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36: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失业群体”之所以一毕业即失业,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几无任何优势是大有关系的。“新失业群体”基本属于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他们也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不过,相对于其成长环境,我认为,应试教育更应该对他们的失业负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差异性和特质性成为人力市场追求的东西,而应试教育毁灭的正好是学生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从而使他们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教育内容偏重智商,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特别是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
从就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更多的是公司和企业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而公司和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人。但是,公司和企业的这些原则并没有体现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中。
按理说,准是就业的主导者,准就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是,面对以企业人力需求决定就业市场的时代潮流,教育行政部门仍然在强化对教育权力的控制,按照传统的设想和计划来安排学科设置。因此,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近几年就业市场的反馈表明,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
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科认识上来看,已呈现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群众体育学特征[2]。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各地政府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的多少和经费的有效利用情况。经济不发达,国民经济储量少,相对在各方面的投入就会少,尤其是比较贫困的区县,人们无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而且长久以来形成的落后传统体育文化意识观念也严重地制约了群众体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可见,经济的增长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提高了,群众体育才能协调发展。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健康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人们对身体活动的重视程度。经济快速增长了,但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了,“文明病”的蔓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开始寻求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慢慢从观念上变了以往对体育运动的看法,更多的人民群众投入到了体育锻炼中,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活动资金增加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了,参加活动的人员也就增加了,群众体育便会蓬勃发展。
三、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水平
一个地区的体育活动经费的多少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体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体育经济早已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所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推广以来,体育经济已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加大了对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准时,人的精神物质消费意识被唤醒并决定其消费取向,人们的健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锻炼开支也成了家庭或个人开支的一部分,政府对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人们在体育锻炼方面投入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水平。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针对体育场地设施存量不足的状况,兴建各种类型的体育场所,重视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可以更广阔地依靠市场力量,建设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场地设施,从而积极探索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5]。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健身场地逐步增多。经过调查,目前重庆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数量已有所增加,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水平及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法规制度的建设及实施也逐渐严格,这都有赖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五、结论与建议
1.群众体育存在的问题群众体育所需经费不足;群众体育的需求与短缺的体育场地设施之间矛盾突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缺乏;法规制度不健全;群众“体育锻炼”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2.群众体育发展的应对措施
(1)加强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建”、“管”结合并抓好活动的组织工作;
(2)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石”作用,塑造“终身体育”意识;
(3)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重视及领导;
(4)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
(5)合理配置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
(6)进一步突出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财务审计;群众参与;试论
1、现有农村审计模式弊端分析
目前,较多采取的农村审计模式,是由农经部门(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来设置的。这种模式下,县级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开展例行审计、审计和委托审计,受上级农经部门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这种审计模式其审计人员通常由农经人员兼任,村级会计也有不少是乡镇农经员兼任。这样就形成农村审计人员既充当管理者,又充当监督者,造成县级农村审计部门工作量极大,审计风险也高,影响农村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当前农村审计模式弊端主要有:
(1)农村审计组织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根据《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但近几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往往疲于应付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再加上人手紧缺、经费有限等原因,尚未很好地履行起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职权,尚未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农村审计体系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
(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兼职现象较普遍。农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目前,绝大多数是各乡镇(街道)的农经干部和会计服务站会计,这些人虽然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经验,很多人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仅局限于理账算账,罗列一些财务数据,对怎样从审计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3)农村审计行政执法职能尚不明确,在审计办案中调查取证难,审计处理决定执行难。因为农村审计具有审计对象多样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往往要涉及到许多与村社有经济业务往来关系的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等,但由于农村审计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后盾,所以在审计调查取证中,往往得不到配合,致使审计案件的查办受到阻碍,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比较困难。往往采取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从而降底了农村审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农村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甚至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如有些地方在村干部离任审计时,只是由该村会计根据报表简单地罗列一下财务数据,根本就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另外目前农村审计仍以事后查账为主,基本上还停留在就账查账的水平,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
