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说话技巧培训8篇

时间:2023-10-09 10:47: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说话技巧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话技巧培训

篇1

在社交圈,魅力可以让你很容易交到新朋友,可以把陌生人完全迷倒,可以让你成为晚宴上人人都喜欢交谈的对象;

在商业圈,魅力可以帮你销售更多的商品,可以更有效地助你进行成功的谈判;

在职场,魅力可以让上司更信任你,让你承担重要工作,同事更愿意和你一起共事;

人生路途上,魅力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薪酬、更快的晋升,更多的人愿意为你打开提供帮助的大门,你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

如果你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自己的魅力,无论是谈判、面试、还是日常交往,你都需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让你的磁场扩大、魅力无限。

魅力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无论你现在什么身份、什么状态,你都可以试着学习一些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们所使用的沟通技巧,学习如何成为温和、友好、招人喜欢的人,并努力成为一位有魅力的人。

修炼魅力并不难,只要你愿意接受智者的指点。今天推荐的这本《魅力的力量》,正是一本有关练习魅力技巧的有趣读本。

该书卖点有二

其一,作者博恩・崔西是世界顶级的经理人培训师之一。他在1000多家企业做过咨询顾问、培训师和讲师,他曾向100多万名专业人士传授过营销、谈判和说服技巧。作为世界顶级培训师,博恩・崔西善于运用语言,因此本书更充满魅力。

其二,全书分章解读具体应用技巧,实用有效。本书提供了展现魅力的8个信号,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作者将听的技巧细化,不仅有眼神交流、补白词的运用、头和身体的位置,还有引导交谈的提问。

作者认为,少说多听,是打造魅力的首要法则。逞一时口舌之快,用自己的观点压倒对方并非有魅力的体现,真正的魅力在于培养自己的说服力,让对方愿意倾听,愿意接受,同时展现自己的话题引导能力。

这项提醒尤其对男人有效。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当女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她们有七个大脑神经中枢参与其中,而男人只有两个。博恩・崔两颇有趣味地举例说,男人在听女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这会给女人抓住辫子。男人一生中对女人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好好听话。

对女人来说,吸引男人的窍门也很简单。问一些关于他的成就的问题,并对此表示欣赏。如果你称赞一个男人的成功和他养家的能力,那么他就会被你吸引。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应试技巧;师范类

一、我院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背景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作为一所公办的师范类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要任务。其中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二级甲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其他专业如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初等教育至少要达到二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否则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每年七月份毕业之前,总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没有达到普通话等级标准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 我院从2010年开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实行在机房辅助测试,经过几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考生应当重视测前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获得好的成绩。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生应试技巧

(一)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在考前培训中我们培训老师会告诉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三年就有六次考试机会,所以心态可以尽量放松,万一没有通过以后还有很多考试机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算是考试成功了。

(二)耳麦要正确佩戴,不要用手拿着麦克风说话,麦克风和嘴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试音过程中注意最右边的音量提示,如果没有跳动或跳动太小说明耳麦有问题,要及时报告老师。如果跳动太大请考生自行降低说话声音。

(三)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5分钟,横向朗读。第一题主要是考察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准确性,经过我们大量的经验积累,第一题测试时考生每个字要读得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字与字之间可以稍微停顿一下,整体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测试时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回读一次。第一题题目告知请横向朗读,有少数同学粗心大意没有仔细审题,竖向朗读导致考试失败。还有些同学由于紧张第一题容易漏字甚至漏行,建议可以用手点屏幕一个一个字读过去,避免漏字漏行出现。

(四)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0个音节,共20分,限时2.5分钟,请横向朗读。第二题首先要找出轻声词语,经过我们统计一般第二题会有五个左右的轻声词语,考生必须正确朗读。另外还有三个左右的儿话音,注意有些儿话音有变音。

