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课课件8篇

时间:2023-10-11 09:58: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课课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课课件

篇1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设置情况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课程体系设置给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财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改革的起因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相继出台了“白皮书”和“蓝皮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1+X”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我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院校,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专业以外的培养重点。我们对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应用人员在软件使用方面的现状和对课程建设的建议,发掘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此作为改进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2.1需求情况及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管理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的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1) 操作应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2)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等。

(3) 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规划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1:

2.3具体措施和办法

(1) 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 分层次教学,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计算机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2.4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

(1) 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启发教学”、“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训练机会,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课外实践

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和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仿真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保证计算机课程学习四年不断线。

(4) 资源建设

教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充分按照该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特点和需求对基础课程做补充,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在网上。

3几点启示

3.1坚持一个方向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专业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立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计算机学科的体系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2认清两个区别

(1) 区别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工作性质、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当是不同的。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非计算机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

(2) 区别计算机专门人才与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这两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门人才。

3.3处理三个关系

(1)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计算机应用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包括作业、编程、上机、上网、做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自学是发展的趋势。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通过上机学习。

(2) 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的关系。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受统一考试的束缚,考虑问题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主要原则。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统一考试,但统一考试只能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指挥棒。

(3)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只有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进行下去,也才能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课 递归函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4-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探索。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国外微课资源的建设相对成熟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ownledge Burst)[2]。

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文章,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而后,微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化,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3]。尤其2013年后,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4,5]。国内各大重点高效也在利用微课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如何优化教学。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和教师把微课理念引入到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未来计算机教育形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基础课,一般都是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讲解编程的思想,学生被动的接受,缺少课堂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教学,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相关的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课前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的实践

微课的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围绕课堂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文中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6]。

(一)微课课件和教案的制作

针对递归函数,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微课的课件和教案。其中,递归函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递归函数的概念、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编写递归函数及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文中将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10分钟的微课课件和相关教案。

(二)安装录制软件并拍摄

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录屏软件,例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打开PPT的同时加载视频录制软件,调整好PPT的大小及录制位置,点击“录制”按钮,开始边讲解边录制。录制结束后,将其保存为相应的格式,待后期编辑和美化。 (三)视频的编辑和美化

将微视频导入视频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开始编辑和美化。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进行编辑、剪切、复制、合并等操作。

(四)组织课堂教学,结合视频展开讨论

递归函数的授课思路为:首先以“信息化战争中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而良好的程序设计离不开计算思维”引入递归函数。并以结构自相似的图片为例,阐述了递归函数的概念。以求解n的阶乘为例阐述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进而讲解如何编写递归函数。至此,教师都是以PPT讲授为主。接下来,播放微视频,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这里,以汉诺塔为例,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非数值型问题。微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结合视频播放,以程序演示为例,验证汉诺塔的执型步骤。

(五)课后的巩固和学习

通过课前视频观看、课堂视频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多次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最终,通过上机实践、编写程序,提升学员的实际编程能力。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

表1中给出了100个学生对此次微课视频的完成程度和满意程度,数据显示通过微课的学习,100%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过关任务,并且对微课程的满意程度也有90%以上。

四、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丰富微课的内容形式。国内的微课多以课堂实录为主,呈现的形式较单一,知识点多,容易造成内容的不连贯性。因此,需要丰富微课的内容的呈现形式,除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还要配合相应的动画、图片、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完善微课配套的资源建设。建立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需要提供视频资源,更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型的交流平台,应设有配套练习,知识点、学习体会、交流互动等特色化配套资源。微课资源平台的开放性更使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师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微课内容的主体是微视频,所以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视频技术、扩大视频的来源,并提升视频制作的水平。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讲解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并探讨了微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6-3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6]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11):85-87.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传统的课程教学着重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输入输出系统、文件系统、用户接口五大部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传统必修课,“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但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懂,充斥着大量的原理和概念。由于很多教材的内容以及课堂的讲解都很少与实际操作系统相联系,学生往往觉得课程中的概念、原理抽象而且苦涩难懂,由此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最后以死记硬背对付考试。

(2) 课程的内容陈旧,远落后于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计算机系统安全、分布计算、嵌入式系统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3) 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由于课程内学时的限制,传统的实验环节往往是对主流操作系统(如Linux)的初步接触与使用,而对操作系统内核本身没有任何触及,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以及概念流于形式,对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或系统开发工作的帮助十分有限。

