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命的感受8篇

时间:2023-10-10 10:36: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命的感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的感受

篇1

方桌,长凳,一块粘土。方寸之间,灵指微动。眉目欣然一悦,就演绎了一出出造物的神话。一团泥,以肌肤温度暖之,以清冽之水润之,以情感塑其形,灌输以缔造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还有对人世的理解与感悟,置于火中煎之炼之,终于造就这通体弥漫着沉思的神物。置身这陶的海洋。细细观摩这一件件陶制茶器,心清静了,世界清净了,尘世中充塞耳畔的喧嚣散去了。恍惚间,听见了这陶器轻声讲述,那宇宙时空的浩渺与人生之初的领悟。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中国艺术审美在道家千年的哲学中滋长,推崇性情表现的自然。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重心灵轨迹的情感流露,崇尚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也是陶艺设计的核心理念。这些陶制茶器,或粗犷、或简静、或洪荒、或空灵、或厚重,无不流露出道家审美的高迈与大气。深邃与淡远,无拘无束又洒落自由,孤独不群又充满诗意。

夏商之器

说起青铜器,脑海中浮现的是几乎覆盖器物全身的绿色锈斑吧?其实,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看看这组器物吧,土黄色的外表散发着金属一样的色泽,给人以金属的质感。古朴凝重的器型,正是夏商青铜器物的特点。一组“夏商之器”在手,品茗之时亦可想象祖先的英明与智慧。

大汉之韵

尊崇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信仰,宣扬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崇尚礼仪的大汉王朝,制定了完善的君臣之道、尊卑之礼。这如汉代帝王通天冠外形的壶身。简单中透露着华贵,或许这是文帝或景帝的通天冠吧。那时的汉代还处于上升期,并不是那样的繁盛,崇尚的是简单朴素。一把简简单单的壶,几只简简单单的杯,回味一段简单朴实却辉煌的历史。

魏晋风骨

以竹为主题的这组器皿,看到的第一眼,就让我忆起了魏晋时,那在竹林中畅快饮酒、放荡不羁,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的一群人。

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在竹林喝酒、纵歌。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他们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成了这个时期的灵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摩挲着这陶制的茶具,我想,创作出具有如此丰富的象外之象的器物之人,必定有这样的胸襟气度、风之情韵吧。

一堆泥,从接触造物者温热的瞬间,今生的宿命便已埋定。大地苍莽的魂,清水温柔的心。一炉炭火的期待,一段缱绻的柔情。凝视这些大美而不言的精灵,难忍心中之感慨。感慨于他们经历的许多。承载的许多,等待的许多,感慨它们“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之后的落寞,感慨它们欲说还休的沉默,还有那一丝欲笑还颦的忧伤。而它们静默着,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难以言明的心事。心轻颤,目色微润,这边是缘起之时,领悟了,感动了,共鸣了。

篇2

技巧2:再现素材的精彩画面。当同学遭遇困难而孤立元援的时候,你主动地与他一起面对,走家称之为乐于助人;当朋友不小心弄坏你的心爱之物而紧张的时候,你脸上露出的浅浅笑容,我们称之为宽容。细细一想,抽象的美德,无不源自生活的细节,运用美德类素材时,若能聚焦人物光彩夺目的那一瞬间,笔墨定会顿然生色。

提起110米栏,人们总会第一个想起刘翔,然后才是史冬鹏。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史冬鹏,则成为刘翔这朵红花身旁的绿叶。很多人认为,史冬鹏会一直处于刘翔的光环下,但是对于史冬鹏来说,自己并不是非常羡慕刘翔,他说:“刘翔也比较羡慕我,羡慕我的自由。”

亚军,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者。就目前中国乃至亚洲110米栏的阵容分析,还没有谁能真正取代史冬鹏的地位。而他长期与刘翔协同作战的默契以及经验,也是相当宝贵的。在刘翔治疗的日子里,史冬鹏起伏较大也输过不少比赛。但只要刘翔、史冬鹏在一起训练比赛。史冬鹏的成绩会在刘翔的带动下不断被促进,而刘翔也会在老战友的配合下比赛得更顺畅。刘翔在广州亚运会获得冠军的当天晚上,史冬鹏也动情地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刘翔跑一天,我就陪他一天,如果有天他退役了,那么我也退役。”9年里,他一直跟随飞人的脚步,尽管这对双子星一明一暗,但史冬鹏尊敬队友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史冬鹏与刘翔,是队友,更是对手。但在起起伏伏的运动生涯中,他们相互激励,让生命绽放了最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史冬鹏,甘当绿叶,陪伴队友飞向巅峰的美德,更是令人感动。若能用假设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素材,人物的美德之光套更为夺目。

