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8篇

时间:2023-10-09 09:27: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后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

篇1

“厚积薄发”这个词语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了,但真正读懂这个词语并理解它所代表含义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当在一生清贫的博文中再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倍感亲切。历经了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才真正地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厚积薄发,而且如何才能厚积薄发。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但不论教学怎样改革,让孩子们会读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目标。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读懂文章,会熟练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呢?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最看好的便是潘自由教授提倡的“学会学习”思想与方法以及刘宪华校长提倡的主题阅读。如果说潘教授的“学会学习”思想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的话,那刘校长的“主题阅读”便是让学生在学会读书的基础上海量阅读,厚积薄发。

2014年,我校邀请刘俊祥老师到我校做了有关“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专题报告,并为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做了示范课。之后,我校老师积极投入到“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尤其是我校的几位优秀教师分别对“单元导读课”“读写联动课”“以文带文”等课型做了专项研究。在研究成果汇报会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识了学生广博的知识底蕴,欣赏了学生流畅的美文,这些都与学生广泛地阅读分不开。尤其是2014年梅文春老师的三年级实验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读得最多的学生竟在一年的时间里阅读了200多本书。在学生的循环日记中,我们读到了个性鲜明的美文,每位学生均能做到选材新颖,语言生动、具体,习作能力超出四年级学生的水平。2015年,在梅文春老师的四年级实验班的《诗词小课堂》上,我们欣赏了由学生主讲的宋词鉴赏。我们为学生制作的精美课件所叹服,为学生有模有样的讲解而叫好。看着孩子们沉浸在古诗词的背诵中,我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我想这一切要归功于梅老师的教学有方,更要归功于刘宪华校长所提倡的“海量阅读”思想。

作为实验小学的一名新教师(2014年刚调进),我见证了传统阅读教学与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题阅读教学解决了“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因为课堂上删除了繁琐的分析与讲解,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品读更多的文章,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词汇。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老教师,我也在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改变我的学生。2015年,我担任的是三年级的语文课,受我所钟爱的《成语英雄》电视节目的启发,我想把《成语故事》书的阅读引进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在掌握成语内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成语,学会做人。我会利用每周四的下午第一节课来学习《成语故事》,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课及下午上课前的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背诵成语,利用家长会举行《成语英雄》展示活动,让各位家长朋友积极参与到成语的积累与运用中来。

篇2

一、“先学”应体现在课外和课内两个方面,注重方法性

(一)课外应规范预习要求,为课堂自学奠定基础

“先学”首先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中年级的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形成阶段。虽然他们在训练下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学方法,但自学能力受个体差异、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课文的自学效果各不相同,而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做到布置规范的预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变成自学的习惯。

例如预习新课可以有以下要求:

1.读熟课文三遍以上,标上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文中重点词汇,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连起来将课文读一读。

3.自学生字并描红,通过查字典,标出生字部首及笔画数,每个生字试组两个词,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记一记生字。

4.对于课文中不懂的生词的意思,查字典理解。

5.在印象深刻或有疑问处做好标记。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再作微调,这样一来,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有“法”可循。

(二)课堂“先学”,应注重自学指导,教授学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说明文《恐龙》时,可以先学学法,再展开自学。在上课的前10-20分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中一种恐龙,他的名称,他的特点,写好这写特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等,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学法,再用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的其他种类恐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听完一种恐龙的教学之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学或者小组合作,能很快地学完不同类型的恐龙。这和老师一一去教相比,要课堂要简洁高效地多。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文本,提高自学效率

在学会学习方法之后,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先学”提到更高的层面上,即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形成对文章初步理解或对某一重难点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锻炼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二、“后教”环节着眼于课堂变化,精讲精练

(一)课前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教材,对教学过程有“精到的预设”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文本特点和班级情况指定比以往更为详细的教学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并确定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可以说,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二)课堂及时检查先学情况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预习后有过关检测,请学困生、中等生来回答基础知识问题,将易错部分暴露出来。中年级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和文章阅读上已有一定基础,对于大部分生字,已能做到自学,这时过多的教学会使课堂低效,运用过关检测法,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堂上“先学”的自学任务之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展示,班级展示等环节,使得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不同的理解,让全班同学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方法、思路。这一过程即是检查自学成果的过程,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只需要适时做补充更正、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三)小组合作,教师教和同学教相结合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而应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组织教学,防止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特别注意中、差生的学习情况,让他在小组学习中拥有话语权,为他在汇报展示环节创造表现的机会。在讨论交流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智慧的火花,这是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要善于牢牢把握,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使智慧的火花绽放得更持久。

