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跨文化市场营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营销 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经济全球化增进了国际间企业的合作。不同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带来冲突和摩擦。强调文化重要性和促进理解商务贸易伙伴成为新的生意经,它使得商务合作变得困难,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有必要探讨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避免商务领域中的冲突,使合作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文化的内涵和跨文化意识
荷兰心理学家Geert Hofstede认为文化是区分不同社会或群体成员的一种心理聚合程序(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它在一群人中分享并用来区分不同的群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种群体现象是可以习得的,持久的,也是有活力的。他不是个体行为,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涵盖了群体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对其成员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有一定的定向作用。价值观决定“好”和“坏”的定义。准则是成员间相互认可的对“好”与“坏”的理解。他们代表着可以接受的行为和在一定场合下对群体成员的期望。文化塑造人类行为,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改变而变化。也就是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表达自我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规模和建设城市的方式、运输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以及经济―政府的关系和他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人们的文化背景以深刻的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他们各自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的差异。在商务交际中很容易会产生疑惑、误解甚至是冒犯对方。自己也会失去获取有用信息的机会、时间和个人努力,最终失去商务合作的机会。
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商务活动的主要表现
第一个方面是对时间的理解。西方人把时间看作是线性的monochronotic 。“第二个方面是在谈判的风格上,西方人谈判很直接,喜欢就事论事,往往谈判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条件、要求和盘托出,然后再与对方讨价还价,也会认真核对细节。权距指数用来衡量人们对权利不平等分配的容忍度。指数高的社会强调机遇平等。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反映社会成员对模棱两可或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该指数较高的文化往往难以忍受不确定性,因而个人对新思想或新行为持怀疑态度,人们往往借助于信念和习俗,以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个体主义指数反映人们为促进自我利益的行为取向。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目标服从于群体目标。环境因素让人们崇尚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理念。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消费者认为个人目标更重要。强调个人奋斗,让人们崇尚对抗、竞争。人们直言快语,注重逻辑推理。刚性气质指数反应性别角色的划分程度。该指数较高的文化,往往呈现出男性占有主导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Hofstede的研究虽然有局限性如:研究人员构成单一,研究对象只限于计算机行业,但给跨国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对营销的影响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把握营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市场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跨国企业的营销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制约,受价值观、交流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对时间、物质财富和风险持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也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西方人强调自我,追求生活质量。东方人讲究节俭,更多地为下一代考虑。沟通方式(语言和非语言)也是影响营销的因素之一。语言是文化差异最显著的特征,跨国企业的合作不能离开语言的交流。处在不同语系的语言有各自的符号和特点。西方语言一般讲究形式,注重形合;而东方语言注重意义的连贯也称“意合”。想要顺利交流就必须克服语言文字的障碍,理解语言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在推销产品到目标国时应在商品包装印有不同国家的文字。日本生产的相机说明书上印有英、法、日、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四、跨文化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指出,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价格,促销,分销等构成。其中产品特色,售后服务,品牌商标,产品包装,分销环境,人员推广,公共关系等都体现着文化的内涵。营销人员可以按照目标国的文化特点或习俗来确定营销目标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
首先,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对新产品的开发、品牌、包装进行系统的规划。
定价策略也是营销中关键的一环,产品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跨文化营销中的产品定价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定价目标、成本因素、市场需求和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政策。
分销包括直接分销渠道和间接分销渠道。在不同国度进行分销时,根据不同国家中间商的性质、经营范围以及选择此种经销商的优劣来确定直接还是间接分销。跨文化促销形式主要有广告、人员推销、销售推销和公共关系四种。这些是最基本的跨文化营销策略,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供给的增长远大于需求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于对顾客的争夺和追求市场竞争的优势上。企业要应对日见复杂的商业问题,就应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基点,坚持消费者导向的营销理念。从市场需求、商务谈判、产品定价、销售及佣金的确定着手,营销者应对文化差异保持敏感性和适应性,根据当地的文化因素特点,不断调整和改变营销策略,努力创新营销模式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理解一种文化的复杂行为就像是学习一种外国语。他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尝试和练习。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商务人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巧来避免交流中的误解,以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销要以文化观念为前提,运用跨文化营销策略来提高营销能力,以文兴商,通过新闻广告,传统节庆,人文历史等文化促销,借助于文化特有的魅力扩大企业和产品影响,从而达到增强营销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米品牌;跨文化营销策略;问题与发展
一、绪论
1.品牌介绍。小米公司由雷军创办,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公司专注于智能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为发烧而生”是小米品牌的核心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小米的LOGO是一个“MI”形,是Mobile Internet的缩写。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根据2014年12月的数据显示,小米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460亿美元。
