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8篇

时间:2023-10-09 09:28: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事业管理出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篇1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项目业主 施工管理 监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55-01

目前,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控制,对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监控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施工管理理论已逐渐不能满足新时期施工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本文认为在之前“三控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安全控制、环保控制以及文明施工控制并将其纳入施工管理体系之中,同时还要明确甲方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进行了转变。在建设工程领域,以指令性计划安排施工任务的传统体制已逐渐被市场竞争机制所替代。很多工程项目开始实行招投标,从1988年开始,我国陆续在2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施工试点工作。1993年之后,施工监理工作进入了稳步推广阶段,专家们从试点中总结出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施工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品工程也不断涌现,工程施工管理也在不断的积累和总结中日趋完善,施工管理和监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现如今,人们对安全生产以及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在工程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要将人身以及设备安全与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监理人员的作用,对质量、投资、工期、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六个方面加强控制,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另外,为了体现新时期管理职责的完整性,还可以将环保控制纳入相应的管理职责之中。

2 施工管理与监理工作的控制点

要做好施工管理和监理工作,必须进行“六控制”,二者存在着既互相矛盾又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要在满足各自控制原则的前提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搞好工程建设。

2.1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工程质量控制是为了满足一定的使用要求而在质量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提高工作质量。这里的工作质量是指建筑安装企业对工程进行的质量控制。可以这么说,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又是工作质量的具体反映。因此,要提高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不仅要重视工程质量,而且还要重视工作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工作质量上,以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以及监理人员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旁站监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现场质量控制工作,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合同意识,熟悉并掌握相关合同规定,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能进行及时果断的处理。

2.2 要充分发挥施工管理和监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工期控制

要明确施工管理人员的职责,避免其转嫁责任,同时还要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积极的审查,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要认真编制网络计划图,找出其中的关键线路,安排好工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调整。要发掘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加快施工进度服务。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对工程进度进行及时的跟踪。为了指导项目进展,还可以采取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尽量减少怠工、窝工的现象,做好工期控制。

2.3 要做好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是积累资金的基本方法,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也是关乎全局的重要环节。做好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主要是为了将总投资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支付。由于质量、安全、工期、环保、投资以及文明施工等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施工管理人员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成本控制,要及时、准确、规范的完成工程中的每一个程序,避免出现无效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4 做好环保、安全以及文明施工方面的控制

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很多项目业主和施工企业在环保、安全和文明施工等方面做过很多努力,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但始终没有将这三个方面上升到管理理论的高度,在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往往处于边缘状态。目前,人们对安全以及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在工程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在这种形势下,将“环保、安全以及文明施工”与“质量、投资、工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和国家一向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也是保护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编制施工计划时,还要编制相应的劳动保护以及安全生产计划。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范。

环保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环保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及时正确的处理好建筑垃圾。管理人员要对施工单位进行必要的监督,以实现相应的环保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明施工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文明施工不仅能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而且还有利于施工人员以及周围群众的健康。如果只顾企业自身的利益,在施工中出现不文明行为,不仅会败坏企业的社会形象,还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管理并将其纳入监督管理体系之中,做好文明施工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要调动建设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作用,在质量、投资、工期、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六个方面加强控制,同时还要把握好六者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好新时期的项目业主施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延群.新时期项目业主施工管理的工作思路[J].民营科技,2011(12).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铁五局一公司在推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致力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本文对中铁五局一公司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他企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工程项目成本的含义及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工程项目成本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含义

铁路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项目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在项目工程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的工程项目成本概念,狭义的工程项目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工程项目范围内,是指项目工程施工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等直接成本及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间接费用。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二)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利润是铁路施工企业生存的基础,工程项目是铁路施工企业利润的源头。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项目业主往往采用“合理低标”或“最低标中标”的评标办法选择施工单位,这种市场环境对铁路施工企业来说是残酷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工程项目成本是反映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工程项目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工作状况,比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建筑材料消耗的多少、机械设备利用的好坏、施工进度的快慢、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项目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组织状况的好坏、各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工工作绩效的好坏等。

