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8篇

时间:2023-10-10 10:35: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篇1

【关键词】激励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以下六种:

1.融通式激励,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2.勉励式激励,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

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约,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

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从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100米跑无氧代谢占50%左右,有氧代谢占10%左右。500米跑无氧代谢占60%左右,有氧代谢40%左右;1000米跑无氧代谢占5%左右,无氧代谢可以提高血液中碱贮备量,从而可以中和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提高中枢神经在弱酸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复多次的最大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能力,提高速度。但短跑又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过多的强度跑,人体本身会产生大量乳酸,酸碱度失去平衡,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疲劳无力。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制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艺术类学生 教育过程 教育方式

如何管理学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然而如何“管”?如何“理”?

高职环境下艺术类学生大都给人以“有个性”“有脾气”“桀骜不驯”的印象,从而冠以“傲慢”“无视纪律”的帽子。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所有的艺术类学生,处处用潜意识的印象去给艺术类学生打印象分,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作了一些思索: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学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如灌输式教育、说教式教育、比较式教育等或许并不是很奏效,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成长。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或许应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一、“忠言顺耳”式――措辞教育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顺耳岂不更好?

古有“魏征进谏”将“忠言逆耳”演绎得淋漓尽致,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反过来说,如果唐太宗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皇帝,那魏征岂不有被杀头的危险?从何而谈利国利民利于行呢?何不措辞委婉便唐太宗“舒舒服服”“和颜悦色”地去接受?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语言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地开导唐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糖衣药片利于病而不再苦口,如此说来,忠言顺耳岂不更好?高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逆反心理较强,在家比较受父母的宠爱,吃苦耐劳精神,同时随众性也较强,可塑性比较大。从整体上看,这些学生群体的本质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方面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清高自负、放纵任性、盲目骄傲、强调自我、集体观念薄弱等消极的一面。但是一旦事理明晰,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在学生教育方式上如果注重设计,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采用委婉的措辞,就能使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接受老师的说服教育。

二、“大禹治水”式――宜疏不宜堵

高职学生处于叛逆成长的中期阶段,在教育过程中,总会有让老师“气得上火”“惹一肚子气”“太会气人了”,一味地控制或者压制学生的活动反而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禹之所以能把水治好,关键就在于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教育教学就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瞻顾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常常是随心所欲,批评指责,很少能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要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动辄批评甚至肆意挖苦,过度的指责将会使学生更加无措。我想,师生关系不应成为一种简单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共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树立“先做人,再做事”的人生理念,帮助他们学习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通过引导教育,可以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调动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教学,学生可学得如鱼得水,老师也可教得得心应手。

沟通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或许就会预示会有怎样的成效。我不善于说辞,但我觉得应该善于去倾听,引导学生去诉说,从分担他们的压力方面去引导。

多数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较强,个性较为独立,有个别学生有争强好胜、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特点,还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但是在他们身上,也还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注重引导,将高职教育的一线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学会欣赏他们,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充满自信,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就能把他们引导到专业学习上来。

三、“皮格马利翁”式――关注效应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老师仅仅注意到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鼓励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认可。

欣赏、关注、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他人的欣赏、关注时,便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努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以避免对方失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赞美、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点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可能很微小,发现学生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些与众不同之处给本人带来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要接纳学生甚至他们的一些想法。当然,积极关注也有要注意的地方:态度要真诚,否则学生就会有不信任感,效果就不好;要实事求是,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要有针对性,是对方需要的,符合期望目标的。比如学生自卑,就要多赞扬他的长处,学生做事鲁莽,就对他表现出的细心谨慎的地方进行鼓励。进行积极关注时,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方式,最好是启发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学会鼓励自己。

篇3

>> 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创建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实例的教学实践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的理解及传播 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思想 数学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的一些观念 浅谈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些细节 在广告创意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针对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改 浅谈农科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高职生数学建模意识 当前所在位置:l

