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互联网技术变革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技术变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技术变革

篇1

李志刚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院长。先后在企业、政府等多个岗位任职,在公司战略、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洞察。

佘丛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部互联网研究中心总监。主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研究和新业务发展战略规划,负责过多项中国电信战略规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于吉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曾担任国家经委调研室副处长,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处长、副司长,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正司级),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正局级),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现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赞成任职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市场研究部。负责集团公司市场规划等重大项目,长期跟踪国际标杆运营商发展动态、国内运营商竞争格局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在《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等行业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程多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曾长期从事国际劳工活动和国际劳工问题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目录

引言:一个理解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第一章互联网开启新连接时代之门

人类社会的五种距离//011

连接的本质//015

连接的构成要素和属性//023

连接之升维//030

第二章新连接的经济效应

新连接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041

新连接的四大赋能作用//053

新连接经济的理论认识//064

新连接重构经济新形态//076

第三章连接“资源”:液化、共享和按需即用

新连接改变企业资源观//091

资源的液化//097

资源的共享//103

资源的按需即用//107

第四章连接“生产”:柔性、分布式和智能化

新连接重塑生产范式//11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119

基于协同的分布式生产//129

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138

第五章连接“消费”:泛在化、可预知性和品质化

新连接促进消费释放和升级//147

消费人群和场景的泛在化//150

基于用户画像的消费可预知性//155

消费需求的品质化//162

第六章新连接产业

新连接产业构成//169

新连接产品与服务//176

新连接产业运营模式//183

第七章新连接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连接开启产业转型新模式//193

新连接驱动下的制造业转型//198

新连接驱动下的农业转型//202

新连接驱动下的金融业转型//206

新连接驱动下的零售业转型//210

新连接驱动下的民生服务业转型//215

第八章新连接发展展望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关键//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227

新生活方式的塑造者//233

新连接面临的挑战//236

致谢//242

参考文献//244

篇2

一、智能终端设备:多屏、云服务、交互

以智能电视(Smart TV)为首的智能终端设备早在2011年开始出现,2013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已形成规模,我国传统彩电硬件生产商加速新一代智能电视研发,海尔、海信、TCL扎根国内市场,与国外三星、LG等品牌一争高下。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智能电视市场进一步壮大,涌入新三大生产厂商,包括:视频网站如乐视、爱奇艺,终端制造商如小米,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它们各自拥有打入智能电视市场的优势和目的。

视频网站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用户群和广告招商,以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厂商进入智能电视生产,目的是将积累的粉丝用户群扩大至电视购买群体,而电子商务企业是推动消费者购买,扩大其交易平台的影响力。智能硬件设备陆续问世,其软件系统服务的开发与升级也在进行。

智能操作系统以Android、Windows、苹果iOS三大系统争夺为主,我国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大多以Android2.2系统占据市场主体。随着智能电视生产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加快智能电视标准化进程,于2014年5月审核通过我国智能电视机TVOS行业标准,通过中间件开发,要求所有智能电视与广电智能电视标准对接,实质上是对智能电视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如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大有超越智能电视的趋势,2014年全年,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收看视频的流量已经超过家庭和企业互联网流量。多屏时代,手机、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PC)随身携带,大街小巷的Wifi满足了用户随时连网的需要,电视APP也纷纷出现,用移动设备收看电视成为潮流。基于娱乐与服务一身的新型发明更是层出不穷,谷歌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屏幕概念置于人性化设计中,同样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拍摄、传播和接收信息的需要。

在智能硬件终端生产竞争之后,云服务又成为IT企业瞄准的目标,阿里云、百度云、乐视云接踵而至,云服务的出现实现了跨屏无缝切换,用户在上一个屏幕的搜索、观看等行为得到记录,移动到下一个屏幕会出现是否继续观看的提醒页面。以乐视TV打造的“乐视云”为例,其开发的云相册功能给付费用户提供上传云空间,经过云存储实现PC端与智能电视共享。此外,乐视云还能提供游戏进程记录和数据处理,通过云账号在另一台电视继续闯关。

2014年,“弹幕”成为热词,这一互动技术在网络视频上已流行几年,在《小时代3》的公映中以弹幕专场走入电影,在2014年金鹰电视节互联网盛典直播中走入电视。弹幕成为电视盛宴呈现时推出的佐料,也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发声平台。相比于屏幕下方一条条流动字幕,弹幕的样式包装更为新颖有趣,也带给电视新的营销空间。弹幕迎合了年轻人无处不在的社交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爱吐槽的心理,但是,乱说话、无节操也惹来诟病,对于弹幕内容和条数的规范仍有待解决。