面临这样的形势和环境,铁路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整体实力水平:包括企业的人员、装备、资金、业绩等方面的硬实力以及企业形象、信誉、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报价的水平,既投标报价尽可能满足业主低标中标的要求以提高工程招投标中标机率,努力争取工程项目。目前施工企业处于一种价格竞争的阶段,而价格竞争的实质是工程成本高低的竞争。纵观近几年工程招投标情况,在同等施工组织水平和工程质量条件下,工程招投标中工程报价的高低往往就成了决定施工企业工程竞标能否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见,一个企业工程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成败。

二、中铁五局一公司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和成绩

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是一家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铁路施工国有企业,在工程成本管理上经历了班组成本核算和学习“邯钢成本管理经验”进行成本倒推,以及试行责任成本管理,进行了多样化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自2000年实行公司制改造以来,企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行目标成本控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企业特色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回顾其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的开始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出台了全公司统一的《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公司策2000[135]文),建立了公司专门负责项目成本管理的部门,成立了由工程、财务、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门人员组成的公司项目成本测定小组,修订了公司的薪酬、机械设备、材料、资金、安全质量、劳务分包等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核定,签订内部经济承包责任书。但是由于企业处于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处—段—工程队固化的三级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的公司—项目经理部动态的二级管理模式转轨时期,企业的人力、机械、物资、资金等内部市场刚刚建立,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定额,对工、料、机、项目管理费用等成本不能准确核定,基本上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一个项目中标以后,根据投标情况和项目工程的组成,工程类别分章节按比例的上缴的硬性要求上交公司多少费用。这一阶段,由于内部经济承包责任书难以公正、准确、合理签订,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不高,要求项目经理进行风险抵押,但基本上难以到位,加上公司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基本上负盈不负亏,一个项目完工后,进行秋后算账,项目亏损面大,高达80%。

(二)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2004年的逐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公司修订了《项目管理办法》,调整了管理模式,基本上实现了作业层与管理层的分离,对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部以“经理负责,独立核算,包死基数,确保利润上缴,超额分成,亏损受罚”的形式制定经济承包责任制。项目经理和经理部承包集团成员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对项目经理实行竞争上岗和公司选聘相合的办法,项目承包指标的确定由项目经理内部竞标确定或者由公司合同管理部门根据工程中标后实际的人工、机械、材料等实际的市场价格进行现场测定,按照“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的公式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并对项目经理部的现场管理费用核定数额后包干使用,不得突破。这一阶段,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比较快,项目的整体盈利能力增强,到2004年,项目的亏损面得到有效地控制,亏损项目降低到30%以下。

(三)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2008年的逐步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开始重视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比较注重项目投标前和中标后管理的衔接,重视开工前的项目管理策划工作,坚持根据施工调查和合同造价,施工图和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确定正常情况下的项目经理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制造成本。编制工程项目计划成本,按照“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的公式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合同书的做法,加强了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对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的确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目标的控制,每月要求项目经理部向公司上报工期、质量、安全情况,对项目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弹性组合,对机械设备和材料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强化了效绩评价:制定考核兑现办法;分季度、年度由经理部上报和公司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成本考核,奖优罚劣;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终期考核,进行奖罚兑现,做出评价。这一阶段,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继续得以提升,但是随着公司的项目管理办法逐步与市场的接轨,国有企业一些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又开始暴露和突显。

三、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实施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责任重大,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法人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项目经理要承担项目的成本管理责任,但是项目经理在用人和分配等方面却没有自主权利,同时大多数项目部没有把成本管理的责任和压力向下传递,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虽然做了明确,但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经常扯皮

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理论上该表达式恒等,项目合同价是明确的,税金是确定的,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由公司核定,项目经理部包干使用,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由公司核定项目经理部负责实施,上交公司费用作为项目经理部必须完成的管理目标,这样工程项目的成本责任是明确的,有利于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但等式两边的金额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公司却没有依据业主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量的增减情况,以及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因素等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的成本变动状况,并及时调整项目的上交款指标,影响内部经济责任承包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三)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由于实行经济责任承包,个别项目经理为保证上交指标的完成,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的短期行为,虽然就单个项目而言,可能实现了利润目标,但是因质量问题,轻则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重则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

(四)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

目前,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管理现场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