[2]兰建军.贫困大学生诚信问题探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120~121

[3]向楠.84.7%的人感叹说谎成本低[N].中国青年报,2011.8.11

[4]司欣刚.政府,要做诚信的表率[N].光明日报,2011.8.24

[5]程红.诚信社会如何“打造”[N].光明日报,2011.9.5

[6]郑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N].光明日报,2011.8.26

[7]邓子庆.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之基[N].光明日报,2010.4.2

[8]冉育彭.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4):110~113

[9]张静.诚信及其社会约束机制[N].光明日报,2011.8.23

[10]翟帆.校园诚信危机应当如何化解[N].中国教育报,2010.12.11

[1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62~64

知识的能力,但它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在某个数学概念或定理本身,重点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运用的了解。换言之,结构严谨型的任务把掌握概念或定理的内容作为完成任务的目标。

从纯数学理论角度看,国内外教材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高等数学中的经典内容,是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当然也应该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经典微积分知识。

实际应用的问题在我国教材中的篇幅较少,只涉及微积分在近似计算等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和积分学在物理、力学方面的应用,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就说明,我国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更偏向于结构严谨型的任务。教材中更多的是应用定理和公式解决纯数学的问题,讲究解题的技巧,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解题的过程往往比较抽象、难学、枯燥、易忘,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数学无用或者学了不会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恶数学。

国外教材的实用性相对较强,教材引入了大量实际应用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覆盖面广,涉及几何、物理、建筑、医学、生物、经济、金融、军事、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教材编写原则是“阿基米德方法”:正式的定义与方法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坚持科学研究精神,实施问题驱动的教学原则。教材坚持从现实的实际应用问题出发,由此推导出一般性的结果。选出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能够作为驱动源的问题。强调将复杂问题归纳为简单规则和步骤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数学教学偏向于结构发散型的任务。

二 教学内容

1.数学概念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概念是这种思维的语言。概念是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检验学生运用概念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概念的严谨性。国内教材的特点是强调概念、理论的严谨,通常先给出严格的概念,最后才给出应用的例子,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例如,微分概念的引入,国内教材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先定义什么是“可微分”,然后给出“微分”的定义: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主部,再指出一元函数可导即可微,而且在可微的条件下,推出函数的微分等于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最后作为微分的应用,给出微分在近似数值计算中的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定义微分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可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工科学生来说,难以深入理解,因而也难以加深记忆,随着微分计算题的练习,很多同学很快忘记了教材中所定义的这些概念,关于微分的理解只剩下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

国外教材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顺序刚好相反,先从几何直观入手,借助曲线上一点附近可以用切线来近似代替曲线,引入线性逼近思想,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例子加深对线性逼近的讨论,最后从前面的例子中提炼出微分的概念。而且直接把微分定义成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回避了“可微分”的定义以及“可微等价于可导”这个定理的证明。相比之下,美国教材更重视引入数学的思想,不拘泥于数学概念以及逻辑上的严谨,有时候书中出现的概念可能是不严格的,但在数学上并没有错误。把加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直观形象地思考问题。由于直观的、面向应用的内容更多,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2.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发展的历史,是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也是数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诗篇。作为大学生,应当对数学史有所了解。数学史不是简单的数学家的故事集和数学成果史,还应包括大量的问题、猜想、谬论和丰富的思想方法、认识论等。

国内教材中,更多地注重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定理的应用,不会注明定理的创始人。但是在国外教材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定理,几乎所有定理都会把该定理的发明人列在该定理之前。例如:在讲到多元函数的混合导数时,有这样一个定理:“假设二元函数的两个混合二阶偏导函数连续,则这两个混合二阶偏导数相等”,国外教材中详细给出了该定理是法国数学家Alexis Clairaut(17l3~1765年)给出的。像这样的小细节,国内教材一般不追究定理的来源,这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只接受定理,不会追根溯源,寻找发现者当初的发现过程,也就失去了一种探究的机会。

3.数学建模思想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叫做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作出一些重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性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数学模型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本身是一个数学结构,可以是一个式子,也可以是一个图表。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对现象进行解释、预测、提供决策和控制。

