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

篇1

关键词:重大科学仪器 设备研发 科研经济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在设备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实现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局面。目前,人们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高度关注,尤其是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以及产业化能力提升等方面,文章从经济一体化方面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进行了重点分析。

一、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根本特征

所谓科学仪器设备,就是对事物的结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检测并获取相应数据的主要工具。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是指在重大民生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有重要作用,需要投入更多研发方法、研发技术以及部件,投资成本较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科学仪器设备,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集成创新比较重视。在进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时,比较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互相融合和集成,需要在仪器设备中整合电、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领域的科研力量,从而实现重大仪器设备的顺利研发;其次,软硬件的共同开发。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一般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应用,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应用研发以及市场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不仅包括设备的开发,还包括相应数据库、软件等内容的开发,这也体现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区别,更加凸显出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的根本特征。

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科研经济一体化分析

(一)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对于一台大型的科学仪器或者设备而言,在研发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设备间或者机房,其面积最少在几平方米左右,甚至还有上百平、上千平的面积范围。比如对于一个大型超高场人类MRI系统而言,机房主要由操作间、机柜间、磁体间、等候厅以及管理办公室等组成,其面积大概在几百平方米左右。在机房中,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包括直线加速器、DSA以及MRI等,这些都是非常昂贵、精密的仪器,要求机房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另外,在进行机房的选址时,要在本单位科研布局的需求下进行,而且要充分考虑机房周边设备的影响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建设符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需求的机房。机房的建设规格要适当,并对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进行重点关注,避免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时,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其中融入产学研的内容,实现科研经济的一体化。

(二)加强科研经济一体化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科研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挣脱科研与经济互相分离的传统观念和束缚,建立全新的科研经济发展观,也就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本质,即综合科技进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基础的地位,并具有决定性、引导性的作用,科研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内容重点体现了综合外延的现状,将科研和经济发展有效的融合在了一起,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科研经济一体化,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市场驱动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变。应该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先导的体系,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创新,推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实施的同时,重点关注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两个内容,加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力度,从而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体制;第二,开展科研经济一体化的研发工程。要大力加强一体化企业和集团的发展,在经济的基础上,加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按照仪器设备的特征,明确科研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任务,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体系,促进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发展力度;第三,构建以企业和高校为依托的仪器设备研发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竞争合作、开放式的科研机制,确保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顺利研发;第四,创建以科研信息知识为重点支撑的经济结构,加强科技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开发,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快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要想实现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注重项目成果的社会化评价,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审慎评价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产生效果等,从而形成一个项目自律和社会评价相互促进的评价体系;第二,在研发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对项目研发机构的信誉、项目完成情况、管理水平以及研发进度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第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在研发项目提出阶段做好知识产权的明确,并对知识产权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配,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良好的管理和使用;第四,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要求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提出可行性较强的产业化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大科W仪器设备的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项目,在科研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保证仪器设备研发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掌握项目研发的根本特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科研经济一体化,才能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家喜,于忠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1,12:56-60

[2]于海婵.我国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的推进策略[J].中国科学基金,2014,04:263-267

[3]宋立荣,刘春晓,张薇.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中问题及对策思考[J].情报杂志,2014,11:1-6+13

篇2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京津地区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62-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9

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伴而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等。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区域经济合作会产生两种效果: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其结果是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内部贸易壁垒大大消除,经济上的依存度增加[1]。近30年来,由于地理区位、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等诸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核心地带,其空间转换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东部沿海地带市场化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带,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的基本空间实体已具雏形,并且引导着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方面,普遍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较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明显高于京津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有关京津地区一体化的定量研究较少。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两市的一体化程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京津冀一体化的程度,也能对规划发展京津冀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拟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三方面对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探讨京津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情况。

1 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

20世纪初,经济学著作对于经济一体化的理解简单概括为“将各个独立的经济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区域”。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提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经济一体化可以理解为:商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差别待遇”的消除,即其制度性成本等于零或接近于零(巴拉萨)。之后,经济学家对“过程”和“状态”作了不同的解释,把一体化的“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分配”;把一体化“状态”解释为“一体化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生产要素得到再配置和最佳配置,促进劳动地域合理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产生乘数规模效应和整体效率。这一定义虽然讲的是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但从其实质而言,也适 用于一国之内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

现有对一体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往往都是以欧盟一体化的几个阶段作为参考。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集团。从实践来看,欧盟的一体化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巴拉萨将其总结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经济一体化等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 。

吕典玮等:京津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区域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是互动、互促的过程。一方面,区域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阶梯;另一方面,区域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表现,也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深刻矛盾的一种显露。

经济一体化不仅指国际经济一体化,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经济一体化。区域是不同空间尺度和规模的中心城市与其影响区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表现形式。区域的发展过程是分工不断深入,城市与城市以及区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不断深入的过程,城市区域形成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目标,它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地域过程,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内容,一般而言,区域一体化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其中市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其本质就是使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和重组;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形式;空间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高效率运转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3] 。

