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可持续土地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谓幅员辽阔,但这其中可以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却不多。人民群众日食住行离不开土地,如果没有土地,真不知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为了更为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并达到良好的管理,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战略政策。文章将对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基本要求
自有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的所有活动就要以土地作为基础,但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地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体现。但人们大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使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也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项。土地如果遭到破坏,想要恢复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更不用说再次利用了。可持续土地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地规划和使用土地,让土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必须要在土地的管理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仅要看到局部利用,也要看到整体利用;不仅要看短期利益,也要看到长期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2 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源环境也比较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渐入佳境。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中还存在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土地所占有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能够保障资源环境都方面的安全。土地是陆地上自然资源的主要承载着,如果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那么破坏的不仅是土地资源的自身,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他的资源在利用上大打折扣,有的地方甚至会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大量事实表明,土地的退化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有着莫大的关系,环境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除了自身具有极大的价值外,如果科学合理地利用,所能够带来的经济附加值也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应做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要节约每一寸土地,并达到合理利用,挖掘其潜在的功效,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力度,使可持续利用得到良好的贯彻。
3 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现状
3.1 土地短缺的问题还在继续
自农耕时代起,我国的土地资源就比较短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土地的承载压力过大,人类的衣食住行都需通过土地来实现。我国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就更为有限了。
3.2 土地资源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都是比较缺乏的,所以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土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一旦遭受到了退化,土地就很难被再次利用。我国也在积极的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但还是赶不上退化的速度。
3.3 土地集约化水平不高
耕地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很多时候还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绿化种植面积低。农作物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园地布局差;草地的合理利用率低。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土地资产被闲置,建设用地在向外延伸,占地数量大,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土地集约化水平比较低。
3.4 人口、土地和环境的矛盾更加激烈
现如今我国的人口处于世界的第一位,而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土地问题也是环境问题的一种,如果人类生活环境受到的破坏力不断加剧,土地资源受到影响也是必然的。由于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居住、生产、种植都需要土地,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4 改进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能力
土地是基础但极为重要的资源,如果只是简单的由环保部门来负责是不恰当的。还必须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最大化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我国在可持续土地管理上还是以优化配置现有的土地资源为主,加紧治理退化及正在退化土地。利用科学的技术来预测土地的优化配置,并进行动态管理,使监测土地利用的效果更加显著。适当的运用土地用途管理和土地市场调节,使农业用地的节约化和管理规范化提高得更为显著,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并拥有良好的效果。
4.2 加大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能力建设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工作中要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监测、统计、分析,使管理方案能够符合实际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方案之前要掌握土地的基础数据,特别是土地覆盖和土地变更的数据收集。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土地评价工作,使土地规划与土地服务进行良好的结合,为提升土地集约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土地数据的收集、监测、统计工作进行处理。
4.3 重视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科技创新
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在可持续土地管理上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方式,没有运用科学技术来管理,创新能力不够。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上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也能够在土地管理的基础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继续解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和土地调查评价等问题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资源,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科学技术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能力。在管理中加大科技的投入,进而为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方式。管理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的土地管理方案中,而是要创新新的方法。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土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应引起相关部分的足够重视。我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处于第三,而人口数量却是第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口和土地资源的矛盾性。我国的土地质量不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城市中的很多土地都处于闲置的状态,造成了土地的浪费。所以应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将可利用的资源利用到位,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出新的土地管理方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广达.关于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8:162.
[2]魏鑫尧.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5,09:98-99.
[3]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
2012,07:1-7.
