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8篇

时间:2023-10-10 09:49: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采购风险;采购风险管理方法;生产经营

一、引言

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占据很高地位,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国学者一般将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和外因型。其中,内因型和外因型分为以下几种。

类 型 描 述

计划风险 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合周风险 合同签订双方未按严格的法律规定办事。

验收风险 企业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各项参数的审核验收没有达到采购标准。

存货风险 企业存货因商品过时、价格变动等因素而使企业的库存件价值减少。

责任风险 企业采购部门或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

预付款风险 企业预先支付货款,在取货之后,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规格和交货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欺诈更加突出。主要包括用伪造、虚假、无用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相关产权证明签订空头合同。

价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

延迟交货风险 供应商不能够及时交货。

技术进步风险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不能适应当今消费市场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下跌。

意外风险 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企业采购产品损失。

资料来源:研究整理。

二、采购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1)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减少和控制由于采购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应该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敏捷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制度管控控制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人员能力素质和徇私行为增加采购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在高品质、高效率,避免质量成本,避免不确定性风险,分享经验等多方面提供独特的价值,这些对于高品质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大幅降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隐性成本和风险。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价格,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高于成本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价格优势。(3)建立不同类别、阶段的采购策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采购部件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阶段的采购计划,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采购的损失。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点、重要程度、数量、供应商种类、采购期限等进行分类,建立采购需求和不同供应商的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制造企业采购过程当中的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的有效实施。(4)制订年度采购策略 ,预先防范风险。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每年度的采购策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明确采购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5)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机制,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审查。对年度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况、合同履行情况等各方面标准展开现场考评,结果作为采购商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采购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自身采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设计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完善采购风险防范体系。

参 考 文 献

篇2

一、全面认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4.建立IT审计的长效机制。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

Abstract: Supply chain risk is the hot topic of conversation now.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ree models to establish of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One is the core enterprise as the subject; One is a spcial risk management agency set up in SC as the subject; One is the third agency out of the SC as the subject. And then analysis their strong and weak points in details. Finally, state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C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and how to do.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国内外一些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供应链管理技术在国内外企业的普及,许多重大负面事件的相继发生,给供应链运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对供应链风险的极大关注。

从检索文献来看,目前供应链风险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类及其风险影响因素,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少数对风险的定量评估做了研究,另有一部分对供应链风险中的某一具体风险做了详细分析。而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确立的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供应链风险管理首先应该是确定风险管理主体,只有风险管理主体确定以后,其他后续工作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处理等才能展开。供应链风险在供应链成立之时就已经客观存在,并且伴随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组建、运行、解体),因此对其管理应该从供应链构建开始,而不是等到供应链某一风险发生后才引起注意,处于被动,所以对于风险管理主体也应该在供应链构建之时确立。

由于供应链是多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的结合体,在对整体进行风险管理时有一定的难度,简单的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一定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特别是一些节点企业在规避自身风险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其他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利益,给对方带来风险,这样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如下游分销商为了应对缺货,在有退货的情况下,可能会大量囤积产品来规避缺货风险,而在期末没有销售出的产品则退还给上一级分销商,这样必然会损害上游企业的利益。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1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确立的三种模式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别于一般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在风险管理主体方面。单一企业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就是其自身,风险管理的客体(对象)即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事件,由于是同一个经济利益体,在目标协调上具有灵活性。而供应链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组成的一个大企业群,风险管理范围广泛,内容复杂,不但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还要顾及链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的经营,其风险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就风险影响面来说,供应链风险管理面向的对象应该是整条供应链而不是单独的某个企业,执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应该具有管理供应链全局的权力和能力。一般而言,核心企业应该首当其冲担起这个责任,不过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另外还可专门成立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或者交由供应链外的第三方来管理,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1核心企业担任风险管理的主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而成,一般拥有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优势,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整个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应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核心企业一般是供应链的信息、物流交换中心,上下游所有伙伴企业都围绕其运作,因此有能力也方便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协调。另外由于其核心地位,拥有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决策和控制权,因此有条件对供应链中一些成员企业诸如不合作的情况采取强制手段。如沃尔玛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地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改造,使其同沃尔玛一样致力于降低成本的运作;同时沃尔玛依靠其先进独特的营运管理技能,为供应商的人工成本、生产场所、存货控制及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帮助他们降低成本,从中获益。这种做法在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等世界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在降低节点企业运作低效率等所带来的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转贴于