(五)第三题朗读短文,400音节,共30分,限时4分钟。第三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400个音节,限时4分钟,主要考查朗读中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有无偏差,停连是否恰当,朗读是否流畅。江西省唯一指定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第七章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训练,把40篇朗读材料都一一列出,考生在平时上课和训练当中应当熟练掌握这40篇短文,考试题目也是从这40篇短文中随机抽取的。考生应当在平时反复熟读这40篇短文,找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地方,把握好停连,分析好短文的感情基调。第三题最好的状态是从头到尾没有读错一个字,语速适中,有一定的感彩。根据经验累积我们认为第三题读错了的字不要回读,虽然回读可以挽回扣分,但是会影响整体的朗读感觉。由于是电脑打分,所以感彩可有可无,我们做过测试,有感彩的朗读和没有感彩的朗读得分差不多,没有明显差别。有些同学如果过多注意感彩可能会出现失误,不如多读少读一个字等。当然如果有的同学是已经通过了二级甲等,要考一级乙等的一定要注意感彩,因为电脑打分后还有可能要人工测试,复审两遍。

(六)第四题命题说话,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共40分,限时3分钟。第四题命题说话我们觉得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只要正确把握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且这道题目还是人工测试,一般为本校老师打分。第四题题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八章所有的题目均已列出,在上课和培训中我们都会为考生进行讲解。第四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缺时,从头到尾都要说话,中间不要停顿,保持正常语速,语速可以稍微慢点,普通话发音尽量准确。测试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尽量做到自然流畅,可以像平时同学们在寝室聊天一样,连贯的说话,不能使用方言,在说话流畅的前提下尽量普通话发音准确。第四题命题说话的题目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简单,很容易说满三分钟,当然也有些比较难。

(七)其他一些应试技巧。根据我们的总结,如果要通过二级甲等,前三题必须要有54分以上;要通过二级乙等,前三题必须要有48分以上,前提条件是最后一题正常发挥,没有明显失误。语文教育专业的同学要通过二级甲等,重点要训练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每套试卷平翘舌的音节非常多,平翘舌不过关根本无法通过二级甲等。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有缺陷的同学平时应当多向普通话发音标准的同学请教,比如已经通过二级甲等以上,最好是90以上的同学,让他们为发音有缺陷的同学进行纠音,平时可以多听新闻联播这一类的节目,学习主持人的正确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作者单位:蒋欣欣(1985-),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族:汉,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电子信息。

参考文献:

篇3

CRS一直是令呼叫中心管理层比较头疼的问题,从开始的招募,到培训,再到上岗试呼,项目调整直至个人定位,这一系列的工作足够让管理层头大不已,弄不好你刚培训好人家来了个“我不伺候了”,那你的工作可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说招募的时候不是选最好的而是选最合适的。

招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培训了,由于很少人接触过呼叫中心,对呼叫中心的工作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呼叫中心工作将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很多人估计不足,认为也就是打打电话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经过培训之后一旦接触工作岗位,很多准CSR在三个月之内就会流失。所以在最初的培训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培训不仅包括服务态度培训、音量语速培训、说话技巧培训、KEY WORD捕捉培训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心理调整培训,心理减压培训,在很多不规范的呼叫中心是没有这两个环节的,完全靠CSR自己调节,所以人员流失会很严重,即使人员不流失工作热情也不是很高。

在最初阶段,我们需要给新员工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最基础的培训内容,态度、音量、语速、甚至音色,我认识一个电话销售人员(以前是,现在作市场),听她接打电话真是非常有意思,给陌生客户打电话的时候声音动听得让你如醉如痴,包括那迷人的笑声,清爽的应答声,总之你会觉得和她说话是一种享受,愿意和她说话,不愿意挂断电话。可是当她给熟悉的朋友打电话是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甚至偶尔会听到一些骂声。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孔,在生活中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你不能称之为虚伪。尤其是在单位,你的领导喜欢你有不同的面孔。尤其是作为CSR,时常换上不同的面孔也是自己心理调解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础的培训过后主要就是沟通技巧培训,这个环节很重要,主要是分析消费者类型及特点介绍与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位,不同消费习惯等类型消费者的应对技巧。

