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族文化差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动画片;中国;美国;文化特点;主题;情节设计;取材;商业运作
在文化传播中,有这么一个规律,“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动画是一种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产业再延伸到经济范畴的,自然也带有自己本国的文化内涵,动画片的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美国无疑是世界动画强国,他们的动画电影、动画连续剧在全球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以动画人物、场景为中心的迪斯尼乐园更是赫赫大名。中国是一个正在急起直追的动漫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都在自己的动画片中有所呈现。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主题、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故事取材、商业运作看这些动画片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1、主题:中国的动画片大多脱不了一个目的――教育,“寓教于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在奉行的传统。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还是后来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或者是现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脱不了这一痕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德育故事》、《弟子规》这些动画片,更是致力于面对儿童传播中国传统美德而制作的。
和我们强调教育相比,而美国动画则不同,自诞生以来,它试图带给人就是欢笑和快乐。就是为了娱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动画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被特别强调。但是也并不是不讲究教育,他是在娱乐的基础上以一种类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对孩子输入一些价值主流观。比如 “励志"一向是美国动画大片的主打特色。《狮子王》中那只叫辛巴的小狮子经受了各种考验,懂得责任,成为草原之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
2、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孩子是想像力丰富的,作为孩子是主要观众群的动画片便要特别强调幻想特性。同时孩子又是纯真的、天真烂漫的,所以动画片应强调趣味与想像的结合,回避那些过于现实、复杂的东西。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的特点以剧情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表演生动夸张。如《猫和老鼠》,整部动画片中几乎没有配音,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画片中主人公夸张、调皮的动作与表情对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猫鼠追逐,斗智斗勇。体型巨大的猫却总是被小巧机灵的老鼠打败,洋相百出。中国的动画片想象力和夸张手法上比不上《猫和老鼠》,节奏也比较缓慢,但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国的动画画面形式采用了多种民间艺术方式,如《铁扇公主》把中国山水画和戏曲艺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则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而《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更是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Ww
3、故事的题材:我们的动画片一般大量的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去挖掘、改编,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华德育故事》,《至善之道》,沈阳动漫产业基地在央视播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部反映我国历代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木偶动画剧。《百花公主》、《福娃娃开心游记》、《憨娃》、《淘气宝贝》、《中国神话故事》和《字字龙》等1l部作品也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没有本土文化,其文化基本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但美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使得美国文化也处于强势的地位。这也在动画片中体现出来。美国的动画片除了自己原创出《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喜欢从别国的文化中去吸取养分,从《白雪公主》到《花木兰》,美国动画电影也有很多是改编自欧洲、亚洲的经典名著和童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加以美国式的诠释后,“返销”到故事的原产地,大多获得成功。其中《功夫熊猫》更是集合了“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不但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动画创作界引起极大的思考。
4.要有很强的商业导向 :衡量竞争力的标准是出口能力。商业世界里,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了成功。2002年,英国的儿童市场中美国大制作占了74.5%,其中单单迪斯尼就占了37%的市场份额。而2000年,英国的《小鸡快跑》大获成功,也是主要得益于美国梦工场的帮助。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但市场意识薄弱,市场的开拓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宝莲灯》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部国产动画“大片”改变了“动画片赔钱赚吆喝”的惯例,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然而当初《宝莲灯》只做了VCD、CD光碟和故事画册、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就仓促收场。好莱坞的一部动画片投资4500万美元的《狮子王》,其票房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7.5亿美元。有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国产动画要崛起,必须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国产动画片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缺乏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动画片的输出大国美国、日本等在输出动画片的同时,也输出了他们本国的文化。而文化侵略在那些大国,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减弱过势头,每一个国人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个忘记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李三强.中美动画文化精神之比较[J].探讨与争鸣.2007(1)
[2]杨阳.试论中国动漫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发展[N].山东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一)英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变革都会对英国文学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变革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华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学家。文艺复兴过后,又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发展阶段。到了18世纪初,又兴起了新古典主义,这使得宗教神学开始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发展到19世纪,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渗透到英国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学的题材逐渐扩展,文学也被赋予了某种经济和政治色彩,大多数文学作品宣扬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国文学趋于写实,在选材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促使英国文学顺应时展,呈现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点。
(二)美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相较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美国民族较多,且有大量移民。这就使得美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性、复杂性、庞大性的特征。总体而言,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后等阶段。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美国大陆相对落后,文学仍源于生活和劳动,因此,文学作品多是赞颂人们的品格和自然风光。到了一战前后,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出现在美国文学中,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美国文学的现实性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学的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饱受战争摧残,对社会和人性开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国文学也一度陷入迷茫时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文学逐渐进入第二次繁荣时期。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文学流派也相继出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更加鲜明。30年代的美国文坛则以左翼文学为主导。而到30年代后期,文坛上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流派纷纷出现,且大胆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彼此之间相互争论、交流和借鉴。在此过程中左翼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美国文学思潮的主要引导者。与此同时,美国文学逐渐与世界相互交流,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重大打击,二战后,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格局。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内涵