2 京津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研究

2.1 京津地区市场一体化

2.1.1 市场一体化概念及研究方法

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分割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目前,研究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程度的定量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从贸易流量的角度,即利用区域间的贸易流量的变化来反映区域间市场的整合状况,简称为“贸易流法”;二是从生产效率与产出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简称“生产法”;三是从商品价格的角度来衡量市场的整合程度,称为“价格法”。尽管上面三种方法在评价国内市场一体化上各有缺陷,且评价结果不一,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价格始终是影响市场供需与要素流动的重要元素[4]。同时考虑到数据资料的获得以及结论的可比性, 本文采用“价格法”研究京津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的情况。

一般而言,市场上的要素或商品若能自由流动,则商品价格会趋同。因此,用价格信息构造指标衡量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商品价格的角度来衡量市场的整合程度,可称为“价格法”。基于修正的“一价定律”的“价格法”,理论基础是Samuelson1954年提出的“冰川”成本模型。模型基本思想是两地的相对价格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 ,可以认为两地间的市场是整合的。Parsley and Wei的实证研究开拓了以相对价格的方差Var(Pi/Pj)变动为观察对象的应用[5-7]。如果 方差Var(Pi/Pj)随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反映出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冰川”成本c降低,无套利区间[1-c,1/(1-c)]在缩窄,两地间的贸易壁垒有所削弱、阻碍市场整合的因素减少。

2.1.2 模型建构和计算

设Pat,Pbt是a,b两地的t时间某商品价格,P为t时间该商品的平均价格,不考虑交易成本,则两地的价格应趋于平均价格时,两地之间市场完全整合。换言之,若数列VAR(Pij)=(Pat-P)2+(Pbt-P)2随着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反映出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两地间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在减少,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

以1986-2007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指数不能简单的相加求平均值,所以以京、津地区的GDP占京津GDP的总量的比重作为权重,得到了加权平均数P,由此得到了以下相对平均价格方差的数值(见表1),并以相对平均价格标准差做出了曲线图,同时以1986年作为第一年,对数据进行对数方程拟合出趋势线(见图1)。图中显示,在实证分析时间内,京津地区相对价格波动呈现先变小中间变大后又变小的波动。一方面,对相对平均价格标准差数值进行了拟合,指数趋势线显示出整体有变小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整个曲线图在该趋势线上周围震荡较大,该趋势表现的不够明显,说明其一体化进程没有明显的进展。

2.2 产业发展一体化

2.2.1 产业结构比较

2007年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均GDP分别为58 204元/人、46 122元/人(见表2) ,在全国各省、市位居第2、第3位。在三次产业构成来看,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1%,天津市为2.2%,表明两市均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第二产业分别为26.8%和57.3%,第三产业70.1%和40.5%,显示出北京市产业结构形成了 “三、二、一”格局,天津则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认为,三次产业的GDP构成中,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中期的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到了后期结束阶段[8]。根据此标准,北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天津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

2.2.2 各行业对比分析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在此区位商是指地区某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与该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值。如果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意义。反之如果区位商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不具备专业化意义[9]。本文采用公式:区位商(LQ)=(某地区A行业总产值/该地区全部行业总产值)/(全国A行业总产值/全国全部行业总产值),对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分行业进行区位商分析:

(1)工业各行业区位商对比:通过对北京和天津两市2007年工业各行业的总产值与全国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北京市基础性职能的行业,即区位商大于1的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5)、机械制造业(2.1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9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2)、医药制造业(1.34)、专用设备制造业 (1.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11)、饮料制造业(1.03)等12个行业,天津市基础性职能的行业依次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4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1.5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332)、 金属制品业(1.21)、 石油加工炼 焦及核燃加工业(1.17)、医药制造业(1.16)等8个行业。两市的基础性行业,共有5个行业趋同,天津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金属制品业等5个行业区位商优于北京相对应的行业,而北京则在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优于天津相对应的行业(见表3)。北京市在服务性行业商品制造上相对优势明显,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区域的相对优势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够显著。天津在工业材料制造上相对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加工工业基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有明显的优势,这与天津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有很重要的关系,但天津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弱于北京,显示了相对较低的技术结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两市工业结构趋同;②两市具有专业化意义的行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第三产业区位商对比分析:由于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的定位不相同,其在服务性行业的优势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北京、天津两市第三产业13个行业的区位商的测算(见表4),可以发现:北京、天津在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区位商都较高,说明在这些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服务业各有侧重,北京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较为发达,天津则在批发零售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方面优势较明显,两个城市 的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3 空间一体化