经过这些培训之后还有就是项目培训,尤其作为外包呼叫中心来说,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的业务,在项目正式运营之前,CSR进行相关行业培训,产品知识培训,产品卖点培训以及与竞品相对优势培训都是非常必要的。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话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84-01

我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发现大部分语文老师都在开展的课前说话能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说话能力,正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我尝试课前说话到现在已快4年了,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课前说话的训练技巧。

1 提出说话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一堂课的前3分钟安排为课前说话,可老师说话,也可学生说话,以学生为主,每人每期不少于4次,但老师每周必须做1次示范说话。每堂课安排1人登台说话(按学号轮流进行),要力争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可带稿,但最好不要看稿说话;然后安排3—4人即席点评(由说话者在班上抽学生点评,也可教师点评),要独到,要精要。但每位说话者说话前都必须做好准备:先写好说话稿,所写内容还必须与我们所学课文内容有联系,要情真意切,能给人以感染,发人深思;并交给前一天说话的优胜者查验并修改,最后给同桌或好朋友说话,熟悉后方可登台说话。说话后由说话者自己摘录优秀的点评和进行简要修改,最后把说话稿交到科代表处保存,收集、整理后,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每月订成一本供同学传阅。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的确,当初连我自己都有些担心,怕因说话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成绩;结果恰恰相反,不但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增强了。就连上语文课的兴趣都提高了,当初是绝大部分学生怕安排到说话,也怕去点评,但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想争先恐后地去说话、去点评,害怕没机会。如果营造出了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学习气氛,还怕教不好语文?出不了好成绩吗?

2 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最初,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不自然甚至发抖、连声音颤抖、说话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说话结结巴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轮流去作自我介绍,或介绍我家、介绍我班等,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和胆量的锻炼;开展写作技巧的培训举行说话技巧的培训,观看电视上优秀的说话比赛录像;为了训练同学们能有独到、精僻地点评,还可利用“读报课”给学生读好文章,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妙处……总之,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找寻他们说话中的亮点,去点燃他们说话的欲望。

3 划分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七年级新生一入校,就明确提出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训练。

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二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朗读课文,基本要求:自选内容,时间1分钟,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例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第二步:基本要求训练。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

要求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用词准确恰当;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在第一步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新的要求一项不足扣一分。这一阶段,已经过良好的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精力就转向口头作文的内容。由于受这个年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注意观察、分析;主动阅读优秀范文,从中学习观察、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的各种方法,还要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

篇5

“培优”你的声音

Mark深知声音的重要性,这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他对声音特别关注,他认为从舞台艺术到日常口语、教师授课、领导讲话、律师辩护、商业活动乃至政治谈判,无一能离得开嗓音的表达,声音就是人的名片。一次成功的交流、一次有效的沟通、一次畅快的表达都离不开声音。所以,Mark把他的声音导师Signoff介绍给自己12岁的儿子Jonson。

Jonson在Signoff身上学到的第一点就是把声音降低,哪怕你的声音本来已经很低,她还是要你降低再降低,语言的魅力是通过“低沉”显示出来的。有修养的声音是一种经过有效训练和"管理"的声音。

同时记住不用过高过大的声音说话;不用太过急切的节奏说话;不用犹犹豫豫的方式说话;不用暧昧不清的态度说话;最后,尽量用中低声区清晰平和地说话。不说废话,不喋喋不休,建立节制用声的概念。

培训内容:

气息训练――气韵充足、身体舒展、发声有力、说话不累

发声训练――通过运用共鸣,使声音坦诚、真挚,嗓音更有感染力

声音品质训练――使嗓音响亮、饱满、圆润更有说服力

口齿磨炼――口齿清晰、伶俐,发音准确

音域拓展训练――开发嗓音潜质,使声音更有表现力

护嗓训练――合理运用和保护嗓子

表达技巧训练――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收费标准:按小时收费,每小时300~500美元

手脚是女孩一种高贵的命运

成为妈妈之前的Elisa是个模特,追求美丽。她认为一个脚和手很金贵的女孩会让人刮目相看,一双手能看出一个人的出身和境遇。长大后拥有一双纤纤玉手,无论是工作时翻阅文件,还是晚宴上的待人接物,甚至在休闲假期,都能让人感觉到由内而外的精致和美丽。那么,要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一双手呢?