关键词:土地;管理;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追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让土地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其本身的利益,还要在原有的利益主体以及关系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以便让各种利益主体在动态中实现新的平衡。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无法在管理中实现可持续利用,面对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土地管理中,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一、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分析
我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从人均方面来看,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索取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在可持续利用方面不加以关注,会让土地资源这种本来就已经稀缺的有形财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举步不前。提倡可持续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这是一种无论是对人还是社会,还是地球上其它的生命体,做出的最公平事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对人类自身负责的体现,以目前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看,做不到可持续利用,会威胁我们后辈人的生存,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我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浪费更多的土地资源,因此,为了下代人的幸福,在土地管理中引用可持续概念是必然的。
在生态物种发展的阶段上,土地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生物最终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灭亡,而这也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是生态系统继续保持动态均衡的条件,也是对除了人之外的其它生命物种的尊重。可见,在现今的社会,土地资源在管理规划中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整体公平的重要环节。
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土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性问题,说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机制需要不断的完善以及健全,但是要把各项机制落实到长期的工程中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
1.用科学的方法全面规划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节约程度,无外乎从农业以及城市用地两方面着手。在城市规划上,要做到严格的调查,不能盲目的通过各种项目,首先要做到的是用科学发展的视角,依据节约简单的目的,规划哪些土地可以用来扩展新城区,哪些土地不可以随意占用,对城市建设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在农业用地规划上,要考虑本地区新增人口、外迁人口,预测人口上升的趋势,科学的制定土地转让方案,让农业用地不至于无人管理而闲置荒废。通过对整个地区的规划,实现本地区的用地的科学合理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
2.成立评价节约集约土地利用小组,建立考核机制
土地资源的使用是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它不仅仅是国家的任务,还是每个人的责任,可以成立评价节约集约土地利用小组,建议考核机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管理。(1)政府部门和小组的职责要分明,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防止出现交叉而相互推卸的现象;(2)对农田要从根本上得到保护;(3)土地转让时要缴纳足够的金额;(4)在城市用地的规划上,明确使用的数量以及效果。
3.利用利益因素将土地管理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引导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中,是把土地单纯的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的,并利用政治方面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强制管理。但是实际监管部门可能会受到外来利益因素的诱导,做出违法操作的事情,最终导致土地的滥用,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制定对监管部门实行利益方面的奖励制度,这样就会刺激土地监管部门及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导监管部门对土地进行更合理有效的管理。同时,这还抓住了管理人员的心理,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利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的破坏。
4.对农村建筑用地进行规范管理
受全国大形势以及早期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土地管理是城市和农村采用不同的制度进行管理的,但现在,由于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不得不向农村扩张;而与之对应的是农村土地的利用率较低。所以,为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对农村集体建筑用地的转让制度进行规范,以此来达到对土地的合理管理。主要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管理:(1)对农村的土地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化改革,只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土地的不合法滥用,需要注意的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2)现在国内对于土地的价值还没有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价格评估系统,所以就造成了某些人利用这个漏洞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随意转让集体土地,为自己谋私利,因此,要完善土地价值评估体系;(3)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以此避免违法占地现象的发生;(4)对土地转让信息进行公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以避免暗箱操作以及灰色利益链条的产生。
三、结束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是国家暂时交给农民免费使用的。要想实现对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土地进行合理化管理,并对制度进行规范化改革,在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目前国内土地管理主要靠政府进行出资,形式单一且不利于行业的竞争与发展,现在要做的就是进行招商引资,利用社会力量对土地管理进行完善,使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以此兼顾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邵战林,朱道林,杨俊孝.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J].农村经济,2011(7):23-23.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观;辩证分析
前言
土地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发利用模式。但土地作为一种相对固定且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人类社会结合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开发。而所谓的土地整理指的是在不去额外开发新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规划,获得最大效益[1]。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等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于土地的利用贯穿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特别是在农业时代及农业时代之前,人类对于土地是极度依赖的,人类历史上关于部落或民族的扩张正好印证了土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始出现对于土地的紧张情况,人类的进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诉求使得自然资源在加速的缩减,这就逐渐导致了诸如荒漠化、泥石流、森林锐减、生物减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更多的地区开始思考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成为国家社会一直思考的话题,因此,如何在不扩大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程。
1.2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这种土地的可持续不仅是说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将后代对于土地的需求考虑进内,不至于当代人的土地利用对后代人造成威胁。这种土地的可持续其实就是通过土地的整理进行实现,土地整理的初衷就是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这种对于土地的整理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历史的长河里,土地整理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发挥的独特价值,通过土地的整理利用来协调国民甚至外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利益,最终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3落实土地整理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土地整理是将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土地领域的实际行动,而土地的整理也能够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提供服务。从历史上封建帝国推行的井田制,到建国后中国政府推行的“承包责任制”等等,这些措施也是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国情推出来的。土地整理最重要的两点内含是,一是调整土地关系,二是组织土地的利用[2]。土地整理方面的内容有耕地利用调整、水利开发、居住地建设、废地开发、土地变更、道路建设等等方面,关于土地的整理涉及到农村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将土地整理落实到实际。
2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2.1制定有利于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
土地的有效整理离不开国家政策举措的实施,这种政策法规的制定同时也是对国家土地整理的一种规范和保护。因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上结合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土地管制体制,积极鼓励企业等加入到土地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当中,特别是对于土地进行合理的整理后生成的收益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处理。通过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有效协商和按规则行事,最终保障投入者都能获得收益。
