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36: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宏观经济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得七月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1.8%公布的时候,笔者就指出这是“假摔”,不是真跌。果然,8月份CPI又回到“2”时代。
物价回到“2”不仅正常,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笔者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凸显。第一,8月份类消费品价格,除了通讯类的价格微跌之外,其余七大类消费品的价格都上涨,特别是随着房地产的持续回暖,未来居住类价格因房租的上涨会更加显著;其次,8月份猪肉价格虽然同比下降18%以上,但从猪肉价格单月的表现看,猪肉价格从7月份已经开始缓慢止跌。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呈缓慢上涨态势,猪肉价格的回升,将对未来物价上涨形成明显的压力;第三,随着稳增长一系列举措的继续加码,特别是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大项目审批的力度,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偏向宽松。预计未来4个月,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货币投放量至少将和上半年持平,全年将在9.5万亿左右,实质上属于稳中趋松的政策;第四,欧元区推行的“无上限收购债”的措施意味着,欧洲将不惜代价通过印钞来走出债务危机,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随时可能出台,这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下半年重拾升势的概率很大。国际油价在未来一个月已经超过了8%的涨幅,而受美国干旱的影响,国家粮价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可小视;第五,考虑到下半年将深化资源价格等深层的改革,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这意味着,就影响价格本身的因素而言,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多余拉动价格下跌的因素。
与价格的上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体经济未来复苏的态势并不明显:其一,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5%,较7月份2.9%的降幅放大0.6个百分点,不仅自2012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而且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低;其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其三,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也是年内的最低,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而8月份的发电量仅仅微增2.7%,这一系列的数字意味着,经济下行筑底的过程没有完成,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很大。
这样,宏观经济将面临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还是进出口数据等而言,宏观经济需要一系列的刺激政策遏制下滑的态势,另一方面,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加大货币的投放来遏制经济下滑,释放出来的新增货币将无法为实体经济所吸收,只能在地面流动,最终推高物价。实体经济停滞,而物价又面临上涨危险的情况下,宏观经济面临的滞涨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在本次会议上,罗伯特•希勒教授指出,中国需要一些金融和财政工具管理长期的风险。例如建立一种有效的累进税制并对工资进行补贴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它可以根据基尼系数的变动自动加以调整。同时对低收入的家庭进行补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得税。中国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在于代际的风险分担。
吴敬琏教授指出,1993年确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原则大致上就是世界银行所建议的三支柱体系,即强制性公共支柱、强制性私营支柱、自愿投保支柱。但是10年过去了,这个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开始试点;对于城市的国有企业的老职工补偿数额约2万亿元,仍未解决;在世纪之交的股市危机后,我们怀疑“私营支柱”能否分担风险。这些必须抓紧解决,否则在转轨之际风险非常大。
他还特别指出,我们可以用金融创新来管理金融风险,但是也会有人利用新的金融手段来制造风险。目前金融体系创造了巨大的风险:从广信破产一直到南方证券的救援都是以亿美元计的。无论是中央银行兜底,还是财政部兜底,最后都落到了纳税人身上,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风险,制造了另一部分人的风险,甚至是国家的风险。
林毅夫教授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来解决,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六大金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的基金要赶快充实;必须彻底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否则可能酿成金融财政危机;资本市场应当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价值,减少投机;建立社会诚信;建立金融信用体系,避免银行成为有抵押才贷款的当铺;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就业增长。上述六项改革都是非常传统的,但是在目前来说都是急迫需要建立的。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金融创新管理长期基本面风险。
任何保险都蕴含着道德风险,对宏观风险的对冲和保险也不例外。张维迎教授指出,金融秩序中应当有激励相容、加强诚信的法律和商业规范,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计划经济原来就是一个保险公司,城市人口所有的保险都是国家负责的,但这一体系失败了。有必要反思目前政府主导的、充满政府短期行为的社会保险体系。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庭保险仍然是我们主要的保险形式。
降低金融风险有两个途径:预先防止和事后管理。许小年教授指出,中国过去几年对金融风险的处理基本属于一种事后管理的办法,而没有考虑怎么样来防止系统风险。最早的2700亿注资将风险从国有银行转移到财政,后来一万四千亿元坏账的剥离又把风险从银行转移到四大国有资产公司,实际上还是转到了财政。最近用了450亿美元充实两家国有银行资本金,又将风险转移到了央行。这些都只是转移风险,不能消除产生风险的根源。
中国金融风险在微观层面上的最大来源就是市场行为不端。目前很多的市场参与者投机和冒险倾向明显,这样就增加了我们宏观层面上的系统风险。冒险和投机是因为相关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高收益主要来源于转移经济中的寻租行为,同时市场不发达、竞争不充分,使高收益有可能存在;而成本低的原因是金融体系里面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不但银行、券商、国有企业是预算软约束,投资者也是预算软约束。成本最终可以由政府最终使全体纳税人买单。中国经济改革至今仍未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市场功能定位不准,监管当局调控市场指数,调控发行额度,调控发行价格。第二是政府经常把社会稳定和监管目标混在一起,使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国家的一种精神上的和财务上的依赖越来越强。
关键词:宏观经济 波动 信用风险 影响
重新审视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之间关系