加拿大美容产业园区,是一个国家级护理培训中心,Elisa常常利用周末将三个女儿送到那里,学习如何从小护理自己的手脚。

Elisa觉得让青春的女儿从容不迫地展现自己的美丽,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培训学校,Elisa的女儿们不仅建立了完整的手、脚护理体系,还要具有对美的特殊感召力。她们明白,女人的手是会说话的。关怀、等许多的情愫通过手来表达。每个女人的手都有身世、性格和阅历的痕迹。

Elisa已经16岁的大女儿很感谢妈妈,在她被一个男生牵手之前,可以有一双美丽的手,找到灵魂相配的人执子之手,步履轻松、慢条斯理、宠辱不惊地走完一辈子的幸福。

培训内容:

1.如何保持双手、双脚的清洁。

2.定期去除粗糙的老旧角质。温水浸泡、搓洗、冲洗。

3.修剪掉多余的死皮。不要撕拉或者修剪过度。

4.关注指甲的变化。

5.涂抹护肤品。

收费标准:每次100~200美元,外加10%的服务费。

你好,色彩

Alex认为,一个人选择的颜色就是他自己,人也能在色彩中遇见另一个自己。人应该对色彩保有终生的感觉。色彩就是照见心灵的美丽镜子。选对色彩,是向世界传达自我信号。

经由颜色来完成心想事成,是Alex一直在尝试的事情。所以他把女儿Elizabeth带到了AURA-SOMA的课堂。

在创始人Vicky Wall女士看来,色彩具有治疗作用,能给予能量,并且能够活化人的氛围。正确选择属于自己的颜色组合和它所含的能量,就是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处方。她创造了独特的色彩心理治疗法。

颜色无国界,通过颜色,可以了解自己与世界上每一个人,得到融入世俗生活的勇气与力量。深入了解自己,高效调节心理矛盾、失衡现象,消除身心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当你徘徊于五彩缤纷的化妆品专柜前欲罢不能,不知该选哪种化妆品与发型更好看时;当你游走于琳琅满目的服装专卖柜间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类款式与风格更合适时;当你伫立在私密空间的穿衣镜前犹豫不决,不知该穿哪套衣服、鞋子,该配哪件首饰、丝巾,去赴约会更迷人时;当你蜷缩在刀光剑影的应聘职场外心绪烦乱,不知自己的一身行头留给老板的印象是否会为成功率加分时,有的人却能用很短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Alex想女儿应该会感谢他对她从小关于色彩的培养。

培训课程:

1.AURA-SOMA颜色系统的历史和哲学

2.AURA-SOMA色彩论

3.色彩的语言

4.基本色彩学

5.色彩诠释概论

6.服饰搭配、形象顾问

7.视觉形象管理

8.音频唱诵技巧(希伯来、梵文、藏文等)、冥想禅修

篇6

【关键词】学生说话 能力 培养 敢说 能说 会说

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虽有注意,但做得还十分不够,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以期引起 更多人的关注。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对说话的培养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初一:复述;初二:概述;初三:论辨;高一:辩论、演讲;高二:专题发言、辩论;高三:专题发言、论文答辩。这些训练序列,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

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 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第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 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 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篇7

