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2 06:26: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记叙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写作;策略
近些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中记叙文写作的题目越来越多,这就进一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诸多写作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现在也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办法。因此,对于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通病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困境
1.选材陈旧,不新颖
大部分的学生在记叙文选材的过程中通常主要选取三个方面的素材,即:(1)同学之间的友情;(2)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情;(3)祖父、祖母或者外婆、外公的故事。例如,在以“不能没有你”为话题展开的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写某一天偶然衣服破了,才发现“不能没有你――妈妈”;又如以“我的挚友”为题的记叙文写作,大部分学生都会写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无私的安慰我,帮助我渡过难关之类的内容,这种作文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其本身的可读性就差。
2.线索模糊,不明确
大部分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叙述也比较完整,感情也比较真挚,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故事缺乏主线,不能将全文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显得很零碎,缺乏亮点。例如,在以“真情”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叙述三个有关真情的故事,分别描述父母、朋友和同学,结构也还算可以,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将这三个事件串联到一块,突出不了主题。
3.不明详略,入题慢
记叙文的写作通常要按照“两头小,中间大”的写作格式,即开头和结尾要适当地略写,而将中间的部分详细地描述。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对于内容的详略该如何布局知之甚少,将大量的篇幅用在开头的描述上,致使入题过慢。例如,在以“我的幸福生活”为题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开头会解释什么是幸福,而对于重要的“生活”部分则用很少的篇幅来描写,这样的布局极其不合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想到哪就写到哪。这种方式致使文章中该详写的没有详写,该略写的没有略写。
二、提高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
1.深度挖掘生活,多角度进行描述
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扩大其交际圈,丰富其生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亮点,从生活小事中窥探人生哲理。例如,在以“深夜里的母爱”为题的记叙文写作中描写母亲深夜为我剥橙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描写:“母亲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划破厚厚的橙皮,两只遍布了岁月枯痕的手缓缓撕开那橙黄的外衣,左手轻托着底部,右手慢慢地拽掉紧裹的白线,露出橙黄的橙肉。母亲脸上的笑意隐隐不退,眼中满漾的是爱的涟漪。‘剥好了,吃了早点睡。’暖橙色的一团递到我的手边,我心头一热,悄然接过。咬下一口橙肉,任凭甘甜的汁水溢满口中,随暖意流遍浑身血液,进驻心田”。
如果学生这样进行描述,可以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内心不自觉地感到母爱的伟大,很有感染力。
此外,为了使作文更加新颖,还可以通过“逆向解读”的方式来进行写作。通常我们会认为母鸡下蛋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件,但是如果写公鸡下蛋则会成为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逆向思维来解读作文。例如,在以“等待”为题的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抛弃学生通常写的等待放假、等待考试等老话题,可以选择一些和这些相悖的观点,如等待对手、等待死亡等话题。
2.学习线索写法,围绕中心定线索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依据不同的线索来展开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对其线索写法加以理解和掌握。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项链》是以“项链”作为全文的写作线索的,这种以物品充当文章线索的写法称为物线法;在《荷塘月色》一课中,全文以作者的哀愁、喜悦等情感的变化作为文章的线索,这种以情感为线索的写法称为情感线;《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这种以人物活动为文章线索的称为人物活动线。除此之外,还有以故事情节结构线、心理活动线等为文章线索的文章。此外,学生为了更好地确定话题,搞清楚文章线索,必须要学会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安排线索。线索归根到底是要为中心服务的,如果可以将文章的线索布置清楚,就能明确文章中心,理清全文的脉络。例如,有些学生在写以“我的幸福故事”为题的记叙文的时候将作文的题目定为“龙仔的幸福故事”,全文以作者的幸福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以各种让我幸福的事情为文章的线索,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主题明确,线索清楚,情感真挚,质朴动人。
3.合理安排布局,根据内容定详略
写作为了更加突出文章的层次感,必须要详略得当。所谓的详略得当就是要对文章的主要部分用大篇幅的笔墨来加以书写,而对于文章的次要部分可以用小篇幅来加以书写。只有这种方式的写作才可以使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线索明确。例如,在以“我的快乐生活”为主题的写作中,要将大的篇幅放在对“生活”的描写上,也即是要详写“生活”,而对于如何如何的快乐则只需要略写即可,如果花大量的篇幅写如何的快乐,则明显地偏离了写作的主题,不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此外,对于写作的全篇布局而言,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是否需要详写,例如,如果该部分内容是用来确定事物的深度的,则需要详细,而如果该部分的内容是用来确定事物的宽度的,则仅需要略写即可。
总之,高中生记叙文写作任重而道远。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指导学生开展写作。只有这样,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才可以不断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云.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及对策[J].语文教学,2011(20).
