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设计的要求8篇

时间:2023-10-10 09:48: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的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计的要求

篇1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基本要求;案例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间隔多样化、户型多样化、良好的绿化环境、和谐的社区氛围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如何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居住环境,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布局合理、间隔优良、卫生环境好、既有舒适户内空间、又有雅致的室外园林绿化和交往空间,是摆在建筑师面前一个崭新的话题。

1.高层住宅的组合方式

1.1短廊式

短廊式的特征是每层围绕电梯、短廊式住宅四个方向都可开窗、通风条件、采光好。为获得更多的自然采光、通风和朝向,平面上可有不同的形状。组合短廊式是由短廊式住宅拼连而成,建筑体形可分为条式、板式或睹式。

1.2长廊式

长廊式住宅以走廊联系各住户。因为长廊联系的户数可较多,所以电梯的利用率高。内廊式的住户布置在走廊的两侧,因此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但采光、通风差,相互干扰大。外廊式住宅的住户仅布置在走廊的一侧,采光、通风条件好,但建筑的进深小,对节约用地不利。

1.3跃廊式

跃廊式住宅是将组合短廊式住宅每隔三、四层用长廊连通,电梯通达各走廊层,以走廊层经各单元的楼梯再通到各住户。跃廊式住宅兼有短廊式与长廊式住宅的优点。在电梯投资较大,而每户平均建筑面积较小的条件下,跃廊式住宅是比较经济的。

1.4跃层式

跃层式住宅的特点是一户占有两层或三层的房间,内部以小楼梯作层间联系。跃层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层或两层设长走廊作为通道,走廊可为内廊或外廊。这种住宅每户都有较好的朝向与通风。

2.住宅建筑面积设计标准

住宅建筑面积,要根据使用要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从当前我国各地现有状况及小康标准要求来看,南方地区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00~120㎡,华北地区为80~100㎡,北方寒冷地区以70~80㎡为宜。

小康住宅的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的。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宅要求,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将小康住宅设计的面积标准分成三级。一级为理想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2㎡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8㎡;二级为一般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0㎡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4㎡;三级为最低标准,要求人均居住面积8㎡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2㎡。

3.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住宅的设计有四条基本原则,即:适用、经济、安全、美观。

“适用”就是方便居民生活,包括各种房间面积大小、院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采光、通风、防寒、隔热,卫生等设施是否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等。且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需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营。 “经济’就是住宅建设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因材设计。要合理布置平面,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节约建筑材料,降低住宅造价,节约用地。“安全”是指住宅坚固耐久,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抗震性和稳定性,满足防火规范要求,以保证住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美观”是在适用、经济的原则下,在就地取材的条件下,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形式,力求简洁大方,适当注意住宅室内外装饰和粉刷。

4.住宅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某小区总建筑面积为12.3万㎡,总规划建筑面积为147.6㎡。向东设7m小区路临近小区公共汽车总站。向南近30m临近六期一区,该工程己建成多年。向西设l0m小区路近六期五区,该工程正在建设中。向北设7m小区近小区小学。六期四区高层住宅地段平整,用地形象为长条形建筑物,地上5栋32层商住楼,地下一层停车场及设备用房,并供战时人防使用。首层部分为住宅入口,其余部分均为公共配套设备用房及商铺。五层以上由A、B栋及C、D、E栋两组连体商住楼组成。

4.2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发展和住宅理念的变化,在自身的资源、经济、政策的有利情况下经反复研究与比较,对新的用地规划根据环境、空间、文化、效益四项原则进行设计。

①环境设计:环境设计要有创新,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因新的建筑出现而得到改善与创新。②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构成建筑的核心,建筑形体是建筑空间组合的结果,要把单纯的平面设计转化为空间的序列组合,这样的建筑空间组合才有理想的效果。③文化设计:文化设计是工程科技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建筑的文化特质要与时代性、民族性及地区历史文化技术传统相关联。④效益设计:效益设计是建筑创新的结果,好的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建筑师注重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六期四区高层住宅楼整项设计及施工,正因为有了以上4要素,整个工程项目尚未完成,就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部分单元都已认购,为开发商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4.3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讲求以人为本,将平面布置的艺术性和使用性完美结合,在考虑各空间的同时也考虑相互间的联系。平面设计方正,尽量减少斜向、转角空间,客厅、餐厅、卧室相互独立,可不干扰。单元设计每栋设三房一厅、二房一厅、一房一厅等平面组合。户型面积从40㎡到120㎡左右,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空间分布合理,动静空间既分开又能有机融合,采用节能灯具,每个房间都能做到自然通风采光。每户客厅均带有一个观景阳台,客厅设有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可一览户外景色。卧室采用飘窗台,部分采用转角飘窗。大单元厨房部分附设服务阳台,在阳台中考虑洗衣机位置及晾衣设施,使居室环境更为洁净和舒适。餐厅与客厅连接,在细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家用电器的位置,特别是空调位置,既要方便安装,又不影响建筑立面效果。

