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8篇

时间:2023-10-10 10:36: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篇1

关键词: 临床实习 医学专业本科生 神经内科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实习带教结束均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教学效果。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实习结束后及时评价实习效果,学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临床技能、病例分析,以及病历书写能力考核。

总之,近年来,神经内科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特性,创造性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基本技能,摸索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岳秀,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07-308.

[2]阮林,黄宇.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8-189.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与国贸有关的各类别、各层次专业都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真正从事与其本科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市场上出现了外贸行业迫切需要大批的专业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就业或者不选择外贸岗位就业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贸领域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逐渐受到各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和理论教学互为双翼,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全面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改革。

一、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要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必要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对比;(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探究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及基本要求。

通过我国与美国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的,比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较模糊,教学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教学方法较之于美国的教学方法很落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一些教学环节得不到最终落实,实习基地也不太稳定等等。这些原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败。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观念的改革入手,进而对培养方法进行相应改革,最终使培养模式得到改进、完善。

放眼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所进行的分析,笔者发现,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与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对象层次化、差异化的要求相悖;实践和理论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验内容比较呆板,缺乏吸引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还不够独立,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校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课后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的,但鉴于学校实践教学的培养形式不够丰富,比较呆板,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的,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主要是实习,但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也比较短,再加上实习内容片面、单调,学生实际参与企业活动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和阻碍。

二、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1.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

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培养以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主要代表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的空间,创造动态的场景以及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复杂社会背景,它除了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能加深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不容小觑的作用,而这些,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2.实践教学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由于实践教学具有种种特殊性质,因此,较之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加贴合职业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目标,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和市场输送更多的合格专业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研究者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作为最终目标,提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其个人能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应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满足国贸活动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活动过程。设定这样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参加国际贸易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出发,结合现今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建立一套能充分体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由理论的应用转向技能的培训。

三、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呢?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教学结构的建设上,从宏观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从“教学体系”这一层面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通过对专业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构的重新规定以及这些项目之间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培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最终目标。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模式主要为网状结构模式,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纵向以教学内容,也就是理论教学、构建知识框架为维度,横向则以教学方式,也就是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为维度,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融入网状结构中,根据实际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构建成新的模块,最终建立起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结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结构,应该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中之重,将复合性作为核心标准,受托于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丰富的多元化课程,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企业实地调查、企业名流现场座谈、校内模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企业合作、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组成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亚娟,杨伦琪.国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解析:以面向港口经济为基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篇4

神经病学是护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和神经科疾病护理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本科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神经病学;护理专业;本科教育

1神经病学简介

神经病学是护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它建立在神经科学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康复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具有高度逻辑性、推理性的一门临床学科。在历年的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总有部分学生反映神经病学难学、难懂、难记。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结合神经病学、护理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的相关性,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根据不同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直观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加深对神经疾病的理解,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本科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病学发展史

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需要经历独特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对于医学这个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最古老、最基本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了解和熟悉神经病学发展史,对于初涉该学科的医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从时空的维度接触神经病学丰富的演化模式,更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探索生命本源、追求健康之美的人类活动历程。

3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在神经病学概论的授课中,对于病理反射的讲解,可以加入对法国神经病学家巴宾斯基(JosephBabinski)的介绍[1]。在癫痫的授课中,癫痫的分类一直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此时,穿插圣女贞德的例子则有利于学生对癫痫分类的记忆和理解。圣女贞德是中世纪法国边远山村的一位农夫之女,她以惊人的军事壮举改写历史。13岁时,贞德说出自己心醉神迷的时刻:她看到束束金光闪闪发亮,听到圣人的召唤,还看到天使的幻象。正是由这种所见,激励她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而从神经病学的角度分析,贞德的经历恰是一种由教堂钟声出发的类似颞叶癫痫发作的症状。具体而言,是一种由某种特定声音(如音乐等)所诱发的发射性癫痫。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理论自古即有。然而,有研究者这样形容我国的医学人文学的不足[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3],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

4突出护理专业相关特色及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及服务性于一体。护理学发展迅速,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发展到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成各项护理操作,还需要掌握心理学[4]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要点及特殊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深化理解神经科疾病的特点。

5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实施以来,西方国家许多院校试行了这种教学方法[5]。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预习的实施:授课教师根据讲授章节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其中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对问题有所了解。

(2)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授课中着重讲解这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帕金森病的教学为例,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部位是什么,受损的神经递质是什么;②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③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④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药物治疗类别有哪些;⑤左旋多巴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⑥帕金森病的护理原则是什么。

(3)课后学习的实施:在每一次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就授课要点作简单的总结,增强学生的理解。因此,PBL更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分工协作、查找相关信息、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并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价值有更深的了解[6]。由于护理专业神经病学课时安排较少,讲授内容较多,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授课中全部应用PBL教学法。但在重要疾病的讲授中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活跃教学气氛,是教学进程更加顺畅,提高学生对疾病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矫毓娟.巴彬斯基和他著名的病理反射[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126-127.