重新审视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还需以以往的宏观经济波动为研究的基础。拉美国家、日本、亚洲等国纷纷经历了一个经济急速增长,资产快速升值、涌入,信用与杠杆化快速扩张,而后外部经济撤出,自身金融体系遭遇严重衰退的宏观经济波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很多经济体在经济扩张的时候都会为之后的系统性危机留下种子。在经济乐观时,信用风险看起来很小,而此时银行对于前景过于乐观,会更倾向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不稳定因素也会在此时悄然产生,如果金融体系不稳定,那么在经济扩张之后,经济在顶部区间或衰退的时候,这种不稳定就会释放出来,宏观经济将会遭到重创。而商业银行天然具有这种性质,会让经济周期产生更大的振幅,在宏观经济好的时候,信贷质量会很好,而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贷违约就会显著增加。
根据人们以往对宏观经济的看法,通常都有增长期、繁荣期、下降期、萧条期四个周期,而信用风险在第一阶段事实上非常小,因为增速普遍大于成本及银行的利率,在第二阶段信用风险开始来临,但此时人们会更加疯狂的增加自己的信贷额度,而第三第四阶段就是泡沫的破灭,大量利用泡沫和炒作形成的虚假繁荣相继破灭,给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实体经济最后一击。而由于大量的信贷危机产生的复合效应,拉美国家、日本、亚洲等进入萧条期之后至今无法重现当年的盛况。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信用风险的蔓延,再加上上述的情况严重损害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不可控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发展中国家的信用风险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宏观经济波动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
拉美国家:上世纪4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学家提出发展主义理论,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中心和。而造成他们不同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和应用均衡的原因,中心国家科技进步快,应用普及,国家技术进步慢,应用不普及,一些稍稍先进的技术则要依赖进口,而且只生产中心国家需要材料的廉价部分。中心国家贸易条件优于国家,原材料出口便宜,成熟工业商品进口价格高。拉美国家要摆脱现有处境就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出进口替论,把国家战略定位内向的工业发展,发展民族经济,面向国内市场,扶持民族工业,这个政策持续的三十年时间,拉美国家每年的经济增速都达到5%。而在1973年之后,欧美经济停滞,通胀并发,大量资金融入拉美,为保住经济增速,拉美一些国家提出债务发展模式,通过外债来实现国内的现代化,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借钱来扩大再生产,增加出口,增加收入,然后还债并进行资本输出,上世纪70年代,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都走上了这一模式 。
而后,阿根廷等国家实现了全面私有化,大量的美欧资金一波一波的进入阿根廷,他们廉价收购了阿根廷所有战略行业及廉价出卖的产业,然后推高本地股市,让阿根廷本地投资者疯狂追捧,把并购来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兑现,当他们把财富掠夺的差不多的时候,这些资金带着丰厚利润大规模撤离,导致了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到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宏观经济波动越大,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就越大。
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实际GDP增长达到5%以上,而个人住房投资和随之而来的家电消费也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而且,当时的物价水平并没有跟随货币供应量而迅猛的上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这点有些像今天的中国,高增长、宽货币、低通胀。但是不能掩饰的是,当时日本的经济爆发引发了西方市场的恐惧,于是通过操纵汇率,使日元进行升值,以此让热钱涌入日本,炒高日本本土房价股价。
而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支撑实体经济,一些投机者失去了投机的热情,土地和股票的价格下降,导致账面资本亏损,由于很多企业和投机者将上升的账面资本考虑在内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融资和投资,从而带来大量的信贷问题,随着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已不可能维持原价。而大幅度衰退的可怕之处在于各种投资标的都存在大量的信贷问题,从房屋、土地到股市、融资都有人或公司大量破产,之后产生的恐慌心理使得消费和投资紧缩的加乘效应,不只毁掉泡沫成分也砍伤了实体经济,且由于土地与股市的套牢金额通常极大,一般都超过一个人一生才能积累的财富,导致许多家庭发生悲剧,而多数的高价买房的一般家庭则成为背债者,对以后长达一代人的日本社会消费萎缩经济不振种下了因子。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每年的增速平均达到了8%以上,而近年来,人民币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实现更集中的货币政策,也表达了政府已经关注到了信用风险。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形式我有以下看法,国有银行主导的政府债和国企债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逾期风险。我国的银行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而其中大量的本应该是次级可疑甚至是损失级的贷款被分为正常和关注中,银行这么做毫无疑问会让账面的信息更好看,但是其中借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很难在预期时间还上。于是银行就会把债务整体出售给信托公司,然后由信托公司把债务分割为理财产品在银行等地销售,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信托类的理财产品通常周期很短,并且很多都是非保本类型的,而信托公司的资产是持有一些银行的股份等标的,有些信托公司会把手中某些股份作为质押标的质押多次,而信托类理财产品也沦为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也就是我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所说的理财产品就是庞氏骗局。
另一方面:按揭房贷也在国内占据了很大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一直实行放松的经济政策,长时间的政策惯性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商的高回报预期,致使房价一张再涨,而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假按揭造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早期的宽松制度更让一些投机客用一套房子的贷款再买一套以此来推及更多房源来推高房价,而这种由于信贷扩张所推动的畸形房价上涨也在近年来问题凸显,去年各地政府分别限制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就是政府的应对之策,而在房价上升时这种高杠杆比例的信贷暂时不会有问题,但房价一旦停止上行,就会由于高利息等产生更多的信贷违约问题,信用风险凸显,会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2014年3月4日是中国债券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ST超日当晚公告称,公司因资金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债券的到期利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实质性违约宣告诞生。