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的礼仪修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来讲,新形势下新的教育背景已经形成。作为当代的医学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假如只是?单的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及过硬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还应注重礼仪修养的提升,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和技巧,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及人格魅力[1],在言谈、举止、精神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从而提升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具体形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高职护理院校新进教师虽说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楼,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但很多人仅仅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由于大学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有升学任务,教师教育热情普遍不高,老师对学生相对比较淡漠,上完课就走,基本不和学生主动交流,缺乏职业的责任感。况且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甚至出现了个别老师在课堂上羞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这与教师的职业言行要求相差甚远,与高校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称[2]。众所周知,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表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所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礼仪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提升的途径
1.应重视教师礼仪素质教育,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高职护理院校应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师礼仪相关制度规范,将教师的礼仪修养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开设有关礼仪修养培训课程,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礼仪修养培训,提高礼仪修养水平。学院工会也可以在教职工中举办一些礼仪趣味活动,把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争取使教职工的礼仪素养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2.重视自身礼仪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从高校教师本身来讲,应正确认识教师、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礼仪修养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内心确立自己高校教师的地位,同时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礼仪知识,将其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化成自身一种习惯,并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坚定高校教师职业理想,认识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高尚和重大责任,才能符合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才能打造教师魅力效应,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2,3]。
三、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的提升对教学的重要性
1.能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教师定位[4]。得体的仪表及优雅的举止不仅能够充分展示高校教师的个性风采,而且能够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要切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形象邋遢。更忌穿衣打扮热衷于时尚,花里胡哨。此外,高职护理专业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幽默等态度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诙谐的课堂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当代魅力教师不可或缺的礼仪素养。
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
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虽说在进入大学校园时已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敬佩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礼仪修养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形象。如果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就会吸引学生模仿,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形象定位,提升他们良好的自我形象[4]。
3.能有效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在期望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主从关系,学生期待的是师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就没有压抑感,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课堂上,高职护理专业的礼仪修养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善用微笑,就能使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零距离”接触,那么学生的敬畏就会被信任感和亲切感所代替,也会更喜欢任课老师。
在平常教学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对他讲的课程产生好感,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积极配合老师,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规范的教师礼仪不仅能使师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也是师德师风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基本途径。它不仅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构建师生互相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也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教书育人的工作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育人注重的是行动表现,实际行动最具感召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动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不是一般的礼貌,而是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一种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因此,每位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个角度出发,遵循教师礼仪,加强师德修养。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教师礼仪所反映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表现出的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是在品德情操、处世态度、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等方面规范化的做法。这些做法无时无刻都会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中存在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如言谈举止不文明,衣着不得体,对学生不尊重等等,已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先从遵循教师礼仪做起。教师的礼仪除了要注意规范语言服饰、举止形态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到的就是教师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尊重他人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能否和学生一道和谐而有效地实现情感交流的目标,取决于教师的情绪。现代教学观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让学生动起来,二是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体验。教师良好的情绪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表现出情绪平稳、语气温和、乐观自信、精神饱满、目光亲切等积极情绪,要有目的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情绪管理。用好的情绪面对学生,把好的情绪带给学生,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师礼仪。
