 站台直达室外疏散楼梯疏散能力 =786 C 1.97(随后计算得出) ×133= 523.99=524人

南站台站厅需疏散人数 = 南站台全部需疏散人数 C Fp(站台疏散时间) × 站台直达室外疏散楼梯疏散能力=1279 C3.21(随后计算得出) ×133= 852.07 = 853 人

疏散分析(使用高峰小时3分钟行车间隔进行计算)

北站台(上行)疏散路径模拟

疏散方式 毫米 人/毫米 分钟. 人/分钟

火灾发生――清空站台

楼梯 4800 0.0555 266

扶梯* 0 0.0555 0

站台疏散楼梯2400 0.0555 133

小计疏散能力 399

通过匝机

匝机数量7台(进+出)(能力=每分钟每台50人) 350

特殊通道1200 0.0819 98

小计疏散能力448

通过出入口台阶

台阶 14000 0.0555 777

扶梯 0 0.0555 0

小计疏散能力777

其中*代表火灾情况下有一台扶梯无疏散能力

最远点模拟疏散走行时间 m m/min minutes

从站台到室外安全地带

站台上 T16037.70 1.59

站台到站厅的楼扶梯 T27.65514.60 0.52

到达匝机 T33637.70 0.95

匝机到出入口台阶 T41137.70 0.29

台阶到安全地带 T50.4514.60 0.03

全部走行时间 = T=T1+T2+T3+T43.38

NFPA测试1: 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时间需小于等4分钟

FP (清空站台时间) = 站台需疏散人数 = 786/站台疏散能力=399

FP = 1.97 分钟满足要求

NFPA测试2:全部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时间需小于等于6分钟

如需对测试2进行验算,除上述计算中确定的模拟走行时间外,设计还需考虑乘客在各种交通瓶颈处(如楼扶梯、匝机等)的等候时间,因此模拟计算如下:

Wp (站台楼梯口处的等候时间)

Wp = Fp CT1

1.97-1.59 = 0.38 分钟

Wfb (匝机前等候时间)

Wfb = Ffb- 较大者(Fp 或者 T3)

Ffb = 全部客流通过匝机所需时间

Ffb =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匝机通过能力=524 / 448 = 1.17 分钟

Ffb = 1.17 分钟

Wfb=1.17-1.97= 0 分钟

Wc(出入口处等候时间)

Wc = Fos- 较大者(Fp 或者 Ffb)

Fos =全部客流通过出入口台阶所需时间

Fos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出入口台阶通过能力=524/ 777 = 0.67 分钟

Fos = 0.67 分钟

Wc= 0.67-1.97= 0 分钟

根据上述模拟分析,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所需全部时间应为走行时间和等候时间之和

因此,北站台疏散时间=T+Wfb+Wp+Wc=3.38+0.38+0+0=3.76分钟

满足要求

南站台(下行)疏散路径模拟

疏散方式 毫米 人/毫米 分钟 人/分钟

火灾发生――清空站台

楼梯 4800 0.0555 266

扶梯* 0 0.0555 0

站台疏散楼梯2400 0.0555 133

小计疏散能力399

通过匝机

匝机数量7台(进+出)(能力=每分钟每台50人) 350

特殊通道 1200 0.0819 98

小计疏散能力448

通过出入口台阶

台阶14000 0.0555 777

扶梯0 0.0555 0

小计疏散能力777

其中*代表火灾情况下有一台扶梯无疏散能力

最远点模拟疏散走行时间 m m/minminutes

从站台到室外安全地带

站台上 T1 60 37.70 1.59

站台到站厅的楼扶梯 T2 7.65514.600.52

到达匝机 T3 36 37.70 0.95

匝机到出入口台阶 T4 9.537.70 0.25

台阶到安全地带 T50.4514.60 0.03

全部走行时间 = T=T1+T2+T3+T4 3.34

NFPA测试1: 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时间需小于等4分钟

FP (清空站台时间) =站台需疏散人数=1279/站台疏散能力=399

FP=3.21 分钟 满足规范要求

NFPA测试2:全部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时间需小于等于6分钟

如需对测试2进行验算,除上述计算中确定的模拟走行时间外,设计还需考虑乘客在各种交通瓶颈处(如楼扶梯、匝机等)的等候时间,因此模拟计算如下:

Wp (站台楼梯口处的等候时间)

Wp= FpCT1

3.21-1.59 =1.62 分钟

Wfb (匝机前等候时间)

Wfb= Ffb- 较大者(Fp 或者 T3)

Ffb=全部客流通过匝机所需时间

Ffb =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匝机通过能力=853 / 448 = 1.90分钟

Ffb = 1.90分钟

Wfb=1.90-3.21= 0 分钟

Wc(出入口处等候时间)