1.2在链内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供应链整体风险管理也可像一般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供应链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机构或小组。具体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可由对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有比较重要影响的一些成员企业各自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这样风险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成员企业,因此对每一个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比较了解,也容易管理。

1.3链外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除了上述两种形式外,还可以把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交由链外的第三方机构来管理,比如一些专门的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或风险管理组织如保险公司等。这样链中的成员企业都不参与风险管理,也避免了强权控制的出现。

1.4三种模式比较分析。以上三种成立模式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第一种核心企业来行使风险管理权,可能会造成其他成员企业的不信任,由于核心企业本身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有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而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或措施,要求其他企业必须服从;或者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处理不公,偏袒一方导致另一方的不利等。第三种由链外的第三方来管理,虽然可以让链中的各企业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业务,但存在很大的商业信息泄露风险,因为第三方要对供应链进行风险管理必然要对链中每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掌握清楚,对供应链存在哪些风险或哪些薄弱环节都很了解,这样可能造成对供应链信息的泄露,并且各企业也不一定全愿意与第三方合作,也许会隐瞒一些真实情况。第二种在供应链内部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这种方式相对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而言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一种比较好的风险管理方式。至于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要视各个供应链的情况而定,并且要综合考虑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反映,可以让各企业参与讨论共同选定一种方式来管理。

2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

不论是哪一种风险管理主体,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方面都需要承担以下职责:风险评估、信息传递、流程分析及防范措施的采取。

2.1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周期性预计,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影响供应链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如对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波动评估,供应商评估鉴定,自然灾害、战争和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等;二是对供应链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如供应商的供应能力、物流企业的运输能力、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库存能力等。需注意的是,风险评估是一个连续不断进行的过程,当出现薄弱环节,应该及时进行协调改进。

2.2风险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后,风险管理主体应该及时地将发生预期和影响大小等信息传递给供应链各成员,使它们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各成员也要及时地将有关准备情况反馈,使得供应链能够协调一致的行动。

2.3供应链流程分析和防范措施采取。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风险,影响范围、环节和后果都不尽相同,采取的措施也相应的不同。风险管理机构必须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出最容易遭到中断的环节,并及时通知相应的主体采取措施。当某成员企业由于能力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顺利执行应急措施时,管理机构必须协调其他主体给予帮助。汽车行业的ContinentalTeves公司对此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公司拥有一个由采购和物流经理组成的“危机小组(Crisis Team)”。

“9. 11”发生的当天下午,危机小组就把所有顾客、零部件供应商的代表召集在一起,讨论零部件的供应流程,在分析出北美的海运是易发生延迟的环节后,他们立即决定将部分部件改为陆运。在欧洲,Teves公司启动了与Emery等运输公司的应急关系(Contingency Relationship),让它们帮助进行空运。

3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

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风险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集中管理也可分工管理。

3.1供应链风险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即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对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然后汇总,对于成员企业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共同来研究。

3.2供应链风险分工管理。分工管理,是指把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一部分负责一个或相关的几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或是负责一部分领域或层级的风险具体又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按运行环节分工管理。可以分为供应商风险管理小组、制造商风险管理小组、分销商风险管理小组及物流服务商风险管理小组,分别负责供应链运行中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分销环节及物流运输环节。(2)按内外部风险分工管理。可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管理小组和供应链内部风险管理小组。前者主要负责监控和预测供应链系统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等导致的风险;后者主要是协调供应链内部运作中出现的风险,如信息传递风险、采购风险、价格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合作风险、质量风险及库存风险等。(3)按风险层级性质分工管理。按照风险层级的高低可分为经营决策层风险小组、管理控制层风险小组和执行操作层风险管理小组三个层级。决策层是负责供应链最高层次所产生的风险,如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等;管理控制层负责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如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风险、分销过程中分销商的选择和零售商的选择风险、组织及文化差异风险等;执行操作层主要负责供应链中诸如运输、配送等具体活动所发生的风险。

4结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相应的风险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供应链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迫在眉睫。文中对此探讨了三种可能的管理模式,并对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及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期望对供应链管理人员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称德,赵曙明. 面向中断风险防范的准时制供应链——后成本时期供应链管理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3(6):215-217.

