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产品培训8篇

时间:2023-10-09 10:47: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品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培训

篇1

关键词: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9-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它不仅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高度农药,这些名词被大家所熟知,并一再的敲打着人们的神经。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宣传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发动全社会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上升提供保障。

1 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要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的规则活动。我国现阶段已经制(修)定了相当数量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以咸阳为例,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组织专人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标准60项,累计达810项,初步建立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大标准化体系,累计修订葡萄、苹果、油桃、黄瓜、番茄、梨、生猪、鸡蛋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达73项,如此全面的标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而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认知程度决定农业标准化推广和实施的程度和速度,这就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引导力度,只有宣传培训做到位,农产品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和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度才会提高,农业标准化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推广和实施的阻力才会急剧减小。

2 有利于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

我国的农业投入品分为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国家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和国家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三种,政府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教育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按照农业标准化进行生产操作;规范国家限制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渠道和使用途径;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违规行为。而政府的监管需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配合,只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要提高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意识,相关部门对其不断的进行普法宣传、技术培训是关键。宣传培训是否到位,决定着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是否对国家禁止使用、限制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有深刻的认识,是否对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是否深刻了解自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中职责和义务。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越有利于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

3 有利于规范农产品市场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是农产品销售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所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关不严,甚至在运输途中乱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另外,消费者的质量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在购买农产品时不在意农产品的销售者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证件是否齐全等,甚至贪图便宜,这就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带来了多条销售渠道和广阔的销售市场,进一步纵容了销售者和生产者不按相关标准生产、经营,贪图效益的行为。而宣传培训工作是教育引导农产品销售者了解自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中职责和义务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自觉履行职责,对所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把关,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监管,加快我国农产品市场走向正规化的步伐。

4 有利于发动广大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来

对消费者的宣传培训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而可以通过引导消费者自觉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又能通过消费者的要求,带动农产品经营者,进而促进生产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经营,以此来弥补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方面的不足。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和媒体在着重对农产品生产者进行宣传培训的同时,应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培训力度,使消费者明确在购买农产品时需要查看和保留哪些票据和证件,进而促使销售者向生产者索取相应的票据和证件,最终促使生产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和销售,这样消费者就会成为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监督员,自觉的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建了一条从餐桌到产地的反向管理途径。

篇2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 培训 问题 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7-02

农产品经纪人是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传递、农业销售服务等中介活动人员。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深入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解决好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那么,谁能搭起农业生产和市场要求之间这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大批农产品销售出去呢?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农产品经纪人,便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1]我校从2011年开始与自治区扶贫办培训中心合作承办了四期全区贫困村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四期培训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发现的问题

1.目前在我校接受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综合素质不高。由于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文化程度低,知识面不宽,缺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往往导致所掌握的信息与市场脱节,在引导农民种养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给自身及广大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的农产品经纪人由于对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因而经常会出现在起草合同时用词不当或条款不清,最终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更有少数农产品经纪人无视商业信用和职业道德,在经营过程中不择手段地压级压价、欺行霸市,影响了自身形象。[1]

其次,是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意识到品牌给农产品带来的丰厚附加值,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组织散、手段少。社会合作和分工机制得不到充分利用。销售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原始产品,无包装,有的有包装但粗糙、档次不高,单一,农产品卖价不高。

再次,是市场准入制度不规范。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准入较为混乱,持证上岗的少,无照经营较多,在农村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市场经营,同行之间为争夺市场相互排挤,搞无为的竞争,甚至相互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培训班授课时间短,教学设备单一。

据培训课程安排表统计,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从到校及返程共6天时间,其中报到1天,返程1天,实地考察及考试1天,实际培训时间3天。三天学习时间里学习《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授课时间短,平均半天要讲授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学设备单一,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农产品检测实验教学设备少。

3.开设的培训课程不完善

据调查统计,在我校培训的362名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主要经营的范围有:种植业133人、畜牧业65人、水产养殖业20人、林果业31人、农副产品加工业13人、农产品购销51人、其他行业30人。其中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购销共313名学员与销售和创建产品品牌有关联。164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农产品市场营销培训,167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培训。而培训只开设《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

