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8篇

时间:2023-10-10 10:35: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篇1

关键词:颅脑外伤;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偏瘫、失语等为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作者收集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17~48岁,平均32.5岁,均为我院急诊科从受伤现场直接收治,以颅脑外伤在我科治疗者。受伤原因:车祸54例,坠落摔伤14例,打架斗殴10例。伤后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史,昏迷时间

1.2临床特点 78例患者均在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挫裂伤68例,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27例,脑内血肿8例。病灶主要位于额叶43例,颞叶12例,顶叶8例,枕叶3例。入院结合GCS评分、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按照颅脑外伤分型标准分型如下:轻型7例、中型37例和重型34例。

1.3 精神障碍类型 颅脑外伤后至出现精神障碍时间1~16d,平均3.1d,精神障碍病程5d~4个月,平均3~4w。其中6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精神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状35例,情感障碍41例,记忆障碍32例,其他8例。

1.4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14例给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板减压术,其余64例非手术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心理疏导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等;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盐酸氟西汀、氯丙咪嗪等:抗焦虑及催眠药:苯二氮草类、丁螺环酮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5例,好转8例,无效5例。

2.2 脑外伤严重程度分型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随着脑外伤的加重,精神障碍的分型以精神分裂症状和情感障碍为主,与记忆障碍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 P

2.3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类型关系比较 损伤部位在额叶、颞叶和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9 P

2.4 颅脑损伤性质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见表3。

3讨论

3.1 颅脑损伤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 颅脑外伤发病率较高,且部分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发病后容易并发精神障碍。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障碍的发生原因等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医学界普遍认为:脑损伤后后容易产生脑组织出血,从而造成周围区域水肿、坏死等,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使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大脑功能发生障碍,形成精神症状。同时,颅脑损伤后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细胞缺损、水肿等,造成患者精神状况紊乱[4]。

颅脑外伤后患者发病早期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意识障碍、狂躁等,这种症状和内源性情感障碍十分类似,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怒、行为冲动等。但是,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并不会表现出情感因素,同时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是否能够诱发潜在的精神疾病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5]。

3.2颅脑外伤的性质与精神障碍间的关系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类型相对比较多,且不同的类型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等关系密切。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病情相对比较严重,患者脑细胞缺血、缺氧严重,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不同的突出间的联系等出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功能。同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性质和患者表现出的精神障碍类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对缺血、缺盐耐受性比较差,患者发病后将会造成脑挫伤或血块等压迫神经组织,造成神经系统症状,这也是精神障碍的解剖基础。

3.3不同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关系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精神障碍和损伤的部位存在紧密的连续。从人体大脑结构角度来说:左额叶损伤和患者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右额叶损伤和患者记忆功能关系密切;同时,额叶损伤还与患者的人格、情感等有关。本次研究中,患者损伤部位均发生在额、颞叶区域,其可能和海马等边缘系统有关[6]。

3.4患者损伤性质和精神障碍类型关系 本次研究中,从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来说,患者主要以脑挫裂伤为主,由此看出:颅脑损伤的性质和精神障碍存在紧密联系。此外,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较差,患者发病后相应部位脑功能丧失或下降[7],患者除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外,也是引起精神障碍的基础。

3.5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如:颅脑损伤症状、狂躁症等。因此,患者发病后应加强其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存在手术指证者则应该加强手术治疗,及时清除血肿,并做好患者抗炎、止血等措施。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脱水、小剂量激素治疗等。同时,患者治疗时还应该加强其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病后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尤其是心理治疗后消除了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3.6 转归与预后 通常而言,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主,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将表现出意识障碍,生活恢复正常;而治疗预后较差者则表现为人格发生变化、精神病性症状等。

总之,脑损伤较其它外伤性疾病易出现精神问题,而精神患者为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6.

[3] 董凯,徐建波,颅脑外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77.

[4] 万海涛,徐涛,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早期精神障碍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7-49.

[5]陈谦学,袁先厚,边缘系统胶质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28(3):168-170.