二、电视显示:大屏到曲面、4K到量子点电视

从智能电视出现以来,大屏趋势越来越明显,电视在家庭客厅仍占有一席之地,家庭影院的观享体验仍是便携式电子设备无法取代的。2014年,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曲面电视大行其道,成为多家参展厂商的新宠。海尔推出55英寸和65英寸两款OLED电视,采用曲面且超薄设计,三星推出的bendable UHD TV还添加了平面、曲面一键转换功能。曲面电视可提供更宽广的可视角度与宽阔的全景影像效果,无疑比平面电视更能实现最佳观看效果。

电视屏幕除了变大、变弯,也变得超高清。2013年被称为是UHD(超高清)电视元年,液晶电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4K UHD(或称4K、4K2K,3820×2160,2160p)已是各大电视面板厂商必争之地,日本厂商更推出8K UHD(或称8K4K,7640×4320,4320p),提早布局下一代影响规格。目前,4K影像处理器需求规模进一步壮大,手机、显示器、相机、摄影机也开始朝4K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将实现影像拍摄更高层次迈进。

电视厂商在电视显示技术上的交锋此起彼伏,各自有自己的杀手锏。LED在2012年成为市场主流产品,2014年电视革命伴随OLED、UIED和QLED之争再度掀起,这与彩电企业的营销不无关系。我国长虹、创维、康佳及日韩企业多推出OLED电视,TCL主推QLED,海信则主推ULED,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良品率高,在亮度和色彩方面比液晶显示更为高级,但是各自也存在弱点,有待未来电视技术进一步升级。

三、互联网电视:风口浪尖的新兴行业

截止到2014年6月,互联网电视这一新兴行业一直占据传媒科技的风口浪尖,借助三网融合、多屏互动、移动互联等技术,多个OTT机顶盒生产企业和互联网视频企业已经出手,DVB+OTT、IPTV+OTT的关系组合悄然出世。然而,主管部门的严管风暴又为互联网与传统广电网、电信网的关系重构带来新变数。互联网电视无疑是有线数字电视和电信IPTV业务的竞争对手,但是互联互通的时代,内容传播渠道仍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2014年8月2日,汪峰北京演唱会在鸟巢上演,此次演唱会在乐视网、乐视手机、乐视视频APP和乐视超级电视直播,所有收看用户需支付30元人民币就能获得在线高清直播视频和两天回看权限。另外,湖南广播电视台申请牌照推出了芒果TV,成为国家承认资质的省级广电成立互联网电视内容平台的领先者。从2014年4月打响“独播”战略到暑期《爸爸去哪儿2》播出,芒果TV几个月吸纳千万流量,其营销动用了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手段。芒果TV也在试水收费,华晨宇演唱会在全网的直播中,普通观众需注册、充值缴费成为VIP用户才能观看,其支付手段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近,新一代芒果盒子也已问世。

互联网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家庭电视收视的方式。其一,打破频道限制,搜索找内容。电视搜索的出现,无疑是对互联网搜索的借鉴,给用户自主选择权。同时,它也改变了电视只能线性播出内容的传统逻辑,将网络已经上传的视频内容随时搜索观看,观众无需等待固定时间段的重播。其二,为内容付费,实现用户定制。互联网电视改变传统缴纳有线电视费或数字电视费的固定收费方式,除了接入互联网的固定宽带资费,观众只需购买电视盒子(OTT)就可以享受多样的即时电视播放内容。此外,互联网电视企业也会推出电视频道没有播放的演唱会、体育赛事、电影等,满足各类“发烧友”的需要。

篇3

1、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应用移动化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移动化将极大扩展互联网应用范围、用户数量、终端规模。

在智能终端方面,据Strategy Analytics估算,2012年Q3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0亿大关,预计2015年将突破20亿。另据Gartner数据,2012年全球平板电脑销售量超过1亿台,增长近100%。预计到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使用量将会达到6.65亿台。

在业务方面,2012年中国3G用户数突破1.7亿,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率超过70%,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增长率更是高达600%以上。

2、各行业互联网化

各行业均加快业务互联网化步伐,形成新的业态。

在金融领域,工商银行73%交易量来自于互联网,远远超过3万个营业厅的业务规模。尽管如此,传统银行业仍然受到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巨大冲击。

在企业领域,传统企业正快速融入电商+支付平台。其中制造业B2B渗透率已超过40%以上,而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更是携强大资本优势大举进入电商市场。

在运营商领域,受OTT(Over The Top)模式的影响,三大运营商均开始组建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或云公司,增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

在政府领域,智慧城市、政务云建设方兴未艾,目标是完善其G2B、G2C服务能力,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方向。

随着各行业互联网化进程,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如,各互联网公司有电商、搜索、微信、微博、安全、视频等不同的能力优势,而传统行业有通信、金融、物流、资本等能力优势,这些能力在互联网上可以相互开放及交换。未来的企业不仅仅需要依靠自主能力生存,还需有效吸收融合互联网上各种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这就是“互联网能力交换”(如图1所示)。

图1互联网能力交换

移动互联网及各行业互联网化正在打破IT、通信、互联网的传统行业边界,形成新的融合业务模式。在这种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来临。新一代互联网对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变革,变革的核心是使IT变得更加高效、敏捷、开放,以更好的适应业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需求。