2.产品定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小米必须要精准地对产品进行定位。其中电子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所以小米的品牌定位是:为发烧而生。这不仅是一句广告语,更体现了小米品牌“低价格,高性价比”的特点。小米科技主要针对普通人开发各种平价优越的产品,产品对象主要是18-30岁的网民,因为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强。在这5年里,小米公司已有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移动电源等多种电子产品,按不同渠道统计,小米手机已经迅速追赶华为、中兴这样的传统手机大户,也将多年品牌累计的OPPO、金立等抛在身后。
3.产品定价。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外国产品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三星、苹果、HTC等品牌给中国的电子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对于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产品抱着强烈的需求和购买欲望。因此,小米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并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跨文化营销相关理论
跨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在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的文化背景差异管理。跨文化营销的实质就是经营者跨越文化屏障,到异文化环境下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1.跨文化营销的特点。跨文化营销具有3大特点:难度大、失败率高、创新性。在跨文化环境下,企业与顾客在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跨文化营销中,双方很大程度会因为利益方面而导致营销策略的失败。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跨文化营销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营销创新。
2.跨文化营销的必然性。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涌现,使得区域内经济国界趋于消失,从而凸现了了营销的文化环境和跨文化特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市场上,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营销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小米品牌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小米品牌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国内竞争市场激烈,下面就介绍一下小米当前遇到的问题。
1.信息泄露。在2014年5月14日,据知名第三方机构乌云漏洞报告平台称,小米论坛800万注册用户数据遭到泄露,信息内容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密码、注册IP、邮箱等,很多手机用户收到了大量的诈骗信息,这使得小米用户感到巨大的惊慌。在移动数据的时代,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词汇,小米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应该背负责任,好好反思工作中的失误。
2.资金缺乏。小米在5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已经一跃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但是资金缺乏一直是小米的严重问题。与国外一些著名的电子信息公司相比,小米的财力溃乏,这也将会给小米产品的更新带来一定的影响。小米想要占有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网络销售困难。小米产品的售出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购买者必须要在指定时间在网站上购买产品,消费者在购买到拿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米产品经常会出现所谓的断货、产品不足的问题。然而,国内很多的电子公司也都通过网络销售的途径销售商品,小米的竞争压力也开始加大。
四、小米品牌在发展中的优势
在2014年,中国的手机用户突破了11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一些分析人员指出:“我们将看到中国智能机市场需求将强劲地增长,我们认为到2015年中国智能机需求市场将在全球市场上所占比例达到22%”。小米在国内的电子市场上,通过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国内众多产品用户。在小米手机出现前,苹果、三星、HTC、LG等国外品牌占领国内,而人们渴望的是性价比高,价格偏低的智能手机,所以小米能够扩大自己的优势迅速发展。下面就来研究一下小米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优势。
1.价格偏低,性价比较高。相对于其他国际大品牌产品,小米的产品一直以“价低、性价比高”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苹果产品一直作为高端产品,产品价格令人生畏,手机一般的销售价格大约在5000-6000元左右,这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或者是学生族来说都是一笔大的数字。而小米产品一直关注产品的高效智能,手机方面也是高端配置,一般的销售价格在2000元左右,因此小米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着很大的占有率。另外,小米在销售过程中从未做过广告,很大程度减轻了消费者为了产品而要付的广告费。
2.积极创新。一个公司,如果不进行创新,那么只能慢慢衰落。小米在不靠硬件赚钱的模式上开发手机品牌,软硬件一体化,将价格定位在2000元左右,能够向高端配置看齐,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求实的心理。小米公司在每周五都会提供新版本的更新,这就说明了开发团队在时时刻刻进行创新。在2015里,小米公司开发了红米2,小米note,电视2s和净水器等多种产品,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1.定价策略。产品的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益。智能手机市场对价格高度敏感,所以小米产品在上市之前价格定的较低,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如果小米将价格定位在苹果等水平上,那么小米的市场会变得很狭窄。2000元的高端智能机能够满足极大市场需求。
2.促销策略。了解小米销售方式的人都知道,小米的销售模式一般是网络销售。在第一次媒体新闻会上,小米模仿苹果的会,对产品进行了细节性的分析,使得小米迅速收到人们的追捧。小米在销售前一般采取预售的方式,让消费者争先恐后地想要买到新的产品。小米的宣传一般靠的是名人效应,公司CEO名人雷军在微博的粉丝已经有1250万了,这为小米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小米还通过论坛的形式宣传,在论坛上,小米用户可以相互讨论产品的优点与缺点,这进一步贴近了消费者。
3.渠道策略。分销渠道是指,某种产品和服务生产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获得这种产品和服务。小米的分销渠道上也模仿了苹果在美国的渠道政策,主要采取的是渠道加物流公司合作的分销模式。小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初期的财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使小米成功发展起来。网络的销售方式也避免了与实体店和分销商分割利润的局面。这是一种很成功的营销策略。
六、小米与失败的跨文化营销案例对比
当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这让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当年诺基亚3030亿欧元市值会与现在有这么大的落差。下面就谈一下诺基亚时代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在大屏智能手机的时代,诺基亚认为成本大,风险大,拒绝对产品进行创新。此外,诺基亚产品的设计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功能,这使得消费者越来越失望。谁能想到当初诺基亚坐拥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而现在只能是被收购的命运。小米能够看清当今的网络时代,时刻把创新放在首位,所以小米能够成为口碑良好的产品。
