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命中的化学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命中的化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中的化学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生命教育 内涵 范畴 策略

1、问题提出及其生命教育的内涵

1.1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命。生命教育源于死亡教育,兴起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上世纪20年代,有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死亡教育”,而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问题,并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纷纷跟进,并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和协会,推广和普及生命教育,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生命教育随后展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开端。到本世纪初,生命教育在我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界的注意,并在各地逐渐地展开。2003年,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在北京市积极推广生命教育运动,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生命教育的大型讲座、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上海于2004年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云南省委省教育厅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三生教育”试点,从2009年秋季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三生教育”。2007年成立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和“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专家委员”。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因此,追求生命价值,体现教育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关注,强调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虽然各级政府对生命教育非常重视,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青少年群体暴力事件、吸毒事件、溺水、交通安全事件,乃至自杀事件,已频繁地见诸报端、电视、广播中。世界卫生组织称,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中国自杀人数占全球的26%,而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由此可见,加强生命教育不能懈怠。我们教育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以生命教育的推行来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综合性的解决。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师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化学教师的义务,也是化学教师的责任。

1.2 生命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杰·唐纳·华特士最早于1968年在其著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中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感悟人生的意义。”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生命教育的表述,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力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2、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范畴

2.1 尊重生命存在

从化学的视域看,人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铁等元素组成。因此,首先应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不要伤害他人;热爱自己的生命,保护好自己人生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化学实验要正确操作,注意化学药品、有毒气体的防护。其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生命教育中让青少年意识到,人不仅仅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更属于家人。尊重自己的生命存在,不轻言自杀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对亲朋好友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通过化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保护好环境是就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绿色化学思想与现代公民意识结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生存观。第三,要让中学生明白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化学的奥秘、努力践行,既是自己的责任,又是对自己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第四,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特别是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更应该加强教育,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生命质量

人类总是在追求物质如何更加丰富,生活如何更加幸福美好,如何张扬生命活力,而学校教育追求生命如何更好发展。

2.2.1 减少疾病

首先,要教育学生保护好身体,免受疾病侵扰;其次,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要注意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第三,教育学生不抽烟、不酗酒、不吸毒,注意艾滋病的防护。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三部曲;三生教育;化学实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实验,但是并不代表学化学就是每堂课都是实验课,很多同事和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其实化学也渗透了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念等知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初中的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三生教育之中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先演示几个实验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后要讲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再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独特性,脆弱性,重要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科学性,危险性。

同时也认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有科学性,学习化学知识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二、在化学与环境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原材料的合成,肥料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给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产生的尾气也大大地污染了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这方面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有害物质的根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冰山融化,因此,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烧垃圾。化学工业的发展除了污染空气,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化学的发展虽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化学有能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解决上述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能源问题,即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用化学反应将尾气转化为无害气体再排出。

水源的污染除了工业发展之外。还有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的随便丢弃。都使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具体做法是珍惜每一滴水,不要向水源中丢垃圾和倒废水。生活中的废水可以排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通过对环境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并不可怕,它是很有魅力的,化学给环境惹得祸,化学自己能解决。也启发学生遇到了问题要知道解决,学会生存。

三、在化学与生活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很神奇,能将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不存在的物质,如,自然界本来没有塑料,但是通过化学就合成了各种塑料,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很广。不过塑料废弃物会污染环境,也称为白色污染,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塑料不易腐烂,有些有毒,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辨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方法。告诉学生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在生活中少使用塑料袋。化学还会使一些物质美化,如,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把头发尖烫卷了,这样他们觉得时尚美观,有些学生的头发为自然卷。他们又去把头发拉直了,无论烫还是拉,美发师都用了化学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致癌性,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追求时尚和美观对健康的影响。现在的染色馒头,豆瓣酱中的苏丹红等都是美化物质的产品,各种化妆品,他们虽然让物质或者人变漂亮了,同时也使人向死亡多走了一小步。化学让人对生活充满诱惑,各类烧烤,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让人越吃越想吃。但是这些食品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致癌物,经常吃容易患食道癌,肠癌,胃癌等癌症,各种糕点中含有膨化剂,小孩食多了会早熟。向学生渗透这些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养让学生学会生活,那些东西该用,那些不该用,那些应该少用;那些食品该吃,那些不该吃,那些要少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在化学与社会中渗透三生教育

