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3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社会调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县十三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率先小康的目标定位,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进一步深化完善目标路线、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奋力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
二、调研课题及责任分工
1、建设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研究
研究重点:
(1)建设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内涵;
(2)建设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分析;
(3)建设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委农办
2、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核心战略研究
研究重点:
(1)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核心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3)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核心战略的重点任务及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
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研究重点:
(1)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形势分析;
(2)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
4、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研究
研究重点:
(1)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2)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
5、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研究
研究重点:
(1)县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
6、发展环境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发展环境的现状分析;
(2)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纪委、县监察局
7、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
研究重点:
(1)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2)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努力方向;
(3)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政府办
8、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研究
研究重点:
(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未来五年(2012年—2016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3)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委办
9、推进双拥工作的研究
研究重点:总结分析近几年来双拥共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人武部、县民政局
10、加快发展旅游业研究
研究重点:
(1)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3)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姜萍
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11、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充满活力的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的内涵;
(2)建设充满活力的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的基础和条件;
(3)建设充满活力的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12、构建良好融资平台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县融资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2)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的政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行、县城司
13、推进科技创新的研究
研究重点:
(1)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2)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目标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
14、统筹推进工业园区扩容提质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2)统筹推进工业园区扩容提质的对策措施。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对县委确定的调研课题,各责任单位要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内容和要求,并迅速组织实施。课题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主持相关调研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组织起草调研报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各课题责任单位在2011年8月上旬将调研报告(附电子文档)报送县委办公室综合科。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昄大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三季度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昄大乡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最具活力生态旅游强乡和城市休闲后花园”的战略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狠抓各项任务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平稳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1、牢记第一要务,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一是旅游服务区开发有了新突破。8月6日市政府与客商成功签订了服务区整体开发项目的意向性合作协议,目前地形测绘已经完成,正在抓紧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二是其它招商引资项目有了新进展。在不影响旅游服务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我们也积极包装和推介了一批项目,如计划投资8000万元的大洋畈四星级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三清山娃娃鱼繁育养殖和观光休闲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良坑铜钼多金属矿开发项目等,我们都正在进一步积极洽谈和跟踪落实之中。三是农家乐发展有了新规模。年初,昄大乡和村同时荣获“上饶市明星旅游村镇”称号,进一步推动了环山旅游公路沿线的“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发展。目前全乡“农家乐”已超过20户,户均年增收近30万元,使当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在马路边挣钱”。四是特色农业有了新成效。我们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了野生土蜂蜜、椪柑、板栗、杨梅酒等一批农特产品的发展壮大,品牌效益开始显现,促进了农民增收。五是基础设施和乡村面貌有了新变化。多方筹资40万元完成了良坑公路改造,先行投资50余万元对定坑、南首、松岗等新农村点进行了建设,乡村两级出资20余万元对集镇所在地的道路和排水排污管道进行了改造,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与农村清洁工程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景靓丽、道路干净、村容整洁的美好形象得以进一步维护和提升。
2、紧绷安稳之弦,社会局面保持和谐安定。
稳定始终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一是加大访贫济困力度。对困难户、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关心、关注、关爱、关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一些实际困难。如积极争取困难户危房改造指标等。二是加大治安整治力度。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对经常惹是生非、寻衅滋事的加大监控监管,维护一方安定。今年全乡共刑事拘留3人,治安拘留5人。三是加大稳控力度。努力排查和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将苗头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如今年共调处了岭背、付家湾、昄大早禾田、定坑中洲等村的山林纠纷11起,下庄坞等村组宅基地纠纷8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四是加大安全生产力度。积极抓好花岗岩厂等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不漏死角地抓好食品安全和防病防疫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狠抓防火防汛,确保森林安全、水库安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全乡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未出现一例非正常访和,未出现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社会保持了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3、坚持民本理念,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点工作,继续保持和提高近几年我乡人口计生工作的成绩和水平。进一步在全乡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加大对中小学校的支持力度,顺利推动了中学、中心小学及村教学点的校舍D类危房改造工程,并在市有关领导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化解了中小学校与当地村民长达五年久拖未决的宅基地矛盾纠纷。积极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加快村级卫生所改造步伐,全力抓好甲流、手足口病的防控以及光明微笑工程等重点工作,保证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乡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引导群众成立了老年腰鼓队、妇女健身操队等一批群众文化团体,干群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了德兴市首支农村太极拳(剑)和健身气功班,得到了省老年体协和省体育局领导的肯定与赞扬,并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610办等相关领导前来视察指导。
4、突出干部管理,党建基础不断夯实。