篇4

【摘要】虚拟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物流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帮助企业获得众多的好处,但由此给各联盟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问题及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阐述虚拟物流风险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内涵,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虚拟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Stuart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Stuart认为虚拟物流是利用日益完善的通讯網络技术及手段,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满足物流市场的多频度、小批量订货需求。Miles和Gregory认为虚拟物流本质上是“即时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是小批量、多频度物资配送过程。它能使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以最低的成本跨国生产产品,以及获得所需物资,以赢得市场竞争速度和优势。其后国内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虚拟物流,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将其定义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

通过对虚拟物流概念的论述,可知虚拟物流是指多个具有互补资源和技术的成员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特点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但由于虚拟物流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虚拟物流也给各联盟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即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虚拟物流风险是指由于虚拟物流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合作联盟的成员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虚拟物流组织中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外部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另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内部的风险,包括能力风险、协作风险、投资风险、运行流程风险等。

虚拟物流作为一种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物流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虚拟物流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所谓风险管理是指风险承受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此,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在分析虚拟物流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风险处理技术,确保虚拟物流组织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2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与物流事故频频发生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因扰和威胁着一些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物流风险管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物流服务商。国内学者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站在物流服务商的角度考虑的。最近几十年来现代物流业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给现代物流服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物流方案风险、金融服务风险、商品特性风险、责任范围加大风险等。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物流服务的专门法律,国际上也没有相应的公约,因而国内学者从企业管理、合同管理、分包方管理、保险等4个方面对物流服务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通过注重物流服务质量、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实行相关保险,以及严格选择和管理使用好外协单位等措施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第三方物流。尽管第三方物流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第三方物流运作具有很高的风险。如运作系统的战略柔性丧失、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道德行为及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资源的需求等,为此应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运行策略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等来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3)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间的动态合同,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相应市场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对动态联盟建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做了具体的识别归纳,建立了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并制定了风险预控粗对策表,对动态联盟中的风险进行分类预控。此外,国内的学者根据动态联盟风险特征,给出了基于Internet/Web的企业动态联盟风险防范系统设计初步方案,建立了项目风险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来求解模型,通过计算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实用价值。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课题,都力图提供一套完整的支撑企业动态联盟运作与管理的工具系统,但对动态联盟的风险防范还要做大量开发工作。

(4)战略联盟。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分析战略联盟内、外部环境,认为联盟内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失去核心竞争优势、被收购与兼并、盟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文化差异导致联盟失败等,提出通过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来选择伙伴的方法;联盟外的风险主要由突发事件造成联盟“猝死”,以及外部竞争的挑战造成联盟失败。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协调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和强化战略联盟的责任约束机制等。国外的研究认为战略联盟组织中存在着两类显著和同等重要的风险,即协作风险和绩效风险,并深入分析了两类风险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

(5)供应链。供应链作为各独立企业组成的合作组织,在其组建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风险。目前,国内学者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供应链联盟中主要有7个关键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以及SWOT风险分析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指出运用动态合同体系和增加敏捷信任的方法来实现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并进一步建立跨国供应链联盟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框架。除此之外,还对供应链的风险及分配模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Holmstrom的团队理论提出了供应链产出分配模型。国外研究认为,网络给供应链上各节点带来效益和费用节省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的危机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风险的来源;通过对国际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处理这些风险的战略措施。

(6)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又称虚拟组织、扩展企业、网络企业等,它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合,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实现风险合理分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企业的风险不存在或总体风险减少,因此虚拟企业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已有人对虚拟企业的风险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概念框架图,识别并分析了虚拟企业联盟内、外部的风险因素,列举了几种虚拟企业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运用预控粗对策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分类预控,以及设计运用风险核对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进行监控,进一步给出利用风险传递算法来实现风险评价、识别、调整和优化的模型,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控制。此外,还提出虚拟企业中的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实现对虚拟企业的利益/风险合理分配/分担。