篇2

【关键词】脑卒中;精神障碍;临床特点;心理治疗

A clinic study about psychotic disorder on post-stroke

LI Wan-chun,RUAN Shi-wang,TAN Wen-gang,et al.Neurology Department,Zhumadian City Centre Hospital,Henan 4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clinic characteristic of psychotic disorder on post-stroke.Methods Analyze a number of 110 patients’ clinicl data.Result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showed the symptom of psychotic disorder on post-stroke is 110 in 217;sensibilty disorder is the most symptom of the psychotic disorder,its rate is 45.5%,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had the symptom of depression is 15.Based on cure the foundational illness,use chlorpromazine and mental therapy,the symptom of psychotic disorder disappeared.

Conclusion Post-stroke mental disorders are more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seen mainly in the 60 years of age groups,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atients

【Key words】Post-stroke;Psychotic disorder;Clinic characterisic;Mental therapy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1]。患者出现脑卒中的症状与体征之后,常伴有包括卒中后抑郁障碍、卒中后认知障碍等精神障碍,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脑卒中后引起的精神障碍已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现将我科收治的110例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总结分析如下,并结合文献等理论基础,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本组110例中男89例(80.9%),女22例(19.1%),年龄32~88岁,平均61.5岁,80岁者7例(6.4%)。其中脑梗死69例(62.7%),脑出血41例(37.3%)。110例均排除精神障碍症状。既往病史中,高血压患者48例(43.7%),动脉硬化23例(20.9%),冠心病9例(8.1%),糖尿病7例(6.4%)。

1.2 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颁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制定标准如下[2]。

1.2.1 症状标准 ①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②认知缺陷分布不均,某些认知功能受损明显,而判断、推理及信息处理只受轻微的损害,自知力可保持较好;③人格相对完整,部分患者人格改变比较明显,出现诸如自我中心、偏执、缺乏控制力、淡漠或易激惹等症状表现;④至少有脑卒中史、单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伸跖反射阳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中1项及以上局灶脑损伤的证据;⑤病史、检查或检验有脑血管病证据;⑥尸检或大脑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1.2.2 严重标准 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1.2.3 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及病程与脑血管疾病相关。

1.2.4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意识障碍、智能损害、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硬脑膜下出血。

综合以上诊断标准,本报告中11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大脑半球发生病变,CT或MRI检查结果呈现阳性,包括出血、梗死;②患者意识清晰,无明显言语障碍;③无既往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④至少有一项精神症状。

2 结果

2.1 影像学结果显示 脑出血41例(37.3%),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4例,额叶出血11例,颞叶出血6例。脑梗死69例(62.7%),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6例(左基底节梗死16例;右基底节梗死12例;两侧基底节梗死10例),额叶12例,颞叶11例,顶叶10例。

2.2 临床表现

2.2.1 精神症状分类 ①情感障碍50例(45.5%),其中焦虑状态12例,表现为对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常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情感低落状态14例,表现为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患者变得喜欢安静独处,愉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状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情感淡漠9例,表现为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情感迟钝10例,表现为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②分裂样精神病性症状13例,以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情感不协调为主。其中行为紊乱、冲动8例,表现为打人、摔东西等攻击行为;10例患者有幻听症状;8例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认为有人对其进行监视、谋害;③抑郁状态15例。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或缄默不语、卧床不动,有时突感心慌、闷气、莫明恐惧,心烦意乱,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有自杀念头[3];④血管性痴呆9例。以智能障碍、记忆力减退为主;⑥神经衰弱综合征23例。表现为头痛、头昏、耳鸣、失眠、易激惹等。

2.2.2 发病时间 脑卒中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4 d~2.5年,平均7.2个月。50例情感障碍患者6个月以内者21例,6个月以上者29例;23例分裂样精神病性症状发生在脑卒中后10 d~6个月之间;15例抑郁状态患者出现在脑卒中后4 d~2年之间,其中6个月以内者9例;9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在脑卒中后10 d~2.5年之间;13例神经衰弱综合征患

者发生在脑卒中后6 d~2.5年之间。

2.3 治疗及其疗效 根据脑卒中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症状表现,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有幻觉、妄想症状的患者多选用小剂量奋乃静、利培酮;兴奋躁动者选用小剂量氟哌定醇、氯硝安定;对抑郁状态患者选用氟西汀进行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调整不良情绪。通过以上治疗方法的治疗,110例患者的症状在8~30 d内消失,其中轻者3~5 d自然缓解,重者经过治疗2~3周左右症状逐渐消失,但仍有3例患者出院时存在残留精神症状。