本文针对操作系统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和完善该课程以往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全新的“教―学”体系,建立长效“实践教学链”教学模式和实践、尝试创新型的“六步教学法”。我们“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组将其运用在该课程的教学教育改革过程之中,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和院校两级督导组的肯定。我们建设的“操作系统”课程已于2006年评为西北工业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2008又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资助。下面是对该课程课堂和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的总结供同行及相关人士探讨。

2重视课堂教学仍是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基础

2.1课堂教学,需要“适应国情”

尽管随着我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内一流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地处西部的本科学生而言,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文化从一入学就参差不齐;加之大学三年的学习后,同学之间在对计算机本身的理解和实践水平上相差甚巨。这种情况决不是个例,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主讲教师在授课速度、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还无法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少量)的教学,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是我们这几年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个基本经验。根据实际的学生反馈,这种照顾大多数学生“适应国情”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2.2课堂教学,需要“提高教师水平”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的熟练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具体而言,主讲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全面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取舍和衔接;(2)要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授课和练习,使学生的课程知识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丰富;(3)要加强教师的科研锻炼,使其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的内涵,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论文以外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教学水平。

2.3课堂教学,需要“抓住重点”

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充分“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吃透”呢?就是要尽可能多的搜集、整理和筛选国内外该门课程一流的教学及研究资料。我们知道现在某一门课程的一种教材往往做不到面面俱到,把所有知识点都能讲解的十分清楚,因此通过对大量不同教材的仔细分析和比较,最终选择和整理出阐述最清晰和最易于学生理解的那部分内容讲授给学生,是我们多年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又一个基本经验。

只有在大量分析和比较文献和教材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取舍,授课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把握好宝贵、有限的授课时间,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3实践教学创新才是本科生课程教学的真正目标

3.1树立全新的“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这几年我们教学团队根据“操作系统”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每年都对授课内容、电子课件等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更新和优化,从而保证内容的新颖性以及对新方向、新技术的把握。教学团队结合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learning by doing”等先进教学思想,形成了“理论讲解+实例演示+综合实验+专业竞赛”的递增式“教―学”体系;为充实和构筑该教学体系,我们加强与国际一流IT公司在教学、科研方面上的合作。2005年起通过与SUN中国工程研究院的紧密合作,联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主讲教师实施了OpenSolaris项目(旨在推动中国操作系统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该项目中我们教学团队承担了核心的IPC内核部分的分析工作,为此后自主设计“西北工业大学操作系统教学创新实验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006年在Intel公司的资助下,基于Intel多核的“操作系统”课程实验也相继设计完成。这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主讲教师提供了大量课堂“实例演示”和课内“综合实验”案例,为本科生感性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概念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2006年4月我们作为牵头单位举办了首届全省知名高校操作系统教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又联合SUN中国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举办了2006高校操作系统及Unix/C编程教学研修班,全国近30多所高校主讲“操作系统”课程的老师参加了本次研修。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我们与全国一流计算机专业高校共同分享在“操作系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面的优秀理念和成果,更使我们“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地深化,逐步形成了四结合的全新“教―学”体系。

3.2建立“实践教学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前面介绍了“教―学”体系中“教”层面的课程建设工作,为了从“学”层面来落实“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本科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链”新的教学模式。所谓“实践教学链”就是贯穿于本科生操作系统教学的5个一体化“实践”活动。它们是“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全国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本科毕业设计”。通过“实践教学链”的设置,使本来相互独立的学习环节能系统的串接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而加大了学生实践操作系统知识的机会,延长了深入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内部机制的学习时间。我们的实践经验得出,特别是通过串接“全国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本科毕业设计”这三个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07年获得首届“SUN 2007创新之源编程大赛”二等奖的郭阎团队就是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典型实例。他们在与老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利用Java反射机制建立了基于插件的Solaris内核可视化框架。作为“竞赛”作品,实现了Solaris进程调度的可视化插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的项目内容,实现了Solaris进程内存空间分配和释放过程的可视化插件;作为“毕业设计”,又实现了UFS文件系统的文件检索过程及磁盘寻道活动的可视化插件。通过这三个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对Solaris的内核结构和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习热情,并最终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实践创新能力。