英美文学评论随着英美文学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评论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理论指导也越来越系统化。英美文学评论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并依据相关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研究和分析,进而探索英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便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英美文学更快、更好发展。文学评论家通常综合考虑作品的写作手法、表现特色、思想观点、创作风格等要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学评论也有助于文学创作者得到更加客观的反馈,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反思,并不断进步。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常遭遇矛盾和挣扎。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宗教色彩,创作手法也相对荒诞,在这种文学背景下,文学评论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前的理论,并朝着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发展,逐渐进入转型时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的早期殖民历史,使其文学创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学、英国文学等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当然,美国文学并非单纯地模仿和复制这些文学,而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并日趋成熟,最终从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学演变历程,促使美国文学具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反而更加重视作品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
(二)文化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还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又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基础。因此,语言差异也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评论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会略有差异。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谚语、典故、习俗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若无法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就会影响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论。相比较而言,英式英语较为严谨,英国评论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谨慎,同时,受语言习惯影响,英国评论者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抱着一种尊敬的心理,这也正是英式英语沉稳、庄严的表现。而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式英语则相对自由、随意,其对英式英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时,美国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相对轻松。相较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发展历史较短,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的文学作品受传统束缚也相对较小,更加关注创新和个性特点。在文学评论中美式英语的用词也更加自由和开放。文学评论也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因此,受英国文学评论理性、传统特点的影响,英国的文学作品更加规范,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加严谨,带有浓重的历史感。而自由、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则会让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个性展示,这更容易引起文学思潮。正是受文学载体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文学评论也反作用于文学创作,使美国文学创作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越来越具有独特性,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其创作演变历程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本主义只是相对于禁欲主义与神权主义来说的。整体而言,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还相对保守,这主要源于英国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英国文学评论的这一特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相较于英国,美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就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没有沉重的传统束缚,文学评论不必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逐渐形成了自由、独立、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也促使美国文学评论更富创造力。
(四)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文化差异;跨民族文化;市场营销;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21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很多企业开始将“营销触角”延伸到过去不太重视的民族地区。但是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进而加剧企业在民族地区的营销困难。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采取不同的对策来指导本企业的营销活动。
一、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 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内涵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周易》、《老子》等古典著作中均能找到其词。我国现代社会所使用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引进的,用英文和法文表示均是culture。
文化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世界在“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某种活动的特定的运作方式。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教育、宗教、道德、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没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也不存在。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样式。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具有较大的凝聚作用,对于别的民族而言又构成很独特的魅力,可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独特而不同,并且也经历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具有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也表现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也构成了我国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在我国,具体的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家庭等方面。
(二) 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 文化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环境要素
文化是市场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才能确保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这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不可控的现实或潜在的外部力量和各种相关因素的总和。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各类公众等要素。
文化作为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之一,不仅与宏观营销环境中的诸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微观营销环境要素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中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物质资源,而且还是特定社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同时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既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微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实际上都是存在于特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主体,他们的行为都是表现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也可以说是文化行为。总之,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市场营销宏微观环境因素的重要的要因。