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代表着我国债市的刚性兑付就此终结,政府不再兜底,其中的信用风险会得到释放,而信托募集量将会下降,导致民企债券价格下降,这会进一步地增加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很多人对我国的债务有一种乐观的估计,而这种乐观的估计是建立在虚幻的资产价格基础之上的,如果资产价格发生下挫,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则必然导致系统性风险。2014年2月,我国罕见的出现了贸易逆差,这预示着更多的出口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其中的债务风险将会逐步得到释放。国企与地方政府债务则由于2014年国内部分城市将会面临的土地价格下降而出现兑付风险。2014年,美国政府会逐渐退出量化宽松,其下一步必然是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加息,一旦加息资金会加速回流美国,国内债务成本上升,企业个人实际债务上升,消费者不敢消费,进一步增加经济困境,这会引发更大的宏观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整体信用风险的因素
(一) 政府宏观调控因素
为减少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整体市场经济受到的打击,国家会基于自身的国情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与此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信用风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与宏观经济波动相辅相成的,并且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对于信用风险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和挑战。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决策,如若在根源上就不合理,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处于一个不可知的经济环境中,任何风险值都在上升,信用风险也不例外。宏观经济波动带动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波动,同时,不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会加剧信用风险。
(二) 主体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会影响信用风险的主体因素在于商业银行应对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做出的信贷政策不同,它体现出一种亲周期的态势,带来的后果是信用风险增加,并容易陷入信贷紧缩时不良贷款增长的窘境中。如若商业银行没有掌握住整体的宏观经济波动的规律,就很难制定出正确的信贷政策,同时也很难调整资质较好的放贷对象,这些不确定性已经增加了信用风险。在经济过热时期,实际上增加了风险的指数,相比较下,经济紧缩时期,受宏观经济波动较大影响的周期性行业的信用风险剧增,又由于部分的中小企业的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银行层面的信用风险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体的信用风险提升。
(三)客体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会影响信用风险的客体因素在于借款人在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波动下偿还能力与借款数量的不平衡,如在经济上行的周期内,随着经济的上行信用风险呈现逐渐增大的态势,而一旦宏观经济停滞上行或有所减缓,那么由于借款者对于之后宏观经济盲目乐观所造成的大量信用风险堆积就会成为压垮借款者的稻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且借款者们普遍存在互相担保的情况,如果有一部分借款者违约,那么就会对整个信用风险体系产生"蝴蝶效应"般的系统性风险。
研究总结
(一)不同经济阶段违约距离或违约概率不同
通过实证性的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随之变动,并且总的来说违约距离表现出一种继续拉大的态势,这表明信用风险存在着持续下降的可能。而此种现象与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在大体上保持了一致。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首先从违约距离与它相关的关系进行分析。因为GDP 对宏观经济与违约距离的关系有重要影响,所以对其分析:信用风险与GDP总量呈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违约距离与其存在正相关;信用风险与GDP增长速度呈现出负相关,进一步解释说违约距离与其呈现负相关。
(二)不同信用等级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同
实证研究表明,不同信用等级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同。信用等级越高,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反应越不敏感。 与此同时,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依据上文对于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之间关系的分析,又深入探析了宏观经济波动下影响信用风险的各个因素,从宏观角度入手得出在日益波动的宏观经济下,要掌握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国家经济的大方向是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匹配的,反之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对信用风险造成巨大危害,从而需重视国家的政府宏观调控;再者,影响信用风险的主体和客体因素也应引起注意,调节好之间的关系,加强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识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贾文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7(7)
2.李悦.经济周期对信用风险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6(8)
3.王欣昱,张浩博.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变化比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 期
4.窦玉进.陈国华.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9年12月(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政府宏观调控产生的经济风险已经对各大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将会就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做出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宏观经济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影响探讨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环境下,银行是所有金融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无论是从规模、市场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的主导性,还是形成全球性金融体系系y性风险的可能性来讲,国内的商业银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会对国民经济或者是个人财产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不仅能够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关键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整体影响