[2]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22(8):10-13.

[3]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8-11.

[4]隋汝波,李熙东,闵连秋.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1-23.

[5]林绍鹏,高聪,林珮仪,等.多媒体结合PBL在神经病学急重症授课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86-1288.

篇5

1七年制神经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七年制的神经病学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依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因课堂教学时间紧,教师只能匆忙讲完大纲内容,很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学生则忙于作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对课堂内容难以充分理解,也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临床见习时,由于某些病例少,而学生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期末的考试复习,学生以教科书和课堂笔记为蓝本,通过强化记忆,考试多可顺利过关。考试结果分析却表明病例分析题得分较少,学生也普遍反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而且,考试一结束,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很快遗忘,严重影响了神经科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往往会把教科书当作绝对权威,没有树立要经常更新自己神经病学临床知识的观念。然而神经科学总在飞速发展且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就会发现许多新疗法、新理论是教科书未曾讲到的,而且,教科书上所讲的许多知识若干年后也会过时。

总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首先面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在临床教学和实习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这是近几年来医学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医疗法规与操作技能训练的矛盾的问题。医师法规定没有医师执业证书,就不允许参加临床医疗活动,这样实质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各种实习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医学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最近两年才开始进入专科的临床实习,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刻苦,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英语水平较高,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但是临床经验少,临床实践时间不长,在临床教学资源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专科医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教学课题。

2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神经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他有其独特之处,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

神经科疾病国际分类ICD210中的病种多达1000余种,病情千变万化,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神经病学是一门初学和入门均较难的科目,如何引导本科生更快且更理解和掌握神经病知识,要靠老师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神经病学的学习中来。

21世纪是脑的世纪,神经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证据源源不断地涌现,临床实践活动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才能节省时间,迅速寻找到与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见的问题。比如通过循证医学证实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对脑中风的二级预防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出血的机会增多,对指导临床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前期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终点,我们除课堂上理论学时授课时讲解的神经科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外,在见习、实习期间让每个学生参加我们的临床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分析,帮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医学生。

3引入循证医学观念进行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对策

在多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一方面医学生缺乏基本的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又有较强的兴趣。具体到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应从加强对从事神经病学教学的临床医师进行循证医学知识的培训、临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通过这些途径尽快将以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学习,不断探索能力的终生教育为目标的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中。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思维,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首先老师与同学一起诊察患者,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利用(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作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课本和咨询其它教师(查寻证据);有没有其它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临床遇见的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

循证医学要求对每一个临床病人的治疗都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提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证据,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循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医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和高年医师的个人临床经验,而且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世界范围内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

篇6

关键词:医科研究生;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课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91-02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特点及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系统组织解剖、生理病理等内容的一个分支,被公认为21世纪的明星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研强国加快了对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投入。美国于1990年推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随后日本于1996年也正式推出了名为“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大型研究计划,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1],旨在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功能图谱,并最终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法。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由复旦大学牵头,并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极力促进“上海脑计划”的实施。因此,作为医科专业的研究生,有必要学习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了解“脑科学”这一当前热点研究项目。

一、神经生物学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学科

脑的结构异常复杂,因而脑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重点为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又是神经生物学,所以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医学界,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从多层次、多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分化、发育、衰老等规律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机制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神经解剖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分子细胞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系统疾病等。神经生物学涉及内容相当丰富,同时科学研究成果又是日益更新,这就要求作为医科的研究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观念。

神经生物学是一支普通又特殊的生命科学学科。其普通性主要体现在,它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材料一样都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斑马鱼,到高等的小鼠、大鼠、猴子、人。而其特殊性体现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器官――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而且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需要一些特殊而复杂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电生理方法、光遗传学方法、转基因方法、系统生物学方法等。神经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即认识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阐明产生感觉、认知、意识和情感的脑区结构和功能,阐明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和通讯功能;调控脑的发育和衰老过程,促进大脑健康发育,控制衰老及神经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水平;还要开发脑,即揭示学习和记忆的机制,进一步开发智力。尽管人类关注脑、试图了解脑的结构与功能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在脑的结构和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人类对脑的认知及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些重大科学命题亟待进行研究,比如意识的物质定义、智能的产生等,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宁夏医科大学开设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本校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

