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发展持续8篇

时间:2023-10-09 10:48: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持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持续

篇1

1.1依法保护土地合法权益是国家倡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土地保护是保障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与制定,来加强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国土资源部明确指出,要妥善解决用地突出的矛盾,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单独选址项目,需要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阶段,看其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是否落实补充耕地资金。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在加快,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国家多次强调,要充分保障公众土地权益,完善征地的审批环节,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确保土地在经济建设中能合理有效利用。

1.2土地权益的健全是市场机制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配置和利用耕地资源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国家要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制定相关规定,通过各种耕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空间。数据显示,中国新增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在所有违法用地中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达50%以上。耕地总量已经迫近18亿亩耕地“红线”,这使得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经济发展中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土地保护的调控及引导作用

有限的耕地资源在满足人们的粮食供需外,还要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接轨,经济发展中,很多城市工业化对有限耕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扩建规模,城镇边缘化效应,严格挑战着有限的耕地资源。因而,土地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相关法律的落实势在必行。《临朐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城市城镇化、工业化要实行土地用途的管制。通过合理的分配商业、服务业的用地范围,不仅统一规划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的使用情况,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让土地资源能够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2.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第5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这明确了土地管理的基本精神和法理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耕地资源作为市场经济再配置的重要元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产业结构的差异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经常会出现失衡的现象,由于各地土地资源稀缺现象严重,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要在经济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土地管理法》要求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合理的配置当地土地资源。结合当地自身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资源,最大效益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

2.3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是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项长期战略。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环渤海湾地区,工业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为了解决用地紧张的状况,充分发挥现有土地的作用,通过约束性和预期性土地利用指标,优化了开发区土地使用标准,大大推进了土地利用转型。通过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不仅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耕地保护的目标,还让区域之间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4把土地保护和经济发展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一直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土地利用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为耕地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空间及时代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多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的项目,实现土地集约化的转变方式,通过项目发展和市场经济调控,提高耕地保护率。在这方面,临朐县充分贯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建设中,通过优化不合理的城区,降低了传统产业的用地规模,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用地比例,土地利用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同市场机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2.5在经济发展中,要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战略发展的主体,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使用土地,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多地区通过利用GPS/PDA技术,能随时掌握耕地利用情况;此外,还通过应用GIS技术,实现了土地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很多地区从实际出发,对城区进行整体控制,提高了城区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从某种程度而言,土地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3、小结

篇2

可持续发展:全新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对传统发展观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观所造成的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的认识和反思而得出的全新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积极响应并将其作为行动纲领和战略选择,广东省也将其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理念

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是环境问题,而是应覆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即包括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可持续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资源、环境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宏观战略理念,必须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或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发展都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作指导。一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项发展指标、发展模式、途径和措施、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等都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论证、评估和后效分析预测,都必须注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实现区域现代化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但现代化必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要求应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基本原则:发展和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和协调发展、节约和控制发展、公平和以人为本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在全力抓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积五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训和经验,启发我们:只有发展才有生路,只有发展才有出路,但发展不能走高投入、高能耗获得经济增长的低效率、低素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不应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应以效率为中心,社会进步、人们共同富裕为目的;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地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为目标;推行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3

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l卯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她的报浩《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对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当时直译为可以承受的发展,大意是指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即在发展中要以环境为控制的焦点。总起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l)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还应加上“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将人为资源而且也要将足够数量的自然资源(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传给下一代,以继续改善生活质量(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对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变革、提高,圆满地按上述3个指导思想进行发展活动。

目前有许多行业提出了诸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它们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概念的应用。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强调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旨在保持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助于现在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顾问委员会具体地选出了可持续发展3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即能源、运输与水。其实能源、运输都与水有关,所以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开发应提高为多种开发;它不仅是河流开发,还包括水的再循环和雨水收集、水权转移、水的脱盐淡化……等;还应把保护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任何水开发方案必须考虑的程序。

(4)“现在不是继续去寻找水来满足将来的需要,而是应进行规划,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水文改革。”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释义及管理目标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尚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l)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包括多长?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两代,即子孙后代,约SOa?