3 讨论

110例脑卒中后精神障碍患者占本院同期脑卒中住院患者(217例)的50.6%,与文献报告相近。实际治疗过程中,由于精神障碍表现相对较轻,持续时间短,往往不容易被临床医生所重视。但精神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础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使患者遭受身体上的苦痛,更增加了其精神压力。因此,临床医生除了重视患者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之外,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

本组资料显示,精神障碍的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更常见。精神障碍以情感障碍为主,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其次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这一结果与文献报告一致。报告结果显示病变多发于基底节区、额叶及颞叶。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与大脑的边缘系统、额叶及颞叶皮质等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这些区域的病变必然导致情感活动的紊乱[4]。脑卒中后发生精神障碍以抑郁症状多见。Robinsom等1982年曾采用DSM诊断标准研究,发现脑卒中后住院患者精神抑郁发生率占30%[5];Feribd在1982年报道,脑卒中后6个月出现抑郁症状可达26%[6]。本组资料显示,9例患者处于情感低落状态,有明显抑郁倾向,15例患者处于抑郁状态,该结果与国外想过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人员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是由于病变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神经元,使这两种神经元递质水平低下所致[7]。但脑卒中后精神障碍是躯体因素和心理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该坚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形式。

参 考 文 献

[1] 张雪敏.老年脑卒中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海南医学,2006,17(4):70-7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35.

[3] 吕路线,李克勤.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0-162.

[4] 罗悦性.27例脑卒中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7-28.

[5] HuletteC,Nochiin D, et al.Clinical-neuro pathologiefindings in multiinfarct dementia.A report of six autopsied cases.Neurology, 1997, 48:668.

篇3

关键词:颅脑外伤;精神障碍;分析;治疗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是指头部受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在急性期或慢性期可能发生精神活动的失调及缺陷[1]。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发生精神障碍者可达70%~90.2%[2]。现今颅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因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而越来越来受到重视。因此,为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笔者对本院收治的42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因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男36例,女6例,平均(32.5±8.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病前无精神病史,未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排除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2例患者受伤原因为车祸24例,坠落14例,打架斗殴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3例,9~12分16例,12~15分13例。头颅CT影像学检查提示主要病灶分别位于额叶24例、颞叶11例、枕叶3例、顶叶4例。依据GCS评分、颅脑外伤分型标准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将42例患者进行分型:重型22例、中型16例、轻型4例。精神分裂症10例,焦虑抑郁8例,认知功能障碍8例,人格改变10例,谵妄6例。

1.2方法 42例患者中有11例有手术指征予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板减压术,其余31例予以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焦虑抑郁药、抗躁狂药及震惊催眠药等。通常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奋乃静、奥氮平、百忧解等予以治疗,同时给予颅脑外伤常规的脱水、止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抗精神障碍药物应用情况:出现精神症状后,复查头颅CT提示颅内无特殊变化,即针对不同精神障碍类型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如烦躁不安及焦虑患者给予奋乃静4~8mg/tid;症状较重者给予奥氮平5~10mg/qd;对于谵妄、行为冲动者给予氟哌啶醇2 mg,苯海拉明25mg/q12h;如果效果不佳,可予以冬眠1号治疗;酌情可使用其他镇静安定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

2 结果

42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5例,严重、顽固的精神障碍患者待病情稳定后转精神病专科医院继续治疗3例,精神障碍治愈率92.8%。

3 讨论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是常见的脑损伤并发症之一,在颅脑外伤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均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颅脑外伤的损伤部位,一般为额叶和颞叶所致,额叶损伤的精神障碍者最多,颞叶损伤者次之,枕叶损伤者最少。此外,颅脑外伤轻度者并发精神障碍者较少,中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者最多,以精神分裂症较多见。

目前没有明确定论明确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颅脑外伤有必然关系,但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外伤因素是导致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直接病因,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通常认为颅脑外伤导致脑组织的水肿、坏死引起颅内压升高,差生一系列生化、循环和电生理的变化,从而引起大脑中一些与情感、认知等相关部位如额中回、颞叶、边缘系统损伤,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大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躁狂状态,易激惹、行为冲动。

所以,在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常规予以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以及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应及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奋乃静、奥氮平等发挥抗焦虑抑郁、抗精神病作用。根据患者精神障碍的症状的不同缓慢减量[4]。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需要注意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疾病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在对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脑损伤本身进行有效的治疗,还需要从人格特征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心理和护理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认为,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预后较好,经过积极治疗,1~3个月多数能恢复,且较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64.