二、促进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的探索

农业生产对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会更大。他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完善培训课程、培训好农产品经纪人是我们培训部门要思考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综合素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工作,把培养农村经纪人的工作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日程,要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筹集足够的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经纪人整体素质,使农产品经纪人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应用现代电脑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将从事多年农产品贩运第一线的买卖人,有一定文化基础,有经营头脑,思想品德素质好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学习,并邀请农业研究所专家、高等院校教授和农业、商业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授课。[1]

2.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增加实验课程,购买农药残留检测教学设备。

广西地处亚热带,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的优质农产品,糖料蔗、木薯、桑蚕、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排全国前列,是我国农产品最重要的产地之一。现代农业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使人类的食品和生活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其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发展、减少农产品经纪人的损失都具有重要意义。如2011年年初百色市靖西县的农产品经纪人在靖西县收购了一批蔬菜运到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被市场检测中心检测到农药残留检超标,这批蔬菜不能进入市场被销毁,使该农产品经纪人损失很大。购买农药检测教学设备有针对性的教会学员更简单快速科学的区分农产品等级。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使农产品经纪人学员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培训学习的内容,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员切身体会参加培训班的重要性。

3.丰富培训课程,增加《市场营销》、《企业品牌形象》课程。

市场营销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移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过程,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学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产品形象包括产品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包装设计以及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一个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的好坏。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纷纷选购,一个差的产品只能使消费者望而生厌。品牌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设这两门课程,将大大提高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竞争力。通过培育一批品牌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增强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培育出一批优、新农副产品品牌和农副产品经纪组织品牌,进而整体提高广西农副产品及农产品经纪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背景;培训;模式: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那么,谁能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谁能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经纪人一手牵着农民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他们是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因此,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本课题组,同时,自2006年始,即与绍兴市农产品经纪人鉴定中心一起承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鉴定工作。3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诸几市、新昌县和越城区多个镇、村完成了23期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培训学员累计达2000余人。实践证明,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培训模式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经营理念、植入农民市场意识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现有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支生力军,帮助农民缓解农产品销售难的矛盾,则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为此,本课题组于2008.5~2009.5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调查手段,抽样调查了浙江省所辖宁波、绍兴、杭州、衢州等地区的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对他们的经营现状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部分重点对象还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表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0份,调查涉及农产品经纪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活动以及对培训课程的感受和评价等10项指标,调查信息的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为更加精确地把握农产品经纪人需求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和深化培训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能手,为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聚集大批实用创新型的中介组织和现代商人。

二、农产品经纪人现状调查

(一)经纪人队伍结构老化,呈“青黄不接”之势

从表1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务农人口中,中老年人留守现象比较突出,35岁以下的经纪人明显偏少,仅占被调查人口的不到20%,说明浙江省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产品具有分量重、保鲜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所以,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体力作保证。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务农,必将导致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及流通后继乏人,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

(二)经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

表2数据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经纪人占样本总体的65.5%,其中,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又占了样本总体的22.1%,说明浙江省经纪人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多数经纪入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利用媒体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意识比较淡薄,相互之间缺乏信息联系和交流,自律管理及权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十分缺乏。

同时,大专以上学历的经纪人仅占10.5%,学历较高的农民不屑于从事农产品流通业务,或者对农产品流通职业不够重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尚需加强宣传力度,经纪人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

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经纪人的年营业额集中在15万元以下,这其中,又以5万元以下的占大部分,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廖若辰星。从组织形式上看,个体经营占了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纪人经营规模较小,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经纪人(他们同时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户)尽管已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但由于合作社本身仅仅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社员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方式及价格均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又由于许多合作社没有统一的农产品销售章程,所以,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自产自销这种传统的产品流转方式。据调查,目前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采用订单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浙江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少且分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而主体过于分散,又导致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单个农民就好比飘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弱小无助,无法掌握市场动态,很难获取增值利润。典型的小规模农产品经营格局,难以产生支撑新农村的经纪人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标准化、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合法权益,使职业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更有发言权,更有机会参与利润平均化。