[2]杨剑.浅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J].中等教育研究论丛,2012(49).
从文体的角度看,以记叙文写作为突破口,不失为突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的关键。选择记叙文是因为记叙文是学生接触最早、训练最多、根基最稳、写法最活的文体。但由于记叙文易写难工,学生往往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老师也有“伤心总是难免的”之感触。因而,要想写好记叙文,必须重新审视典型态叙事的理念,努力克服类型化叙事症候。
一、典型态叙事理念
从小学起,语文教师就强调记叙文有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学生对上述记叙文的这些要素早已烂熟于心;另一方面,以发展的眼光衡量,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提升。看来,熟知所谓的要素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用写作实践来巩固和运用这些要素。对于高中生而言,写出来的记叙性文章应该是复杂一点的,这就涉及到如何熟练掌握并艺术地处理场景、人物、事件诸要素及其内在关联。
1.描摹典型场景
场景是记叙文的外衣。典型场景有两个必备的特征,一是能将宏观关照与细节描摹相结合,二是场景为叙事服务,为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作铺垫。在叙事性文章中,典型场景的价值不能独立显现。换句话说,没有与人物与事件毫无关联的场景。场景可以为人物性格塑造氛围和特殊背景,可以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铺垫、推波助澜,因而它是记叙文写作必不可少的辅料。
2.刻画典型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的血肉。对于人物而言,典型有两层意思,一是刻画人物要做到个性丰满,二是人物最好是圆形的,做到艺术的真实。个性丰满是指人物的个性品质要突出,限于篇幅,中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往往只能做到集中突出一个方面的个性品质。所谓圆形,是指人物个性品质不是贴标签式的假大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真实意味着性格的复杂,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3.塑造典型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的筋骨。判断所选取的事件是否典型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是否与刻画的主人公有直接关联,二是事件的思想和情感价值取向是否和主题直接关联。为了突出典型事件的功能和作用,记叙事件时还应注意有铺垫、有详略、有波澜。同时,记叙手法上应追求多变,灵活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使叙事灵动多变、摇曳生姿。只有典型事件才能更集中地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更应注重选择典型事件,做到短小精悍。
二、类型化叙事症候
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的记叙文都是“非典型”的,笔者称之为类型化叙事。类型化叙事颠覆了典型化叙事理念,进而使得中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淡化,“文体不限”的人性化要求被曲解,“四不像”的作品越来越泛滥。类型化叙事的基本症状有场景游离化、人物扁平化、事件纲目化。
1.场景游离化
场景游离化有三种倾向。一是泛诗化,借景抒情。有的同学在描绘场景时,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看上去很美,可借助场景的目的就是为了凭空抒情,而不是为主要人物营造活动的环境。二是非目的性,为了写景而写景。有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描写场景,只是习惯在文章开头或某一事件的开始前来一段无关痛痒的景物描写,甚至近乎白描,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写景来凑齐字数。三是空穴来风,与事件现场剥离。有的同学也知道要把场景描写融入到事件的描绘中,可是所描写的场景与事件现场不是正相关的,既起不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也达不到推动事件发展的功效,成了游离态的因子。
2.人物扁平化
人物扁平化有三种倾向。一是外貌脸谱化。有的同学知道描写人物离不开外貌描写,于是就专门去描写外貌,又流于模式和俗套,看上去就像京剧的几种脸谱,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心理。二是性格符号化。限于篇幅,千字左右的文章是很难把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具体入木三分的,于是有的同学为了面面俱到,试图立体刻画人物性格,结果是弄巧成拙,把人物性格符号化了。三是心理主观化。人物要紧贴事件去写,心理活动必不可少,心理活动本是人物的主观想法,但这种想法必须与人物的个性相吻合,具有“客观性”,少数同学在心理刻画时“以自己之心度人物之腹”,流于主观随意。
3.事件纲目化
事件纲目化有三种倾向。一是流水账,缺乏灵动。有的同学养成了顺叙的习惯,写一件事时,就把事情经过从头到尾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写多件事时,无主次详略,如流水般一一道来,直到写足字数为止。二是抒情化,感情泛滥。记叙文并不完全排斥抒情,适当的抒情可以升华主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的同学习惯在文章开头来一段抒情,甚至大量运用排比式语段,气势恢宏的抒情,难免会适得其反。三是模式化,落入俗套。由于缺乏生活的积淀,加之作文指导类图书的泛滥,中学生写作素材十分狭隘,套作化倾向十分严重。且不说高考严厉打击套作现象,单就写作能力培养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矫正策略
鉴于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类型化倾向愈来愈明显,探究针对性的矫正策略就成了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能力可以细分为五种:素材驾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结构协调能力、言语统摄能力、修改升格能力。具体到记叙文,这五种能力的提高还是要从生活体验的夯实,细节的打磨,场景、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达成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必须重视对新课的导入
新课导入,也称导言,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新内容开始时所说的一段话。其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协调师生的步骤。人们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导入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或忽略或省去这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此环节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不拘于某一种形式。
1、通过问题导入
这种导入法就是通过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追根究底的急切心理,在这一心理的驱驶下,主动思考探寻问题根源,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禁止近亲结婚”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我们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他们的爱情悲剧让读者唏嘘不已,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合适吗?问题提了出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于是无形中产生了“欲知”的愿望;收到了好的效果。
2、通过生活现象导入
这种导入法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现给学生,因为这些现象来自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学生感到亲切。例如在教学“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节内容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导入: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父母都是双眼皮,但他们生下的子女中却不一定都是双眼皮,学了这节内容后,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其中的答案了。又如在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用冰箱贮藏食物来引出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条件的内容。