3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由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属于现代物流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对该问题研究仍处于初步了解和探索阶段,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要求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管理者提出一系列针对现实虚拟物流风险问题的对策,也要求经济管理科学工作者提出一整套于理解现实有补、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益,且适合国情的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还要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用丰富详实的经验材料,对各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做出检验,并不断地拓展应用范围。

借鉴已有的研究,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利用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参考第三方物流、动态联盟、战略联盟、供应链及虚拟企业等的风险管理理论,尤其要深入研究虚拟物流组织的特点,找出各种风险因素,建立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模型,并依据模型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和评价)、风险规划及风险控制4个方面对虚拟物流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综合现代物流理论、虚拟企业理论、运筹学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遗传算法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提出解决虚拟物流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控制,以及联盟伙伴间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等问题的途径及策略,并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指出解决方案或措施,这是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运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不但需要进行具体理论、具体方法的研究,同时需要分析虚拟物流组织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从而科学、合理的设置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4)针对虚拟物流合作伙伴间的投资额大小及各自承担风险的大小,确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分配格局,确定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这是决定虚拟物流组织成败的关键。

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无论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管理人员,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虚拟物流作为在新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物流模式,伴随着虚拟物流理论的不断成熟、虚拟物流应用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其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立,王丰,赵新光.军事虚拟物流系统发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2,(10):17-20.

[2]Miles,GregoryL.VirtualLogistics[J].InternationalBusiness.1994,Nov:36-40.

篇5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0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医院产科纠纷事件相对比较多,产科是医疗护理事故高发区,由于患者与家属对相关护理工作知识缺乏,易引起各种纠纷。因而,对医院及患者家属来说,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产科护理风险性呈直线上升形势,因此产科医务人员的工作也需要越来越严谨,对产妇的分娩风险和患者的保护更加重要,要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产科医护人员的一种挑战,护理的技术和水平要不断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新医疗技术与新的医疗设备也不断地更新和应用,医疗费增加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也会加重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有些产科的医护人员对病患的护理存在重视不足的情况,加之法律的意识谈薄,对病人家属宣传风险的教育工作做不够,在护理治疗、医疗、护理人为与系统因素方面加大了风险性[1]。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好产前风险教育的宣传,加强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使之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降低医疗护理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方面。由于产科的护理是一项风险非常高的工作,它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降低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尽量减少医疗的纠纷产生,这是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本研究就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综述如下:

1产科护理中影响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1.1护士因素

产妇患者对产科护士的服务要求和质量越来越高,对产科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完整,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应的增加,工作量加大,常处于疲惫状态,因而导致产科护士工作出错率提高,这种超负荷状态就是护士在工作中导致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护士未严格的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对理论上的知识没有很熟练的掌握、护理的程序不规范、对临床发生的事故处理不得当、对病人的护理记录不登记或登记不完整,再加上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风险的观察能力差,这些都会使护理风险增加。②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以及护士和产妇的协作配合不好。③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态度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给产科的护士带来精神压力[2],其对护士的影响不容小视。

1.2患者与家属因素

其一,新生儿的听、视、感、触觉等尚不完全,加大了风险;有些病儿在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病人与家属将会怀疑是护士的错误;病人以其它理由擅自离开医院、家属的不配合导致风险增加。其二,由于产妇本身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使产科护理中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其三,部分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容易受环境和条件的刺激,同时外在的压力比如家庭、经济等因素使产妇的情绪受影响,从而增加了产科风险[3]。

1.3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的因素

医院是一个完善的机构,它是具备着很强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职能的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风险性:第一,组织职能因素,产科护理、管理和监督职责、职责不清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困难带来风险。第二,由医院规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合理化、护理工作事项与护理技术不完整、再加上在护理上不尽职的监督和管理。第三,因医院的不足,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配用与护理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缺乏。因此,医院管理制度好坏影响了产科护理工作风险率的高低[4-8]。