(2)可持续利用的对象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何变?也很难确定。

(3)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总战略。这里“发展”是总目标,水利必须为“发展”服务,所以首先必须以“需”定“供”,不断反馈,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续利用的供水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整个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的。

(5)在《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中Gleick(1996)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作了大体的定义:“水利用需达到保持人类社会持久地发展至无限未来的能力,而不损害水循环的整体性,也不损害依赖水而生存的各种生态系统”。

(6)在上书中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和目标也作了介绍,主要是:①人类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用水量:对于人类来说,饮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几百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价格提供支持人类代谢和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淡水量应该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组织有保障的承诺。③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项标准要求应保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水量。必须做出有关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检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方面的社会决策。这些决策的实例包括保护未筑坝河流的各个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标准、为环境从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订湿地保护标准。③水质标准。不同的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质标准,而且,对水质必须进行监测和维护以满足这些标准。这些水质标准是为了确保饮用水能够比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物的影响。非人类用水无需进行保护达到饮水标准。例如,许多为工业、商业、浇灌或景观目的用水可使用较低标准的水,可大大节省费用。环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类似的水质标准。应尽力弄清这些差异并制定满足各种水质标准要求的力、法。④水资源再生性。淡水资源被认为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一种不影响同类资源长期利用的方式进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当、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层污染。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盗用后代的水资源,这违背了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协调利用和水政策应明确地防止进行这些不可逆的活动。③其他如可持续利用目标还必须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在决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响各方的意见,保证公开公平地享有各种资源信息,并保证在分配这些资源时有各种选择方案。

3土耳其以水为基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概况

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亚地区开发工程,简称Gz钾工程。G之钉)包括土耳其9个省和约ro%的全国人口及土地面积。土耳其国土面积约78万kmZ,其中%.9%在亚洲小亚细亚岛上,其中部称安那拉利亚高原,高原海拔8侧〕一1soom。夏季干热,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亚地区约2万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应降水总量52砚刃亿耐,蒸发量约为“%,其余的1870亿耐形成地表径流,径流系数为0.36。目前用水:城市16亿耐,工业12亿耐,农业190亿‘,总用水量215亿m,O土耳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规划上述两条河的开发方案,制定了GAP计划,以开垦和开发其东南部广大贫清的高原区。其开发的指导思想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①1970年定为水、土资源开发工程;②1980年改为多部门的、社会与经济的地区开发方案;③沙男〕年后改为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工程。

3.2GAP是以水为基础的地区开发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开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开发工程基于“可持续能力”的概念。投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农业、运输、工业、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上的大坝、电站和灌溉设施。这个巨大的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给予特别重视和优先考虑,特别对地区人民生活更为重视。G赶〕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国内区域间的不同经济情况一用提高区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标准;提高农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增强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资源开发方案包括13项灌溉和发电工程,其中7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项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个大坝、19个电厂,以及灌溉170万腼2土地的灌溉网。装机约750万kw,年发电量270亿kw·h。整体工程的目标和主要特点在GAP规划中均已提出,它决定了该区的潜力,识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拟定开发目标目的和战略。

3.3可持续发展与GAP的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广泛的定义,有许多问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性别、教育、健康、自然规划、农业、环境、法律与机构等。这些问题的中心是人,既为目标,又为作用者,或两者兼有。所以人的发展是(;AP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为了确定CAP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范围与组成。采用了团体参予的方法,联合国UNDP与GAPRDP于I卯5年3月联合召集了大规模的开发程序的会议。

根据会议结果和CAP规划的目标与目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开发程序:

(l)对可加速经济状况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资;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务,以便达到国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业机会;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与社会的基础设施,以便建立比较健康的城市环境;

(5)为了最佳的灌溉发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6)增进跨地区和地区内的道路和可影响性;

(7)满足现有的和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8)把保护水、土和大气以及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作为优先考虑;

(9)加强集体参予决策和实践。

总之,GAP可持续能力的主要组成是:社会的可持续能力,自然的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续农业与灌溉。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4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l)调节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节水灌溉方法;

(2)管理、运行和养护GAP灌溉系统;

(3)实验现代灌溉技术;

(4)城市废水再循环;

(5)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

(6)确定(;AP地区的开发方案和基础设施工程;

(7)进行地区的环境研究;

(8)进行Tigti,流域的环境研究;

(9)农业与开发方案关系研究;

(10)农民培训与技能拓展;

(1l)农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种植方式规划;

(12)非灌溉地区的就业与增加收人工程;

