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8篇

时间:2023-10-11 09:58: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篇1

关于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界有许多探讨,不过很少有论文从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的视角论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其实,在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劳动教育的意义,还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抑或是劳动教育的路径,都充满了丰富的精神意蕴,赋予了劳动教育以精神内涵。其意图是培养儿童“脑、心、手”的基本力量,给予儿童以智慧、力量、信仰和爱,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进儿童人性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学理上的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脑、心、手”基本力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脑、心、手”是裴斯泰洛齐用来表达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三种基本能力或才能。所谓“脑”是指儿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对事物的思考和作出理性判断的功能,关涉儿童的思考、语言、想象、感受和记忆。所谓“心”是指儿童道德情感和良知活动,既包括儿童的自由、信仰、感激和爱的情感,也包括领悟美和善、追慕道德标准。“手”是指从事实际活动和职业劳动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的手是指人的实际行为,想到的是手的熟练和体力的结合,加上健全的理智和愿望与富有成效的行动的结合”[1]146。“脑、心、手”构成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著名的“三元论”,这三个力量的统一标识着儿童的和谐发展。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孤立地发展任何一种才能,都有可能损害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和毁坏儿童天性的平衡。各种力量的发展仅仅依靠儿童的理智或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手”的作用,只有让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实现能力的发挥。“因为技能外部的体力基础的自然进程,同技能内部的智力基础的自然进程是完全吻合的。因而,体力与心灵的培养要和智力的培养达到和谐一致,爱和信任的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以及思维能力的教育手段同技能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各种力量达到了平衡,这种平衡生动地证明我们本性的统一,由这种统一产生一种凝聚力。”[2]353因此,合乎自然的教育必然要求儿童“脑、心、手”并用,唯有如此,才能“教孩子们纯洁地感受,正确地思想,全面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养成持久不变的习惯。只有生活的力量,才能每时每刻激活和攫住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全部力量”[2]301。

(二)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就德育而言,德行的培养是以儿童的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有助于这种行为培养的初步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德行的培养,使人类履行人生义务和责任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与身体活动的灵活性都得到发展。智力教育的基础也是劳动。因为勤奋地劳动可以确保和加强儿童各种力量的平衡,而这种力量的平衡又是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纯洁的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劳动中,儿童的严肃工作能使儿童的精神高度集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获得真理。裴斯泰洛齐“把体力上紧张的手工劳动看成是智力教育和培养接受真理的最重要的基础。”[2]326儿童的体力发展更是离不开劳动。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思考能力才得到培养;只有通过自己想象,想象力才会增强。这同样适合于手艺,只有手派上用处,才会变得灵巧;只有使劲,身体才会强健。”[1]102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观点,劳动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劳动,使劳动与教育结合、体力与脑力结合,从而达成培养和舒展每个儿童内在的人性,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M儿童“脑、心、手”和谐发展的活动。其核心意蕴在于:(1)劳动与教育结合。劳动不是纯粹的体力活动,而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能使儿童通过劳动一方面获取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发展聪明才智,唤醒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使他们的“脑、心、手”三种力量和谐发展。对此,裴斯泰洛齐作了生动的诠释:“我必须为那些被我带到家里来的孩子们寻找工作和进行工作教育,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他们的工作中通过他们的工作,要温暖他们的心灵并发挥他们的才智。……我还关心他们的心灵,心灵是其身心崇高中心,凝聚着才智和艺术的所有品质中最纯洁和最高贵的部分。”[2]160(2)劳动教育渗透“爱”。如前所述,“心”包括儿童的信仰和爱等情感。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是行动和生活本身,而不是语言。只有当教育和教学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彰显“爱”时,这种教育和教学才是理想的和最佳的教学。对此,他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对主人公格吕勒菲和葛笃德的教育行为作了诠释:他们“竭尽全力唤起孩子们对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产生纯洁的感情,但他们并不仅仅采用空洞的话语和说教,而是一方面使孩子们习惯于永不间断的劳作,一方面不断启发他们产生一种兴奋的、自由的、开朗的和充满爱的思想。这一切还要与攫住他们心灵的、在他们心里唤起高尚和纯洁的感觉及可以生动地保留下去的事件联系起来。”[2]324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