2如何在产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应用

2.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与法律意识

具体做好如下工作: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与法律培训。①举办相关医疗事故处理法律条例知识与规章制度等学习班。②请相关律师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开展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分析讨论会[9]。③有计划性地对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规范培训与教育,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产科安全规程与程序进行考核。④要不断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积极调动其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上的积极性。⑤增强个人风险的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产科护理人员的对化解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警惕性[10-12]。

2.2加强产科规范化管理,提高护理技术和质量

规范基础护理的操作规程,同时也合理地规范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使工作流程合理化。对实习生和刚转科护士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工作内容[13]。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床边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检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工作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技术为目标提升整个团体,学习新技术和增加新的护理业务技术,以护理为基础,提高综合质量[14]。

2.3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建立

2.3.1完善好医院的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

为降低医院实施的风险,在管理中要制定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在产科护理的风险和护理风险做好范围评估,防范和分析一切护理风险,识别各种护理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完善监管系统[15]。

2.3.2产科用药风险的管理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药物剂量和用法等要求是不同的,剂量大小、滴速快慢要适当,不能粗心大意,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药物质量、用药剂量、浓度准确无误,管理者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防范[16]。同时,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以特殊药品分区放置,并做特殊标签,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在输液管上也要贴标识牌,严格交接班以防发生用药风险。

2.3.3急产护理的风险管理

现在流产与引产分娩等比以往的孕妇要多得多,可是病人为了个人隐私,隐瞒病情的情形日趋增多。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对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安全及专科知识技能培训,熟练地掌握产程观察的基本专科技能[17],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细致检查、收集病史资料,重点对引产史孕妇和经产妇了解与沟通,以避免发生急产[18]。模拟强化培训,制定好急产抢流程,以提高护士协调工作能力[19]。

3讨论

社会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优生优育观念越来越强烈,相应的产妇与家属对分娩风险的事故特别关注[20]。作于一名产科护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把患者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以熟练的专科技能、敏捷的观察力与警惕精神对待每一件事,从小事做起,对每项工作认真负责,尽量减少差错事故发生[21]。提高与完善护理的质量,做到使产妇顺利分娩,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要完善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重视护理质量的各个环节。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使其有效地推动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标准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有效地避免与减少风险,保障护理行为的安全性,为所有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264-265.

[2]杨凤翔.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195-196.

[3]李建荣,马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08):245-246.

[4]陈蓉华.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9):132+136.

[5]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05):221-223.

[6]吴琦.护士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6):109-110.

[7]马秀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6(04):133-135.

[8]朱新霞,刘世清,马春燕.风险管理在产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4):176.

[9]米桂平.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7):248-249.

[10]刘世梅.持续质量改进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6):147-148.

[11]邵榕,山洁.探讨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8):276+279.

[12]兰作会.探讨有效的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2):130-131.

[13]张淑霞.产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242.

[14]祝慧.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子及其管理方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5+17.

[15]王芳.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02):152-153.

[16]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05):40-42.

[17]辛满艳.风险管理在胎儿脐带绕颈产程护理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4(03):116+136.

[18]孙海燕.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12):95-96.

[19]闫利琼.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01):131-132.

[20]戴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哈尔滨医药,2015(05):53-55.

篇6

【摘要】虚拟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物流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帮助企业获得众多的好处,但由此给各联盟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问题及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阐述虚拟物流风险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内涵,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虚拟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Stuart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Stuart认为虚拟物流是利用日益完善的通讯網络技术及手段,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满足物流市场的多频度、小批量订货需求。Miles和Gregory认为虚拟物流本质上是“即时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是小批量、多频度物资配送过程。它能使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以最低的成本跨国生产产品,以及获得所需物资,以赢得市场竞争速度和优势。其后国内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虚拟物流,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将其定义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

通过对虚拟物流概念的论述,可知虚拟物流是指多个具有互补资源和技术的成员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特点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但由于虚拟物流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虚拟物流也给各联盟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即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虚拟物流风险是指由于虚拟物流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合作联盟的成员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虚拟物流组织中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外部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另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内部的风险,包括能力风险、协作风险、投资风险、运行流程风险等。

