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学历提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5.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0-01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人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三、夯实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训练计算题的解答。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公式等。能否理解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则混合运算,就应当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如95+5×(1-0.5),学生就应当了解到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的运算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保计算不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同学,高年级基础知识就更加丰富了。计算教学更应当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从已学的基础知识整理出发,进行迁移训练。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应当从加法、分数单位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进而指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将问题转化为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口算作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是仅依靠思维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畴,对于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尤其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等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学生口算方法的长期熟悉和巩固,教师要适时地推动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为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四、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
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
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算法时,教师还应就学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维水平。适度地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教学设计 “大家对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法则有什么总结吗?”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3.8
进入21世纪这十多年里,我国经济由原来的高速膨胀发展进入到战略调整格局,国际上原有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经济危机也使得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下降。虽然不断有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出台,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毕业的学生。本文将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网络方向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提高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1 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1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优势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学历教育的一种体现。高职学生就业从宏观整体上看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发展较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把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定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通过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显著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信息发展时代的弄潮儿,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无处不在,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能成为其服务对象,大大小小的网络公司遍布大街小巷,社会需求量的增加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2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暂,缺少实际实践经验。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学生文化素养低、知识底蕴差、综合能力有很大欠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环境优越、高薪、体现自己价值、有升值空间的工作,这种就业心理期望值越高,与现实情况越脱节。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学历低,经验少,现在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又非常快,使得很多人要从基层做起,于是学生们遇到不合意就会选择跳槽,更换工作,很多学生毕业2、3年后还没找到稳定的工作行业。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也使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低。
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但是调查研究表明,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时间长,课程设置还在用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老套路,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一些管理人员满足现状,不愿进行市场调研和寻求市场信息,不愿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不愿进行教改,教师的一本书可以讲上几年,省时又省力。这些课程不能随着科技发展及时更新,使得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这种情况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从而形成毕业生技能功底薄弱,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脱节的局面,最终接过就是供应的人才不能及时就业,而企业急需人才却无人能招,形成了学校供给人才和市场需求人才相矛盾的局面。
2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工资待遇低下、劳动强度大以及就业稳定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专业技能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应该要依据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工作门类,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习以及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课程制度调整、改善课程体系结构和加强校企合作。
以台湾职技校为例。南台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他们设计的教学卓越计划包括四个分项计划:教师技能力精进计划;学生就业力增强计划;课程职场衔接计划;学生国际竞争力加值计划。他们期望通过卓越计划来推动、落实和强化教学价值这一核心,强化实务的教学能力,培育具有科技化、人文化、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的实用人才,使其成为受企业欢迎的职业技能人才。其具体做法以学生就业力增强计划为例,详细的做法是:首先成立学生职业目标辅导室,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设立辅导专门单位,在职业大学的四年学习中推动实行大学四年一贯化职业生涯目标设立辅导机制。在大一年级,为学生办理职业目标设立辅导说明及职业生涯探索;在大二年级,为学生开设职场体验活动;在大三年级,学生可选择前往企业实习实践;在大四年级,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择业导向等工作。学校还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学生出具学生综合能力的电子评价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IT企业实习、就业。在四年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础课程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专家共同授课的项目研发课程,帮助学生考取职业认证,并为其提供职场体验,创业投资等培训,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与参观,使课程规划与产业接轨。
台湾的职技校与国内的高职校要求相似,学生要有规定时间的校外公司实习实践经历,对实习期间进行过程测评,记入校外实践成绩。校外公司实习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强调理论技能与实务技能应用并重。一是能帮助学生奠定实务技术学习的基础,二是要通过职场实际的务实学习,增强学生的实务技术能力的学习,以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的行业实习工程师为最终标准,使学生毕业后既具有职场实务经验又兼有对应职场多变的适应能力。
3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
借鉴南台科技大学等台湾职技校的做法,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变革:
(1)引入以真实的网络公司工作过程或实际的网络技术课题为主线的技能提升课程,推动以竞赛课题为导引的项目实践,增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
(2)学校可设立职业规划辅导中心,统筹运作,从入学到毕业,给学生第一时间的帮助。
(3)规划完善产学研一贯的学习进程,三年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中穿插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职业体验与指导,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辅导制度。规范学生校外网络公司实习课程,规范导师的校外指导进程,并有效进行管理与考核。
(4)可建立企业实验室,模拟网络公司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
现今,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还主要以学校评价为主,虽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通过对企业调研,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对培养结果的评价中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借鉴台湾职技校的校外实习管理模式,由政府出台建立完善规范的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制度、校企双向的学生评价和培养制度。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完善实习机构评估及筛选制度,考察筛选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保障实习环境的优良性真实性;第二,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及导师校外辅导制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实习单位,规范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最后,建立实习质量考核与评估标准制度,对有毕业生情况的企业进行追踪与反馈制度,实现校企互相评价。
参考文献:
[1]韦丽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10:117-119.
