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8篇

时间:2023-10-10 10:3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篇1

[关键词]早产儿; 呼吸暂停;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5-01

呼吸暂停 (Apnea)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率减慢(

1 呼吸管理

1.1 呼吸道护理

早产儿颈部向前弯或食管受压,均可发生呼吸暂停,因此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是:早产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肩下和颈部垫上小软枕,使颈部姿势自然;或给予睡水袋、俯卧位[2],即俯卧头抬高15℃,偏向左侧或右侧,保持舒适,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预防或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

1.2 严密观察病情

早产儿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设置好各参数报警值。同时,医师、护士应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呼吸 (频率、节律、深浅度 )、面色、反应、腹部、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常规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血色素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3 呼吸暂停的急救

呼吸暂停一旦发现,应区别是梗阻性呼吸暂停,还是中枢性呼吸暂停[4]。若为梗阻性暂停,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若为中枢性呼吸暂停,轻者应立即刺激,如轻轻摇动患儿、捏耳垂、弹足底、托背呼吸等,多数能恢复呼吸;若有发绀予以吸氧,严重者行人工胸外按压、复苏囊并加压吸氧,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CPAP),当CPAP治疗无效时,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 药物应用

遵医嘱静脉给予氨茶碱、纳洛酮交替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注意按时用药,剂量准确,用微量泵控制输入速度。

2 体温管理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不稳定,暖箱能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根据体重、日龄、体温调节而定,使体温维持在36.5℃-37.0℃ 之间 (耗氧量减置最低 ),2-4 h监测体温 1次,能避免体温过高过低或骤升骤降致早产儿大脑及多脏器出血、呼吸暂停[3]。一切治疗及护理集中在箱内进行,注意暖箱不宜放在空气对流、近窗或阳光直射处保持室温24-26℃,湿度 55% -65%。

3 安全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好的,用奶瓶喂养,喂养时注意速度宜慢,以防胃食道反流致呼吸暂停或窒息;吸吮力弱或频繁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保证患儿足够热卡,如肠道进食少,可采用静脉营养,同时,观察腹胀及排便情况。患儿腹胀,增加腹压可造成呼吸暂停,如 24h 未排便,应采取相应措施:用小儿开塞露塞肛通便,或1:3开塞露液和生理盐水小剂量保留灌肠。另外,可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有效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3]。

4 防治感染

早产儿感染要以预防为主,N I CU 或早产儿室应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口腔、脐部、皮肤等基础护理。早产儿用物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物,乳具、被服高压消毒;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减少侵袭性操作,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提高免疫力。

总之,早产儿呼吸暂停如不及时发现处理,可因脑缺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耳蜗背侧神经核受损,导致脑性瘫痪及高频性耳聋,甚至猝死[4]。医护人员要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并及早干预,有效地防止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 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

[2] 蔡荣英, 陈秀捞,谢桂馥,林安田,水垫与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09,8,4(24):203-204.

篇2

关键词:早产儿;并发症;临床分析;临床资料;生理特点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不同胎龄并发症情况见表1.

表1不同胎龄并发症情况

2结果

318例早产儿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为82%,同一病例中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其中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74例,占23.2%;新生儿肺炎50例,占15.7%;呼吸暂停42例,占13.2%;新生儿低血糖48例,占15.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9例,占5.9%;新生儿败血症14例,占4.4%;新生儿颅内出血16例,占5.0%;新生儿肺出血7例,占2.2%;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5例,占2.2%。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胎龄的增加,重症并发症减少,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3讨论

3.1早产儿死亡率与并发症类型 关于早产儿:死亡率与并发症类型国内有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出生胎龄