虚拟物流作为一种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物流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虚拟物流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所谓风险管理是指风险承受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此,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在分析虚拟物流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风险处理技术,确保虚拟物流组织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2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与物流事故频频发生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因扰和威胁着一些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物流风险管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物流服务商。国内学者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站在物流服务商的角度考虑的。最近几十年来现代物流业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给现代物流服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物流方案风险、金融服务风险、商品特性风险、责任范围加大风险等。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物流服务的专门法律,国际上也没有相应的公约,因而国内学者从企业管理、合同管理、分包方管理、保险等4个方面对物流服务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通过注重物流服务质量、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实行相关保险,以及严格选择和管理使用好外协单位等措施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第三方物流。尽管第三方物流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第三方物流运作具有很高的风险。如运作系统的战略柔性丧失、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道德行为及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资源的需求等,为此应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运行策略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等来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3)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间的动态合同,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相应市场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对动态联盟建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做了具体的识别归纳,建立了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并制定了风险预控粗对策表,对动态联盟中的风险进行分类预控。此外,国内的学者根据动态联盟风险特征,给出了基于Internet/Web的企业动态联盟风险防范系统设计初步方案,建立了项目风险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来求解模型,通过计算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实用价值。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课题,都力图提供一套完整的支撑企业动态联盟运作与管理的工具系统,但对动态联盟的风险防范还要做大量开发工作。

(4)战略联盟。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分析战略联盟内、外部环境,认为联盟内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失去核心竞争优势、被收购与兼并、盟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文化差异导致联盟失败等,提出通过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来选择伙伴的方法;联盟外的风险主要由突发事件造成联盟“猝死”,以及外部竞争的挑战造成联盟失败。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协调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和强化战略联盟的责任约束机制等。国外的研究认为战略联盟组织中存在着两类显著和同等重要的风险,即协作风险和绩效风险,并深入分析了两类风险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

(5)供应链。供应链作为各独立企业组成的合作组织,在其组建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风险。目前,国内学者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供应链联盟中主要有7个关键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以及SWOT风险分析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指出运用动态合同体系和增加敏捷信任的方法来实现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并进一步建立跨国供应链联盟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框架。除此之外,还对供应链的风险及分配模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Holmstrom的团队理论提出了供应链产出分配模型。国外研究认为,网络给供应链上各节点带来效益和费用节省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的危机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风险的来源;通过对国际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处理这些风险的战略措施。

(6)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又称虚拟组织、扩展企业、网络企业等,它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合,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实现风险合理分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企业的风险不存在或总体风险减少,因此虚拟企业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已有人对虚拟企业的风险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概念框架图,识别并分析了虚拟企业联盟内、外部的风险因素,列举了几种虚拟企业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运用预控粗对策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分类预控,以及设计运用风险核对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进行监控,进一步给出利用风险传递算法来实现风险评价、识别、调整和优化的模型,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控制。此外,还提出虚拟企业中的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实现对虚拟企业的利益/风险合理分配/分担。

3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由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属于现代物流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对该问题研究仍处于初步了解和探索阶段,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要求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管理者提出一系列针对现实虚拟物流风险问题的对策,也要求经济管理科学工作者提出一整套于理解现实有补、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益,且适合国情的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还要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用丰富详实的经验材料,对各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做出检验,并不断地拓展应用范围。

借鉴已有的研究,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利用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参考第三方物流、动态联盟、战略联盟、供应链及虚拟企业等的风险管理理论,尤其要深入研究虚拟物流组织的特点,找出各种风险因素,建立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模型,并依据模型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和评价)、风险规划及风险控制4个方面对虚拟物流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综合现代物流理论、虚拟企业理论、运筹学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遗传算法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提出解决虚拟物流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控制,以及联盟伙伴间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等问题的途径及策略,并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指出解决方案或措施,这是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运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不但需要进行具体理论、具体方法的研究,同时需要分析虚拟物流组织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从而科学、合理的设置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4)针对虚拟物流合作伙伴间的投资额大小及各自承担风险的大小,确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分配格局,确定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这是决定虚拟物流组织成败的关键。

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无论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管理人员,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虚拟物流作为在新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物流模式,伴随着虚拟物流理论的不断成熟、虚拟物流应用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其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立,王丰,赵新光.军事虚拟物流系统发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2,(10):17-20.