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立足乡情开展了“求新思变促发展,转型升级争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以“片区化管理,一体式服务”为载体,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班子成员轮流授课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自身建设。同时,抓好了三件事:一是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转变作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规范全乡干部日常的工作行为,我们通过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出台了《昄大乡十项制度》,其中包括机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等等,并对每项制度都分别明确了具体抓落实的责任领导,从而使大家平时学习、工作各方面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乡上下的工作作风和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大大改善。二是调整岗位、优化结构、激发活力。针对目前我乡一些事业干部年龄老化问题,为防止乡机关中层干部今后青黄不接,乡党委对部分乡机关各办、站、所负责人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公推优选等多种形式使一批年纪轻、责任心强、想干事、会干事的同志脱颖而出,从而为乡机关中层岗位注入了新的血液,激发了新的活力。三是强化教育、加强管理、提升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努力强化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确保每个干部能够肯做事、多做事、会做事、不出事,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15”、“6.19”特大洪灾面前,我乡刚刚换届到位的平均年龄不到30周岁的班子成员,接受了洪水的洗礼,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全乡干群面前展示了年纪轻、活力强、有朝气、有战斗力的崭新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近几年我乡在面对各种挑战与考验的情况下,全乡干群同心协力,保证了目标不变、步子不乱、工作不松,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二是文教卫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尚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服务区尚未正式启动,财税增收压力较大;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机关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和今后一段时期里,我乡上下将以开展“解放思想促发展,创新管理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最具活力生态旅游强乡和城市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并着力培养七种意识(即争先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包容意识、清廉意识),按照“1234”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背靠三清山、依托三清山、服务三清山、赢利三清山,打造最具活力的生态旅游强乡),努力建设两大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力抓好三项工程(决战景区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和品牌创新工程),奋力争创四个一流(一流的旅游产业模式、一流的生态发展环境、一流的乡风民俗村貌、一流的为民服务格局),抢抓机遇,进位赶超,实现昄大的快速崛起。具体来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品牌创建,振兴产业。继续深入挖掘本地土特农产品,探索发展新模式,坚持结合“土”的文化,将更多“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创出效益。
二是抓项目带动,提升实力。积极做好配合、协调、服务、跟踪、落实等工作,加快启动旅游服务区,顺利推进上饶市检察院技侦中心建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上档次、上品牌的旅游宾招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抓创新创造,增强后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用少量的钱办大量的事,用社会的钱办公益的事,用潜在的钱办显在的事”的理念,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升昄大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峨山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着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族风俗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个性化的民族风俗仅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蒸蒸日上”,远远超出了群众的收入,这种逢节必有“事”的传统习性至少现在还不适宜。还是要从抓物质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后再来追求民族风俗的传承。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可持继发展
一、前言
*乡是*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境内高山峡谷,大江奔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乡经济总收入3279万元,人均纯收入1245元;粮食总产645.49万公斤,人均有粮437公斤,经济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社会主义。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增收较为缓慢。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全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如何破解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是摆在*乡各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眼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
(一)*乡的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中部的*两岸,东经98°51′至99°21′,北纬26°00′至26°13′之间,东西横距最宽30公里,“南北纵距”最长24公里,总面积406.28平方公里。乡境东连接*县,南连*镇,东南、西南分别与*乡、*镇相连,西与缅甸接界,北与*乡毗邻,国防干线跃碧公路沿*自南向北贯穿全乡。全乡立体气候突出,在同一平面上气温南北差异小,重直差异大,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及药材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为45.8万亩,覆盖率达67%。具有开发前景的“腊玛窟”旅游景区和维拉亚窟旅游景点。
全乡共有7个村民委员会,75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人口达4180户15732人(农业人口3761户14786人),傈僳族是居住的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共有8575人。全乡耕地面积28889亩,其中水田5230亩,旱地23659亩。有三条乡村公路,总里程48公里。由于社会、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乡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意识淡薄,农产品附加值无法提高,商品化率低,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全乡现有3个自然村未解决通电问题,有20个自然村未解决和恢复人畜饮水工程,有8个自然村未通人马驿道,有2036户农民居住在简易茅草房、千角楼房内,人均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570户1740人。
(二)*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发展中的有利条件:
1.*乡立体气候突出,自然物种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
2.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山川险峻秀美,旅游资源丰富。
3.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乡境内有七条流量稳定的自然河,为引水、提水、蓄水灌溉以及发展水电提供了水源保障。
4.区位优势,*乡位于*县中部的怒江两岸,距州府*城为23公里。位处交通要道,是*、*两县和本县的*乡、*乡、*乡到*城的必经之道。有利于*乡与其它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劳动力资源丰富,全乡农村劳动力8575人。广大人民群众从传统耕作方式上改变出来走依靠科技促增产路子上,劳动力从不足变为过剩,若把多余的劳动力输出,从事农业生产上转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将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扶贫开发作为全乡工作的重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政策倾斜,增强了全乡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1.山高坡陡,耕地质量差、土层簿而瘦,不利于粮食生产。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对乡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阻碍了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
3.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科教卫生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4.乡财政收入来源少,财政经费困难,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较弱,培植支柱产业力度不够,农民收入渠道少,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增收困难。
5.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耕地矛盾突出,土地承载负担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部分已丧失生存条件。
6.对立体气候优势认识不足,开发不力,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和城市化及产业化经营水平落后。
三、*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乡的自身特点,立足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坚持科教兴乡,以市场为导向,念好“山”字经,发展峡谷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实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1.依托*资源优势,调出特色,调出规模,调出“卖点”来。突出抓好生猪和土鸡养殖基地建设和肉牛、山羊养殖基地建设。沿江经济带开发农副产品粗加工,建立蔬菜基地,养猪基地,实行粮-菜-猪-鸡模型发展。半山和高山经济带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要以自然保护区工程为载体,开发林业产业,为城镇提供优质生态农产品以增加农民收入。
2.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增收。要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扶持发展和培植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以“龙头”为纽带,使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使小产品与大效益连结起来。
3.科学种植,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科教兴乡的观念,防止和克服忽视科教人才培养,改变教育与生产脱节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素质。
5.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和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两个步伐。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高稳产农田(地)建设