2010年7月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抵达中国,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默克尔抵达南京后,获安排人住市内“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楼的四百多平方米、可“看到南京全景的总统套房。但默克尔认为这个安排过于奢华,坚持要人住七十多平方米的普通商务客房,房价一千八百元,只是总统套房的二十分之一。默克尔说:“普通豪华套间条件已经足够好了。”

第二天早上,酒店本来准备了两套方案,房内用餐或是在只为贵宾服务的46楼行政楼层索菲特会所用餐,但默克尔谢绝去专门为其准备的私密性强的索菲特会所,坚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样到7楼西餐厅吃自助早餐。而且不进CIP包间,和随行的德国工作人员一道在大厅吃自助早餐。默克尔还谢绝了工作人员的服务,坚持自己到自助餐台取食物,并自己动手切法式长棍面包。此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在取一种燕麦面包时,默克尔不小心将一片面包落在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了服务人员,并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面包。并放进自己的餐盘里。默克尔总理的早餐很简单,煎鸡蛋卷、奶酪饼、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片燕麦面包。

当一些富商为了炫耀自己而一掷千金的时候,默克尔这位德国的总理,却拒绝入住总统套房。如果说这个故事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那么当她从地上捡起那片面包的时候,其节俭的美德便足以让我们思绪万千。运用时,若将笔墨聚焦那个细节,人物形象自然会跃然纸上。

去年,香港义工“阿福”舍身救人的事迹在国内外广为传颂。黄福荣本是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孤儿院的22名学生中,已经有19名出发去附近的中学和小学上学了,只有3名年纪最小的孤儿还没有出发。3名孤儿与老师在二楼的一间房子里,黄福荣在他们的附近,地震后,已经跑到安全地带的黄福荣扭头一看,3名孤儿和老师没能跟出来。他掉转方向,拼命冲上孤儿院二楼的走廊,将受困的老师和3名孤儿奋力推到走廊的窗户处。当黄福荣正在救援另外两名老师时,余震袭来,阿福不幸被压在废墟下面。虽然他很快被挖出,但是抢救无效,成为玉树地震中第一个遇难的志愿者。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热心公益,救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他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福荣到四川做了两个月义工,为受灾民众运送物资。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称黄福荣代表了“香港精神”。

一个人做点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甚至为了别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阿福是这样的人。他的光彩,显然不仅仅是在救人过程中显示的英勇无畏,更在于他将慈善作为了自已一生的事业。运用时,我们应该着重挖掘阿福作为一个平常人物的非常风采。

一个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从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个好价钱。他对这种名贵花卉爱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竟连一粒种子也不肯给,他计划繁育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那名贵的花已经繁育出了上万株,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花朵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的那种雍容和鲜艳。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 感受 生命的精彩

《课标》要求,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名著阅读与欣赏的专题,这其实只是一个抓手,可以借此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名著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体会生活的乐趣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因为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教学使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名著的永恒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呢?

一.激发梦想 感悟理想的崇高美

理想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梦想和理想,让每一个教育角落都充满生命的活力。[1]引导学生营造梦想与理想,追求梦想与理想,实现梦想与理想,这是教育的职责。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校园已不是净土,学生的精神领域需要净化和救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很好的教材。课本选了《筑路》和《生命的意义》两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写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保尔不怕牺牲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为了理想和信念,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特别是他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保尔的精神像火种,像路标,点燃了老一代人的理想之光,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的一代。学生说,读了以后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他们在保尔身上看到了为献身理想而自强不息、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了保尔为追求理想,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崇高。这样的名著阅读,借文本人物的思想言行来修养自我品德,让学生知道了人不能没有梦想和理想,有了梦想和理想,还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理想的教育。

二.启迪心智 体会思想的深刻美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的价值,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所以,体会名著就要体会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刻之处。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领会其中的蕴义[2]。教师要与文本先期对话,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材上有《西游记》的选文,学生特别向往孙悟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只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西游记》是把最枯燥的说教,融入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产生碰撞,要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真善美,假丑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要向学生指出,整个西天取经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腐朽。要引导学生认识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它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审美教育。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孙悟空的师父是谁,最后拿什么换来了真经之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高涨,在阅读中丰富了课外生活,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三.燃烧激情 感受生命的坚韧美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生命,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目标。[3]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善待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其他生命。要有正确的生命观,对自己对别人对其他事物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教材上有《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教师要结合名著阅读进行生命教育,而《鲁滨逊漂流记》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告诉学生,当生命濒临绝境的时候,生命的火焰会燃烧得越发炽烈,它能促使人释放体内所有的潜能,包括某些最宝贵的品质。文本中的鲁滨逊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惊心动魄的生命是多么悲壮,美丽!这个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感受了人战胜自然的强大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绝境中求生存,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文本告诉了学生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摆脱困境。要学习鲁滨逊的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身临绝境时,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充满激情地活下去。要辨证地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价值情感的升华。

