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09:4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加强行政执法监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队伍建设 科学管理 报纸发行 整体效益
一、前言
“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报纸、电子杂志、数字报纸等大量涌现,报纸发行及其整体效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优化经营结构,加快产业拓展,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必须首先紧紧抓住人这个最根本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以建设懂管理善经营会沟通的高素质人才为重点,以建设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提升发行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为目标,切实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使报纸发行队伍更好地适应加快发展、拓展产业的需要,更好地适应抵御市场风险、促进和谐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打造品牌、服务媒体的需要,不断提高报纸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力。
二、转变观念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前提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和报纸信息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只有思维和理念超前,只有方法和行动超前,才能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才能成为报纸发行的赢家。因此,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首先必须转变理念,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一是强化市场意识。面对报纸发行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格局,要把市场营销观念引入报纸业,引导发行工作者牢固树立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绩效第一的观念,紧跟市场动态变化,明确市场定位,并结合自制实际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不断创新发行思维、创新发行手段,促进报纸发行由单纯追求报纸发行量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追求报纸的有效发行,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报纸发行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立身之本。报纸发行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在思想上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主动策划、主动出击;在行为上主动发现读者需求、主动创造读者需求、主动发展读者需求。要注重改善发行本身的服务,提高投递时效和准确率;为读者提供便民服务及各种增值服务,使读者形成服务依赖,进而固化成忠诚读者;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对读者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增强发行产业链的张力,提高发行竞争力。要注重征求和吸纳社会意见,通过发放读者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有关办报、发行等意见,以真诚服务创造价值、拥有读者,以优质服务占有市场、促进营销,以高效服务升华发行、提升效益。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报纸发行的必由之路。当代报纸发行正在进入品牌发行时代,打造服务品牌已成为业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根据订阅数量多少等对不同读者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不断寻找新的增量空间,实现无缝隙覆盖,扩大发行份额;积极开展读者联谊会等活动,加强发行队伍与读者互动,增强读者对报纸的凝聚力、依赖感,塑造媒体与发行队伍的双品牌、双形象。
三、注重创新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提高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动力源泉,也是增强报纸发行市场竞争力、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的第一构成要素。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唯有强化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才能破解影响和制约报纸发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报纸发行部门要创新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发行策略,为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载体,为促进报纸发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创新多元经营模式。当代报纸发行是“大市场、大投入、大回报”的时代,单一的报纸发行业务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延伸发行产业链,变单一的报纸发行为多元化的物流配送,实现由“发行经营”到“经营发行”的转型。报纸发行部门要在不影响发行主业的同时,合理利用发行网络开展多种经营,如将旧报回收业务、夹递广告业务、代销大桶水业务纳入发行产业链条,形成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深度挖掘和整合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开展代送酒水、饮料、牛奶、代销票卡等相关增值业务,实现多渠道增产创收,增加发行员的收入,稳定发行员队伍,防止人员流失。二是创新高效业务流程。报纸发行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内部培训宣传推广、内部控制人员激励到营销效果评估、成本核算等,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的课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控制的流程结点。因此,要把报纸发行业置于“大营销”的环境中,积极创新高效的业务流程,使之互相衔接、高效运转。单就发行来说,要从制度上规范报纸分发、运输、套报、投递、征订等工作,形成制度化操作和监督保障体系,并引导和鼓励发行队伍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从而促进业务流程高效运转,降低报纸发行成本,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三是创新发行营销策略。营销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对报业发行而言,它意味着更加受订户导向和市场驱使。目前,报纸发行业已进入了以订户为中心、以满足订户的需要为前提的发行营销时代。报纸发行业要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改变传统的手工模式以及业务流程,适时制定合理的发行营销组合策略,从“泛众营销”转为“特殊群体营销”,从“初级营销”转向“品牌营销”,实现客户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采编、广告和发行的良性互动,努力为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完善制度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报纸发行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推动报纸发行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培训机制是报纸发行业面向未来开展竞争、培植创新力的孵化器。要坚持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岗位目标等,通过组织发行业务研讨会、发行业务案例研究、业务拓展等方式,对报纸发行队伍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培养发行队伍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观念,提高报纸发行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推动发行工作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二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是提高发行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要科学制定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择与任用机制,积极为优秀人才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科学制定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报纸发行队伍的创造潜能;科学制定奖惩机制,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环境,促进各类人才竞相成长和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报纸发行工作具有站点分布广、员工数量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对此,发行部门要注重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投递质量管理、发行统计和财务管理、分片承包管理、巡回检查、报告分析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责任制管理,从部门领导、科室负责人到员工,层层制定责任制,有机统一责、权、利,既明确共同责任又明确具体职责,增强发行工作人员的自觉性,提高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五、强化服务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涵