三、练习环节侧重与“教”和“学”的有机融合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三大环节是有机结合的,其中练习环节贯穿于先学后教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歇后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 Ling, LIU H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one kind of idiom phrases,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which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ome of textbooks even not choice as teaching contents. But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a very good teaching content. In this artic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1 以歇后语特点为角度

1.1 歇后语独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歇后语主要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所以与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有很多联系,其中蕴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更具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歇后语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重要载体,又是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第一,修辞美——歇后语语言生动,形象俏皮。巧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写的更加鲜明,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从而感悟其话语里的哲理。 如:“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妙用双关:前一部分都是隐语,后一部分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表层意思引出深层意义,听起来妙趣横生,让人咀嚼再三,过耳难忘。如:“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善用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法赋予动物、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语言俏皮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癞蛤蟆穿大红袍——只可远看,不能近瞧”。喜用夸张:歇后语除了较多运用以上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状,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二,含蓄美——歇后语表意委婉,迂回曲折。“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 。古人有云:“文贵远,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或前后都说,或只说出前半段,不说后半段,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第三,凝练美——歇后语简洁明快,词约意丰。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隐住后面谜底部分。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不但强化了受话人对语义的了解,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第四,韵律美——歇后语讲究节奏,音韵和谐。在节奏上: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并不工整,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读起来前后呼应,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在歇后语中,四种音调参差组合,平仄相间,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易诵易记,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2 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角度

2.1 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等。首先,对求知、认识需要。这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渴求知识。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基本上处于缺乏儿童伙伴的状态,但他们从内心来讲却很需要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谊,需要集体给予的温暖。

歇后语教学首先满足了小学生群体对知识,对认识的需要,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机会,实际上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需要的特点。

2.2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动机特点可知,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同伴之间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鲜活的语言学习,来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特点,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歇后语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抓住机会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对歇后语教学实施的构想

第一,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教师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学习,理解,鉴赏,应用歇后语。

第二,学生自主收集,积累歇后语。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收集歇后语。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1)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2)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3)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收集各种歇后语。

第三,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如歇后语主题班会,办歇后语手抄报,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四,探究出适合小学生的歇后语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包括收集歇后语以编写歇后语教材,设计课程结构,建构歇后语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此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歇后语教学过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和完善,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 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

[2] 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5] 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融合

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让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那么在一节课中,多媒体技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具备怎样神奇的魅力,以《桂花雨》一课为例,多媒体技术是如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适度完美交融。

一、适时呈现,在想象中激感

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特征,抓住文本关键词句品读,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激感。(1)激发想象,感悟“乐”。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在我们的头上、颈上、身上,有什么感受?在再现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情感的共鸣。(2)情景再现,喊出“乐”。出示动画和音乐,教师激情叙述。于是师生一起进入桂花飘落的情境中。学生纷纷举手,喊得入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想象中美读,和作者同摇同乐,师生脸上洋溢着幸福,课堂上满载着快乐。

二、补充出示,在对比中体味情感

多媒体技术在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话时,课件出示补充资料,把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进行比较。学生在一次次的倾听和解读文本中,读懂桂花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接着课件出示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假如我们来到作者母亲的身边,我对她说:这里的山真美,她会说……课件的呈现,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走出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体味母亲的思乡之情。

三、拓展延伸,在诉说中触动情感

篇5

二十一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人才的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精神,让学生可以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从过去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也在积极寻求合理的改革方式,提升当下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本文结合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探讨和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当下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以及自我探究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其未来的语言学习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想象能力,通过书籍的阅读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的教学方式开展环节如下:

1.1自读存疑

自读存疑是单篇文本研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书籍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必然会对于书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疑惑。带着疑问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用心的去了解书籍的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学着去解疑,去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困惑。它对学生的后续阅读、个性解读意义重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学着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借助于合理的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避免了过去单纯的直接告知答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突出和提升了学生自己解疑答惑之后的成就感,为以后的阅读积极性奠定基础。

1.2合作探疑

在上一个环节自读存疑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感知课文,同时在借助于自身力量进行了困惑以及疑问解答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答案,同时也有一定的困惑。由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彼此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寻求答案,以朋辈的方式积极开展思维,在不断地思维以及想法的碰撞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二、作文教学中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那么作文就是一种具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与阅读教学一样,一直备受语文教师的特别关注。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将更多的单一性的思维灌输给学生,没有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制约了作文思路的创作。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当下的作文教学之中,实现学生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思的基础上,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给予其作古的创作空间。

2.1写作前――师生交流、指导

写作前师生的交流与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开始。以往的作前指导主要是语文教师布置作文题,并对题目及其要求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写作。其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自身的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党思维的拓展。因而,新的教学方式其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积极给予学生自己的发挥空间,而教师则是以一个旁观则会的身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定的写作思路,串联起学生的想法,搭建整体的大纲,从而保证其后续写作的连贯性。

