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36: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能力和综合素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C961;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06-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人才规格要求
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现有生产工艺、装备技术,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超前的意识和捕捉机会的潜能,能灵活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并将其变为产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规格要求,应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较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2)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具有发现问题、辨识问题的敏感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在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求新”“求变”,鼓励借鉴创新、模仿创造,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开发新的产品。(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心素质。应用型人才大都在第一线工作,常常面对工程规划、设计及生产运作,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参与和协作,因此,团队的信任、合作以及配合默契等协作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品质。
按照应用型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均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福建工程学院规定: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各专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要求各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之前,应对本专业在全国和本区域的布局、各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进行研究,搜集和调查区域内专业人才需求和规格要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背景和条件,研究确定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二、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决定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
1. 培养体系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通识与专业”三个关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坚持加强基础与强化实践相协调。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征,还应表现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因此,在构建人才知识结构时,要注意加强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意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要突出实践项目与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档次,特别要加强工程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正确处理“应用与创新”的关系,就是坚持培养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相协调。应用型人才不仅擅长应用,也应该敢于创新,其创新更多体现于应用层面的创新。在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成果推广、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方面融入创新意识,大胆创新与改革。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着重从应用层面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包括:学习创新知识(开设创造学类课程、组织学讲座,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组织科技节、创业策划、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科研等,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基金、 制订创新学分奖励办法等,推进创新活动),完善创新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等。正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的关系,就是坚持加强素质教育与强化专业能力相协调。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应用型本科要求以“岗位群能力”为目标,既有一定的针对性,更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精心配置各个课程模块,形成整体优化。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要求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包括素质课程、专业技术、创新实践、创(就)业规划四个模块。素质课程模块按照人的自身素质和发展要求,整合知识和资源,建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业基础和生活与休闲四个子系统。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文学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哲学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习惯、科学思维;创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内容涉及创业相关的法律、企业融资、商业计划、领导艺术、营销管理等课程;生活与休闲课程包括音乐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美术类课程,注重艺术熏陶和性情调适,达到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目的。专业技术模块涵盖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将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中。创新实践模块涵盖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实践与调查、素质教育讲座、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五个系列,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精神。创(就)业规划模块涵盖就业指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创业计划等系列活动,通过教育创新、自主规划等一系列的工作,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索创新和创业途径。
三、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基于应用的课程内容调整
在课程内容处理上,强调知识够用、应用为先的原则。不要求本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以及后续课程和教学中的需要,来确定知识的取舍;课后配套相应练习和实务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理论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将企业的实战项目带入课堂,教会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对接
打破高校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深入调查和分析区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工程教育的影响,预测其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建立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行业组织、企业组织、专业组织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开发。如学院与福建国脉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学校+企业”的模式,探索培养信息与通信类应用型人才;与福建宏天信息产业公司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培养计算机软件类应用型人才。
3. 以工程系统为背景,与就业结合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
基于项目的教学,就是改“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改“听中学”为“做中学”,做与听结合,不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什么知识,重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得到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获得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具体知识有用,使学生终生受益。基于项目的教学,要循序渐进,项目最好来源于生产实际工作中。如环境工程专业在第二学年,让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技术状况、技术难题和需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第三学年,带着实习的问题进行学习,重返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对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第四学年,带着项目回来学习,并在最后一个学期返回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课题。
4. 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学和探索的机会
建立“教学资产管理平台”及相关的资源库,要求课程资源上网,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并行。教师共建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与教师沟通交流,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开放管理,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调研,制作实验设备,与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
5.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重在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作业和考试都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改变单一考试方式,采取多样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把作业和实务专题与理论考试相结合,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组织答辩和质疑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四、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1.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安排,选择课程,做到学有所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转专业制度,推进“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就业意向,提出调整专业申请,学校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潜力。完善“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创新学分包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课外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科竞赛奖励等奖励学分;技能学分包括技能竞赛、获得技能证书等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2. 完善教学条件,提供经费支持