竭诚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报纸发行业的宗旨,也是加强报纸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工作目标和重要内容。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报纸发行部门要注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注重打造和谐环境,注重实施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挖掘发行队伍的创造潜力,为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促进报纸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注重建设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不仅对发行组织的运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剂,而且也是发行组织发行队伍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报纸发行部门要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注重总结、提炼和培育发行工作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引导发行工作者把超越自我、创造价值作为人生追求,把天天送报、天天服务作为行为规范,把让订户满意、让读者欢迎作为工作目标,切实把发行组织文化转化为发行工作者的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二是注重打造和谐环境。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需要打造和谐的环境。如果组织文化是报纸发行业的软件环境,那么报纸发行业的基础设施和外在形象则是硬件环境。发行部门要立足于长远,科学规划和建设硬件环境建设,如净化美化亮化发行部门内外环境,优化和改善办公条件,统一发行组织标志、统一发行人员服装、统一发行站站容站貌等,把发行组织文化有机融合其中,使发行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激励和升华。三是注重实施人文关怀。关心爱护员工的企业才能获得员工的忠诚与拥戴。报纸发行部门要深入了解发行工作者的心理需求,千方百计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发行工作者的各种权益。如通过采取待遇奖金、薪酬激励、适时合理地调整工作时间等方式满足发行工作者的心理需要,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交纳养老保险金、建立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措施解决发行工作者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落实激励奖金制度、表彰制度、晋升制度等帮助发行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等,这些都能够很好地增强发行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发行工作者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报纸发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六、结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发行工作队伍,提高发行工作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发行队伍的创造潜力,是提高报纸整体发行效益、促进报纸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有力的支撑。报纸发行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发行队伍建设和管理,使之转化为报纸整体发行效益,转化为报纸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雪.报纸发行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报业,2004.7
[2]吴峰,陈伟.报纸发行营销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君聪.建立效益型报纸发行模式[J].新闻战线,2002.5
[4] [美]D.E.舒尔兹.吴怡国译.整合营销传播:谋霸21世纪市场竞争优势[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当前,省厅正开展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专项活动,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点我的想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政治建所
一是提升理论水平。建设学习型司法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其应有的位置,教育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
二是提高思想觉悟。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践行公正执法的价值追求,遵守清正廉洁的基本操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促进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坚持集中学习制度,注重把自学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定期开展学习讨论。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重视工作人员务素质的提高。认真学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专业知识,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辅导,提高工作人员在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方面的专业技能。
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干部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解生活困难干部职工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资助。及时掌握工作人员思想动态。主动走近工作人员、贴近心灵,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善于捕捉深层次思想和心理反应,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疏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将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立足于说服教育,谆谆善诱,要开展广泛谈心活动,了解职工的所思所虑,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达到凝聚人心,搞好工作的效果。
三、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抓牢为民服务教育
一是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从具体案件入手,组织开展案件质量评查;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狠抓问题的整改,认真查找和解决司法行政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纪律问题。
四、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基本国情教育。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参观学习、座谈讨论等活动。二是培养先进,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工作人员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在全系统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五、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一是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把为中心工作服务与为基层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为加强对通过发审会的申请首发、增发、配股公司会后事项的监管,确保拟发行公司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督促其切实按照《证券法》、《公司法》及信息披露准则的规定,做到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充分和及时,降低发行风险,现对主承销商、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对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行公司,在获准上市前,主承销商和相关专业中介机构仍应遵循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原则,继续认真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对拟发行公司是否发生重大事项给予持续、必要的关注。
所谓重大事项是指可能影响本次发行上市及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应予披露的事项。
二、拟发行公司在发审会后至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意向书刊登日之前发生重大事项的,应于该事项发生后2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书面说明并对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意向书作出修改或进行补充披露,主承销商及相关专业中介机构应对重大事项发表专业意见。
中国证监会在收到上述补充材料和说明后,将按审核程序决定是否需要重新提交发审会讨论。
一、总的指导思想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农机部门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织领导,规范行政行为,积极落实宏观调控监管措施,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同转变职能,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提高行政许可能力,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管理透明度,不断增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促进我区农机化水平保持稳定发展。
二、具体工作部署
(一)继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领导制度