七、启示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竞争如此大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应该逐步地进入国际市场。企业要更加注意跨文化营销的方式,要步步为营,平稳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迅速建立新的营销渠道,积极面对各种竞争。在开放性经济的条件下,中国可以发掘出自己独有的文化价值,企业应该建立特有的文化品牌,通过不断地创新与开发,实现品牌收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胡军,《跨文化管理》[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营销;策略
21世纪是文化融合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也发展迅速,跨文化的营销活动更是方兴未艾。一般来讲,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全球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优势,往往采用全球经营战略。那么,跨文化营销不可避免地成为战略中的重点,驾驭文化差异是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文化差异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广义性。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概念: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即所有的习得行为和类型化的模式,这些模式行为是通过语言和模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更通俗的讲,文化是指在同一国度、地区、社会团体、行业和公司甚至包括企业内部同一部门里,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制度、期望值和标准。文化差异的影响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对产品接受与否,均是文化意识的反应,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受文化的裁判。
1、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时间、工作、财富、成就和风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念,是消费者衡量何为适当行为的标准。例如两方国家强调独立自主、突出个性、注重隐私、追求变革;而东方价值观崇尚集体观念、喜好共性、人际和谐、沉稳中庸,由此导致美国是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取向,而东方国家则推崇集体主义。
2、沟通方式的影响。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有效沟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技能对市场营销有关键意义。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无论是哪种沟通方式都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区分开。在跨文化营销活动中,不管是与企业外部营销网中的营销伙伴还是企业内部的营销团队进行沟通,都要注重文化的差异。在语言表达方面,两方人一般直接,具有针对性,而东方人则比较委婉含蓄;非语言沟通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势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很大。可口可乐公司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Coca-Co1a的中文译音听起来像是“味同苦蜡”,幸而后来成功地找到了贴切的译名,即“可口可乐”。
3、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一个国家中,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主要变量,人们的思想认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等大多受宗教信仰影响,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商业行为和管理行为。在欧美国家里,基督教的礼拜日是星期天,商店是不允许营业的,而在穆斯林国家整个斋月(伊斯兰历九月)都是宗教节日,教徒在斋月期白大要禁食的。跨文化营销要详细了解目标市场的宗教节日、宗教要求和禁忌,安排好销售日程和安排,实施恰当的营销战略。
4、风俗习惯的影响。这是一种公开的行为模式,即在某些特殊场合中能够为文化接受或赞同的行为方式。企业经营者从事跨文化营销必须了解目标市场的风俗习惯,适应它、尊重它、遵循它。风俗习惯主要反映在花卉、数字、颜色、节日等方面。如荷花在中国、印度、泰国、埃及等国被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在日本则被视为不吉利,意味着祭奠。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营销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营销者必须对文化差异时刻保持敏感性和适应性,根据当地的文化因素特点,对跨文化营销策略进行调整来适应市场需求。
二、企业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策略
营销的最佳定义是通过对需求的判断,使产品和服务极人地满足这些需求,即营销的目的是为产品和服务寻求最佳的市场定位。跨文化营销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营销,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具有不同文化氛围的市场上为产品和服务寻求最佳定位。进而,从营销的四个要素(产品、定价、分销渠道、促销)人手,选择适合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2、定价策略。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跨文化营销中面临的产品定价更为复杂。(1)定价目标。它是指企业希望通过定价手段的运用达到相应的营销结果。在成长性较好的国外市场,企业比较注重占有率的增长而暂时降低对利润的要求,采取低价渗透策略;在成长性较差的国外市场上,企业则倾向于考虑短期财务绩效,而采用高价撇脂策略。(2)成本因素。此处考虑的只是跨文化营销中应额外考虑的成本构成,包括关税、中间环节费用(运输费用、支付给中间商的费用)和风险成本(通货膨胀、汇率波动)。(3)市场需求。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消费者对相同产品的消费偏好不尽相同。跨文化营销中营销者需在对目标市场文化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在定价中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做出预测。(4)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政策。东道国政府可以从很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定价政策,跨文化营销者要熟悉当地以及国际通用政策的限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分销策略。国际分销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出口国与进口国两人组成部分。当企业经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外市场时,称为间接分销渠道;当企业选择或内中间商,或者直接设立自己的海外分销机构实现销售时,或是直接与国外的消费者打交道,称为直接分销渠道。在不同的国度进行分销时,要根据不同国家中间商的性质、经营范围以及选择此种经销商的优劣来确定直接还是间接的分销渠道。如芬兰有四个集中批发商,业务覆盖市场上的人多数产品。日本有逾30万个批发商和逾16万个零售商。整个分销系统是由批发商构成的网络。
4、促销策略。跨文化促销主要包括国际广告、人员推销、销售推销和公共关系四种形式。文化差异对广告促销的影响最大,在广告的设计方面一定要注意在语言、文字、宗教等方面东道国的禁忌。跨文化市场销售推广一般分为直接对消费者销售推广、直接对中间商的销售推广和直接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推广三类。企业应结合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情况,慎重选择推广的规模,对象、途径和时机。国际公共关系在跨文化营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的对象包括:顾客、经销商,新闻界。政府机构、企业内部职工等多方面。要处理好与这些对象关系,也必须把握住相应的文化差异,处理起来游刃有余。
三、跨文化市场营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自我参照标准的影响。自我参照标准本意为如果我喜欢并使用一种产品,那么就认为别人都会喜欢井使用。这里引申为以本国的文化为依据进行跨文化营销,即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以本文化的价值观、态度、风俗习惯作为参照来进行跨文化营销决策。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导致整个跨文化营销计划的失败。自我参照标准妨碍了营销者对国际市场评价的准确性,阻碍营销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并使广告策略失误。如通用汽车曾经想让其高档品牌凯迪拉克打开日本市场,但事与愿违,具有强烈美国特征、象征美国精神的凯迪拉克并未赢得日本人的关心。原来美国人忽略了东方人稳重、内敛的文化特征,日本人更倾向于丰田的世纪,日产的总统,而非奢华的凌志、奔驰。