一、IT技术变革

2012年,Gartner了未来5年IT十大关键技术趋势,包括IT管理(自动化)、软件定义网络SDN、大数据及存储、混合云、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物联网、设备变形、复杂性简化、虚拟数据中心、IT效率等,这些技术项以云计算、智能网络为核心,很好地诠释了新一轮IT技术变革。以下简要介绍几大热点技术。

1、虚拟化、自动化

虚拟化、自动化是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两者通常是组合在一起使用(如图2所示)。虚拟化技术将物理IT资源(计算、存储、网络)变成逻辑IT资源池,不但能有效提升整个IT的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使IT系统具备更好的弹性。预计今后几年,虚拟化技术将在各行业规模部署;据Gartner预测,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级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虚拟化只是实现了资源的逻辑化,要提供云服务,自动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自动化技术可将IT管理效率提升90%以上。例如,一台物理服务器可以虚拟成数十台VM,因此一个云数据中心可能会有数千台、数万台VM,这样的规模如果采用手工配置和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自动化技术还可满足新一代互联网对业务快速变更的需求(变更周期从月到周,甚至以天为单位),构建更具弹性和敏捷的IT系统。

图2虚拟化、自动化技术

2、大数据Big Data

新一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为IT最重要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等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通常是基于类Hadoop算法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其系统容量和扩展能力远远强于传统数据库。Hadoop早期主要在互联网行业广泛应用。随着各行业IT互联网化,大数据的演进方向是融入各行业的IT系统,与传统关系数据库一起重构IT数据平面。在这种新型IT架构中,Hadoop平台用于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并可将处理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RDBMS实现灵活调用,如图3所示。

图3大数据与IT的融合

3、混合云

前面谈到了“互联网能力交换”,IT要将自身的能力与互联网上的能力融合起来,构建虚拟业务中心,其关键技术是混合云(如图4所示)。混合云技术要打通公有云、私有云的能力,实现资源调度和业务逻辑的统一化。例如,IT的计算资源包括私有云计算能力,也包括从公有云服务商购买的计算能力,上层应用需要在这两种资源池中迁移或相互备份。

混合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将推动一种新商业模式及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如果没有混合云技术,公有云服务商将面临数据兼容性难题,导致无法满足成百上千的行业个性化需求。

图4混合云应用

4、多中心一体化

传统IT数据中心大多采用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模式,这种方式拥有很高的可靠性,但IT整体利用率并不高。多中心一体化是一种跨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及上层软件的针对性设计,将多个物理位置分散的数据中心整合为逻辑上的整体。各数据中心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多活负载分担的模式。如图5所示,HP将其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到北美的六大数据中心,实现业务逻辑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而腾讯在国内设置了包括四个核心阶段在内的100多数据中心节点,对外呈现的是一个超级虚拟数据中心。

图5 HP下一代数据中心工程

二、IP网络创新方向

在新一代互联网IT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作为IT基础设施的一部分,IP网络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如图6所示,传统的IP网络是“面向连接”的模型,其主要关注点是设备、协议和基本网络管理;而IP网络的演进方向是实现“面向应用”,保障端到端服务质量。要实现“面向应用”,IP网络必须与云技术深度融合,在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虚拟化、自动化、SDN(软件定义网络)。其中虚拟化、自动化是IT系统资源化整体要求,这个要求对计算、存储、网络是一致的。SDN通过集中控制和软件编程提供个性化服务,使“面向应用”成为可能。

图6 IP网络演进方向

1、网络虚拟化

从虚拟化技术整体来看,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相对成熟,业界认知也比较统一,但网络虚拟化却一直缺乏较清晰的定义。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化架构应该包括“虚拟设备、虚拟通道、虚拟服务”三个层面。

“虚拟设备”和服务器虚拟化很相似,主要包括1:N虚拟化(将一台设备虚拟成多台)和N:1虚拟化(将多台网络设备虚拟成一台)。“虚拟通道”包括各种静态、动态隧道/连接技术,针对数据中心、园区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会有不同的技术组合。通过部署虚拟设备和虚拟通道技术,网络变成了虚拟资源池,而“虚拟服务”则需要与网络自动化编排技术结合,实现面向应用的网络资源对接。

网络虚拟化能力通常在网络操作系统(简称NOS)实现,目前NOS正在由传统基础互联功能转向“虚拟网络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变革,网络将与计算、存储同步,真正变成逻辑化、可精细调度的IT基础资源。

2、网络自动化

网络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化编排、自动化管理”两方面。

“自动化编排”用于对虚拟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通常需要将网络能力提取、抽象、封装为可编排(Orchestration)调度的服务接口,形成预配置模板。在需要资源分配时根据已配置模板可实现自动化部署。