4.4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地块地形特征,做到人车分流。朝南商铺设计了宽敞舒适的临街骑楼,将各种商业人流引入室内。北面为商住楼入口,地下停车场两个出入口分别设于西北端及东北端。为符合消防要求,在首层平面中,设置4.5m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贯穿与规划路连接,用地四周均为道路所围合,形成环形车道。住宅每栋经大堂可进入各层,每栋住宅设3部电梯,其中一部兼消防电梯,另设一部剪刀式疏散楼梯。梯间能直接采光通风,每栋有两个安全疏散口。

4.5立面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力求外观新颖,线条简洁大方。主题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灵活地加入橙色和黄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墙颜色和谐。因主体建筑的体量比较大和零乱,为做到统一,可以利用阳台、玻璃窗等装饰空调位置等重复韵律,使整体尺度、比例、色彩协调统一,令建筑更有线条美及体态美。

5.结束语

高层住宅的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建筑设计要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达到合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要有较好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平面、立体造型及交通设计,为消费者及住户创造出舒适、满意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易旭.住宅建筑的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大科技,2012(1).

[2] 高长军.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安全性;要求;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建筑设计分析

建筑环境意识是一门学问,对它的研究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整体的、立体化的研究,充分展示建筑的艺术感。就当前我国所建成的建筑物来看,建筑物的艺术感已经有所体现。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砂石、混凝土、木材等物质产品的堆积,而是具有时空性、艺术性、时代性、技术性等属性的建筑设计成果。在现代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受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发生转变。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自然、生态、节能

我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致使环境污染现象频繁出现。因此,近几年我国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主题,倡导国民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在此背景下,建筑领域中提出“生态建筑”以自然、生态、节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展开各种具有消耗能量少、环境污染程度低。健康舒适的现代建筑设计。

2.情感化、人文化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建筑行业,应当以情感化、人文化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有效的掌握当下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情。以此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充分的体现建筑设计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3.特色化、整体化

在当下这个时代中,新建筑要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充分体现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够使新建筑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要想体现新建筑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当以特色化、整体化为理念进行展开具体的设计,充分的利用建筑材料,色彩、工艺、绘画等手段,实现现代建筑的区域文化特色。

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

现代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当下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社会中建筑行业发展。然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使高质量的现代建筑伫立在中国大地上。为此,依据现代建筑设计应当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

(1)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建筑结构是整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牢固性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现代建筑设计能否充分展现出来。因此,为了充分体现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要求是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

(2)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近些年我国频繁出现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为了实现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所建设的建筑物能够长期安全应用,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3)选择用最佳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选用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也就是说,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安全的现代建筑应当选用最佳的、最适合的施工技术。因此,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的要求时是择最佳的施工技术。

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建议

依照现代建筑理念所设计的现代建筑应当具有人文化、特色化、情感化、自然化、节能等特点。为了建设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现代建筑设计所提出的建筑工程安全性要求展开。本文笔者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政策监督力度及宏观调控力度

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方案展开的建筑工程比较复杂,需要合理的规范的进行建设,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现代建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用性,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借助我国政府的力量。建议我国政府优化和完善与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的政策,并加强监督力度,对建筑工程建设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促使建筑工程建设正规的、标准的、合理的进行。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建筑行业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促使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建筑企业应当进行正确的价值衡量,深化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建筑企业在现代化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依据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合理的、规范的建筑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建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安全性难以得到良好的保证。一些建筑企业为了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进行现代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忽视建筑安全性,致使现代建筑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为了杜绝此种情况发生,建筑企业应当进行正确价值衡量,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依据现代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建设出高质量的现代建筑,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树立企业形象,对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当深化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间接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将现代建筑设计从图纸上搬到中国大地上。

3.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的选择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依照现代建筑设计所开展的建筑工程。现代建筑设计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多,如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不适合,将会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影响现代建筑的使用性。笔者建议在按照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慎重选择施工技术,保证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是最适合的,通过施工技术规范的施工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标准。所以,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是实现现代建筑设计完美体现在建筑物上的有效措施之一。

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建筑行业要想不断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及人们的居住需求,确定新的建筑理念,进行现代建筑设计,建设出现代建筑物,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由于现代建筑设计涉及的方面较广,按照此方案进行具体的建筑工程建设,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现代建筑能够长期安全、坚固的使用。笔者在文中依照现代建筑设计,分析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建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青.对现代建筑设计新思维的见解[J].广东科技,2009(14).

[2]段炼,薛燕.构筑文化:适应性·逻辑性的表现——从传统构筑解析到现代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3]张莹莹,李少华.浅议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

[4]王泗军,翟海洋.结构设计中几个常见问题[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疏散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速崛起,不仅促使经济迅猛发展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土地资源浪费。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其楼层高,居民数量多,出现意外时疏散难度较大,所以防火措施和疏散通道的科学化设计是建筑工程尤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预防火灾现状和相应处理措施,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鉴本文以下内容设计出更好的建筑火灾预防措施,使人民财产和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筑火灾现状

2.1、建筑使用功能多以至火灾起因多

现代很多的高层建筑是综合性使用大楼,多功能用途就会出现很多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像是计算机组、照明灯、电梯、微波炉、电视等等构成密密麻麻的配电线路和数据通信系统,如果有一处出现火花或是线路老化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会非常快,而且现代的建筑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很容易产生火灾。