3.2早产并发症与产科儿科因素密切相关 本组资料显示主要出生胎龄越小,并发症率越高,早产儿并发症依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呼吸暂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泡数量少及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少,导致肺泡塌陷,肺泡内功能残气量不能建立,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甚至呼吸衰竭,胎龄越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率越高,2006年Euro NeoStat的数据显示:胎龄23-25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为91%,26-27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为88%,28-29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为74%,30-31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为52%,因此防止早产预防本病的关键。对于可能小于35周早产的,包括有早产风险的在妊娠后期给予单疗程倍他米松治疗,以预防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有资料显示产前应用激素联合产后外源性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是防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的最佳措施。对于孕周极低早产儿,生后产房可立即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同时早产儿肺血流量多,且免疫功能处于不成熟状态,皮肤黏膜几乎没有防御功能,新生儿IgG主要来自母体,且与胎龄相关,胎龄愈小,IgG含量愈低,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5],易并发肺部感染,血液感染,血液感染系新生儿败血症,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的炎症反应。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病率及病死率越高。应做到以下防范措施:清洗脐部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脐带根部,再用生理盐水清洗,无分泌物者可用95%乙醇湿敷、消毒。预防红臀最有效要选用吸湿尿布,及时更换尿布,如发现红臀,即用红汞、鱼肝油涂抹。口腔薪膜发生医院感染原因是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滥用抗生素与皮质激素所致交义感染,要预防鹅口疮,一定要加强消毒隔离。操作期不戴手表、手链、戒指,不留民指甲,操作前要洗手、遵守无菌操作,注意口腔清洁,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避免交义感染,如已发生鹅口疮,可涂10万IU制霉菌素粉。下呼吸道发生医院感染原因是工作人员未能执行入室制度,通风不畅,造成室内细菌指数超标,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为了有效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吸痰前、操作后严格清洗双手;对污染的物品、排泄物严格按规定处理,杜绝一切感染机会,定期病房消毒,加强病室通风,入室更衣、换鞋、戴口罩,如有皮肤、呼吸道、肠道感染等工作人员必须斩调离岗位。置暖箱的婴儿,暖箱湿度相对较高,有利细菌生民繁殖;羊水污染、窒息患儿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易发生感染。易发生感加之早产儿呼吸中枢与神经元之间联系不完善,神经冲动传出较弱,任何细微的干扰均可发生呼吸调节障碍,易导致呼吸暂停甚至呼吸衰竭[4]而致死[6]。低血糖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低血糖多发生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早产儿由于糖原储备不足,糖原储备主要发生在妊娠的最后4-8周,胎龄越小糖原储备越少,出生后所需能量相对较高,糖异生途径中酶活力低。另外,应激状态下,如窒息、严重感染、等,血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中高血糖素、皮质醇类无助水平增高,血糖增高,继之糖原耗竭,血糖水平下降。低体温葡糖糖利用增加,可致低血糖。由于葡萄糖是新生儿脑细胞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不及时纠正低血糖将会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避免导致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损伤等),监测血糖,生后能进食者尽早喂养,不能进食者可给予10%葡萄糖滴注。早产儿脑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及小脑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有胚胎生发基质,该组织是严重脑损伤常见。其病死率高,严重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形式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缺乏胶原和弹力纤维的支撑,对脑血流量的波动,缺氧、酸中毒极为敏感,因此易发生颅内出血,同时对缺氧酸中毒耐受性差,易发生缺氧性脑损伤[7]。早产儿尤其是孕龄不足32周者,以及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类型[8],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生后注意补充维生素K1,保持安静,接触时动作轻柔,尽可能避免搬动、尽量减少刺激性操作,保持匀速输液,血压稳定,维持正常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PH、渗透压及灌注压;新生儿肺出血常发生在多种严重疾病的晚期,为死亡前表现之一,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确定[9],临床上缺乏早期诊断的方法。因此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致,占活产儿0.1%~0.5%,尸检的1%~4%,而早产儿肺发育差,肺血管多,且毛细血管通透性强,脆性大,气体交换面积少,凝血机制不成熟,因而更易发生,死亡率极高[1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尤其早产儿,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11]。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致病因素复杂,NEC患儿缺乏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进展快,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因此如何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NEC是降低其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早产儿因其本身发育特点,较足月儿更易患NEC。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胎龄和体重增加而减少。据统计,美国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发病率为6.0%~11.5%,其中出生体重

4结论

综上所诉,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其疾病的发生率渐高。以上病历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早产儿并发症的规律,预防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啸,谭稼荣,陈东等,新生儿肺炎呼吸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A].2011.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

[2]吴玉霞,刘赛平,胡玲。中山市基层医院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a(自然科学版),2011,(02):198-202

[3]余霞,非营养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影响[A].2011.浙江省医学会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

[4]王永生,程云威,李素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及其围生窒息相关因素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3,2:110-111

[5]崔北勇,张文梁,席康明。黄芪注射液佐治新生儿暂时性心肌缺血44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06:596-597.