1.化学还与社会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浪费能源,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使环境遭到更大程度的污染,让学生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是保健品中含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物中各类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知道六大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到合理膳食,改变过去偏食,挑食,没有好菜不吃饭的坏习惯。

3.从房屋的装修,向学生介绍甲醛,笨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在今后选择装饰材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4.从物质的酸性,碱性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体是酸性就会多病,应该多食碱性食物,如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板栗,生菜等,少食甜食。不同的农作物应该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柑橘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大豆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同的土壤给农作物施的肥料也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当好一位农民也不容易,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而有些农民一年收入不够吃,有些农民很富裕。

篇3

【摘 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学习来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从而在今后的人生中生活得更幸福,快乐。那么,我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是我的职责和义务。让学生明白化学这门科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

关键词 化学教学;中学生;三部曲;三生教育;化学实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实验,但是并不代表学化学就是每堂课都是实验课,很多同事和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其实化学也渗透了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念等知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初中的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三生教育之中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先演示几个实验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后要讲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再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独特性,脆弱性,重要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科学性,危险性。

同时也认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有科学性,学习化学知识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二、在化学与环境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原材料的合成,肥料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给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产生的尾气也大大地污染了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这方面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有害物质的根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冰山融化,因此,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烧垃圾。化学工业的发展除了污染空气,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化学的发展虽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化学有能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解决上述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能源问题,即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用化学反应将尾气转化为无害气体再排出。

水源的污染除了工业发展之外。还有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的随便丢弃。都使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具体做法是珍惜每一滴水,不要向水源中丢垃圾和倒废水。生活中的废水可以排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通过对环境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并不可怕,它是很有魅力的,化学给环境惹得祸,化学自己能解决。也启发学生遇到了问题要知道解决,学会生存。

三、在化学与生活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很神奇,能将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不存在的物质,如,自然界本来没有塑料,但是通过化学就合成了各种塑料,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很广。不过塑料废弃物会污染环境,也称为白色污染,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塑料不易腐烂,有些有毒,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辨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方法。告诉学生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在生活中少使用塑料袋。化学还会使一些物质美化,如,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把头发尖烫卷了,这样他们觉得时尚美观,有些学生的头发为自然卷。他们又去把头发拉直了,无论烫还是拉,美发师都用了化学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致癌性,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追求时尚和美观对健康的影响。现在的染色馒头,豆瓣酱中的苏丹红等都是美化物质的产品,各种化妆品,他们虽然让物质或者人变漂亮了,同时也使人向死亡多走了一小步。化学让人对生活充满诱惑,各类烧烤,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让人越吃越想吃。但是这些食品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致癌物,经常吃容易患食道癌,肠癌,胃癌等癌症,各种糕点中含有膨化剂,小孩食多了会早熟。向学生渗透这些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养让学生学会生活,那些东西该用,那些不该用,那些应该少用;那些食品该吃,那些不该吃,那些要少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在化学与社会中渗透三生教育

1.化学还与社会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浪费能源,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使环境遭到更大程度的污染,让学生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是保健品中含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物中各类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知道六大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到合理膳食,改变过去偏食,挑食,没有好菜不吃饭的坏习惯。

3.从房屋的装修,向学生介绍甲醛,笨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在今后选择装饰材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4.从物质的酸性,碱性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体是酸性就会多病,应该多食碱性食物,如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板栗,生菜等,少食甜食。不同的农作物应该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柑橘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大豆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同的土壤给农作物施的肥料也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当好一位农民也不容易,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而有些农民一年收入不够吃,有些农民很富裕。