“自动化管理”用于对网络设备的自动化配置。由于传统的SNMP协议在管理效率上收到一些限制,目前大型数据中心开始应用基于XML格式的NETCONF技术。NETCONF可实现更高效率、更实时等管理方案,同时结合脚本编程可实现个性化管理平台开发。

通过网络自动化技术部署实践,整网管理效率可提升90%以上,且业务变更时间缩短95%以上。3、SDN(软件定义网络)

SDN是目前整个网络业界最热门的创新技术领域,其主要满足两个需求:集中控制、面向应用。

集中控制:传统网络并没有集中控制层,而是采用路由协议自协商;SDN增加了一个集中控制器进行整体路由调度,当然如果网络规模过大,目前也出现分布式逻辑集中控制模式。通过增加控制平面,可极大提升网络的管控效率及虚拟化能力。

面向应用:SDN为面向应用提供了最佳技术实现方式,那就是针对某个应用或者某类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开发;SDN需要提供丰富的API接口,不仅仅是标准OpenFlow协议接口,还需要基于虚拟化、自动化技术的更广泛API,这样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通过集中控制和面向应用的实现,SDN将引导整个网络产业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服务,标准化

1引言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可以说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跟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若是政府改革决策部门的思维落后于互联网技术,那么与改革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就没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之效果;若是整个社会的交流互动没有与互联网技术相匹配,那么与社会相关的发展进程就会受到阻碍;若是公共服务没有在互联网技术下进行标准化变革,那么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部门工作开展就会遭遇挫折,不仅如此,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还会受到影响。

2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发展

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应有的保障,就必须以3种工作运转模式来进行公共服务。因为在这3种工作运转模式下,公共服务才能标准化地融入以互联网为大背景的社会中,从而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的人们提供应有之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的3种工作运转模式是工作思维模式和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以及依法治理的工作思维模式。这3种模式都融合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以这3种工作思维模式进行服务,能够很好地确保公共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效率和效果,也能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实现标准化变革[1]。

2.1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模式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于人民的服务,不能缺少了的工作思维模式。毕竟政府是以服务人民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缺少的工作思维,就不能确保政府一直处于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管理作贡献的地位。尤其是如今互联网时代,政府的工作思维必须跟上互联网的技术,才能保证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人民各种需求,促进人民安居乐业。若是政府工作与互联网时代脱节,没有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工作思维模式,那么人民就不会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人们没有从公共服务中获利,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此时政府就要负最大的责任,毕竟政府在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提供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2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要保证自身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之质量,那么必须有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首先,要通过革新的手段,保证自身的服务方式和形式都是社会公众所喜欢的;其次,也要通过新型的工作手段,保证每项公共服务都是标准化的流程,以满足人民对于服务效率的期待;最后,秉持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社会公众的态度变化作出反应,而这就离不开互联网对公共服务提供的技术支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才能保证公共服务能够随着服务对象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是革新发展工作思维模式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公共服务在和互联网相适应后开始标准化,改善了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固定看法[2]。

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一直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除了要改善政府部门的工作思维方式外,还要对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面临的各个具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特点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才能彻底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革新。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往往会涉及到人们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保护好人民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下,个人享受公共服务便利的同时,也要面临个人信息不可控制的传播,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人民个人信息不会被非法利用和非法传播,确保人民真正享受公共服务,而不会担心个人信息的不可控外流,这是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标准化的最基本条件。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精准决策以带给社会福利,因此人民的个人信息能否得到保护,需要跨政府部门进行流动,此时为了防止在流动过程中,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受到违法分子的非法截留,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队伍,加大对于这方面的监督,一旦发现相关的非法行为,就要严格惩处相关的违法人员,也要对失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分,这就是从整个流程的优化来确保和促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之标准化。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依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原因有很多,除了个别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所引发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整个公共服务的审批流程不够透明。公共服务在不透明的黑箱中操作,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没有很好地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捷,反而受够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推出相关的决策和透明政策,明确整个公共服务的申请启动流程,整个申请和审批流程都是透明公开的,让社会公众明确自己的服务进行到了哪个环节。这就是从审批流程中下手来使得整个公共服务得以标准化。

4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是有难度的,对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革新,人们往往束手无策。互联网背景下的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若是公共服务没有标准化,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不平衡也不充分,必须抓紧推进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使得整个互联网社会下的政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人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标准化所带来的福音,整个社会管理秩序也会因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而得到维护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42-48.