四.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的纯净美

经典就是经典,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学生如能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将会获得良好的语感,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体会语言美,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审美活动。教材选了《端午日》,可以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富灵性,就像一脉纯净的、自然的、未经污染的来自远方的溪流,淡淡的,宁静的,悠远的。它既像散文,又有浓郁的诗意,是一首古朴隽永的田园牧歌。它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生命的涵义,就是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诵读。诵读中,如诗如画的山水,如歌如梦的爱情,渡船白塔,人面桃花已融为一体。而洁净如水的语言更让学生心灵沉醉。那语言和情感水融,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幻觉美。营造的意境,道不明却在阅读中感受得出。阅读中,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将语句具体情境化,在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得到了教益和启示,有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回味。既体会了语言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从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丰富的旨趣,又在吟诵中品悟了语言的纯净美。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获得了宝贵的审美体验。

没有生命体验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教育。名著的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体验“生如夏花之灿烂”,提升生命的质量。阅读经典,是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4],给自己生命以亮色。名著的阅读,也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的,未知的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学生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一切,要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只有让生活充实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参考材料: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就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 《老妇与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笔调的冷静和客观、文本 中的女性抗争和三位一体等进行了必要和深度的分析。笔者立足于文本,从行文字句之间找寻写作家所要表达的观点。 

2007年 10月 11日,瑞典皇家 科学 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 2o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给出的理由是:“她用怀疑 、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 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多丽丝·莱辛作为 20世纪英国文坛的明星人物,因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被誉为“我们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她的同时代人,英国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安妮塔布鲁纳称莱辛为“原始形态中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

而作为世界文学一部分的

1.老妇人与猫的两位一体

细读之余,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老妇人和猫是紧密相连着的,她们拥有着异体同构的关系,即是不同的两个物体或者人物之间 。存在着某些方面或者相 同的行动、外貌 、遭遇等等 。就这两者的同构性而言,在文本中展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

首先 ,两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20世纪 60到 70年代,英国 经济 是一片的萧条,社会福利政策基本处在瘫痪的状态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伦理道德一片混乱。文章中这样写到“这几个子女中,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这是一个何等冷漠的社会,连自己亲生的儿女都这样,更不要提及老妇人周围的邻居。就因为老妇人喜欢 “推着她那辆旧儿童车,里面塞满了她买来的或是要卖的东西,走街串巷”,就认为“她已不再是个体面的人”,“二三十年的老邻居都说她神经有点不正常”。老妇人周遭的社会布满了对她的反感和排斥,老妇人不能更好 的融入到那乱糟糟的社会中而倍受欺凌。甚至于市政府总以为穷人着想的名义,一次又一次的迫使老妇人搬家,一步步的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反观文中的另一主角猫,“一只没家的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它是只杂,黄色的眼睛很小,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 态优 美 的两种猫来,蒂贝可以说 是等 而下之的”.可见猫的生活也不好,为了生活它不得不到处战斗搏杀.最后落得的是“一只耳朵给撕裂了口”  正因为两者之间的外在遭遇的相同,老妇人对着猫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 。你这只老脏猫 ,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 。蒂贝 ,蒂贝,蒂贝”,这里,老妇 人面对的是蒂贝.对话的对象也是猫,可是实际让人感觉到的是在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感叹.她把猫看成了自己的一个镜像,在孤独可怜 的时候 。在没有人理会 她的时候 ,她把猫 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对,当成了对自己的感叹。