教师的师德修养还包括思想、知识、智慧、道德、个性品质等等,它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渗透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要把“教书先强己,育人先律己”作为教师行为准则,努力使自己成为思想觉悟高、业务技能强、工作业绩好的教育者。思想觉悟高就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道德修养;业务技能强则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时刻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操作及应用,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提高全面育人的能力;工作业绩好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彰显教育成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全体教师自觉遵循教师礼仪和师德理念,并使之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就一定能极大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礼仪修养;人才培养;德育
G451.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道德冷漠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礼仪之风的传承,人们的整体礼仪素养出现滑坡,急需提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应努力为提升社会整体礼仪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职教师应积极响应、以身作则、谨言慎行,为学生在学习和礼仪方面做好榜样。
一、教师礼仪修养综述
1.教师礼仪修养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为人们所遵守和认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在风俗习惯、历史传承、时代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为目的而形成的。礼仪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准则和规范,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打扮等各个方面的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
因此,教师礼仪就是教师在生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文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教师的礼仪修养包括言行举止、外表修饰、师德师心等,做到“行为师,言为范”。例如,教师在各种公开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自然、得体、大方;教师要穿戴符合教师身份的服饰,剪得体的发型,不能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教师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礼仪礼节,做到文雅、温和、谦虚、有礼貌。
2.教师礼仪修养的特征
教师礼仪修养有明显的强制性,艺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具体特征就是教师礼仪的四大关注点,即师德、师表、师资和师心。
师德。教师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要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爱护学生、遵纪守法,要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
师表。为人师表,就要要行得正,教师就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做到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心灵美,决不能误人子弟,做反面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使学生信服。
师资。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教师就应有一技之长,这是一个人成为教师的根本。特别是高职教师,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高职教师一定要深入熟悉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到业精于勤,用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凸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师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学生热爱老师,老师更要爱护学生。教师应在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排忧解难,见证学生的成长历程,不辜负作为一个教师的良心和国家的期望。
二、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传道受业的过程首先是学生对教师品格、言行的认知,然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过程,而教师的礼仪素养正是连接着两个过程的桥梁。通过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高职生具有与本科生或专科生不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高职生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一些,他们在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意一些学习之外的东西,例如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妆容、穿衣打扮等,并根据这些东西来推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老师定位的同时划定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决定将与老师保持什么拥墓叵怠U馐保礼仪素养良好的教师很容易赢得学生们的好感,作风正派、举止儒雅、穿着得体大方的形象会深深的印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利于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拉近距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使学生觉得老师更亲切,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感觉老师始终和自己站在一起,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师生关系下,学生会乐于向老师打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并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教诲,接受老师的帮助,进而转变为自己成长的内在意志和信念。这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与学术型高校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基础薄弱,且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缺,进入高职院校后如不能及时扭转这样的现状,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而高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其品味习惯和言谈举止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这一观点也正好印证了教师的榜样作用确实是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直接影响,即教师直接向学生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首先考虑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一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产生影响。最后教师自身的形象作用。
3.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职学生毕业后既面临着就业,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机,因此学习兴趣比较高涨。但教师的礼仪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高职学生有时也会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发展到对老师教的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教师的人格修为同样不可忽略。因此,拥有良好礼仪素养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会更愿意听这样的老师讲课,相应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教师无小事,教育无小节。要成为优秀的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心和与时俱进的教育能力,还应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和收人最终的外在形象及高尚的品德修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高职教师应积极地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努力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参考文献
[1]毕国珍,教师礼仪浅谈田.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3)
[2]王昔,以德立身以仪立行―浅论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田.文教资料,2010(1。).
关键词:进修医师;医患沟通;重症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R192.3,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52-02