(13)巩固农业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参加城市划分、分区与规划;

(15)参加建库后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l6)拟定Atatnik水库次分区开发方案;

(17)建立妇女的多目标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区企业家支持和指导中心;

(19)在实验区建立生态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开发;

(20)cA-P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工程实施在上列20项内容中第4、5、7、8、19项是属于环境方面的

4以长江流域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1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4项主要任务

两个保障体系是环境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4项主要任务是:

(l)改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内洪涝旱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必须有序地进行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等问题,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及可再生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分布情况,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应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分析,直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城乡、工业及生态的供水问题,及开发可持续能源(水电)和水运等问题,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优势和地区优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和从长江治理开发上促进流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措施

(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可持续利用思想为指导,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4.2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2.1综合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推动力,环境与生态是保障,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2流域整体性原则

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要,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在一起,对流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管理运用,以“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指导规划和开发。“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就是要使开发的工程从长期考虑不仅效益显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2.3按行业优先制定的原则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和长江流域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选择;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决定于该流域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资源供应情况。由于工、农业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区域的,其发展和环境保护又必须变为当地政府乃至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因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一定要做好各个点与所在区域的协调。

4.2.4抓重点行业及组成的原则

例如能源是工、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如布局、构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会使原材料逐渐消耗而不能持续供应;另一方面又污染环境。所以对于能源供应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根据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为保障,以系统工程为原理的原则,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见图1。

图1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由图l可见,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3一4个层次。从宏观研究它的战略程序,是从流域出发,以流域总体优化为目标;在流域进行宏观布局之后,即研究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进行了这一轮从大系统到具体组成单元的宏观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体研究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原拟的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以制定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最后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结语与体会

本文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综合性的初步释义,通过参加国际水工程经验讨论会,选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气】,地区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认为:

(1)GAP效益显著,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CAP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土耳其全国受益,而且将有助于叙利亚、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电力还可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占GAP总面积的比例将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农业将由34.3%减少到10.7%,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将持续增加。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设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坚持走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把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以往的发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重点提出了要重视生态农业的持续性的发展,要对未来的生态农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缩小城乡差距,让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入现代化发展道路。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具有局限性与开放性

要想保证生态农业的持久性发展必须先要改进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使用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比较落后,所以在以后的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挖掘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农业模式,不断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的国土资源,为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的相辅相成,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1.2生态农业能够不断的优化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人们不断的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合理的利用自然的资源,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得到收入,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都具有其独特的生长模式和规律,如果通过科学技术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农作物身边的环境,使得农作物更健康的生长与发育,最终农业生产科技会发展的越来顺利,让农产业的发展做到最大化。综上可知,要想让生态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不断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合理的利用每一个生态资源。

1.3生态农业发展系统具有有机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生产技术是的相辅相成,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员保证此运行系统正常的运行,生态农业的发展比较注重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行,还要使得自然资源与人力技术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合理的利用农业生产技术,这样才能让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防止发生资源浪费的情况,综合性质的保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济规模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规模比较小,生态农业发展的单位一般情况下以村或者个体户为主的,比如,一个稍大一点的生态农场,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还是由当地的个体户或者养殖户来担任工作,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现象是外出的人口比较多,一家一户的农业规模相当的小,这样非常不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从村级和县级开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国家的政策标准,还要主义自然资源本身的特征,积极的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合理的利用土地规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利的保障,要想让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务必要具有一定规模才能行之有效。

2.2农民自身接受程度的问题

我国要想发展生态农业,务必要让农民自身接受这类政策,政府在改善生态农业环境时要从两方面考虑,包括我国的经济效益,第二十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生态农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那么政府的政策是不能行之有效的,如果政府一味的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最终得到的知识眼前的效益,不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经过在农村的调查,大多部分的农民希望得到短期的回报,希望进行单一的农业,不愿意去投入大规模的产业链,农民认为大规模的农业链风险较大,回报不稳定,根本没有考虑一块土壤如果长时间的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会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与营养力都会严重的下降,不利于长久的农业发展。

2.3市场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成熟,在种植的过程中比较盲目,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划,最后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损失。在2008年的时候,某城市举办桃花节,所以当地的油桃价格特别高,第二年当地的农民大量的种植油桃,但是市场价格已经很便宜了,这都是因为农民的市场信息传递缓慢导致的。并且多部分的农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导致缺乏品牌形象。