在原有9500亩的稳产农田(地)的基础上,再建5286亩稳产农田(地),实现人均一亩稳产农田(地),同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2.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兴修水利,改修排灌沟渠,改进灌溉方法,扩大灌溉面积。要加强对全乡现有137条大小水利的维修、加固、拓宽和三面光支砌,减少渗水,增加进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部分蓄水、提水工程,努力做到引、提、蓄相结合,解决水源不足,用水困难的问题,力争解决15个自然村704户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困难问题。
__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__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__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 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__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 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一、规划纲要20*年度全县的实施情况
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年均增长15.8%,高于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5亿元、81亿元和58.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0.4%和1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3:46.7:34。
2、农业
20*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总产值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9.8万吨,比上年持平,油料总产3498吨,比上年减少4538吨,棉花产量5216万吨,比上年增加565吨。蔬菜总产量实现14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86%。当年植树200万株,当年造林面积10196亩;水果产量90282吨,比上年减少9738吨;果园面积45030亩,比上年减少55%。牧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肉、牛出栏、家禽年末存栏均有大幅度增长。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773.33亩,比上年增长1.*%;水产品量实现23000吨,比上年增长1.14%。
坚持发展壮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双10项工程”,以七条主线、六条辅线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规模农业,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48.5%,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占60%以上。生态肉鸭养殖量超过1亿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创汇特菜面积突破50万亩,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粳稻化生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江苏省鸭业协会在*成立,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7个。全县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在新村建设上,创造了“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的建设模式,按照新村建设型、农民公寓型、以企带村型、环境整治型、城镇社区型5种类型,高标准推进2个试点镇、24个试点村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全面启动135个重点村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3、工业
工业支柱产业稳步提高。2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7%。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2%,实现销售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4%。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坚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驻点招商,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南京企业家看*县、千名浙商看*县等活动,*县成功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全县在建、签约、在谈项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继我县的煤化工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江苏唯一、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后,铝产业园被省批准为“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铝、盐、煤、电、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铝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投资13.5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投资9亿元的3.6万吨铝箔、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天成氯碱二期6万吨烧碱6万吨PVC、中兴化工1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建成投产;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的4.5万吨次氯酸钙、瑞达化工投资1.1亿元的1万吨环己胺项目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禄恒能源150万吨液相甲醇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总投资将达到110亿元;徐州观贸焦化一期60万吨项目投产达效,二期130万吨焦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煤电产业前景看好,徐州顺成洗煤热电联产项目180万吨洗煤厂建成投产,徐州德*100万吨洗精煤项目正在建设,大屯煤电公司2×30万千瓦煤电综合利用及年产300万吨洗煤项目进展顺利。农产品加工产业蒸蒸日上,南京雨润、广西桂柳、浙江黄岩、河南华英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投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13家。宏达食品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正在建设。*县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示范区,入园龙头企业达48家。
(2)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天成氯碱、龙固电厂、*县坑口电厂、丰源铝业、华源纺织、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观茂焦化、大丰食品、奥特印铁制罐、农丰塑料、苏福生物等一批增长点,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32.1%。利税完成79651万元,同比增长34.8%,年均分别增长43.65%和55.1%,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25%和27.2%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我县先后有*县坑口环保热电、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华源纺织3家大型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进行工业技术改造,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4、内外贸易
内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趋活跃。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同比增长20%,年均增长18.9%,超过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年均增长16.59%,超过预期目标1.5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住宿业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全县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外贸出口实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年均增长112.5%。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同比增长79.9%,年均增长102.8%。对外贸易中两项指标的年均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中增长20%、15%的预期目标。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边界商贸中心”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温州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二期正在建设;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已投入运营;七彩街、歌风、东关等农贸市场的扩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条特色商业街和40余万平方米商贸营业服务网为骨干、各类中小零售网点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网络,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商贸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县在周边地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趋显现。
5、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年均增长25.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工业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年均增长27.4%,房地产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6、城市建设
围绕“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累计投资90多亿元,实施了17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20*年以来,坚持高点规划、高标建设、高速推进,倾力打造滨湖亲水生态城市,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提档升级,成为我县城市建设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城乡规划日臻完善。编制了《*县镇村布局规划》,修编了《*县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了金融信贷、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资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20*以来,集中实施了“二河二桥二十路”等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26亿元。新城区加快基础设施、生活小区、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加快实施管网改造、美化亮化、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高档小区建设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建国以来绿化量之和。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验收。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完善门前责任区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实行重点路段双班制保洁,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强化城管执法,集中开展居民小区、违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场和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城市面貌逐年改观。