教学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福建工程学院把教学条件作为基础性工程进行重点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通过共建实验室,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实施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学校每年还安排五十万元教研基金、二十万元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基金、二十万元学科竞赛基金,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资金保障。
3. 培育高水平师资,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福建工程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三大建设工程”,要求教师必须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实践关;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内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与工程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指导,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考核、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4. 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活动
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现学科演化、技术进步、专业发展历史过程,让学生从踏进校门就能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受到工程文化的感染、熏陶和精神传承,使学生养成“大工程”意识。组织校内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网络、广播以及室外宣传等形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活跃创新气氛,激发创新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组织学科竞赛报告会、讨论会进行典型的宣传、表彰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利益;政工人才;多元化;培训;提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mechanism reform,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sectors with diversified pattern, people's values are also diversifie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to be adjusted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o the enterprise and work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Keywords: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talents; diversification; training; improve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真正适应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需要,充分体现于政策、理论引导来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关键取决于思想政工干部对问题的关注度和严重性认识的程度、政策理解能力、思想工作艺术性专业的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高低。而政工干部的专职工作就是熟练运用观点和方法,正确引导与疏通,破解新形势下职工队伍出现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和生命线。政工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中,以构建和谐职工队伍为基准,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与学习,是提高政工人才队伍综合能力的关键
1.以拓展综合素质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政工专业人才思想作风建设
政工专业人才是企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好的思想作风能促进政工专业人才扎扎实实做事、廉洁工作。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政工专业人才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训与训练的核心任务是,政工专业人才队伍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强化“五种作风”:
四种意识:
一是整体意识——政工专业人才要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要有整体观念,顾全大局,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要能够暂时放下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统筹维护整体利益。
二是服务意识——政工专业人才务必树立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生活、贴近职工,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全身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创新意识——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奉献意识——奉献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风尚。政工专业人才尤其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以良好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身边的职工。
五种作风:
一是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作风——要自觉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
二是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作风——要讲真话,报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三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要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不怕牺牲。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恪守职业道德。
四是雷厉风行、慎思细致的作风——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面对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行动迅速,不拖拉,不搁置。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行为把职工的思想“包袱”放下。
五是勇于创新、敢于作为的作风——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当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范围,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和不断展示新的工作面貌。踏实干事,勇于作为。坚决反对不求上进、甘于平庸和无所作为。
2.以提高履职能力为目标练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对能力的培训,是一种基于基本功能类型而注重提升能力和培训效果的全新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为载体,即采取专题性课程讲授、多向性案例分析、仿真情景模拟、社会考察(含撰写调研报告和总结交流)以及系统化课题研究等形式为载体,以参加培训人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政工人才的素质提高,搭建了一个实用的交流平台。一是“博”力。就是博学多才、博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能力。也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效,怎么样做能够把矛盾给予化解要从借例博引和善解人意及交朋友之中找到切入点。二是“谋”力。思想政工工作是谋划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某个事情作出重要决策前,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从见解中提出不同的建议、意见。再把获得赞同的意见融入到决策性的方案之中,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到谋划在先。三是“耐”力。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个人的问题、利益比较多且复杂,面对疑难且枯燥疏导性工作必须从要耐得住艰辛、反复、“非议”和平凡等方面加强耐力修养。
四是“和”力。和力是指亲和力,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语言情感。针对对不同性格、不同层面的人,必须具有独特的亲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通过引导、鼓励、鞭策来逐步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氛围,消除职工“畏惧”的思想和“等待”的态度,人的思想来源的渠道多种多样,封建思想、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存在,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围绕人的观念做文章。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在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工夫,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事情就大胆地想、勇敢地试、坚决地做,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为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曾、郭兰秀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1989年9月。
【关键词】高职学生;关键能力; 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工作领域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关键能力”就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年德国的梅腾斯(Men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1]。关键能力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学生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性能力,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久性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能力”可以涵盖以下几种能力:1)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实现目标以及能够组织人和资源监控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终生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望,乐于学习,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能够坚持自学的能力。4)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有抗风险和抗危机的能力。能胜不骄败不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拼搏的能力。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要有专业技术外,对关键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多年从事学生的毕业定岗实习和就业,对企业和毕业学生的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对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看重。