2.4资金问题

发展可持续性的生态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资金投入情况不是很乐观,造成了资金短缺的情况,有很多的生态农业发展才刚起步,在资金上不能实现独立,要依靠国家补助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但是针对政府的补贴是有限度的,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农业的长久性发展之路。

3.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很多地区为了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要想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首先要进行生物防止的措施,比如对一些荒山野岭进行绿化治理,实行植树种草的策略,加大养护花草的策略,并且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养护体系,正确的实施退耕还林,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在农业中要规定每年允许的砍伐树木的数量,其次加强病虫害的防止措施,尽可能的少使用农药,把农作物的损失程度降低到最小化。

3.2积极的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也能够全方面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独特的农业发展形态,能够利用当前的农业资源,以及在生态学和美学的作用下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渐的保护了环境,主要是促进农村的农业旅游发展,为旅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经历。让游客在农业生产项目中旅游,不仅仅能够发现生活的快乐,还能发现田园风光的美好。

3.3树立全民的生态意识,完善政府管理服务的体系

首先政府要把生态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各项政策制定的时候,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设立专门的生态管理部门,把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并且引导人民群众加强生态意识,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还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生态农业积极的资金投入,不断的提高机械化水平,这样有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总结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国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3,(6)

篇5

一、2011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势头。从统计数据看,一季度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200.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上工业2560.2亿元,增长27.6%。销售产值完成2491.9亿元,增长27.3%,产销率为97.3%,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1901.5亿元,增长31.7%,出货值为590.4亿元,增长15.1%,内销增速高于外销16.6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用电为85.4亿度(占全社会用电75.0%),增长12.1%,仍呈平稳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为140.4万人,增长6.1%。从运行质量上观察,前二月独立核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01.3亿元、利税合计为1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和47.8%;亏损企业为1610家,亏损面为2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占同期存货的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经初步测算,一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7%

二、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宁波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的特征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出现的平稳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工业经济运行水平逐步恢复的基础上的实质性增长。以规上工业实物量增长为例,在全市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82种工业产品中,有209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4.1%,有104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6.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13.3%;水泥增长12.9%;化学纤维增长19.5%;金属紧固件增长35.2%;民用钢质船舶增长33.2%。在基于目前PPI指数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支撑工业生产增长,实物量增长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这种态势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实质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是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十二五”开局之季最宏观的判断。

(二)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高位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且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见下表1)。鉴于宁波市工业的既有行业格局,在基础原材料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行业,今年一季度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产出总量列34个行业之首,同比增长48.8%,其增速也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倍。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高位增长对全市一季度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就整体工业而言,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新一轮增长周期端倪初显。

(三)工业经济的最终消费品市场全面启动还有待时日尽管积极的内需政策,正在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意义上内需拉动,必定最终落实到终端消费品上;当前,支撑这些产品的工业行业所表现出增长相对滞缓,对整体工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三分之二行业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这些行业中,其产品大都属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终端消费品。有些行业尽管有10%左右的增长,但从二年数据的连续观察来看,这些行业恢复性增长特征非常显著。总体判断:积极内需政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方面落实在市场经济主体可能对未来较好的市场预期所作出的生产能力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行动上,但更多地落实到一些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工程的需求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内需政策所渴望达到的真正意义上终端消费品市场的全面启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从现阶段性来看,在外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要真正达到持久地依靠内需来维持其稳定较快发展尚需时日。

(四)宁波工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工业经济回升平稳,但由于要素制约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预后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复杂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支撑增长所必须的部分要素准备充分性估计不足,以“电”为代表的要素制约前所未有的加剧,同时,实体要素的卖方市场特征逐渐显露,一定程度抬升工业经济运行成本。目前宁波的用电缺口为50到70万千瓦,到今年夏天供电需求将更加“吃紧”,预计达到80-100万千瓦。在对余慈和鄞东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走访中,经营者谈得最多的自然是维系工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电”的供给问题,由于电源性缺电,走访区域几乎都已经出现了时段性停业局面。从根源上来说,电煤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火电企业生产意愿不是很强烈,用电短缺问题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除。另一方面在工业经济处在预期的回升期,由于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央行连续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从而使来自资金面压力更加凸显出来。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加大,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等准备力度逐步加大,企业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呈不断上升、企业高负债运行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等问题都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此外在工业经济回升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过分重工化所带来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等,可能会对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增加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煤炭经济 煤炭资源