3.3实施“六步教学法”,增强知识融会贯通

结合上面5个一体化“实践”活动,我们提出和尝试了具体的本科操作系统学习“六步教学法”并使其融入到“实践教学链”之中。第一步,要点提示。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所将课程章节的学习重点。第二步,教材预习及设疑。让学生预习将要授课的内容,并把不懂得内容纪录并尝试自己查找文献及相关资料初步解决。第三步,讲授释疑。课堂内授课老师针对典型案例和第二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评析,并设置课后练习与单元总结。第四步,课内实验。由老师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来理解课堂内容与相关技术。第五步,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系统学习重点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独立验证所学内容的能力。第六步,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在毕业设计期间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得到实际应用。

通过建立上述“实践教学链”和实施“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在整个操作系统的学习过程,能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训练,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力量,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致力于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并充分适应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大步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向群,向勇,王雷,等. Solaris操作系统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Abraham Silberschatz,Peter Baer Galvin,Greg Gagne. 操作系统概念[M]. 6版. 郑扣根,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3] 陈向群,杨芙清. 操作系统教程[M].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罗宇,邹鹏,邓胜兰,等. 操作系统[M].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 周苏. 教材建设的基础是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6):67-70.

[6] 徐志伟. 操作系统课程需求[R]. 第八届全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暨学术交流会特约报告,郑州,2005.

[7] 周兴社.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与启迪[J]. 计算机教育,2005(3):15-1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剖析职业能力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从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多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通选课;职业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 引言

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量计算机通选课,一是为了弥补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课程的不足,二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是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操作技巧和专门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通选课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课程的独立性,即学生可以在任何起点选修该课程,面对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该如何设置课程体系,讲授哪些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冲击,通选课的教学该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第四,在课程考核上,如何针对通选课的特点,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又能真正检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3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机通选课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1 计算机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层次。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为了适应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而应具有的专门技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创新能力则是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某一领域的高度发展,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Ⅲ。

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计算机技能早已成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可分为5个层次:基础知识层次,要求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软件、基本原理等;通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通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文档处理、报表分析、网络应用等;专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CAD、数据库、平面处理、统计分析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层次,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能自觉地利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吸收、处理并创造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系统开发层次,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上的特定问题,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目前,各高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基础必修课程,这基本实现了第1和第2层次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通选课定位于针对学生第3~5层次能力的实现和培养上。

2 改革实施过程

明确了计算机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后,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改革。

2.1 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通选课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科性质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突出实践性。然而,一方面通选课的学时非常有限,而且通常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实习环节,这使任课教师对两者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学生对通选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生中不乏混学分的现象,特别是对计算机课程,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花费时间长,学习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遇而安,甚至有少数学生最终放弃了学习。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我们认为首要问题是对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任课教师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这一客观事实,对通选课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不适应现实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要想通过一至几门通选课就让学生掌握整个计算机学科,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强调单一的操作技巧,这种过细的教学既缺乏知识的通用性,又容易被遗忘,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明显,计算机通选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即应当努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尽量淡化其学术性和技巧性,这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2 完善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

虽然不能像专业培养一样具有完备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通选课仍应被仔细规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这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大有裨益。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我们对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要求定位为“厚基础、重应用、懂开发”3个渐进的层次,其中,基础部分主要由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必修课来完成,计算机通选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系统开发能力。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相应课程体系,并选择了部分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划分模块,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完善以及考核机制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2.3 教学内容模块化

实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有力举措和保障。与专业课相比,通选课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本身占有很大优势,但从授课对象上看,对于通选课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在课程衔接上又没有必然的连贯性,使得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到实践经验,都与专业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传统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往往并不适合于通选课的特点,必须加以变革。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面向专业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从代码角度系统地进行讲解,如先从基本的HTML标签开始,逐渐拓展到CSS属性、JavaScript编程等,但面向通选课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则显然应该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模块性,如淡化代码编程、强化软件使用等。为此,我们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简单页面制作(文字、图片、超链接)、表格布局、框架设计、页面美化修饰、增强页面动态效果等几个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再设计若干有趣的案例,各模块间既有知识的渐近性和衔接性,又有相当的独立性,以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课程学习,让学生每来听一次课就会有一次课的体验和收获,就会制作一类特定的页面,让他们在轻松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除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多为学生做些发展展望,以开拓学生视野,特别是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使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内容既丰富、有趣,又科学、前沿。