医患沟通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诊疗信息和治疗决策传递给患者及家属的途径。和一般的沟通不同,医患沟通交流的信息既有同疾病诊治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包括医患双方的情感、愿望、思想以及诊治要求的表达[1]。和普通病房的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患者群体,由于原发病危重、气管插管等因素,多数患者难以和医师进行连续、清晰的沟通,这直接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患之间的沟通重心转移至医师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进修医师与患者家属这一特殊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确保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延长患者生存率,降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2]。
和具有多年ICU临床工作经验的带教医师不同,进修医师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患者家属心理变化把握不到位,缺乏沟通技巧,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医患沟通障碍。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进修医师和危重患者家属的医患沟通障碍
1.专业知识的局限性。ICU患者的疾病复杂,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长短不一,处理危重患者的经验不足,加之由于二级学科的细分,很多进修医师仅对于自己从事的某一特定领域熟悉。因此在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而被迫中断谈话,去请示带教老师或上级医师的尴尬局面。
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相对于普通病房的患者家属,ICU的患者家属普存在极大的焦虑感、情绪波动大。林晓玲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ICU住院的危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发现ICU患者家属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3]。进修医师从事ICU的工作时间不长,对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尤其是那些刚入院的第一周的患者家属,当患者家属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出现哭泣、晕倒、下跪等一系列举动,进修医师面对此突发类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导致不能顺畅地沟通。
3.缺乏沟通的技巧。和带教医师相比,进修医师的沟通缺乏技巧,这和我国医学教育长期的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人文知识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4]。加之基层进修医师多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其中以80后居多,多数为家中独生子女,很难理解患者家属因至亲进入ICU而产生的绝望又焦虑的心情,欠缺换位思考,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很难产生移情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充满了冰冷而生硬的医学术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家属无所适从,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解释病情,最终家属可能仍无法全面理解患者的情况,当然也无从谈及建立和谐信赖的医患关系了。
因此,需要在ICU临床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进修医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从而培养良好的医患的沟通能力。
二、临床教学工作中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的基石,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短暂,ICU的相关理论知识均比较欠缺。临床教学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在查房的过程中,就某一种ICU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管床进修医师对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科室应每周定期组织针对进修医师的小讲课,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2.熟悉患者的病情。在进行医患沟通之前,进修医师应该仔细浏览患者病史,同时针对主要诊断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从基础的病理生理变化到临床症状、查体特征,以及治疗方案、预后、死亡率等等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着重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变化。只有熟悉患者的病情,和家属沟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3.学习沟通的技巧。我们一般将进修医师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过程分为3个阶段:(1)陪同学习期;
(2)共同参与期;(3)独立沟通期。在陪同学习期,进修医师主要陪同带教医师,观察上级医师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技巧,并仔细揣摩和学习。临床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可以用生动的比喻、生活化的语言,清晰地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并且非常注意观察家属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应对,最终在短时间内取得家属的信任。在这陪同学习期,科室可以组织进修医师集中学习,梳理ICU医患沟通的难点与重点,以及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等,同时还可以播放医院录制的医务人员服务视频,供进修医师参考学习。大约观摩8―10次上级医师的医患沟通过程后,即可进入共同参与期。在这个期间,进修医师可以和带教老师一起进行医患沟通,可由进修医师先向家属阐述患者的诊断以及目前的情况,再由带教医师向家属讲解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危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进修医师的工作量可以逐渐增加,慢慢地由次要沟通人切换为主要沟通人。与此同时,带教医师可以组织3―5名进修医师针对医患沟通,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锻炼进修医师的应变能力。经过4―8周的共同沟通期,进修医师累积了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经验,即可进入独立沟通期。独立沟通期意味着一个进修医师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ICU医患沟通能力,除了完成医患沟通的最基本使命,即告知和传达病情,取得家属对治疗的认可和同意之外,还应兼顾人文关怀。ICU患者家属的情绪极不稳定,焦虑、抑郁、烦躁、沮丧等负性情绪如影随形,这个时候医护人员应该适当地予以人文关怀,沟通时注意语调柔和,运用安慰、解释性语言以稳定患者家属紧张焦虑的情况,减轻心理负担[5]。这对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增加依从性,降低医患纠纷,确保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
三、典型病例
患者,女,89岁。诊断: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作用下仍偏低。考虑到该患者预后极差,且治疗费用高,加之患者家庭关系复杂,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盲目乐观,是潜在医患纠纷的高危案例。带教医师应用了本文前述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训练方法,对管床进修医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虽然最终患者因原发病过重而死亡,家属仍然能够理解并接受该不良预后,并在患者去世后,专门到医院行风办公室,点名感谢该进修医师。
四、讨论
加强对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ICU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进修医师认为外出进修主要的目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及技术,医患沟通和临床工作并无关联,无须特殊学习。熟不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确保诊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ICU患者病情危重,加之治疗费用昂贵,一旦患者死亡,其家庭可能面临痛失至亲以及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双重打击,患者家属往往会将患者的死亡迁怒于医务人员,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是ICU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进修医师通过陪同学习期,共同参与期以及独立沟通期三个阶段的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CU医患沟通的要领及技巧,能够在沟通过程中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并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从而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降低或者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芳.提高医患沟通效能降低医疗纠纷风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151):155-156.
[2]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和社会,2010,23(10):54-56.
[3]林晓玲,陈碧贞,魏志勇.ICU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16-117.
[4]史海宁,石磊,梁炜.关于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方式的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84-88.
[5]倪红英,陆晓东,刘娅萍,等.重症医学科医患沟通的实验[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3):42-44.