2.2实行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模式
土地的整理产业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再生产,另一种是扩大化再生产,前者是维持性再生产,即通过一些保护性措施确保土地的可再生;后者是一种提升性的,即通过一定的模式及治理使得土地质量得以提高,确保土地的利用程度得到最大化。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市场化管理模式、政府和企业联合管理模式、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企业实际运作模式等三大类[3]。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需要实现主体管理的多元化,通过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效益化。
2.3建立具备专业素养的土地管理团队
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队伍进行具体的操作落实,这也是土地管理高效益的前提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及策划人员的建设,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来加强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同时也需要定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土地管理经验,通过不同地区成功案例的借鉴,再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创新发展,最终能够建立可行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郑志林.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现代测绘,2011,34(4):40-42.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即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来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
从1993年内罗必拟定的《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生产性)、降低土地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这5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认为是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从土地资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和保持其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证土地资源持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 “能够持续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土地生产力和景观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一)景观生态学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的土地利用时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遥感与GIS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1、景观和区域。生态学中,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观层次上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观结构对过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过程,过程反衍机理,机理揭示规律”,一定的景观结构才能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学认为,在景观尺度上,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均可看作是一个宽广的斑块(patch)、狭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质(matrix),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在景观元素间的流动形成景观功能,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强调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天、地、人、文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控现有景观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周华荣等(1995,1996,1998,1999,2000)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邱扬等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给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目标
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更多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而对其实现的可行性考虑不多。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得以明晰。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而这些目标也构成了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的基本标准。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要的任务是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有数量,提高耕地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仅有部分学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与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整体性,不仅包括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因素评价,还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或区域等多等级评价。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3、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二者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4、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是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发展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的适应性机制,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有借鉴作用。
5、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景观生态学强调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标之间的优化,而不是单目标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探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响物质流和能量流,注重结构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使其在空间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
景观生态学同时研究生态景观与视觉景观两个方面,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人类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追求景观多重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与美学)的实现。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续性作为其功能目标,应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等三大功能,综合技术、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与接受性。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仅要包括对土地功能的优化,还包括对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同时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这种格局与过程的关联分析,正是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的地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联系密切,是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特征大不相同。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将无从谈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传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在时间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的内容。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探讨,重点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的相关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的引入,也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很好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金丹.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7(2).
2、周亚鹏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5(2).
3、李哈滨,J.Franklin.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M].生态学进展,1988.
4、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结构;原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agricultural land for important point, discusses the region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management and its princip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amework. In this framework, with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and as mainly rely on, will the land quality index as a main body, the main building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have five, maintain, improve the land quality, supply the land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balance needs targe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on-productive functions and achieve social environment support.