企业认为拥有这些能力的学生能在工作中与同事和谐相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能不断虚心学习和钻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服从管理,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学生的“关键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企业是否录用毕业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毕业生即使不能在毕业时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也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船业发展等要求[2]。因此,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对学生 “关键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大都是理论研究,缺乏大量的实践性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更少。用人单位和学校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也出现了错位。学校和企业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坚持能力为本位,突出岗位技能的训练。学校和教师虽然认识到“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有涉及“关键能力”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关键能力理解出现偏差,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够重视。当前教师的智能水平还无法适应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像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那样,通过教师的多次指导和学生的多次练习就能达到,有比较清晰的评价标准。教师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就可以教会学生。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我们的高职教师没有多少经验可谈。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职教师要了解“关键能力”、重视“关键能力”、本人具有“关键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呢?笔者认为: 教师的自我激励能力、教学能力、学生引导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人格、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矛盾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等核心素质和能力构成。
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为例,如果一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不够通畅,这位教师即使具有了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无法把教学工作真正做好。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好地向学生传授,即使能够传授,也不是充分的。这位教师不能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教师本人缺乏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会想到设计使用这些方面的能力,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深刻的。教师如果缺乏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在学生和工作中经常发思自己的言行,不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了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不会在课堂和课后运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就某一项目或者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可能想方设法应用企业里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研究。不可能想到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多次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4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针对教师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中不断开展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活动。
4.1 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充分展示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教书育人,而且修身育人。笔者所在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标兵”、“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十佳教师”等评比活动,用于表彰那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成长、乐于帮助同事和学生、注重团队意识的教师。激励每位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 “关键能力”的水平。
4.2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职业教育意识
笔者所在系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的教育理论,以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每位专业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了解和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业务能力。
4.3 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了解所用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关系。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利用商务实训室提供的各种商务软件模拟开展商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商务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决策能力,不仅提高教学效率,也保证教学质量。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到生产一线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技能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本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每学期有1-2名教师利用假期或者平时空课的时间到外资外贸公司或者报关报检部门了解和熟悉相关业务,了解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了解业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以及注意事项,获取最贴近商务工作的案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增加实践操作的知识,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更好地将所学的本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总之,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非常有意义。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去实施。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设计竞赛 动手能力 实践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by Electronic Contest
LIANG Jianru, YE Lidong, HU Zheng, DU Qingqing, SHEN Jiajun, SHI Chenzhu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to exercise ability fo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Student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premise of practice for students to create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allow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useful both prac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exercise th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ability; practice
高等学校的教育之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次要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电子类专业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依托,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深化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倡导校园科学创新文化,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将来职业工作的能力,始终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难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法让一部分学生突破惯常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十多年来,我们学院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在不断完善、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修养,勤于创新实践的人才。
1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在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就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了。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拥有团队协作理念、富于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制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参赛学生来讲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些要求也正体现了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为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围绕素质教育核心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
从以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与竞赛蕴含的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有明显差距的,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在理论考核时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缺乏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切身感受。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实际上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不能将知识变成能力。实践环节往往也是验证性的东西多,而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现得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实验中由于内容陈旧和方法的单一,着重于达到某一实验目的的共性训练,而没有时间、空间和条件以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存在共性训练多及个性培养少、注重达标要求而忽视因材施教的现状。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着重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的深入讲解,同时讲授相关的学习和分析方法,以及一些新技术和目前该技术的状况。此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应用开发工具以满足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钻研。这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技术就是生产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2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个性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要有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训练学生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