[2]Miles,GregoryL.VirtualLogistics[J].InternationalBusiness.1994,Nov:36-40.

篇7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患者人身维权力意识不断加强。医院产科与儿科纠纷事件相对比较多,产科是医疗护理事故高发区,加之患者与家属对相关护理的知识相对缺乏,易引起各种纠纷。因此,对医院及患者家属来说,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中产科护理风险性在工作中是呈直线上升形势。因此产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也需要越来越严谨,对产妇的分娩工作依然需要警惕和重视,把分娩风险和患者的保护提到首要并不断增强。对于漠视产妇分娩风险的这种情况,我们将采取一定措施,对医疗相关法律条文里明文规定的条例,要做到宣传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责任保证患者的安全。这种实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产科医护人员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提高了护理的技术和水平,照顾每个人的生命,不漠视自己的职责。同样也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新医疗技术与新的医疗设备也不断地在临床应用,使医疗费昂贵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久而久之久成为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也演变出了产科的医护不愿承担风险并对病患的护理存在忽视,加上有的对法律的意识浅薄,对病人家属宣传风险的教育工作做不够。对于护理治疗、医疗、护理人为与系统因素在工作加大了风险性[1]。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好产前风险教育的宣传,使在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与患者家属得到理解与应用,这是也降低医疗护理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方法。所以,产科的护理是一项风险非常高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我们为了降低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尽量减少医疗的纠纷产生,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加强工作。1 产科护理中影响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1.1 护士因素 产妇患者对产科护工的服务要求和质量越来越高,对产科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完整,这样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应的增加,使工作量加大,常处于疲惫状态,这样更加导致产科护士对工作的出错率的提高,这种超负荷状态就是护士在工作中导致护理风险管理的原因之一:第一,护士对医院规章制度不能严格的遵守、对理论上的知识没有很熟练的掌握、护理的程序不规范、对临床发生的事故处理不得当、对病人的护理记录不登记或登记不完整,再加上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风险的观察能力差,这些都会使护理风险管理程度加强。第二,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以及护士和产妇的协作配合不够。第三,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态度。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给产科的护士带来精神压力[2]。

1.2 患者与家属因素 第一风险因素,新生儿的听、视、感、触知尚不完全能力将其加大风险因素;并有些的病人有静脉用药时会发生速发型的过敏反应,病人与家属将会怀疑配药是护士错误;病人以其理由擅自离开医院、不配合工作态度行为与不健康等生活方式。第二风险因素,由于产妇本身的个体差异。住院期间有的产妇本身的身体状况不好,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的症状发生使产科护理中隐藏中很大的风险。第三风险因素,注意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产妇心理反差和情绪容易受环境和条件的刺激而反差很大,要多关心产妇的心理,产妇了解和熟悉产科医疗上的风险不够,同时外在的压力比如家庭、经济和外界等压力使产妇的情绪受影响,从而影响产妇本人的产科风险。这就提高产科护理在工作中的风险率。

1.3 医院管理规章的制度因素 医院是一个完善的机构,它具备着很强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职能的医疗机构。不然会出现了很多风险性:第一,组织职能因素、产科护理、管理和监督职责、职责不清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困难带来风险。第二,由医院规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合理化、护理工作事项与护理技术没有完整、再加上在护理上没有尽职的监督和管理。第三,因医院的不足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配用与护理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缺少。第四,医院的不合理的用药导致到用药数量不足,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与长久无维修检测仪器等成为了后期服务风险主要因素。因此,医院管理制度好坏已成为了产科护理的工作风险率的高低[3]。2 如何在产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应用

2.1 有良好的护理风险教育以及提高护理人员风险与法律意识 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教育与法律培训要得加强。第一,举办相关医疗事故处理法律条例知识与规章制度等学习班。第二,请相关律师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对组织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分析讨论会。第三,有计划性地对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相关规范培训与教育,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产科安全规程与程序考核。第四,要不断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心,积极调动护理人员在产科护中工作积极性。第五,增强个人风险的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产科护理人员的对化解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警惕性。