一、新形势下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现如今,全球可以利用和不可再生的各类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消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矿产资源逐步开始走向枯竭,该问题现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对此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大家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当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加大保护矿产资源的力度,使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能够持续发展,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确保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对于我国而言,这一问题更显突出性,特别是在煤炭资源方面。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煤炭资源在所有矿产资源中所占比例的最大,这使得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其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在这短短数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现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尤其是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更是呈几何数倍增,既然有需求就势必会有供应,煤炭的供应则是建立在大量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近些年里,我国占一次能源80%以上的煤炭资源开采量没有任何下降趋势,同时也并没有因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使煤炭资源有所减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煤炭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为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煤炭经济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对大量资料和相关报告的查阅之后发现,我国在发展煤炭经济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究其根本原因如下:首先,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对农田耕地以及山林的大范围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发展严重失衡;其次,在对煤炭进行采掘的过程中,综采作业面通常都是在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方进行,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提升,矿区地下几十公里都被挖空,这对原本的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水系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再次,采煤生产中还会产生出大量的污水和工业废水,同时还会伴随产生瓦斯、煤尘等有害气体,个别的煤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各种净化环节全部省略,这使得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弃物排入到了河流及大气当中,不但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而且还破坏了地区环境。经过调查研究发展,我国仅有一少部分大型煤矿企业建设了污染物处理系统,绝大部分煤矿企业并未建设该系统。引起这些不合理开发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技术落后,这也是煤炭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二)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目前,制约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综采技术水平不高、煤矿机械化装备陈旧落后、高级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等等。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发展都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煤矿企业一般都是原煤的开采和生产为主,由于技术方面不到位,从而使得对原煤的精细洗选和洁净加工少之又少,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煤炭的可持续使用率,煤炭资源自身的利用价值也随之大打折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的二次利用率。在这一前提下,煤炭经济所能产生出来的效益差强人意,煤炭中原本存在的有效价值由于受技术、装备和人员方面的影响无法得到实现。不仅如此,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伴生资源的浪费,如水资源、瓦斯等等。此外,由于人们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难度不够了解,加之节能意识不高,在对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还有就是煤炭产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这一情况很难满足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在煤炭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使其滞后于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一些企业或是个人,为了获得对某一块煤炭储藏地开发,常常会采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强行圈地,这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正规手续和渠道进行整体性开发建设的煤矿资源被分割成为若干份,由此直接导致国家损失了大量可利用的煤炭资源。同时,在煤炭资源的开发阶段,可存在开采资源不讲究方式和技巧的现象,乱采滥挖、不按规定随意开采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只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开采,很难实现资源的整体性规划。而国家却并未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严厉的规范和管理,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此种混乱现象越演越烈。此外,国家在对资源进行税率征收时,通常都会对大型重点的煤矿征收较高的资源税,这是引起高税率、高利用率矛盾的主要原因,从而打消了煤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却进一步助长了小煤矿企业的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影响了煤炭资源的有效开采,极不利于煤炭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法律体系不健全

现如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人员大幅度减少,这使得原本就不太够用的人力资源更显得不足,从而导致了对煤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更难有效解决和处理。从归属层面上看,煤炭属于典型的国有资源。为此,对煤炭的产销和管理全都应当在国家相关部分的监管范围之内,而国家调控手段的介入以及颁布出台的各项不利于煤炭经济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并制约了煤炭经济发展,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各地的煤炭经济形成了一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此外,我国对于煤炭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各类限制性和强制性的规定严重不足,这使得难以从法律的层面为煤炭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护。

