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09:28: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英萃小学6282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没有创新的语文教学和没有创新的挖掘与培养,语文教学将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进步,没有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这就要求教者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敢想,即积极开动脑筋让思维运转起来;敢说,即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敢做,即勤于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材,教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把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先从课文中的词语着手,如“探究”、“创新”、“创造”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养成创新探索的好习惯。
句段的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创新潜能。同时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创新精神,例如:课文中的谢皮罗教授、怀特森先生、居里夫人等,让学生学习他们勇不言败、不断创新的精神;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梦想的力量》等课文时,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以前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内在的潜能无法展示,学生相当于考试机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重在因材施教,因而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创新自由,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辩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创新。
创设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一个有趣的问题,都能在教学中充分的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创造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用统一的表准要求学生,过分追求统一,导致学生循规蹈矩,思维僵化,学生缩手缩脚,很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影响其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差生忽视了他们的闪光点。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适时予以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一.开放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所学习的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学生的日常生活……凡是现实生活有的且适合语文的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将语文学习引向这些资源,恰当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进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道活水。如学习了《火烧云》、《海上日出》、《荷花》等课文后,组织学生去感受日出日落的自然美,欣赏万亩桃园的壮美,体会河边钓鱼的乐趣,陶醉于梨园的清香……结合地方特色,开创地方课程。如带领学生慰问一些孤寡老人,写成日记、写出感受;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社会环境,调研附近河流水质污染等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意识。总之,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就能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而充满创新活力。
二.开放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时空的创新
无论何种学科,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去探究、发明、创造。仅靠课堂狭窄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图书馆、运动场、游乐园、风景区、网络都是学生的大课堂,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思考、收集资料,将教学过程向课前开放。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说,只有大胆的放才能给每个学生练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要将问题带到课外、家庭和社会,做到课后开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课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看《三国演义》的电影(视),收集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课后鼓励学生研讨《三国演义》的小说或编排课本剧,在自研自编自演中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升华。这样,就将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让学生有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开放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开放式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质疑、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学《这儿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用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两年,过去了,此时的荒岛怎样了呢?老师请你发挥想象力,来画一画、贴一贴现在的小岛。”然后分发给学生画有荒岛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供学生选用,学生认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于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评评谁画的好,学生有的在荒岛上贴上了小树,有的在地上画了许多小草,有的还画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的还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创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又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欣赏,将语文学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体会到学之欢乐。
四.开放教学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创新
一 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但事实上,顺从性与不顺从性既矛盾又统一,二者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的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但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削弱或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识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语言组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对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内涵。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被人民群众广为流传的名言,这两句话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华夏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所统治的范围,而这两句话中的“忧”和“乐”
两字,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的兴衰的忧乐。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就为百姓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主担心。因而,当我们今天学习它,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的新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就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即已经以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取代范仲淹所说的“天下”,而我们所应当有的“忧”与“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忧和乐不同了。
三 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四 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疑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编制好检测题,突出重点、解剖难点、提纲掣领,检测学习效果的同时巩固基础知识。教例评析法。这里指的教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映证理论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举例映证,并且借鉴以往的精华,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例的印证及示范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例引人,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有关的教例,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教例评析法教学,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直观生动完整的教学范例。
1模拟训练法
具体有三种训练形式:课堂环节模拟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相应的专题训练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课堂全程模拟训练,它主要强调的是综合训练学生上课的各项技能;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微格模拟训练,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中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教学技能分解成易于掌握的单一技能,有效地分解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其教学过程大体包括:理论准备、教学内容准备、示范领悟、模拟训练以及反馈矫正。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针对具体章节和内容具体实施。探究发现法。教育活动是个体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它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就某一些问题进行深人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认真探索,发现问题,得出新意,促进自身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教研教改意识及教学创新能力。探究发现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举办创新讲座、启发创新意识,使自己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组织创新辩论、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及教学实际。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举办创新展览,交流创新成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
掌握了知识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习中能够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双方的作用,知识的单向传递为信息的双向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不认真钻研教材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改革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专任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上的重复或遗漏问题、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特别是补充和完善了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在考核时间上把平时考核同阶段考核相结合,解决了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改革问题,加强对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融人小学语文教改的新经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激励导向作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创新教学已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而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相比,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要在职业院校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更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推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使之更加完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职业院校的总体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学。它有着自己特有的个性特点,要在这类院校中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有新颖的思路和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案。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特点