7、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年均增长41.4%,超过预期目标21.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均增长43.6%。财政支出1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72亿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保险业保持平稳发展。20*年,保费收入3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32.7%,赔款和给付额10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9%。
8、交通、邮电、通信业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县公路总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运量800万人,比上年增长29.7%,公路货运量78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57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上运输货运量72万吨,比上年下降65.4%。
邮政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5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电信业发展迅速,城市电话用户达到100043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168040户,移动电话用户370552户,比上年增长19.5%,国际互联网用户16768户,比上年增长27.9%。
9、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年我县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57项,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2%,超过“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标2.2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学49所,职业中学5所。专任教师10576人;年末在校学生18926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7421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75人。20*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100%,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书18.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都达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40.2%。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188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29张,卫生技术人员3262人,其中:执业医师1321人,注册护士1047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2.3%。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8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2项,第二名5项,第三名5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3项,第二名31项,第三名25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40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2322户70*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3967户2536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扩建镇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2%。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2%、94.3%、7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2.3%。
扶贫济困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县开展“一日捐”活动,成立*县慈善会,募集慈善捐款1100万元,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0.6万元,对1200名孤儿和2000名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金65万元。
平安*县、法治*县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新建治安监控点64处,增加摄像探头163个,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县形势总体趋于稳定,进京、赴省、去市上访大幅下降。矿区、湖区联防联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减少和避免了湖区及接边地区矛盾纠纷,保持了湖区及省际边界地区的持续稳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非农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长率3.57‰。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达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长19.1%,年均增长18.7%,低于序时进度1.3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298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831元,增长13.1%,年均增长13.2%,超过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长11.8%,年均增长15.7%,超过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增长9.9%。
二、规划纲要执行中的难点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强;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推进完成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县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工业腾飞、农村繁荣、城市崛起”三项战略,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挑战、抢抓机遇,鼓干劲、出实招,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提升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动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三个转变,全面加强产业招商,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增强产业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培强做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策划包装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加大铝轮毂、精密铝铸件、联碱、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项目签约落地,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三是做强做优经济开发区。进一步落实开发区政策,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严格执行入园审批制度,坚决实行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进园、总投资低于5000万元的项目不进园。四是着力激活民营经济。深入贯彻“六放”方针,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扩大创业主体,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营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向协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纳税人和列统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突出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继续锁定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七条主线、六条辅线”13条产业线路,重点建设10大设施农业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培育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发挥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入驻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场建设,培育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新建产地市场,发展市级以上“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占农产品销售总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突出抓好农民的创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能。努力培养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超100万元的创业能人,超1000万元的企业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动广大农民创业兴业、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社会共助”建设模式和“县指导、镇推动、村落实”的联动机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标准规范新农村建设,以“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农民公寓、以企带村、城镇社区”等五种类型指导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形成层级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城市建设,塑造苏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区要加快道路、小区、管网、学校、医院、车站、商贸市场等建设,完善热力、燃气、弱电、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老城区要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城管执法责任制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长效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二是着力发展城市产业。以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城市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中介、金融资讯、现代商务、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三是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依托微山湖、大沙河、汉文化等旅游资源,打响汉文化、微山湖、休闲农业三大旅游品牌,做强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AAAA级汉文化景区品牌。加强旅游品牌宣传,积极融入“一山两汉三孔”旅游圈。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根据常委会年初工作要点的安排,6月至7月,市人大财经工委在常委会方国林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调查了部分单位和乡镇,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22.9%、1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9.2:54.3:26.5,一产业比重比年初下降8.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年初提高1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拥有62家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9.5%,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1%。