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成本管理思路和措施

针对中铁五局一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规范成本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公司、项目经理部二级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公司作为成本管理层,负责全公司责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措施的制定,确定项目部的上交指标,有计划地对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地对项目实施考核兑现。项目部作为项目成本上升管理的执行层,负责落实与公司签订的工程项目内部经济责任承包合同书,并按照公司的要求和项目的实际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按照“谁负责管理,谁就负责成本控制,谁负责成本控制,谁就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原则,在项目部建立一个将成本控制责任量化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的体系,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

(二)完善项目考核指标体系,重视质量成本,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三)加强项目上交指标和项目自身管理费用的动态调整制度

施工项目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受方案变更和工程量调整以及材料价格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为确保公司和项目两方面的利益不因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受到侵害,应定期对经过批准的施工方案变更和工程数量的增减相应调整项目上交指标和项目自身管理费用,不能把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成本大节大超的责任全部归于项目经理承担,从而项目经理的积极性,最后导致项目整个成本失控。

(四)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督察制度

为确保项目成本管理规范运作,公司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成本管理督察制度。具体做法是,在公司设立专门的项目成本督察组,成员由合同、财务或审计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考评计分。责任成本督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本管理不合格的项目,取消其评先资格,同时不予核批效益工资。对出现责任范围内亏损的,还需以预留的责任工资和风险抵押金予以弥补。

(五)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成本效绩考评制度

篇4

关键词:综合路政管理; 经营性高速公路; 行业管理

Abstract: Highway funding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highway management, while the highway as public good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of its public nature, requires motorway operators can not be limit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chasing big intooriented. Highway management agencies as highway management body in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highway operators industry must people team. In this paper, from the necessity of the highway industry management, explore implementation covering the entire transport sector (except for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road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operating highway industry.Keywords: road administration; operating highway; industr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要求高,配套设施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进行建设,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需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仅靠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来解决,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近些年来,我国坚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由最初的以交通部门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的模式,逐渐发展为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社会集资、引进外资、转让收费权等多渠道筹资模式,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势必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而根据《中华人民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经营性高速公路的经营者不但拥有高速公路收费权、服务设施经营权、高速公路广告经营权等权益(以下简称高速公路经营权),还承担高速公路养护、水土保持以及收费、通信设施维护等义务,是事实上以营利为目的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主体。由于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恰恰是高速公路运营服务的主要内容,既关系高速公路使用者的权益,又是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业监管的对象。本文拟从高速公路综合路政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有效实施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

1加强对经营性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经营性高速公路是指由特定企业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高速公路,它是与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相对而言的。加强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是由多种客观因素决定的,例如:高速公路的公益性,法律的规定性,多主体的矛盾性,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等。

1.1 高速公路的公益性与高速公路经营者的利润最大化存在矛盾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交通主动脉,现阶段已构成我国交通运输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其主要为经济服务,为其他产业服务,为高速公路同行者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特点十分突出。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享有经营权的高速公路经营主体的唯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过分强调经营获利而忽视或者漠视所承担义务,势必造成了高速公路“不安全、不畅通、不高速”等后果。因此,通过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才能将各经营主体纳入到这一轨道上来。

1,2法律的规定性与管理实际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经营性公路的养护工作,由各该公路经营企业负责,同时,又要求经营主体在经营期间应当按照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作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在转让收费权的期限或经营期限满时,公路应当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而事实上获得高速公路经营权的经营主体,在利润相对固定以及国家通过各种绿色通道、节假日免费等政策,减少其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各经营主体只能通过怠于或者不履行所承担的高速公路养护、维护等义务来实现或保持例自己的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防止经营主体为追求个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损害公共利益,就需要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而进行行业管理是最适合的机制。

1,3 经营主体多元化与监管主体不足的矛盾

由于筹资模式的多元化,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主体与经营主体并存,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股份制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外资企业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对高速公路实施着管理和经营,而很多省份,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存在着两家甚至数家管理、经营主体。而根据《公路法》经营高速公路监管主体是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而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受体制和编制、技术的限制,事实上又不可能实施有效监管,只能委托高速公路管理家机构具体监管。大多数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多是管理与运营的综合体——既有行政管理职责,自身又具有养护、维护等运营职能,行成了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位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相互掣肘、工作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就不可避免。因此,加强行业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经营性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思路