篇4

关键词: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生命化 教学策略

初中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对生命中情感态度的正确认识。教师要开展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具体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从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技巧,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感悟生命。

一、生命化教学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一切生命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生命化教学更要以寓教学于生活实际为理念。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教学模式都停留在传统、单一及枯燥的层面上,只注重知识的硬性教学,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新课改以来,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来说,可谓上了新的台阶,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政治课程知识架构的枯燥印象早已深入学生骨髓,要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时,可以以学生经常听到的广告语引入,如关于关爱狗的广告语:“在你的生命中有许多朋友,而对于狗狗来说,你是他的全世界。”教师继续说:“在座的同学家里有的会养狗、养猫、养花草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他们都是较低等的生命种类,然而,他们也是地球上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有着生命的权利,我们需要关爱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破坏他们,就等于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用较为感性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动植物,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

教师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为课程讲解的开始,使得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处理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的解决办法。生活实际是生命感悟的基础和前提,生命的感悟是生活实际的升华。

二、生命化教学要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初中政治课在新课改出台后,面对诸多尴尬,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而教师要抛掉以往的主体身份,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多年来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低下,大部分学生“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思想,这对生命化教学是十分不利的。想要进行有效的生命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自由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教授树立法制观念时,教师根据初中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生分配小组,让学生查找有关青少年勇于维权的事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表演的形式为其他同学展示。教会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又不可采用非法过激手段进行报复,而要勇于拿出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

让学生在展示表演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明确法律的概念及实用性;明确遵守法律的义务的必要性,并勇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这是生命化教学中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感体现。

三、生命化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政治课程枯燥乏味的概念很难动摇,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有效地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靠拢,激发学生的感官共鸣。

例如,在教授保护环境时,教师切忌枯燥地讲授“如何保护环境”“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不能随地乱扔纸屑”等,人们总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教师可以在进入教室,走上讲台前,随手在地上扔一张废纸,在讲课过程中,随手扔个粉笔头等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提问:“在刚才,老师都做了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们积极指出。

这就是一种情趣,教师在提问的同时,已经利用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接下来讲解环境保护做了铺垫,使得课堂教学中充满生命力。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摆脱固有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政治课堂充满生命力。政治教师可谓心灵的净化者,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在思想上成为学生们的榜样,有一颗纯净的思想者的教育心灵,能够充满热情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用积极的心态丰富学生的生活,将每一个学生看成一个饱满的生命体,去润泽他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篇5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名有理想的中学生。

同学们,当你们第一天走进文华中学的校门时,你肩上背的是你父母的期望,摆在你面前的是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需要你做一名有理想的中学生。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一个人有了理想,就可以像雄鹰主宰蓝天,自由翱翔那样对人生充满自信和奋斗的勇气。理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他们把理想称为“志”。即使生活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也不能“穷志”。理想就像一台“发动机”,给予人们奋发进取的极大动力,造就了古今中外名人。如果没有理想,勾践便不会卧薪尝胆,最终复国;如果没有理想,李时珍便不会亲尝百草,着成《本草纲目》;如果没有理想,居里夫人就不会献身科学,成为科学巨人;如果没有理想,爱迪生就不会成为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有些喜欢学习同学的理想是想考上重点高中然后继续升学;有些喜欢唱歌画画的同学的理想可能就是想做画家、歌唱家等等。有这些理想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心存志向却缺乏行动,就会使理想成为一纸空谈,毫无价值。美好的理想总需要通过努力,经过奋斗,才会实现。奋斗是我们通往理想的桥梁。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升学和就业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有很多同学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但是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上课不认真、学习不刻苦、要求不严格,这样下去,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要想做一名成功者,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后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总而言之,只有持之以恒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各高校陆续制订教学大纲并开课。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此,本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更为突出的是其综合性,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清有关的思路和问题,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课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做一探讨。

一、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催生本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课程开设的一个契机,不是课程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面临的一时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做出的合适的长远设计,这个长远设计将影响学生终身。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规划的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兴趣为主?