三、推动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完善煤矿经济管理体制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可以借助宏观调控实现对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应当逐步建立起严格的煤炭经济交易法规制度,借此来对煤炭市场进行规范,有效监控煤炭经济发展行为,为公平、公正的良性市场竞争的实现保驾护航;其二,可以现阶段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各类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市场运作机制融入到煤炭经济的发展当中,这有助于推动煤炭经济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三,应当逐步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煤炭行业各个层面的人员的关心和关怀,为煤炭经济内部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四,建议降低煤炭产业的税率成本,将部分不合理的收费全部撤销,如煤炭运输过程中征收的各项费用等等,同时,国家应当加大对煤炭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补贴,从政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对煤炭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扶持,这对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五,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开采煤炭资源的小煤窑的惩治力度,以此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通过全面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在我国各种自然矿产资源中,煤炭资源所占的比例最大,为了使如此之大的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利用,必须不断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还应当积极转变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推动煤炭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应当对煤炭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并将面向现代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借此来打破传统方式的束缚,加快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制定出有利于推动煤炭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煤炭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必须更新传统、落后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对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煤炭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中,要用最小化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化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应当建立煤炭与电力一体化的产业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治理污染问题,降低煤炭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在我国大部分煤炭开采地区,由于煤炭资源的长期过渡开采,开采区域周边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出现了极度不平衡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而且还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我国在发展煤炭经济的同时,也因煤炭不合理的开采造成了巨大的隐性损失。为此,我国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力求改善煤炭经济的发展现状。地方政府要与主动与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联合起来,积极推动煤炭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煤炭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有效降低煤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与补偿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促使煤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所有矿产中煤矿多占的比例最大,其几乎遍及全国的各个地方,正因如此,使得煤炭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还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然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各种问题也随之凸显,如自然生态被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发展。为了使煤炭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能够持续利用,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推动我国煤炭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

[2]李人志.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煤炭工程.2011(4)

[3]杨化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提升煤炭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4]濮洪九.面对转型发展新形势 加强煤炭经济研究工作[J].煤炭经济研究.2011(12)

[5]张广伟.实现我国煤炭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2)

篇7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

环境资源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曾经对其进行了盲目、掠夺性开发,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不断恶化,以至生态平衡失调。现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达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资源及其分类

环境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较为认可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按其开发利用和再生的特点将环境资源分为恒定资源、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三大类。(1)恒定资源一般称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们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会因为人类的使用而对其总量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太阳能、潮汐能等;(2)可耗竭资源又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会随着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而逐渐枯竭,例如矿产资源、煤、石油等;(3)可更新资源也称为“可再生资源”,即这些资源可以不断地增值、更新,只要对其使用合理就会源源不断产生,例如各种动物、森林、草原等。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环境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尽量采用高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而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不同类型的环境资源,其可持续利用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就需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对于恒定资源,由于其总量既不会因为人们的利用而减少,也不会因为人们不利用而增加,因此在使用恒定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开发其应用潜能,进而实现替代某些可耗竭资源的目的。例如利用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来替代传统的燃煤发电。

2.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完就没有了。其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最优耗竭的问题,因此应该节约使用可耗竭资源,尽量延长其利用年限。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减缓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消耗,就是尽量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进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例如铝质、玻璃制啤酒罐的循环利用等;而对于降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消耗速率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例如开采矿产资源的时候,在开采主矿的过程中,要兼顾伴生矿的开发生产,这样既降低了开采成本,节约了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3.对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使其开发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速度,这样才可能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例如不能涸泽而渔也不能焚林而猎。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一切生产资料都是由环境资源提供的,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因此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资源越丰富、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其经济发展就越好。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条件、使用状况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27%,进口了世界50%的铁矿,消耗了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消耗了世界石油总产量的7.4%,消耗了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也就是说,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尽量节约使用这些资源,以及保护环境资源本身都是发展生产力,都是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放弃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应该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为我们的将来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Ostrom E.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2]发展的基础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宋秀杰,王绍堂,张漫.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与保护,2002年

[4]干地玛,闫慧琴.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4,16(2):47-48

[5]谭荣.制度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218-1227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钢铁企业 可持续

0 引言

传统的线型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模式是经济活动按照“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线路单向运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本质就是一种资源消耗的过程,其特征就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终结果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004年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1 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源和资源日益紧张,使得钢铁企业的原燃料价格日益上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企业。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的“瓶颈”日渐突出,原燃料价格长势迅猛。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输全面紧张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由于钢铁行业是耗电大户,电力短缺的矛盾同样会制约钢铁行业的发展。所以说,面对目前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要想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地降低消耗、挖掘投入产出潜能,以维持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利润空间。