2.2 加强产科规范化,提高护理技术与质量管理 第一对基础护理的操作规程和制度进行良好的规范,同时也合理地规范各科的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和职责,使工作流程合理化,按排的工作日程也细致化。第二来医院实习的实习生和刚进科室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工作内容。第三形成制度化,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的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有计划进行指导和检查。第四扩大提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工作队伍的建设,鼓励他们学习,树立好护理安全管理典范。第五前提以提高技术为目标提升整个团体,学习新技术与增加新的护理业务技术以护理为基础,提高综合质量尽职的护理患者。

2.3 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建立

2.3.1 完善好医院的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 为降低医院实施的风险,在管理中要制定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在产科护理的风险和护理风险做好范围评估,防范和分析一切护理风险,识别各种护理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完善医疗实践经验建立一个良好的监管系统。要重视优化医院的医疗系统,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及时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同时还需要对产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护理水平和行为上进行改进在职业道德和操作水平上做个有医德与医风的工作人员。

2.3.2 产科用药风险的管理 在产科的护理工作中的药物剂量和用法等要求是不同,剂量大小、滴速快慢要适当,不能粗心大意,要严格的执行查对及操作的规程,管理者应要从作好每一个环节上的防范。同时,对于特殊药物标签应当注意醒目,护士对注谢器的针筒大小、放置地方加以分区,尽量做到孕产妇管理相对的集中。

2.3.3 急产护理的风险管理 对于现在流产与引产分娩等比往的孕妇要多得多,可是病人为了个人隐私需要,将隐瞒她们的病情日趋也增多,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对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安全及专科知识技能培训,熟练的掌握肛查与产程观察一些基本的专科技能[4],同时也要加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心,要求严格执行制度,以及要认真细致检查收集的病史资料,重点加强了解与沟通对引产史孕妇和经产妇换班工作,以避免发生急产。为提高护士协调工作能力,需模拟强化培训,制定好急产抢流程。3 讨 论

社会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于优生优育观念越来越强烈,相应产妇与家属对分娩风险的事故特别关注。对于一名产科护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要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地位,以责任心态度,熟练专科技能、敏捷的观察力与警惕精神对待每一件事,从小事做起,对每项工作认真做好,尽量减少差错事故发生。提高与完善护理的质量,做到产妇分娩顺利,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与护理质量形成的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多数临床存在差错归于个人因素,不能从在管理上很好解决一些常见差错问题[5]。建立良好风险管理的机制,使其有效地推动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标准护理服务质量管理[6],有效地避免与减少风险,保障护理行为的安全性,为所有的患者提最佳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办法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569-343.

[2] 刘晓红,何仲,吴丽军.危机管理理论及其在护患纠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7):51-53.

[3] 刘庆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2):103 104.

[4] 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6年3-12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所述: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实现对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同时还应当对护理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护理职责进行明确,引导护理人员自发进行护理技术的提升,进而形成对护理事件的有效预防。

1.2.2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包括《护理中潜在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件》等,并在培训后开展相应的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用法律能力的提升[2]。

1.2.3组织不同层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的提升,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操作流程有效掌握,实现护理工作的熟练完成。

1.2.4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小组应定期组织会议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此外,护理小组成员应在会议上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对特殊护理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或是将清洁人员未擦干地板引起的跌倒列入预见性风险管理中。

1.2.5护理记录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中护理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记录的规范填写和保管,在发生护理纠纷时作为有效依据。

1.2.6积极改进护理服务态度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是造成很多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对护理人员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其护理态度进行强化,在具体护理中保持和蔼的态度,进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患者及突发事件。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水平,还要加强急救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出诊人员具有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的思想素质;手脚麻利,反应敏捷的身体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执业素质。2.5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医护人员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患者,应用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应做好与患者及家属在急救现场及途中的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潜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使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使家属对不好的预后(病情)有个接受的过程。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三无人员等能认真处理,积极救治,及时准确地完成出诊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结语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风险,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收费,能有效地减少院前医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刘黔 单位: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