1.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力量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力量的支撑,他指出:“人通过他生活环境中偶然的机会受到培养,人通过技艺和意志的培养受到教育。”[2]208基于这种人的成长与各种力量的关联的认识,他认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和力量(即脑、心、手),而非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教育办法,从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能实现社会上的需要。因此,领导和锻炼,使人都有各人的工作能力,把每个人塑成适用的模型,使人人长于劳作,并能胜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乐,生活才有保障。”[3]

2.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培养儿童的人性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因为“人必须在思想和行由戏从信仰和爱的状态中发展和培养自己,他要通过教育真正纯化自己和充实自己。脑、心和手的力量也是按照这一神圣的规律发展的。从这一规律中产生出人性,即产生出真正的充实生活。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教育艺术,必须服从这一神圣的规律,当脑和手服从于深化的心灵力量时,人才能得到暂时的和永久的幸福。”[2]329因此,无论是心灵教育、精神教育,还是体力教育,其目的在于服务于儿童人性的培养。“这三种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信仰、爱、真理、正义、劳动和手艺的协调,满足人的要求并使人纯化。换句话说,协调三种基本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性。”[2]328总之,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人性,促进儿童高级的精神天性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劳动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提出的著名命题,它不仅适合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也适合于劳动教育。他力图使劳动教育心理学化。也就是说,要按照儿童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实施劳动教育,他所理解的本性指的就是儿童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首先,应了解儿童的天性,这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前提。他说:“孩子具有人的自然天性的一切资质,只是还没有得到发展而已,如同未绽开的蓓蕾,蓓蕾一旦绽开,所有的花瓣都会舒展开来,人的教育亦如此。对人的天资必须仔细观察,只有调动这些天资才能确保成功。”[2]232其次,劳动教育要符合心理学的规律。他认为,心地高尚又受过教育的人如果能以知和行的能力作基础,就能掌握所有的能力。不过,人类所必需的智慧、知识和能力都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其方法“适合于人类本性又符合心理学规律。与之相同,要想培养人类的技能,我们也要有一个牢固的教育机制,这个机制要遵循教学艺术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规律,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使儿童逐渐得到教育。经训练之后,这些儿童必然在每一方面都会获得日益成熟的技能。”[4]139再次,劳动教育要素化。这是劳动教育心理化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劳动教育要从人类最简单的体力活动开始。“这些简单的体力活动包括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绕圈与摆动等。上述活动可能存在区别,运动形式或合或分、运动幅度或大或小,但却包含一切日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包括各种职业中复杂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根据心理学规律安排儿童在早期接受这些训练,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都是如此。我们也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四肢训练必须与基本的感觉训练相一致,与思维训练相协调,也要与数字训练和形状教学保持同步。”[4]139

(二)劳动教育生活化

“劳动教育生活化”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意在劳动中通过生活教育去激发儿童的信仰和爱。他认为,在生活中教育人是一个真理。这种教育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说教实现的。为此,他在劳动中给儿童机会、激励、示范和鼓励,使儿童在实际的爱的行动中受到爱的教育。他运用生动的教育方式把许多人遭受困难、痛苦和贫困的事实介绍给儿童,引导儿童过真正的爱的生活。《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葛笃德尽管贫穷,拥有的东西不多,但由于她拥有爱和力量,她对儿童的教育便是具有意义的,也是崇高的。“她说的每句话,不仅仅作为一句话在起作用,而且是来自于她的生活,同孩子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所以是作为萌芽留在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她的教育艺术就是她的生活,他们的艺术教育完全产生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她的每句话都充满力量。孩子们理解他们的母亲指出的一切,非常自然,好像早已印在心上似的。她并不是通过教育给孩子们灌输什么,而是发展他们早已具有的能力。”[2]304-305她力图使劳动教育生活化,因为她深深地意识到教育教学的基础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她教育孩童是通过对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知识的传授开始,知识的获取是在生活教育中实现的。“她和孩子说话,并不是为了达到教孩子说话和传授某种知识这个唯一的目的,而是采用语言手段使实际生活(生活每天带给他们各种看法和经验)变得生动活泼。”[2]303裴斯泰洛齐还强调起居室的劳动和生活教育作用,认为它是人民文化的基础,真正满足儿童本性的需求。儿童的脑、心、手之所以能感性的结合,并能服务于生活,是起居室劳动和生活教育的结果。如果教育者要杜绝贫穷的根源,帮助劳苦大众在道德、精神和体力方面获取自制力,就必须对他们的起居室施加影响。