在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的数量都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提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加强。简言之,宏观经济风险降低,意味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变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向好的趋势发展,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为了取得更多的资金收益,会使得商业银行自发的增加了持有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数量,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也随之增加。
(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投资组合方差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而变小,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增加。简言之,宏观经济风险加大,市场经济形势就会变得不稳定,就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损失增加,商业银行往往都是风险行为的厌恶者,因此,为了降低发生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势必就会减少对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持有的数量,依次降低自身的风险承担行为的可能性。随着持有的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数量的减少,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方差也就变小了,商业银行稳定性增加。表面上看,似乎宏观经济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会变得更加不稳定才符合人们的直觉。其实,正是外部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会促使商业银行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这种外部风险,因此,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相比宏观经济风险不大时,稳定性会增加。
(三)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就会减少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持有数量。但是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持有数量,不仅会让风险得到控制,还会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往往都是来自于风险资产和信用衍生产品的收益,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
(四)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
商业银行总效用水平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该结论的合理性和经济意义在于:当宏观经济风险增大时,作为风险厌恶者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决策会变得保守以规避风险。即,宁愿获得的效用少一些,也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样的决策主要因防风险的缘故而宁肯牺牲自己一部分的效用水平。
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分析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商业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和信用衍生产品数量都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增加,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而增加;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方差变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增大;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商业银行总效用水平将随着宏观经济风险的增大而减少;宏观经济风险越小,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就越明显;宏观经济风险越大,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预期总效用水平的影响就越小。
三、宏观经济风险背景下对商业银行提供的建议
商业银行要有适度创新意识。一方面我们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但另一方面,又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产生金融创新过度的行为。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技术人员需要让金融创新的程度控制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起产生积极作用的范围之内。对于创新,还需要加强关注的是,国家和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创新是那种合理的创新,有价值的创新,有科学依据的创新,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创新,是一种不仅能为商业银行自身提供收益,还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切实福利的创新。国家反对的自私自利性质的创新,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人生存与否的创新。任何人都不希望再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类型的“创新”,政府和人民不需要这样的创新,社会需要的是善良的创新。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风险意识,谨慎的处理和对待企业的融资行为。不管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否,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贷款流程来开展经济活动,按制定好的规矩和制度办理业务。商业银行只有先确保资本的安全以及自身经营的合法性,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企业。只有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章制度操作,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才能识别出真正需要资本帮助的企业。若是一些不法企业可以使用弄虚作假的卑劣方式获取商业银行的专项贷款,那么接下来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情况不断出现,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理论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证明研究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论是宏观经济风险的降低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提升商业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危机的发生都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查鉴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方鹏宇.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4.