Wc=Fos-较大者(Fp 或者 T4)

Fos=全部客流通过出入口台阶所需时间

Fos=站厅需疏散人数/出入口台阶通过能力=853/777=1.10分钟

Fos=1.10分钟

Wc=1.10-3.21=0分钟

根据上述模拟分析,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所需全部时间应为走行时间和等候时间之和

因此,北站台疏散时间=T+Wfb+Wp+Wc=3.21+1.62+0+0 =4.83分钟

满足规范要求。

(五)结论

美国标准体系非常完善,也非常详细,且对数据进行了多次试验论证,同时美国标准编制的趋势是逐步从规格型转向性能型,将目前告诉技术人员如何做的标准内容,改变成为今后告诉技术人员标准的最终要求(使用功能)是什么。而国内本专业标准基本是在参照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也在众多火灾事件中吸取了经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但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菲律宾北吕宋铁路一期一段工程BOCAUE站初步设计.马尼拉: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_北吕宋铁路项目部2009.

[2] NFPA 130: STANDARD FOR FIXED GUIDEWAY TRANSIT AND PASSENGER RAIL SYSTEMS .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10.

篇7

本篇文章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基本含义进行概述,从设计方面的问题、施工质量方面问题、防雷以及接地措施方面的问题三个方面入手,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设计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强电施工;标准化设计

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大家有所目睹的,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背景下也是如此,在诸多方面彰显着一定的优势。建筑行业逐渐也转变成一门科目,具备较高的综合性,长时期以来得到了人们的权力探索和研究,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建筑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约制效果,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行业发展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促进行业更好发展。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及其标准化设计进行阐述和解析。

1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基本概述

在开展建筑施工时,会应用各种型号的建筑电器,应用这些建筑电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一定便利条件,促进行业稳定发展,在建筑行业中,还需要应用诸多的电气设备,这就要求电力工程更加完备,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行业更好发展。电力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设没有应用电力,就会给电气工程的落实带来阻碍。电力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划分,主要划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强电,另一个是弱点。针对强电建筑工程,又可以将其划分成三项内容。

1.1高压配电系统

通常状况下,我们把配电大于1KV系统叫做高压配电系统[1]。在运用建筑电器设备时,会消耗一定的电能,而电能源于发电厂,这些电能需要经历电厂之后运用高压线实现传输,之后传入到建筑中,当作能源进行供应。这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繁琐化的转换,在转换时,会实现电压的转变。高压配电系统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方面探究需要逐渐向前。

1.2低压配电系统

其主要指,把建筑领域中的供电设备的380V或者220V的电压,运用建筑线路的方式,将其传送给各个用户的配电系统中[2]。各个建筑领域结合突然断电给建筑运营带来的影响程度,对低压负荷进行合理配置。在实际生活里,负电级别划分成多种,各个级别又配置各个标准,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实现有据可依。当前建筑该方面的设计逐渐增多,探究力度也逐渐加大,有关机制也朝着完备化的趋势发展。

1.3建筑防雷与接地系统

建筑在应用点能源时,需要注重用电安全,这就需要做好建筑防雷以及递阶系统安置工作,雷电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众所周知,其主要是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雷电给周围事物带来了损坏,这次过程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失。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防雷工作,采用高效的防雷措施。针对目前防雷措施来说,主要运用在高层建筑顶端安装避雷针的方式,根据各种级别,建筑物也具备多项内容来实现避雷级别的区分。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当前的避雷设施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后期加大研究力度,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强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设计缺少合理的标准。针对电气工程来说,其涉及的电能要求众多,由于建筑级别存在差异,使得设计需求也所有不同。但是,在开展建筑强电系统设计工作时,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根据有关需求螺丝设计工作,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开展全面修整工作,这样不仅需要延长施工时间,同时还会消耗已经的经济成本。第二,变压器和其他设备之间缺少一致性。结合设计需求以及标准,这些方面都应该做好合理的配置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匹配性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3]。并且,在不匹配的状况下,还会引发设备受损的情况,因此,只有严把这一环境质量关,才能保证工程全面落实。

2.2施工质量方面问题

在开展强电系统施工工作时,总是会发生质量问题,而引发质量问题出现的因素有三点,第一,施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这对强电系统来说,其涉及了诸多配件,在落实施工工作时,如果没有做好各项配件质量检测工作,直接进行应用,就会因为配件故障因素,使得整个强电系统不能顺利应用。第二,安装质量问题。在开展强电系统安装工作时,因为有关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流程不规范,从而给建筑用电造成不利影响。第三,线路保护质量问题。线路运营的实际环境比较恶劣,使得线路出现老化现象,或者存在混点问题,由于受到该问题的影响,从而给工程带来不利因素。

