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09:28: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效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7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任何学校所处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识,教师对其充分加工,以乡土资源为主线,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全程呈现出来,使乡土资源更具有过程、方法意义和情感价值,也能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形式多样:(1)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2)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激起乡土情感认同,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3)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师生协作学习,最后成果交流,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结合教材,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独学,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小组合作,5分钟)
师:组织展示,总结(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全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辅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汇总展示,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制定任务型的活动,提供网络学习策略,以乡土网站为载体,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由个别到一般,掌握认知策略,认识学习过程,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巴登尼玛.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C].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2008:23.
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有效策略教学效率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教师的“教”影响尤为重大。如果教师只利用灌输方式教学,那么学生“学”的兴致必然不会很高。为此,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灌输方式,优化教学方式,从各环节开始优化,向教学各环节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全面优化、改革地理教学,以促进地理教学大改观。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其参与地理课堂的动力会倍增。但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全面优化设计,以独特的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师多是交叉使用复习导入、直接呈现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为此,导入时,融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可以收到“良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新颖的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利用生动的对比图片展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上海图片,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冲击感。在图片中,教师以上海的建筑、街道、人口、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等的变化为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城市化的影响。在对比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趁势引出相关的问题:(1)通过图片感知,你认为什么是城市化?(2)你认为应该如何衡量城市化?(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引进城市化的方式,而是以对比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大脑,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设问、游戏活动等新颖的方式创新导入,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影响“学”;教与学相互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最为常见。虽然新课改已经得以深入推进,但落后的理念仍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因而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并引进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地理课堂,共同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摒弃灌输的做法,而是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人地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的崇拜自然,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和谐,几经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为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并非逐一介绍各阶段演变内容,而是将学生组合成各个学习小组,主动探索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再以报告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而积极性非常高。
在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内部,与学生交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除了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中,提问最常见,往往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效实现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等。但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学生“答”的兴致低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难,没有掌控好一个“度”。为此,教师要均衡问题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动学生回答。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参与回答。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教师进行提问互动。师: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答的兴致与劲头。紧接着,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形成?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提问荒漠化的成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怎么样可以防治荒漠化?从含义、类型,再到成因、危害、防治方案,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后,教师再设计开放的问题:你的家乡是否有荒漠化现象?如果有,你的防治措施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开始大胆讨论起来。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尤其在最后的结合家乡谈荒漠化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
四、开展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只能给地理教学平添乏味。为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点燃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谈起“旅游”,为众人所爱。设计最佳的旅游路线,需要时间和深度了解。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让旅游更顺畅,更舒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班上同学的旅游愿望,再分组设计本地的一日游路线,进行组间大PK,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旅游设计最多人选择。这样具有竞争的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旅游的了解,还考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PK活动开始,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开始设计。在设计时间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再评比。
在地理课堂中,由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基本都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
总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需,优化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锦涛.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3).
导课就是开场白,在教学过程中导课是第一个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对导课环节会非常重视,会通过精心设计来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之中。但是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导课环节并未起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地理课堂中的导课环节。
当前地理课堂导课存在问题
在课程开始之前没有设置导课环节
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发现,一些教师仅在公开课、示范课等环境下才会设置导课环节,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导课环节的设计。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导课只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所以在地理课程一开始时就急于讲解课程内容,但是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影响学生学习。
导课方式过于单一乏味
另外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在课程开始时设立了导课环节,但是在导课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导课艺术,抑制了导课环节所能产生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导课时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种单调的导课方式不但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二采用的导课语言过于乏味直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不会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还会对地理教学起反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导课艺术,丰富导课方法和语言。
地理课堂导课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很多基本原则,只有不断提高课堂导课水平和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针对性原则
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导课环节时必须明确导课目标,要具有针对性。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导课内容和本堂地理教学内容相符合,严格按照相关教学标准进行。其次,在设计导课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要通过导课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课堂学习状态中。
1.启发性原则
导课环节并不是单纯的介绍课堂背景,在导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课环节时要注意该环节的启发作用。
2.趣味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课方式时要注意其趣味性。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导课方法,不要一味的采取提问式的单一引入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导课时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教师所采取的导语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更感兴趣。
高中地理课堂导课基本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导课方式很多,经过实际教学检验,在导课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复习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复习导入法是比较常用的导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探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内容的学习。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使其在复习过程中得到成果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之中。比如说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时间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的状况”,并且向学生询问:“当高压控制时会出现干燥少雨的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2.采用情景导入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法,所谓的情景导入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依据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事先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在应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必须要紧密贴合教材实际,将教材中的资源和实例材料进行全面的整合,为学生创造动态的展示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黄土高原的视频和图片,并且配上陕北民歌,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体,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应用实际案例导入
学习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地理课程导入时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应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这样通过利用学生了解的实际案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更好的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在学习《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中的GPS系统进行地理定位,还可以介绍一些GPS系统在军事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导入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在导课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运用图片、视频、模型、标本等等。这种导课方式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具体,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激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视频《假如没有工业》。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工业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工业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激情。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导课环节起到足够的重视,在导课过程中也要注重导课艺术,选择多样的导课方式和丰富的导课语言,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应用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微课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以其时间短、知识点集中、重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增趣提效。下面,笔者结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实际案例,分别从新课的导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谈谈微课、微视频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效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微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