2、规避目标市场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营销活动中,因缺少对目标市场文化的认识,触犯了对方的文化禁忌,不仅使营销活动失败,企业还可能遭到目标市场的抵制。因而,在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对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应当进行规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地区更要慎重,尊重外文化的信仰,宗教亡的禁忌直接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如天主教规定星期五吃鱼;印度教视黄牛为圣牛,禁止教徒吃牛肉。
3、加强跨文化营销人员的培训。首先,跨文化人员要时刻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同时要对文化采取中立态度,杜绝文化优劣的观点;其次,跨文化营销人员要掌握开发国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外地旅行、录像、特别课程、特别课程等提供培训;最后,企业可以直接聘用有跨国工作经历的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一定跨文化工作的技能,节省企业的培训成本,并可以依靠他们对新人通过非正式组织传授跨文化工作经验。
消费者的个体背景主要涉及的是国家或其他政治团体的人口分布情况。例如马来西亚、加蓬、巴西等国家,人均寿命是60岁,妇女人均有4一5个孩子,这些国家的人民生计主要依靠外国的投资,本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在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妇女人均有2一3个孩子,有一个正在形成的中等阶层。这些国家的方便尿布、方便食品和商业机器的销售正在上升,这些国家以使用进口商品为地位高的标志,但其国民仍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两类国家在个体背景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在进人这些市场时所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对个体实施其影响力的一种“桥梁”,规定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及“违反这些行为规范应受到的制裁或惩罚”。文化价值观是被广泛认可的信念,它判定什么是合乎需要的,通过规范来影响行为,并由此而指定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在跨文化间,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价值观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他人定位的价值观、环境定位的价值观和自我定位的价值观。他人取向价值观反映了一个社会对该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看法,它包括个体的行为和主动性是否比群体的行为合作更受重视?这种文化是否有浪漫倾向?家庭活动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社会权力的获得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性别?获得成功是通过超越他人还是与他人的合作?智慧与威望归属于年轻成员还是年老成员?这些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消费实践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如果社会看重群体行为,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就会寻求他人的指导,而不会积极响应“个性化”的推销口号。
环境取向的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与其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它包括人们是否追求环境的高度清洁?文化奖励系统的基础是成就还是诸如家庭或阶层等生来就有的因素?是否倾向于固守传统?人们是否愿意以已取得的地位去冒险来战胜障碍达到更高目标?人们是否勇于克服困难,还是抱着“宿命”的态度?尊敬自然还是征服自然?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这些关系的敏感可使你采取恰当的策略。自我取向的价值观反映了社会成员所满意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它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比消极的态度得到社会更高的评价?物质财富的重要程度如何?社会崇尚努力工作还是追求休闲?人们崇尚“未雨绸缪”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否强调感官的享受?生活被认为是非常严肃的还是幽默的?这些价值观对市场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是否接受和使用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于“未雨绸缪”的观念的态度。对于一个国际市场的营销人员来说,销售策略、个人销售技巧和促销时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建立在对你所针对的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非文字交往符号的种类比较难界定,大致可以分为时间、空间、物品、象征符号、礼仪等。
例如物品,同样的物品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看来意义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需要礼品的商务和社会场合,以及适合作礼品的物品也有跨文化差异。例如,在俄罗斯、台湾和西德,一般不把餐具作为礼物,在日本,许多商务场合需要赠送小礼物,在中国,必须私下赠送礼物,而在阿拉伯国家中赠送礼物必须当着别人的面。又如礼仪,礼仪代表了在社交场合中的一般行为方式,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粗鲁、没有礼貌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是很受欢迎的。在与销售伙伴的交往和广告信息传递中,采取正确的、合乎其文化要求的礼仪是极其重要的。
充分考虑以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进行正确的跨文化市场营销决策的基础。这种策略要求市场调查的结果必须能够回答以下的问题:—该地区的文化现状:在这个地区是否存在内在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是否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文化价值观所产生的行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限制程度如何?营销工作一般是针对一定的地理范围,暗含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地理上的或政治上的界限与文化的界限一致。例如,同样是加拿大人,法国血统的和英国血统的就在以下方面有不同观点:速食食品、高档酒、时装个人保养用品、软饮料和速溶咖啡等的书费方式;电视和收音机的使用方式;用餐方式。只有对这种文化多元化作出正确的反应,才能取得营销的成功。一在这种文化中这种广品所能满足的需要:在这方面扮须考虑,在这种文化中,产品能满足什么需要?除了这些需要之外,产品还可以满足什么需要?策略,把这种饮料定位为适宜在一天中任何时间饮用的新型的提神饮料,取得了同样的成功。—需要这种产品并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数:有多少人需要这种产品并有能力购买?有多少消费?{—与这种产品有关的销售结构、政治结构和法律结构。例如,墨西哥政府曾要求安德森克莱顿公司改变他们的蛋黄酱广告,理由是其广告内容包括了与竞争品牌的直接对比,“太富于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在墨西哥是不可接受的墨西哥政府又帮助可口可乐公司生产一种价格低廉、有营养的软饮料,目的在于改善墨西哥低收人儿童的饮食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营销;挑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加,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和机遇也随之增加。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做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挑战,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1.跨文化营销概述
跨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在多种(至少两种)以上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开展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主要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实行的文化差异管理,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文化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及品牌管理和营销工作内容等,在这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作用下,企业跨文化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跨文化相互作用。