北京和天津两地距离只有120 km,在空间一体化上有着先天优势。京津两地本身都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优越的交通条件,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以外,北京的空港优势明显,天津的海港得天独厚。两个城市之间,有着5条高速公路连接,形成了5大交通动脉(见图2)。随着两地的交流日益增多,5条交通大动脉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在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作为北京奥运会交通配套工程也正式通车了。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有利于区域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京津地区一体化进程。京津两地基础条件的互联互通将极大促进两地物流、人流的发展,为京津企业发展和市民沟通带来更大效益。通过一系列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但能够拉近京津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大大促进资源在两个城市之间更合理的配置,北京可以拥有更为便捷的出海口,天津可以利用北京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打通与中西部腹地的通道。交通一体化可以很快地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燕山大学梁兴辉曾利用京津冀地区的2005年各城市实际人口利用捷夫模式进行了城市规模分布分析,得出结论:京津冀地区超大城市和小城市较多,北京、天津等垄断地位较强,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使河北省并未从“内环京津” 的区位受益[10]。就区域空间结构上来讲,根据美国学者费里德曼在199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 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书中描述了在工业化阶段区 域中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这些中心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的位置和关系,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在后工业化阶段,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 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地区的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本文基于费里德曼理论,认为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区域空间一体化的一个过程,工业化阶段空间结构发展的特点则是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初级阶段的表现。京津地区周围中小城市比较少(见图3),周围的城市和小县城规模以及经济中心作用不明显,联系也相对较弱,还处于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中,可以初步判断京津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3 结论与建议

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间经济依存度加强,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日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及其格局不断变化。我国在政策和规划上也不断出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案,通过上述对京津地区在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空间发展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4个结论。

(1)市场较早就有一体化条件,但近年来没有进一步加深。在实证分析(1985-2007年)这段时间内,京津地区相对平均价格标准差数值(除1988年外)都在2.5以下,但 是相对价格波动呈现先变小中间变大后又变小的波动,虽整体 有变小的趋势,却不明显。两个大城市在金融、物流、贸易等等领域的合作效率非常低下。(2)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存在着一定 的互补性,但也存在着较大的雷同性,应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在工业方面,北京市在服务性行业商品制造上相对优势明显,在电子工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相对优势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够显著,仍需加强。天津在工业材料制造上相对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加工工业基础,并且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有明显的优势,但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弱于北京,显示了相对较低的技术结构特征。同时,天津的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但两地的服务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将来的发展规划上,可以考虑从合作协调发展的角度完善各自的城市定位。

(3)京津一体化在空间有着先天优势,交通上有着较大的发展,但区域空间结构发展仍处于初级一体化进程。目前所谓交通的一体化也只是解决了一个时间问题,没有在空间上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空间一体化还只是停留在表面、量变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达到真正一体化。

(4)京津总体一体化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总体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笔者参照经济一体化的阶段划分,认为京津一体化还处于共同市场的阶段,甚至没有进入经济同盟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行政壁垒有关,只有行政壁垒障碍尽可能地消除, “京津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北京与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城市,两市一体化较好的 发展对京津冀一体化有着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认为:两市在市场方面,加强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交流;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各自的优势,合理布局,如北京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重点发展材料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互补;在空间上,京津两市应通过自身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加大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 尽可能地消除行政壁垒,加强合作,未来通过政策引导、合理布局和整体规划,使“京津一体化”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彦琳,郝寿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研究的若干趋势[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6(4): 75-79. [Ma Yanlin, Hao Shouyi. Discussion on Some Trends of Regional Economy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16(4): 75-79.]

[2]雅克•佩克曼斯. 欧洲一体化:方法与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Jacques Pelkmans. European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Economic Analys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6.]

[3]赵民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Zhao Ming et al. Economic The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4]马骥, 姚伍解. 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经济, 2008, 94(2): 76-80. [Ma Ji,Yao Wujie. Study on the Market Integration Progress in Bohai Ri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J]. Journal of Shandong Finance Institute,2008, 94(2): 76-80.]

[5]Parsley, David and ShangJin Wei.Convergenc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ithout Trade Barriers or Currency Fluctu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1211-1236.

[6]Parsley, David C and ShangJin Wei. Explaining the Border Effect: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Shipping Cost, and Geography[R] .NBER Worki ng Paper 2000:7836.

[7]Parsley, David C and ShangJin Wei.Limiting Currency Volatility toStimulate Goods Market Integration: A Price Based Approach[R]. NBER Working Paper,2 001:8468.

[8]吴林海,曹炳汝.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研究――江苏宿迁[J].学海,2004,(2):138-144. [Wu Hailin, Cao Bingnu.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Xuehai, 2004,(2): 138-144.]

[9]魏后凯. 我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评价[J]. 经济纵横,1997,(4): 4-9.[We i Houkai. Evalu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Growth in the Quality[J]. Economic Review, 1997,(4): 4-9.]