篇5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推动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广播电视进行结合。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广电传媒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网络电视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实现了利用网络观看广播电视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广电传媒中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广电传媒

21世纪以来,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广播电视进行结合,促进了广电传媒的快速发展及其变革。将电子信息技术引进到广播传媒中,可以使画面、文字及声音同时进行传播。广电传媒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传媒系统得到了新的变化,加大了广电传媒行业的使用范围,并使广电传媒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让广电传媒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本文主要对广电传媒中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网络电视节目的应用给予重点阐述。

1广播电视引进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现状

在广电传媒行业中引进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传媒技术的进步。当前,人们通过互联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一种常见的事情。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反过来,应用范围的扩大也使互联网的各项功能不断完善,且功能趋于多样化。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加快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变革。随着变革速度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多服务。例如,人们常用的信息共享、语音及视频传送的功能,成为互联网与广电传媒结合的新兴产物。通过将互联网与广电传媒进行结合,促进了广电传媒的发展。近几年,广电传媒相关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互联网技术和广电传媒相结合的效果,创建出了一个网络虚拟模型,使广电传媒系统中可以接纳不同等级的结构特性,使广播电视的使用范围更广。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没有时间及时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这导致广电传媒的观众不断减少。广电传媒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后诞生了数字电视,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的不足,还使广电传媒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构建数字系统,以解决传统电视传媒中的不足,对电视节目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使很多观众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数字电视与网络传媒的运行体制非常相似,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广电传媒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2.1通过借助计算机控制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与顺序

在广电传媒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使用计算机对后台进行控制,不仅可以使节目的编排更加科学,还可以减少工作量。在广播电视的后台控制体系中,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节目的播放顺序进行调整。当工作人员设置好节目的播放顺序后,计算机软件会依照设置的次序播放节目。计算机软件既可以对播放的次序进行设置,也可以对节目进行调节。例如,如果节目在播放前产生问题的话,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控制。

2.2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电视节目相关素材并对节目信息进行整理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软件对传媒系统中的网路进行连接,让节目中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该网络进行传递,让节目资源可以共享,进而减少节目录制的时间,并优化节目播放的次序,使广电传媒中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加强了节目播放的质量。

2.3借助计算机软件与后台控制网络对电视节目进行编辑

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中,工作人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下载制作节目中所要的资料,并放置到计算机当中,之后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该材料进行编写。当工作人员编写好节目后,通过使用互联网把该节目文件上传到数据库中去,而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节目文件进行整合。当我们通过使用电脑软件去编写节目时,它不但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还可以保证节目的播放次序。

2.4在节目的播放现场,借助电台的系统对节目文件进行编写

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有很多人同时观看,且节目播放具有非常高的时效性,特别是关于新闻的节目及竞赛的节目,大多数是通过现场直播或者是转播的方式进行播放。相关新闻工作人员在得到采访信息资料时,对该资料进行整理,整理完后,通过借助网络将其文件传递到广电传媒中心的内部网络。最后播控人将工作人员采访到的信息放入到播放的节目。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广电传媒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应将其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构造新型的网络电视,使电视节目功能更加丰富化。通过将互联网与电视传媒进行融合,创造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时代,将视像和音频信息进行交互,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节目,满足人们对电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产业关联

一、 引言

2014年,互联网企业开始大规模向传统文化企业投资和并购,传统文化企业也纷纷通过互联网开拓新业务或开发互联网商业新模式。例如,腾讯开始进军电影产业,阿里巴巴认购“文化中国”股份,百度成立影业公司等;传统文化平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也纷纷通过“版权行动”加入互联网视频竞争。互联网企业整合了传统文化企业线上线下渠道,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壁垒逐渐被打通,传统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互联网企业利用用户消费数据,分析文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迎合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文化产品开发。互联网企业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资本运作、内容创作、演艺明星、推广传播、销售发行已经文化衍生品等产业链各环节。

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无边界平台,传统文化产业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与互联网对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文化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激活互联网文化消费,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是把传统文化产业照搬到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激发文化产业新业态。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交互融合也正逐步推进,互联网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各部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理念和产业化的变革。互联网通过整合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创意、文化信息等要素,形成了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生态系统,消除了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隔阂,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催生了大量平台型文化企业和平台型文化集群,颠覆了传统商品交易模式,通过“免费”以及“开放”模式广泛吸附客户,形成“注意力经济”。

二、 互联网技术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文化特性,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进步伴随着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也更新了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方式。

1. 互联网技术激发文化消费意愿。互联网已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覆盖了世界每个角落,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信息消费的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移动智能终端获取信息的媒介,文化消费主体逐渐从被动消费发展到主动消费。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可以主动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嵌入自己的创意,彰显自己的文化产品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生产环节,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发展粉丝经济。文化企业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交流,从而催生了文化电商平台和文化众筹平台,开辟了文化产业融资新模式。

2. 互联网技术消除文化产业各领域之间的壁垒。传统文化产业各领域界限分明,各行业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例如,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手机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进,传统媒体部门都与互联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互联网技术可以使不同媒介信息实现无差别转换,如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互联网技术使传统文化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逐渐缩小,文化技术鸿沟逐渐被消除。互联网不仅消除文化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还可以消除文化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资本壁垒、市场壁垒、人才壁垒等。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做文字编辑,还要懂摄影、视频、采访、编辑等全媒体新闻流程;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打通文化各部门之间的融资障碍,并可以实现文化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3. 互联网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给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我国大中型国有文化企业大多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存在文化发展环境的种种弊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束缚。然而,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国有文化企业被迫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不断突破,互联网技术也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技术也推动文化企业管理不断创新,解放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重重阻碍。