跨文化营销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难度比较大,不同的文化内容代表不同的环境和语言、风俗、法律以及价值观念等,这样导致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突,企业在营销经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导致营销效果不理想。其次是企业实行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在跨国影响当中,著名的七七定律显示出有超过一半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在这当中又有70%案例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整合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
2.跨文化营销目前所面临的困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跨越原有的活动范围,进而大力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伍当中,因此在跨文化营销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2.1文化背景和宗教不同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一些,居住于内陆地区的人们思想稍微保守,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也各不相同,甚至有时候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不同的的群体,这都给当地开展营销活动造成困难。比如说在中东地区,严禁出售猪肉类的产品,我国的新疆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于猪类食品也是颇为禁忌的。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新教提出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因此想要做好跨文化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和。
2.2相互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企业和顾客之间可以同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沟通:直接进行沟通和简介进行沟通。所谓直接沟通,指的是面对面的进行语言交流或者文字搜集,通过这种直接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进而搜集第一手信息和资料,直接了解到顾客的信息和需求,进行签约和售后活动内容。在此期间,营销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语言,比如说日语、韩语、英语、法语等都属于高语境的文化要求,在这些文化交流当中,信息的传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分析具体的场,如果不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场合,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理解不准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
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不再仅仅只是语言沟通,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比如说可以借助说明书,或者合同书,产品策划书、项目规划等,向人们传递企业的基本信息和意图,在此环节,应当就翻译和理解做出准确的应答,如若不能够准确理解,将会造成信息传达的错误,给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障碍。
2.3传统营销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
跨文化营销对于消费者所造成的影响贯穿在整个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当中,同时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的消费需求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对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固定的资产较为重视,而一些地区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求很高,这就造成了一些消费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渴望比那些重视文化消费地区的人们更加强烈,不同地区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当中,主要体现在购物倾向、购物需求以及购物方式等。比如一些消费人员经常会选择在夜间购物,那么该地区的夜市较为发达,而一些地区很少出现讨价还价的行为,都是明码标价,还有一些地区会明确地在支付清单上标明所需要的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这些可以得知,在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营销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评判其他地区的文化,因此不能突破思维的固式。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消费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行为会导致跨文化营销的公司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大问题。
2.4体制出现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最初进入市场当中,面临着不同体制和环境的约束,在这个时候,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而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跨文化营销的对策及完善建议
3.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
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外来商品也会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但是想要做好跨文化营销的工作,就需要对于市场进行调研,提前做好考查,不能盲目地开展营销活动,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营销活动当中取得成功,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合适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文化营销策略。
3.2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企业缺少专门的从事跨文化交流行业的队伍,一些营销人员自身对于营销内容不够熟悉,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将会导致思维错误,同时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跨文化营销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多,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给人们传达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区宣扬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中国人民强调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是可以牺牲的,以此来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则更多重视的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他们极为崇拜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具有共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有效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进而有效提高交际的效率。
3.3正确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