[2]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76.

[3]张洁.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1):76-78.

[4]鲁芸,赵沙沙,徐金枝.奥氮平治疗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1):38-39.

[5]陈向林.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57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5(31):2263.

[6]姜德国,张浩,童凌云,等.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及中长期随访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9):1064-1065.

篇4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42-02

由颅脑损伤导致的精神障碍为心理社会因素与脑损伤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精神活动(情感、认知、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有研究报道67%由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的患者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1],脑损伤1年后20.3%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4.4%的发病率[2]。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身心健康、家庭及工作、社会秩序等带来严重影响[3],早诊、早治可取得良好效果。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48例患者采取早期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7.1岁,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其中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伤5例,打击伤4例,入院前头颅CT单纯颅脑挫裂伤12例。以往患者均无精神病史以及精神病家族史。入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样表现出现(言语增多、烦躁不安、兴奋、乱喊乱叫、言语错乱、行为自控能力下降)25例。抑郁样表现(情绪不稳定、少语、焦虑、失眠、情感脆弱、过分忧虑)9例。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行为怪异、妄想行为、过分恐惧、大小便失常)3例。痴呆样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识障碍、头痛、记忆力下降)11例。

颅脑损伤部位和精神障碍关系,见表1。

1.2 方法

影响脑损伤因素因不同损伤部位,其也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脑组织不同位有着不同的功能,脑损伤后出现不同精神障碍类型也不一样。要针对颅脑不同部位进行分析与护理。

早期治疗针对原发疾病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减压、加强脱水等控制脑水肿,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及神经营养治疗;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对急性期兴奋躁动者可给副醛或小剂量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剂量宜小,对于典型躁狂发作的患者还可以严防诱发或加重意识障碍,禁用吗啡等麻醉剂;对脑外伤锂或丙戊酸钠;抑郁需要抗抑郁药物,效疗一般用2周。因此治疗要足程,痴呆状态的患者只有对症处理。选用稳定剂碳酸性痴呆和人格障碍者,可给促大脑营养代谢药;人格改变应加强教育和训练;有兴奋不安时可给予镇静剂或小剂量泰尔登、舒心利等精神药物治疗;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率高、疗程短,而且无不良反应,它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4]。综上,要根据患者个体化对脑外伤有精神现状的患者进行治疗。无论选择药物,还是剂量上的掌握,不与治疗重性精神病有显作不同,要更对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进行重视。

2 护理

2.1 睡眠舒适护理

对大多伴有失眠、头痛、对光和声敏感的患者,应选择环境清洁 、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嘈杂的房间,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除了必要的病床、陪人凳子、床头柜外,尽量不要放其他物品,大体按照普通的内外科病房布置即可;睡前护理人员者入睡,必要时可由家属陪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人文环境。

2.2 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接触,讨论分析病情、治疗方法与效果、饮食、活动锻炼、用药注意事项,为使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头痛、头晕等不适,需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并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而对于一些狂躁型精神症状患者除不尽要保护性约束措施保证患者安全,为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还要满足一些基本需求,防止病情因狂躁引起肌肉收缩、血压升高而恶化;对抑郁型精神症状患者首先要掌握其心理状态,为取得患者的信任,以热情、耐心、接纳的态度和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做到从感情上关心、同情患者,和蔼可亲,切记责怪,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2.3 生活护理部分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外伤后遗残疾,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应由专人照料这类患者,尤其要加强生活护理,尽心护理,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的保持,协助患者按时合理进餐,保持床单元平整、整洁、干燥,每2 h进行1次翻身,为预防压疮发生,要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督促外伤性痴呆患者如厕、洗漱、饭前便后洗手,以保证饮食的质量和营养。给予易吞咽、无骨刺和消化的食物。