(四)明显的经营区域局限,市场辐射力较弱

统计表明,61.5%的经纪人将农产品选择在当地销售,这种“门前销售”又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当地农产品专业市场销售,此类为“等客上门”式销售(如嵊州的水果交易市场);第二种是在种养基地,结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销售,此类为“借船出海”式销售(如上虞的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第三种则是由农户挑起“货郎担”进行摊贩式、近距离流动销售。除第二种销售模式外,其他两种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可获取的利润通常是极低的。

经纪人选择就近销售农产品,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茶叶、葡萄、西瓜、杨梅、茭白、桃子、鲜菜等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易腐烂、运输要求高等特点,不宜远距离贩运;农户分散经营,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从产品销售单位成本的角度思考,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浙江的不少农产品多为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角色产品”,游客在玩乐中采摘、在休闲中消费,使农产品处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之态,农民便无卖难之虞。这自然使得经纪人开拓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了。

(五)“获取信息难,寻找客户难”是经纪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表5显示,66%的经纪人认为,获取

信息、寻找客户、灵活的推销技巧是开展经纪活动时所面临的最困难环节,说明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加强市场营销和谈判技巧方面的训练;同时,近16%的经纪人认为农产品储存技术落后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经纪人培训需要农技专业人员的加盟;此外,剩下18%的经纪人需要在合同的兑现及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取更多的知识,说明这些模块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内容中予以进一步充实。

(六)培训效果初现,培训模式需要深化

表6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普遍认为,经纪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在与经纪人座谈中,学员纷纷表示,参加培训后,他们的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产品标准思路逐渐清晰,营销技巧开始关注,产品销售增效显现。据嵊州市供销社主任介绍,该市前4期经纪人培训后,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0%。

在实地走访时,通过对种植(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社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经纪人,其当务之急是需要接受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而大专及本科学历等层次较高的经纪人则希望在理念和体系方面得到更加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不少经纪人提出,时间太短、内容太多,容易陷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窘境。

综上所述,经过第一阶段的普及性培训,一些初步掌握了经纪人基础知识的农民大部分活跃在了农业第一线,他们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经纪人本身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相关对策,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

三、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深化培训模式的对策措施

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培训模式深化上做文章。培训模式应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程序的规范性,坚持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相吻合、与培训对象的层次相一致。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延伸培训链条,综合运用集中辅导、典型示范、“菜单”选学、以农教农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对策如下:

(一)分层分阶段式培训

根据经纪人文化层次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可以消除部分学员“吃不饱”的饥饿感,也可以化解部分学员“吃不了”的消化不良症,真正实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设门槛的经纪人普及性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进入培训班听课学习。培训内容可以在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启蒙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引进的同时,侧重于介绍让农民可以直接应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产品质量标准等,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例如,新品种及种子的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示范、实地操练,也可以是视频演播,分段讲解。总之,尽可能使培训效果立竿见影。第二阶段为经纪人的素质提升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以及经过第一阶段培训后考核成绩较好的农民。培训内容则是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系统培育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介绍相结合。又以营销和管理理念的系统培育为主。重点开设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知识及实务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市场调研方法、市场营销策略、商务谈判技巧、营销渠道管理等),同时插入农业高新技术课程(如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工程与智能化装备技术等)。培训形式既可以是请专家、学者集中讲授,也可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远程答疑,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座谈交流,如在本地合作社中选取成功经纪人宣讲经营心得,集思广益;加强区域合作社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营成果;组团进行跨国交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合作社的农产品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通过这种分层分阶段式的培训,可以使受训学员真正系统地、卓有成效地掌握农产品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高超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宽视野、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