Keywords: the region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ex design; Structur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虽属于资源丰富的大国,但由于人均分配不均、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管理,最主要以指标值、指标量表征,通过它们来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已成为国际主要的研究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土壤学等理论为前提,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构建能客观反映土地利用管理的组合匹配状况、行为特征、集合度量系列指标的密切联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度量指标的制定,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反映与衡量,诊断、识别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制约程度、限制因素,制定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的方向机量化的范围。
一、指标体系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作为一种综合评价,主要的依据是指标,而指标是客观度量和描述事物与现象,是联系着关心现象、事物条件与状态的变化信息,主要包含有指标数值、指标名称。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土地资源的条件集合,主要由若干等级层次性、等级结构性、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指标,以构成有机的系列。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主要是由原始数据中直接获取而来,是一种基本指标,以客观反映系统特征、总结基本指标抽象、统计,区域可持续利用土地则是说明各系统的作用强度、联系、整体性的综合指标。而针对我国大部分区域而言,因人类影响坏境,且打破了自然平衡,追求单纯的均衡自然,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匮乏、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关注均衡打破各亚系统,以使物质能量能实现交换,尤其是注意系统动态变化,例如受到人为管理指标、具有控制意义的指标、空间与实践的动态指标、相互变量关系指标、内外环境交换关系指标等。
二、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由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管理系统具有自身复杂性,因此其等级具有层次结构,对该中层次结构指标的度量、描述,属于一种层次结构。同时也具有优越性:其一,促使系统更为富有意义且更为完整。在系统发生复杂变化时,层次结构功能可说明单个系统元素的产生影响;其二,各层次结构,根据层次的不同,以对元素归并分类,以完成任务;其三,各层次结构,根据每层次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对每层次职能进行深刻理解;其四,层次结构的成效性;其五,层次结构的可变通性、可靠性,对结构的局部扰动,不会扰动整个层次结构。
指标体系作为具有层次结构、互相关联的指标组,是指标组基本指标与综合指标共同构成。针对选择指标组,决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管理评价结构框架,作为指标体系的成功关键因素。必须采用简练、全面的指标组指标,透彻了解特点、功能、结构,清晰了解区域土地管理目标。
三、指标设置原则
因区域土地管理,具有层次多变性、系统结构复杂性、亚系统相互作用性,同时存在互相的输入与输出,有些元素、层次、压系统发生协同改变,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由劣至优或者由优至劣。所以,在选择最灵敏、内涵最为丰富的指标,以作为评价指标,较为困难。针对区域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管理的复杂系统来说,现在没有几个指标可对其变化趋势、系统状态进行描述,需将多个指标有机组成一个共同整体,利用指标体系对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在对区域可持续土地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下:
首先,客观性、科学性原则。在选择指标时,必须采用公认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各类指标可客观反映土地利用的目的和定义。确保数据的来源具有准确性,数据处理方法具有科学性,获得的数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对数据进行测定和处理、对指标进行聚合,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其次,系统性、完备性原则。由于指标体系属于有机整体,能全面度量、反应区域的土地利用评价特征、发展状况,能充分直接或间接的揭示不可持续因素,主要应综合考虑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人口条件等协同性,以防止出现相互重叠。
第三,地域性、层次性原则。由于层次的不同,功能与目标也就不同,对主导因素、总体目标、存在问题的评价,都会随着层次、尺度、空间的不同而产生蝉翼。区域自然条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区域可持续利用土地存在地域差异,也因土地利用的方式,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社会经济的联系,需要在设备上不断反映这些地域的指标差异性,必须针对性的设置。
第四,可操作性。在设置指标时,必须注意数据指标是否具有可得性,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可测性,以便于量化。在进行实际调查时,指标数据必须便于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或者从有关技术、管理、科研部门直接获得。
第五,社会经济指标与生物自然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土地管理、利用系统中,自然生态坏境、土地质量的变动或特征,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发展的符合作用而的得到的结果,表现在两类过程发生综合效益,在综合变化的关键点上反应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可持续性。
第六,动态趋势指标同静态水平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在现行的土地管理系统中,资源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必须综合考虑动态趋势和静态水平,以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评判。
四、结束语
由于在各标准体系下,指标数量、层次均存在较大差异,在系统总各指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对不同标准进行衡量时通常需利用同一指标。土地质量指标属于主要指标,而不是以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作为可持续评价指标,但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土地利用管理的可持续性存在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属于我国的资源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重要的评价背景指标,不可作为直接的评判指标。在设置系统时,必须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原则
系统性、完备性原则、地域性、层次性原则、可操作性、会经济指标与生物自然指标相互结合原则、动态趋势指标同静态水平指标相互结合原则。
参考文献
[1] 齐伟.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2] 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3] 薛永森.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县城边界不断外扩,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增加,但县城内部同时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粗放式利用的现象,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县域经济和范围占我国的经济总量比例较大,县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导致我国整体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因此,亟需开展有关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李嘉图。整体而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强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评估土地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的整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区别于粗放式开发模式,其以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通过调整投入产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规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指的是通过规划和分类布局,实现区域内部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通过创新管理,提升水平,盘活土地,提高利用率。从狭义上看,就是指单位面积内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出。