2.4 加强安全管理

躁动兴奋的患者加床挡,需要在床旁贴上安全警示标志,每15 min巡视病房并做好记录,并将三角形海绵翻身枕放置在患者受压部位,为防止擦伤、坠床和骨折等的发生,应对极度躁动患者手脚适当给予海绵吊带固定并定时放松。为避免患者不自主乱抓解开结节,结节应远离患者手,防止拔管、坠床。必要时对患者膝部和肩部用大单固定,并定时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观察;对幻觉、妄想支配而产生伤人伤物、自伤等行为的患者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将所有的危险物品进行清除,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使不良刺激减少[6];要密切观察有严重精神障碍及自伤、伤人、逃跑的患者的情绪波动、精神状态,重点交班,加强巡视,对发现的先兆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除有监护人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陪护外,还要注意禁止存放水果刀等危险物品;必要时给予药物进行抑制;对有可能造成患者伤害的物品要远离患者放置,如保温瓶等;对患者家属做好安全知识的宣教,为防止意外的发生,严禁剪刀、指甲剪、针线等危险物品放在患者床前[7]。

3 小结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十分普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其治愈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质量。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使他们接受了治疗,减少压力源,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应对能力,保障了患者安全,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泽卿,黄思庆,张钦远,等.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智力和记忆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3):165-167.

[2] Deb S,Lyons I,Koutzoukis C,et al.Rate of psychiatric illness 1 year after traumaci brain injury[J].Am J Psychiatry,1999,156(3):374.

[3] 罗前颖,李凤英,罗美妮.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4):692.

[4] 方云兰.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早期治疗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73-174.

[5] 张静,谢同英.浅论精神科护患心理沟通[J].中国民康医学,2007, 19(2):124.

[6] 刘丽贞,张丽,郑南岚,等.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02-203.

篇5

关键词:颅脑损伤 精神障碍

资料与方法

本组39例因颅脑损伤引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龄15~68岁;颅脑损伤原因:车祸引起33例、堕落伤2例、撞击伤3例、爆炸伤1例。其中颅脑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31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中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按照GCS昏迷量表评定9~10分2例,6~8分30例,3~5分7例。精神障碍病程为7天~2年。患者全部为首次住院,而且均有不同的昏迷和记忆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苏醒后短时间内呈现思维迟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下降,有人格、情感、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等智能障碍等表现。病前患者内向型9例,外向型28例,外向暴躁型2例。全部病例既往均无精神异常史,有1例病人家族曾有阳性史。临床诊断为脑挫伤8例,脑挫裂伤16例,颅内血肿13例,脑梗死2例。39例昏迷时间22小时~21天。

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定后,出现出血、梗死灶或水肿等异常改变31例(79.5%),病变部位发生在颞叶9例,额叶13例,额叶并颞叶5例,基底节1例,枕顶叶1例,多部位2例。脑电图(EEG)检查:全部患者中表现异常17例(43.6%)。早期脑血流/地形图异常患者37例(94.9%)。全部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其中应用维思通3例,1~6rag/日;应用奋乃静16例,4~24mg/日;应用舒必利6例,0.4~0.6g/日;应用氯丙嗪31例,100~300mg/日;其中30例患者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与抗癫痫药治疗,包括氟呱啶醇8~32mg/日、卡马西平0.3g/日、氯丙嗪100~300mg/日、奋乃静20mg/日。应用抗抑郁药患者15例,主要是阿米替林50~125mg/日。服抗焦虑药患者12例,主要是阿普唑仑0.8~1.6mg/日、氯硝西泮3~6mg/日。本组均同时应用营养神经药及脑细胞代谢促进药,用药时间0.5~3个月。

疗效标准判断:①治愈:经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恢复正常;②好转:精神症状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③无效:经治疗后精神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39例中,治愈38例,好转1例。

讨论

本组引起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是颅脑损伤,均有明确的颅脑损伤病史,颅脑损伤以重型与特重型颅脑损伤为主,其后出现精神症状,而所有病例受伤前均无精神异常史,仅有1例患者有家族精神病史,说明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从本组资料来看,以人格、情感、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等智能障碍较多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不理解、语言障碍、语无伦次等。康复期的精神障碍主要以躁狂型多见,其次为抑郁型、精神分裂型、痴呆型。脑损伤后,脑组织出血、水肿、坏死,颅内压增高,产生一系列生化、循环以及电生理改变,导致意识障碍,最终引起大脑功能的障碍,特别是脑损伤发生在颞叶、额叶、边缘系统、胼胝体等,易出现精神症状。由于患者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多为车祸,而且患者精神障碍形式表现为以精神病样症状和智能障碍为主,与有关资料报道的以脑震荡后综合征、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不同。