在微积分的早期学习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提高学习微积分和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怎样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微积分的课程,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困难之一就是数学建模解决各领域的专业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比较高深的数学方法。美国教材努力精选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知识而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地方。例如,介绍复合函数的概念,国外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如果石油从一艘油轮中泄出,那么,泄出石油的表面积随时间的增加而扩大。假定油面始终保持圆形(事实上,由于风、海潮以及海岸线位置等原因,情况并非如此)。油的表面积是半径的函数A=f(r),半径是时间的函数。如果半径r=g(t),油的面积可以表示为时间的函数。我们就说A是一个复合函数,或是一个“函数的函数”,记作A=f(g(t))。同时,国外教材还配备了大量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建模完成,所选的例题只涉及学生所学的微积分知识,不会涉及较为高深的知识,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摒弃这些背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放弃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国内的教材在介绍概念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直接用ε~δ语言引入,由于概念本身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接受”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人才培养。

国外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启发性,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无论教材的教学内容还是配备的习题,都有大量富于启发性的讨论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应用和探索课题非常具有启发性,精心设计,教学生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国外教材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有“微积分简介(A Preview of Calculus)”,通过微积分中的典型问题,如面积问题、切线问题、数列的极限、数列的和等对微积分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作一介绍,紧接着提出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问题,如何解释超市货架上易拉罐的形状?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假如一个玻璃弹子、一个壁球、一根钢棒、一根铅管同时从斜坡滚下,谁最先到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微积分,就会时时想着该如何用所学的微积分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所学的微积分知识还能解决什么其他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清楚地向学生表明:微积分就在我们身边,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要有心去想、去做,数学知识就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2.分层次教学

在以专业分班授课的条件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内容、难度上只能照顾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中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吃不了的现象,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满意。因此可以考虑分层次教学的操作方法。

国外教材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概念,保证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同时除了配置大量的练习题(Exercises)外,还配置了四种类型的小课题,它们是应用课题、探索课题、实验课题和写作课题。不仅习题数量大,而且类型多、编排层次分明,从最简单的概念复习题到难度各异的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一直到综合性较强的探索研究题,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达到了分层次的效果。

3.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和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果板书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看不清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的兴趣。国外教材图文并茂,教材附送的光盘可以提供教材中部分图片。教材的正文和习题部分都插入了大量的图片,有的是利用数学软件制作而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同时又觉得生动有趣,阅读时不感到枯燥。在某些例题与习题的解答中,有时会借助比较强大的专用数学软件等来代替较为繁琐的手工计算,让学生可以专注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我国教材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欠缺,除了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外,没有体现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四 结束语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高等数学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不能笼统地认为哪一种好,两者各有利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我国教学方式中优良的地方,同时借鉴国外教学过程中的“质疑”精神,努力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荣荣.从中美比较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点[J].高等理科教育,2008(1):38~40

[2]肖红武.中美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23~125

[3]Finney、weir、Giordano.托马斯微积分(第十版)(叶其孝、王耀东、唐兢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James Stewart.Calculus1[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5]〔美〕D.休斯·哈雷特、A.M.克莱逊等.微积分(胡乃囧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下册)(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唐慧羽.高等数学教学任务设计探讨[J].广西教育,2012(2):116~117

[9]薛有才、胡月、叶赛英.中美典型微积分教材比较分析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6(2):73~74

[10]曲峰林、张青.美国高校中微积分教材的特点与我国高校微积分教材建设[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4~15

[11]李广全.美国教材《微积分》给我们的启示——谈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135~139

[12]王远、李莉.由中美教材对比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8~60

[13]银俊成、王成、徐静.关于大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1(1):43~46

[14]平艳茹.中美大学微积分教材之比较[J].科技资讯,2012(8):197~198

篇4

初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对基础教育,《纲要》指

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求在90年代“全国基本普

及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还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我国中小学属基础教育,是

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已

深入到学科领域,根据《纲要》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数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改

革方面的敏感学科。这不仅因为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

不可须臾离开,而是它为我们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此,面对

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改革我国中小学数学教

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设计合理方案、

进行实验。

 