2.2、防火的设备不够完善

现代高层建筑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在消防设施方面,有些高层建筑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高层如果发生火灾,主要依赖室内消防给水设施,但是由于消防设施的限制,如果遇到大面积的火灾,给水量会不够用,如果室内消防水泵遇到故障,还要靠消防车进行灭火,这就延误了扑救的最佳时间,造成经济和人身健康的危害。

2.3、火灾蔓延途径多,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楼层多,人员居住紧密,如果发生火灾,火势和烟雾会顺势向上蔓延,进行人员疏散主要是靠疏散楼道,但是由于人员密集,会给疏散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仅疏散速度慢,也会出现人员紧张拥堵人踩人的现象,造成很多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一般的高层内部设置的电梯、楼梯井、电线电缆、垃圾井等,假如这些设施没有附加水平或垂直方向隔断措施,烟雾一旦进入,就会产生大片的烟囱效应,火势会急速的蔓延扩散开来而难以扑救。

三、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应用

3.1、防火疏散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筑设计中防火疏散设计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多元的,下文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一是火灾危险性大小,火灾危险性的大小一般是按照建筑本身的功能用途来确定的,因此在防火疏散设计中考虑火灾危险性大小也是符合建筑实际和要求的;二是对于规范要遵守,还要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因为规范是长时间经验的总结,对于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但是规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一些建筑中就不能适用,这就需要灵活掌握;三是建筑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关乎疏散的设计,包括疏散的宽度和距离都是取决于耐火极限的,计算好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可以解决好有关的疏散问题,同时加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灾扑灭,对设计遇到的关于消防上的难题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四是在设计上要坚持防火与灭火结合的原则,对建筑进行防火疏散的设计本就为了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是降低损害,因此首先要做好防火的设计,对所有火灾隐患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也要加强灭火的设计安排,避免火灾发生后无法进行疏散和扑救。

3.2、控制火灾蔓延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大型的商用建筑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火分取划分上都存在较大的隐患,同时由于商用中各类装修繁杂,都有可能导致火灾的迅速蔓延。对此尤其是针对大型商用建筑,一定要做好火灾蔓延的控制设计,首先是要在设计中强调安装自动灭火系统,同时对于安装后的系统还要做好维护,确保随时能够启用。

3.3、进行合理的防火分区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中防火与疏散设计的关键还包括在建筑内部设置防火分区,这样的分区设计主要是为了将某一区位的起火限定在该区域,避免火势的迅速蔓延,降低整个建筑物遭受轰燃的可能,分区设计也能够为扑救工作和人员疏散提供时间,是降低火灾损失的有效措施。但是防火分区的设计在商用建筑中却较难实现,因为在功能上商用建筑要体现最大的空间设计就必须依靠大空间来实现,对此可以在商用建筑设计中尽量合理的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3.4、科学设计安全出口

设计安全出口主要是为了在发生火灾时提供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计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现代建筑中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中楼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说,楼梯的布置应当结合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同时在楼梯位置明显标识出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设计与疏散通道是紧密结合的,但是在有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了疏散通道却忽视了安全出口,这也是不利于火灾逃生的。

3.5、疏散通道和避难层的设计

在设计疏散通道时要尽量做到平缓、简单、易行,包括细节上不要有门槛、阶梯、管道等障碍物,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内的人员集中程度设计好宽度,一般来说在疏散通道上一般不能安置窗口,如确需窗口的也要设计为小面积开窗,不能设外开窗,影响疏散通道。除了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防火与疏散的设计,还要加强公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从孩子抓起,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各界都要普及防灾救火的知识,逐步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提高消防自救意识的社会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地质的原因,使得日本受到地震、台风的常年影响,同时,日本也是一个火灾多发的国家,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的居民,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是非常强的。每年的九月一号是日本防灾训练日,社会各界的人员都要参加,通过现场模拟防灾演练,普及防灾知识,身临其境场景中,增强人们对于灾难的感性认知,通过训练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可以做到临危不惧,从容淡定。例如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房屋在进行剧烈的摇晃,东西开始摔在地上,烟雾缭绕的走廊里,一手用毛巾捂住口鼻,一边按疏散通道,有条不紊的进行前进,整栋大楼上千名人员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全部疏散完毕。通过这样经常性的演练与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取得了很不错的社会效果,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反复的研究探索,才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本国国情发展需求的防火疏散设计,可以通过普及防火疏散知识,提高国民防灾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避免火灾发生或是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

五、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与疏散要求的方法和设计是关乎建筑安全与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做好防火与疏散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设计人员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做到有效的预防和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的疏散,要全面考虑防火疏散的要素要求,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为预防火灾和火灾发生后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国志.时空特质:建筑设计的内省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

[2] 马文林.环境保护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推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5)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趋势;国际设计新潮流;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绿色环保宜居

引导语:

在我国的建筑界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把绿色设计当成了绿化设计,有的甚至把建筑物的立体绿化、层顶花园等当成了绿色设计,殊不知绿色设计的概念远非简单的绿化可比。绿色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要把建筑设计成与自然融为一体,要使得建筑对自然完全没有副作用,建筑对自然完全没有任何伤害。而且建筑不仅能够利用自然,建筑也能有益于自然。建筑不仅不能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还要对促进自然的生态平衡作出贡献。这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建筑,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这样的建筑才是融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建筑。绿色设计与过去的单纯的节能与环保在某些方面有某种的相似性与一致性,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节能环保。我国的传统建筑对自然的排放极大,既要向自然排放数量巨大的垃圾,又要向自然索要掩埋这些数量巨大的垃圾的场地,对自然的伤害与影响极为严重。而绿色建筑则以尽量减轻因建筑而引起的自然的负担为务,既要节约能源,又要节约有限的各种资源;既要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宜居空间,又要使得人类能够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地贴近自然;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事实上,要做到这些真的非常难,因为绿色设计远不仅仅需要设计师们的建筑知识,还需要设计师们的自然常识、环境知识以及关爱人类关爱自然的博大的胸襟与宽广的胸怀。在节约能源方面,绿色建筑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还要注意建筑自身的夏季通透凉爽、冬季保暖舒适的特点,做到既要利用自然,又要有益于自然。建筑物的生活废水可以经过过滤形成灌溉自然的水源,使得建筑物周围的景观能够二十四小时处于人类的滋养之中。建筑物在夏季可以采用最节省能源的风冷系统使得建筑物温度形成与自然一体的宜居性,而到了冬季可以使用地热与生活垃圾的发酵产生的热量为建筑物发电供暖,这样就既解决了垃圾的超量排放问题又节约了极其破坏自然的二次能源。绿色设计中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既要对人完全无害还要对自然完全无害。绿色设计的两条设计主线一条是对人为本,另一条则是充分利用、全力保护与关爱自然。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1、确保人的健康

绿色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为人本,设计师必须在绿色设计中倾注其对于人文的最为深情的关爱。绿色设计对于人类的关爱绝不仅仅是目前某些在售的所谓的标榜着绿色建筑所着力宣传的使用绿色建材,其实绿色设计的理念远不止于此。真正的绿色设计还包括了室内的空气流通、室内的温度环境、室外的噪音的隔离、室外的电磁辐射的降低等等。设计中尽可能地采用低毒或无毒材料,如墙和吊顶使用无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无甲醛或者含量降到最少,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装修地面等;选择材料、建筑系统和机械系统时尽量减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织物等潜在的对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组织自然通风,设置进风口和必需的出风口,引风入室。改善室内热环境,包括温度、湿度、辐射温度和气流等,提高人体舒适性。提高水质量,有条件的可以选用直饮水。

2、合理利用资源

(1)清洁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可将强太阳能的利用,如设计并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电能和热能。此外,风能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更的一种清洁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外,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将风能转化为建筑内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加大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和物质投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这是绿色建筑体系最重要的内在机制。可将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建筑材料。

(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建筑中加大木材、废纸/纤维保温材料等可再生材料的利用,不仅较少建筑的投资,还可减轻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降低环境负荷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使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固体、污水与气体等污染物带来最小的环境负荷。

(1)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

(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在建筑的造型设计、材料选用和工艺设计都应便于施工,减少施工的能耗和降低其带来的环境负荷。

4、使建筑长寿多适

(1)选用耐久性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2)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5、满足经济合适性原则

人们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事实上,绿色建筑由于能源、资源的节约会大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其自适应性设计也会显着降低后期的哦维护和改造费用,并降低环境成本,其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二、绿色建筑设计趋势

未来的优质建筑应该是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建筑。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尤其是目前建筑逐步向高消耗、高污染型发展模式向生态型模式转变,而绿色建筑则是该转变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表达出的是一种共识,即人类的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也不应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其包括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两个基本要求。建筑物的循环再利用在资源紧张的21 世纪,成为一个较有潜力的课题。这使一些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 开始从另一个绿色角度考虑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工利用, 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 为房地产企业在满足市场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降低相关的建筑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基础。在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上充分挖掘,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健康、舒适、温馨而又节能的工作环境,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当前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向。而新世纪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缓和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陈宇峰. 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设科技, 2008,(03) .

[2]郑辑宏.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J]. 广东建材, 2008,(10) .

[3]李家克. 建筑节能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7) .

[4]田淑芬. 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 建筑经济, 2005,(12) .

[5]徐新光. 绿色建筑中的建筑节能[J]. 山西建筑, 2009,(23) .

篇5

【关键词】智能;办公;建筑;设计研究

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智能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需求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智能工厂、智能学校、智能图书馆和智能机场等,其在设计上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目前应用最多的智能办公建筑设计,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和分析智能办公建筑设计,为其他类型的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启迪和帮助。

1.智能办公建筑的发展背景

智能办公建筑的形成除了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因素,智能建筑本身的一些独有特点也加速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现代办公方式不仅需要智能办公建筑,还须适应智能化的趋势。

信息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办公中凸显,促进建筑智能化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购物中心,信息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通过调整的人数、物流、方向、速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降低人类的劳动,并释放的最大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沟通越顺利,效率越高。因此,现代办公比任何其他行业更加追求信息流通的效率。

2.计算机应用对智能办公建筑的影响

办公环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科学和技术、管理和环境是分不开的。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的共同战略,不在乎空间形式和空间规模,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环境。以下几个方面都对办公建筑的设计从功能到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工作和生活的发展空间,创新的环境形式。为适合个人或小公司使用,将空闲办公室和仓库,转化为工作和生活类型的公寓。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使工作和生活环境双向互动。公司管理权下放,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扫描和打印机展开工作。办公空间布局应注重私密和开放,变化的使用者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和建筑空间应更加的灵活。