2.4 教学方法案例化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划分,从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做出适宜的调整,“案例教学”,或者说“任务式教学”就是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且非常适合通选课学生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首先对之前设计的模块教学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任务。在案例讲解中,注意以学生“零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思路,提出解决方案,讲解求解技巧,验证求解效果。通过这种对问题求解全过程的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仍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给定一个具体页面,从布局技巧上既可以使用表格,也可以采用DIV+CSS技术,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深入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指出两种方法的重点、难点和练习途径,以及遇到问题时查阅哪些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并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显然,教师引导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学生引领到不同领域进行相关学习。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既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还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问题。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成为计算机通选课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2.5 教学手段网络化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海量增长,如果学习知识全部依赖于教师的教是不现实的,更应强调学生的学。面向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选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掌握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无疑,以因特网和校园网为基础的辅助学习平台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计算机通选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必须强调以现代媒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因此,计算机通选课必须加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6 课程考核综合化

由于通选课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像专业课程那么严格,在考核上通常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多学生会误认为考试非常容易过关,正因如此,使学生对通选课重视不够,甚至缺课现象严重,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更应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模式并不能达到真正考核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索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将对学生的集中考核均摊到平时的任务考核中。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至少完成5个模块才能拿到学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考核手段。

3 教学改革实践

在过去3年中,我们针对如何借助计算机通选课来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平台搭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目前所有已开设的计算机通选课进行了梳理,按照我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和定位,剔除了部分不适合通选课特点的课程,新增了一些较为实用有趣的内容,如Excel VBA、实用网络技术等;其次,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每门课程都成立了相应的课程组,指定了专门教学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该课程的模块划分、教学案例、设计任务等开展研究;第三,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建设。目前,已为7门计算机通选课搭建了辅助平台,课程资源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为例,图2所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构架。由于面对的是广大免费师范生群体,我们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未来教学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学习手段,以Web课件制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CAI课件制作、音视频处理等多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了10余个教学案例和相应的课程任务,并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涌现,并多次在学校举行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有多位学生曾在“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方法,使计算机通选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值得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健.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8-89.

[2]丁杰敏,李伟波.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8-10.

[3]石利平,梁竞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98-100.

篇5

关键词:课程研发;MOOC;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士官大专班学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共同基础课,对士官学员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根据士官教育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课时分配少,课前缺少技能感知、课中技能内化不足等缺点,本课程理应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公共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在线学习教育模式的优势。MOOC的到来,使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 MOOC理念及特点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称为“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闯入人们的视野,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教育不同,MOOC实质上是一个远程教育开发系统,以视频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它有一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1]。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加入到MOOC的行列。很多国际、国内的大学和教学工作者已经在开放平台上了自己的MOOC课程。

MOOC课程的主要特点[2]包括:①工具和资源的多元化。MOOC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小视频、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②课程可用性强。MOOC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限制,依托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各地的学习者在家即可学习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MOOC也使得各国大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式。③课程受众面广。MOOC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及课程群的学习者来学习。④课程参与自主性高。MOOC具有较高的入学率及辍学率,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学习依赖于自我控制和协调才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内容。

2 士官学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引入MOOC的必要性

2.1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面向士官大专各专业,是学习后续相关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由于此课程的独特性,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由于实行任职教育,基础课课程学时分配较少,要求学员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少,学员课下自学计算机精力也十分有限,教师和学员很难有良好的教学互动和效果反馈,因此目前很难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2 现有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

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环节)不能及时满足对学员操作能力的培养。网络最新学习资源丰富,但无法合理利用。课堂授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讲解完成,方式单一。教员无法实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效果,课下也缺乏与学员互动沟通和答疑释惑的有效平台。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发生脱节和错位,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同时现有教学模式还没有很好考虑到学员的专业和个体差异,只是“一刀切”,迫切需要利用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学习。因此如何合理运用MOOC平台,结合具体n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3 依托MOOC平台的士官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3.1 课程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的讲授内容涉及计算机多个知识领域,覆盖面宽。借助MOOC平台,将多媒体课件、电子资源、操作演示、视频播放、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合起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点在改革以往教法,围绕教员和学员角色的改变,采用“以MOOC课程平台为中心、教学视频为主体、线上交流互动学习为补充、线下评测总结为巩固”的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教学资源,诸如课程电子课件、参考学习资料和习题考试库等统一整合到MOOC平台网络云端。教员需将教学重点放在为学员提供学习服务上来,例如线上及时布置分配学习目标和资料、实时在线答疑并做好总结;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可按照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精心设计案例,并上传至课程MOOC平台上,要求学员完成实验中的案例和问题,并将实验结果或解决方案通过平台发送给教员。好的实验案例,完全可以满足实验目的的要求,能潜移默化地将知识“灌输”给学员。