[10]梁兴辉,吴秀青,宋文静.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与结构[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179(12): 59-61. [Liang Xinghui, Wu Xiuqing, Song Wenjing. Study on the System of urban Scale among Jing Jin and Ji [J].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 2007,179(12): 59-61.]

[11]Friedman J 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Analysis on BeijingTianji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 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LV Dianwei ZHANG Qi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篇3

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是一种可供销售的活动,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为满足企业、公共团体或其他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的劳动活动,本文所讲的物流服务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活动,通过市场交换可实现物流服务的价值。

在物流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方面,有许多关于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的表述,比较典型的是孙贤伟、张忠明在《我国现代物流服务模式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阐述的将物流服务模式分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和类物流业服务模式五种,这种分类方式对于物流需求企业在进行自营或外包物流决策以及分析物流产业结构时具有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但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壮大和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这种分类方式对于指导物流服务市场供给主体更好地服务于需求主体方面意义不大。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我国的物流现状出发,以促进物流市场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实质重于形式为原则,提出新的物流服务模式种类,旨在指导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物流服务的涵义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并未对物流服务进行定义,《物流术语》修订稿第三稿中增加了物流服务的概念,将物流服务定义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产生的结果。

物流服务首先属于产品,并且是无形产品,因此具有无形产品的特征,它并不改变货物本身的性质,只是以货物为媒介,通过对货物实施储存、运输等功能实现其时间和空间价值,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一致性和不可储存性,同时,由于物流服务产品质量好坏与客户的主观感受有关,很难进行完全客观定量化的评价,因此,对不同的客户以及不同的产品,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物流服务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

笔者将物流服务需求分为单功能服务、多功能服务及一体化服务需求三大类,并以此为依据,将物流服务模式分为单功能物流服务模式、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和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三种,对于每种物流服务模式其发展要领分析如下。

1.单功能物流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有许多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或部门)转型(或分离)而来的,这些企业以运输或仓储为主业,在物流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单功能物流服务模式的提出就在于指导这类企业的发展。

单功能物流服务模式是具有相应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单一功能(如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由于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系统最强大和最主要的功能,单功能物流服务模式又可以分为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和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

(1)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

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是拥有适当的运输设备(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输设施(货运站、港口、机场)、必要的装卸设备等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专业运输服务的物流服务模式。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的内容既包括点到点的货物运输,也包括多式联运(物流企业在多式联运中发挥主导作用),还包括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所进行的JIT运输等,在服务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联合其他物流企业共同完成运输任务。我国目前已经有部分物流企业向该方向发展,如常州交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佳宇物流有限公司、渤海石油运输公司、汕头市水运总公司、芜湖县弋江航运公司等。

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企业的发展要领如下:

①要能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运输服务。由于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的服务功能单一,只有通过专业化的运输服务才能在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市场中立足。专业化运输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有专业化的运输设施和运输设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尺寸、标准上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都要能够满足不同货物、不同货主对运输设施与设备的要求。

·要能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方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通过高效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减低物流成本或提供其他企业无法提供的物流服务。如:多式联运服务,针对不同的需求者,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实现有效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JIT运输服务,用适当的时间、将正确的货物送达到正确的目的地。

②要有相对完善的运输网络。运输业是规模经济行业,较大的运输量和较强的运输组织能力能够保证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服务。拥有相对完善的运输网络可以使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大量减少回程空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发挥规模效益。

③要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终端产品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日趋明显,需求企业要求为其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具有较强的反应机制,因此,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如EDI、GPS等)为支撑,快速地响应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

(2)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

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是拥有适当的仓储设备(货架)、仓储设施(仓库)以及必要的装卸和拣选设备等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仓储服务的物流服务模式。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既包括货物的保管服务,也包括适当的加工包装以及流通服务。以仓储服务作为切入点进入物流市场也是许多物流企业的选择,如广东鱼珠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浙江元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州华盛达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等。

仓储型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企业应把握好的发展要领主要有:

①要能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仓储服务。与运输主导型物流服务模式相似,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只有通过专业化的仓储服务才能在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市场中立足。专业化仓储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要有专业化的仓储设施与设备:在数量上,要有一定量的仓容以满足客户需求,在质量上要有适应不同货物储存条件的特殊仓库,如冷藏、冷冻库以及危险品仓库等,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主体对仓储设施与设备的要求。

·要有高效、专业的仓储管理能力:仓储主导型物流服务涉及的货物品种较多,不同的货物由于化学、物理性质不同,其储存条件也各不相同,并且各需求企业的不同货物的进出频率也不一样,只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才可以合理地兼顾各项因素提高仓储效率,从而降低仓储成本。

②要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信息化程度能提高物洗企业对货物管理的便利性和服务效率,减少货损、货差,同时也为物流供需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保障。