(二)划圈分类式培训

资料显示,浙江既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稀缺大省,同时,又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其出产的茶叶、柑橘、蚕丝、水产品、竹制品、苗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浙江茶叶的主产地集中在绍兴、杭州和嘉兴一带,浙江蚕丝的生产基地在湖州,衢州已成为浙江柑桔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嵊州及安吉的竹制品已闻名中外……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像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如萧山萝卜干、富阳芦笋、临海西兰花、常山胡柚、上虞葡萄、余姚杨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本次调研中浙江的农业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品类区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单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该地区已呈现设施农业、集约生态养殖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绿化园艺业、有机农业、生态林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等8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类型。如诸暨市马村畈现代农业园区,绍兴县绿神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绍兴县稻鸭共育模式,上虞市虞南山区的板栗林套种高杆型名茶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诸暨花果山庄休闲观光园,绍兴兰渚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县大地园艺有限公司。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的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上虞市海涂防护林建设,上虞松厦镇祝温村村庄平原绿化和曹娥江景观带等均已成为自成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致使农产品种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特点及市场特点,这就要求经纪人培训不能采用“大一统”的培训模式,而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培训要变过去的“一灶制”为今后多模块并存的“多灶制”。变过去教学内容的“给什么,吃什么”为“点什么,吃什么”。即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按照产业特点,巧设课程菜单,实施解剖麻雀式的、划圈分类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

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为这种培训方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逻辑性。加上在培训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不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灵动性。同时,也容易让学员陷入学习思考的惰性陷阱。

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不需要那种

学究式的教育,要针对受训对象文化层次及需求特征的差异,将一些概念的辨析和原理的剖析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和故事穿引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这种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模式,可以让受训学员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培训可通过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如引人大量的“营销案例”、“商务谈判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合同签订案例”、“核算案例”以及“经营决策案例”等),将抽象的理论活化为具象的实践。将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使学员主动地、持续地学习。

在遴选案例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案例要有真实性。所选案例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事例,切忌哗众取宠虚构案例。二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培训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和培训要求选用案例,有的放矢,远离对牛弹琴式的案例。三是案例要有启迪性。人选案例应该能够启迪农产品经纪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帮助其理性地分析问题,引导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式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培训师对案例的点评和升华。同一案例,由于学员能力、经历和水平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案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多半不只有一种精确的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论。因此,培训师在进行案例点评时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注意激发学员去联想、去探索、去创新。不要把结论束缚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总之,通过这种案例式培训和体验式学习,要引导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点评升华,使培训效率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经纪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借专业合作社平台,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动向,到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072家,入社成员达771850人。浙江省1/3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或受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07年10月,浙江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国际农交会,首次在国际农交会上摆开合作社的“丰收盛宴”。2006年,浙江省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248亿元,经营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事实证明,浙江已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较高的省份之一。而在农产品大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们,正是那些善于捕捉市场行情、长于市场运作的经纪人。

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对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员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培养的最优组织,也是进一步提升经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农产品流通上连生产、下接终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不仅应该是产品流通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所以,在农资采购、新品种引进、种植养殖技术更新等生产环节中,需要得到农技专家的指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等给予市场拓展、渠道创新等方面的专业性指导。以专业合作社名义对外聘请专家组织培训。在合作社内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经纪人业务交流活动,将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借此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同经营能力,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农村知识分子充实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争取农产品经纪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五)规范考核,严格鉴证,实现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

规范考核制度,严把鉴定质量关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的又一关键措施。我们认为,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在培训的初级阶段,应尽可能鼓励农民主动报名参加,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营销技巧。为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考核可以相对宽松些。对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完成了相关模块的学习任务之后,颁发农产品经纪人结业证书,并鼓励其进入高一等级的培训和学习。在培训的中、高级阶段,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细则,要设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考核方案的设计既要有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等),又要有综合成绩(包括独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测试考核)。考核程序要规范严格,考评尺度标准要高,内容要实,使考核真正达到鉴定标准,真实体现经纪人的经纪能力和经营水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含金量。但是,如果考核过程不严格,考核制度不科学,那么,不仅证书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此外,为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制定《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标准》编写《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修订现有的《农产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将目前五花八门的《培训教材》按农产品类别规范为统一的《培训教材》初级、中级、高级系列,以便于培训考核鉴定。

同时,《职业标准》应体现农产品经纪人不同等级的职业要求和鉴定标准,《考试指南》应涵盖不同等级的考试目的、鉴定点、考试内容与测试题、考试样题等内容,《培训教材》应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板块可按照农业类别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方便不同种类农产品经纪人的学习和考试。