——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70元,同比增长1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2元,同比增长20.5%;6月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6.3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人均储蓄达到7390元,在岳阳六县市中排名第一。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亿元,增长8%。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粮食生产,高效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压单季稻扩双季稻,以点带面,共播种水稻面积74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增长5%,油菜、西瓜、棉花等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下,畜牧业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稳中有升;营林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新造楠竹3万亩,建基地92个,为农业增收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58.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6个,合同引资3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亿元;临鸭公路、铁桃公路、兆邦陶瓷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开明科技、山丰汽肥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已顺利投产,海螺水泥、长兴化工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工业及重点工程建设对市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承诺的实事进展顺利。就业形势好转,上半年全市完成新增城镇就业359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8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78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至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4%,比去年同期增长21.4%,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279人;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1171人,比上年增加136人,增长13%。文化、科技、卫生、环保、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实施。
(二)财政预算执行方面:
——财税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1至6月,全市共完成财税收入13118万元,占预算的55%,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8576万元,占预算的51.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994万元,占预算的52%;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1548万元,占预算的106%。全市共新增税收1435万元,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的比重为6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3个百分点。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和解决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财税部门严征细管,加大了税务稽查力度,加强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今年在房地产税收一体化、鞭炮行业税收、矿石行业税收、车辆税收的征管上,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成效显著。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至6月底止,21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镇和乘风乡超额完成了全年税收任务。
——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至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7550万元,占预算的54.2%,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在支出安排上,坚持“整合资源谋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方针,合理配置财力,灵活调度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突出人员工资发放、民生改善、强化预算执行,同时,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重点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等重点领域倾斜,财政运转良好,较好地体现了财力分配的公平、公正。
——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为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市政府出台了加强财政管理改革的26条措施。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严格实行政府采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土地储备市场管理等,各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日趋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运行态势,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这些成绩是在克服年初冰雪灾害、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主要得益于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稳妥推进,取得的好的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财政面临不少困难,不容乐观,需要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
1、物价高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7.3%,由于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低收入居民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间相对缩小,尽管国家将种粮油价改革综合补贴每亩提高到80.5元,但过快增长的农资价格使农民增产难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突出。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所得税政策变化后,上半年入库数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二、由于受国际油价及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市上半年增收强劲的矿石行业,因产品价格回落,而失去了增收空间,其中6家铣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因环境问题关闭了一批化工、造纸企业,税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园区对税收的支撑能力有限。三、乡镇税源缺乏,收入潜在一定风险,据税务部门税源调查结果,乡镇实际税源不足1000万元,其余的2700万元只能通过争取边缘税收来完成,存在着隐患多、风险大。四、四川大地震影响上级转移支付,由于国家要投入灾区重建,省里也有结对帮扶任务,今年想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难度很大;五、重点支出及改革支出压力大,下半年,一些重点工程项目支出要拨付,改制和地方政策性配套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公务员津补贴改革支出压力大,增支呼声很高,要兑现津补贴需要增加支出1亿元以上。
3、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结构及发展环境不优。我市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企业只有78家,高科技、高税利的项目甚微,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矿石和竹木资源丰富,资源型工业企业较多,但大多处于粗放型、低档次、规模小的阶段,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三乱”现象虽然有所遏制,但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给社会造成了较坏影响;个人及企业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1、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现实基础,承接“两带”、“两区”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方式,改进招商办法,拓宽招商渠道,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及儒溪生化园的招商工作,积极研究财税政策,争取更多的上级项目资金。
2、突出收入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收力度,加强对个体税收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及稽查,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国土开发收入征收,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
3、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着力依法理财,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杜绝各种随意,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确保预算支出兑现,实现年终财政收支平衡。
4、加大农业投入,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全力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农资产品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稳定农资产品价格,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村一品”,加快建立以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为主,集生态、观光、效益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和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