4. 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一方面属于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国民经济a业影响和波及效应。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激发出来的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和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融合,可以提升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附加值。我国文化消费缺口很大,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带来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潜力的提升,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5. 互联网技术传播具有文化性。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所传递的内容,并且这些互联网技术冲击着现存的文化系统和社会结构。互联网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环境影响互联网技术。文化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母体,它会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领域。社会上需要的技术是最能符合主导群体价值和利益的技术。其次,文化环境特征被互联网技术直接表征。每一种新媒体形态的出现,都体现了当下的文化环境,例如,职业习惯的表达,心理观念的形成等,都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由新媒体进行传播。再次,互联网技术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在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文化变迁,技术文化本身就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变更着文明节奏。

6. 互联网技术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人类传播媒介从口语传播,到触摸屏、互联网、虚拟现实、全息影像、WIFI等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创造出新的传播路径,极大提升了传播效果。互联网技术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将社会互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通过互联网,主客体作为文化传播双方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实现角色互换,从而实现互联网技术、内容与互联网文化和情感的高度契合。互联网可以把我们熟悉的文化经过重新包装,展现出新的创意形态,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

7. 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竞争力。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并能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设计、发行、消费等价值链条将被激活。其次,互联网的智能化可以塑造智慧城市。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合成技术,城市现实空间将会和虚拟空间对接,使城市的旅游文化、创意会展、文化设施服务等实现升级换代。再次,文化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优化重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例如,深圳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拓展了文化产业链条,并催生了新兴的文化传媒业态。

三、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融合

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消除各产业之间的体制、机制和技术壁垒,放松各行业之间的政府规制,实现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 互联网与新闻出版发行业融合。互联网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传统出版与互联网的优势互补,推动两者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等层次深度融合。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实现纸质媒体、音频、视频以及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融会贯通,即“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传播”。数字互联网技术是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支持,内容创新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融合的根本。传统出版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出版业大数据分析,积极发展在线培训、移动数字阅读、知识服务、电子商务、按需印刷等出版新业态。此外,要着力解决互联网与传统出版融合的版权保护问题、技术短板问题,实现用户、生产和技术需求的有机衔接。

2. 互联网与广电服务业融合。为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受众理念的变化,传统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广播电视行业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减少对传媒产业的直接干预,建立明细的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体系,建立政府和国有传媒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避免传媒产业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相应建立传媒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传统广电媒体要积极进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要积极和互联网有机对接,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广播电视运营模式、制播方式和经营理念等。广播电视媒体要将内容生产放在产业链的突出位置,积极寻求广电媒体内容产品与互联网的契合点,实现跨媒体、跨产业、跨区域并购重组。第三,广电服务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元化经营。广电媒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围绕互联网经济主线,开发互联网衍生增值业务,推动互联网与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

3. 互联网与文化艺术业融合。互联网与文化艺术业的融合,可以形成互联网艺术产业,其可以作为传统内容产业的载体,为传统文化机构服务,例如,艺术馆、剧院、博物馆、画廊等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升艺术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互联网艺术业也可以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依托互联网和手机智能终端,成为艺术作品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艺术可以作为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参与市场交换,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产业化运营;也可以作为公益性文化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然而,市场化运营可能会带来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等问题,公益性取向可能会面临经费不足,两者的冲突需要政府协调。

4. 互联网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融合。互联网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比例,优化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互联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次,要健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服务业的投融资政策。要引导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投资网络文化产业,降低网络文化产业的交易成本。再次,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要完善移动技术、宽带技术、网络架构优化技术建设等,优化网络资源的数字化。最后,要健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水平。网络文化部门要维护网络文化市场的交易秩序,并强化监管责任,净化网络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5. 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可以通过合资并购成为新的文化企业主体;也可以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机衔接,实现文化产品的在线和交易;还可以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文化战略投资、文化品牌培育以及文化产品物流配送等,整合文化产品的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文化产品产业链周期的融合。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制造业,带动广播电视电影设备制造、数字通信设备制造、数字印刷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制造以及数字娱乐设备制造等的转型升。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产业规制的放松和自由化,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等因素的驱动。

四、 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品渗透了文化生产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导模式,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

1. 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消费需求。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产生前后向关联效应,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性产业,难以产生规模经济优势。互联网条件下,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需要创造良好的互联网文化消费社会环境,通过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文化消费意愿,激发城乡文化消费潜力。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还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创造和引领新型文化消费需求。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强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对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中间需求,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2. 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供给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文化消费需求虽然增长迅速,但文化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品或服务存在无效或低端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均衡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并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我国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I制度,理顺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通过重大文化项目带动资源要素向骨干文化企业集中,还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建立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兼并收购。对于小微文化企业,要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互联网激发文化市场创新和创业活力,建立政府和中介组织为主导的文化服务平台,引导互联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加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文化产业中,投融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版权存在一定的联系。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如果创意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创意人员所耗费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回,其创作积极性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文化产业在在美国称为“版权产业”,版权制度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强有力的版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打击和遏制盗版行为,进而激励新媒体文化企业的创新行为,并能有效提升新媒体文化企业的市场投资活力。