The Training of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for ICU Physician
LI Hao,GAO Lan#,GUO Qin-yue,YAN Jin-qi,SHI Qin-do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1,China)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302
史感是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它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本文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某些借鉴。
一、史感与“人性化”教学立意
史实、史料、史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根本旨趣在于将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格与学生的品格塑造融合起来,以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奠定完整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立意中的“立”就是确立,“意”指的是主题、宗旨。因此,教学立意就是一节课的教学主题,它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学情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等。“它是学生人格发展与历史知识蕴涵情意的融合”,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所在。“人性化”教学立意就是要从“人性”出发确定教学立意,并在教学立意的引领下实现史实整合、史料研读和史感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历史,完善人格。
在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立意的确定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立意品味的高低决定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效度。
二、《美苏争锋》一课“人性化”教学立意的确定
(一)教材分析
《美苏争锋》这节课讲述了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两国由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从合作走向对抗,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争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历史。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沿着“冷战”的原因、过程、影响几个方面依次展开的,同时穿插史料探究印证。这样的设计偏重知识梳理,也关注史料的探究,但却忽视了学生史感的培养,让历史教学陷入肤浅。如何让美苏争锋这段宏观的历史体现“人的踪迹”,充满“情的感染”,实现“魂的追求”?其根本之道就在于确定一个高品位的“人性化”教学立意。这种教学立意“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贴近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既能统率知识和能力又不至于削弱知识与能力”。
(二)立意确定
“就教学立意而言,史观不仅可以确定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也提供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视角。”儿童史学是以历史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分支,属于新社会史范畴,它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作为研究的焦点。受儿童史的启发,笔者尝试透过儿童史视角,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
美苏争锋是一段“大历史”,它充斥着大国的博弈与纷争,世界的和平与战争。儿童是普通民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把儿童与美苏争锋放在一起似乎并无较大的联系,但是历史的味道恰恰在这种“小人物”与“大历史”的角色冲突中迸发,并碰撞出更多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三)选择素材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需围绕主题展开。”在“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这一教学立意的统率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儿童图片,其意图首先是整合史实。《美苏争锋》一课涉及的主干史实很多,若是单纯地列举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势必受到影响,而辅以相应的儿童图片的话,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衔接史料,儿童图片可以作为史料间的一种衔接,从而提高历史通感,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及认知的建构。最后是激发史感,将历史中的儿童的图片展现给学生看,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进而促使他们思考问题,并且通过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等方式将感悟表达出来,达成提升史感的目标。
三、《美苏争锋》一课教学片断的展示
片段一:马歇尔计划
展示图1。
师:材料一为我们展示了奥地利的孩子拿到美国皮鞋的情景,同学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图片中孩子的表情?
生:心花怒放、欣喜若狂。
师:很好,图片中孩子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折射出马歇尔计划当时在欧洲的积极影响,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呢?
生: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许多欧洲人对美国心存感激。
意图分析: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大事件,它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照片中小男孩身上破旧的衣服和手上的新皮鞋形成了鲜明对比,脸上欣喜的笑容直指人心。这张照片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直接写照。从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关注,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人心中的分量。这种感性认识一旦激发,学生就不难理解马歇尔计划对西欧产生的影响。
片段二:德国分裂
展示图2。
师: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德国的孩子隔着铁丝网和水泥墙眺望远方的亲人。看到图片中的孩子,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悲伤和凄凉。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一道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两半,也隔断了很多普通民众的亲情。
师:二战后苏联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后来德国一分为二。1961年东德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修建起柏林墙,以阻碍东德人涌入西德。于是,一道水泥墙,无数铁丝网、机关枪将柏林一劈两半。一道柏林墙造成了多少亲人离散、骨肉分离,所以有人说柏林墙是德国历史上最难以抹去的伤疤和最大的伤痛。幸运的是柏林墙在1989年底被拆除,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意图分析:柏林墙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一个缩影。一道墙隔开的不仅仅是两边的交通,更隔断了很多普通人的亲情。分裂对于普通民众情感上的割裂是最让人震撼的。选取这组图片,目的就在于从分裂对儿童的伤害的视角审视两德分裂这段历史,使学生从内心更加珍惜祖国的统一。
片段三:越南战争展示图3。
师:《战火中的女孩》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赤手空拳的村民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一个女孩不幸被弹片击中,不得不扒掉燃烧的衣服。而在惊恐失措的孩子们旁边,一群美国士兵在悠闲地散步,仿佛那些孩子的哭喊根本传不进他们的耳朵。我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是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震撼。
师:为什么会感到震撼?
生:我看到了孩子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战争对孩子身心的摧残!