按照《区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的规定,继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评议考核制度,对各科室、农机行政服务分中心及其人员的执法质量、量化指标从四个方面、十五项具体内容进行依法定责、分解量化、量化考核,并将行政执法考核纳入执法部门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抓落实。
(二)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职责分解和执法岗位细化的各项规定;规范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件管理,保证全体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狠抓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建设。
继续加强对农机行政许可的管理,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和环境。将《农业机械办理程序、收费标准》等内容公开上墙,设立牌证岗、事故岗、安全教育及车辆检验岗,各岗位都设立A、B岗制,制订了具体责任制(职责)和首问责任制、投诉信箱、举报电话及服务指南等。
做好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加大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力度,按照《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要求,防止和纠正规范性文件违法越权等现象,从源头上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规范性文件出台,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三)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扩大执法检查工作影响
从服务于大局、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对象、服务于基层四个方面入手,在开展农机维修监管检查的同时,跟进农机服务工作,树立农机监管部门服务于民的新形象。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方面要充分广泛宣传农机法律法规政策,将农机政策和信息向群众公布,要将执法依据、执法内容、执法程序、办事期限、收费标准、承办机构和执法人员及对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方式等向社会公开,增强价格政策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举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四)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在各专项检查前,紧紧围绕各阶段农机工作,开展农机法制培训。要重点学习培训新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积极研究条例里条款的具体落实措施。通过采取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一般学习与典型案件教育相结合、开展普法教育与加强农机依法行政相结合等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组织领导与措施
(一)、根据局人动情况,调整局行政执法领导小组成员,由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
(二)、局行政执法工作由局行政许可科和农机行政分中心统一对外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日常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按局内部科室职责由农机管理推广科和安全监理科具体负责,相互配合,统一办理,确保我局行政许可事项,合理、合法、规范。
(三)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执法人员要自觉遵守执法工作制度,做到文明执法;熟练掌握和运用安全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执法程序,规范使用行政执法文书,做到依法行政。
(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以“各类专项行动”为抓手,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查处违法行为。
一、推动企业全面落实棉花国家标准。各地质监部门要加强棉花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宣贯,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收购、加工、检验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高企业质量管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加强标准实施监督检查,采集企业落实标准、规范生产承诺信息,督促企业对照承诺内容,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生产,提高企业执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自觉性。落实GB/T 18353(《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对棉花加工设备的底线要求,依法查处企业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棉花加工设备,推动企业升级加工设备、优化加工工艺,不断提高加工质量。
二、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纤维检验局要依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新形势新要求,制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全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地方专业纤检机构要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将日常监管和重点检查结合起来,通过巡回检查、抽样检验、标识核查等方式,督促企业落实各项质量责任。继续加强对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条件的检查,敦促、帮助企业依据棉花加工工艺流程相关规范,制定重点岗位操作规程,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严查企业是否对进厂籽棉进行质量检验、分等级存放和加工,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分拣排除异性w维和有害物质;检查企业皮棉包装、标注标识是否规范,标识是否与实物质量相符;督促企业合理安排建设籽棉、皮棉存储场地,杜绝外部环境、存储方式对籽棉、皮棉质量的影响。
三、加大质量问题追溯和责任追究力度。结合棉花产业链条长、主体多、各环节利益诉求不同的特点,要对接上下游产业,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归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消费者等各方质量信息,以棉包条形码为载体,打破信息孤岛,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棉花质量问题追溯机制,加大质量问题追溯力度。对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要监督企业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予以立案查处。对涉嫌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其他有严重问题的质量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进行调查取证,事实清楚的要加大处罚力度,追究棉花经营者的责任。保持棉花执法打假高压态势,确保棉花质量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四、建立棉花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公证检验质量重量数据、监督检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农业种植、气象预报、市场价格、纺织需求等信息,探索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数据库。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分析我国棉花质量状况,定期棉花质量公告、监测信息,为加工企业把握棉花市场质量现状、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提供帮助,为纺织企业掌握国棉质量、合理安排生产提供服务,为制定和调整棉花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加强棉花行业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信息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并进行预警,建立信息报告和预警通道,加强对棉花产业质量的宏观管理,有效控制棉花加工企业质量风险。
五、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各地质监、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棉花加工企业的排查力度,全面完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健全棉花加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评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对企业按照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棉花加工企业监督检查、产品质量、银行信贷、合同履约等方面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推动质量信用与企业融资、品牌创建、政府补贴等挂钩,加大对加工企业的示范引领和失信惩戒作用。加快推进棉花加工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进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和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企业诚实守信。
六、推动大包型棉花企业发展。对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要引导其继续按照改革要求使用逐包编码等技术开展生产加工,提高棉花加工企业技术含量。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发挥棉花公证检验制度与棉花政策性贷款挂钩、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促成好的大包型棉花企业能够优先得到资金保障,以利于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相关要求,持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依法行政。重点围绕事关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及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在全系统范围内对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准确掌握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针对梳理出的突出问题向社会作出公开整改承诺,并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对整改情况进行大回访、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