3.智能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它已经把设计理念带来了的新发展,也将从本质或更深层次上对建筑物的创造性思维,审美和建筑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建筑师,我们不只关注设备、系统和线路等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还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构建建筑本身的智能化、建筑与智能化的适应性,智能大楼的环境影响及控制等层面的问题,寻找对建筑设计共性。

3.1智能办公建筑的核体空间

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和管道设备在一起,并发挥重要作用,决定着高层建筑的构成模式。

3.1.1核体的布局形式

通过核心筒和办公空间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平面形式,每个形式的特征如下:在设计中,选择哪一种核身体布局,也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取决于具体情况。智能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其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中继装置等,每一层都必须设置上面的三个地方才合理的。许多建筑设计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的需求经常变化,将“核”的多元化,分配多处设备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结构抗震、避难疏散及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

3.1.2智能办公大楼核体空间的大小

在实际工程中,在满足消防安全检查、运输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核体的规模应尽量缩小,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提高平面利用率。在智能建筑中,核规模将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技术在空间智能布线区域需要的面积更大。

3.2中庭空间

智能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关闭或或开放的中庭,内部空间设计手法可以提供良好的休息空间,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反映了建筑风格和空间变化,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并利用中庭节能。

3.3办公等使用空间布局

3.3.1决策空间

其空间区域、照度、家具和办公设施等建筑标准应该是非常高的,所以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工作环境和辅助决策支持工具。

3.3.2会议空间

添加现代的通讯手段和办公室使用长途通信网络,可以进行语音和视频会议。设定在安静的地方、减少回声,根据需要容纳的设备和人员来决定面积大小和形状、会议人员均在摄像区域内,可以看到图片和影像。会议坐席背面的墙面不得开窗或有强烈的光线,空间形状和装饰可以使用防止回声、隔音、吸音装饰材料。

3.3.3接待休息空间

布置在靠外窗周边区,放置谈话桌,内部设小会谈桌椅供员工交流。

3.3.4办公空间

建筑布局合理,良好的照明设计,满足安全、健康、温暖和方便等条件,配备先进的信息环境及自动化的办公条件。以上只是几个代表性的布局形式,实际项目的安排是不同的。紧凑是彼此为了节省办公空间,便于办公区内环境设备的集中和配管布线;合理的空间来分隔是为了减少干扰。

4.智能办公建筑的专用空间设计

智能办公建筑的设计中,存在与智能布线相关,特殊功能要求的内容,相应的建筑空间设计也有其独特的需求,被称为智能建筑界面环境要求,建筑设计师应当有一定的了解。

4.1监控室

监控室内主要设置各种各样的监视和控制设备,如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电梯操作监督工作的设备,电源控制的现代化设备。监控室环境要求较高,通常在房间内进行防火分隔,室内照度应该充足,尽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屏幕上产生眩光的现象,对温度和湿度也需进行控制。

4.2电信间

电信间是电缆在垂直方向及干线和水平通道在水平方向的连接点,其中包括有源语音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终端区和交叉连接。建筑师应理解当前弱电竖井不仅仅是走线缆桥架,它是楼层设置间。电信间的位置通常是在每一层的中部,距建筑物的外边缘的距离应适宜,以方便电缆的进线与出线。

4.3电话程控室

由于智能办公大楼通信需求的增大,对电话、传真等使用较多,智能办公大楼须独立设置电话程控室。房间的大小应取决于办公建筑内电话数量的多少,并应该留有发展的空间。为了缩短线路距离和减少信号衰减,电话程控室应该位于五层以下。

4.4智能化布线方式及对建筑层高的影响

智能布线是智能建筑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智能办公建筑的“神经系统”,它不仅与自动化工作站密切联系,和室内家具和装饰也联系紧密,同时也与建筑物的层高、总高及建筑结构主体相关。

5.结语

本文分析了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背景,进一步探索智能办公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通过分析计算机在智能办公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已经清楚一些特殊要求的智能系统技术、空间布局和技术处理,以更好地对智能办建筑进行设计。 [科]

【参考文献】

[1]吕超,张晶晶.办公建筑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06(05).

[2]毛荣华.社会背景因素下的现代行政办公建筑空间类型转换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

[3]黄杰.高层办公建筑形式设计中的优势和基本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2(15).

篇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unceasing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onstantly reinforc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ant mat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ushers the peak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fully shows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both for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is the discipline of studying the building and its environment, is the leading specialty in engineering design,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for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pace layout, image display, function setting, structure form.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from project establishment to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design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the local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 绿色智能建筑;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

Key words: green intelligent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speci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91-03

1 研究背景

1.1 绿色建筑:2006年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并将我国绿色建筑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2012年5月6日,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我国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绿色建筑要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实现保护环境目的。

1.2 智能建筑:20世纪80年代,人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数字化技术快速成熟,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智能建筑应运而生。目前“数字化城市”已在很多城市进行了实践,有人甚至提出了、“数字化地球”。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化建筑在1981年产生于美国,我国第一座智能建筑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据预测,本世纪将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化建筑在中国建成。