2.2写作中――加点料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中由于对于自己写作动机以及思路构建不清晰,从而造成写作中的困惑。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给学生作文“加点料”,即引导他们撰写“作文后记”,帮助他们回顾、反思写作过程。在后记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表达自己最初的想法,写清楚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同时也写明自己写作中所所存在的疑惑。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作文后记,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和想法,并由此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困惑的解答,为评阅、批改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2.3写作后――师生合作批改、讲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单纯的批改之后就结束了。这不仅仅没有办法充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会形成教师自身的一种主观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后期的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点评机会交由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阐述相应的教学观点。相对于教师的点评而言,学生之间的互评更加中肯,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让师生共同合作批改、讲评作文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素养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语文180分,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的基本思想,这一定是今后的大方向。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之基础,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语文学习将伴随孩子一生。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环节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和教学环境――课堂。

在此着重探讨教学主体――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情感“缺钙”。

所谓教学情感“缺钙”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故事内容的介绍,缺乏对富有情感色彩词汇的深刻体会和分析。学完后记住的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书中具体的语句一般都忘记了,即教学“意化”。例如,在学习《列宁和卫兵》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语言,包括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却没有留下印象。比如,课文开头写:“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教师让学生转述,学生说:“清晨,太阳照在斯莫尔尼宫上。”文本意思都在,但是文本中丰富的语词却没有了。课文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这个短语表达此时此刻“太阳”的状态和景观,用“洒”表达“照”的意思,而学生转述时只会运用原来掌握的简单语词“述意”,而没有记住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语词,这种学习方法忽略的正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我国小学语文课一直以“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读懂课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而已。

(二)儿童文学素养低。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

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在入选的320篇课文中,有264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占82.5%。其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寓言、科学文艺、散文、小说、独幕剧等。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古今中外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等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这些作品基本涵盖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现实却是:1.语文教师忽略儿童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2.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儿童文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享受到儿童文学的阅读乐趣,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

(三)学科知识单一。

学科知识综合化是创新的基础,跨学科综合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除小学语文课之外的一至两门其他学科教学,并学会把这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思维、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课后老师经常被学生问及几个问题:圆明园是哪朝哪代建造的?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要兴建这座园林?为什么圆明园要建在北京西北部?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温泉浴吗?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说到“大火烧了三天”,如果积极地灭火,那么用什么方法灭火最快最省最好?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历史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地理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建筑学范畴,有的属于科技知识范畴。对上述问题要求语文老师都能准确地回答,老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积累,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

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面对现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就显得明朗了许多。

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

(一)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未来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生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用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文学文化、科学文化)武装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广博与精深兼具,宏观与微观贯通。

首先,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包括政治理论、科学人文及不断积累的社会生活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一般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拥有博中求精求专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因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应对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这些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类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最后,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不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观、整体观、辩证观、发展观都有科学的认识。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的、有效率感、有敏锐的观察感、有责任感的新人。

(二)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

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断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把学生看作社会的、发展的、独立的、完整的人,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品德、个性等全方位了解并努力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他们,才能正确对待他们,才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需要是把人性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特质和知识传给学生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求他们同时把健康的人格、独特的个人素质和特性传授给学生。因此,新世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掌握认识规律。除了“讲”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导”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画写童话、看玩具写童话、根据故事开头写童话、根据关键词写童话、根据课文续写童话、根据材料扩写童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童话创作中尝试,放飞想象、张扬个性、激发童心、释放童真,让学生想写、乐写、善写,为以后中高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熟悉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体裁功能,倡导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小学教育R涤镂乃匮的途径

(一)整合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整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中文专业”,到形成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不可能与高师中文专业完全一致。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中文类课程显得特别多,而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相对宽厚一些,对此需要对中文类课程进行整合。不仅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安排,而且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掌握语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培养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要求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兴趣,还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实践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师院校小教专业学生语文课外活动较少,组织语文活动能力不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准备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延长见习和实习时间,并加强指导。还要加强教育实习和实习指导,切实提高实习水平和实习质量,使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认识,为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体现。因此,教师语文教学实践素养的发挥要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成为课堂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实践方法的指导者。

小教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在将来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尤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教学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教学专业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读、写、算、画、体操、舞蹈等,还要加强对“三笔字”和普通话的要求。训练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内在修养,为其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基本教学技能训练是结合专业要求,使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是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进行单项训练,为培养实际教学能力打下基础,突出师范性、规范性。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这一阶段训练反映学生运用已形成的教学技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会做小学教师。特点是训练紧密结合具体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育目的应符合社会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实现“人尽其才”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1173.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能力正在逐渐地增强,小学课改的进程也在逐渐地加快,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开展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学习重视的是小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发起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及指导者的角色。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基于教师的指导才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成教学目标,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小学生的个人成长。