2、农村审计更加重视群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2.1依靠群众可以分担现有农村审计制度的监督成本
目前农村财务普遍实行会计委托制。这种制度要求会计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试图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来强化乡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但在实践中,会计对村内事务了解不多,没有否决权,且多为事后监督,因此并不能有效遏制某些村干部的违规行为。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基于此的农村审计是无法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的。 会计委托制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相应的也增加了制度实施的成本。同样,农村审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是在特定形势下对特定资金的管理审计。它既具有政府审计的强制性,有社会审计的受托性,也有内部审计的多样性和内向性(审计目的是服务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范围涉及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农村审计的实施成本不仅仅是审计中心的设置和运行成本,更大的制度成本和风险来自村级财务监管的有效性,关系到农村大局的稳定。因此,在自上而下的农村审计面临极大的成本和不能轻易消除的控制风险时,应该考虑增强底层对上层的监督力量,让基层的群众参与到管理和监督中来,从而把管理和监督事务及其成本向下分担,以群众监督来增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由此,促使集体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注重舆论评价和长期后果,转而走向自律,而较少地依赖来自上级的监督和控制。
2.2当前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让群众参与农村审计加以调节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农村内部形成了日益复杂的阶层关系。各阶层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相互关系并不平等,互惠合作和相互监督很难建立。比如,普通群众往往不信任村干部的努力水平、决策水平等,一些工作条件、经济指标和剩余的分配等更是很难统一。在农村各类中,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及举报村级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处理这类案(事)件,大多需要受托进行财务审计。这时如果仅仅依靠会计中心提供的会计资料,往往是不容易充分解决问题的。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村民在审计结果出来后,认为没有审出问题,没有能够处理一些人,不满意审计结果,甚至要求重审。这种情况类似于管理学中的纵向合作博弈由于缺少信任基础而不能求解。在日本等国的管理实践中,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其实是我国创造出来,但后来又弃之不用的“鞍钢宪法”。它的内容被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其主旨是通过提供合作平台,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理解的机制。借鉴这一思路,在农村审计中注意更多地让群众参与审计的全过程,使其能够拥有对村干部等管理者的违规行为的“报复”手段。另一方面,村干部等在接受群众审计监督时,否决自己处于强势的特权,表现出合作意愿,从而削弱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增进相互的了解,也有利于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关键词] 中国体育产业 竞技体育产业 群众体育产业
一、前言
中国体育一直是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冲突中发展的。这种矛盾冲突最集中表现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体育资源的稀缺性与体育发展目标和规模的宏伟性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的困难首先成为全面实现目标无法回避、不可逾越的困难,它注定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放弃全面实现目标的企图,要求我们面对目标体系中在资源上相互竞争的子目标时,必须将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行有倾斜的配置。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怎样倾斜并不重要,但是必须倾斜,它构成了几十年来我国体育决策的前提。而几十年来实际的体育发展战略决策主要是根据政治对体育的需求,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间选取了向竞技体育倾斜的投资政策,从而造就了半个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在中国,体育赖以发展的资源,不论在精神方面的或物质方面的体育需求,或是与之相联系的体育产业存量,都处于匮乏状态。所以,体育的赶超性发展在经济上必然面临原有体育产业存量结构孱弱的现实,因此合乎逻辑地把我国体育发展引入竞技体育主导型发展轨道,以竞技体育为发展重点,再造社会体育需求体系和投资体系,以克服孱弱结构对赶超型发展的强硬约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形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过程。
二、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按照体育的功能来讲,竞技体育产业主要是为满足人们观赏高水平竞技表演获得审美享受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的本性就有通过身体运动获得娱乐享受、促进身心健全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此基础上更有追求和欣赏人的身体和身体运动本然健康之美的需求,体育就是人类为满足这类需求创造的实践活动,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之一部分将人们的这种追求推向极致。也正因为竞技体育的高度娱乐观赏价值,可以引起不同民族、国家、信仰的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造成奥林匹克赛会这样巨大规模的公众关注焦点,于是一国运动员的成功表演必然带来广泛影响,给国家带来荣誉或产生其他政治上的作用。中国竞技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中,尽管历史复杂,它的目标一直是走上“全球化”最高水平的竞赛平台为国家争取荣誉。我国竞技体育目标之高远与参照于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的自身内在贫弱现实,使得我们的发展必然是赶超性的,而国际竞赛平台上竞争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我国体育资源的高度稀缺,以及我国传统的政府行政体制又使得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只能在其内部有效开展活动等原因,便逻辑地规定在我国体育全局的进展运筹中,将各级政府体育事业部门的职能重心转向发展竞技体育,形成了目前我国(相比较群众体育产业而言)巨大的竞技体育产业存量基础。因为市场经济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中国体育产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消费决定供给的规律运行,但是,中国体育已按照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决定消费,因此,原有的中国体育产业(原来我们称之为中国体育事业)已形成一定的存量基础,并且这种存量基础的资源供给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我们评价中国竞技体育产业时不能仅从市场消费角度来分析,还应注意考察所谓体育事业中的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根据以往我们对于竞技体育功能目标的政治性定位,衡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就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