1.3 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都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也是人类智慧、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产物,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类更高理想的必然趋势。承载着高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给人类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环境的关键是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与设计,既要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又不破环自然环境,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才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融合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建筑称为“绿色智能建筑”。

2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2.1 区位要求:绿色智能化建筑要求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同时满足建筑良好的物理环境。

2.2 规模要求:绿色智能化建设有很强的针对性,各个行业要求不同,但应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一般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才会更好的体现经济、适用原则,更能够发挥社会效益。

2.3 投资要求:比正常的建筑投资增加10%-15%,但可以通过低能耗建筑运行费用的降低进行弥补,合理周期应该在5年左右。

3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3.1 建筑方案 ①宜采用框架、框剪、钢结构形式,以开敞空间为主,大开间利于各功能区的灵活布局,远程会议室要有吸音设施。②有良好的视觉环境,形体简洁美观,立面色彩宜人,内部空间舒适,尺度合理。③为综合布线及功能用房留有足够的空间,如配线间、设备间、强弱电竖井和管道敷设空间等。④有一定的层高,保证屋内净高不小于2.6米,走廊净高不小于2.3米。⑤采用屋顶绿化,合理安排太阳能位置。

3.2 建筑护结构

3.2.1 护结构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如果节能目标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应在设计时计算节能效率,应控制体型系数及窗墙面积比达到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不宜在北向、西向设置大面积玻璃窗。

3.2.2 外墙外保温、隔热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应选用外墙外保温或夹心复合保温体系,可在外墙表面使用热反射性涂料。②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应设置保温层。

3.2.3 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宜选用以下做法:①公建平屋面宜选用倒置式屋面做法,宜选用浅色屋顶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②住宅屋面宜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面宜设置阁楼层,平屋面宜设置架空层。③宜采用屋顶绿化及其他屋面遮阳措施。

3.2.4 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层,首层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悬挑部位房间的底板应考虑设置保温层。

3.2.5 在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措施提高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①外窗的气密性应达到《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监测方式》GB/7106规定的4级要求,幕墙的气密性应达到GB/T7106中规定的气密性标准的3级要求。②外窗的开启方式及施工做法应保证建筑的气密性。③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宜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添以惰性气体等技术。④可采用在玻璃窗外侧刷透明隔热涂料或粘贴透明反射膜等措施。

3.2.6 应采用阻断热桥、避免结露的措施。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热桥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采用保温材料处理,铝合金窗和幕墙应选用断桥隔热型材。

3.3 建筑室内环境

3.3.1 建筑遮阳 ①在进行遮阳设计时,宜发挥利用玻璃材料的遮阳性能,建筑的西向和南向的外窗及玻璃幕墙、玻璃采光顶应采用外遮阳措施,优先采用可调节式外遮阳。②设置遮阳措施的同时应满足有日照要求的房间的日照标准。③结合景观设计,在建筑的西向与南向种植高大乔木以及各种墙面绿化宜采用绿化措施,利用植物进行遮阳。

3.3.2 日照与采光 ①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时,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住宅建筑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中日照标准的要求。②建筑设计时,应依照《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的要求,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较小时,应进行该房间的采光系数计算。③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如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导光管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室内。④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如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通风,地下室设置导光管(井)自然采光(通风)。

3.3.3 通风换气 ①建筑群体布局时,宜使各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夏季主导风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②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当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不高于28℃时,宜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要求,在夏季高温时,应避免热风大量侵入室内。③窗户开启面积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及相关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④开窗位置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3.3.4 隔声与降噪 ①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建筑如果离城市主干道较近,应加强墙体、窗户的隔声性能,可使用阳台板、广告牌阻隔交通噪声。②建筑平面布局时应避免高噪声敏感的房间相邻,条件允许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③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通风)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隔震、消声措施,选用低噪声灯具。④民用建筑主要用房的室内背景噪声应符合GBJ118-88中室内允许的噪声级要求,未在GBJ118-88规范中明确的建筑类型,应按照该建筑类型的相关规范执行。⑤墙体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的规范要求,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中的要求,可采取浮筑楼板、弹性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撞击声隔声性能。⑥住宅(包括宿舍)、学校、医院、旅馆的门厅和走廊的墙面和顶棚宜采用有吸声材料,大型建筑(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的室内设计时,应采用吸声顶棚降低人为噪声,在容积大于400m3且流动人员人均占地面积小于20m2的室内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不小于顶棚总面积的75%。

3.3.5 室内空气质量 ①所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报告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②人员密集和人员密度变化较大区域宜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能够检测进、排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宜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关联,实现自动通风调节,并对室内主要功能区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污染物浓度超标应实时报警。③复印间、试验室等污染房间应设置单独的排风装置。④公共建筑应设置带有独立通风系统的单独的吸烟室。⑤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综合污染物含量计算,避免过度装修,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等胶水等不合格产品,不应使用添加甲醛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

3.4 无障碍设计 ①建筑设计时,各部位的设计均应符合《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为行动能力低下的居民提供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可能。②新建的住宅建筑宜全部按照无障碍的模式设计建造。以较低代价和较多方便应对随机事件的发生。③在人员密集的体育建筑、观演建筑等公共场所,应重视陪伴席位数(车位)与无障碍席位(车位)数比例。④无障碍设施及通道附近应设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牌。⑤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应一次建设到位,不得二次设计、二次施工。