[2]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28-31.
[3]胡中栋,温卫.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5:134-136.
作者简介:徐莉(1979.3-),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讲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
一、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加法”之初,常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应对策略】
很明显,这是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没有透彻理解而导致的算法错误。只要让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学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
师:3.56中的“6”表示6个什么?
生:6个0.01
师:2.4中的“4”表示什么?
生:4个0.1
师:6个0.01加4个0.1得10个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看来计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2.4中的“4”表示4个0.1,3.56中哪个数的计数单位也是0.1?
生:5
师: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吗?
生:能。
师:得多少?
生:9个0.1。
师:这道题应该怎么列竖式?
很多学生都会列出如下竖式:
师:看来,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
生2:小数点对齐。
二、超前防御,避免思维定势
【典型错误】
学生在刚学“小数乘法”时,经常会列成如下的竖式进行计算:
【应对策略】
很显然,这些学生是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
为了避免负迁移,教师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早进行正面引导。我利用“整数乘法”的正迁移影响来避免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出示一道整数乘法306×24=,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学生都会列成如下竖式进行计算:
师:你们能根据306×24=7344直接算出3.06×2.4的结果吗?(学生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很快得出:3.06×2.4=7.344)
师:看来,我们计算3.06×2.4,只要把3.06×2.4看作306×24先计算出结果,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很容易得出3.06×2.4的计算结果了。你能在上面的竖式上加上小数点,变成3.06×2.4的竖式计算吗?
学生自然就会把上面竖式改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这里我巧妙利用整数乘法竖式计算类推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有效避免了“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对小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
三、步步为营,养成良好习惯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时,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1.01÷0.5=2.2
【应对策略】
学生把被除数十分位上的“1”移下来后直接补0除以5得2,就在商的十分位上写2,而没有在商的十分位上补0,在百分位上写2。这是学生图快,想走捷径,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致。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计算,应该先把被除数十分位上的1移下来,发现1不够除以5,就要在商的十分位上及时补0,然后再在余数1后补0,继续除。这样步步为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1 注重口语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要提高学生计算速度,须从口算入手,其原因有二。
1.1 在教学中,只要留心的教师都会发现和体会到,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的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计算速度都比较快,准确率较高;反之,不重视口算能力培养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准确率较低。
1.2 从课本的编排来看,不论是哪一版本,在每一个练习上都安排有1到2道口算题,如果口算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教科书为何又如此安排呢?
2 建立牢固的计算基础
古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道出了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基础牢固,高楼将会高耸入云,稳若泰山。假如基础不稳固,高楼就会成为废墟。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皆与如此,如若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基础不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例如教学中学习乘数是几位数的乘法时,计算方法是:“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如果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已上时,就向前一位进几”,这事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如若学生对乘法口诀背不上,要计算此类题,那就难以下手;又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学生若不会。
3 笔算训练不能间断
笔算训练是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的综合计算能力培养和展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要只为抓重点而顾此失彼,对笔算时冷时热,甚至放弃。这样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下,因而应加强笔算训练,持之以恒。
关键词: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01-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各套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也减少了篇幅,教学课时相应地比以前减少了,这必然导致相应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的减少。再加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使用新教材的经验,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也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计算教学的效益。凭借老师们过去的经验和最近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计算检测,我们发现不同老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尽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些计算能力很强的学生远远把别人抛在后面,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很不理想,值得我们关注,也许这些学生的落后不完全源自于课程改革,但他们太弱的计算能力确实为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鉴于此,我们认为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是燃眉之急。具体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认识计算的意义理解计算的意义是计算的基础
任何知识一旦赋予了它特定的实际意义后,它就容易在学生记忆中有所依着,如果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计算的意义,更容易让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变得鲜活而不抽象,让数学变得可以亲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二、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四、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五、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随之,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方法的烦琐费时,一种寻找简化过程的愿望就会充斥一些优秀生的头脑,这时只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他们就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一些数对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快就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这说明探索计算技巧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的规律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求简的意识驱动下被发现的。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诱导性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问题当中,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的各种物体,课上我先让他们说一说校园里都有什么,各是什么形状,然后让他们把观察到的教学楼、花坛等画下来,最后引导他们深入认识物体的形状,顺利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计算技能