2.3防雷以及接地措施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建筑强电施工工作时,因为没有给予防雷以及接地工作高度重视。各个高度建筑或者应用途径存在差距的建筑,应该根据规范需求明确防雷级别,同时运用合理的防雷措施。由于一些建筑没有开展防雷工作,使得建筑中有关电器设备因为遭受雷击的影响,而发生损坏,从而造成已经的经济损失[4]。针对没有开展接地工作的建筑来说,总是会出现触电或者线路短路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建筑的用电安全。

3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设计策略

3.1建筑电气强电施工的优化设计

要想保证建筑电气强电系统的整体施工安全,就要采用合理的优化设计方式,要想实现建筑电气强电施工的优化设计,我们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做好强电系统施工设计规范工作。在开展强电系统施工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有关规范需求落实设计,结合各个级别的负荷情况,合理的选择强电设计标准。针对建筑设计环节来说,应该由设计企业一次性落实强电施工设计工作,同时对各个变配电的实际需求进行标注。第二,在开展强电系统安置以及施工工作时,需要加强对其竞技性以及应用性的全面思考,合理设计出传送路径,起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针对此环节来说,需要根据有关流程落实安装工作,在进行安装时,需要明确各个部件的安装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安装的整体实力。第三,在进行防雷以及接地施工时,需要建立精准的防雷以及接地标准,同时安排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检测,针对没有满足施工要求的环节,应该及时进行修改[5]。

3.2加强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给建筑电气工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融合一些现代化的技术,这就给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给予该环节的关注力度普遍偏低,缺少创新意识,并且后备人才严重匮乏,这种现象的出现,给建筑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制约。针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步入窘境,如何才能高效处理该问题成为了探究重点。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高薪纳才的方式,但是获得成果并不理想,针对聘请来的人才,由于缺少对企业的了解,从而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影响[6]。鉴于该种现象,部分企业找到了合理的优化措施,就是运用内部人员培训的方式,进而满足企业人才要求。邀请专业的人士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从而促使企业职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但是不能使得讲解过于形式化,不具备实际效果。企业还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把企业职工学习情况纳入到考核工作中,这样可以调动企业职工学习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方式,提升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投放一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如果人才出现流失现象,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企业需要想方设法保留人才,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7]。

3.3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电源线接入施工工作时,尽可以防止电源线发生打结现象,或者电源线之间出现缠绕情况。在开展布线宫缩时,需要结合颜色标准开展此项工作,如果一些分线不能实现根据颜色标准开展施工工作时,可以借助胶带进行标注。针对电线接口位置,做好加固处理工作,确保包裹严密,不得出现毛刺外露现象。在开展带负载检测工作时,应该应用插线板,对电源口的稳定度进行检查,保证接线安全,之后才能和设备通电。另外,针对主机电源线接头来说,还要安置一个铜鼻子,不得直接将其连入到接线柱中。在开展UPS电池组链接工作时,需要对螺丝钉拧紧程度进行合理检测,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过紧会导致电池出现爆裂现象,过松会导致电池组不放电[8]。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来说,其作为一项具备较高繁琐性的项目,不但需要监理企业、施工企业、涉及企业等紧密配合,同时还要对工程施工情况有所了解,并且还要做好设计理念创新工作,运用高效的施工工艺,来保证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大对强电施工策略探究工作,运用现代化施工工艺,从而确保工程整体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维展.刍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与优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5,45:255-256.

[2]朱玉浩,傅业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关于强电的施工与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111+157.

[3]朱海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关于强电的施工与设计[J].化工管理,2016,14:109.

[4]郑力德.刍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与优化设计[J].民营科技,2016,09:42.

[5]李晓雷.强电施工和设计策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04:70-71.

[6]曲成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6,50:106-107.

[7]张俊卿.试论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方法[J].四川建材,2017,03:204-205.

篇8

关键词:LEED;绿色建筑;给水排水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LEED背景介绍

LEED标准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较完善、较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LEED主要通过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可持续性建筑选址、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和空气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革新技术。该评估体系主要涵盖新建建筑(LEED-NC2.2)、既有建筑(LEED一EB)、商业装修(LEED-C1)、建筑结构(LEED-CS)、住宅(LEED-HOME)、社区规划(LEED-ND)等方面。本工程属于新建建筑,即采用LEED-NC2.2~认证系统标准。而LEED—NC2.2认证系统标准的分布如下:可持续性选址20%(14分)、材料与资源19%(13分)、节水7%(5分)、能源与环境25%(17分)、室内环境质量22%(15分)、创新与设计7%(5分),共计69分。根据分数,分为:通过(26~32分)、银奖(33~38分)、金奖(39~51分)、白金奖(52~69分)。从中可以看出,就给排水专业而言,LEED—NC2.2认证系统主要在可持续性选址以及节约水资源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H工程在设计立项之初,就制定了达到LEED金奖和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目标。作为集团公司总部办公大楼,地处该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一幢设施完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项目建筑面积13万m2,地下3层,地上11层,建筑高度50m。,