再者,两者在外貌上都是不“体面”.在个性上都是顽强而自立的。老妇人因为厌倦了体面的工作而开始贩卖旧衣服 ,在搬进贫民窟居住的时候。她跟猫一样的脏了。“蒂贝浑身发臭,不过,蒂贝并不 比它 的主女人更臭 。在生活上,老妇人四处贩卖 旧衣服来养活 自己,即使没有了养老金 ,她凭着 自己的生意 .生活过得也不错 ,而当猫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和袋装 肉汁的时候。便 自己去捉鸽子吃 ,甚至给老妇人带来鸽子作为主人的晚餐。她们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她们挣扎着在这个混乱和排斥她们 的社会里生存着,饥饿和贫 困虽然伴随着她们 ,但是那种坚韧的毅力却带 给她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最后 ,两者在命运上有着共同的归宿。老妇人 因为饥饿和病痛悲惨地离开了人世间,在去世前,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和混乱提出了最前的控诉,“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生气地抱怨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 、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 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 !你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问呀!问她们呀!。而野猫蒂贝在试图寻觅新家的时候.市政府官员抓住了老猫,并给了它一针,它和主人一样,死于人世的不宽容 ,死 于不甘寂寞,死于渴望人间温情而不得。 

至此,我们可以完全 的肯定了作者不仅仅把猫和老妇人列在一起对照,更重要的是她使 两者形成了异体同构,猫既是老妇人唯一的亲人,也是老妇人自己的镜像,在两者的精神特质上具有了同一性。 

2.写作者与猫的两位一体

在行文的过程中,作家都是以全能全知的身份来讲述着这个故事的,然而在行文就将结束的时候,笔者发现作者把视角转变了,作者通过了猫的眼睛,从动物的角度来查看老妇人的死状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它看见赫蒂靠做在一个角落里。毯子松松地裹在身上,显然是睡着了。她的头垂在胸前……”.“看见”一词表明了作者眼界角度的转变,读来感觉由文本外面直扑进了文本老妇人的死状直列在我们眼前,强烈的现场感油然而升。莱辛在《特别的猫》中写道,“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我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 ” 

正是 由于作者的爱猫和与猫相知 .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着,在《老妇与猫》这样的文本中作者此时的跟猫结成 了一体.从文本的零度 陈述转 向了写作者对文本 的介入 ,加强 了文本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死者的深刻哀悼。 

[ 参考 文献 ] 

[1]doris lessing.doris lessing stories[m] ,vontage booksedidon.1994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 :外语教学 于研究出版社 .1998.

[3]王佐良等,英国《20世纪文学史》,外语 教育 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选自《另外那个女人》,傅惟慈等译,杭州:浙江文艺 出版社,2003. 

篇5

透过繁密的叶片,我细数阳光洒下的点点繁星。在一片嫩叶上,停留着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它是昨晚的那场小雨留下来的吧!

我蹲下身子,想用手指轻轻抚它。但,我终究没这么做。因为我生怕因为我这不经意的冒犯伤害了它那脆弱的生命。对,这也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啊!虽然,它确实没有珍珠那般圆润,生命更不如珍珠持久。但我知道,它从降落在这叶片上的那一刻开始,它一直都在尽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

微风吹过,拂起了那片嫩叶,我看到了,它在挣扎,它在努力。但它依旧在摇摇欲坠中滑落在那片被枯叶铺垫得当略显苍老的土壤里。

我有些失落,只觉得心里因为这颗不起眼的露珠而泛起了圈圈涟漪。

我抬起脚步向前走去,在一片松软的沙土里,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与这斑驳的枯叶相比,它确实太美丽了。我不禁在心里默默赞叹。

它为什么不去花丛中缠绵,在这沙土里干什么?它在扑扇着翅膀,隐约之中,我看到了它的断翅。这准是哪个淘气的小孩儿干的。我暗暗的想。多么可怜的小生命啊!

我想帮帮他,可当我看它那一股执着劲儿,我放弃了这个念头。它会死吧,我又看了看它那受伤的翅膀。

它还在挣扎,还在竭力地扑扇着那对翅膀。它一定很痛吧,我真不忍心让它放弃。

就这样,它经过了无数次的扑扇翅膀,它终于放弃了,它死了。

看着这只因无力而死的蝴蝶,我不禁感慨万分。

生命,弥足珍贵。火焰的燃烧,虽然终究会熄灭,但,它辉煌过。生命也是如此。

傍晚的街灯有些倦意,心不在焉地拉扯着我长长的影子。只有我知道,我今天明白的,是永远的珍藏……

篇6

刘方正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可以丢掉金钱,但绝不可以丢掉性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有一次,妈妈在集市上买来了一条大草鱼。正当妈妈把它的肚子剖开时,血一刹那流了出来。但它依旧顽强地在地板上跳动。妈妈立刻把它放进锅中,但它还在扑腾,溅了我和妈妈一身的油。我不但没有责怪它,还被它那种渴望生活,不轻易放弃生命的精神感动了。既然鱼都在努力地追求,有活着的希望,更何况我们人呢?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篇7