[6]周晓丽,张琼枝,杨存芳等。125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8-10.

[7]苏红,王卫东,方世久等。13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和头颅CT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5:24-25

[8]常,袁强,刘光发。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22-23

[9]丁彩霞。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2-63+65

[10]王赛云。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65+44

[11] Neu J. Gastrointestinal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premature infants[J]. Am J Clin Nutr, 2009,?85(2):629-634.

[12]房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因分析,浙江省医学会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一11一1b

篇3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7 cm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1],另外,足月新生儿具有相对成熟的胃肠动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2]。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1]。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要量高,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

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24 h出现肠鸣音,因为肠鸣音是肠蠕动出现的最早临床标志,所以,待肠鸣音出现后方开始胃肠喂养较为合适。对体重>1 500 g,无明显肺部疾患,并不需要辅助呼吸者,可在24 h内开始喂养,但对体重更小的婴儿;或有新生儿窒息需机械通气者可延迟胃肠喂养;极低体重儿大多数情况下可于生后3天内开始第1次喂养。

2 乳类选择

适用于早产儿的乳类仅限于母乳和配方乳,权衡利弊,对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势在必行[3]。

2.1 母乳 母乳富含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加新生儿胃肠道防御功能。早产儿母乳比足月儿母乳有较高的蛋白质、热量、钙和钠含量,足月儿母亲的奶不适合喂给早产儿,因奶的营养成分不够[4],所以应鼓励早产儿母亲喂哺母乳。但早产儿母乳中某些成分仍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母乳喂养早产儿至生后1个月末,母乳中蛋白、钠、钙的量已明显不足,早产儿完全经肠道喂养时,即需加入母乳强化剂,直至体重>2 000 g[4]

2.2 早产儿 配方奶在母乳不足或母体疾病禁止哺乳的情况下,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配方奶与牛奶相比较,首先降低了牛奶中的总蛋白质,以减轻早产儿肾脏负荷;其次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接近母乳,其含有的β乳球蛋白经酶分解后抗原性低,蛋白质利用增多;此外还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调整了矿物质比例,其营养价值较牛奶或普通配方奶更接近母乳[5]。但早产儿配方乳的不足是缺乏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乳和免疫成分,且其高蛋白含量易导致高氨基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6]。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持续至体重>2 000 g后可以转用足月配方乳[4],所以,早产儿人工喂养过程应严格监测体重增长情况,及时更改配方奶。

3 早产儿喂养的

喂养时采用头高脚低位(呈20°角),早产儿体重增加明显,并发症也少,也有较多采用半卧位姿势,喂奶后抱起拍背10 min左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促进胃排空。张跃娟[7]试验早产儿每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对胃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胃排空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但此卧位不利于观察病情,尚存有争议。

4 喂养方法

胎龄33周~34周者可尽快适应喂养,喂养最长时间为20 min,其余奶量由管喂供给,胎龄

4.1 经口喂养 用于体重较大、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的早产儿。

4.1.1 直接哺乳法 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的早产儿,可直接哺母乳或奶瓶喂食,用奶瓶时奶汁要充满,避免吸入大量空气。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 min~20 min,以防过于疲劳。每次喂食15 min~20 min后轻拍背部使打嗝,喂食后采取右侧卧位,以促进排空及当有返流时可减少误吸的危险。

4.1.2 滴管喂养法 抬高患儿头肩部,用滴管沿患儿口角一侧,一滴一滴地依照患儿的吞咽速度来给予,奶量按医嘱给予,奶源为母乳,3 h/次。滴管喂养通过反复刺激,反射得到强化,锻炼了患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使患儿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获得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的需要,在其吞咽过程中,觅食反射增强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强、营养状况好转、机体免疫力增强、减少并发症。