2.2 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按照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统筹的规划,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短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土地。对于县域发展而言,土地资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要想获得更好发展的地区,就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改变单纯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加值、增加工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这种增长方式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不谋而合。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不断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也只有保护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开发好,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耦合协调的关系。
土地是支撑各项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将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统一和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此外,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土地集约发展有不同之处,首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约用地为基本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点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保护,所以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要求从区域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调研,科学统筹规划现有的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践行区域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静态的含义,它关注某一阶段,它的目标是短期内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长期的发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节约利用并不能代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
3 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土地统一规划,优化用地布局
根据公共利益理论,干预市场、对企业进行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调控,这一理论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改善社会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这目标。因此,据此理论而言,县级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的监管是对公共需要的一种反应,它大体上都包含这样的前提,即政府干预与监管是针对私人行为和其他商业利益集团的公共行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政策,最终目的是控制市场失灵行为,纠正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
在县域范围内,为维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协调,政府应该充分全面的发挥政府的强制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进入、协调价格、保障服务质量、违法违规治理措施及制度相应的规定方面加强管理,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对土地市场及土地利用、保护、开发机制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3.2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市场遵循着同样的价值规律,并且以价值的评判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规律,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市场开发进行调节。土地市场上,受限于供求关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出计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资源的分摊成本,一般情况下,土地拥有者会根据市场平均价值作为标准、并且结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属性计算得到土地价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摊成本与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价格运用价格杠杆在价值的上下波动,土地使用者不会选择超出自身实际经营所得和利润的土地,并且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会选择明显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为,并且会最大化自身收益。这就最终导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断地较量,最终在价值、供求、竞争规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种最合理的而且符合两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价格。
为此,县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土地绿色信贷,在融资渠道间接地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浪费土地资源的企业要供应惩罚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贷款额度。
在直接融资渠道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行股票时,证券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两高企业的具体对策,如果企业保护土地措施不合理、执行标准不严格的企业要加大对其融资上市和再融资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反之,还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县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建立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效执法体系,发挥监管作用,主动提高服务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要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职能和权力区间,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协调,全面做好具体的统筹安排。在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彻底打破分割状态,不断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法律和具体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另外,监督还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执行相关法律、依法行政执法,开展各种有效途径,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处理群众根据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的违法违规案件,对申请人提请的申诉、控告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审议和批复,自觉主动的接受群众监督。对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合合法的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行政行为,全方位地监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法律赋予的相关职权,科学合理履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 财经大学,2015.