2、可持续性选址

可持续性选址包括环境破坏与侵蚀控制、场址选择、城市改造、污染地再开发、可供选择的交通设施、减少场地对环境的影响、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景观设计和降低热岛效应、光污染的减少。结合H工程的实际情况,与给排水专业相关的是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LEED要求除去开发后年平均雨水中80%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实施雨洪管理方案,降低不透水铺装,实施过滤和分离,使得平均年降雨径流的90%得到处理,并且所实施的雨水管理措施应使得雨水流失在速率和流量方面减少25%。该工程采用雨水回用系统,增加屋顶花园和地面植被的种植,降低不透水的路面铺装,通过土壤和植物来收集和处理雨水,同时拦截污染物,保证平均年降雨径流的90%得到收集和处理回用。

2.1 H工程建设前后的非渗透率(见表1)

表1H工程建设前后的非渗透率

2.2计算高峰径流量

该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1)

式中q——暴雨强度,L/(s·100 hm2);

P——设计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经计算得,该地区1年重现期的暴雨强度q=221.92 L/(s·100 hm2)。

根据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Q=K1qψF (2)

式中Q——雨水设计秒流量,L/s;

K1——考虑屋面蓄积能力的系数,本计算采用Kl=0.9;

q——设计暴雨强度,L/(s·100 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计算结果见表2。

表2雨水径流流量计算结果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通过雨水回用系统,增加屋顶花园及地面植被的种植,降低不透水的路面铺装等方式,实现了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达到LEED要求。

3、节约水资源

3.1 LEED认证要求

节约水资源包括节约景观用水、废水利用等方面。LEED认证对该项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效浇灌技术或者使用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进行浇灌,以达到与一般方法相比节约50%饮用水。

(2)减少市政自来水的使用量并将建筑废水排放量减少50%。

(3)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中规定,设备性能作为基准采取措施使建筑的总用水量(不包括浇灌)比建筑基准用水量减少30%,只包括下列洁具:冲水便器、小便器、盥洗水嘴、淋浴器和厨房水槽。

3.2采取的设计措施

根据上述几点内容,本工程采用了如下设计来满足要求:

(1)工程用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和经过再生回用的生活污水、空调冷凝水和雨水。在地下室设置中水处理和雨水回用机房,并进行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2)卫生器具选用新型节水型产品。水龙头选用节水陶瓷型,大便器选用节水型4.5 L水箱,小便器选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洗手盆选用限流节水型装置。

(3)冷却塔采用节水型冷却塔,要求飘水少,补充水量小于循环量的1.5%。冷却水进行循环使用,用自来水作为冷却塔的补充水并设置计量装置。设组合式冷却塔组,并进行水量的重复应用,节约水资源。对冷却循环水系统设置自动化学加药装置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对空调冷凝水进行回收利用。

(4)采用变频给水系统。

(5)对消防水池进行循环处理,保证水质,减少排放的水量。

3.2.1 中水及雨水回用系统

由于中水、雨水回用系统需要一定的机房面积,而建筑设计希望能满足业主的最大需求,因此地下室机房面积紧张,本工程采用了中水、雨水一起处理的方式,并采用了技术较先进、占地面积小的MBR处理工艺。整个处理流程见图1。特别要指出,2010年12月1日实施的《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5.1.15条:建筑或小区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合用系统时,原水应分别调蓄和净化处理,出水可在清水池混合。该条文是希望能够优先采用雨水回用。本项目设计是在2006年,当时规范并没有执行,而且通过计算并考虑到该城市是一座缺水城市,本工程设计了雨水蓄水池容积为300m3,远远大于MBR处理池、清水池的体积,并且通过液位控制和阀门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两种水源进行切换。这应该与《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5.1.15条的宗旨相符,当然这一设置对控制系统有一定的要求。

图1 中水、雨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

3.2.2卫生器具节水量分析。

H工程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的用水量计算见表3。计算得平均年总用水量为12250 m3,其中用中水替代的冲厕用水为6050m3。

表3节水型卫生洁具用水量计算结果

按照常规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计算得平均年总用水量为13900 m3,其中,用中水替代的冲厕用水为7700 m3。

表4按常规用水量计算结果

从以上两表的对比可知,本项目采用新型节水型的卫生洁具以及中水回用措施,可达到节约用水49%以上,效果显著,满足LEED-NC2.2体系的要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