4.2 微量喂养 肠道微量喂养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可提高早产儿的胃排空率,改善对喂养的耐受性,缩短到达全量喂养的时间[10]。其中早期微量喂养是指对出生后24 h内的早产儿给予<1 ml/Kg.hr的量进行喂养[11]。可选用经口喂养、间歇胃管喂养和持续胃管喂养法,在接受微量喂养的同时进行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治疗[12]。

4.3 胃管喂养

4.3.1 间断胃管喂养 经鼻腔插入新生儿5 Fr,其长度为耳垂至鼻尖到胸骨下端,插入胃管后注入空气,听到注入空气的声音证实胃管在胃内,将患儿24 h所需奶量平均分次灌注,2 h/次~3 h/次,在每次灌注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无残留,每次增加奶量1 ml~2 ml;出生体重

4.3.2 持续胃管喂养 适用于对间歇胃管法不能耐受,胃中残留量较多或出生体重≤1 500 g,反应能力差,无吞咽吸吮,有胃返流的新生儿。用10 ml注射器按需要量取奶汁,放置到输液泵上,通过连接导管接入胃管输奶1 ml/h~5 ml/h的速度将全天的奶量持续缓慢注入胃内,能使奶液持续吸收,减少胃潴留及食物返流的发生。叶永青报道,持续胃管喂养的胃食道返流率为3.9%,而间歇胃管喂养胃食道发生率高达20%。这说明早产儿胃食道返流率与鼻饲方式有关[15]。持续胃管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间歇胃管喂养所致的胃食道返流、腹胀、呕吐、误吸等喂养并发症,但其本身也存在容易感染、操作不方便等问题,所以不管何种鼻饲喂养方式的早产儿最好能辅以患儿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尽快从鼻饲方式转为经口喂养。

5 非营养性吸吮

在每次鼻胃管喂养前,喂养过程中及其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各5 min,每次共吸吮15 min,7次/24 h~8次/24 h,吸吮期限2周[16]。通过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模式[17],可显著加快胃肠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建立,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综上所述,早产儿的喂养以自吮为最好的喂养途径,对吸吮吞咽机制不成熟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及非营养性吸吮(NNS)措施,在经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进行NNS,能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可以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根据早产儿的进食能力和病情选择喂养方式,使早产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食,满足了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2] 江卓成.新生儿危重疾病对循环衰竭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00402.

[3] 张巍,赵时敏,黄醒华.母乳添加剂在早产儿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87.

[4] 冯泽康,余宇,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7230.

[5] 李在玲,赵凤,罗凤珍,等.强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配方奶应用于早产儿营养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11(3):231.

[6] 李彦敏.早产儿喂养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2,24(11):872874.

[7] 张跃娟.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41.

[8] 罗涛,钱幼琼.早产儿喂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57.

[9] 宋江梅.早产儿喂养的方法及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18):93.

[10]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动力管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132.

[11] 张玉侠.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技术[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7508.

[12] 段亚兰,贺之芬,李斌.早产儿的喂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92.

[13] 韦君.早产儿喂养方法新进展[J].医学文选,2005,24(2):300.

[14] 刑佑敏,张贵萍,彦灭利.重危早产儿早期间歇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6):683684.

[15] 叶永青.早产儿鼻饲方法与胃食道返流关系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5,9:30.

篇4

早产儿脑血流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温春玲张巍黄醒华(24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陈健平(综述)刘义(审校)(230)

篇5

【关键词】早产儿;复方丹参液;钙剂外渗

新生儿因甲状旁腺及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生后1~2周极易发生低钙血症,常需静脉补钙治疗[1]。补钙过程中,由于早产儿血管的生理特性及钙剂的高刺激性,极易发生外渗、漏现象。如发生药液外渗后,轻者局部皮肤苍白、红肿、疼痛,严重者局部可出现水泡、钙化及硬结形成,甚至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积极预防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不良反应。2013年3月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液湿敷成功护理了1例头皮静脉输钙外渗的早产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回顾