3、通过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百听不厌,将教学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来呈现,将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生态平衡”内容时,可以通过“蛇与庄稼”的故事来导入。又如在教学“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内容时,可以通过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够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故事来导入,因为故事富有趣味性和感染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实,导言的使用方法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运用得当,就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科学是人们在研究生物的漫长年代里,积累了许多生物知识逐渐形成的科学。在众多的学科里,生物学无疑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学。因此,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要联系生产实际。将课本中的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内容时,可联系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来进行,使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密植,才能使最大限度地让阳光照射到植物,让植物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使农作物更加丰产。又如在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联系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排水防涝”来讲解。
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即将理论上的东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酵母菌内容时可以联系酿酒和制造面包来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有关知识。
再次要联系本地区实际,例如在教学“植物茎的结构”内容时,可联系本地区常见的木本植物橡胶树来举例说明,由于橡胶树是本地区常见的树木,学生对这种植物较为熟悉,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起来兴趣浓,注意力集中。
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地方较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挖掘、把握住教材中的联系点。
三、必须重视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一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能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布置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要做到精而有针对性,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例如在上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可以布置这样一道练习题:玉米的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那么玉米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A、20条B、5条C、10条D、10对。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否真正掌握,因为生物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或卵细胞。如果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点,就会选择正确答案C。如果学生选择C以外的答案,那就向我们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学生还未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纠正,直至学生理解并掌握。
四、必须重视设计教学结束语
教学结束语就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进行小结所说的话,即常说的课堂小结。结束语可以是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加深记忆。例如在学完了“细菌”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重点学习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用对比、推测的方法总结了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语文教学
记叙文的本质特征是故事性,它是通过叙述故事来实现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要写好记叙文,我们的学生都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自己当好学习和生活中的“故事大王”,让身边的平凡故事更好地展现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与感动。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离写出好文章不太远了。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现状
1.应付考试。
在初中写作实践教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到记叙文时,首先强调学生的文章必须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六要素。然后并逐一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指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这样默守陈规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灵感被局限在“六要素之格子”中,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2.写作训练目标缺乏序列。
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记叙文写作目标缺乏序列性的训练。而且作为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没有具体化,初中语文教科书以及写作参考资料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目标意识,难以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特殊性。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自编写作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很多老师尝试着自编写作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初中一年级的作文训练注重的是记叙文,那么作文教学就应该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专项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训练点,设计每个训练点的训练板块。这样设计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2.激l学生写作情感。