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发表后,十多年来,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围绕中国

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评价”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扎实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我们

数学教学研究会应该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外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围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我国

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即将跨入的2l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有人称之为计算机时代。信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

赖于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的人才素质。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培养的人要与信息社会的发

展相适应。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是下世纪初叶和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用什么思

想去教育他们,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去武装他们,是需要认认真真考虑的问题。信息社会预

示着“数学所处理的是科学中的数据、测量、观测资料;是推断、演绎、证明;是自然现象、

人类行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意味着信息社会对人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

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合理教

材结构的建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研究

课题,共41个细目,作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希望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广大

中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探讨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就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些介绍;对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若干

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二)

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均

属基础教育。前者为义务教育阶段,后者为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初中,已从1993年秋季开

始执行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并同时使用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这份大纲是历时五年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制

订的。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精选了社会对数学的一般需要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的最基

本、最有用的代数、几何和统计初步等的知识。以及与学习其他学科相配合的知识,适当拓

宽了知识面,降低或减弱了某些知识的理论要求,使课程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

学素养,体现义务教育的宗旨。根据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重视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

法训练和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从整体来说,《大纲》和据此编写的教材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初中义务教育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程教材有待改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传统内容,如代数中的式和数的运算,

可进一步考虑精简或降低要求;有些应用较广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向量、变换、概率统

计等应适当加强,需要探讨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或用它来处理传统内容。在应

用数学意识和联系实际方面应适当加强,在知识呈现方面,如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

程应作改进,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初中平面几何,就现行教材而言,

一些繁难的证明题嫌多,而且今后很少用到,有的题目要求偏高,应进一步加以提炼。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是在1978年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经1983年和1990年两次调整后的

内容。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现行普通中学数学计划调整意见》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修订本),又进一步将所列内容分为“必学”、“必驯和“任驯三类,并明确规定

“必学”内容为“会考”与“文史类高考”命题范围。这样,经两次调整,将1978年课程

教材中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逻辑代数、微积分初步等教学内容,有的作了精简,

有的改为“选学”,而“选学”内容由于高考不考,形同虚设,从而使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

材又回归到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缺少近现代和应用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内容显得陈旧、知

识面窄,加以在教材结构和内容呈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在国家教委正在研究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调整方案,并组织力量研究制

订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将分阶段逐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水平,并分层次和不同要求

进行科学安排。

 

二、改革中学数学课程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先引用两份资料。其一,根据1993年《中

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所载统计资料,我国普通中学的初中,大部分在农村。l993年我国农

村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3.5倍,县镇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1.4倍;两者相加,约为城

市学生数的4.9倍,近5倍。高中则是另一种情况。城市高中学生数约为农村的1.8倍,

县镇高中的学生数约为农村的2.7倍;两者相加,约为农村高中学生数的4.4倍。

 

当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毕业生为11341743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仅有2283351人,约为初

中毕业生的五分之一。当年,高中毕业生为2317127人,升入高校本科和专科的为924000

人,约占当年高中华业生的五分之二 。(上述统计资料,均未包括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函授

大学等)上述情况,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所变化,变化快慢,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应

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变化快一点,以利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三)

其二,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1992年“教育

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的报告,在21个参加数学测试和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13岁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为80%,名列第一。但在科学测试中,成绩却位居第15位,

处于下游状态。

 

上述两份材料,启发我们考虑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现实,展

望未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二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几何、

代数的训练要求严格,解题训练较多等长处,研究我们的不足,如数学教学与其他科学联系

不够等,加以改进。

 

下面提出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数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应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这里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即将跨入的21世纪,随着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对学生的数学

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已有很多著作和文章在更广泛和深度上有所论及,不再重述。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方面为学生

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和创造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行为等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论证和评估。前者有我们的长

处,又是后者赖以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今后应

大力加强。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而忽视应用的旧观念,要把传统有用的数学基础

知识同应用较广泛的新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其二,中学数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努力做到把升学和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一直困扰着有些学校