2.市场营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市场营销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现实社会中多种矛盾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和思想与社会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市场营销来源于文化,同时又创造、丰富和发展着文化。
此外,市场营销终归是人们的活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营销者和消费者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富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地区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也达到50多种。我国每一种民族语言代表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人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也是人们在市场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在民族地区从事营销的企业,如果不了解该地区民族语言就等于没有真正了解该民族的文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约为40%,大多数朝鲜族居民均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朝鲜语和朝鲜文。随着该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深化,该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将产品销往该地区的企业在设计品名、商标和标签时,最好标识朝鲜文。如设计产品包装时,在产品外包装上同时采用汉语和朝鲜语文字来设计,以此进一步拉近营销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设计品名时,如具有民族特色,其营销效果将会更佳。有一家生产和销售糯米酒的企业,将其产品命名为“玛歌丽”(将糯米酒翻译成朝鲜语就是“???”,发音是“mageli”),这就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一定会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
(二)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与其他民族相比而言,延边的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受世界三大宗教影响不大,而且朝鲜族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是朝鲜族的各种信仰却不能忽视。朝鲜族的原始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崇拜等,而现代信仰有民族圣山——长白山、民族歌曲——“阿里郎”等。有一家随车销售矿泉水的厂家,无意中将“阿里郎”的伴奏音乐设置成售水信号,结果遭到很多朝鲜族居民的强烈抗议。最后该厂家迫于来自朝鲜族居民的压力,不得不更换其信号音乐,该厂家的对外公众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 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教育体系、方法和内容差别很大,这也给企业的营销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历来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兴办了很多学校,这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是非常罕见的。朝鲜族有“宁肯卖掉黄牛,也要让子女上学”的优良传统,目前延边地区已经具备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等深受该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民族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延边州,高档文具,尤其是一些学习产品,及艺术品、乐器等产品都比较旺销。
(四)风俗习惯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习俗往往影响市场的消费倾向。一种新产品的出现,若不能在相关的民族习俗中生根,万难形成批量市场。了解和把握好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等,是企业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延边的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在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礼仪、婚姻等诸多方面保持得极其完整。如饮食方面,延边州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是在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大米是其主食。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爱喝大酱汤和狗酱汤。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汉民族的特色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产品刚进入延边市场时,当地的朝鲜族居民不大愿意接受。但是朝鲜族历来喜欢吃狗肉,故一些餐饮公司就推出“狗肉火锅”这一独特的美食。该产品结合了属于朝鲜族传统饮食的狗酱汤和汉民族传统饮食之一的火锅,完美地展现了朝鲜族和汉族俩民族的优秀的饮食传统,在延边地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深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的欢迎。
三、企业面对民族文化差异应采取的营销对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乃至消费行为都表现得有所不同。企业在民族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必须正确地认识该地区存在的民族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一)实现营销人才的当地化
企业要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应熟练掌握民族地区语言,而且对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要有较强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同时能够容纳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要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中立的态度,不能随意判断优劣。
由于对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较高,外地人员很难符合上述标准。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当地物色营销人才,即采取营销人才的当地化。它可以克服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并利用当地人才的良好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营销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二)融入目标市场民族文化
在跨民族文化营销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尽早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消除民族文化壁垒,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消费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融入方式就是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再据此打造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虽然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毕竟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因此其间必定存在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深,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也将增加,这就为跨民族文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
(三)适度规避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的差异
企业在跨民族文化营销活动中,因对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触犯文化禁忌的现象时有发生。若触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禁忌,不仅会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遭到目标市场的排斥,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宗教氛围特别浓厚的民族地区更要注意尊重当地民族的信仰,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因此,当两地存在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之时,对两种文化的重大分歧之处应当适当地规避,以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以文化力引导消费
企业通过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其文化影响力,以此有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终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如广告是有效的宣传手段。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更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广告能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透过民族文化差异来传达产品所蕴含的理念,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3】社会文化差异对企业营销的影响[EB/OL] .