长期以来,记叙文教学总是忽视构成记叙文的"“形象”要素,只关注语言和思想,使学生从对语言的理解中得出一个干巴巴的结论。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还不够成熟,情感易简单化,所以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立意的训练。记叙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运用恰当的修辞和写作手法,把材料贯穿起来。文章的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文之大忌。课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丰富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料,如初中《济南的冬天》《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致,在写作课上教师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细细体味,学会运用,使学生笔下所表达的内容也能形象生动、准确。学生写熟悉的东西并不困难,因此在平时应培养学生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多看看,用心看,还要用心想。作文教学不能只见文,不见人。只见文,就会以文论高低,见到不顺眼的,就会埋怨、责备,甚至于不屑一顾,放置不管。见到人,就会有爱惜之心,就会有千方百计教好的智慧与责任。不断鼓励,不断加温,学生的心就热起来,对写作有了感情。对作文有了感情,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3.制“故事情节”,精巧设计。
说生活故事,写好记叙文,同样也需要精于设计故事情节。优秀的记叙文中,精致巧妙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许多名家名作都将巧妙的构思寓于故事的情节铺展过程中,如灵活利用象征手法、过渡言志、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文学表现用法,精致安排文章体裁和各部分的详略布置,还运用点题、呼应、衔接、遣词造句等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在故事情节的矛盾运动中配以精致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写作技巧,从而写出了生动真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
4.提高写作评价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进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评讲”的模式,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传统的作文评改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写的资格,没有改的资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董承理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应该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的作文评价方式。“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写批后感法”、“评文竞赛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评改相结合的方法,即学生写好作文后,由教师浏览,并按照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典型问题的几篇文章,将其复印在胶片上投影在荧屏上,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各种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材角度出发,还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以传统教材为主的前提下,将其与自编教材紧密结合。将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专项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记叙文写作演变为真正的“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小说教学;问题;方法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知识较为陈旧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停留在文章知识层面,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没有突破初中阶段的水平,学生往往只是围绕简单的写作要素进行文章的构思,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写作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写作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都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
当前,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极其容易受高考的影响,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为文本教学的现象比较广泛。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受高考的束缚,往往会将写作教学转变成得分技巧教学,整个的教学内容都围绕高考展开,指导学生如何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然而写作的文学性已被渐渐忽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写作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写好开头、结尾,如何引用热点问题,如何吸引阅卷老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很难有真情实感,很难打动人。
二、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方法
1、把握文体要素
小说的文体基本上都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却不完全都是小说。记叙文要想成为小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记叙文才能称之为小说。高中生考试的作文基本在800-1000字,因此学生在引用小说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是截取一个片断或者是横断面,且这个片断以及横断面的选择必须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在写作选材模式上,应尽可能选择类似于史书体的“纪传体”模式,也就是以一个人物为写作的中心,再穿插与此人物有关的几件典型事件,切记在选取事件时注意详略得当,尽可能的把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详写。
2、注重模仿精品练习
经典的小说通常是我们学生阅读、借鉴、学习的对象,老师们在将小说引入记叙文的写作中时,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在写作情节的虚构上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利用范文进行一些扩充性的练习以及局部性的改写。学生可以从范文写作中的影子进行想象与再创造。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的写作中,主要是借助小说这种文体,进而提升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3、修改交流提高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待学生所写的作文,老师们应当做到少做删改,重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做更改,由此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而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关点,给予学生的作文评语应尽可能做到亲和有力。高中语文老师应善于为学生营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像进行班级朗诵赛,学生优秀作文的传阅等活动,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投入到杂志社,力求出版在报刊杂志上。
三、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中的作用
1、增进学生写作的新意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叙述以及结构的安排上都具有匠心独运的特点,因此将小说引入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中不仅能够增加写作的新意,而且能使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有序。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将那些最典型的环境场面写入小说中,这无形中就在指引学生在写作时会选取那些能够“以小见大”的环境片断,在选取写作题材时,也往往站在新角度,新立意上选择。