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教师注重导入,以新、奇、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导入的方法,也就是情境法、图片、地图、故事等的使用,使学生感到视觉上的疲倦,久而久之,也失去导入的作用。而如果使用微课导入,将会给学生新鲜感。如,在课之伊始,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课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预知课堂内容,对即将所学的知识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之效果。如,对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课的《水的运动》时,在课之初,教师用微视频呈现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提纲,微视频包括:(1)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增强关注。课前,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提出的学习提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者,微视频的提纲式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的依据。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知识、概念等抽象、难以理解,地理也因为难点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也足以看出学生对地理学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一些地理知识、概念等混淆不清,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微课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进行详细解释,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理解和把握。微课一般时间是5~8分钟,最长的就是10分钟。微课除了时间短,主要突出优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难点,或者是学生的疑点而制成相应的视频短片,通过微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如《水的运动》的教学,“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是章节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等,每一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示意图、特点和例证等,内容多且容易混淆,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章表格,通过表格将三种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掌握这一难点。并且,微视频的主要优点之一还是微视频制作好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课前观看、课堂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真正掌握,较之于传统教师的讲解,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是“一次性”的,对于没听明白、没有理解的学生而言,不会有反复再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三、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常规的复习,多以看课本、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的呆板、方法的单一,难以达到复习之效果,就是复习和巩固,也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课后的复习也是“囫囵吞枣”。而微视频、微课的有效使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关的微课、微视频,让学生对知识点再次总结、概括重点,击破难点,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利用微视频或者微课,还可以通过专题、练习的方式而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如,学习《水的运动》内容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对知识融会贯通;链接网络资源的微课、微视频,让“名师”“优课”走进学生,陪伴学生高效复习,及时巩固,并利用相关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思考并简答等,让学生不仅做练习,还从名师对这类题的回答以及解题的分析得到启示。
四、利用微课进行情境的模拟
地理知识呈现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度,难度大更抽象,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有时还会有“不知其味”之感。如星体运动的教学,对于星体的运动,如果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微课、微视频的模拟演示,利用篮球、乒乓球等当成不同的星体,模拟其自转、公转的情况,并且,在视频中标注运转的方向,这样拉近了“星体的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星体就在身边,天体、星体的运动贴近生活,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微课、慕课、微视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并走进了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但毕竟是新事物、新方法,教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使用,闲置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微视频,更不用说微视频的制作了。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站在新潮流的前沿,立足课改实际,勇于创新教学,善于运用“高科技”,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杨春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贺伟民.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高效课堂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地理新课标对原有地理课程的区别主要在理念上而不是内容设置上。新课标更关注地理教学的效益,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灵活、多样、实用的教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的开场白,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疑问心理具有决定作用。恰当的导入语能够引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高中地理备课时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高中地理学科是唯一一门涉及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知识的学科,也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安全、防灾减灾的实用学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导入语,善用学科特点进行新课导入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情境引导,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应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才可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成为了必须。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合理的、颇有趣味性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地质灾害类内容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上播放相关视频,观看有关图片资料等,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官冲击,从而自然融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去。
3.质疑设问,引导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问答和对话中。教师的质疑是否有效对学生能否快速找准知识点,进入学习状态具有关键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首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尽量减少无谓提问;其次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设问,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还要紧扣教学重难点,遵循科学性原则。案例:教学工业区位因素时的问题设计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设问就必须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两头。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内容时,笔者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不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为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具有思维开拓性,问题是: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认识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你的看法。对大部分能力中等的学生则设计了如下问题: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中哪些有所增强?哪些有所减弱?而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则是比较容易作答的记忆性问题,为:请说出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具体有哪些?这样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互动中乐意思考并有所收获,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明显作用。教学实践也无数次证明了分层次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上主动思考,获得成功感。对于提高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具有明显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及时进行恰当评价。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语。不能漠视学生的错误答案,简单地直接给予正确答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也不能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缺乏正面的鼓励,而应适度表扬。
4.互相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除了师生互动是否有效,还要注意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现代社会是个合作型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能力再强也做不了所有事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既能够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也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掌握。如在学习了交通运输后可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提问:如果假期我们要从上海出发去北京游玩,怎么设计行程比较好?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特定答案,可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线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
二、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材料;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
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亚丽.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7).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始部分,合理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纵观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导入设计,教师应用的导入方法非常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要。对此,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导入设计方法,运用多元化的导入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地理学习和探究活动,丰富知识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
一、媒体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课堂导入设计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拥有丰富的功能以及联网能力,能够为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地理学习材料。多媒体导入方法在呈现材料时有不同的形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把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佳境。教师在选择媒体材料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避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城市、农村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别进行探讨,进而导入城市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复习导入,加强知识衔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三、问题导入,发展思维能力
质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入新课教学,运用问题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可以把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的动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问题导入方法的核心在于问题设计,而问题设计质量也与导入质量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同时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置疑问,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思考探究和归纳总结之中,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区域发展差异》时,教师在深度分析教材和研究学生学习实际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三个经济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其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学生想要解答问题,就需要主动探索新知,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