张仕林

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生命虽然有限,但是有限的生命要让他绽放光彩。

我看过一个故事,在一些旅客游玩时,不小心把火点燃了,火势虽然不大,但里面却围困着一群蚂蚁,火舌就要蔓延到它们旁边了,有许多蚂蚁想从火中突围出去,但是一碰到火就被烧焦了,火里面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爆炸声,蚂蚁们的数量迅速减半。

我听到这里,以为这群蚂蚁已经无救了,死神会慢慢降临在它们的身上。谁知,剩余的蚂蚁马上井然有序地抱成了一个团,最里面包着蚁王,最外面包着工蚁,径直冲向或火团。

我看着书,不由得为这些工蚁的行为而感动。它们为了整个家族的兴亡,而献身,却死而无憾!我钦佩它们的壮举,它们的生命是无价的,是高尚的,是意义非凡的!

篇8

停靠在时光的一角,聆听岁月的呢喃,清风掠过发梢,轻拨记忆的琴弦,弹一曲心音伴流年过往。岁月似首歌奏响着悲欢,人生像杯酒蕴含着苦甜;因为经历所以无憾,因为懂得所以无怨;生命就是一种感怀,一份珍重,一份宽慰,一份从容;没有人能定格最美丽的风景,只需要一份对得失的包容,因为太在乎世俗的眼眸,却往往蒙蔽清澈内心的眼睛;岁月的书签折叠着生命的剧本,年轮的增厚褶皱的却是人生,总在历过千重之后才能达到一种极致的平静,千回百转才能回归的一种安和。岁月的香茗,慢慢去品才能识其韵味,时光的絮语,细细聆听才能解读心音。

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漫步滚滚红尘,总是以不伤害到谁而倍加小心,茫茫人海,一份缘来之不易,一份尊重胜过万语千言;踏入纤尘,我们拥有相同的脆弱,只是我们把脆弱习惯了隐藏而已,因为心怀坦荡,才不拘于小节,懂得以宽容待人,时时充满感激,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感触至深;人生风景千重,虽不能尽数收藏,惟愿驻足处感动于心,面对世事繁杂,此心依然,情怀依然;一曲相思音,眷眷柔情深。红尘无期,谁是谁的铁骨,谁又是谁的丹心,都将掩埋在落落风尘,唯有在渐厚的年轮中刻满至纯至真,唯美一个梦,留守一份心。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狭角,走不出去别人也很难进来,就这样深埋在心底,随着时光的游走,凝结成了一道印痕,偶尔的触摸就会感到隐隐的疼。人总有一个心结,明明知道是一种束搏,却不想去打开,只因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借口去释怀;人生面对诸多的无奈,谁又能说得明白,喜欢反复听一首歌,也许歌声穿透了心底的脆弱,抚摸了相同的感触;岁月的风沙淹没了过往的足迹,却厚重了抹不去的情怀,生命在点点滴滴中融入,却涟漪成海。浅薄的红尘中,总有一桩心事不用刻意去想起,却在风尘中不经意的驻足,回眸。

走过平平仄仄的岁月,趟过尘世的沟沟坎坎,终于明白,生命就是一种承受,一场艰辛的修行。面对诸多的迁变,交替的冷暖,最终都会在浮躁中释怀,以一颗安逸的心诠释对岁月的包容。经年走过,捡起内心的丰盈,把一腔心事搁浅在平淡的日子里,用一颗春暖花开的心守候一窗静美,聆听岁月撒下的絮语。轻轻浅浅的皱纹中,刻录着生命的感言,流转的时光中,沉淀一份独有的静雅,盈一抹巧笑嫣然,执一笔清欢,于平淡中经营一份宁静,一份纯情,一份清新,一份温婉,泼洒季节酝酿的墨香,绘出生命的色泽,在静好中看朝起幕落。

以轻盈的脚步奏响生命的章程,人生是一场没有预期的漂泊,生命的价值是走出无悔,走出自我。很多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结局,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但不管结局如何,都要给心灵一个自由的机会。每个人都脱离不开一个载体,就是情感和生活,人生路充满不可预料的波折,而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温度,一份宽慰。生命的华彩是一种姿态,不高傲,不卑微,不猜忌,不取悦,用一颗纯净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让生命充满春天的色泽。旅途是一种耕耘,种下了理解,收获的是快乐,种下了宽容,收获的是和谐,种下了温暖,收获的是紧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