(三)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爱是儿童本性统一的核心,是认识、能力和行为集中的神圣中心。它能使儿童的智慧和行动的力量达到高度融合和统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对儿童而言,“心灵的力量,即信仰和爱,如同支持树木生长的根,它有从土壤里吸取营养供给各基本部分的力量。”[2]206其次,爱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因为,无论是父母照料儿童的每个行动,还是儿童在家务劳动中的顺从,都是由信仰和爱发展而来。正因为如此,格吕勒菲和葛笃德“从早忙到晚,就是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在每一时刻,在每一种场合,他们爱孩子,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深信,只有对要干的事敢于负责的人,而且充满爱的人,关怀他人的人,随时准备为需要他的人服务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2]324-325再次,爱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爱不仅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则。他指出:“一个人通过由他和他的爱所唤起的内心和外部活动,不遗余力地追求他所爱的目标,于是就养成了与其活动相协调的智慧活动,爱帮助我们将智力和良心付诸我们的一切行动,于是就得到我们的见识和仁爱认为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那些东西。”[2]303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的途径是:(1)实施爱的教育。母亲必须给儿童以鼓励和爱,“因为从来只能是爱唤醒爱,而且也只能从信任赢得信任,母亲自己心灵上的回响必须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共鸣。只要爱和信任一旦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母亲的第一义务就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的爱以鼓励,使之不断增强和高尚。”[2]253(2)建立实验学校,使爱和其他力量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一点,裴斯泰洛齐建议,“应该深入研究人的本性如何按照自己的法则发展各种力量,本性如何按照更高的法则把各种个别的力量同各种力量的整体配合起来。因此,要建立实验学校。实验学校向孩子们单纯地和全面地教授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手段。每个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也能在兄弟姐妹中间发挥这些得到发表的力量和训练过的能力。父母们也不仅能够成功地促进教育孩子的内在本质,即发挥心灵的力量、信仰和爱,而且也能够成功地在起居室内练习外部的技能。”[2]219-220(3)让起居室成为爱的教育的场所。“在起居室这块圣地,人的各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仿佛自然地建立起平衡,并保持平衡。因此,如果教育应该真正帮助人民,要使外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同人性内在的、永恒的和神圣的本质相适应的话,教育艺术就必须对家庭生活的纯洁性施加影响。”[2]218在受到内在本质(力量、信仰和爱)的影响下,儿童会在劳动中强壮、兴奋、增加活力和受益,这是充满信仰和“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的必然结果。用裴斯泰洛齐自己的话说就是:“经验每天使我深信,倘若人们以一种纯洁的毫不利己的爱心同穷人交往,为了教育他们,即使是微弱的努力也会结出果实,如果缺少爱的话,则关于国民教育、人民的福利和关心穷人最耀眼的设施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经验一再向我证实,爱心即使很少,也是强而有力的;毫无怜爱之心,即使是强者的力量也会分崩离析。”[2]161

(四)劳动教育直观化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直观教学不仅适合于智慧教育,也适合于劳动教育。因为在劳动教育中,儿童会经常与实物打交道。因此,父母和教师都应把生活中的直观对象诱人地、生动地呈现在儿童的感官跟前,给予儿童有益的影响。“培养直观能力的基本手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以激发培养直观能力的欲望,通过保留和激发对直观事物获得的印象,以教育孩子。”[2]361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象出现,通过儿童的心理活动,成为影响儿童智慧、人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教育直观化的具体路径是: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儿童的兴趣。这是直观教学的首要原则。教师应坚持用物件而不是用词语教学,要经常让儿童观察实物,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该事物的名称,这会使儿童牢记事物的感性印象和名称,引发儿童对实物的持久的兴趣。其次,通过直观教学,养成儿童思考的习惯。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使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即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在思考后才说话的习惯。再次,实施问题教学。教师不要对实物详尽介绍,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而应该向儿童提出相关事物的问题,让儿童自己寻求答案和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唤起儿童的注意力。不过,所提问题应尽可能简短、清楚、易懂,这有利于儿童观察事物和回忆事物,知晓实物的性质。

综上所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系统而深刻的,蕴含丰富的精神意蕴,对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富有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M].顾正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M].尹德新,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篇2