患儿,女,25天,因“咳嗽、口吹白沫2天,加重伴食少1天”,门诊以“新生儿肺炎”收入院。患儿出生时体重1950g,为35+6周孕早产儿。因患儿饮奶时喉间喘息有声,考虑喉软骨发育不良,遵医嘱予门冬氨酸钙静脉补钙治疗,于当日19时患儿在输钙过程中出现穿刺部位液体外渗,左额部发迹线内皮肤局部变黑,大小约1.5x2.0cm,边界清楚,按压时不退色,局部可见少许小水泡,无明显渗血及渗液。

2 护理

发现静脉输钙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液,给予相应处理,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见表1。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药物因素

钙剂为阳离子高渗透性溶液,渗入皮下组织间隙后,可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改变[2],痛引起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而出现注射部位刺痛,严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3]。

3.1.2 患儿因素

婴幼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育不完善,血管通透性高,加之钙剂的强刺激性使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致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药液渗漏;婴幼儿血管细、短、弯曲,血流速度慢,钙剂停留在局部的时间长,增加了对血管的刺激;婴幼儿易哭闹、好动、不配合,静脉穿刺针头不易固定,常造成液体外渗。

3.1.3 护理因素

①护士长对年轻护士管理培训力度不够,未对新生儿科特殊用药及风险性进行重点培训。②护士年轻、没有经验,无风险预知能力,发现外渗,未能及时恰当的处理。③护士值班过程中,未将科室情况及时上报护士长。

3.2 思考

规范钙剂使用方法,注意浓度、速度和静脉选择;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明确钙剂渗漏危害,统一制定并实施处理流程,一旦出现渗漏,必须立即停止用药,进行回抽,拔除穿刺针,按压针眼2 ~ 3 分钟,局部封闭,做相应处理并逐级上报。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降香的水溶性提取物制成,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4],能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加快外渗液体吸收而改善水肿症状;丹参中含有多种丹参酮,可以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作用,可迅速减轻炎症,达到消肿镇痛之功效。而中医认为液体外渗是由于湿热蕴结、淤血留滞脉络所致,所以运用复方丹参液热湿敷正是利用其散瘀消肿的功效[5]。此法方便、经济、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54.

[2] 石敏,吕安安,米继民.静脉输液技术新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34( 11) : 698 -700.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23 -524.

篇6

【关键词】 抚触;早产儿;发育;病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uching on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and the cource of disease.Methods 60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equally pided into 2 groups,1 touching group and 1 control group.The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index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including body weight,body height,head circumference and 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 and average hospital stay in the touching group.Result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a systematic touching measure was adopted,the body weight,body height and head circumference of 30 days after birth increased markedly in the touchin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KEYWORDS touching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course of disease

抚触是近年来儿科领域的新进展之一,通过对早产儿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可促进行为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使早产儿摄入量增加,加快体格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发育及病程影响的临床评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30例。抚触组患儿胎龄32~36周,平均32.5周,体重1659~1986g,平均1850g。对照组患儿胎龄32~35周,平均32.75周,体重1640~1969g,平均1867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抚触组:每天进行3次抚触,每次15min。住院期间按摩由医院配备的专业人员操作。基本程序如下:在状态下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分别对其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和上肢进行抚触,每个部位需按摩2~3遍。身体上较小的区域用指尖按摩,大点的部位用手指、掌心或整个手掌。开始动作要轻,然后适当增加压力,不但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捎,压觉可刺激深部感受器。头部:(1)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2)两手拇指从下额中央向外侧,向上滑动。(3)用两手掌面从前额发际向上、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后乳突处,轻轻按压。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肩部轻轻按摩。腹部:(1)两手轮流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钟方向划圆。(2)右手指腹自右上腹滑向右下腹(I),右手指腹自右上腹滑向左下胶(L);右手指腹自右下腹经右上腹、左上腹滑向左下腹(U)。四肢:双手抓住手臂,从肩部到手腕,自上而下轻轻挤压,边挤边捏,像挤牛奶一样。并搓揉大肌肉群及关节。下肢与上肢相同。手足:两手拇指从手掌面跟侧依次推向指侧,并提捏各手指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而后四指分开,沿脊柱方面从肩部到臀部按摩。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发育指标比较 两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变化比较不明显,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出生后30d的体重、身长、头围较出生时均有显著变化,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

2.2 两组日均体重增长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日均体重增长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P