[2] 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 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方法;优化措施
一、引言
土地资源指的是在农业、林业、牧业以及其他行业所使用的土地,或者是在未来有可能被利用的土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不断地减少,为了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优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目前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土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更新,其实就土地资源的整体来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就是由于它可以不断的进行更新,才可以算作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人类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流失,这就会减少土地资源的总量[1]。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人类乱砍滥伐,减少了地面上的植被,这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土地资源的总面积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建筑用地急剧增加,减少了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土地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废弃物的排放不断增加,这会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污染,比如垃圾填埋、酸雨等现象,都会降低土地资源的质量。在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由于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土地资源逐渐出现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等现象,土地的收益和生产能力都在不断地下降,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逐渐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中,导致质量不断地下降[2]。
(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现在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非法占用耕地、土地常年空置等现象,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效益。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减少土地资源的人均数量,导致后备资源不足,这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资源荒漠化现象严重
导致土地资源荒漠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在耕种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降低了耕地的质量,原有的耕地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导致土地废弃的现象;二是由于人类过度的活动,减少了森林资源的面积,这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三是在牧区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出现过度放牧的现象,草场出现退化[3]。这些方面都会导致土地资源出现荒漠化的现象。
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
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针对土地资源来发利用的现状,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政策,在管理的过程中增加法律的约束力度。根据相关的政策,地反政府可以对所属的区域进行管辖力度的加强,增加对土地资源的主体权利。结合相关的法律措施,再制定出一系列的监督、立法和司法的制度,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为土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通过相关的制度,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缓解耕和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二)积极地改善生态环境,重新整治土地资源
如果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的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再发生,积极地进行人工培育和种植,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积极地进行荒漠化的治理。重新整治土地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的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注重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三)注重培养人们资源节约意识
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保障和依据,而培养人们资源节约的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十分必要的,而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所以培养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对用地的节约,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土地的效益和价值,这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5]。
四、结语
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就必须确保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没有采用有效、合理的方法,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自身的价值,都在不断的减少和降低。因此,需要实现管理方法的优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积极地改善生态环境,重新整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培养人们资源节约的意识,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书光,张红凤.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06:66-70+97.
[2]寇维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3,12:86.
[3]罗磊,高亚琪.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12:1579-158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管理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对土地资源实施科学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也日趋科学化和合理化,但现实中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还依然非常严重。如何加强科学认识和正确管理,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
1.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我国的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很多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我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在大规模地填沟伐木和兴建住房,但因为初始规划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不过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被拆除,这些被拆除建筑所占用的土地一般都很难再进行农业种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2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因为长久以来受到的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很多农业种植者都存在只重视产量却轻视维护投入的问题,这样会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不仅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造成的恶果就是农作物的减产和土地贫瘠化速度的加快。
1.3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现实中,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总拥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并非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而且我国的人口又多,从而造成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用于农牧业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还低于一些亚非国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可以预见到,未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情况还会加剧。
1.4土地被不合理利用,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因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退化严重。一些地区还存在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的现象,致使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四分之一的草场出现退化现象,土地荒漠化的趋势非常严峻。此外,很多地区在进行垦殖作业时缺乏长远规划,乱施化肥的现象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这些地区土地的生产力下降。最后,虽然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被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但因为开发程度不高的关系,导致一部分土地的产出较低,土地的使用效益低下。
2.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的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应用价值的保持。从微观角度来说,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对土地质量加强维护,加强公民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可以促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更顺畅地进行;从宏观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以及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进而提升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
3.对土地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不断加强在土地立法和监督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通过不断健全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要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好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进而确保土地资源可以达到被合理利用的目的。从地方政府来说,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做好对所辖区域土地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
3.2积极采取土地质量维护措施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进行积极治理,要尽量增大植被面积,对于荒漠化问题更是要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以达到缩减荒漠面积的目的。其次,土地治理维护要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策略。对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尽量降低洪水等灾害对土地质量的损害;对于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问题,更是要加大惩戒力度。
3.3加强对公民环保意识和用地意识的宣传
对于普通城市居民,应将宣传重点放在土地的共有特征和公民责任权利方面,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农村人口和林业、建筑业等相关的单位和组织,宣传重点要放在环保行为的约束方面。
3.4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加强管理
现实中,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可以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建设并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来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