篇6

资料与方法

1994~2011年6月收治患者10例,均为女性,年龄19~36岁,学生1例,无业4例,干部2例,灵活就业3例,已婚4例,其中已生育2例。

临床表现:10例均为间断发作性病程,月经前10天左右出现精神异常,精神异常15天左右恢复正常,周而复始,发作时均无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其中10例均发病前及发病中出现严重心急。3例表现极度兴奋躁动,言语零乱,被害、关系妄想,生活不能自理。4例表现少语少动,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烦躁,兴趣下降,食欲减退或拒食。3例脾气大,激惹性增高,多疑。5例有意识模糊,谵妄。7例有溢乳,10例均月经逐渐减少或月经不规律。10例血清PRL检查均>100ng/ml(女性最大值25ng/ml)。10例垂体MRI加强扫描均提示垂体微腺瘤。

误诊情况:2例误诊为急性应急障碍,4例误诊为精神分裂症,3例误诊为抑郁症,1例误诊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误诊时间6个月~12年。

确诊依据:月经改变,溢乳,血清PRL增高,垂体MRI加强扫描结果提示垂体微腺瘤,精神异常与月经周期有关,确诊为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

治疗:①溴隐亭治疗:起始量2.5mg/日,最大量5mg/日。②精神障碍治疗: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或(和)小剂量情绪稳定剂和(或)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

结 果

治疗第1个月月经正常,月经期精神症状减轻,第2个月月经期发作停止,表现完全正常,血清PRL下降或正常。

讨 论

检索近10余年文献鲜有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报道,共检索出相关文章5篇,其中4篇为个案报道。徐贵云等垂体微腺瘤与精神障碍附8例临床分析中,临床表现有少语少动,反应迟钝,食欲差,焦虑心烦,多疑,易发脾气,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但在其报道中没有对血清PRL检查及内分泌与精神障碍关系的描述。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1],颅内肿瘤有20%~40%出现精神障碍,但因严重行为异常而需住入精神病机构者为数不多;垂体区肿瘤可见幻觉和妄想[2]。对垂体瘤所致精神障碍描述甚少。共同点: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①发病前1~2天有发作性激越。②病程呈间断发作性,且缓解期完好。③精神障碍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④血清PRL检查均>100ng/ml,垂体MRI加强扫描提示垂体微腺瘤[3]。

误诊原因分析:①询问病史不详细。事后追问病史,7例均有月经逐渐减少,精神异常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②体格检查不认真。③对躯体疾病认识不足。由于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在精神疾病中所占比例少[4],加之部分医生基础知识不牢,思路狭窄,导致对其重视不够。④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缺少反思。⑤不能及时进行PRL及垂体MRI检查。

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诊断的等级原则,首先考虑器质性精神障碍。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多种多样,需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鉴别[5]。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病程,一般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社会功能损害较明显;而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为间断发作性病程,幻觉妄想症状不明显,缓解期完好,对精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6],对合并溴隐亭治疗效果好。与心境障碍区别: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的情感症状,缺少心境障碍的情感的内心体验,无相应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避免误诊的措施:①询问病史要详细,尤其对月经史要详细了解。②详细了解病程形式。③仔细体格检查。④了解精神症状的特点。⑤有溢乳、月经改变的患者进行血清PRL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1-400.

2 郗崇利.垂体瘤12例误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11).

3 姚勇,柳夫义,等.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研究现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6).

4 徐贵云,黄杏梅.垂体微腺瘤与精神障碍附8例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6):329-330.