③要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仓储主导型服务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例较大,服务对象相对固定能保证一定量的货源,并且随着货物数量的增加以及仓库利用率的提高,物流企业的单位服务成本相对降低,从而发挥规模效益。

2.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

根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外包物流服务中,企业对包含多种物流服务的综合物流服务需求呈上升趋势,如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希望提供三种以上物流服务的企业需求比例高达73%。针对这种需求现状,笔者提出了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它是指物流服务企业为需求方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流服务内容的一种服务模式。

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企业应把握好的发展要领主要有:

(1)要有相对丰富的服务内容。与单功能服务模式相比,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提供相对丰富的服务内容,因此,多功能物流服务企业需要至少提供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内容。

(2)要有较强的技术性。物流服务的技术性既包括物流服务实际操作的技术性也包括对物流服务内容管理、组织协调的技术能力,通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相对现代化的服务内容并做好物流服务内容之间的互相协调,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3)要有实现物流系统局部优化的能力。实现物流系统局部优化是多功能物流服务模式相对单功能服务模式的另一大优势,虽然企业还不能做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但通过多功能物流服务已经可以做到相对较优。因此,多功能物流服务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整合、组织能力,使所负责的物流部分实现局部优化。

3.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随着制造、零售企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期望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包括方案设计和物流实际运作在内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流服务,并将这些服务一体化的一种服务模式。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是许多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新科安达等。

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企业应把握好的发展要领主要有:

(1)要有一体化服务的策划能力,寻求到一体化服务的利润空间,并据之明确一体化服务的内容及方式。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是单纯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多个功能性物流服务的组合,扮演物流参与者角色,而是需要将多个物流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衔接,然后进行整合,对客户物流运作进行总体设计和管理,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扮演的是物流责任人角色。因此,企业必须具备一体化服务的策划能力才能为需求方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2)要有很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按上述确定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的服务难度很大,需要企业有很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将所提供的各服务环节整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目标是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

(3)要能与物流需求方长期合作结成战略联盟。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企业需要新建专门的物流设施,购置专门的物流设备,深入分析需方企业物流过程,为需方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这使供需双方的风险都很大,所以双方应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来降低供需双方的风险。

(4)要有很高的信息化水平。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战略同盟的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只有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信息交换,物流企业才能为需求方适时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四、结束语

篇4

作者结合职业教育思想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对社会市场以及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广,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1专业设置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目前扬州正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以汽车、食品机械、智能交通、化工机械、传动关键零部件等专业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型制造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进步伐并且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更新,因此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教育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机械、汽车、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亿产业产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新增10万辆车、尤妮佳二期、江淮10万辆皮卡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清华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扬大科技园开园运行,促进机电行业深度发展。

2015年,扬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5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19亿元,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税收收入242.22亿元,增长13.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5元,增长11%。产业层次提高效果非常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优化,而且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机电类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等重要环节的投入,成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市场为导向、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教合作新”计划深入推进,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496项,新引进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4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长三角”及扬州地区经济繁荣,对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做强,对向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扬州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扬农集团、牧羊集团、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行业生产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嫁接以及改造的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十分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机械加工中心以及机械手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2)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从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一小部分,但有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等一些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仍占较多的份额,而一些机加工的市场需求仍在加大,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人员需求很迫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出现了上升倾向。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并且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大量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却在下降,大大小于前两年。企业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不仅全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更关注人的社交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敬业精神,培养吃苦精神,有纪律性,有责任心,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3)高职层次机电人才需求量。在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产业的革命渐渐开始,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确是在传统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科学新兴领域。目前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具有强大先进的功能,在精度、速度、动力的优势下,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具有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同时向先进的控制管理过渡,如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资管理等模式,最终向智能化发展。当今,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有着大量的市场前景,所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国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目前省内高等技术工人严重紧缺,而且中年人较多,制造业工人中具备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针对目前在职的机电技术人才的现状,大部分单位对此的满意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工作实际能力较弱,在工作后通常需要职业培训;另一个方面是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的发展滞后于现代技术的革新,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绝大部分的企业表示对技能型机电人才的渴望。同时,在江苏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所占比重很低,因此厂家不得花重金邀请国内外机电专业人员来服务,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本地区人才市场的这种巨大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学习态度还有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配备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程种类与课时的合理搭配。就本专业而言,由于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维修等方面,所以在技能训练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而在必备技能方面需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的基本要求。

(3)对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的建议。为了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场所、教师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建国家级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电气工程实训中心,最高限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条件相吻合的实习环境,对机电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LC、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加强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4结论

在未来发展和发扬有特色的机电专业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十分充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1).

[2]王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251-252.