3 讨 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的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给早产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和适宜的抚触显得尤为重要[2-3]。

3.1 抚触对早产儿发育及病程的影响 小儿脑发育一方面依靠解剖发育完善,另一方面依靠外界的刺激反射形成。皮肤是最直接的痛觉、温度觉、触觉感受器,皮肤与内脏各器官之间及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有报道,早产儿出生后24h即开始抚触疗法,经过一定时间按摩,可以使婴儿的摄入奶量明显增加,头围、身长、血红蛋白、体重均明显增高。有研究报道,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具有许多益处,可作为早产儿时期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其原因是抚触能调节婴儿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摄取奶量,减少婴儿焦虑情绪,增加睡眠时间,从而增加体重。同时抚触也有利于促进婴儿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清素等分泌,从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4-8]。

3.2 抚触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确保房间内温暖(20~30℃)、宁静,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有助于母子彼此放松,同时应和宝宝说话、唱歌、特别注意眼神的交流。(2)预备好毛巾、尿片、替换的衣服和婴儿润肤露,润肤乳液(减少摩擦阻力)。(3)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按摩:一般选在婴儿吃饱后1~2h清醒时为佳,不要选在吃饱后或饥饿时或想睡时。因为吃饭后易吐、饥饿时想睡时注意力无法集中,易烦躁。(4)按摩者在给宝宝按摩前应洗净双手修短磨圆指甲,不戴戒指,应先温暖双手。(5)小心润肤油误滴入孩子眼中。(6)新生儿期即可开始按摩,但在脐带未脱落前,不要按摩。(7)刚开始按摩,手触婴儿不能用力过重,需轻轻地抚摸。较小的部位用指尖,大点的部位用手指或掌心。抚摸应均匀进行。(8)卧位选择:仰卧,头偏向一侧,防止造成婴儿的呼吸窒息。(9)抚触中严密观察极低体重儿表情,根据患儿反应及时调整抚触方式和力度,患儿如有哭闹、肌张力增高、活动兴奋增加、肤色变化或呕吐等反应均应停止抚触。(10)患病或皮肤感染时忌按摩[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变化比较变化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出生后30d的体重、身长、头围较出生时均有显著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抚触可以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可作为早产儿时期综合干预措施之一,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建幸,王德芬,沈月华,等.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192-194.

[2] 胡云清,陈兰兰,申永凡.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69-70.

[3] 陈立梅.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两种胃肠外营养方式的临床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7):530-531.

[4] 李秋波,徐心坦,牛峰海,等.抚触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及血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44(6):412-416.

[5] 尹广桂,黄 瑛.抚触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3,25(4):637-638.

[6] Kuhn cM,Sehanbe rg SM.Fi eId T.et al.TactiIe Ki n e st heri cstimulation effects on sympathetic and adrenocortical function in preterminfants[J].J Pediatr,1991,19(3):434-440.

[7] Sehanberg sM.Fled TM Sensory deprivation stress and supplemental stimulation in the rat pup[J].Child Dev,1987,58(1):1431-1447.

[8] 蔡 红,孙 虹.关于婴儿抚触进一步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19(3):24.

篇7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头颅B超;灰度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40-03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cerebral white matter injury,CWMJ)是早产儿脑病[1]特征性脑损伤[2]形式之一,与头颅局部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及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易感性高有直接关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其最终表现形式;也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3]远期智力运动发育异常、视听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影像学检查作为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确诊金标准,床边头颅B超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正逐渐地被广泛地应用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临床诊断中。本研究应用床边头颅B超与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相结合, 通过早期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的定量测定,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早期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3年1月~2014 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排除新生儿胆红素脑病[4]等因素所导致的脑损伤。两组早产低体重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床边头颅B超灰度值测定参考标准 采用索诺声床边B超机采集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结果,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北京麦克奥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软件作为本次研究后期处理软件。采用床边头颅B超(系统参数设置:扇形小突阵扫描探头频率为5.5~7.5 mHz,增益条件为 100 dB)。针对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 72 h内根据情况早期及时进行床边检查,并于生后定期每周进行床边复查,生后1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定期床边复查;并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100例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图像进行后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定量分析处理。感兴趣区(ROI)以半径为 0.1~0.25 cm的圆形进行选取区域,避开异常的强回声区,用“手动分析方法”测得该区域白质的平均灰度值,并以同胎龄的正常新生儿大脑左右半球相同部位白质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回声强度的量化指标。