篇5

【关键词】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公路工程项目中,相应资料的统计工作是公路建设施工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的任务在于实现对公路的建设、养护以及管理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并建立统计分析体制,由此对制定新的道路交通规划以及公路建设和养护计划提供可相应的依据。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统计是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方面,也是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基础。也是公路施工以及养护完成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保证公路施工以及养护内业成功与否、相应资金的调配和施工以及养护技术和任务制定的基础,由此重视内业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是全面建设好公路工程的管理工作,推动养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功能。其实质上属于一个管理平台,工程的相关单位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确定所使用的内业资料模板,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以及施工的监理单位可按照业主单位所确定的内业资料模板填写出规范的内业资料,从而建立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的网络化体系。

二、公路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功能体系

1、内业资料报表设计器

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报表设计器多使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C/S)的运行模式,通过C/S结构可以DEPHI为基础开发出功能较完善的报表设计器的工具软件,从而完成工程项目业内表格的基本定义。报表的设计器定义为所有业主资料表格的属性,表格的属性包括定义表格的报表名称、简称、是否审批、含图、审批的流程、打印、表格中的修改栏和不可修改栏、修改栏角色以及相应表格栏所引起工程项目概况的数据项等等。内业资料的表格可定义为之后各种内业资料模板的基础格式。

报表设计器包括新建、编辑、删除报表分类;新建、编辑报表、调整报表分类、定义数据源、服务器以及字典维护等多个功能模块。

2、公路工程所使用的功能模块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所使用的功能模块是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开展的,也就是B/S应用体系结构。通过使用B/S结构,相关人员可在任何具有网络的地区使用浏览器使用管理系统,实现对项目内业资料的管理。公路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系统所使用的功能模块包括事务提醒、数据管理、综合查询、系统管理等几个部分,事务提醒主要提醒等待处理的事务;数据管理则是对模板添加定义,添加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业主单位以及通用字典;综合查询明确当前正在建设的工程和归档工程;系统管理主要是相关单位对系统的维护,对进入系统人员的角色管理、人员维护、用户管理、公告管理以及文件下载和管理等等内容。

3、工程施工单位使用模块

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所使用的功能模块也是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开展,B/S模式便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访问,通过使用浏览器访问实现对相关工程项目的访问和处理。施工单位所使用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事件提醒;业务办理、综合查询以及系统管理等几个功能模块。

4、施工监理单位所使用的功能模块

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单位所采用的依旧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该结构便于实现对工程项目的随时管理、查询和有效控制,施工监理单位的使用功能模块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保持一致。

三、公路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实现

1、技术方案

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系统所使用的平台系统软件是使用面向J2EE三层结构的B/S模式,也是应用服务器所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技术体系。J2EE应用模式对多层方式实现应用进行了定义,从而有效避免了两层结构之间的局限性,同时提供了较强的扩展空间、接入性以及可管理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伸缩性。为多层应用程序的实际使用提供了便利。该管理系统中使用了Web Services技术,同时也为系统的跨平台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B/S体系结构

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系统是基于Web应用的多层体系结构,也就是实现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完全使用Web方式实现了工程项目内业资料和数据的集中式管理。

3、J2EE架构

J2EE属于SUN公司提出的标准,而所研究的公路工程项目的内业资料的管理与该标准相吻合。使用J2EE框架主要希望利用相应框架的优势,使相关的管理系统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同时在更大程度上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4、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

在对系统中开发平台进行组件化的过程中,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的设计能有效提高组件的复用水平,减少系统中的耦合性的重要问题。在相应管理系统的架构中,可在相关层次上引入面向服务的理念。而在细粒度上,在业务逻辑层面的面向对象的设计上看,应注重抽象、隔离关注等多方面的设计原则,要实现系统中类与类的低耦合和高内聚,而在粗粒度上看,在应用的支撑技术上看,其主要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基于消息的企业服务总线建立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同时还可充分使用J2EE所系统的事务管理的功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业务上以及数据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XML以及WEB 服务

在系统中使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务的自动化、实时化以及智能化水平。这是由于大系统所包括的子系统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为了有效符合系统所需要的开放性以及可扩展性的要求,则应通过使用XML技术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设计,从而建立了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XML较为简单、开放,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自我描述等特性,大系统通过使用XML技术以及SOAP协议实现对外数据的交换,从而保证了相应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6、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的选型