师:是的,战争是一头猛兽,这头巨兽一旦出笼,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这种灾难将苦痛降临在普通人身上,特别是这些无辜的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对战争的危害体会得更为刻骨铭心。这张照片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同年,美军从越南撤军,有人说正是这张照片使越战至少提前半年结束。
意图分析: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个叫潘金淑的9岁越南小姑娘在这场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直观得令人震撼。这张照片一经问世便震撼了世界,使得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对越战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通过这张照片,学生对战争的危害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教学立意与史感培养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罗列,摆脱史料的简单堆积和说教式的史感培养,从而使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地展开,让学生在“人”的历史中感悟历史魅力,提升史感,完善人格。本课,笔者从儿童史视角确定“人性化”教学立意,整合核心史实,发掘多维史料,提升学生史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发掘视角、提升立意,不断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
[2]陈家华.教学设计须凸显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2014(13).
关键词: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培养模式;就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9-07 文献标志码:A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课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f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国家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耍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职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教师职业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守的职业礼仪规范。高职教师职业礼仪主要体现为师德、师资、师表和师爱。“师德”,即教师的行业职业道德,它是高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师资”,即高职“双师型”教师资质。作为高职教师,既要能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又要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表”,即教师心灵、语言、行为和仪表的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展现真、善、美,对学生说话和气礼貌,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幽默感,行为举止优雅得体,着装端庄大方,风度高雅俊美。“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是教师以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与学生在密切相处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学生的教育活动。
二、高职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现状调研
笔者设计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到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职业形象礼仪、课堂执教礼仪、师生交流沟通礼仪和校园礼仪等情况。调查问卷于2013年5月在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中施测。其中,教师问卷发放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学生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98.7%。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1.调查结果
(1)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60%的教师表示,了解教师职业礼仪知识。40%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在教师了解职业礼仪知识的途径中,“通过书籍学习”的占了45%。其次是“上课或培训学习”,占28.3%。居第三位的是“听讲座”。25%的教师则表示,从来没有学过相关知识。(2)教师职业形象礼仪。26.7%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形象不太自信,30%的教师由于不知何为失礼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过失礼行为。29.1%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或指导时穿戴得体,仪容整洁,很符合教师形象。31.9%的学生认为,实习教师上课或指导时站有站相,一言一行都很符合教师礼仪规范。(3)课堂执教礼仪。约60%的教师表示,自己能够做到总是或经常会借助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经常互动。61.5%的学生表示,绝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能做到恰当地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等进行示范操作及指导学生。58.4%的教师表示,善于表扬和批评学生。81.1%的学生表示,赞同教师表扬或批评的方式方法。46.3%的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和关注每一位学生。50.3%的学生认为,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68.6%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或基本上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4)师生交流沟通礼仪。30.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与自己经常接触和沟通。23%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很少或从不与自己接触和沟通。12.8%的学生认为,在交流沟通时,师生之间很平等。23.6%的学生认为,不太平等或不平等。学生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占13.9%,满意的占66.9%。当被问及“您能正确叫出正在教授(或管理)班级的学生的名字吗?”这一问题时,有56.7%的教师表示,能正确地称呼出正在教授(或管理)班级所有学生或绝大部分学生的名字。(5)校园礼仪。9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公众场合注重个人形象。其中,非常注重的占17.6%。有8.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注重个人形象。绝大部分教师都习惯向领导和同事使用敬语,但31.8%的学生表示,教师偶尔才向自己说敬语。18.9%的学生认为,教师一般不向自己说敬语。当被问及“校园内‘仪表端庄、仪态文雅、彬彬有礼、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是否浓厚”时,有23.3%的教师和38.8%学生认为浓厚。
2.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礼仪总体尚可,在某些方面学生认可度也比较高,但有些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职业礼仪知识不甚了解,无法通过自身的礼仪行为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部分教师的职业形象急待提升。教师课堂执教,在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交流时存在地位不平等现象。部分教师对学生不够礼貌,使用敬语较少,校园内文明和谐的礼仪氛围还需营造等。
3.成因分析
(1)思想认知偏差。由于部分高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礼仪内涵不了解或理解不深,造成教师思想认知有偏差。他们认为,上好课是第一位的,在校园内只要穿着得体,语言文明即可,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必要性不大,对学生使用敬语也未免显得客套。有的高职生不尊重老师,学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这在思想上不好理解,在行动上也是不好做到的。礼仪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没有必要提升礼仪修养。以上想法有失偏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在高职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沟通意识淡薄。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提升业务水平,还要搞科研,加之班级规模较大,以及有的高职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自律和学习能力不高等原因,使高职教师无暇、也无心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活动,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走近学生,增进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管理机制不完善。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重视老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却忽视了新教师入职时的职业礼仪知识培训和老教师的职业礼仪规范养成教育,忽视了礼仪修养提升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如,没有把礼仪修养提升纳入师德建设的内容,没有探索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等。
三、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策略
1.转变观念与认知,实现礼仪修养提升自觉化
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必须从转变观念与认知做起。这就要求教师意识到,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和发展自我的需要。教师礼仪不是一种强迫的、教条式的礼仪,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文明表现。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将礼仪知识逐渐内化为礼仪修养的过程,需要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做起。将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良好礼仪行为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细化礼仪行为规范,实现礼仪规范标准化