篇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治疗的有效性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精神障碍平均好转时间为(4.5±2.7)d,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患者精神症平均好转时间为(2.3±1.2)d,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概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性精神障碍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较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重视及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反应性精神障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与日俱增。老年患者由于各种脏器功能及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髋部骨折后合并反应性精神障碍概率不断提高,传统的一般性支持治疗常导致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随着对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抗精神病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所接受采用[1]。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纳入的患者均为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的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其中男75例,女34例;年龄65~94岁,平均(77.0±9.9)岁;住院时间10~30d,平均(22.0±7.3)d;其中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81例,包括高血压心脏病52例、糖尿病34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冠心病或陈旧性心梗10例、心律失常8例,其他内科疾病14例;受过教育91例,未受过教育18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临床表现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第一次CAM评价及诊断,并同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怀疑为反应性精神障碍者即刻行头颅CT或MRI,并请神经内、外科会诊,排除颅内急性器质性病变进行确诊。以后每日进行常规评价及诊断。纳入标准:(1)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本次无颅脑损伤,近期无脑血管意外,无精神药物使用史者;(2)CAM量表具备第一、二项和/或第三、第四项;(3)MMSE评分小于23分,即认为有认识功能障碍。本组共纳入109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长短不一,1~7d后开始出现轻重不等的精神障碍,最短为伤后6h,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过度兴奋型64例,临床上逐渐出现烦躁、谵妄,定向障碍(时间、地点、人物等),言语不连贯,答非所问,睡眠节律紊乱等,甚至出现攻击(分不清床边人群、恶语及殴打他人、拆除治疗装置等)。抑郁型28例,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淡漠,不与人交谈,盲目刻板。混合型17例,表现为兴奋与抑郁交替存在。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立即完善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吸氧,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避免伤及他人或自伤。由于患者年龄偏大,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老年人又常有孤独固执、情绪变化无常等特点,应多给予同情和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对其家属进行宣教,以取得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在患者与家属人际关系欠佳时。还要保证患者有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痛药物强痛定(东北制药集团生产;盐酸布桂嗪注射液;2ml∶100mg/支)、杜冷丁(湖北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盐酸哌替啶注射液;2ml∶100mg/支);预防脂肪栓塞用药,如地塞米松(河南遂成药业生产;1ml∶5mg/支)、低分子右旋糖苷(四川科伦药业生产,500ml∶30g/瓶)等。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加重疼痛,非需急诊手术治疗的推迟手术,需急诊手术者,尽可能采用臂丛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完全止痛的基础上,静脉辅以镇静类药物,避免使用全麻,以防全麻药物对脑作用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

1.3.2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精神类药物。在精神障碍急性发作期,对焦虑与癔症者,先予以肌注安定(湖北华中药业生产,规格:10mg/支)10~20mg;肌注难立即起效者,予以静推安定10mg,或采用冬眠疗法。急性期处理过后,夜里难以入眠者,口服安定无效时,予以其他抗精神病类镇静药物,如氯丙嗪(上海禾丰制药生产;1ml∶25mg/支)、氟哌啶醇(湖南洞庭药业生产;1ml∶5mg/支)等。抑郁症患者给予奥氮平(江苏连云港豪药业生产,5mg/片)治疗及加强心理治疗。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精神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精神症状消失;好转: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偶有错觉及幻觉、思维不连贯、多眠或失眠;无效:精神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或患者死于并发症。观察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原有基础疾病上有无新的并发症发生,如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试验组需观察有无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精神类药物所致毒副作用。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特征及预后特点本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确诊认知障碍32例,术后1周内出现认知障碍77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对照组及试验组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其余患者均于3~10d精神症状出现好转,1~3周后全部治愈。出院后经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精神状态维持良好无复发迹象,无精神症状残留,表明患者精神障碍为一过性。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减少,出院后3月MMSE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常表现为一种可逆的急性精神紊乱,包括意识、认识、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紊乱,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1-2]。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有时变化很快,甚至会在1h内迅速恶化,常导致其他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等[3]。目前不论是精神医学还是创伤医学都对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这一边缘现象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治疗,治疗存在明显缺陷,亟需重视与改进[4-6]。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及家属因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精神性疾病讳莫如深,可能会否认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拒绝使用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对照组的部分患者及家属即存在此种现象。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导致医师对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精神药物容易造成老年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能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等一系列问题),以至于部分医师在反应性精神障碍治疗上倾向仅予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而避免使用精神类药物[7]。在本研究中,虽然试验组中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身体疾病,但均未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且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议对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反应性精神障碍确切病因现在仍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包括躯体创伤所致精神创伤,因此在临床工作应尽量消除或避免人为产生的诱发因素。如在本组治疗上,局部麻醉时使用小剂量利多卡因(<3ml)即可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以及使用复合氨基酸进行支持治疗时亦易诱发精神障碍,而此类因素尚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证实,并需多学科协作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8]。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影响患者负重及行走功能,在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方面有其特殊性。髋部骨折后要求特殊,需要暂时固定,如皮牵引、肢体活动受限、术后伤口局部软组织紧张及痉挛致疼痛并伴随焦虑,长期卧床、生活依赖,患者遭受畸形和丧失功能的威胁,心理应激强烈,以致个体不能承受和难以应付[9]。且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易引起低氧血症;糖尿病导致代谢紊乱。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骨折后认知障碍发病率增高[10-11]。