最后,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发证机构对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要实行定期验证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可以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及培训对象的满意程度。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经纪人队伍的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纪人队伍在扩张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的提升。

篇4

4月1日上午,河南农垦信息化培训班暨心连心农产投入品创新应用座谈会在新乡市九州宾馆举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农业局(委)主管工作负责同志,地方直属扶沟农场、罗山农场等负责同志及河南农业专家组成员90余人参加会议。《农家参谋》杂志社、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于会报道。

会上,新乡市农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闫乐毅代表新乡市农业局向长期关心新乡农垦发展的省农业厅农场局领导及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省农场管理局农业产业发展科戚兴科同志介绍了河南农垦信息化进展的基本情况;省农场管理局产业发展科吕宏元科长就春季麦田管理相关工作做了部署;要因地制宜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服务两大方面特提出全省农垦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具体从五个方面重点抓好关键措施:1.普遍进行中耕。2.控制汪长,预防倒伏。3.因苗、因觞分类管理。4.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晚霜冻害。5.加强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各农场要重视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一是要组织好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好麦田苗情、墒清、病虫情的调查工作,科学指导农工搞好麦田管理。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把麦田管理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作用,使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技术措施真正进村入户到田。三是要以高产创建为载体,抓好各项小麦增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落实。会议主要围绕落实高产创建措施,做好春季麦田管理为中心,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控旺促弱转壮,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搭好丰产架子,确保今年全省农垦夏粮丰产丰收。

上午10点30分由河南省心连心肥业有限公司主办的心连心农业投入品创新应用座谈会如期举行。河南省心连心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洪女士发表了会议致辞。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就小麦良种繁育这一课题作了重要讲解,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原处长田利民代表专家组作重要讲话,拟成立河南农业咨询专家组,专家成员由杨会武、田利民、乔国宝、苗长海、张伟、胡清荣、王继发、曹锡武、李照河、翟心田、朱中锋、牛云生等组成。下午,全体于会人员来到心连心肥业、河南科林种业万亩示范田及刘庄镇参观考察。心连心公司是农业部确定的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企业,公司于2000年成立了全国最大的农化服务中心,农化服务队常年扎根农村,为农民进行科技讲座、测土化验、科学施肥指导等,解决种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林种业主要从事小麦、棉花抗病虫育种研究,公司多次荣获“河南省种子诚信企业”称号。考察结束后,全体人员在心连心有限公司合影留念。

篇5

1主要培训模式

1.1联合培训模式

由农村经纪人协会主办,地方政府专项拨款或企业投资,联合高校和企业进行的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1]。

1)农村经纪人协会与高校联合的培训模式。农村经纪人协会与高校联合是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的主要培训模式。该模式由省、市、县农村经纪人协会主办,地方财政拨款,高校进行培训和职业认证。例如,供销合作社系统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10号站(以下简称“第010号鉴定站”)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设立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培训和认证机构。该机构培训和认证的学员主要来自供销社社员和农村经纪人协会会员,培训经费由地方财政专款调拨,组织培训和职业认证工作由第010号鉴定站完成。培训内容依据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制定,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相关法律知识、农产品质量等级的识别、农产品价格的判断、购销合同的编制、销售渠道的选择、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市场调研方法、建立客户关系和商贸谈判技巧等。职业等级认证依据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分为培训、辅导、考试、鉴定四个环节,最后颁发职业等级证书。2006~2007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第010号鉴定站连续两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优秀鉴定站单位。

2)农村经纪人协会与企业联合的培训模式。企业与农村经纪人协会联合是伴随吉林省农产品流通领域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培训模式。该模式由企业主办,省、市、县农村经纪人协会协办,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联合培训认证机构进行的培训和认证。以中农集团吉林公司为例,该公司定期投入资金,联合培训认证机构,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内容依据企业需求和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制定,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介绍、特点、销售推广技巧、农产品基础知识等。培训教师来自企业营销部门或外聘。职业认证由认证机构组织考试、颁发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式主要由国外涉农企业和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承办,通过培训来宣传企业产品,实现扩展市场份额的目标。