成绩(金牌数),以此看来,我国竞技体育已发展到仅次于美国的“超级体育大国”的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我国体育领域内实行的“举国体制”显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谓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或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包括三级训练体系、全运会赛制、省市国家队的长期训练、国家目标等内容,其核心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三级训练网,即由下到上依次为各地市区体育业余训练队及体育中专、省市体工队、国家队,据近期统计,所有运动员加起来40万左右。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体育事业系统建构成了一个堪于承担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目标重责的产业系统,即竞技体育产业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必须有能力将自身造就成一个持续拥有足够数量世界第一流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国家级的竞技体育集团性竞争能力系统。为了这个目标,在计划经济年代,在我国财政能力限度内,竞技体育产业要搞多大就一定要搞多大,要搞多高就一定要搞多高,以很高速度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在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中国,这个需求和投资体系对中国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至今仍起着深刻、全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管从质上还是量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三、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群众体育产业是由为满足人们余暇时间不断扩大的体育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的服务组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如前所述,中国的体育基本上是在群众体育缺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为群众体育产业留下多少存量基础,不管从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有效刺激群众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价值观念),还是从管理体制(体制缺位性的管理)上来看,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存量基础都很薄弱。虽然由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培育发展起来的体育事业系统在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体育专业人员,兴建起为数甚巨的体育设施,使我国社会拥有了以往时代不能比拟的体育资源。但是,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尽
管如此,体育资源不论在总量上或人均水平上仍然不高,加之,特别是由于体育系统内外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纵、横向资源流动困难,又造成有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所以,群众体育不论在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是相当贫弱的。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迁,体育有效需求引起了群众体育产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分析群众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应该主要从消费者角度入手。
第一,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对“群众体育活动点面临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费缺乏”列为所有选项中的第1位,这表明,活动经费仍然是制约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全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众体育工作情况统计报表统计结果显示,根据活动点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区别,群体经费来源存有差异。晨、晚练点以社会赞助经费较多,占到经费总数的37.90%;其次是政府赞助,占到总数的30.55%;辅导站、指导站则以锻炼者自费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2.30%;经营性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则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4.00%。由此可见,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然而某些部分还需要政府的赞助。首先公益部分,从我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体经费支出统计可以看出,几年来,各级政府在“组织群体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了很大比例,但其他方面尚显力度不够。培训群体骨干、进行群体宣传和开展群体研究三项投入在历年群体事业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0.10%左右,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核心应是形成有效的体育需求,然而许多政府组织的群体活动只是为了政府的“面子工程”,忽略了对体育内在本真功能价值的开发,造成了群体资源的浪费。与竞体相比,体育系统群体事业支出占事业支出总额的比例仍然很低,1998年为7.13%,1999年为8.06%,2000年仅为2.94%。很明显,竞技体育经费远远高于群众体育经费。其次经营部分,目前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群众体育消费活动,主要是在体育场馆或健身俱乐部中实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地方的运营状况则可以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资料显示,以江苏省为例,经营性健身场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90年代初,进入了相对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保龄球馆已成为城市社区健身娱乐业的亮点。据统计,至2000年,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数量约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经营的体育项目至少有15项。投资规模在150万以上的经营性健身场所占总数45%左右。但是,社会办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状况基本处于亏损和微利。保龄球馆和游泳馆全面亏损(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除外),健身健美场所微利,羽毛球馆盈利。行业内有些项目发展速度过快,加之居民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如保龄球项目由过去30元/局跌到目前最低价为1元/局,保龄球馆已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第二,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没有体育设施”选项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有场地器材”便准备参加体育活动已由1996年第2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位。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各活动点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中,“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几年来全国兴建了大批体育场地设施,但因为一方面我国群众体育场馆的数量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变化,造成群众需求与体育场馆数量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另外,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使用率不高。我国的体育场馆主要有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和民营性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者是主要类型的体育场馆资源。1999年全国公共体育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67.77%,体育馆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80.85%,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78.77%。这说明,一方面,全国公共体育场所用于体育活动的使用率不高,尚有相当大的使用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程度也相对不足,如全国的体育训练基地多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而修建的专门性场所,基本不对外开放。并且,建设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较大型的体育场馆,在建设时都只考虑了竞技项目一种功能,未考虑全民健身和体育配套功能。而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但向社会开放的只占室内场馆的6%,室外场地的7%,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只占1%。综上所述,群众体育产业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群众体育需求的群众体育服务(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二是由于产业功能障碍造成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等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使我们强烈意识到,我国必须要摆正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的位置,协调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是不冲突的,都是为了发展体育事业,都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的地位、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当于竞技体育产业而言,群众体育产业更重要。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一个是为了大众,一个是突出精英。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我国过去实际上是偏重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把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少数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不是用于发展群众体育产业,以至于形成了我国今天既是“金牌大国”、又是“体育小国”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加以引导,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世界群众体育大会 群众体育 体育强国 中国