4. 激发互联网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市场活力。科技和体制创新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可以有效推动文化资源重组和文化体制变革,例如,深圳自身的文化资源比较贫瘠,但是却以开放和创新的精神,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催生了大量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因此,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新型的新媒体企业,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阳.破局,互联网再造传统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14-09-04.

[2] 花建.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发力点[N].光明日报,2014-12-15.

[3] 陈少峰,侯杰耀.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4] 花建.“互联网+”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N].解放日报,2015-08-16.

[5] 黄鸣奋.互联网艺术的产业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

[6] 迟树功.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项目号:2016B091);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162400410506);郑州大学“新媒体与公共传播”学科招标项目(项目号:XMTGGCBJSQ21)。

篇7

转型之一:工业产品智能化

在电影《巧克力工厂》中,当小查尔斯走进那间从未有人进出的神民工厂时不禁目瞪口呆:一个个小机器人正在生产线前忙碌,各种像丝绸一样泛着闪光的美味巧克力从它们的手中悄然蹦出,整个车间没有一个人!

20年前,这是幻象;20年后,这是现实。

Gartner分析师Diane Morello说,“2030年无人企业遍地都是:没有一个人,全是软件、通讯彼此协同作业,只有智慧机器穿梭其间。”这些智慧机器取代的不只是低阶工作,还可以诊断癌症、开立癌症处方,或在病房中治疗病人。不同的生产场景中,例如运输系统、建筑工作、采矿、医疗等等,到处都是智慧机器的忙碌身影。到那时,智慧机器将是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那是一个全智慧工业时代。而现在,IT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产业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大幕,如智能汽车可能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智能电表会改变电力行业的一线作业模式等。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产业IT化带来的智慧工业时代正在到来!按下启动按钮的,正是IT和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模式层面的整体渗透。

例如,在能够完全独立工作的智慧机器背后,是强大的芯片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统一协作技术,以及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是,电商企业亚马逊去年花了7.75亿美元收购仓库管理机器人供应商Kiva Systems,互联网企业和机器制造企业的结合,是这个智慧工业时代拉开了帷幕的一个鲜活例证。

许多行业都在IT和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加速向产业IT化的转型,例如汽车行业。

Google的无人驾驶车辆,也是一种智慧机器,只不过这种机器是一辆车而已。它亦是芯片技术、协同软件技术、多种网络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地图技术、3G及Internet等多种IT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渗透到传统汽车中的产物。

无人驾驶汽车不再是一个试验产品,也许很快就会量产。如果说,Google无人驾驶汽车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一种触摸式试验,那么奔驰主动伸出橄榄枝则是传统企业产业迈向智慧汽车工业时代的标识。今年9月9日,诺基亚宣布已与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诺基亚旗下HERE地图部门将与奔驰共同为联网汽车开发智能地图,最终被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特定需求,这套地图将包括远比传统地图更加精确的路程数据,如街道的号码和方向、路上的交通灯,甚至是交通指示灯的精确坐标。除了奔驰,另一个汽车制造巨头戴姆勒也计划在2020年开始销售无人驾驶汽车。

被称为互联网汽车的Tesla就不用说了。在加州圣何塞的思科总部,我在停车区看到一排又一排Tesla汽车里,其中有几辆在安静地充电。“我们的高管几乎人手一辆,非常喜欢,因为它几乎可以称为一个移动办公室。”陪同我的Bessie Wang说。

汽车产业被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了。实际上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被改变。例如在传感器技术和WiFi技术的作用下,水表正在变得智能,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节约用水。我们栏目曾经介绍过一款名为Driblet的智能水表,通过WiFi跟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者Web客户端来访问存储在Driblet里面的数据,了解到自己在洗澡或者洗碗的过程中耗费多少水。传统的水表生产商如果对这种趋势无动于衷,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

风生水起的可穿戴设备,是另一个正在迅速被IT和互联网技术改变的世界。除了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你想象过拥有一件既能给手机充电又有4G连接的智能风衣吗?这些看似小玩意儿的东西,正在改变世界。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正在将芯片技术、WiFi技术甚至地图技术融入到产品中,例如耐克的鞋子植入智能芯片后可以代替跑步计量设备,自动记载、收集并上传跑步数据到云端,通过运动数据分析软件帮你确定下一步跑步计划,这些也许对明天的服装行业来说也是必须标配。

传统产业加速IT化转型,使得产生的产品本身具有越来越高的智能。无视IT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侵蚀的渗透者,注定会在全行业智慧大转型中落伍。

转型之二:IT和工业界限模糊化

振动会对风力发电机转子和机舱造成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会在多长时间后造成这些组件的磨损?一辆新款紧凑型汽车在铺满鹅卵石的道路上行驶时,其内部的噪声有多大?