【4】 易小明.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维吾尔族 汉族 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维、汉、哈、蒙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维吾尔族人口为1011.98万人,汉族人口为841.96万人,分别占了全部人口的46.42%和38.99%。占据新疆人口总数前两位的族群关系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各民族的利益更加紧密、直接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初,有100余户汉族农民自发来疆并在维吾尔族人聚居的民丰县定居,当地各级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住房、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问题,维吾尔族农民主动为其中的贫困户、缺粮户捐钱捐物,以后这些汉族农民带头进行科学种田,传播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因其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碰撞甚至冲突。
二、民族文化的差异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实际上,在民族关系的整个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
人类交际工具的种类是繁多的,有手语交际、旗语交际、音乐等多种形式,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其使用的语言为标志的。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这个民族认识、解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以及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些经验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在民族关系的实际中,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符号化行为中。
人类的思想文化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语言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维吾尔族是以维吾尔语为母语并作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成为了两个民族隔阂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不同,言语的不理解,思想文化表达的制约成为交际的阻碍因素。由于语言的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的民族意识,弱化了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异。
2、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大约在十世纪初,即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比中原地区晚了两个多世纪。大约在十五世纪伊斯兰教取代了其他的宗教,成为全体维吾尔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从此,伊斯兰教就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内,宗教属于文化的重要要素,维吾尔族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表现在维吾尔族的经济、社会生活当中。维吾尔族的行为准则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典籍《古兰经》以及“圣训”为指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维吾尔族的里的禁忌:维吾尔族不食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不食猪肉、狗肉、兔肉、驴肉、骡肉等等,不食一切动物的血。在维吾尔族的清真餐厅吃饭,不能把非清真的食物带入餐厅,这样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不尊重。
汉族不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汉族对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吸收并成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在整个汉族群体里,是不同的。
之间因的不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以伊斯兰教和非伊斯兰教尤为突出。部分伊斯兰教信仰者总是在强调自身与异教徒的对立,强调正统与异端的区别,由此构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威胁着新疆的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积久而成的风尚和行为模式,是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规范。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维吾尔族风俗习惯主要是依托《古兰经》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完整的民族风俗。维吾尔族喜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物,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最重大的节日是“古尔邦节”。
(1)饮食禁忌。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种类很多,但几乎都是对动物性食品及其脂类,而且要求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禁食未经宰杀而自死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禁食不是穆斯林宰杀的牲畜。这种禁忌的行为准则来源于《古兰经》以及“圣训”。
(2)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在生活上是非常严谨的民族,维吾尔族忌讳洗过手后甩手,忌讳在别人面前剪指甲、擤鼻子等不雅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汉族文化中没有对饮食的禁忌,也没有严格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生活习惯。
三、民族关系需要和谐发展
民族交往需要两个民族彼此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并需要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相互协作、协调发展。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是建设和谐新疆,使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之间的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语言的不同、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中,维吾尔族学习汉语语文显得尤为重要。维吾尔族学好汉语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在维吾尔族学好汉语的同时,同样对汉族也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工作的汉族干部,只有掌握好维吾尔语,汉族干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与维吾尔族群众沟通交流。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日趋深入的现代化进程中,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落后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本民族的发展,这就需要维吾尔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只有在不断交往中才能够凸显出自己民族的先进与落后,才能够推进文明与进步。两个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彼此之间的长处与文化精华,逐步使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拉近,逐渐淡化彼此之间的文化分歧。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世界犹如一个大的工厂,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高效率的管理来指导、协调和组织社会生产,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无民族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新疆民族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扬弃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认同与接受适应社会化管理与发展的新文化观念,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①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②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④牛丽红:《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