一、思想方面

遵纪守法,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有益活动,以热爱本职工作为出发点,认真、努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热爱自己的职业,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始终要保持微笑,用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去关爱每一位幼儿,滋润每一颗童心。

二、教育教学

(一)尊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好每月、每周、每日教学计划,赏识教育,留心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教育工作

1、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

(1)大主题如下:“健康宝宝”、“树”、“纸”、“蓝色的大海”、“炎热的夏天”。

(2)灵活运用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的本土资源,体现“生活既教育”的教育观念,继续开展“主题生成”,从多方面考虑主题活动内容,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3)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生活经验、季节的特点来决定主题活动。环境布置符合主题内容,主要让幼儿参与进来,让幼儿成为环境布置的主人,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并随着主题的深入增添、更改区域内容。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

2、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三月份:开展“我爱妈妈”的主题教育,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母亲、老师等。

四月份:开展“植树节”活动,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活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利用“清明节”为契机,萌发幼儿爱英雄的情怀。

五月份:开展“我是好帮手”的劳动教育,让幼儿了解周围人的工作,理解他们的劳动和自己的关系,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六月份:参加“六一”汇演筹备活动。布置节日的班级,感受节日的欢愉。

3、“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区域活动

为了让幼儿身心更为健康地发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发挥幼儿的天性,还给幼儿空间,不再刻意地安排特定的活动,而只是在区角投入玩具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玩角色游戏、搭积木、讲故事等”。

篇3

为迎接新学期新的开始,作为刚进入幼儿园的一名实习生。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思想方面

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如: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有益活动,以热爱本职工作为出发点,认真、努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热爱自己的职业,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始终要保持微笑,用老师和"妈妈"双重身份去关爱每一位幼儿,滋润每一颗童心.

二、教育教学

制定好每月、每周、每日教学计划,一尊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赏识教育,留心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日常生活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教育工作

1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

1大主题如下:健康宝宝”树”纸”蓝色的大海”炎热的夏天”

体现“生活既教育”教育观念,2灵活运用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的本土资源。继续开展“主题生成”从多方面考虑主题活动内容,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主要让幼儿参与进来,3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生活经验、季节的特点来决定主题活动。环境布置符合主题内容。让幼儿成为环境布置的主人,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并随着主题的深入增添、更改区域内容。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

2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母亲、老师等。三月份:开展“爱妈妈”主题教育。

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活动,四月份:开展“植树节”活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利用“清明节”为契机,萌发幼儿爱英雄的情怀。

让幼儿了解周围人的工作,五月份:开展“好帮手”劳动教育。理解他劳动和自己的关系,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感受节日的欢愉。六月份:参加“六一”汇演筹备活动。布置节日的班级。

3地盘我作主”区域活动

篇4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篇5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勤工俭学 原则 指导思想 意义 重点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7

我是××年××月在××参加工作的,直至今天,已经有×个年头,期间,我先后担任过××、××……。

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由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努力,我自觉得取了些成绩可以,可以向组织汇报。特别是近年来主持舍务工作,舍务科成立不久,我带领完成了确立舍务科各岗位职责、拟定考评方案及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工作任务,为舍务科成立后工作迅速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第二,从九九年至今实行的以取包管理经费为主要内容的舍务管理改革,在学校班子的正确指导下,舍务工作相对独立运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形成了责、权、利有机统一,能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的舍务管理运行模式,对于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第三,舍务管理中的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得到广泛认可,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通过安排校内贫困生参加宿舍的勤工俭学,不仅解决了舍务的劳动用工问题和相当一部分管理问题,为一些贫困学生解决了一定经济压力,而且也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接受锻炼、提高素质提供了一个有效形式。

这些成绩的取得虽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但作为主要的策划、组织者和具体工作人员,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就我个人而言,难得的工作机会使我个人素质获得的提高则是最宝贵的,得到的锻炼、积累的经验为我胜任更重要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给我今天的竞职以信心。

我竞聘的职位是学生处处长,对于学生处的工作,我认为首先面临的任务是要根据学校办专科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制定总体德育规划,确定德育工作目标,抓好落实。这是我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二,要抓好制度建设,为各项具体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第三,学校的学生工作不是一个处室的单独工作,学生处的工作必须寻求建立一个学校各方面能广泛参与的学生工作体系,使学校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各尽其责,发挥作用,从而追求最佳的学生工作效果,使学校学生工作形成良好氛围。第四,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考评工作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管理人员班主任这样的一线人员的积极性的有力手段。