这些问题,通过对植入其中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答案。西门子在去年就开始提供类似的产品了。将传感设备与软件双剑合璧,允许对声学、震动、运行稳定性和动力学等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从而帮助生产出越来越节能、坚固、人性化甚至会“思考”的工业产品,这个就是工业4.0时代的雏形。它的最大特征,是通过将微处理器、存储装置、传感器嵌入所有机器、半成品和材料,与用于组织数据流的智能数据挖掘工具和云端分析软件紧密结合,使产品和机器能够相互通信并交换命令,具有智慧的交流和思考能力,使生产工厂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将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与云计算、实时分析、机器间通信等技术融合,西门子正在提供贯穿产品开发和制造的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工业软件,对于传统IT厂商来说,这是一类新型的竞争对手,它们正在涌现,且都是大块头,例如除了西门子,还有GE。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日语学习模式;日语教学改革

1前言

现在,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生的日语学习模式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日语学习主要是局限在高校日语专业课堂上,学生也是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来进行学习。而课外学习资料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日语广播、等传统媒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在互联网上搜索日语学习资料,甚至会利用网校课程进行学习。不少学生还会参加互联网上的日语学习团体,归属于新的学习群体。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仅限于pc端,手机等移动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互联网已经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2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日语学习模式的影响-对本校日语系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

2.1单词背诵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30人表示常常使用网络相关单词背诵软件进行单词背诵,可见,很多学生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单词学习方式。2.2语法习得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10人表示使用网络进行日语语法学习。虽然不像单词背诵一样,几乎压倒性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进行学习,语法习得可以看到学生受到互联网技术地影响相对小。但互联网技术已经为语法习得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2.3互动交流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25人表示会注册使用互联网学习论坛学习日语,在校外的学习社团化开始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语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调查,虽然样本局限在一个学校,无法进行大数据化,但仍然不同程度揭示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1)我们可以看到单词的活用互联网和相关软件的比重非常高,但是语法的活用比重还是偏低。这说明,学生的语法习得较少地收到了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影响,还是主要依靠高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这也说明了,即便现在互联网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高校课堂教授的优势。高校可以尝试在语法学习当中,在发挥现下高校课堂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导入网络课程方式,活用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使用好日语语法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资料。学生仍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语法习得,但可以通过活用网络课程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学习之外进行巩固和扩展学习。让互联网教学和高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积极寻求和校外的互联网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现在,靠以往常见的、学校自行开发的,封闭式网络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互联网开放性信息的特点和潮流,更遑论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学校也无法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网络课程运营团队,进行专业化的网络课程软件开发和运营。因此积极活用已有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可以寻求和沪江网等互联网语言教育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把高校的优点和互联网技术的便利和高效结合起来。(3)互联网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社团性和纽带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也进行活跃的交流,共有知识和学习方法。新的互联网时代的集群性和社团性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当今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这恰恰是高校教育环节薄弱的地方,在高校日语教育中,老师可以很好地掌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法实时地把握课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社团性,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进行课下交流,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率,正好可以弥补以往高校教育对课堂外的学习状况鞭长莫及的缺陷。教师可以定期进入相关社团确认学生的活跃度和交流度,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完善了课堂教育的短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4日语精读课程特点与互联网技术在精读课程的运用

日语精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同时从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打好日语学习基础,是一门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这门课程会从大学第一学年开始开设,往往还会贯穿整个日语教学。首先,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把精读课程划分为网上和网下两种课程形式。精读课程授课内容综合、全面,适当加入互联网课程环节,不仅可以保持高校教室教学的优点,还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辅助。同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实时地确认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把网络教学活用到课外答疑环节。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解答过程将会实时的和其他登陆到了互联网教学软件的同学共有起来,因此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精读课程学习小组,自发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由学生自己开设网络教室,进行课下的精读课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培养学生自发收集信息、自发学习的能力,打破课堂上教授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连接到互联网上庞大的大数据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这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以社区形式彼此交流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纽带感,触发学生自己的集群能力,可以使学生互相激发和监督,有助于提高整个精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可以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层面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比如,把校内的日语精读课程开放到校外,得到更全面的反馈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而且,因为互联网技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适当邀请国内外的日语教师以讲座或者发表的形式,给校内精读课程加入更加多样化的缓解。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远程听课,或者邀请教师远程进行讲课示范,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和技术,保存日语精读课程的上课录像,有助于上课材料的保存和提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把互联网技术活用到高校教育当中,摸索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崭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新的日语学习模式和日语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蔡蕾.“互联网+”在基础日语课程中的探索及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