公路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平台数据可选择SQL SERVER 2000,不仅能满足相应数据库系统的运行,同时还在企业级别的数据中提供了数据管理、权限控制、系统备份以及整体迁移等便利的工具,为相应系统的维护提供了便利。

而中间件的选型可选择JBOSS,将当前的形势来看,JBOS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免费中间件产品。中间件为系统的构架提供了成熟的部署方案以及应用服务管理功能体系,能有效推动管理系统的完善,由此促进了项目的具体实施。中间件所具备的数据库的连接管理功能也便于相关平台的稳定和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 罗军.设备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 杨永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运用[J].云南电力技术.2006(01)

[3] 宋毓方.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J].中国科技信息.2010(04)

[4] 姜敏.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06)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创新

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本文仅对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

1.积极推进石油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心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战略管理的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的石油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管理技术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枝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者目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石油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者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石油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走改革石油企事业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石油企业的管理岗位,把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大力夯实石油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石油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同行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层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穏步上升。

2.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仅具有战术能量的作用而且具有战略意义上的作用,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越来越日益突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原有的管理内容,其工作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它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以达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作用在企业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从战略高度来看,企业如果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它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也是人力资源日益受到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人比其他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因此,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发挥它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就必须把目标确定在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长远规划上,人力资源管理将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转变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最终成为企业战略的“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这项工作就不但是人事部门的事。它是企业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人的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生产能量将得到充分释放。管理者,以现代化的高超的管理手段,运筹帷幄;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性的劳动竭尽所能,这个企业才能够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站稳脚跟无往而不胜。

优化理念。纵上所述,即,企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的竞争。能否主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这是因为: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只能靠人去适应物,而不是让物适应人。二、企业内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

3.企业的各项改革也必须首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的传统观念,因而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篇7

关键词:工业锅炉;水处理;节能减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Shaoguan City industrial boilers water treat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device configurati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treatment work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Key words: industrial boilers; water treatment;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 : TK2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锅炉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方面,锅炉水处理既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也关系到锅炉的节能减排。水质管理是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保证。因水质不良出现的问题,并不像锅炉某些构件出现问题那样,立刻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是锅炉水处理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由于水质不良对锅炉的危害往往是一个积累过程,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现,但这时通常已经达到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了防患于未然,对于锅炉应加强水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 韶关市辖区水源概况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表水源水质呈现出流域特征,2011全年各流域水源硬度分析见表1。硬度基本上是碳酸盐硬度,且基本上硬度小于等于碱度。

表1

韶关市的地下水硬度一般在2.0mmol/L~10.0mmol/L,基本上为碳酸盐硬度,但某些区域地下水含较多的硅、铁杂质。韶关市自来水多取自武江河,软化处理后水硬度被除去,碱度基本与原水硬度相当。

2 韶关市工业锅炉水处理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韶关市工业锅炉水处理节能减排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2.1 水处理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偏低,再生比耗高

目前韶关市工业锅炉水质管理上存在三低的现象:即锅炉配置的水处理设备合理配置率和利用率低,水处理作业人员的配备率低和锅炉水质达标率低。部分企业领导层不重视水处理,不理解水处理与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密切关系。企业在锅炉管理方面存在空白、漏洞。水处理设备存在运行周期短,再生盐耗偏高,排污水量大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

2.2 锅炉给水杂质含量较高,锅炉结垢问题普遍存在

韶关市约60%的工业锅炉采用钠离子交换一级软化处理的水作为补给水,软化水只除去了水中的硬度,没有除去水中大量的阴离子杂质,本身是一种不纯净的水,加上一些单位水处理作业人员缺乏,水处理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差等原因,工业锅炉结垢率腐蚀率很高。一般水垢平均厚度达到1.5mm时,锅炉效率平均降低5%[1]。锅炉工作压力越高,水垢的导热率越低。水垢越厚,燃料浪费越大,见表2、表3。

表 3

2.3 软化水做补给水时锅水pH超标现象普遍

2.3.1锅炉水汽质量指标之间关系[2]