在学习上,职业院校学生不像初中生和高中生那样有升学压力,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另外,他们进入学校基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认为学习语文对将来找工作没有很大作用。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初中或高中已学过语文,知识早已掌握。再者,大多数职业院校也是以专业技能为主,文化知识为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授课理念,从新的高度出发,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
职业语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更能影响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高尚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尊严》中主人公曲小雪用自己坚毅顽强、聪明机智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国乐章。《跨越百年的美丽》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向我们展示了只有执着于事业,淡泊于名利,才可以永葆美丽。
(二)提高审美素养
职业院校的语文课本所选内容不同于初中、高中。它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对学生的要求,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通过老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对真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审美素养和审美位,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三、创新能力的提高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人才。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及它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当前形式下,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
(一)引导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需要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再加上心不在焉,就无从创新了。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传统观念,让教师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充满活力、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突出独有的特点,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个步骤构成。比如课文《黄鹂——病期琐事》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首先向学生提问,黄鹂是什么样的鸟?有没有见过?大体描述一下,然后向学生展示黄鹂的图片。黄鹂鸣声清脆悦耳,音韵婉转和谐,一直被人们喜爱,常常成为诗人所吟咏的对象。第二步思索、质疑。喜爱?诗人吟咏对象?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回忆古诗中有关黄鹂的诗句。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绝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第三四步提问、讨论。作者在本课中写到看见黄鹂共几次?每次情况如何?作者的感情是有着怎样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入手:见到黄鹂的时间、环境特点及其生存境况)。小组讨论,一人做记录,15分钟准备时间。第五步创新。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宣读讨论结果。最后发现学生讨论、合作成功,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热烈、思想活跃、积极主动。这样,本课教学结束,课文的主旨一目了然,对于作者的感情学生也把握得很好。至此,达到了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良好效果。
(三)改进考核方法,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阶段单凭一张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形式有闭卷、开卷及口试等。比如理论知识、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等可采取笔试的方法。对于文学欣赏、理论见解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文章,增加开放型试题,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但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提高了创新思维。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能力很有效。职业院校的考核更应重视口试。在平时的考核中加入口试,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口试考核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诵读、演讲、讨论、辩论等,通过考核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也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教学离不开考核,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当今的语文教学的创新还有很多新的方法和思路,我们只能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推进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创新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刘红 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基础部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的科技、审美、劳动、文化等方面的符号化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不同的学生特点出发,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方法。一是导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以课本为依据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导读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获得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然后由此及彼,从课内练习到深层次的课外练习,互为补充渗透。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编成填空题、问答题,课上引导学生完成;接着引导学生用已知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例,在分析中明确不同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及常见毛病,然后,展示深层次训练题,引导学生作拓展性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去写作修改应用文的能力。二是电教媒体审美教学法。即运用知识化的电教媒体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趋势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浑然一体的优势,生动而充分地展现内容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文结构美、朗读音韵美,使事物的形、声、色、情、景、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沉浸在“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三是自学研讨法。这种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质疑,教师重点答疑。这种课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思想。多种课型交替运用,灵活变换,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的快乐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与探求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常常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目前以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为主的现象,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象法、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假象法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创设质疑情境还要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借助语文材料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智慧
职业技术教育讲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它是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创新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学生自身的创新活动,把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收获经常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传播,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及创新收获的一种肯定与评价,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通过导向作用,对学生中那些不唯书本、不唯名人、不唯定论的创新精神及时肯定,给予赞扬,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求的某些理论新解、创新思维和创新做法,要加以推广,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达到发挥学生智慧的目的。创新教育要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发展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就没有生命力。
据悉,某学校有位老师曾出一道题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变成水”,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变成春天”。回答“变成水”的,老师都判为正确,而回答“变成春天”的,老师却判为错误。对此,许多教育家认为,回答“雪变成水”不足为奇,而回答“变成春天”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对新奇思维不及时加以鼓励,无异于扼杀学生正在萌芽的创造力。这正是我国传统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直注重整齐划一同化训练的结果,缺乏个性化教育。结果,各具风采、洋溢旺盛生命力的学生,往往像泥土放在同一模具制成的坯一样,被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则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同化教育为异化教育,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因学行教,因材施导,借此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创造潜能。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运用艺术化的方法,实施创新教育,积极引导,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①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③薛焕玉、贾晓波、康万栋:《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逐渐转向应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地转变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大学语文改革,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新特点,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文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这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完善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语文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目前的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问题,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投入外语学习中,从而轻视对母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再者就是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认为语文课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轻易通过考试,如在考前看看书、背背考题,学生这样的做法即使在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带来帮助,如当前大学生执笔写作能力不高、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足等。[1]第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语文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设置语文课程方面把它划分为非中文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定位出现了误区。大学语文到底如何定位,这是许多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如张福贵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和专业中文教育比较,当前许多学校还把语文放在边缘化学科状态,除了把语文视为存在于发展的基础科学之外,大学语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需要确立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第三,教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使得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教师在选择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教师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学生不喜欢,而学生喜欢的语文内容,教师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导。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然后真正从促进学生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作为衡量标尺。此外,大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还有的是高校自己编写的,但是在开发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3]