3.2 课程授课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面广,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实践性强且较松散。还要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重新编排知识点、练习、实验等整个学习流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员授课小视频或微视频为授课内容主体形式,并合理根据大纲要求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对于计算机系统相关基础知识以及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要作为课程的主要重点内容,而操作系统的扩展功能、Word高级应用、Excel表格复杂函数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可作为难点内容处理。难点内容可结合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员理解并学习,在教学上可利用前期已有的精品课程在线网站资源,并利用MOOC 平台将课程重要内容和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在线展示出来,以小视频的方式授课讲解介绍知识点,方便学员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过程的重现效果,同时结合课程MOOC平台可进一步完善视频教学的内容,并同步对学习内容进行答疑、测试及评价。

3.3 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课程实践环节的效率不令人满意,学员完成实践后提交相应电子作品,其中存在敷衍了事、相互抄袭等现象,这样既达不到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给实践成绩的评定和考核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后续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利用MOOC平台实现在线练习与测试,将实验内容分模块分知识点细化到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涉及到应用软件的实验内容,可要求学员以电子文档形式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学员写明每个操作和应用过程的详细步骤和结果;也可根据学员的专业和班级,选择不同的课内实验内容让其完成,便可避免上述问题,学员在报告的完成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目前课程考核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主要题型包括客观选择题和操作题,其中office办公软件是主要的操作题考核类型。可结合MOOC平台资源,将在线测试练习与课程考试题库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在线单元测试占考核成绩的比重,促进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练、考、评一以贯之。

4 结语

MOOC是一个公开课程资源的平台。士官计算机教学中,依托MOOC平台,教学拓展性强,由于采用了直观、可重现的小微视频作为开放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提升了学员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以视频为主题,实现教与学的完美互动。

参考文献

篇6

DIY 计算机课件 辅助教学 课件开发 自主开发

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给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教师怎样进行突出个人基本学科特点的课件设计与课件的自主开发就成为当前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前提。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教师的智慧、经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大的差异;又由于学生的整体和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一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处理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与教师相结合,与学生相适应。

一、课件设计是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件的成功与否,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集中体现。简单说,课件设计也就决定了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那么,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做好课件设计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学双方为本,简单说来,让自学类的课件能够在结构方面松散一点,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适应课堂演示;让演示类的课件能够更加注重人机交互,能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以学生为本,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在自学功能强的课件中,教师利用“学生”操作“电脑”来教会“人脑”。

2.让课件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就是要让自学与演示两种功能取长补短,让一个课件能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一方面,发挥高效率的人机交互优势;一方面,让课堂又可以充满教师“精雕细作”的人格魅力。在我的日常新标准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课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固定的录音、录像资料,可以供自学单词、句子、对话使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可自由选择学习进度和练习难易度;一部分设计一些特定的情景,供教师在课堂集中演示,忠实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学习基本的知识点,照顾共性。为教师所用,方便教师操作与维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关键,能否以教师为本,决定了课件的高普及率。在选用制作载体上,能选用教师熟悉、常见的普通课件,如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特别注意使用不需要太多程序知识的相关课件来设计制作。

3.课件设计应该思路清晰,便于操作。一个好一点的课件往往会涉及有许多超级链接及特别演示等。在课堂能够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备课、思考问题、紧张等原因,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课件的错误操作,这就要求课件设计时尽量的清楚明了,尽可能的用操作者熟悉的符号或语言来描述课件的每一步操作。

4.课件设计不要喧宾夺主。有些老师设计课件喜欢多插入一些漂亮的图片,flash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等,让学生精力集中于课件所展示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课件的漂亮的修饰上。如果学生关注课件大于关注关键所展示的知识,那么课件就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件不如不用。

二、教师自主开发课件是必然趋势

由于以往的教育课件不能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参与教学课件的开发工作、探索教学课件的开发方式,成为解决教学课件严重不足的主要手段。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编写出详细的制作脚本,脚本应具备课题、教材、版面设计、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声音、链接、使用控制等详细的说明,然后在课堂中使用。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制作出较为理想的教学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方便,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又要求教师具有驾驭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成为教师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

篇7

摘 要:随着互联网宽带的飞速告诉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手段被广泛用来培养新的人才,在21世纪,大规模的劳动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如何建立一个网络课件成为关键。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件设计基于互联网网络课件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环境,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建立一个新的模型的网络课件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