以下只简述碱度与CO32-、 HCO3-、OH-以及碱度与pH间的关系。表4、表5。

表4

值得一提的是,表4是根据CO32-水解反应达到平衡时得出的,较符合封闭系统的情况。对于蒸汽锅炉,由于CO32-水解后产生的CO2随着蒸汽逸出,从而使得平衡朝水解方向进行,甚至会发现水解很彻底。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即使是工作压力较低的锅炉,锅水中OH-所占比例也大大超出表4中所列数值。

表5

锅水的碱度主要是指CO32-、 HCO3-、OH-之和,而锅水的pH值反应的是H+或OH-的含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一般情况下,pH会随着碱度提高而增大,但取决于OH-碱度占总碱度的比例;区别是:pH值的大小只取决于OH-的绝对含量而碱度的大小反映了构成碱度的各离子的总含量。因此,对于工业锅炉来说,有时pH合格的水,碱度不一定合格,反之,碱度合格的水,pH也不一定合格,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2.3.2 钠离子交换后水质:硬度降低,碱度不变,含盐量略有增加

按照标准[1],锅炉压力1.0<p≤1.6的锅炉,如果按最大允许排污率10%,未安装排污扩容器,同时冷凝水未回用等前提条件计算,则补给水允许的最高碱度为2.2mmol/L,按表4以及表5查得,CO32-水解率为40%附近,此时pH应该在12,但由于CO2随着蒸汽逸出,CO32-水解实际上通常会比较彻底,实际的测量的pH往往已经达到12.3以上,接近12.4了,不得不加大排污以控制锅水水质指标,为了使锅水符合水质指标,如果不放宽标准[3],此时排污率需要提高到20%。

2.4 锅炉排污率偏高

排污是保证锅水水质达标,保证蒸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工业锅炉用软化水做补给水,CO32-水解使得pH易于超标,加上有的锅炉运行过程中添加无机阻垢缓蚀剂,造成锅水的溶解固形物含量很高,有的甚至超标,使用单位为了保证锅水水质,就通过提高排污率来降低锅水杂质浓度。绝大部分工业锅炉没有安装排污水热量回收装置,排污未实现自动控制,排污随意性大,造成热量的极大浪费。很多锅炉排污率在10%到15%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30%。有资料表明,排污率每升高1%,锅炉热损失约增加1.2%到1.3%。

2.5 凝结水回收利用率低或因污染严重无法回收利用

凝结水热量可达蒸汽总热量的20%到30%,且压力、温度越高,凝结水具有的热量就越多,占蒸汽总热量的比例也就越大。回收凝结水的热量并加以利用是提高锅炉的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工业锅炉凝结水很多没有回收利用或利用率偏低,造成了热能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软化水作为补给水的锅炉凝结水因含有CO2,酸腐蚀严重,凝结水含铁量高,水发红发浑,这种水若进入锅炉不仅会在受热面结生水垢,而且会引发受热面炉管电化学腐蚀。这种水不净化是不能回收利用的。

2.6 给水除氧率偏低

热力除氧需要耗费大量蒸汽,使锅炉有效利用热量减少,因而有些厂家将热力除氧器当做了摆设或根本就没有按规定配备热力除氧器。运行中的除氧器因补水量较大或运行管理不到位,除氧温度达不到要求,除氧效果较差,一般除氧温度每降低1℃,出水氧浓度会增加0.1mg/L。据调查,90%的工业锅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氧腐蚀。

3 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

3.1 改进锅炉水处理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锅炉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通过改进锅炉水处理方式达至防止锅炉结垢的条件已经具备,实践证明,采用锅外水处理和锅内加药水质调节结合的方法是防止锅炉结垢的最佳方式。补给水方面,有条件有实力企业可以采用离子交换降碱或离子交换除盐或软化加反渗透替代传统的软化或单纯锅内加药。目前反渗透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适合于工业锅炉给水处理,采用这种方式,去除了原水中大部分盐类杂质,极大降低了结垢速率和排污率。采用这种水处理方式时,运行阶段锅水不用控制碱度指标,只控制pH即可[4]。