市场调查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内容包括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能性调查,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市场调查是企业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也是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解决:首先是派出调研小组进行当地考查和调研,比如可以通过直接走访,互相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手资料);其次可以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内容查找所需资料(二手资料);最后可以通过国外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确定异域文化的市场环境,确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推动当地市场营销的实现。
3.4明确应对目标市场机制
客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供求量和市场的结构,对于刚进入市场的企业起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能够进行跨文化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前期的市场调查,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同时在企业对异地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该地区的政策实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营销的风险,项目的失败,企业应当紧抓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深度挖掘规律,为后期做好目标市场的完善做铺垫,同时需要脚踏实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来销售产品,一旦销售的产品和流程及标准和政策不符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改进营销产品,进而适应时代和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跨国保险公司 文化差异 市场营销
随着保险业的全球经营,跨国保险公司由于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渴望实现全球成功经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 ,跨国保险公司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营销与管理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认识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 不同文化间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 ,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蒂特(Geert Hofstede)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接受教育的不同,经历的生活不同,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心理过程――不同的文化。霍夫斯蒂特根据他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为同一跨国公司工作的16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描述文化差异的四指标说,即:权力差距、防止不肯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刚性与柔性。权力差距,指社会中权力弱或无权利者相信并接受“权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这一观点的程度。相信与接受的程度越高,权力差距就越大。在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性,公司多是集权型的。在权力差距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高。防止不肯定性,是指在不确定性防止高的文化中,人们对安全(职业保障)有高度民主需求,十分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员工缺乏冒险精神。个人主义指人们只顾及自己及他们的家庭的倾向,集体主义指人们归属集体的倾向。价值观念的刚性是指一种以成功、金钱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价值观念的柔性是指关心别人关心生活质量占主导地位的情形。
文化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跨国营销与管理
文化差异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立合资保险公司谈判到保险客户的搜寻、销售,从保单设计、投保、核保、交费到后续服务全过程。同时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及进入市场的方法等。
文化影响市场选择
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以下认识: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较容易,否则很困难。社会学家认为,世界文化分为“高背景”和“低背景”两大类文化类型。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这样信息既不易传播,也不易被接受,在保险上表现为新险种的创新过程中模仿者较少。跨国保险公司究竟选择那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背景。
保险谈判过程的跨文化观点
谈判是至少两个团体试图就各自利益问题达成契约的过程,谈判包括两个范畴:谈判主题和谈判过程。在异质文化中,谈判过程是谈判中的关键障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谈判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对主题的会谈开始以前,首先要确定谈判过程。谈判的经典观点把谈判划分为四个阶段:无任务探索阶段、任务阶段、说服阶段和定约阶段。虽然所有的谈判都包括这四个阶段,但是当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时,每个阶段的战略、技巧、内容、持续时间和次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不同的。
保险市场营销调研中文化因素
保险营销调研本质上是指收集、分析和展示与保险营销有关的信息。一般而言,调研的工具是一样的,但是所处的文化不同时,调研的环境和得出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保险市场调研可以利用直接数据或间接数据,直接数据是通过个人访问、调查、目标小组、观察和实验等方式采集,间接数据是已经存在的、公开的关于某地市场的资料。在这里面,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对直截数据的获得,上述五种数据采集方法都有潜在的文化缺陷并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跨文化调研的基本问题是市场分析所得的结论的真实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的文化现象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险种的设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保费的确定是受诸如成本、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保险产品的费率、理赔率、回报率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保险费水平及赔付水平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
文化因素对营销方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促销策略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上营销等促销方式。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映方式是不同的,如现今很多国家兴起的网络保险营销深受保户青睐,而一些国家的保险消费者却更加习惯人员上门推销。其营销方式的设计应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个人推销保险的文化问题
个人推销保险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遵循的文化规范不同,世界各地的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是不同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的过程――个人销售过程也是不同的。在个人推销过程中,往往由于文化上的失礼而陷入困境的不乏其例,特别在人寿保险营销中,在有些国家一些忌讳的语言一定要避开。保险营销人员应该对文化差异有敏感性。另外,宗教和文化信仰常常会影响推销过程,以及处于跨文化的影响下风俗和习惯,都会为推销过程带来影响,譬如头衔的使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保险售后服务中的文化因素