2、增多写作时观察的视角
学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小说的作者是社会各界中的人士,因此他们写作的素材也都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将小说引入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一方面能够增多学生写作时观察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写作的素材具有广泛的时代气息。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一个个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侧面、一种意境、一个生活片断等等都可以成为作者创作的素材,由此来看,小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双感悟生活的慧眼,能够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为写作储备更多的创作素材,避免了写作中无话可说或者写作题材不新鲜的一系列问题。
四、结语:
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载体。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构建“读小说,写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将会对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霞.依托小说教学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初探[M].河北师范大学,2014-05-12
[2]张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M].四川师范大学,2012-04-26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58-01
一、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记叙文是以记述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法的文体,是就时、地、人、事原因和结果而写的文章。它能记叙人物或事物的体态、形状,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文体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多样化形式,凡日记、书信、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速写、特写、随笔、游记、回忆录、语言、童话、故事以及叙事诗你、小说、剧本等都是。
二、记叙文教学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占得比重最大,他的写作训练开始最早,持续时间也最长。虽然从实际应用情况看,一般写作这种文章的需要并非很多,但从写作训练的过程这一方面看,这种文章的写作是重要的。
1.在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中,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应是出发点,并应该持续始终。要写记叙文,自然需要进行记叙体的写作训练,即使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也要以记叙体的写作训练为根底,并且也离不开记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记叙从来都是一项基本的写作训练。它跟其他各种体彩和写作形式的训练有密切的关系,如事物的程序说明、工程设计说明、科学报告、学术论文等。因此,它是提高学生写作基础的必经之路。在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中仍占基础的核心地位。
2.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这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要取材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对生活地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对事物地认识,培养正确观察和思考的观点和方法。其中表现个人的记叙文,能使学生善于对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正确教育自己,促使自己向上。
三、记叙文写作训练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则是写作的前提。因而,在对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深入地观察生活,才能使学生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初中学生童趣未泯,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和时候,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想尽快了解学校的一切,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对观察的要求是:1.观察要全面。对老师的年龄、性别、体型、衣着打扮、表情,以及平时的言行等均要仔细观察。2.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在这些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在作文时表现出人和的独特体貌或个性。3.观察要细致。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观察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作家处处有生活。”我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自觉观察生活的习惯,随时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能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从中获取生活的经验和积累作文素材。这项训练如果做得扎实,使学生训练有素,那么不论是对学生现在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其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领域选取;也可以从做过、见过、听过、感受过、想到的任何事物中选取。
在指导方法上要注意的是,为使学生愿意写,有可写的并写好,开始要引导学生先写自己亲自体验过的、感到亲切的事,同时,要缩小取材的范围,让他们写在短暂的时间内,在狭小的空间发生的事,使学生能够写出特征、写出过程、写出细节看来。如布置学生写一个事例、一个场面、一种景物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引导学生写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进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丰富个性。
(三)认真剪裁,巧妙组合。围绕中心选好了材料,还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认真巧妙地组织。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将其巧妙地组合起来呢?这就启发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及所选取的材料。如果顺序能将中心表达得好,就不能用倒叙和插叙,如果硬要用倒叙和插叙。很可能就不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倒叙或插叙,表达效果好,就用倒叙或插叙。最主要是看它的表达效果好不好。确定了文章的结构,那么,如何掌握详略呢?这就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去确定。跟中心联系紧密的内容就详写,反之则略写,如《社戏》,虽然题为"社戏"但看戏的情节略写,和小朋友的交往则详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这一中心。另外,还必须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该描写时就描写、该议论时便议论、该抒情时要抒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真切感人。
(四)拟好作文题目。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记叙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记叙文的题目呢?