3.5 建筑节材 ①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不宜设置大量纯装饰性构件。②在选择建筑材料时,立足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虑,终期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低依赖。结构、墙体、门窗等建筑材料宜使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商业建筑考虑到室内分隔的灵活性,宜使用轻质可重复利用的灵活隔断。③根据当地的实际产能和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选用利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并保证其符合使用性能安全、环保等相关要求,如:海泥砖、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麦秸秆等制作的装饰材料,废纸等为原料制成的保温材料,废弃塑料制作的设备管材。④部品化生产始终应是生态城市的重要产业和建设方式。增加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减少现场作业,并应:更多地采用工业化装配体系,更多地采用干式施工方法,砌筑、抹面砂浆应选用商品预拌砂浆,建筑用的现浇混凝土应选用预拌商品混凝土。⑤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建筑材料应优先使用300km以内的地方材料。无论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分部构建均优先选用地方材料,核算300km、500km以内建筑材料占建筑总用量的重量比,建筑采用木结构或大规模(计重占30%)使用木材进行装修时,应提供有效的采伐相关证明或法定的代偿措施。⑥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赖国庭,吴成东.《智能建筑的未来》,中国工控网,2011-11-24.

[2]卢求.欧洲生态智能办公建筑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05,(06).

篇7

【关键词】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原则;要求

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需要将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并且在建筑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要坚持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坚持遵循自然法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从而满足现代人群居住的需要。以下就建筑室内主要工程装饰设计及其要求进行探讨。

一、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的原则分析

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原则:(1)可行性原则。建筑设计是要通过施工而把设计变成现实。因此在进行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时,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努力做到施工方便,并且易于操作。(2)功能性原则。建筑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和保证使用的要求,确保实用的功能性。要在确保主体结构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立面和室内空间等进行b饰。(3)安全性原则。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管是墙面、地面或者顶棚,其构造都要求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确保符合各项设计要求,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的节点,必须做到可靠安全。(4)经济性原则。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性质不同和及用途,来确定设计的标准,不能盲目提高标准,单纯追求艺术效果,造成资金浪费,也不能片面降低标准而影响效果,重要的是在同样造价下,通过巧妙地构造设计,达到良好的实用与艺术效果,不能因为造价影响到设计的效果,也不能因为过分追求设计效果而超出造价预算。

二、建筑室内主要工程的装饰设计分析

1.室内顶棚工程装饰设计分析。顶棚是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可以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由于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所以在顶棚设计时,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和艺术感,同时,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了安全。

2.室内墙面工程装饰设计分析。建筑室内工程视觉范围内的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同时,墙面在室内空间中的面积较大,地位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室内空间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室内楼地面工程装饰设计分析。建筑室内楼地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非常重要,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要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地面图案设计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和聚精会神的效果,在进行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和施工的便利,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功能的需要。

三、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的要求

建筑室内工程装饰设计的要求表现为:(1)装饰材料的要求。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3)光影要求。大家都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喜欢把阳光自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4)空间要求。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时,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5)陈设要求。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其造型应当具有陈设的特征,大多数都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其功能和形式应当统一而有所变化,从而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6)绿化要求。建筑室内设计中的绿化已经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7)安全管理要求。第一、消防安全意识要求。建筑室内装饰需要逐级落实好安全责任,对装饰中的设计布局、施工、竣工和验收等环节实行监督义务,从而使整个装饰行业的消防技术水平和消防意识提高。第二、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要求。室内装饰时,作业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及现场,分析项目特点及地理位置,分析危险源,做好预控:如:共享空间需考虑脚手架搭设的安全问题,施工人员登高作业的安全防护;临时用电设置规范性、焊接作业的安全;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问题等;施工方应根据此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确人员职责;设置专职安全员,并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现代室内装饰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其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宋丽娜等.简约设计风格在建筑室内装饰中的应用[J].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03)

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要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求方法,才能够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此,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确保结构构件具有必要的性能

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刚度和延性等性能。结构构件需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底层柱、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对于可能会造成构件相对薄弱的部位,需要采取从事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则最好不作为主要的耗能构件。

(二)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需要有多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合而成,并且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剪结构就是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者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的。由于在一次地震之后将会伴随着多次余震的出现,如果在结构设计时只有一道防线,那么在建筑遭到第一次破坏之后再遭余震,就会因为损伤积累导致建筑物坍塌。抗震结构体系应该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和外部冗余度,在设计中需要有意识的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这样能够使结构吸收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从而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恰当的处理建筑结构的构件强弱关系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处理好构件的强弱关系,在统一楼层内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之后,其他抗侧力构件则仍然处于弹性阶段,这样能够使得有效屈服保持较长的阶段,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抗震设计中一部分结构的设计超强,那么就会导致结构的其他部位出现相对薄弱的现象,所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处理结构的强弱关系,对于不合理的加强的作法或者是在施工中以大代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这些做法都需要尽量的避免。

二、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当前地震的发生虽然可以预测,但是还是会给建筑物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坏,地震发生的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就使得整个建筑结构发生改变,严重的话会直接导致整个建筑物倒塌。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对房屋建筑的损坏,我们必须选择好施工场地。

(1)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比较复杂,最佳的施工场地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这样能够减少地震时的沉降度,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而减少建筑物的坍塌情况。