的广大师生,增加学生负担。例如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课程,提前一年结束,剩下的时间围

绕模拟高考试题、进行高难度的题型训练,大搞题海战术,以应付高考,争取跨越“独木桥”。

初中升高中有的地方也仿效高考的办法,余波所及,有的小学也不平静。这种“应试教育”

思想几经批判,也没有解决,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表面上解决了,实际是“越演越烈”。这有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教育内部的压力,这里不多谈。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入

高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就业,而且出路是比较广阔的。现在

应该下决心把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否则,势必使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沿着错误的轨道形成恶性循环,有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不利于面向21

世纪人才的培养。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四)

(二)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教材内容。信息社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使中学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关键在于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内

容。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针对我国现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方面

研究课题中,有关课程教材的研究课题有11项。如教学内容的选定、组织、重点的确定应

当用什么思想和观点指导;新教学内容如离散数学、集合逻辑、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等

在中学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癣提炼与改革,特别是几何教学

的改革;数学应用与应用数学;能否用一种统一的综合结构取代代数、几何分科;数学课程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切实从本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水平及设备条件;要研究良好的教

材结构;要根据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需要,研究课程的类型与水平,统一性与区别化。总

之,要想想需要与可能进行可行性改革论证。

 

(三)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课程教材的分段和衔接。当前,我国普及小学教育和普及初中教

育并存。因此,数学课程教材,各自作为独立教学阶段,完成一 定教学任务。到本世纪末,

我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发展看,小学作为独立教学阶段的意义将发生变化。小学

阶段的课程教材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相衔

接的问题及合理教材结构的建立应及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党的以来,由

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队伍政治和业

务素养有了很大变化和提高,保证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获得大面积丰

收。高中的数学教学也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地区的情况有不少差异,同

时教师队伍又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有些地区还相当繁重,

应当从政治、业务修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另外,有一种情

况也值得研究,即在教师授课的安排上,有的地方把教学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安排在最后年级,

名曰“把关”。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前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不扎实,就直接影响到

最后一个年级的教学。现在有的“把关”教师用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进行查漏、补缺工作,

费时费力,实非良策。这恐怕也是“应试教育”思想另一种表现,需要研究改进。

篇5

关键词:科学技术;设计创新;教育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40-02

我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千所,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十万人以上,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热门专业之一。虽然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发展迅速,但过快的增长速度必然引起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日新月异的影响,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间的错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后迅速扩张,但盲目扩张带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过度膨胀,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产生诸多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目前的专业设置集中在广告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等所谓的常规性专业,而中国每年培养的十多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于与常规性专业相对应的服务行业当中,真正能够进入制造行业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可见,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导致滞后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柳冠中先生曾给与深刻评述:“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这类似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滞涨。”①

(二)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结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求多求全,专业化分过窄,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的特点。教学方法为以传授技能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忽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现在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以照搬外国办学模式开始的,解放后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引进了一些模式,盲目追求、照搬西方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还较为明显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科学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科技的进步使数字技术逐步运用到到艺术设计中去,由此数字艺术正式进入艺术院校。如今数字技术已融入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数字艺术设计是在艺术与技术彼此融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一门学科,根据数字艺术的特点,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分为计算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层面。由于受到高科技的影响,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宽,设计教育领域也由此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论作为活动或技能,“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与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陈旧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必然在和“数字化”的较量中被淘汰,因此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转型有了必要。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艺术设计门类发生变化

近年来,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艺术设计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狭窄的内涵扩展到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各大领域中去。其次,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进化为数字视觉信息传达设计。例如,以数字化视觉形象取代纸质媒介印刷形象、以动态形象取代静态形象、以虚拟的数字产品取代纸质产品、以数字实现手段取代传统手工制作,数字化介入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使得一切皆变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其设计不再靠手工制图来实现。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设计在现场直接模拟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范畴可以超越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通过计算机三维技术,自由地生成设计形象,并且带来设计语汇的丰富与更新。种种科学技术的运用显示了数字化、非物质化和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显著特征。数字科技的传播在给设计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设计的推动。②