这就是我对学生处的工作的初步设想。

篇8

关键词:家园合力 开展活动

一、家园合力开展充满趣味性的劳动活动

如果幼儿对劳动不感兴趣,劳动教育活动就会枯燥无味,如何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可以是“评委”,可以是“裁判”,又或是“观众”,这样不仅提高幼儿劳动技能与劳动积极性,还萌发幼儿的良性竞争意识。可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劳动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参加社区的志愿者种树活动;与家长一起种植植物,丰富班级自然角;亲子活动种菜、摘菜,体验农家乐等等,享受劳动成功带来的乐趣,促进幼儿热爱劳动。

例如,亲子科学活动《种豆子》。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种植豆子的方法,尝试合作种植。(2)坚持观察、记录豆子的生长过程。(3)乐于参与亲子活动,体验种植的乐趣。活动准备:各种豆子、盆、盘、土、水、棉花、记录表、纸、笔。活动过程:(1)幼儿与父母合作种植。(2)种豆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种子和种植方法进行种植;猜一猜:哪种种植方式的豆子先发芽、开花、结果?(3)分享交流:与同伴及家长说说种植过程。(4)收工具,参观“豆宝宝生长园”,并跟踪记录生长过程。观察与反思:本次活动家长及幼儿的参与性很高,90%的家长都准时与幼儿一起参加种植豆子的活动。种植中,有的家长还会和宝宝一起运用很趣味性的语言,如先挖出一些土,成了个小坑,就成了豆子的家,再放上小豆子,盖上被子(土),浇些水就完成了。种植结束时有的家长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幼儿一起分享种植的经验及感受。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资源是源源不断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家园资源,鼓励家长入园执教,通过家长客串教师的活动,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活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气氛,此时你可以看到幼儿脸上洋溢着自豪、快乐的表情,体现教育隐藏的人性化――亲切,不仅如此,家长执教有助于家长更了解教师的工作以及幼儿园对幼儿无私的奉献,为我们家园共育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

例如,亲子手工制作《消防车》。活动准备:各种大小不一的方性形盒子等废旧物及辅助材料。活动目标:(1)能在认识消防车、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制作出车身、车头、云梯等。(2)在亲子活动中体会和家长合作,共同制作的乐趣。情景创设:幼儿和家长一起回忆认识过的消防车的知识。教师出示制作的示意图,先把盒子包上红色的蜡光纸,再粘贴出车头、按钮、消防工具及车轮,最后制作云梯。展示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观察与反思:在一场热闹有趣的亲子制作活动中,老师事先预设会发生的问题,针对“当你不同意爸爸妈妈的意见时,你觉得该怎么做?”很简单的把幼儿讨论结果作为准则告诉幼儿。教师也事先在班级QQ群与家长取得一致的共识:不是很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按照幼儿的意思去做,因此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都得到新感受。

三、家园合作以兴趣为抓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家长一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整合家园教育资源的归宿与出发点,教师与家长间彼此有更多的了解、相互尊重,家园共育方能达成共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以兴趣为抓手,通过家园合作,逐步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我们教师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通过班级QQ群、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空闲、电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兴趣点,开展活动,促进健康成长。

例如,活动内容:T台秀。活动目标:敢于在集体面前展现自我,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秀吧”背景版、服装若干套、T台红垫、观众席。活动过程:(1)音乐起,主持人出场主持人:“T台秀吧!”小演员接:“秀一下!耶!”主持人:“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下午好!欢迎来到T台秀吧,瞧,我们的小模特已经准备好了,表演马上开始了,请大家掌声欢迎!”(2)音乐起,小模特一一展示自已:各组展示2次;全体展示;主持人:“今天的T台秀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3)各自拍照留恋--主持人:“今天的T台秀到些结束,谢谢大家!”观察与反思:家长的参与性一点儿也不比幼儿低,有部分妈妈们还提前来园帮助小朋友们穿上服装,在演出前,家长们都能有秩序在观众席上找个空位置坐下来,为孩子们鼓掌、拍照留恋。此次亲子活动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它的实验充分展示了其教育的魅力,每个幼儿都盼望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再次来幼儿园和自己一起学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