3.2 尽量回用蒸汽冷凝水

冷凝水相当于蒸馏水,不仅水质接近于纯水,而且温度较高,因此蒸汽冷凝水回用是一项既节能又节水,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措施。冷凝水回用作锅炉给水的优点主要有:大大减少补给水量,降低水处理费用和废液的排放,节水效果显著;回水温度高,可显著降低燃料消耗,节能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提高给水温度,减少给水溶解氧含量利于除氧,减缓锅炉的氧腐蚀;回水纯净,杂质少,不但可提高锅炉水汽质量,而且可降低锅炉排污率。适宜回收利用的冷凝水应当尽可能回收利用。如果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率达到58%,其它条件不变,则本文2.3.2小节提到的例子的排污率就可控制在10%。

3.3 合理排污

在保证水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应科学合理地排污。锅炉有连续排污且排污水量较大时,应该安装连续排污扩容器或排污水换热器回收排污水热量。工业锅炉可安装自动自动排污装置合理控制锅炉排污率。锅炉排污量应根据锅水溶解固形物含量的大小来确定。每次排污前应检测锅水溶解固形物的浓度,不得盲目排污,锅水溶解固形物控制在GB/T 1576规定值的80%~95%为宜。对原水碱度较高的水源,应通过排污率的测定,确定是否采取锅外降碱处理,或提高凝结水回收利用率,当锅水指标超标时,应优先采用加药进行水质调节处理,不宜经常经过排污来降低。

3.4 定期对锅炉除垢[5]

对于工业锅炉,当水垢厚度达到1mm及以上或受热面严重锈蚀时,应进行除垢。工业锅炉的除垢方式有化学清洗和物理除垢,化学清洗有酸洗除垢、碱煮除垢和运行除垢。正常情况下,清除受热面1mm的水垢可提高锅炉效率3%-5%。

3.5 优化锅炉除氧方式

真空除氧是一种节能型除氧方法。同传统的热力除氧相比,真空除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氧水的温度与锅炉给水温度(20℃ ~60℃)相匹配,采用真空除氧代替热力除氧,真空除氧器维持在8Kpa时,给水温度达到60℃就能达到除氧目的,节约了蒸汽,减少了排烟损失。同大气式热力除氧相比,真空除氧更能发挥省煤器的作用,它扩大了给水和省煤器的温差,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对于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的锅炉应采用真空除氧技术。对于蒸发量小或采用机械除氧有难度的锅炉应采用添加化学除氧剂的方式。

3.6 加强水处理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国家出台了TSGG 6003-2008《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考核大纲》,并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按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对水处理作业人员培训,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力度,提高企业水处理的技术作业水平和水处理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广东省特种设备行业协会 主编.锅炉节能减排知识问答.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张辉 主编.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9 ISBN 7-5077-2371-2

TSG G5002-2010 锅炉水(介)质处理检验规则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管理工作 解决策略 问题

一、当前阶段我国现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报表机制存在欠缺。当前阶段,我国现有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定出现金流量的相关表格,严密把控事业单位的具体收支状况,这一问题也进一步使得事业单位无法在任意的时间内,将单位内部所有的现金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展示的问题。虽然有一部分事业单位专门设置了财务报表价值,但是工作人员却只是做了表面工作,并没有对单位内部的所有财务情况进行阐述,进一步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中报表内容含糊不清。不具备真实性的问题。其次,事业单位内部会计预算编制工作不完善。在进行各种各种经济项目预算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约束自我的工作行为,不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办事,而是夹杂大量人性主观因素在其中,进一步导致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财务预算编制存在实效性。

二、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管理工作的深化思路

(一)不断优化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制度。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有效的完善好内部现存资金流的机制,对本单位内部现有固定资金的具体支出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以此来全面保证现有资金都可以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同时,必须要及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报表,主要涉及到报表填写内容的规整性与真实性等。

(二)及时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当前阶段,我国现颁布的《会计法》中一再强调:“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有各个事业单位需要聘用符合资格的会计人员,才可以从根本上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进而全面保证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的完整性。通过定期开展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有效强化其会计工作管理质量。

(三)及时有效的落实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与管控工作。事业单位必须要全面落实好会计管理工作,将其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有效落实到个人,实现“人人有责”的发展局面。若是出现问题,就直接追究到个人。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监控制度,对一些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强化,进一步确保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婧.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

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17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