3)农村经纪人协会、企业、农产品经营大户联合的培训模式。农村经纪人协会、企业、农产品经营大户联合是吉林省乡镇区域内的培训模式。该模式由农村经纪人协会和企业主办,联合农产品经营大户,由企业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农产品连锁集团、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定期投入资金,组织农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依据企业需求制定,主要包括企业新产品介绍、应用、注意事项、销售推广技巧等。该模式是企业为实现新产品推广目标而开展的培训。

1.2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吉林省农村经纪人协会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第010号鉴定站联合,由第010号鉴定站投资建设公益性“中国农产品经纪人”网站,开展农产品经纪人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在网站上采用“远程培训+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方式,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认证培训课程,如“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道德”、“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农产品购销合同的编制”、“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鉴别及等级评定”、“销售渠道的选择”、“市场调研方法”、“建立客户关系和商贸谈判技巧”等。同时,网站为学员提供国家权威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吉林省地方性农产品市场信息[2],如链接国家商业部“新农村商网”、农业部“一站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网”;链接吉林农网商务频道、吉林新农村商网、吉林农网、农友网、吉林现代牧业网、吉林玉米网等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网站从多方位、多角度提供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方面的知识培训,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3]。但是,由于网站建设和管理经费短缺、人力不足,农村经纪人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缓慢。

2培训模式的比较分析

“农村经纪人协会+高校”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培训组织管理规范,能够保障培训师资、教学和认证质量;缺点是部分县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及经费发放时间拖延,影响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进程。“协会+企业”模式和“协会+企业+经营大户”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培训组织管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企业参与培训投资,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缺点是培训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准,忽略了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标准,认证过程不规范。远程培训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提供综合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平台,同时,提供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课程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缺点是平台运转经费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匮乏(见表1)。

3结论和建议

3.1协会与高校联合培训模式是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主导力量

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公益性教育属性,决定了“农村经纪人协会+高校”培训模式的主导位置。高校教育资源的大存储量、优化的配置、优良的运行质量为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培训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保障[4]。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学校发展,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政府应加大财政杠杆作用,鼓励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引导相关高校进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教育资源统筹,实现人才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参加“平台设备资源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共享”等项目建设。

3.2远程培训是未来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主流模式

远程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更是适合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的最佳途径[2]。远程培训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和市场应用对接的重要功能。例如,解决了培训学员量大面广、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5],满足了农产品经纪人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向接受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传递全国和省内农产品市场供给信息,有效地实现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应扶持“平台设备资源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共享”等高校开发建设项目[6-8]。

篇6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培养模式;研究

一、农产品经纪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区域,九江水域面积占全湖面积的2/3。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产品经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一大批具有专业性质的农产品基地逐渐形成。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转化为商品的速度,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在这个方面可起到很好的沟通、中介作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方面,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一边连着农民的生产,一边连着市场上的需求,如何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农民经纪人可以发挥其桥梁作用,让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而逐渐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农民经纪人是促成农民与他人交易的关键联结点。农产品经纪人掌握着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担负着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任务,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二、九江市农产品经纪人的基本情况

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九江市十县三区部分参加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各县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经纪人进行了开放性的提问调查。九江市目前有农产品经纪人近3万人,受到培训并取得初、中级资格证的仅仅不到1000人(其中,取得中级资格人员50人,初级人员945人),而加入九江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人员仅几千人,还有2万多人没有入会和培训。全省累积有近2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需要培训,从目前情况来看,培训农产品经纪人的任务是很重的,提高农产品经纪人基本素质刻不容缓。