[关键词] 宏观经济纺织业风险
一、宏观经济变动与纺织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宏观经济的变动导致纺织业产值的变化,可用纺织业增长弹性来表示。增长弹性表明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产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或纺织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其计算公式为纺织业增长弹性系数=纺织业产值增长率/GDP的增长率(我们用GDP的增长率表示宏观经济的变动)。如果该弹性系数较大,说明纺织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反之相关度低或不相关。以下我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1.定性分析。西方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社会(消费者)对不同行业的弹性不一样。对生产“奢侈品”的行业来说,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居民收入增加,人们的对该行业的产品需求就会加速增长,从而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比如近年来我国海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对生产“必需品”的行业来说,虽然经济增长带来人们收入增加,但并不能促进该行业更快发展,比如食品行业,因为收入增加一般不会导致人们吃更多的食物。一些行业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程度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的影响居于中等水平。因为纺织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社会对纺织产品消费的收入弹性没有像其他奢侈品那么大,但是相对于农业、食品、零售等行业的弹性系数应该是较大的。由于我国纺织业有近三分之一的产量都是出口的,世界市场是我国纺织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因此,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波动也较大程度地取决于世界经济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将纺织业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弹性定位为中等。
2.定量分析。纺织业的运行状况与宏观经济变动的相关程度可以通过比较纺织业产值与相应年份的GDP的波动状况做大致的判断。我国近年GDP和纺织业产值的数据见图1。
由图1可知,纺织业的运行趋势基本与GDP的趋势保持一致,1980年~1997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纺织业产值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一个阶段;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同时,我国纺织业由于对外部市场较为依赖,使得我国1997年以后的两三年里纺织业产值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从2001年起,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带来的外部市场的进入机会,使得我国纺织业重新回到了加快增长的阶段,2005年~2006年继续保持这一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把1980年~2006年GDP与纺织业产值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Pearson),结果说明见图2: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6;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GDP与纺织业产值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宏观经济变动状况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一个好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二十几年GDP增长的数据来分析我们的宏观经济变动。
由图3、图4可知,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表2。
按宏观经济变动分析,上一轮经济周期在2000年达到谷底,之后经济增长向上回升,最近两年增长速度放慢,但仍处在高速度增长状态。
三、纺织业受宏观经济变动影响的风险判断
从纺织业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程度,以及宏观经济趋势两方面综合判断,未来纺织业的发展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纺织业又处于国际纺织品贸易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例如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世界纺织品贸易市场的重新分配;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事件增多;当前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纺织业的发展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等,因此我国纺织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上述分析,就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发展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纺织业受到宏观经济变动影响的风险定位,可以定为中等,见表3。
参考文献:
[1]科罗赫等著曾刚等译: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窦祥胜:宏观经济风险探析[J].经济学家,2002年第4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现有不足;改进建议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管理工作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其中,信贷风险逐渐增大是银行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信贷风险可对商业银行构成巨大威胁,但同时其又是此类银行经营、发展中难以消除的风险因素,所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其实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管理中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二、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关联
在经济平稳增长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借贷来追加投资,同时,消费者也可能会通过借贷来满足消费需求。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尽可能的满足日渐旺盛的信贷需求,其就必须不断扩大信贷规模。这个过程中,出于吸引借贷者、提高业务开展效率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会主动的化简审查程序。此种做法会降低贷款发放门槛,进而导致市场走向预测失准,最终造成信贷风险偏高。除了借贷行为之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或经济泡沫、虚拟经济等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信贷风险增大。
三、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现有不足
虽然现阶段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威胁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进行防范,但是,很多银行的防范都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信贷风险依旧高居不下。此种现象说明,现有防范机制的有效性还比较低。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不足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管理方式较为陈旧。在商业银行中,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是行长的责任,但却不是行长的唯一责任,这就使得行长很容易顾此失彼,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及能够制衡行长权力的机构,行长对于信贷风险实施的管理实际上是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展开的。此外,风险滞后于信贷业务、管理考核周期短等情况也会给管理者开展工作带去一定的干扰。其次,管理过于粗放。此项问题的产生与计划经济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是管理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导致的,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增速高、发达地区信贷压力大。最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风险预警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关系到风险的波及范围,对风险管控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现阶段,由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实现有效的事前防范,事后补救仍然是主要手段,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二)改进建议