⑤蔡帼芬、徐琴媛:《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
⑥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⑦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除文化的围墙》[M].黑龙江出版社,2000
⑧[英]・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⑨陈青,《跨文化传播中的中西方差异及传播策略》[J].《声屏世界》,2005(3)
⑩常燕荣,《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关键词]藏汉翻译;民族;文化
藏汉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如果没有翻译,其局限性简直不能想象。正是因为翻译家的伟大创作,藏汉民族的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和共同进步才成为现实。然而,藏汉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藏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给藏汉翻译活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现代很多人认为只要略懂藏汉两种语言就可以进行藏汉翻译活动,于是大胆地进行创作,但结果却往往停留在文字转化的阶段,而达不到再创造的境界。
第二、影响藏汉翻译的文化因素
一、风俗习惯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藏汉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的习俗则具有相应的民族特色,如汉族人见面打招呼时常会说这样的话:“吃饭了吗?”,在汉文化里,这句话并无含义,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然而,藏族人对这类打招呼的方式还不太理解,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在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用藏民族的习惯用语,诸如“陪昂”、“秀昂”、“古康桑”(近似于这些音)等之类的语言可能会更好。
在称谓方面,两个民族的语言里对一个概念的指称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由于汉民族注重家族观念,体统的家庭很大,所以称谓比较发达,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间的界限区分得很清楚。而在藏民族地区由于注重所谓的核心家庭,称谓词汇也就不够发达,藏语中的“阿佳”和“阿觉”(近似于这些音)可以分别用来表示有血缘关系和无血缘关系的并年长于自己的所有哥哥姐姐。所以很多汉族对这种称谓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这种文字的时候就需要加以注重,以免引起误解。
二、文化心理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人类就没有进步,就没有今天世界这样繁荣兴旺的社会。”藏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和历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对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3”为例,这个数字从古到今在藏民族心目中的意义很特别,它代表着圆满、至高无上、吉祥如意等意思,但藏族人的眼里“21”永远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在很多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选择这个数字,但在汉文化中,这个数字却没有这种意义,反而有更好的意义表达,比如,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用这个数字就可以表达对令一方的爱意。这些非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译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藏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才能够准确把握。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汉族同胞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藏族人的意识中,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由于两个民族相互交融,文化的相互影响,现在一些藏族人也对这些数字有不同的理解,但开始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对其并没有这些特殊的意义。
谈到汉文化,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龙”字,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古代的帝王总把自己描述成龙的化身,自封为“真龙天子”以达到奴役思想、驯服百姓、巩固政权、安邦治国的目的,而老百姓则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来加以崇拜,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祈求这个神灵之兽的保佑,因而“龙”就成为了汉民族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很多由“龙”字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词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画龙点睛,龙子龙孙等美好形象。但藏族人看来,“龙”只是跟其他动物一样,不会认为它很神圣。
三、地理环境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各地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当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词语的含义也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一词喻指“春天”,象征着“温暖”,但在,“东风”并不一定标志着这样的含义。
四、思维方式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藏汉民族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藏汉之间的语言转化时,要高超越过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障碍,准确地把握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语句的衔接方式来说,藏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或分句)连接起来;而汉语大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并不一定依赖连接词。
藏语语法相当严密,注重形合,外形严谨,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词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分句进行连接。我们都知道,汉语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关系,只是通过意义来进行衔接,连接词用得很少。试比较下列的句子:
(1)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有志者事竞成。
以上三个例子如果翻译成藏文分别可以通过关联词语“醒”、“将”、“拿”(近似于这些音)几个来表示。
其次,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的差异。汉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模式,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和谐与统一,“和为贵”就是这种思想很好的体现。