低年级需要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有“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作为关键的初始数学学习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任何复杂的数学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构建而成的。无论是几位数乘除的计算题或是其他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计算题,解开它们的基础都离不开“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本的计算机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达到看到一道这样的计算题,不假思索即能脱口而出地说出答案的程度,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本技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中高学段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很难说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心算和口算能力强,笔算速度才会快,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对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手册,让他们平时没事就翻阅背诵口诀,在课堂上经常分组做计时口算游戏,成绩好的集中起来搞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训练中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对错,并且更要知道错误出在哪里。另外,还要动员家长参与训练学生心算口算能力活动中来,使其成为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任务,长期坚持,直到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准确的心算和口算能力为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三、揭示规律,帮助学生弄清算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揭示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教学活动妙趣横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正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就要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的抽象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王国。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学具的作用来为学生构筑起这座桥梁,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让学生拿出小木棒动手操作进行计算,在学生优化得出“凑十法”后,为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教学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法则,但总是出现错误,这主要是平时的训练不够,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一、巧用课堂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的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学习目标的明确。只有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则是运用文字、图形、动画、音乐、语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它最大的功效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探究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能把已有的认知获得发展、再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式教学方法,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赋予多媒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二、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个别化辅助学习模式越来越得以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计算机人机双向互动交流和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个别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遭到理智的挑战,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才能学生最好。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地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独自去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优势辅助教学,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信息,结合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语文作文课时,教师除了情境激趣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中小学生作文网省略,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使他们敢于大胆地标新立异,学会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探索和剖析问题实质,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不要认为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就不给学生推荐较好的学习网站。
四、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新兴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利用它培养学生现代学习方式时,要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其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其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摆脱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仅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演示上的弊端,把控制权交给学生。其三、教者在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时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体验性、问题性,避免单一的直观性、直接性演示。
1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自身严密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进而影响整个学科的学习。
1.1 审题不认真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审题不认真,一些计算错误的出现很多都是因为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在做题时经常只注意问题而没有看要求,或者只看要求忽略了问题等等,无论哪一种现象都会导致计算出现错误,而教师在批阅试卷发现学生这些错误时,都会简单地给一句批语,并没有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很多学生在看到分数后,不注重总结经验,就使得类似错误一直出现。因此,审题的不认真导致计算错误的现象必须要引起师生的重视。
1.2 书写不规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常会强调:“在考试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放在心里,比如在一些数字的书写上,横竖分不清楚,给教师的阅卷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在教师与其进行核对时,他们自己也分辨不清出,从而影响到计算结果。数学主要就是对数字的书写,因此,书写的规范对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做完不检查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做过的题要再进行检查,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常常被学生所忽视,为了给自己更多的课余时间,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往往不注意检查,导致很多简单的计算题出现错误,事实上只要再进行检查一遍,这些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还有的学生在数字抄写的过程中有错抄的现象,通过检查都可以被发现,而这一环节往往被小学生们忽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审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做完不检查都是导致计算失误的原因,而小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所在,所以还需要通过教师对其进行督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小学生尤其是底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在教学活动行,教师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3 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3.1 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提升口算能力开始做起,通过锻炼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灵活性,避免在计算过程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形成良好的口算能力,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3.2 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练习,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尽量在课上完成作业,这样既减轻了课后作业压力,还可以做到有问题直接解答,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
3.3 一道数学题往往涉及到很多运算的步骤,要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对过程的运算,学生在计算数学题时,通常都会存在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这就是没有仔细检查运算过程的后果,所以必须要学生自己养成检查运算过程的习惯,这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3.4 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5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在计算题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关系,也就抓住了其中的规律,使得许多大规模的运算简化起来,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这种灵活解题的能力,才使得计算变得既枯燥又低效。
3.6 学生的计算兴趣。单纯的计算,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讲解解题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知道这样解题的原因,加深了了解,必将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