1、强化内控此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行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方法为:分解信贷业务,确保各环节由不同人员负责,以免个人或部门单独操控信贷业务的现象。此种做法的实质是将信贷业务分为多个运作系统,利用各系统间的制约关系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有必要特别强调“同层系统制衡”,并以资金运用环节为依据进行业务分解与部门设立,以便通过横向制约来实现审计贷款与发放贷款的分离。在此种管理模式下,业务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单个部门或个人大权独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因此,上述措施也可以视为是对贷款权力的分解,对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意义重大。2、实行审批授信制此项措施针对的是管理粗放问题,实施方法为:以总行垂直管理为基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各级分支机构有差异的授信权限。在具体实践中,银行应以企业类型与业务品种为依据给予有差异的信誉度。此种方法属于事中控制手段,作用体现为自我制约与自我调控,除了能够有效减轻管理粗放带来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起到激发基层分行积极性的作用,有助于基层分行主动进行风险防范。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来讲,上述做法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防控要求,又与银行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相适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鉴于此种联系不可消除,银行在发展中有必要积极应对风险增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华.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4,(07):19-22
[2]马文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防范[N].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2,(06):14-16
【关键词】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经济因素
一、引言
银行是聚集和经营风险的企业,控制好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责之一。尽管各国的银行监管部门都相当重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但是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还是引起了全球各国对商业银行的防范和抵抗金融风险能力的担忧。2010年9月,由27个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风险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由此可见,防范和抵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全球金融行业关注的核心课题。本文正基于此建立起其微宏观经济因素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实证模型,以确定各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关系,以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增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
(一)微观变量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因素
1.贷款比例(LOAN)。在微观方面,贷款比例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一般认为,过快的信贷扩张是比较容易产生信贷风险,但信贷量的增加相当于加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因而,对于贷款比例,本文假设H1:贷款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2.资产规模(SIZE)。一般而言,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拥有更多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数量,这样在发挥各网点的地理优势时,可以起到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作用,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化,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因而,本文假设H2:资产规模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3.管理费用支出比例(OR)。银行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体现出银行运行效率水平的高低。如果管理费用的支出水平较高,说明企业未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低下的管理效率水平将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因而,本文假设H3:管理费用支出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4.资本充足率(CAR)。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如果资本充足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抵抗风险水平越强,商业银行风险就越低。因此,本文假设H4: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5.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NIC)。银行的存贷差历来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净利息收入比重越大,风险越高。因此,本文假设H5: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6.不良贷款率(NPL)。当前较为常见的衡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有两个指标:一是违约率,二是不良贷款率。本文将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资产状况的指标。
(二)宏观变量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因素
1.GDP增长率(GDPG)。一般而言,宏观经济越好,社会的消费水平就越高,企业就更渴望扩大投资,以提高产出水平。同时,银行也会在预期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扩大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加信贷供应量。因而,本文假设H6:GDP增长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2.贷款利率(INR)。贷款利率是衡量资本市场信贷资金的供需状况。一般而言,贷款利率越高,资金的供应量就会越多,而资金的需求量就会越少。本文是选取六个月至一年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衡量贷款利率的高低水平,并假设H7:贷款利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3.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G)。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反应货币当局投放到货币市场的货币数量。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越大,说明市场资金投放量就越多,相对的信贷基数就越大,不良贷款率就越低。由于货币供应量对市场作用有一个时滞过程,因此本文作了滞后一期的处理,用M2G(-1)表示,并假设H8: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设定