国际上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的专业和课程正式走进高等院校,是在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成立神经科学系之后。而后欧美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上世纪70年代也相继成立神经生物学专业或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而在我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3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率先面向研究生开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之后上海医科大学为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神经生物学的必修课。广州医学院也从1996年始开设此门课程,新乡医学院于1996年开始为精神卫生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同时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神经生物学选修课,1998年以后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2]。这几年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始给医科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于此同时给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必修课的学校也日渐增多。

神经生物系是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刚刚成立的一个新系,神经生物学课程也刚开始在生物技术和临床心理学本科专业试行,目前尚未在研究生中开设。鉴于神经生物学学科以上所述的特点及医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强烈建议立即为本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开设此门课程。

(二)神经生物学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微创神经外科;应用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需神经外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以获取更大的进步[1]。进入21世纪, 转化医学理念诞生,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化医学在微创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及经典神经外科3个阶段中的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微创神经外科是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将成为神经科学和神经外科临床之间沟通的桥梁。

1 转化医学理念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逐渐积累,医学的专业分化越来越具体,每个医学专业学科仅接触疾病的一部分。从事某一专业的医师很容易受其专业限制,忽视和割裂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医学问题。使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各自独立进行,缺少交流,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世纪末提出的转化医学理念,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上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手段, 转化医学缩短了"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过程,推动了医学的全面发展[2]。

2 转化医学理念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2.1微创神经外科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 微创神经外科是沟通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微创神经外科改变了传统颅脑手术的模式,利用脑功能监测系统和脑解剖定位系统,如微骨窗开颅、脑功能MRI导航、神经内镜、个体化脑沟入路( individually designed trans-fissureapproach)等,进行颅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提升为神经功能保护,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使颅脑手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术中应用荧光造影( fluores-cence)技术,确定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切除术及烟雾病手术后的血管通畅状态;应用超声波对脑和病灶进行解剖定位;应用运动诱发电(motor evoked-potentia,l MEP)、皮质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pping,ESM)和体感诱发电(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对脑干手术、大脑皮质和脑神经连续进行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脑皮质功能时,及时进行预警。

微创神经外科正在向细胞水平发展,将实现治疗学的最大突破-基因治疗,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治疗众多基因变异和缺陷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操作,实现自动操作、自动识别、自动调整,精确地完成各种操作程序。转化医学的理念将继续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2.2利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

2.2.1神经疾患基因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是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更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寻找治疗、预防疾病的方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称之为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目前已明确为基因遗传病的神经系统疾病有Lesch-Nyhan综合征、溶酶体储存障碍(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Sandhoff综合征、Mucopolysaccharidosis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等。①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全部基因置换。该治疗方法用以矫正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酶的功能障碍等。应用全基因置换治疗酶的功能障碍时,要求神经干细胞能够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病毒载体系统能够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中无毒性长期基因表达,使用正常的等位基因进行基因置换,这样可有效地消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单个基因隐性突变引发的疾病显性表现。②脑肿瘤基因治疗。选择性表达毒性基因,这种基因能够引起肿瘤细胞的溶解坏死,抑制肿瘤生长,具有特殊的抗肿瘤效应, 杀灭肿瘤的同时不损害正常的脑组织。与传统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基因治疗配合手术、放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③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特定位置细胞功能的基因治疗。该方法用以恢复特定的神经细胞的亚细胞群在神经退化过程中丢失的功能。把病毒性载体介导的治疗基因转移到大脑定位置的神经细胞的亚群,对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进行严密的调节,可用于特定部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恢复性治疗。移植基因改变的细胞或者胚胎性的移植物,产生特殊的生长因子或神经传输,恢复因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神经功能缺失,如Alzheimer病和Parkinson病的基因治疗。④脑卒中的基因治疗。脑卒中,导入治疗基因能够保护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免于死亡,控制不同脑内炎性调节因子表达的基因。3~5w的基因表达有利于血管的生成和正常修复缺血性疾病,可以达到治疗目的[2]。

2.2.2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 神经干细胞的用途主要有: 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替代疗法。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替代因疾病或损伤而缺失的神经细胞,对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经干细胞具有显著的特点,能够重复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大量子代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目前,医学上已经能够实现在人体外神经干细胞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增生能力,但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再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空间还很大。

2.3国内转化神经外科学现状

2.3.1基础与临床研究体系初步形成 转化医学提倡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多学科的合作。以脑血管病为纽带,整合神经内科学、放射学等多学科,组建脑血病诊治中心,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国外合作开展合作研究,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学术水平。

2.3.2建成微创神经外科平台 在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平台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脑血管病、胶质瘤及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效,转化医学的优势初步显现。

3 结论

转化医学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方法,我国的神经外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微创神经外科这个技术平台,广泛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现代神经外科学。

参考文献:

篇8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