创新需要技术能力和个性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并以此为工作切入点,特别加强学生面上的普及,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的训练机会。
2.1 以面上普及性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室环境,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实验室进行各类研究和讨论。在专门创新实验室,吸收大量学生参与电子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到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安装。特别对刚入学的新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女同学,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电子线路,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个环节,让不少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强烈的探究愿望,对于以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很有益处的。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节,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些学科内容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尤其是进行一些科技类竞赛,举办电子竞赛回顾及学科专题讲座,大力倡导科技和倡新的理念,并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2.2 线上学生综合性训练,加强实践动手技能
在对学生普及性科研活动和创新技能培养中,脱颖而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潜质的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爱好及专业情况,采用双向见面的方式充实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中,主要包括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和教材编写等项目。给予这部分学生这样的实践机会,在导师的带教下获得了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这条线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结合专业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与掌握实际使用的控制系统与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环节,充分展示出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3 点上学生专项训练,全面强化应用能力
经过线上环境的训练,许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分析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电子技术内涵,有了一定的创新实践的体会和认识,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带教老师的推荐和学院组织面试考察,确定重点学生名单参加电子竞赛的强化培训。重点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参赛,对指导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目标,能够发挥个人能力、互相协作、团结奋斗;从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具体实现方法的每个实施阶段都有观念的碰撞,都有技术的取舍,都有不同意见之间的融合与妥协。
此外,大部分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每次赛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集中培训,学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认真态度;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教师的带教,不少同学除了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外,还取得多项比赛成果。
3 增强协作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赛前学生踊跃报名,努力准备,刻苦学习。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性。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完美配合、默契协作。在短短3天时间内完成一个具有相当功能的设计产品,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中体现的拼搏精神和协作精神对每个参赛人员都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种深刻感受必然对参赛人员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对经历的总结,将这些感悟分享给大家,形成了一个个乐于进取、敢于实践的团队。
许多学生对自己在竞赛过程中的表现比较满意,认为自身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除了在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人生态度。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方案》的明确规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其中所培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对这些音乐师资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
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相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特性:
(一)师范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专门人才(音乐理论家、批评家、作曲家)为目标,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前者以“专、精、深”为追求目标,后者以“全、正、质”为目标。
(二)专业性。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固然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当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
(三)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
二、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美育教育的先导和重要因素,也是进行人的全面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个性发展、陶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其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单一的表演人才, 而应是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且具有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较强实践能力的教育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实践是主要途径之一, 除此之外, 还应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74-03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涤心,黄兴远.依托产学研合作 加强毕业设计实践[J].陕西教育,2009,(1):55-56.
[2]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39.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5]孙浩,许琦.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4):49-54.
[6]赖丽娟,吴效明,熊冬生,等.改革本科毕业设计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1):1683-1686.
[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30-131.
[8]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等.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器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能力培养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天之骄子”已成为过去式,当今的高等教育更趋向于大众教育。但由于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平均水准的下降。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容易被宿舍集体生活所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无数事实证明,全面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一、思想道德素质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三、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1.广交朋友。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通过广交朋友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集思广益会使自己变得聪明,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处事的方法会更加完善;结识到身边的榜样,那多么庆幸你离成功更近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你身边就有一个榜样时刻提醒着你呢?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第一,明白实现目标的理由。成功者在设定目标的同时,也会找出设这些目标理由来说服自己。当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的好处以及不实现目标的坏处时,便会马上设下时限来规范自己。
第二,确定时限。一般人如果没有时限来集中注意力的话,很难检查出自己在不同时间段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了。因此,当明确知道目标之后,便要确定明确的实行时限。
第三,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若不知实现该目标所需的条件时,如何去进行则会模糊。
第四,自问“假如要实现目标,我自己必须变成什么样的人?”
3.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兼职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长期的社会学习生活能够助长一个人的斗志,培养自己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经历社会的磨练,能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志向、珍惜学习的机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充实自己。
4.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礼仪素质。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未来的人生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陈晓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素质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2]李兴平.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