[3]张刚,张晓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7-69.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篇5

[关键词]珠三角 经济一体化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20-03

产业集群成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珠三角地区下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就是要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成长来推动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如何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来加快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成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产业集群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而集群成长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进一步分工,从而实现了产业集聚与分工深化的循环,使市场的深化和市场创造能持续进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和一体化的福利水平。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产业集群成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成长的价值链延伸机制推动区域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价值链的延伸是一种纵向专业化分工方式。处于低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内部明显缺乏分工合作。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会加速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增进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们过去一直比较强调企业跨地区的兼并和重组,实现产权的联合。其实,这仅仅是企业成长的方式之一,实现了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优势。珠三角地区拥有大量专业镇经济,而这些集群还基本处于低级阶段,内部中小企业缺乏分工合作。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角度来看,应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价值链延伸机制不仅能够强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分工合作,并且依靠价值链分工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将专业镇外部的相关中小企业纳入到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断深化产业链和产品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推动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表现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联动效应。一方面,彼此邻近的同质性集群会进行横向经济协作,表现为产业集群的边界扩张过程;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价值链互补性强的集群会进行纵向联动整合,表现为集群之间重构产业分工链条的分工深化过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之间这种产业链联动分工会不断弱化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产业分工,而逐步增强产业链分工,结合并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城市产业集群。真正形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地市在相似的经济政策、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下,形成了相似的支柱产业和专业镇产业集群。例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几乎是各地市的支柱产业。另据2006年广东专业镇统计数据。广东全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镇有13个,建筑材料专业镇有21个,纺织服装专业镇有31个,食品饮料专业镇有18个,电气机械设备专业镇有13个。从产业集群成长的交易网络扩张机制来看,现阶段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强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而是应在现有专业镇基础上加快产业集群的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联动效应。比如,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容桂的涂料、均安的小五金、龙江的家具制造和乐从的家具营销等专业镇可以整合成更大的顺德家具制造业集群。这一制造业集群可以进一步与东莞的家具专业镇通过价值链分工整合,还可以与广州、深圳的家具设计、研发和物流基地进一步纵向联动,真正形成依托城市群分工的珠三角家具产业集群。目前,珠三角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地区间进行产业链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形成区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产业集群成长的网络创新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一体化。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依次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事实上,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产业集群,其成长演进也会从早期主要依靠所在地方的资源禀赋逐渐过渡到从更大空间范围吸收创新要素推动持续发展的过程。按照伦德沃尔(Lundvall,1992)的观点,产业集群创新方式是一种网络创新范式,是~种与创新活动相关的行为主体之间密切相互作用的过程,集群创新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集群成长的网络创新机制会加速创新要素的跨边界流动和区域内外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培训、科技等生产机构的分工合作,由此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珠三角专业镇创新中心还存在重复建设和创新资源过渡分散的问题。例如,在珠三角地区现有的277个专业镇集群经济中,同属纺织服装鞋帽专业镇的有17个,其中有13个建立了相同功能的创新中心。从前面分析可知,这也与专业镇发展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和专业镇交易网络的拓展能力不强有关,也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不高。面对创新要素的稀缺性和部分生产机构的公共产品特性,以及产业集群成长对行业的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的更大需求,珠三角专业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成长发展必然催生跨行政边界或集群边界的公共创新平台的现出,如针对行业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难题而成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和“官产学”战略联盟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加快相同专业镇创新平台的联合与合并,形成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一体化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产业集群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一体化、规章制度一体化和合理的补偿机制是珠三角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开放系统的要素流动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的诸要素通过没有阻碍的市场得以流动,从而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另一方面,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和成长,必须要保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集群持续成长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而形成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这是集群持续成长的首要条件。因此,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开放系统的要素流动性,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竞

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无形的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通过平均利润调节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分布。因此,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就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作基础。目前,珠三角地区要素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二个方面:一是部分要素市场发育不全,如产权市场和人才市场等难以满足市场参与主体的需求;二是各地市之间存在市场障碍和壁垒,市场要素难以流动,难以形成区域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区域性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等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取消各地市之间要素流通的人为障碍,恢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区域开放的统一大市场。

篇6

实施垂直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科斯教授的交易费用理论,即通过实施一体化经营,可以使产品独具特色,降低交易费用,带来更大收益。麦当劳在全球扩张也采用过垂直一体化战略,比如麦当劳为保证产品质量,耗资4000万美金在俄罗斯建立了奶牛养殖场、蔬菜种植园和食品加工厂,为当地的餐厅食品提供牛奶、土豆、蔬菜、汉堡肉、面包等原材料。建立当地餐厅只花费400万美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

很多企业采取垂直一体化是出于利润驱动,实施垂直一体化有下列优势:

1、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当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果这时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趋向饱和,未来难以出现新的大范围增长,企业的投资应考虑向纵向发展。垂直增长是纵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后向一体化有利于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价格、质量的稳定,前向一体化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了解市场需求,降低风险,获得更多利润。