【关键词】沟通;心态;感知;人际关系

50年前,因为世人多是还没做就开始说,说了也不一定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标。但今天我们不再希望成为这种埋头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会说。可谓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无一不强调沟通重视沟通。作为个人,现代人更是把沟通当作了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和谋求事业成功的基本工具。沟通成为当前管理培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到处在讲沟通,到处在谈沟通。但是,我们的管理课程,大多过于强调沟通技巧,几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学习沟通,就是学习沟通技巧。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义。沟通技巧是沟通能力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吗?难道只要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吕氏春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绵,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公息忌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中制作铠甲都用丝带。”国君听后很不高兴,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整件事听起来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建议,连听众和说者都没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为国献良策,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为己谋私利。我们知道,不是话变了,也不是建议变了,甚至于也不是时势变了,是听的人的心态改变了。一旦心态改变,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一种感知。也就是说,沟通不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而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因为沟通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终决定沟通能否达成,以及最终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不论你如何会说,说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沟通形式,例如说和唱,也一样),你并没有实现沟通,也不可能实现沟通,因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沟通依赖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总是一个整体,个体特征只可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分为手、脚、头和躯干,我们不能把语言和姿态、口气、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分开。当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这句话,听到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听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听到了说话者的语气和姿体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沟通赢在细节,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关注到细节的沟通者才能长久成功。沟通中有句谚语:“每一次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每一份人际关系又影响着沟通。”这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得到印证,可说是沟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学的机理也在此。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时,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说话者意图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断和假设,最终影响我们对话语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话时还听到了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即便语气情感完全一样,听到我们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两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国,文伯却不去追随。如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对侍妾却宠爱过度了。”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大家都认为这母亲很贤明,但若是这话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们感到的多是妒嫉。为什么?因为说话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语气和假定就不一样了。对于母亲,我们认为母爱最无私的,天下会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对于妻子我们常常假定这种对于丈夫的情爱是自私的独占的,很多时候还有着利益的结合在其中。

记得一次因为处事不当,我被人误解了。想要解释希望能消除误会,但是话说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苍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弃。当时很难受,和父亲说起。父亲淡然的笑笑认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希望我以后能处理好,说道:“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是真的是对的,但它仍然不必说,甚至不该说。决定话该不该说的不是话是否真实,或者是否正确,而是时间、环境、场所,特别是你说话的对象。”

确实,同样一句话,只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或者听的人不一样,得到了的结论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还存在说话的时间、地点、场景的差别。

后来在听首席华人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讲有效沟通的课时,听到余世维博士说道:“沟通首先要把握三点:①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②什么话说起来有技巧,什么话说起来没有技巧;③什么说话的能力要加强,而什么说话的能力不需要加强。”对父亲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转贴于

讲到我的父亲,父亲学的是国文,根本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有些迂腐的老人。为什么他能够无师自通的体悟到这个沟通要旨,而我这个学习管理花了相当的时间研究沟通的现代人却无法领悟?我想,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国平天下追述到齐家,又由齐家追述到个人的修身,认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会的前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安身立命的规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处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说过:“不察颜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的人与瞎子没有什么差别),认为人应该看人看时看景说话。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似不大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明晰通达,只不过态度还是恭谨小心罢了。可见,孔子自己就是个深谙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说话的技巧需要加强,什么时候说话的技巧不需要加强的智者。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中国国学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关于感知我们还知道,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正如我们不能听到一定频率以上的声音一样,我们觉察不到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的事物。人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对那些与我们的意愿不符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当沟通双方存在误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时,沟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实的话也会受到排斥不被采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个人失去信任后,我们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他的整体,包括方方面面。我们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话,还会在他的话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证实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进一步加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际关系是最经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开始揣测,裂痕只会愈来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最爱揣摩的。这或许也属于人生的可叹。

由此笔者认为,沟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学会处世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认为只有在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前提下,对于沟通的技巧学习应用和提高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M]

[2]赵蕤,反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M]

[4]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M]