篇8

术后精神功能障碍(post operative psychonosema,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病人出现术后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是一种可逆的、具有波动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普外科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病例25例,其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4.5岁。麻醉方法10例为全身麻醉,其余均为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病史、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及服用精神活性或非活性物质史。

1.2临床表现术后精神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觉醒程度降低)、迫害妄想、定向力障碍、躁狂、幻听、幻视、秽语、行为睡眠紊乱等。术后1-2日发病者8例,3-6日者16例,7日以上者1例。根据体检及CT、MRI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并请精神科主任医师会诊确诊为术后精神功能障碍。

1.3治疗及结果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氟哌啶醇、安定、杜冷丁、异丙嗪及氯丙嗪等,肌注或静滴,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镇静让患者每日熟睡12小时左右,1-3天后均恢复正常。

2讨论

2.1病因术后精神障碍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发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酗酒、感官缺陷、心理和环境因素应急反应等。促发因素包括应急反应、创伤、手术、术中出血和输血、脑血流降低、低血压、术后低血氧症、血糖波动以及电解质紊乱。

手术后精神障碍是脑功能暂时性机能障碍,可导住院天数、致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增多、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多见于老年人,是老年人术后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2]。本组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例。由于高龄患者肺泡壁变薄、弹性下降、加之因手术切口疼痛,不敢用力呼吸,造成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脑细胞水肿。老年人脑组织本身的退行性变使大脑功能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葡萄糖代谢功能降低,对缺氧敏感及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均会导致精神障碍的出现[3]。

手术本身属于“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前多数患者有精神紧张、焦虑、及失眠,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足,对手术恐惧,对手术安全及预后有较大的顾虑,总担心自己过不了手术关,害怕死亡成为其心理最大的压力。

术后精神症状并非手术本身(手术失败、损伤等)导致,手术往往只是一个激发因素。如术前存在肝病、肾病、肺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即可引起神经递质紊乱,高血糖、高代谢变化,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更易诱发手术后精神障碍[4]。此外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病人得不到家庭及社会的关心,家庭支持力量薄弱,多见于丧偶,子女少,家庭关系复杂的患者,子女要工作不能陪在身边,而产生不安全感及孤独感。其次因自己手术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后的愧疚感和对负债累累后的生活倍感压迫和失望,这也很可能激发精神障碍。

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还与物[5]、手术后用药如术后使用奥美拉唑、复合氨基酸等有关[2]、与亲属情绪影响和住院环境的影响亦有关。

2.2诊断目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采用排除法诊断。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病史、有无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及服用精神活性或非活性物质史。检查血糖、血气分析、血氨、电解质、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术后精神障碍还可能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表现或预兆,故需根据体检及CT、MRI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可常规请精神科医师会诊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2.3治疗

2.3.1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治疗如吸氧、补充能量和营养、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循环稳定,针对谵妄、躁狂等兴奋状态,在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后,一般采取在心电监护下应用氟哌啶醇、安定、杜冷丁、异丙嗪及氯丙嗪等(注:胃肠功能未恢复者慎用),让患者每日熟睡12小时左右,直至症状控制。经过治疗症状均能较快得以控制。

2.3.2针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①手术前做好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特别是对于有精神障碍倾向的患者,更应积极的治疗。②手术前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顾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增强病人对医师的信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实施手术治疗,可减少患者精神创伤的可能性。③手术中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尽量避免由于手术操作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④加强术中术后脑保护,尽量避免使用易引起精神症状的药物。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及时予以心理疏导。⑥一旦发生需要患者及家属和医师共同努力,加强相互理解、增强信任。

参考文献

[1]王志萍.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1):10.

[2]周静,周苏明.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46-47.

[3]Arrowsmith JE,Groctt HP,Reves JG,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surgery[J].Br J Anaesth,2000,84:378-39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