[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33-02
一、群众体育是世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
1946年冯•诺伊曼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它以高效化、高速化、快捷化为特征,迅速被人们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的劳动方式由直接参加生产过程开始转化到控制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素质向科技型、智力型转变。同时把人类从工业社会迅速推向信息社会。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人类的营养与健康的失衡等诸多的“文明病”应运而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论证人力资本投资时,把“延长公民的寿命和增进他们的体质” 的保健措施列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首位。他认为“这些保健措施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数量,也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这为群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体育活动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群众体育也是奥运精神的一部分,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说:“一切体育为大众”,这位伟人把群众体育看成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际奥委会期望通过举办世界范围内的群众体育大会,在全球范围内呼吁更多的人更加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让国与国之间相彼此交流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传播最新的群众体育知识和理念。
二、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推动
(一)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演进
组织发展群众体育大会就是要倡导每个人都要从事体育活动。发展群众体育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大会,形成世界性的活动大会,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形成“扩大活动范围,探索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满足整体和每一个人的合理愿望”的宗旨。
(二)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推动
竞技体育以它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和参加体育活动,使肌体更加健美,通过它的竞争性展示人类生命的崇高和可贵。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却是极不相称的落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证实了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大国,然而要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却离不开中国政府体育政策的支持、竞技体育的成就、大众体育的发展以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自198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至今,我国在大众体育方面也相继做出努力,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实现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政策方针,1993年国家教委向全国的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在教育的各阶段以及其他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1994年,国家教委组织实施了“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要求把健康教育的知识送到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保障。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颁布并实施。
2000年加拿大第8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题就是大众体育与政府政策,强调政府政策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被定为我国“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体育总局等14个单位在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前后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掀起全国性的全民健身热潮。为进一步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政策支持,我国于2010年又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还指出,体育部门必须要大规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便于更好地推动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人员的开放;建立有利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为基层体育工作提供前进的动力。
2002年荷兰第9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题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对手还是伙伴?大会中指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构成了体育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同时又相互补充和相互关联,大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条件,同时在全球健康事业面临挑战时大众体育在健康促进运动当中发挥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并且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本次大会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大会建立了协调流畅的组织机制,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发市场渠道来筹集资金及供应商,保证了大会的成功举办。这种会议组织方式在国外早已被沿用很久。这为我国今后组织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和一些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04年第10届罗马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以后,群众体育的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为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造福于全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已超过传染性疾病成为现今社会危害生命最大的疾病。因此,就更需要政府和各组织机构加强对群体活动的指导,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群众体育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历史赋予群众体育的使命不再单单是增强体质,同时对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都有促进作用。
从第一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举办以来,中国都积极参与,中国学者在历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上都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就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经验和其他国家深刻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体育政策、竞技体育的成就、大众体育的发展等情况。北京市曾申办过2006年第11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遗憾的是没有成功。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然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世界人民认识了北京,了解了中国。2011年第14届世界群体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并会颁布《北京宣言》,证实了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更近了。
【参考文献】
[1]房宜军,解毅飞,管岱宁.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迅猛发展的社会学思考[J].泰安师专学报,1996,6:1l1.