篇8

【关键词】沟通;心态;感知;人际关系

        50年前,因为世人多是还没做就开始说,说了也不一定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标。但今天我们不再希望成为这种埋头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会说。可谓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无一不强调沟通重视沟通。作为个人,现代人更是把沟通当作了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和谋求事业成功的基本工具。沟通成为当前管理培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到处在讲沟通,到处在谈沟通。但是,我们的管理课程,大多过于强调沟通技巧,几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学习沟通,就是学习沟通技巧。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义。沟通技巧是沟通能力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吗?难道只要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吕氏春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绵,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公息忌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中制作铠甲都用丝带。”国君听后很不高兴,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整件事听起来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建议,连听众和说者都没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为国献良策,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为己谋私利。我们知道,不是话变了,也不是建议变了,甚至于也不是时势变了,是听的人的心态改变了。一旦心态改变,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一种感知。也就是说,沟通不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而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因为沟通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终决定沟通能否达成,以及最终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不论你如何会说,说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沟通形式,例如说和唱,也一样),你并没有实现沟通,也不可能实现沟通,因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沟通依赖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总是一个整体,个体特征只可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分为手、脚、头和躯干,我们不能把语言和姿态、口气、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分开。当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这句话,听到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听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听到了说话者的语气和姿体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沟通赢在细节,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关注到细节的沟通者才能长久成功。沟通中有句谚语:“每一次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每一份人际关系又影响着沟通。”这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得到印证,可说是沟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学的机理也在此。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时,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说话者意图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断和假设,最终影响我们对话语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话时还听到了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即便语气情感完全一样,听到我们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两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国,文伯却不去追随。如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对侍妾却宠爱过度了。”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大家都认为这母亲很贤明,但若是这话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们感到的多是妒嫉。为什么?因为说话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语气和假定就不一样了。对于母亲,我们认为母爱最无私的,天下会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对于妻子我们常常假定这种对于丈夫的情爱是自私的独占的,很多时候还有着利益的结合在其中。

        记得一次因为处事不当,我被人误解了。想要解释希望能消除误会,但是话说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苍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弃。当时很难受,和父亲说起。父亲淡然的笑笑认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希望我以后能处理好,说道:“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是真的是对的,但它仍然不必说,甚至不该说。决定话该不该说的不是话是否真实,或者是否正确,而是时间、环境、场所,特别是你说话的对象。”

        确实,同样一句话,只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或者听的人不一样,得到了的结论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还存在说话的时间、地点、场景的差别。

        后来在听首席华人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讲有效沟通的课时,听到余世维博士说道:“沟通首先要把握三点:①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②什么话说起来有技巧,什么话说起来没有技巧;③什么说话的能力要加强,而什么说话的能力不需要加强。”对父亲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讲到我的父亲,父亲学的是国文,根本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有些迂腐的老人。为什么他能够无师自通的体悟到这个沟通要旨,而我这个学习管理花了相当的时间研究沟通的现代人却无法领悟?我想,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国平天下追述到齐家,又由齐家追述到个人的修身,认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会的前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安身立命的规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处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说过:“不察颜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的人与瞎子没有什么差别),认为人应该看人看时看景说话。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似不大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明晰通达,只不过态度还是恭谨小心罢了。可见,孔子自己就是个深谙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说话的技巧需要加强,什么时候说话的技巧不需要加强的智者。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中国国学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关于感知我们还知道,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正如我们不能听到一定频率以上的声音一样,我们觉察不到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的事物。人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对那些与我们的意愿不符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当沟通双方存在误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时,沟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实的话也会受到排斥不被采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个人失去信任后,我们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他的整体,包括方方面面。我们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话,还会在他的话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证实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进一步加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际关系是最经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开始揣测,裂痕只会愈来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最爱揣摩的。这或许也属于人生的可叹。

        由此笔者认为,沟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学会处世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认为只有在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前提下,对于沟通的技巧学习应用和提高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m]

[2]赵蕤,反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m]

[4]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m]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