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语,通常会被省略,也就是常说的无主句。但藏语中却大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所谓的主谓两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个藏语句子都要有主语,否则这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进行藏汉互译时,很多汉语句子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为它们添加主语。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一种语言是该种特定文化的产物,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在所难免。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克服这些冲突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要想把藏汉语言中所有的成分从表面意义到象征意义通过翻译全部准确的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负责的译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必要时要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加以适当的注释,对在异族文化中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从而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文化的鸿沟,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解。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3-02
医院文化通常包括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方面。医院硬文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物质状态,如医疗设备、医院建筑、环境、医疗技术水平等;医院软文化是指医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本医院特色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是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医院文化是在一种医院精神的统领下,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观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中医民族医医院文化更是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不同于其他医院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笔者现就新疆各中医民族医医院关于医院软文化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了解各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7家中医及民族医医院的院领导及科室管理人员200人。
1.2 调查范围
调查问卷以信函或传真方式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医院基本信息和医院文化建设信息两部分。其中医院基本信息包括医院
名称、所属地区级别、创办时间、职工总数、床位数、临床科室数等,医院文化建设信息包括对医院文化的概念和意义的了解、医院文化在医院建设的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对医院的理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等。
由统一研究人员对问卷进行发放和回收,在Excel中同时对问卷调查双录入,对内容不全者进行剔出。
2 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78份,问卷回收率为89%。
2.1 个人基本信息
2.1.1 学历 硕士3人,本科73人,大专85人,中专15人,高中2人。
2.1.2 职称 初级30人,中级58人,副高39人,正高27人,其他24人。
2.1.3 专业 临床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等) 95人,护理45人,检验3人,药学12人,卫事管理5人,其他17人。
2.1.4 职务 院长12人,副院长9人,书记2人,护士长29人,科室正副主任87人,正副科长5人,其他8人。
2.2 医院基本信息
按地区划分,区级医院为A级,州级医院为B级,市级医院为C级,县级医院为D级。其中A级2家,B级2家,C级4家,D级29家。平均职工数247人,平均床位数211张,平均临床科室9.5个。
2.3 医院文化建设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有97人(54.5%)对医院文
概念和意义处于简单了解。尽管171人(96.1%)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167人(93.8%)认为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作用重要,但仅有93人(52.2%)所在的医院在长期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了日趋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及“核心理念”。
有163人(91.6%)认为医院的大多数职工具有一致的服务理念,174人(97.8%)所在的医院制定了适合医院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仅有126人(70.8%)所在的医院重视了“精神文明建设”,114人(64%)认为医院职工工作满意度一般,142人(79.8%)所在医院有“院训”,98人(55.1%)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医院有院歌,但77人(43.3%)所在医院的职工不会唱院歌,116人(65.2%)所在医院有院徽,73人(41%)对所在医院的建设表示满意,81人(45.5%)认为医院的环境需要改进,70人(39.3%)所在的医院院内标识非常规范,104人(58.4%)所在的医院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150人(84%)所在的医院选择用宣传展板对医院文化进行传播,55人(31%)所在的医院进行网站宣传。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医院管理者中从事临床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等)较多(53%),主要为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及护士长。学历主要为本科与大专学历(89%),高学历人员较少。职称以中级与副高较多(54%)。由于调查对象为各中医民族医医院,以地州县级医院较多,其中29家为县级医院,平均职工数、床位数及临床科室相对均较低。表明由于新疆地区相对内地偏远落后,医疗及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且职工数、床位数等医院基本条件也较为薄弱。本次调查还发现,尽管96.1%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医院形象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文化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有54.5%对医院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有简单了解,仅有52.2%被调查者所在的医院在长期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了日趋稳定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核心理念”。仅有70.8%的医院重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尚有4.5%的医院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敷衍了事,值得深思。提示尽管普遍对医院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但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对医院文化如何建设及其内涵了解甚少。