(2)有些地区的地形本身就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例如,河流、山川附近、地形不均匀地区等等,如果在这样的土地上建设建筑物,一旦发生地震,就会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在选择施工场地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这些地区,如果不能避开,就必须做好抗震措施。

(3)有些危险地区能够直接主观判断出来,例如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区,建筑物一定不能在这些地区建设,如果把房屋建筑在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引发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建筑场地土地的性能也和建筑物的抗震性有直接关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显示,土质越坚硬,抗震性能就越好。

(二)地基和基础设计

(1)为了全面的加强房屋建筑整体的刚性,增强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同一个建筑单元不能够建设在不同性质的地基上,也不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要么就全部采用天然地基的方式,要么就全部采用桩基方式,不能一半采用天然地基,一半采用桩基。

(2)房屋建筑物的基础的埋置要有一定的深度,埋置过浅就会使建筑物的嵌固作用减小,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幅增大,极易发生震害。所以,在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埋置时,要尽可能的增加埋置的深度,同时做好基槽的回填和夯实工作,使回填土与基础的侧面发生紧密的接触,更好地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3)基础和上部建筑构成了房屋建筑的整体,为了加强两部分建筑之间的整体性,基础在室外的地坪下不宜做内外交圈的基础圈梁。同时为了使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就要把上部结构的构造柱钢筋插入到基础的圈梁中。当地基的土质刚度不强时,还应该在基底的底部布置圈梁。

(三)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1)房屋的高度和宽度。不论是房屋建筑的高度还是宽度都不能够单独影响抗震性能,而是高宽比。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高宽比成反比,也就是说,建筑物的高宽比越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不好,受到地震损害的程度就越高。此外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坏的程度还和层高有关系,层数越高,损害程度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程度,对建筑物实行限高政策。此外,在抗震性能设计的时候,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高度和宽度。

(2)房屋建筑的结构体系。在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尽量的使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的均匀,而且使建筑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呈现规则的感觉。如果平面设计的过于复杂,就会使质量和刚度分布的不均匀,在发生地震时,就会使建筑物发生严重的扭转现象,加重地震对房屋的破坏。另一个影响抗震效果的因素就是结构的整体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扭转,而且如果采用的是错落的立面,也会由于高度过高而产生“鞭稍效应”。

(3)纵横墙的分布。在房屋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就是墙体,墙体在地震中很容易产生裂缝甚至是倒塌,所以要对纵横墙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对房屋进行设计时,要使横墙和纵墙分布均匀,共同承担房屋的重量。通常来说,墙体的刚度决定建筑物的刚度,如果房屋建筑中承重墙比较少,就会使得墙体之间的空间变大,建筑物的刚度就很小,抗震能力就会弱。所以应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来确定好房屋建筑的墙体,保证建筑物的刚度。

(4)建筑悬挑梁梁高度选用。有一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经常对梁饶度计算这一环节进行忽略,在对建筑物进行正常使用这一状态下,梁高的选用往往都比较小,这也就造成了建筑物梁截面受压区应力过高,梁截面受压区也就产生了非线性的徐变 。如果我们进一步发展挑梁变形,梁支座的截面上部的受拉区也就经常会出现一些竖向裂缝,这些竖向裂缝的跨度也就比较大。受到了支座附近剪弯作用影响,竖向裂缝也就不断的向下延伸,进而成为了斜裂缝,这时,建筑物的梁也就已经接近了毁坏的程度,建筑物裂缝在梁支座位置的斜向延伸,那些靠近上部的缝宽度也就越大。

(四)墙体和屋顶的抗震设计要求

房屋建筑的质量越轻,其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也就越小,结构的稳定性也就越强,房屋的安全性也就越高。所以为了减轻房屋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就要把结构的各部分做得轻一些。房屋建筑的上部建筑主要是墙体和屋盖。

(1)要使房屋建筑结构的围护结构变轻,就要使房屋的墙体变轻。如果墙体的重量过大,其抗震性能就会变得很弱,发生地震时,就会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应该控制墙体重量材料的特性。

(2)在屋盖的设计中,屋盖要尽可能用材质比较轻的材料,并且尽量不要在屋顶增加沉重的附属物,那样不仅增加了屋盖的重量,还增加了房屋的高度,加大了房屋建筑的高宽比,影响房屋的抗震性能。如果是必须建造的,也要尽量做得矮些、牢固些,或者是用重量较轻的材料。

(五)砌体结构中的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

圈梁对于减轻震害有着极大的作用,无论是地基中的圈梁还是墙体中的圈梁。圈梁能够使墙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有效的增强房屋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固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墙体裂缝的产生,同时还能够阻止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使结构遭到破坏。构造柱的设置也对房屋建筑的抗震有很大的作用,构造柱的设置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同时能够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使结构在较小外力的作用下只是发生变形,而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在房屋建筑的特性保持不变的同时,构造柱的数量要根据《抗震规范》来进行设置,但是在墙体交叉的地方,都要设置构造柱,这样就会使墙体的材料从脆性向着延性发展。

结语

地震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严重安全隐患,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以往地震灾害中建筑的破坏原因和状态,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强化抗震设计,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因地震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卢建平.论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J].江西建材,2011,04:57-5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