建议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部门,使教师职业礼仪规范标准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该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细化相应的礼仪规范标准,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结合高职院校及教师的特点,划分为语言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课堂教学礼仪、批改作业(试卷)礼仪、论文指导礼仪、实习(实训)教学礼仪、师生谈话礼仪、日常交往礼仪、集会礼仪和校园礼仪等。建议采取举办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做好礼仪规范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按标准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礼仪修养水平。制定标准化礼仪规范检查督导考核机制,检查结果与奖惩挂钩,确保各类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3.开展培训与指导,实现礼仪规范养成实效化
在培训对象上做到全员培训。重点抓好一线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实习带队教师的培训,并拓宽到企业兼职外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后勤保卫人员等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注重实效。在加强礼仪常识教育的同时,从岗位和个人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和礼仪规范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内容科学合理、贴近需求。在培训渠道上做到合理利用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内训”等方式,邀请内外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考察,充分利用校内专家、培训资源开展内训。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灵活多样。注重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根据需求,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组织培训,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引导大家主动思考,热烈讨论,分享心得。
4.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礼仪修养提升制度化
提升教师职业礼仪修养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的学习,约束自身言行,有效加强师德养成的实践,实现“知”与“行”、“教”与“做”和谐统一,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操。将教师职业礼仪规范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在对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状况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在学生的评教、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班主任工作评定中,制定具体细则。
5.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育人环境人文化
高职院校要完善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如,通过校园的建筑、设施与绿化等的整体规划构建和谐的校园物态人文环境;通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和生活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人文环境;通过充满人文色彩和绿色理念的礼仪环境建设,使校园自然环境清洁优美,人文环境令人自律。
6.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和运用,实现师生礼仪知行转化
关键词:教师;礼仪修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54-01
教师的文明礼仪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活动中,在与学生、家长、同事及社会各方面交往时必须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而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礼仪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传播人类文明的的效果。笔者通过对泸州教师文明礼仪素养的调查研究,来探索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文明礼仪的内容和规范等,以期提高酒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树立教师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净化教育园地,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树立榜样,提高酒城市民素质,促进泸州经济的发展。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个人访谈等方法对泸州市教师文明礼仪素养现状进行了一定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仍有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浓装艳抹,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造成部分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忽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修养教育。
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是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升泸州市教师文明礼仪素养: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师常规管理,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让所有教师明确认识到加强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教师文明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让所有老师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才会把学习礼仪变为一种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内化成一种习惯,并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引导教师的言行。要注重对教师日常交往、衣着、言行的教育、指导和督查,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要将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如教师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等,让教师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做到人人讲文明、学礼仪。
第二,号召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氛围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必须各科教师积极行动,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要知道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不仅仅是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情,而应是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即全体教师要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应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只有这样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在学校形成强大的礼仪氛围,才能让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用礼仪武装自己,在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业务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个性、人格魅力等,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教师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就必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第三,加强督导,树立文明教师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教师文明礼仪素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工作指标体系中考核,定期对教师进行督导检查,促使教师对自身礼仪修养提升的重视。另外还应该树立文明教师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要求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鼓励。例如创建“教师文明礼仪示范岗”,评比“文明教师”、“文明教研组”,树立身边的教师礼仪典型,使一些教师的优秀品质、文明言行、感人事迹得以宣传发扬,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人人遵守师德、讲究文明、树立形象的良好氛围。当然,名教师、名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要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
第四,加强礼仪培训,注重礼仪实践
提升教师文明礼仪素养,各级学校应该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礼仪培训,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还能让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教师应具备的仪表着装、文明用语和礼仪行为。在接受培训后,教师还应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礼仪实践强化,真正将文明之风吹进校园、带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灵。如通过录象设备录下教师讲课的语言及举止等,教师可作自我纠正,只有在实践工作中从仪表、仪态、语言、手势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使自身文明礼仪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