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认为,“作为搞竞技体育的人,作为运动员来说,参加奥运会你不得金牌你来干什么?”肖天还认为,质疑竞技体育抢占社会体育资源,就好像质疑大学之于教育、交响乐团之于文艺一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不能对立地看待这个问题。
人所皆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或共生共长的关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该在从国民收入拿出的投资中各占多大的份额才是一种不是对立且为双赢的局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从媒体断断续续透露的情况来看,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群众体育的投入。为了反驳此前中国一块奥运金牌投入7亿元人民币的说法,中国国家体育局的官员称,国家每年对体育的投资为8.8亿元。以此平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共获51枚金牌,每枚金牌的投入不到1570万元。但是,批评者认为,奥运会是4年一次,因此国民收入的投入不是8.8亿元产出51枚金牌,而是35.2亿元产出51枚金牌,因此平均每枚金牌成本不是1570万元,而至少是6900万元。
这些数字让公众基本上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事实证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两条腿,一条腿极粗,一条腿极细;一条腿极长,一条腿极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和一条腿强一条腿弱的结果便是,只能以力量弱的腿为支点,进行圆周运动,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国民身体素质强壮和健康长寿。
[关键词]体育强国;群众体育社团;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9 — 0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成绩进入到世界第一集团的行列,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如何推动13亿多人口的群众体育快速发展,则是专家学者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政治的繁荣和稳定,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余暇时间明显增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部分人群已经主动投身到群众体育的活动之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群众体质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各种社会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组织的创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自发成立的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迅速,如体育舞蹈协会、滑冰协会、冬泳协会、健身舞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等。这些社团组织对区域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推动作用,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将肩负促进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主要是指国家民族身体强,体育竞技水平强,社会体育设施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由衷热爱,全民体育参与度强等等。在群众体育领域,要使全社会广大人民热爱体育,投身到全民健身之中,使国民体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竞技体育领域,要在奥运会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国际比赛中,保持领先的竞技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总之,在国际体育领域,中国体育要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推动世界体育发展、进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体育社团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团具有民间性、自愿性、组织性、共同性、非盈利性等特征,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二、体育社团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公民提供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体育社团多数都是以推广或管理某一个体育项目为目的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体育团体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社区,他们把喜爱某一个体育活动项目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健身活动,并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体育技能指导,为公民提供了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各个区域的同一体育项目的体育社团,还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技能的交流和竞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快速、高效发展,强有力地助推了体育强国建设。
(二)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体育社团组织能够对百姓健身进行科学指导,并能够积极引导身边人群加入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行列,使之逐渐成为良好的体育人口,培养了公民健康,科学的体育观念、意识,使人们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满足社会对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具有差别性,构成了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体育兴趣的多样化特征。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体育。不同阶层人群从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单项的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满足对某一体育活动喜爱的人群,有效组织、指导这一人群进行专项体育技能提高和科学健身指导。现阶段,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社团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以弥补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
三、体育社团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Hu Yong; Jia J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s)
摘要: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知识广泛普及,体育技术得到推广,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热情的高涨,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新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热潮。对我国群众体育进行系统地研究,准确把握群众体育现状,科学预测群众体育未来走向,对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群众体育活动现状,并就构建新形势下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调整机制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makes the knowledeg of sports popular, and the sports technology is promoted, the sports awareness and sports enthusiasm of the pepole are rising, thereby a new surge of mass sports and national fitness is formed.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China's mass sports, accurately grasp the status of mass sport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ass sport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ss sports before 2008 Olympic Games, and studies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mass spor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关键词: 奥运会 群众体育 对策
Key words: Olympic Games;mass sport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1-02
0引言
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体育热情,在弘扬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正如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表明,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发生了重大观念转变,即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中国体育体制。
1群众体育内涵
1.1 群众体育定义我国在《体育法》中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人们通常所说的群众体育,是属于体育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它与竞技体育属同一层次,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
1.2 群众体育的特征首先,多样性。群众体育是包容性最大的体育形式,不仅可容纳各种体育目标、各种体育组织、各种体育手段或项目,容纳男女老幼的参与和他们的各种体育方式,而且还可容纳体育教育活动、竞技活动、以及体育经营活动。其次,松散性。群众体育是自愿参加、自择项目,实行“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自发性和松散性。
2北京奥运会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1 群众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北京奥运会之前,尽管我国群众体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还相当薄弱,群众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相关的法制法规不健全,群众的健身意识显得不深,体育设施落后,许多社区没有建设附属的运动场地,旧有的体育场地被占用和废弃的情况十分严重,公用健身器材十分缺乏。根据我国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的普查结果,当前,我国共有体育场地580080个。从所属的教育、体育、新疆建设兵团、、武警、铁路和其他的六大系统看,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最多,共有558044个,占我国场地设施数量的65.5%,而体育系统有场地18481个,占总数的2.2%,新疆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总数的0.4%,系统有7174个,占总数的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总数的1.7%,而其他有235593个,占总数的27.7%。①体育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我国从事群众体育的专门人员不多,当前我国平均每个街道从事群众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与日本相比,仅及其十分之一。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运行机制,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是我国体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