在当前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和趋势,就是从方便就业和争取更高收入的角度着眼,跟着市场热门走。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2009年“录取的45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1]。这种现象部分地反映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职业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当代学子在严峻就业现实面前的不安与浮躁。在这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最核心部分――理想兴趣,似乎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这种以适应就业形势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一,市场的冷热门往往会迅速转移,盲目追随市场热门最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文学、哲学都是广受欢迎的专业,北大哲学系曾经状元扎堆;90年代中后期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烫;日后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热门”专业。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盲目跟风,显然只能抓住热门的尾巴,最终无所适从、迷失自己。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从自身的理想兴趣等角度着眼,从容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第二,盲目的职业选择无法使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有效的成就。《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出古人在教育问题上对人的自性本心的高度重视,论述精辟、见识卓越,其深远意义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日后可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和自身的兴趣成正比,因盲目跟风而从事的职业往往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从争取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在校大学生从自身的理想兴趣出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为之不断追求和进步,自身的实力也会不停地提高,成功就业的筹码自然会相应增多,机会将伴随而来。如果单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却往往因为时过境迁或因缺乏兴趣难以深入钻研并取得成就,最终会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事与愿违。因此,当一个大一的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先放在一边,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和理想着手进行。等到大四学年即将面临就业时,再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情况做出抉择。

第三,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定职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理论本身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来看,其着眼点都是在理想兴趣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分析所谓的市场热门或哪种职业收入更高,其着眼点完全是从个人兴趣方面进行分析。虽然这个时候儿童的职业兴趣还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认知和探索的目的。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会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充分利用相关的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职业化、专门化,其根本原则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单纯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轻视个体理想兴趣的现象和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本身是多元的,片面强调收入等职业评价观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方面,唐君毅曾经做过精辟论述:“在过去另一时代,西洋的希腊中世,海通以前的中国和印度,当时人所感到之政治经济的问题,其迫切程度,正未必如宗教、道德、艺术及其他人生问题之迫切。在未来时代,人亦可以不以政治经济之问题为最主要之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知己”和“知彼”两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和规划,其中的“知彼”即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等。另外,如今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部分地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与本文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市场需求是现实的,不得不考虑,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多样的,作为个体,完全有机会、有空间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课程中必须注意强调和引导,以免引起学生的误会。更不可一味强调就业难,引起学生的紧张恐慌情绪,或者一味强调某个行业更热门等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总之,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理想兴趣是多元的,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年轻的单纯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从容地、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二、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特定的步骤和环节,无疑需要相当的专业技巧,例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我、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完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这些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划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门对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方向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本门课决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规划技能这个层面,决不能以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规划书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层面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部分,作为负责任的课程和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生职业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其他因素,其中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必须就这一问题做突出的强调和深入的引导,而不能把它们全部交给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尽管此类道理学生本来也比较熟悉,但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问题由任课教师加以强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前,在各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都会强调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并且往往会把做人放在首位,如强调诚信、敬业等品德,同时看重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对企业来说,要招到他们需要的合适人才也非常难。难就难在毕业生的能力不适合他们的需要,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盲目浮躁,对职业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不到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升品德和能力。如果没有品德和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一份规划做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认识和目标,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和精力用在规划设计上,片面强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一步步地完成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照着有关的职业生涯理论说一说,看起来热闹非凡,实质上却是舍本逐末,甚至会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上的困境,以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还是认识不清懵懵懂懂。如果不重视本身品德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即便通过一定的规划和面试技巧顺利就业,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应该将这种思维和理念灌输给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做也更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影响力。

所以本门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明却深刻的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保证。为此,在课程资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中对品德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原本就对现实就业紧张焦虑、心态浮躁的大学生来说,课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导和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教育部的通知里明确要求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特别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呢?