调查发现,97.2%的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贯穿在医疗行为中,凸显了医院以病人为服务中心的理念。医院职工尤其是科室主任参与医院决策的意识较淡薄;大多数中医民族医医院发展目标没有能与职工个人的目标统一;部分医院内部缺乏创新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部分中医民族医医院没有解决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医民族医医院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①认识上误区较多。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不甚了解,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肤浅,并简单地模仿其他行业文化建设模式。②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医院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同一地区处于优势的大医院,其环境文化、科技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明显优于基础较差的小医院,人才素质差异对医院文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③医院管理层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还不适应塑造医院文化的要求。所以,要更好地建设医院文化应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对中医民族医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是中医民族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中医民族医医院作为中医民族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民族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民族医药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主导着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从而扩大社会对中医民族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4 结语
关键词:德育课 民族性格 文化差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77-01
长期以来,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慢慢发现其实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德育课在高考时不是考试内容,所以学生对起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德育课的一些内容,比如《哲学与人生》等,内容抽象。对于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增加教学难度。再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的盛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我们进行教学时,学生们总会举出一些反例,增加我们的教学难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发现:如果我们把不同国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交往礼仪的教材中有一句话:“有利于增进国际交往”,在讲这节课时,我用了一个小例子,“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明白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明白了交往礼仪也需要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学生在看例子的同时,想象着相应的场景,发出一阵阵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本人发现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学生更感兴趣,更爱学习
在讲授“个人礼仪”时,给学生提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最后的结果。“中国式的礼貌是,请别人吃饭,最后桌上一定要剩一点菜,这样才会显得主人热情,大方。但韩国式的礼貌是,如果别人请吃饭,那么就一定要吃光所有的菜,这样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所以中国人请韩国人吃饭就会出现如下场面:中国人一看菜快没了,就会叫服务员再点二道菜,韩国人一看菜又来了,为了表示礼貌,吃吧!中国人一看,哟!还挺能吃,再来二道,韩国人一看菜又来了,没办法咬着牙吃吧……”学生哄堂大笑,慢慢体会。明白了作为学生,讲求礼仪的重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爱学。
2 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对我们居住的世界更为了解
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和将来同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增强知识面,加深了解。德育课在这方面应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在讲述《哲学与人生》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时,要求学生要“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引用了冯骥才老师的一段话“曾经疆土极其辽阔的奥匈帝国已然灰飞烟灭。它使得今天的奥地利人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他们一边感叹着往事不堪回首,一边又要矜持地守卫着昔日的高贵与尊严。这也是维也纳古城原貌得以保持的根由之一。至今,那些古老建筑依然刷着王公贵族所崇尚的牙黄色的涂料。奥地利人和意大利人在保护古城上的想法完全相反。意大利人绝对不把老墙刷新,让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感斑斑驳驳地披在建筑上,他们为这种历史美陶醉和自豪;在罗马、佛罗伦萨、西耶那,连墙上的苔藓也不肯清除掉;但在奥地利,每隔一段时间,建筑要刷新一次。他们总想感受到昨日的辉煌”,用来弄清楚“同样一座小城,在意大利,必定是懒洋洋的展示年岁,让游人们来轻步踩踏,声声惊叹;在奥地利,则一定把头面收拾的齐整光鲜,着意于今天,在意于眼前(余秋雨)”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3 学习其他民族某些优秀品质,为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刚刚提到过,德育课教学的困难之一是现实问题的不利影响,如在讲到“职业道德”时,学生们满嘴都是“地沟油、苏丹红、三鹿奶”等等,好像这个社会上就不存在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此时,给学生列出一段严谨的德国人故事,学生们立刻哑口无言,体会到了职业道德的力量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事例如下:1898年,德国人登陆青岛,想把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建成“样板殖民地”。他们在青岛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设计了青岛的城市规划,而先进的排水系统仅是当时城市规划的一部份。那时德国人就已经把电线设在地下,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下水道,当时是根据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全长8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开车,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级台阶。德国造的下水道经百年沧桑,这次竟能让青岛避免了水淹的灾难。朋友甚至提到一件事,让人唏嘘不已。前两年,青岛市政府某部门发现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有一个零件坏了,而在国内又找不到合适的零件替换。于是市政府就跟德国大使馆联系,希望他们能提供可替换的零部件。
其结果是,德国大使馆不但找到了原来修下水道的公司,而且该公司拿出百多年前的图纸,告诉青岛市政府,在那个坏掉的零部件附近的什么位置上,往里挖一点儿,就可以找到当年存放的一包备用零件,其中就有他们需要的那个零件。青岛市政府依言果真找到了那包备用零件,一安装,正合适。
“德国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小块碎玻璃。这也许是他们严谨、苛刻、一丝不苟,善于逻辑思维的民族性的表露”严谨的德国人严格的遵守职业道德,而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更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遵守职业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虽然把不同国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在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点到为止,避免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