1.通常我们以写的人为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让人了解你是在写人,在题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饰语,把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写入,如《可爱的老爸》;或者把我对一个人的情感写入《难忘的他》,这里面“我”基本上是不对人物进行议论的。
2.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你对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在题目中表现,用上“我最尊敬的……”,“让我感动的一个人”等。
3.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写“他变了”,“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4、 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五)指导学生自批作文修改文章。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 是个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一 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信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 文化传播、传承有赖于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中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三 学生作文钟情于散文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充满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第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的议论。中学生的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第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只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关 键 词】 记叙文;写作;教学;例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小学、初中都要专门训练记叙文,到了高中要求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但很多同学小学时记叙文写得还不错,到了初中水平略有提高,到了高中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甚至觉得越写越困惑,越写越没档次。究其原因,普遍存在选材幼稚、老套,情节没有吸引力,语言乏味等问题,高中生如何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增强三点意识,争取提升记叙文的品味。请看下面这篇例文。
融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一(3)班
秦智红
蓦然回首,看见故乡已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融入了我的心田。
繁花落尽,物是人非,我带着满身的铅华回到故土凝望着这久别的故土,心中不觉洋溢着一丝丝的温暖。
雪花悄无声息地落下,化成雨水融入大地。风儿携着雪花飞舞着,像洁白的精灵,伸手想去触摸她们,风儿却把我当做陌生人,头也不回地把我抛弃在身后,我的手僵在半空中,不知是举起还是放下。
拿起雨伞,漫步在乡间的小径。田野上,顽强的野草紧紧地贴着土地,不愿离开那生它育它的故土。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他们,泥土的芳香便萦绕在我的鼻间,迟迟不肯散去。心中的抑郁竟随着香气消散了。
抬头望去,大片大片的绿色,似翡翠一般,却更浓郁。微风过处,涌动出一层又一层的麦浪,在心田里荡漾着,冲击着我的心灵。在城市里,是绝对不会看到这景色的。那大片大片苍翠的绿色,寄予着人们的希望,是这乡村的代表,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晶。
看到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似乎涌动一股情感,想与这故乡融为一体。
走过田间的小路,不经意间瞥到了家门口那两棵大树。小时候,只要一伤心,我就会跑到那里去荡秋千,忧愁随着秋千摆动,渐渐地甩开,换来的是一片银铃般的笑声,融入了这宁静的乡村生活。
抚摸这两棵苍天大树,儿时的情境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嘴角不禁露出一丝丝微笑。城市的喧嚣与浮华从我的心中消失殆尽,心中轻松了许多,自由的歌声似乎在我耳畔响起。
一路走过,洗尽了城市的铅华,钢筋水泥禁锢的心突破了牢笼,不再冷漠,不再自私。我的心灵变得纯净。经过风雪的洗礼,除了一颗赤子之心。
让自己的身心融入故乡,忘却城市的浮华、名利,细细地品味泥土的馨香,聆听鸟儿的歌声,让朝霞伴你前行,黄昏伴你归来。
放开名利,放开繁华,放开无谓的追求,捧一杯茶,静静地聆听着故乡的歌。
点评:这篇文章点题的语句很多,但却并不使人厌烦。原因是在很多人心中都有那么个“乡土情结”。写这样的主题容易触动阅卷着的心弦。另外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乡村的美景,为主旨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篇佳作不仅立意很高,而且语言优美精练,充分展示了一个高中生的深邃思考和博大情怀。确实,精彩的记叙文犹如春风,能拂动读者的心弦,又如夏花,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作为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毕竟有应考的压力,讲究技巧、多快好省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写作记叙文过程中,努力增强几种意识,应该能为我们的记叙文增加更多的亮色。 一、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
高中生写作记叙文能用对话的就不要用旁叙(转述),直接对话可以直观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努力让文章中的人物说话,而不要总是叙述者在说东道西;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可以再现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画面感,人物动了起来,文章才显得有生气;心理描写是杀手锏,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贯穿起来。
二、有意识地选取有张力的事件来写
记叙文中所叙事件有一定的新鲜度,人无我有最好,人有我新也行。反弹琵琶最具冲击力,但要慎用。有时角度变换一下就可以出新;事件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能引发共鸣最好。要能和当今时代的社会风气、精神困惑或热点话题相联系,亲情、爱心、公益、环保等是永恒的主题;事件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体现一个当代中学生的视野和思想高度,要防止出现立意的低幼化;可以选择写父母亲人之爱来表达对关爱的感恩;可以选择写老师朋友之情来表达对真情的感激;可以选择写同窗同学之谊来表达对友谊的理解;可以选择写生活学习之得来表达对馈赠的感悟;可以选择写国家民族之盛来表达对环境的赞颂;可以选择写时代社会之幸来表达对幸福的讴歌;总之来自生活、具有张力的具体事件才是作文的最佳素材。
三、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波澜和运用一些手法
文章中的感情要富于变化,能有些反差最好。《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感情就是不断处于悲喜变化之中。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比是记叙文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作文中快速地构思。《最后一课》《范进中举》等作品中都典型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如倒叙的手法来可以制造悬念,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使情节产生波澜,侧面烘托可以使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更加突出,前后照应则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层层铺垫的方法可以突出重点的人或事物。还要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拟人可以使描写生动形象,排比可以增加语势,对偶句式可以使语言产生一种整齐的韵律美。
当然,好的记叙文还要具备其他许多要素,高中生要认真加强阅读积累、不断深入思考、积极取长补短,一定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符合高中阶段要求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蔡肇基. 中国高中生记叙文精品廊[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