提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等。诚然,这些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上好本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和主要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环节对时间、空间、设备和人力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要求,在本门课有限的学时和环境中,不可能容纳进太多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做以下理解和努力: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必拘泥于甚至纠结于所谓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明确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也值得参考:“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4]。因此,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应该主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指导性,对于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将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留给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练。

其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观念的澄清和意识的确立,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知识的获得和掌握更为重要。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找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重视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不能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热热闹闹地组织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授课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普遍地开展所谓的训练、模拟等活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为了确保本门课的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准备实际案例、市场的现实需要、有关的企业文化知识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环节,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从本质上说,理想兴趣、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观念转变是其最根本的内涵,对后期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进行指引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切实发挥本门课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09-21.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Must Clear Some Basic Relations

LI Guang-xian

篇7

一、发挥基层学校的生命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基层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免费向学生家长宣传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取得家长们的认同和理解,使之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交流,使学生家长明白:学生的成长不一定要考大学,学习几门实用技术,或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特长一样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比如一些世界名人、成功人士并没有上过或上完大学。

二、全面掌握学生社会与心理状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全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启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质,使他们明白个人的禀赋是属于他个人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培养他们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实现班级的自主、开放管理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把大部分管理权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对他们多一些肯定和引导,少一些否定和贬低,告诉他们在工作中不要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总结并改正,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织活动小组

学生可以组织创意小组,搞创造发明;可以组织读书学习小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组织体育爱好小组,不断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等等。可以举行各种主题的辩论会,还可以根据在实践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发表个人的感想和意见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这些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让他们明白要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要付出多少的辛勤和努力,通过以上各种自主组织的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自主定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和空间,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生命化教育落到实处,使生命化教育在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发展和进步。

五、学校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采取开放的、灵动的教学方法

篇8

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保尔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动辄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几句争吵就拔刀相向,因为教师、家长的几句批评就跳楼自杀。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对于每一位花季少年来说,要学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再版,这就意味着生命无法重演,要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更要善待别人的生命。

当学习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中蕴含着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笔者和学生一起来到野外观看飘飞的柳絮。当看到柳树为了播送种子,靠风力吹动白色的大团大团纤维,哪怕是只有一颗种子能够发芽,仍然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学生由刚开始漫不经心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在那铺天盖地的飘洒中,感到别样的震撼和对生命的珍视,那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对生命的敬畏。

当学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下,小瓜苗要破土而出。在强大的威胁面前,小飞蛾垂死挣扎,不放弃一丝求生欲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我们相信:这些小小的芽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二、感恩生命,关爱生命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自己也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了家长的关心,社会的关爱。他们不懂感恩,缺乏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冷漠、自私。所以当笔者在讲解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就引导学生从杨绛和老王身上体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杨绛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就瞧不起身份卑微的老王,在自己身心饱受摧残的境遇下还反省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而老王在生命垂危之时不忘报恩。笔者趁热打铁对学生说:“请想想在你生命中有哪些人需要感恩呢?”有的学生写的是从小带大自己的爷爷奶奶,有的写的是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还有的写的是在患难之中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朋友……笔者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感恩他人,关爱他人。

三、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温室里,不能直面挫折,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怨自艾,缺乏面对困难应有的勇气。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感受杜小康从一个油麻地里家境最殷实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放鸭娃,并且在放鸭的过程中完成了生命的质变,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孩子。为了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加坚强的杜小康,笔者领着学生阅读原著《草房子》。当学生读到昔日最有优越感的杜小康竟然在油麻地的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笔者还引导学生回家之后搜集名人的故事,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学生讲得十分投入,听得也很认真。相信他们从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等人的身上,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当批改学生日记时,笔者被学生的话语深深感动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坎坷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苦难的确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