(二)科学技术的介入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有颇多精辟之处,但是,对于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大众文化,对于现实生活中代表未来方向的新生事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视野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在设计中的表现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鲜明的个性上存在不足,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的丰富,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模式,在设计教育多元化里构建现代设计艺术的时代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以打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时俱进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学科,已经从较为单一的装饰美化领域进入到多学科的综合发展领域,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艺术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本学科内的知识和技能,而已成为建设和构成整个公共社会形态的创造性工作。市场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诸多契机,艺术设计只有符合社会需求,将设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探索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一)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前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拓宽基础,在人才教育方面提倡培养“通才”,提出培养面面向科技信息时代的全能型设计师。设计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设计脱离实践,或停滞于模拟化设计的状态之中,这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以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艺轻技的弊端,尤其缺乏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事实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技术实践方面长期缺失。专业实习是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只要方式之一,在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中,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充分参与到市场中去,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意、决策和设计能力,使其具备设计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调整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是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相交叉的学科,拥有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双重性特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职能应该是引导社会的视觉和设计审美取向的提高,提高大众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和认知能力。艺术设计是专业性、实践性、交流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在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针对课程特点,夯实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固守工艺美术教育的教条,也不能一味照搬照业院校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而应建立具有自身特点而又符合事情的学科体系。在一定的专业深度下,以灵活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来适应科学技术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和随之而来发生的变化。

(三)突破思维常规,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不等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性思维,对我们以往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进行重新改造,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而实际上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往往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其结果是直接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艺术设计强调个性,思维信息进行的不断交流,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创新,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设计成功实现。③

(四)加强综合学科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的跨学科教学是现代设计教育一个新的起点。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不仅需要深度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涉猎多种学科。由于现代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因此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是设计创新力的保障。未来的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对人文、社科领域所发生的新动向的掌握,并加以贯彻和运用。针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对相关学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学科之间共同的原理,整体把握学科体系,并运用综合知识去分析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

四、结语

21世纪我们面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艺术设计教育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并能够融入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赵鑫.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校报(社会科学版),2007(4).

②王詹宁.数字科技及新媒体信息传播下艺术设计教育思维的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7).

③吴昌松.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众文艺,2008(5).

④鞠涛.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参考文献:

[1]张亮.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6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信息时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是保证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同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进一步奠定学生成为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基于此,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利用其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的变化,重应用能力,重理论基础,让学生得以掌握好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能力。

而在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中考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考试科目,造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对这一科目的忽视。而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也只是基于其对于学校电脑的维护与修复上,并没有从意识和课程上把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重点支持科目。这就造了成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也得不到相应的培训和提高,直接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提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订立严谨的考试体系,不考核也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对这门科目的淡漠,直接造成信息技术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师教多教少、教好教坏结果都一样。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师指导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探索。可以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方式去试着解决问题。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时,教师应保证任务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大体讲解,让学生明白基础性的操作手法,如在进行Word编辑时,就可以先把各种操作按钮位置进行讲解,然后布置相关的格式操作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独立探索来完成任务。为了提高教师指导的效率,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有一个准备时间,再依据不同的任务难度进行指导。另外,在教师指导方面,还应注重对于操作方式的统一,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应保证学生掌握Word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的效率,方便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可以迅速找到最佳的方案完成任务。

2.交流互动

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的交流互动,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由于学科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强,在课堂上更应注重交流与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应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把课本上严谨的理论知识化作生活化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特别是在交流互动形式上,教师应多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任务,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要求学生照搬教师的思路。教学中应坚持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保证教学氛围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创新,灵活应用所学理论与操作知识来进行教学任务的探索与完成。