2、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波特五因素模型,行业利润受到五大因素包括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替代品和顾客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垂直一体化减少了供应商和销售商讨价还价对企业构成的威胁,企业通过实施一体化,降低了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路的不确定性。当企业掌控了上、下游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各个环节以成本价供应,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能以更经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3、有助于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垂直一体化企业比起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更有利于创新。早在1955年,弗朗克认为英国在纺织业、钢铁业方面创新缓慢与当时缺少垂直一体化企业有关,当时英国的工厂组织很多是单独的彼此联系较少的企业,这阻碍了创新的发展。比如纺织行业,由于工业的发展,1939年美国纺织业自动化程度已达到95%。但是1939年的英国只有5%自动纺织机,为何英国作为当时的纺织中心,其自动化程度如此缓慢?弗朗克认为这与英国缺乏垂直一体化组织有关。自动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不是单纯的替换机器,需要对配套的纺纱设备、工厂厂房进行改造,改变原材料、配料方式等,单独的企业中工厂主无法掌控工厂以外的事情,如果是垂直一体化组织,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的改造“一条龙”生产,有利于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

4、避免资源浪费,加快新产品开发

垂直一体化打造“销”一条龙,有利于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避免产销不对路造成的商品积压和资源浪费,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三、垂直一体化的弊端

垂直一体化虽然有诸多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实施垂直一体化也存在弊端:

1、垂直一体化降低企业对环境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活性

当环境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抵触时,企业需要改变战略,见机行事。IBM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不仅生产电脑主机,还自己生产电脑零配件。这是属于后向一体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个人电脑风靡全球,造成主机电脑销量陡然下降,这时IBM公司意识到自身主机电脑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过剩,公司不得不花费巨资,削减部分生产能力,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

2、利润越大,风险越大

垂直一体化提高了行业投资,提高了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也增加了商业风险。一旦行业变化,对以前投资设备放弃或改造所需代价较大。

3、垂直一体化需要多样化的管理技能

篇7

【关键词】毛坯房 全装修住宅 全装修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654 文献标识码: A

去年我国住宅的装修总量已达到9000亿元的工程量,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的份额之巨。如何使住宅建设坐到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策大计,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我们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的大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单纯的追求分得开、住得下,逐渐向重视居住质量、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转变,更加注意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中,住宅商品房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中毛坯房仍占有主要的份额,这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推广的福利分房制度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结束,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土建内装一次到位的全装修住宅已经慢慢取代原有的毛坯房型式。成为住宅行业的重要开发对象。

过去毛坯房作为一种商品,虽然已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但是毛坯房必须进行二次装修。大多数人,包括像我们这样有过装修经验的人群都知道,都有深刻体会:二次装修既费时又费工,耗钱不说,还可能破坏房屋功能,留下结构和水、电等安全隐患,这种生产方式与我们当前倡导宣传的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环保、节约能源,提倡低碳经济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1999年原国家建设部首次提出要“加强对住宅装修的管理,积极推广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破坏结构、浪费、和扰民等现象。”从这时开始,住宅全装修提上了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全装修成品房是房地产产业成熟的标志,是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后这十年中我国又不断建立完善了住宅技术保障体系、住宅建筑体系、住宅部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原国家建设部在2002年进一步给出了全装修住宅的定义:“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指在房屋交付前,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毕,简称全装修住宅。”

住宅全装修以装修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分散的手工业作业,实现了作业量从住宅现场向工厂的转移,从而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污染和浪费。以住宅企业的集团统一采购部品取代了购房者分散的个体采购方式,实现了装修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完整的住宅销售质量保证体系也为材料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以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的部品生产取代了大量的非标产品和现场加工,实现了以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为主的现代化施工方式,为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保障。从土建阶段就介入装修和设备设计,协调了多个工种之间的矛盾,以全装修房的交房方式全面取代毛坯房,形成了完整的住宅产品。这种交“钥匙”工程,符合社会主义多、快、好、省的建设原则,也是广大平民百姓拍手称快的举措。所以我们说再提倡环保和高效的社会环境下,提出住宅全装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并全面推广实施是有跨时代意义的。

据资料介绍,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设备部品以及内装修一应俱全的集成住宅是商品住宅的普遍标准,住宅内装修部分和建筑体一样,是作为住宅商品的组成部分一起出售的,同样受到质保体系的约束。再看我国的全装修住宅的市场情况,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近年来房地产发展迅猛,在市场、政策、管理和技术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理应在全装修住宅开发方面走在前列。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省内全装修房较多的南京、苏州两市,全装修房所占的市场比例也不过15%至20%,与上海市全装修楼盘已占70%的市场份额仍相差甚远。我们所在的南京地区是近十年开始逐步实施住宅装修“一体化”模式的,如梅花山庄的湖畔之星、金鼎湾、紫鑫中华广场、雅居乐等小区都是成功的佐证。我国幅员辽阔、住宅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总量巨大,与国外相比,实在到了非推行不可的地步了!