1.2.2 治疗方法 根据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期特有的追赶性生长[5]以及早期早产儿脑损伤可能引起后期病理变化的特殊性,针对本次治疗组早期灰度值>130的早产低体重儿采取神经节苷脂[6]GM1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的方针措施[7];并根据本院专科医院的辅助科室的临床特色,对床边头颅B超早期诊断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在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8]的同时,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化率进行描述,各组比较采用行×列表 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经纠正胎龄40周后,采用鲍秀兰[9]制定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20项评分评估1次,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注:χ2=5.00,P

2.2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估随访至3个月及6个月,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3个月时治疗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34例(68%)和32例(64%),而对照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22例(44%)和17例(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的例数明显多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n(%)]

注:“*”表示3个月时治疗组发育指数>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就是一个凋亡启动的应答过程,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表现通常无明显特异性,仅表现为与早产低体重儿相关的抑制状态、对外界反应淡漠、全身肌张力明显低下等临床表现, 以抽搐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更为少见,甚至仅出现影像学改变而临床无表现;而且根据发生病变的部位的不同, 后期出现的后遗症也随之不同。

周丛乐教授[10]认为, 7~10 d内完全恢复的脑室旁白质回声增强通常可以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该变化属于一过性轻度轴突水肿;但10 d以上的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增强,达到7周后约20%的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会则出现囊腔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因此生后3~4周才是头颅超声诊断2 mm以上的早产低体重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灶的最佳时间,这就更彰显了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早期测定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临床提示作用。随着床边头颅超声临床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既结合头颅核磁共振的后期图像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图像后期处理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又将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测定应用于临床;目前许多超声诊断仪都有灰度值测定分析功能,随着许多多媒体视学数码图像分析软件的问世,已经能够对医学图像进行后期灰度值分析测定。国内外将这一临床技术应用于身体各个系统,而我们则致力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这一难题的开发研究。

早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越大, 说明早产低体重儿脑神经细胞水平功能异常较严重, 亦意味着脑神经细胞内各种离子泵功能的失代偿导致的脑神经细胞肿胀的状态仍在持续进展中,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序贯反应,引起脑神经细胞坏死、凋亡[12]。神经胶质细胞后续填充,从而发生软化灶及钙化灶,后期神经系统功能生长发育的异常几率明显增高,临床症状也将逐渐显现;这一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利用床边头颅超声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异常,早期进行针对性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造成早产低体重儿后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几率。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定量分析对于早期诊断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操作者主观判断造成的误差,且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预后判断具有提示性,对于临床早期干预、减少后期残疾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早产低体重儿强调常规床边头颅超声检查应于生后72 h内进行,并同时进行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定量测定,以达到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并进行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 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持续回声异常的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每周一次至生后1个月后每个月一次进行随访复查,特别是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不容易恢复的早产低体重儿,后期随访中应当强调肢体大运动生长发育的情况,以进行神经节苷脂GM1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以及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的早期干预,达到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的同时,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志恒,孙轶,陈超. 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0):771-775.

[2] 鲍珊,陈大鹏,杨晓燕,等. 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研究现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6:10-14.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J]. 实用新生儿学,2011,4:59-64.

[4] 徐瑞峰,吴珠明,高红霞,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33例临床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6:37-40.

[5] 武华红,李辉. 追赶生长研究与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2:63-65.

[6] 李涛,蓝美锐,黄文芳,等. 神经节苷脂GM1联合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业,2014,3:17-18.

[7] 岑丽婷,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3, 3(7):32.

[8] 汪晓霞,肖绪武. 早产低体重儿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7:54-56.

[9]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68-70.

[10] 周丛乐,陈惠金,虞人杰.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J].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2007:110-121.

[11] Yamamoto N,Utsu M,Serizawa M,et al. Neonatal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receded by fetal periventricularechodensity[J]. Fetal Diagn Ther,2000,15(4):198-208.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 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 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5] 刘义,独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