3.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也是近些年来被特别强调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分派时,应分层设计相关难度,有意识地设置学生个体难以独立完成、需要集思广益、共同进行的任务。特别是在进行小组任务分派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进行任务分解,让学生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例如,在进行“图文混排,学制贺卡”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团队合作任务的分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数建立了8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让其通过小组之间的内部讨论,进行贺卡的设计与打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小组团队合作的效率,笔者首先要求所有小组用10~15分钟时间进行方案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擅长方案设计的学生开始进行贺卡的草案设计,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始在纸上进行模拟。接下来就是方案完成步骤,各小组成员依据自己这一组所要进行的贺卡目标进行任务分解,一部分成员开始讨论如何进行贺卡所需要的图案收集,一部分成员开始讨论如何进行剪裁设计,特别是立体贺卡,如何进行贺卡前后设计顺序编排,以突出本组贺卡的特点与亮点。通过联机协作,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各自负责自己所擅长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全局性的统筹与资源优化,讨论如何进行更好的图案美化与字体设计。在一这过程中,小组成员自动地把课本上所教过的图案设计知识、字体格式操作手法、打印设计基础知识等全部找出来,遇到不太熟练的地方,马上找教师询问。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达到了学生主动学、教师配合教的目的,而且放开了学生的想像力思维,让初中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用得到、喜欢用的技术,让信息技术学科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自然也就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如何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效率的优劣具有关键作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考虑到如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教师评价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教师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作用都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评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次评价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立足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心理情况等因素,把课堂设计融入不同班级的特点与需要,把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坚持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小进步,意识到初中学生自尊与敏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乐于学习。

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不仅指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自评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并能够真正从中获得有效信息,根据评价内容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自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途径。

3.教学成果评价

在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方面,我认为应分为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来具体对待。一方面,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方面要强调笔试,以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主要评价标准。例如,对于二进制的掌握,应落实到笔试成绩上去。另一方面,则是要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方面要以灵活变通为主,不能一味要求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方法,不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只要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目标就是好的。教师可用不同的主题进行考试,让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方法在电脑上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对学生软件设计与创作上的能力,应立足于开放性的评价原则,不拘束学生的想像力,评价应以激励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PPT基础制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与评价,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借助教材中的教学情景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做到“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爱国教育。

新人教版教材中,在一些教学情景主题图中就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素材,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点拨、引导、拓展,就可以对学生适时的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处的主题图就出现国旗的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40页中《比例》的第一课时,就出现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的是国旗。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0页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材同时出现了三个不同场景升旗时的国旗;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70页《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出现了两个不同场景的国旗,国旗体现的时间为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内容。又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7至19页的100以内的减法时,教材的主题情景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5名,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数第一名。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科技能这么发达,运动员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是因为国家的富强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瞬间爆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习劲头更大了。

教学中利用一些情景图有机的进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借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爱国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渗透爱国主义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能量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熏陶。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学习圆周率时,教材中63页中的数学知识介绍――你知道吗?教师在教学时,使学生了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

又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教材92页中的数学知识介绍――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借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把爱国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借助生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笛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爱国主义信息,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小轿车的数量进行对比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再预计今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将获得的奖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更对又要在北京举行的冬奥运会期盼的迫切心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又如:在关于教学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到2015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可爱,从而树立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任务,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适时地、恰当地、有机地将中国传统的美德渗透在学科的知识载体中,做到自然妥贴,使学科内容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肓,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外;心理治疗;中小学;艺术教育;启示

一、国外有关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研究·有关艺术、教育与心理治疗最早的西方文献记载,可追溯自柏拉图(Platon,428/7-347/8B.C.)。他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和心灵状态的功能。艺术属真正的教育范围之一,艺术之所以能在教育中发挥治疗功能,全因教育和艺术有着同一目标:两者均可促进人类和谐的发展及提升身体与心灵的健康。这种身体和心灵的两元论假设,成为艺术治疗的哲学基础,也提供了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向。

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研究首推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维多克·罗恩菲德ⅣiktorLowenfeld,1903.1960)的研究。他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以发展每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为哲学依据,论述了“透过艺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他视艺术创造为一个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工具,艺术是达到自我认知的工具,透过艺术教育的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圆