住宅全装修相对于毛坯房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其本身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从项目之初的设计环节,到项目管理、施工、采购、营销策略等不同阶段,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有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有开发商的资金投入,有消费者对这种省心省力的全装修房不断深入的理解和接受,这种发展缓慢的势态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如果将住宅产业传统管理模式中相对独立的市场投资、土地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建筑建造、原料供应、资金融通到住宅产品流通、销售、物业管理等各个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手段,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目标、组织、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就可以做到全装修住宅的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装修部品、构建配件通用化、系列化;以及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一体化;从而最终实现住宅全装修系统化。

在住宅全装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中,设计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设计一体化牵涉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结构设计、水暖设计、电气设计、部品设计、景观设计、设备设计以及在建造过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等。目前在住宅全装修推进过程中,设计一体化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分家,缺乏连贯性和相互渗透性,设计与施工脱节、图纸不规范不详细、施工要求难以定量化、业主仍要做大量的协调性,但是最后的产品往往在视觉效果上、色彩感觉上、质感上仍不能完全达到设计师的预期效果。

篇8

中国存储市场发展的这十年间,国际IT大厂纷纷“抢滩登陆”,同时一大批国内存储应用厂商诞生。

创新的视角

容灾、备份、数据保护,这是近年来存储市场上三个大热的词汇。在业务系统越来越依赖数据的今天,数据保护成为企业用户极为关心的话题。很多厂商在这片市场上谋求发展,如EMC、IBM、惠普、赛门铁克等。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爱数还不满十岁。不过,从创立伊始,爱数就着眼于数据保护和应用存储领域。爱数第一款产品AnyBackup 1.0的受众群体就是对数据备份有需求的客户。

相比于赛门铁克等传统厂商,爱数在存储备份行业后来居上。2008年,以爱数备份存储柜为代表的备份设备,是业界率先将备份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深度一体化的产品。

在尝到一体化的甜头之后,爱数后续推出了一系列产品: 2009年10月推出了爱数备份存储柜 3.0,主打备份存储一体化;2010年4月,爱数推出了备份容灾存储一体化的设备――爱数备份存储柜3.5。备份存储柜3.0是软硬件一体化创新。备份存储柜3.5是多应用一体化创新,它打破了数据备份和应用容灾的沟壑。正如爱数总裁贺鸿富所言,爱数的创新不仅体现在CDP、重复数据删除、对象文件系统这些技术上,也体现在产品应用的创新上。

爱数紧跟云计算的发展趋势。2010年9月,爱数云落地战略,云计算解决方案、平台和运营模式逐个落地。爱数Tx3所提供的备份容灾云和桌面保护云,为宁夏新闻网、江阴人防等一批企业和单位构建了基于备份容灾业务应用的私有和混合云计算平台。利用云计算概念,爱数将长期积累的备份容灾经验进行了实施和落地。

爱数和DELL合作推出的面向SMB的超易备解决方案,跟微软、IBM的一系列合作,都成功推动了中国备份市场的快速成长。

八年不算很长,爱数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在视角和思维方面的创新。单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同厂商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中国存储发展的十年时间中,叫出名来的数据保护厂商不下20家。市场竞争激烈,如何赋予自己的产品不同的应用思考?爱数在备份存储市场的经历给出了答案:从用户应用出发,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全方位展现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爱数的理念是:创新思考,只为更好(Rethink, to be better)。“只为更好”的精神、创新的血液能使爱数走得更快更远。

创新的2011

爱数公司产品副总裁李基亮在公司创立初期业已加入。对于爱数的发展,他很有发言权。

李基亮认为,爱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两个字。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商业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完美结合则是创新的基本诉求。爱数的产品创新是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近两年,爱数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四家分公司以及在除外的省份建立了多个办事处来开拓市场。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爱数不断地加强研发力量,改善产品功能,完善项目实施和服务。

2011年是爱数从成长向成熟迈进的关键一年。李基亮说:“最近几年,因为业务规模扩大,公司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今年,我们计划招聘一百余名IT精英。我们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和爱数共同成长。”

2011年,爱数将会推出AnyShare安全文档管理设备。这款产品将延续软硬件一体化的思路,通过有效的数据静态共享和信息动态分享,为用户提供文档的安全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爱数在云计算方面的“扛鼎之作”――x3平台今年会推出V3版本,主要为大型企业和机构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

在传统优势产品上,根据李基亮的介绍,2011年,爱数的AnyBackup 3.5系列产品还会增强在容灾方面的功能和技术优势。爱数在2012年初AnyBackup 5R(Revolution)。

“这款产品对于中国的备份容灾市场是有革命性意义的,有望一举打破赛门铁克在备份市场独大的局面。” 李基亮表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