二、实施步骤
(一)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大调查。(2020年8月1日前)各股所室要结合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通过媒体网络、实地走访、企业座谈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部门日常执法工作的看法,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准确掌握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满意程度。(二)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大收集(2020年8月5日前)。各股所室要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聚集群众反应强烈的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严格、不文明、不透明、不廉洁等问题,深入查找本股所室存在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于8月5日前报法规股。(三)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大研判(2020年8月15日前)。积极参加市司法局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深入分析原因,找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领域问题根源,准确研判,精准定位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四)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大整改(2020年9月-10月)。各股所室要在准确研判的基础上,针对市司法局制发的整改通知书,制定整改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定领导、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限”逐一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逐一销号,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整改,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于9月28日前报送至法规股汇总,由法规股于10月1日前将形成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报市司法局备案。(五)迎接全市行政执法问题整改大回访。各股所室要针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迎接市司法局监督检查及州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的“回头看”整改大回访。
法治**建设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2019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等要求,加强自身管理,规范执法,切实做好林水法治工作。根据《2019年度法治**建设考评任务分解表》,我单位积极展开自查,未有造成桐庐县在法治**考核中失分的现象。现就工作开展情况做以下自查:
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动主要负责人作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会议学法制度,并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政府宣传活动。
完善制度机制,全面提升依法决策能力。切实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建设,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力度,加强行政合同管理。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工作。
提升执法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推进执法监管平台建设。
规范案件办理,大力夯实法治政府基础。规范复议应诉行为,积极应对出庭应诉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及负责人出庭应诉管理,深化行政调解机制建设。
以体制机制完善促粮食行政执法水平提升
(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取得粮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粮责无旁贷。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目前尚未取得粮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应尽快按职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具体要求,向当地人民政府上报新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方案,增加粮食行政执法的职能,依法取得粮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二是对目前定为事业编制的粮食局,在暂时无法解决行政编制、无权直接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情况下,应按照“授权行政主体”的具体要求,由当地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有权机关,依法授权取得行政主体资格,以切实履行起对辖区内粮食流通市场进行执法监管的职责。
(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注重粮食执法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知法懂法、作风扎实的粮食执法队伍。要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执法机构,尤其是抓好直接面对广大粮食经营者的县级监督检查股和执法大队的机构建设。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暂不能解决行政编制和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应在单位内部挖掘潜力、调整人员,建立监督检查常设机构,牵头负责粮食执法。与此同时,可采用“两结合”方法解决执法大队的人员问题,即由监督检查股全体人员和其他各股骨干人员组成粮食执法大队。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解决编制、人员等系列问题。此外,要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政风和行业形象,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监管水平。
(三)统筹谋划,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体系。一是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将行政执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机构落实、职责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二是国家和省级粮食主管部门应尽快研究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统一设置行政执法监督电话,以便粮食行政执法从上到下形成工作体系,增强执法效力。三是各级粮食行政机关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基础工作。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涉及粮食行政执法责任、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督检查、粮食行政执法案件合议、粮食行政处罚听证、粮食行政复议、粮食行政执法奖惩、粮食行政执法考评等各项规章制度。
(四)部门协作、整体联动,全方位做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涉及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库存管理、资金使用、粮食质量、粮食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涉粮执法部门间的协作,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坚决避免某些环节执法出现“真空”现象,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现粮食流通环节的全覆盖。
粮食行政执法的主要着力点
首先,完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逐步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一是创新统计方法。要根据粮食统计制度的新要求,学习、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要规范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深入开展行业调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粮食统计报表体系、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和社会粮食供需抽查制度;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监测和预警分析,建立信息预警系统,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真实的粮食生产、消费、价格和质量等信息。二是坚持依法统计。要运用统计法、《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统计法规,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加大粮食流通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建立违法必究机制和统计责任制。三是提高统计效率。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联网统计和信息报送,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