结合微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NPLit=α+β1LOANit+β2SIZEit+β3ORit+β4CARit+β5NICit+ γ1GDPGt+γ2M2G(-1)t+γ3INRt+εit;(i=1,2,…,N;t=2005,2006, …,2011)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1年7年期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在05~07年的资本充足率数据缺失,因此该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
(三)实证检验
本文是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检查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方差扩大因子计算公式:VIF=1/(1-R2),计算出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如表1所示。由于各个变量的VIF值均低于10,可见,多重共线性对模型的影响很小,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 焦点回顾 风险提示
一、引言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延续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几个焦点问题。而经历了宏观经济起伏、金融市场稳定与动荡交织的趋向,整个国际金融的复杂性持续扩大、矛盾面也急剧扩张。未来几年,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形势更加严峻。对于这些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我国需要更务实与真实的判断。进入2013年上半年,全球金融风险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危机或继续恶化。本文将基于对2013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测分析,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透视。
二、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反思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焦点话题不断出现,题材炒作十分明显,一些机构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失误也十分严重,金融市场预期的混乱日益突出。
一是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前途的复杂性及欧元救助方案的错位。目前学界对于欧债危机的定义过于简单化和短期化,没有反应危机的历史过程。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进入2012年在处理中反反复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障碍。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欧洲经济再度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仍然普遍存在。欧洲债务问题处理在财政盈余不具备甚至财政超标的前提下,财政救助无法解决问题。欧洲债务问题的处理关键仍在于经济发展以获得财政来源。当前欧洲债务利用的方式是反循环,容易激化和恶化问题。同时,进一步连接欧元以价值挑战美元,欧元又将面临空心化问题。当前,欧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欧元汇率难现贬值、扩大升值。
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误区带来预期判断的错觉。2012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聚焦点。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与论证出现偏差导致了全球经济从乐观转向悲观,全球经济悲观氛围加重,失业率担忧扩大,欧洲经济衰退加重,日本经济反复性扩大,发展中国家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减慢。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注,世界经济上半年较乐观,下半年较悲观。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不稳定,货币政策方向难以定夺,未来应全面、深入评价这种对策特殊性和远见性。
三是流动性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当前,全球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结果和对全球的示范,资金周转过度存在。对我国而言,流动性过剩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流动性是交易的难易程度,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代市场在流动性过剩形势下,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直接拉动价格高涨引发通胀。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对经济的作用。同时,2012年全年,国际黄金价格受制美联储政策收缩凸起。美联储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储备的变化抑制黄金价格上涨。全球股市方面,股价高涨与下跌两极分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凸显全球化的竞争力。美股年内的涨势十分突出,进一步推高纳指上涨和带动标普信息技术类股指数上扬。
三、上年度国际金融的分析角度与导向错行
首先,2012年最值得发丝的市场预期是强势美元反弹预期的简单化,而实际的结果与预期差异巨大,美元升值有限、贬值突出,并未真实反映和理解美元货币的诉求和汇率。全年美元贬值特色十分明显,并未达到市场多数预期的结果。因此,改变汇率观察的理论十分重要。对美元判断和理解的误区使得传统理论的经济基础决定汇率在现代经济中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需要观察和总结新的思路。
其次,危机定论的短期化。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告知结
束,开始偿还债务。美国跨国公司的特殊性超越世界,新型跨国公司的模式在美国本土只是架构,主板在海外。金融危机的变异值得思考。同时,近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跨国公司呈现萎缩,美国跨国公司在强大。
四、对2013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的预期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危机可能持续。2013年,美元贬值可能进一步扩大,亚洲乃至新兴市场货币的风险会加大。在产业准备不足的前提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经济缺少竞争优势,而伴随货币升值的挑战与压力,经济问题泡沫及出口行业的风险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失控和结构低效危机,对经济的良性增长和不利。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足、效率不足都可能引起危机因素的形成,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欧元上升将是未来半年的主要焦点。我国人民币风险加大,贬值的防范十分重要,但全球股市将会与汇率反向运行,进一步高涨将是必然。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将面临挑战,价格分化凸起。
第二,欧元风险问题。2013年是欧元的关键年。一方面,欧元核心成员国的分歧与分化凸显,直接打击欧元区的合作。希腊问题的恶化将继续,欧元被规划和分化将会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不支持性不利于政策协调,但目前看来,欧元危机可能不会发生,但风险将不可避免。
第三,流动性问题。2013年全球流动性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技术囤积和策略累积将会加剧价格上涨的动力,加大通胀压力。政策失控动荡和危机可能显现。
总体来看,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诸多风险,需要审慎和深入观察,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控制力的挑战将凸显市场本质与品质、主导与被动的差异性。2013年的国际金融不轻松,难以轻松。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