保险竞争日益激烈,保险服务日益成为保户关心的问题,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应及时上门调查理赔。售后服务是整个产品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没有协调一致,产品形象将受到极大损害。售后服务是国际竞争的强大武器,不仅能留住客户,而且能扩大收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需求内容的期望值和认同感,决定着他们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双方注重什么和如何反馈等。
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统一。如果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不相信员工 , 只“管”他们 , 而不会“理”他们 , 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 , 就会影响沟通 , 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 , 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 , 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 , 这样 , 误会越多 , 矛盾越深 , 对立与冲突就成为必然 , 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文化差异难于实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者与保险营销队伍的良好沟通。
文化差异对跨国保险公司组织机构运转效率的影响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 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 而同一公司内部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随着跨国保险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 , 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就会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在内部管理上 , 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 , 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 , 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解决文化差异下跨国保险公司营销的策略
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
跨国经营的用人策略主要有母国化、东道国化、国际化等,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应实行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经营,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做管理人员及保险人,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保险公司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随着全球营销中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本土化策略有利于按照当地文化习惯开发产品、实现保险销售。
根据各国文化习惯发展保险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跨国保险公司需根据东道国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设计网上营销流程。电子商务将使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的、紧密的一对一方式的关系,一直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专业的和个性化的咨询与产品组合,随时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还可以让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酌情定制保单,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得到统一。
加强保险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的培训
大多数公司一般注重对员工的保险专业知识和推销技巧的培训,常常忽略文化差异的培训,跨国保险公司要建立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制度,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培训通常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模拟培训;跨文化研究;心理培训;外交技能的培训。
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结合文化因素
在不同文化中的保险经营活动中,保险营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解消费者观念、价值观和保户需求的差异。由于营销本身是基于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当这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为基础时,所以成功的保险营销应该努力去理解所要开拓的市场文化规范。如果保险险种不被接受是因为其价值观或习惯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没有充分满足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公司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新的险种。保险险种的设计、定价,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国保险公司文化差异市场营销
随着保险业的全球经营,跨国保险公司由于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渴望实现全球成功经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跨国保险公司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营销与管理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认识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不同文化间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蒂特(GeertHofstede)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接受教育的不同,经历的生活不同,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心理过程——不同的文化。霍夫斯蒂特根据他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为同一跨国公司工作的16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描述文化差异的四指标说,即:权力差距、防止不肯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刚性与柔性。权力差距,指社会中权力弱或无权利者相信并接受“权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这一观点的程度。相信与接受的程度越高,权力差距就越大。在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性,公司多是集权型的。在权力差距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高。防止不肯定性,是指在不确定性防止高的文化中,人们对安全(职业保障)有高度民主需求,十分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员工缺乏冒险精神。个人主义指人们只顾及自己及他们的家庭的倾向,集体主义指人们归属集体的倾向。价值观念的刚性是指一种以成功、金钱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价值观念的柔性是指关心别人关心生活质量占主导地位的情形。
二、文化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跨国营销与管理
文化差异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立合资保险公司谈判到保险客户的搜寻、销售,从保单设计、投保、核保、交费到后续服务全过程。同时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及进入市场的方法等。
1.文化影响市场选择
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以下认识: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较容易,否则很困难。社会学家认为,世界文化分为“高背景”和“低背景”两大类文化类型。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这样信息既不易传播,也不易被接受,在保险上表现为新险种的创新过程中模仿者较少。跨国保险公司究竟选择那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背景。