2.2 体育管理体制运作失衡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从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看,随着体育管理体制向“政府社会结合型”转轨,我国的现行体育管理体制是由国家直接领导的政府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的体制,所实施的体育管理体制主要是举国体制,从体育管理主体看,是以各级政府机构为主;从财力投入看,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从受益主体看,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从运行机制看,市场参与主体被动、利益效应吸引力不明显。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关注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强度较弱。
2.3 体育法规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关于群众体育活动的法规政策,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步骤中,规定《纲要》由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实施对象是全体国民,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这一规定确立了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地位和绝对的执行权力。但问题是政府机构中,《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工作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组织,这些部门和组织之间的执行权力配置关系并不清晰,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领导、协作和沟通机制,导致一些跨部门执行和管理问题成为盲区,使得政策不能有效执行或政策执行中断。
3构建2008年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随着群众体育意识在大众心中的不断深化,这必然要求群众体育工作方式的变革。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应以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全面体制创新和科技兴体为动力,把提高国民体质作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作为总体发展目标。
3.1 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给我国群体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体育参与意识,改变了民众的健身观念,把民众的健身热情也推向了,但我国群体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群体事业都处于自发的状态,在一项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的调查中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中体育专业人才仅占3.1%,其他均为非体育专业③。从总体上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文化程度结构偏低,高学历及学过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太少。因此,还要培养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制途径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能够为包括广大低收入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应该由为人们体育健身实践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科学理论、思想观念、领导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机构、宣传媒体、信息传播、场地设施、资金筹措、社团组织、指导者队伍、消费市场、健身产业、活动形式、健身方法、科技教育、法规制度、体育监测、发展评价等部分构成。
3.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群众体育的方式从指令性向按需求指导配置和依靠政策、法规、服务等多元调控手段转变,初步构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明显提高。然而,更应看到体制方面的因素,如何克服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创新不够,新的体制没有完全理顺,新的机制还不够通畅及改革措施显现出的配套程度低的弊端,是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在转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体育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立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群众体育管理机制,主要是建立造血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首先是应积极建立群众体育的造血机制。体育总会和体育协会要有自筹资金的能力,逐渐摆脱靠国家体育职能部门行政拨款,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和实行有偿服务去满足群众体育消费的需求,将筹集的资金再进行体育产业扩大与发展。其次是建立群众体育的竞争机制。当前体育产业离不开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平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法则,又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进行体育管理和开展体育活动中都应按照竞争机制的法则通过优胜劣汰来促进中国群众体育的未来发展,使中国的群众体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再次应建立群众体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不断地奋发向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引进激励机制,对单位和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在中国群众体育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必要的约束机制能够使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有法可依,运用法律手段去排除阻碍群众体育运动开展的各种阻力。
3.3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机制为了确保群众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真正防止或消除政策执行偏差,就必须重视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机制建设与完善,塑造出科学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而推动群众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实现群众体育政策的目标。为此,政府应当从以下几种机制的建立着手来完善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机制。首先应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民主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是体现民意、反映民情、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水平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功能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群众体育政策时,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市民和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到政策执行和实施的具体工作中,让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制定政策执行计划,这样既可以调动体育社会团体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又可以降低政策执行的成本。其次,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机制。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沟通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体育行政机构和街道、社区之间的相互沟通。另一方面是体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政策执行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通过加强政策执行主体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大众对政策的认知和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了解及参与政策执行监督,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是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强化监督控制,加强廉政建设。
总之,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它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兴起一个群众体育,要做好体育设施、体育经费等保障,抓住这一良好契机促进其发展,继承奥运会前先进的群众体育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的群众体育发展经验,明确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确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我国体育传统文化软实力,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注释:
①朱杰民.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分布及对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7,14.
②罗孝军,张晓林.从北京奥运看奥运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冲突与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③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休育学院学报,2005,6.
参考文献:
[1]舒为平.北京奥运会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韩盛祥.论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