三、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宗旨在于培养达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同时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因此,大学语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首先,领导重视语文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一,从师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把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调整自己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与态度;第二,学校领导要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指导,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要为语文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加强对大学语文研究,使得大学语文能够把自身的应用性发挥出来;其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学生对语文认识需要转变之前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大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期待,教师则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而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达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便于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对语文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注入应用能力。语文教材各个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有的则把应用写作作为主体,而有的则把文学作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但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与授课内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学语文中突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辅助学习的部分,而通过语文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而开设不同的语文课程教育内容,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对语文知识需要也有差异性,所以大学语文需要在理工类、艺体类以及医学类等不同背景中设计不同的语文内容,帮助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帮助的应用知识。第三,改革语文教学手段,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如教师可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原语文中的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其一,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给予指导为辅根据应用人才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应用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写作知识,然后让大学生进行现实情景模拟写作,最后教师再分析大学生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言组织不科学以及应用文格式不正确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而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根据不同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而开设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理解而选择自己最喜欢诗词配背景音乐朗诵,这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三,改革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地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即“语”与“文”。如在语言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现代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出发,培养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在文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着重要改革课题,通过大学语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革除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语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黄玉芳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2):143-148.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0-02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创新教育进行贯彻,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的方向,以吃透教材和充分了解小学生作为基础,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设置创造性的环境
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表面看来是一项很严肃、捆得紧、缺乏滋味的机械性活动,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给它换味――在总体原则的控制下进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好学习环境,营造好求知的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圆满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
首先,教学中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教学过程中最起码、最主要的关系,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相亲、相爱”,“共生活、同甘苦”的主张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建立好这种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才成为可能[1]。
其次,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是说教师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答错了,差之千里。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他,不能因学生回答不准确而快刀斩乱麻,与正确答案不符而否定,甚至发牢骚、嘲讽。这种教学,学生时时刻刻处在一种担心、恐惧、紧张之中,时间一长消极心理油然而生,甚至自寨自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机械照抄,背老师给定的答案。从此,他们的个性也就不再有张扬的可能。一堂成功的课,我们都有体会,无不是在老师、学生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和学的。从而在这种欢乐之景中养成了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大胆探求的好品质。
二、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它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本身树立一种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犹如航标灯,起着一个定向的作用,要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刨,就得充分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让两者都闪出智慧的灵光。要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要变“课堂为学堂”教材为学材”说师为导师”[2]。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处理好创新也才真正领会到了其中的真正的含义。现代教育的关键是为了学生会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疑问、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发现、答疑这一过程来完成这一中心诚然,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教学中彻底改变原有的“填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向素质教育转轨,向探究式的教学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即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进课堂从头讲到尾,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讲完就是背诵、作业、书写。这一整套的教学方法,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理接受的是“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观念转变过来即“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是学答而学问;不是学会,而是会学;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别出心裁”。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与创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那么教师就要走下你那三尺讲台,来到学生之间同他们交朋友,共同探索,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三、鼓励创新的动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思维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而且有利于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切不可只是教师问,学生答”。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谁提出一个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就被视为和老师在。抬竹杠“故意找碴子”,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它们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养成善于诱导学生发问的习惯,例如《鸟的天堂》有的学生问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为什么没看见鸟?《跳水》中为什么老船长要用枪逼儿子跳水而不用棒?《司马光》中,不砸缸行不行?《林海》一文中为什么课文中三出现了“亲切、舒服”字眼。是不是用词重复?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要给予高度赞扬,充分肯定。
创新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组织、启发、促进、鼓励、帮助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善观察,善提问;敢操作。敢猜测;能独立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创新、质疑,对他们的标新立异,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赞扬,自己本身做到不盲从权威人士。这样设置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在观察中得出假设,在假设上进一步分析得出绪论,真正地把课本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这也才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3]。
本文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了浅析,分别从创造创新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整个学校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更深的语文知识,为以后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濮坤.推敲是一种境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