其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相关政策和环境保护等因素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那些消耗大、产能低、装备水平不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最终必将被国家列为限期整改和关停的对象。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加快淘汰落后的步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用装备大型化、结构最优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

再次,钢铁行业承担了重要的能源与资源转换与循环利用的责任,这同样要求钢铁行业必须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和产生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到全国工业水耗的9%以上,而且我国钢铁行业的能耗和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先进水平,所以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和资源平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使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钢铁企业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生态化的绿色钢铁企业

而清洁生产作为循环经济模式链上一个重要环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3]。而按照生态学理论,发展生态化钢铁企业首先要拓展钢铁生产功能,使其不仅具有钢铁生产功能,而且还应具有能源转换为社会部分大宗废弃物处理及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的功能。对钢铁工业系统而言,其生态化的核心就是物质和能源的循环,整个系统实现闭循环,不向外界排放废弃物,使整个废弃物都实现循环利用。按照生态系统循环过程,所有输入系统的物质与能量都在循环中转化,且都在循环中被利用。

生态化的绿色钢铁企业的内涵是生态学和绿色制造业的概念在钢铁工业中的具体体现。 转贴于

具体而言,生态化的绿色钢铁企业应当包括以下一些方面:① 原料:多用可再生资源,如焦炉、转炉煤气利用和废水串级使用与处理回用等。少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少用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多用再生水、串级水、综合处理废水等,少用新水和淡水资源。②生产过程:不用有毒物质。多用企业废弃物如废钢尘泥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能源,少排废弃物,污染和含有毒物质。③产品: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产品及其副产品对环境污染负荷。实现产品对环境污染最少量化。报废后产品及时回收循环利用。④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关系是友好型。充分发挥能源转换与处理利用社会废弃物的功能。利用企业优势,生产清洁能源,如低硫煤气、高氢煤气,高CO煤气、除自循环利用外,可用于发电、化工原料等,为社会和其他行业提供能源或化工原料。利用冶金炉燃烧能力,为社会处理废钢、废型料、废轮胎和焚烧城市垃圾等,以减少社会污染负担,营造与周边地区和社会友好环境。

3 营造社会友好型的钢铁企业绿色生态环境

生态科学认为: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命形式,是生态系统的灵魂与生产者,没有绿色植物的生产与转化作用,也就不可能创造各种有机生命的形态[4]。因此绿色植物是调节各类生态系统的最积极的因素,蓬勃旺盛的绿色植物是高水平生态平衡和人类等生物体生存适宜性的重要标志。钢铁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人工生态系统,人们在这里组织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大规模生产消耗氧气,排出CO,CO2,氮化物和二氧化硫、氢化物等气体,以及劳动者本身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全部靠系统内部的绿色植物的转换、调节,创造局部环境予以弥补,才能把工厂建成适宜于劳动者生存的绿色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绿化工厂,是最好的治理环境的生物工程,以治理环境、保障工厂不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工厂的生态园林绿化,不只是把工厂绿化得更漂亮一点,供人们观赏而己,也不只是使工厂象一座美丽的花园,保证一年四季有花。钢铁企业的生态园林绿化,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排污染情况和环境条件,有针对地选择植物品种实现绿化,保护工厂生产过程中渗漏出来的污染物被绿色植物吸收过滤,而不会给周边地区的大气、水体等造成污染危害。

所谓生态型园林绿化工厂,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整体规律,以植物主体,在掌握植物间竞争优胜劣汰、共生循环、相生相克、植物种群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而设计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建造这种生态型园林工厂的目标,是提高绿地率与绿视率,提高叶面面积系数,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和合成作用提高循环能力,提高景观质量,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从而创造出无污染、高效能、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更好地为生产、为职工和为社会服务。

对生态园林的营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净化功能,保护厂区绿色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对周围地区环境友好效应。因此,要遵循生态学原理选择生态学上共生互利植物,把乔木、灌木、藤木、草木、地被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作好阴性植物与阳性植物、长效植物与短效植物、高、中、低的植物相结合,并做到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既能使黄土不见天,又能防止粉尘再次飞扬,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既能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料、水分,又能相互间共生互利的合理的健全的植物群落,达到优美整洁生态环境,高净化的生态效益,形成对周围地区与社会的友好环境。

4 结语

总之,钢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生态化的企业生产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其目的在于就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1)

[2]窦全勇.关于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9(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