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Arnheim,1904.1994)的研究涉及了艺术治疗与艺术教育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绘画作品是内心斗争及其结果的反映,患者总是竭力将自己依稀把握到的各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转为清晰的视觉形象,使之得到最终解决。因为直接得来的知觉式样,是心灵最可靠的认识源泉。他进一步指出,假如想使画面传达的意义真正具备治疗的力量,就必须在整个构图甚至细节的组织中让这个知觉式样呈示出来。这意味着,理想的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一个物体,还可用于指导人们去对这个物体进行视觉再现。阿恩海姆明确提出“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的观点。

日本学者德田良仁从事人的大脑与艺术治疗的研究。他指出,人的大脑有六种功能:感觉、感情、动态、影像、思考、言语。这六种功能与艺术创作活动相对应,绘画与影像、舞蹈与动态等,这些都与治疗心理疾病时脑的活动相关。例如,在绘画过程中大脑运转,促使心理活动开展,并将自己的内在思考及无意识用绘画表达出来。其实,并不是画画治愈疾病,而是以统合在绘画行为中的各种心理要素恢复健康的精神状态。德田良仁认为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用创造行为医治自己的心灵,以开发人类所持有的自然治愈能力。

二、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兴起

20世纪前期和中期,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一直处于儿童中心取向或是艺术学科中心取向的冲突之中。20世纪80年代,John等学者提倡在中小学开展以心理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目标为使有情绪、社交问题或生理障碍的学生,在接受一般艺术教育课程前作准备和适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则以鼓励学生自我认同为原则。进Jk90年代,有关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研究数量增多,质量也得以提高。J.Bush和A.mold等学者超越了以往这类课程只是接受正规艺术教育课程前的辅助课程的界限,肯定了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在学校正规课程中的贡献与价值。

美国学者玛洁利·曼尼弗(Mariorie Cohee Manifold)指出,教育人士与儿童接触时,发现儿童对于生活中不快乐的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影响课堂上的学习。但艺术教师却经常听到不该跨越教学专业,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声音。然而,由于创伤涉及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经验,也由于艺术的审美本质能够促进儿童进入这个领域,所以艺术教师也需要了解重大变故(视为一种超验层面的审美经验)对学习的影响。透过关怀引导,帮助学生将不幸的经验转化为深刻、有意义的学习,以达到审美经验的最高层面——超验经验。删曼尼弗明确提出了艺术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艺术学习治愈心理创伤的主张,从审美本质与审美经验的角度为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中小学纷纷开展以心理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美国公立学校中针对严重行为失控的小学生开展以心理治疗为取向的绘画教学活动,以提升他们的沟通与情绪管理能力;日本一些教育机构组织拒绝上学的中小学生进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活动,帮助他们恢复自信与交流能力;韩国公立学校开展校园欺弱行为的研究,组织受欺负的学生创作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拿大公立小学针对校园欺弱行为开展互动性的戏剧教学活动,以教导社会正义,改变学生的行为态度。

一些国家还开展以医治灾难所引起的儿童心理刨伤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2005年,伊朗红新月会的救援人员在地震区的一个村庄建立名为“爱心帐篷”的营地。走进帐篷的孩子都可以得到玩具和颜料,救援人员鼓励他们画地震留给他们的印象,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是一种减轻心理压力的方式,并能教会孩子再次去爱。又如,1999年起日本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和艺术家结成名为“跨越国境的艺术家”的人道支援组织,旨在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对战争难民或处于自然灾害中的孩子、身患不治之疾的孩子以及处于濒临文化灭亡危机中的孩子给予直接的精神援助。他们在世界各地指导与鼓励处于苦难中的孩子采用绘画、折纸、雕塑等形式,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危险处境,表达梦想以及对和平、幸福和安定生活的渴望。这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对医治处于苦难环境中的孩子们的心理创伤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启示

首先,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并非个别现象。据统计,发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为6%-22%,保守估计约300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为4%。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引发辍学、家庭矛盾、暴力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在中小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经历着生理或心理创伤的今天,我们应提倡通过中小学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促使他们获得感官、情意、认知以及超验层面的完满的审美经验,在获取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艺术能力的同时,治愈心灵创伤,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