1.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产品经纪人基本上是当地农民,与当地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是当地种植大户,也有的是养殖专业户,他们既是本地名、优、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经营农产品的经纪人。在经营方面基本上是处于个体闯市场,单打独拼状态,抵御市埸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变幻莫测,竟争十分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仅有中小学文化水平;二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经营规模较小,单个经营,分散活动;三是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又严重缺乏闯市场的技能,对于市场营销、公关、农产品品级鉴定、运输贮藏、成本核算、商标、法律、网络信息等方面知识几乎是不知或知之甚少;四是对发展生态农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认识还不够。而现时的农村又急需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产品经纪人。因此,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2.经过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所取得的成绩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基本情况:一是农产品经纪人普遍对参加培训表现非常积极,认为培训的最适宜时间是3-5天;体会到培训的内容很好,具有知识面广、容易接收和实践性强的理论,又紧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二是他们大多数所经营的农产品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很有推动作用,受过培训的人员都有较强的商标保护意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基本都会注册商标。农产品经纪人的结构男女比例为51,中年人占68%、老年人占25%、青年人占7%。

调查发现,参加了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并且通过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学习取得初级或中级岗位资格的农产品经纪人,特别是首批培训学习的学员在事业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三、加快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措施

1.政府重视,确保培训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级供销合作社应积极抓好这项工作,要有计划,系统地组织地安排好培训工作,积极筹措培训资金。农产品经纪人就个人而言是个体,就一个地市来说是几万人,一个省有十几万人至几十万人,培训人数多、资金大,要有计划地逐年进行培训。而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经费又是全部由国家支出,各级政府部门应站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奔小康的高度来把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列入计划,确保资金的投入。

2.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必须有“娘家”,这就是各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这个载体的作用,把“能人”、“大户”经纪人吸收到协会中。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在供销合作社指导下开展工作,有困难找协会,要信息找协会,学知识找协会,协会成为农产品经纪人的“娘家”和经营活动的有效平台。目前,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还开通了九江市农产品交易网,九江农产品交易网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九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变革,对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易模式,为推动九江农产品走出江西,走向国际市场,为农产品流通领域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方向发展,实现农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网络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系统地收集了全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500多个品种。

3.依托高校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山东邹城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54-01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邹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现状

(1)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基地标准化生产。邹城市总面积1 613 km2,总人口114万人,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居)。近年来,邹城市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9年有3家企业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2家企业7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家企业45个产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三品”认证总量达67个;另有2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3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处,香城长红枣完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2010年1月5日,邹城市被列入农业部公布的2010年26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市)名单。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48个、面积1.61万hm2,其中平阳寺镇食用菌、看庄镇分别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平阳寺镇生态渔业养殖基地被省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华源食品公司的“孟子”牌双孢菇、兰谷园艺公司的“孔孟”牌黄金梨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2)加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邹城市农业局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有关农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咨询1 800人次,培训农资经营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人次,对300家(累计)农资网点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了监督检查,完成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抽检样品127份。立案查收农业违法违规案件26起,结案26起。组建了邹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的检验检测,初步形成了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重点基地、重点市场、加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同时,针对种植业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难控制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通过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等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2] 杨小明.都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0(1):42-44.

[3] 王月勇,王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0(3):36-37.

[4] 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1):49-54.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2] 杨小明.都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0(1):42-44.

篇8

集安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可喜成效。

强化执法监管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控制源头上的农业投入品安全。组织开展“打假护农保春耕”专项治理行动,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有效遏制制售假劣农资和规定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同时,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逐步扩大放心农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完善流通链上的监管制度。狠抓市场准入关,探索建立农产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制度,落实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对已销售的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及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积极谋划和争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加强对重点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检验。同时,建立群众反馈制度,设立群众举报热线、信息咨询平台,对发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农产品,坚决清理出市场。

坚持示范引导 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促进标准化生产和示范作用体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六化”,即: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标识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同时,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范畴,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坚持田间管理技术跟踪指导。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冬春科技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等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提升。同时,以生产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按要求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培训总人数达到7万人;打造优质品牌带动效应。鼓励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基地为试点,倡导应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措施来防控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残留,加快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有机认证,4种农产品被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督促责任落实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组织保障。在全市11个乡(镇)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牌子,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对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严格落实市委人才战略,长短期统筹抓。今年初,通过全市“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引进动物科学和农学研究生2人,年底将继续引进。同时,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农委组织有关培训20余人次;狠抓下级部门对相关领域的帮扶包保。完善部门联合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提高农业部门履行农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目前,已通过帮扶包保,打造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在建基地2个。同时,以全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实现通沟村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有机食品认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