2.保险谈判过程的跨文化观点
谈判是至少两个团体试图就各自利益问题达成契约的过程,谈判包括两个范畴:谈判主题和谈判过程。在异质文化中,谈判过程是谈判中的关键障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谈判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对主题的会谈开始以前,首先要确定谈判过程。谈判的经典观点把谈判划分为四个阶段:无任务探索阶段、任务阶段、说服阶段和定约阶段。虽然所有的谈判都包括这四个阶段,但是当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时,每个阶段的战略、技巧、内容、持续时间和次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不同的。
3.保险市场营销调研中文化因素
保险营销调研本质上是指收集、分析和展示与保险营销有关的信息。一般而言,调研的工具是一样的,但是所处的文化不同时,调研的环境和得出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保险市场调研可以利用直接数据或间接数据,直接数据是通过个人访问、调查、目标小组、观察和实验等方式采集,间接数据是已经存在的、公开的关于某地市场的资料。在这里面,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对直截数据的获得,上述五种数据采集方法都有潜在的文化缺陷并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跨文化调研的基本问题是市场分析所得的结论的真实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4.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的文化现象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险种的设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保费的确定是受诸如成本、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保险产品的费率、理赔率、回报率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保险费水平及赔付水平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
5.文化因素对营销方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促销策略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上营销等促销方式。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映方式是不同的,如现今很多国家兴起的网络保险营销深受保户青睐,而一些国家的保险消费者却更加习惯人员上门推销。其营销方式的设计应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6.个人推销保险的文化问题
个人推销保险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遵循的文化规范不同,世界各地的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是不同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的过程——个人销售过程也是不同的。在个人推销过程中,往往由于文化上的失礼而陷入困境的不乏其例,特别在人寿保险营销中,在有些国家一些忌讳的语言一定要避开。保险营销人员应该对文化差异有敏感性。另外,宗教和文化信仰常常会影响推销过程,以及处于跨文化的影响下风俗和习惯,都会为推销过程带来影响,譬如头衔的使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7.保险售后服务中的文化因素
保险竞争日益激烈,保险服务日益成为保户关心的问题,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应及时上门调查理赔。售后服务是整个产品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没有协调一致,产品形象将受到极大损害。售后服务是国际竞争的强大武器,不仅能留住客户,而且能扩大收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需求内容的期望值和认同感,决定着他们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双方注重什么和如何反馈等。
8.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统一。如果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不相信员工,只“管”他们,而不会“理”他们,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这样,误会越多,矛盾越深,对立与冲突就成为必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文化差异难于实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者与保险营销队伍的良好沟通。
三、文化差异对跨国保险公司组织机构运转效率的影响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同一公司内部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随着跨国保险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就会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在内部管理上,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四、解决文化差异下跨国保险公司营销的策略
1.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
跨国经营的用人策略主要有母国化、东道国化、国际化等,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应实行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经营,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做管理人员及保险人,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保险公司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随着全球营销中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本土化策略有利于按照当地文化习惯开发产品、实现保险销售。
2.根据各国文化习惯发展保险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跨国保险公司需根据东道国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设计网上营销流程。电子商务将使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的、紧密的一对一方式的关系,一直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专业的和个性化的咨询与产品组合,随时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还可以让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酌情定制保单,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得到统一。
3.加强保险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的培训
大多数公司一般注重对员工的保险专业知识和推销技巧的培训,常常忽略文化差异的培训,跨国保险公司要建立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制度,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培训通常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模拟培训;跨文化研究;心理培训;外交技能的培训。
4.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结合文化因素
在不同文化中的保险经营活动中,保险营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解消费者观念、价值观和保户需求的差异。由于营销本身是基于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当这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为基础时,所以成功的保险营销应该努力去理解所要开拓的市场文化规范。如果保险险种不被接受是因为其价值观或习惯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没有充分满足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公司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新的险种。保险险种的设计、定价,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