一、选题的指导要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可以将这些综合性学习进行有效的划分,进而组成多个比较具体的学习内容,即将每个学习活动划分成不同的小课题开展教学。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均是小学生自行组织学习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制定计划,进而开展学习活动,当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针对研究结果展开交流与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真正掌握,进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效,对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一定要从选题开始,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开展选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所有的课题都呈现给学生,进而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之后展开相关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定要针对选题进行相关的概括,进而提出相关的要求:首先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其次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学生没有注意的题目,比如,对“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研究”“校门口卫生情况研究”“家长吸烟情况研究”等不同题目展开研究。除此之外,在开展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创造性等原则,进而完善相关的教学方式。

二、制定方案的指导要点

通过对选题的探讨,能够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题目,之后就要对选择的题目展开相应的整理与归类,也就是说,将题目相近或者相同的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探讨小组。对于那些没有确定题目或者选择的题目不适合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归入到相应的活动小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完成题目的选择之后就要进行活动方案的制定,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以及研究的方向与步骤。因此,研究课题的形式主要有研究目的、内容与过程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计划的制定,让学生认识到计划的目的以及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制定的相关内容与元素,比如,小组成员、题目、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

三、收集信息的指导要点

在完成相关计划的制定之后,学生还不能马上对其进行研究,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技巧与方法的时候,才可以开展自主实践过程。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学生一定要了解并掌握调查问卷与问题的设定,并且了解需要观察的事项,进而展开相关的记录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完成相关计划的制定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计划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之后在班级内展开交流与探讨,进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在开展信息收集的时候,可以利用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的方式展开,为了进一步收集信息,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与访谈记录,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开展“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需要收集的信息有哪些,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收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个别以及班级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利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之后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收集。

四、整理信息的指导要点

在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两点:信息筛选与信息归类。首先,对学生的信息筛选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探讨,主要探讨的方面就是信息的实用性与原因,之后得到相关的结论,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就是实用的,反之就是无用的。其次,对学生收集的相关数据展开统计指导,比如,在“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研究”中,对问卷信息展开相关的统计。再次,对学生的信息分类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收集到很多的信息,在经过筛选与统计之后还需要对其展开相应的分类。比如,在“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研究”中,经过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学生就可以将问题分成两大类:近视原因与近视现状。之后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提示,还可以将其进行细化,如,预防办法、治疗方法、对待近视的态度等。通过实践证明,对信息进行分类有助于加强信息的收集。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概括能力,进而实现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总而言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越来越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正是完善自主、合作、探索这类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有效地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一定与教师的指导工作分不开,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改善教学氛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语文素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曹玲.浅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教学观改革与实践[J].华夏女工:华夏教育,2010(11).

篇8

【摘 要】本文讨论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点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

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教学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原先课堂上使用黑板粉笔单调的教学方法,集成了声、光、电和文字等媒体元素,突破了教师和学生仅凭概念语言描述的传授方式,建立了一个面向学生互动、丰富、感官的课堂环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信息知识加工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准备课件,可以节约课堂板书的部分时间,将这些时间使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上来,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虽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以感性思维为主,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小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时间相当短暂,而语文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学习气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感到疲劳甚至开小差,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长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拓展了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课文《莫高窟》时,教师通过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莫高窟在中国历史上璀璨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但学生往往感到陌生,特别是莫高窟的画作年代久远,学生不能理解壁画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举出几幅壁画并描述其讲述的故事。例如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讲述的是释迦摩尼从国王的屠刀下拯救五百名强盗并感化他们成为五百罗汉的故事;第323窟北壁《张骞出使西域》讲述的是张骞受汉武帝之托,不畏匈奴,终于不辱使命建立丝绸之路的丰功伟绩。通过这些故事学生自然理解莫高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地位,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丰富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小学课堂上风景如画的字句描写直观地用图文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风景,如课文《黄果树瀑布》,可以随着教师朗读课文的进程,由多媒体设备演绎出如织布机大合奏的水声,变幻出“银雨洒金街”的场景,学生完全沉浸于课文描写的景色中去,也就能理解文中提到的徐霞客和作者沉醉于美景的感觉。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将古代的文明史展现在课堂上。如课文《三顾茅庐》中,有学生疑惑为什么刘备会如此地求贤若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三国时代的时局图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影视片段,从而理解了刘备欲光复汉室,所以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

3.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审美情操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与学生的鸦雀无声式的听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长期听讲而不主动参与课堂,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暮气沉沉。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固然很强,但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他们很难理解透彻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堂不再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例如:课文《三打白骨精》中,从课文文本上并不能很容易地感受出人物的性格,如果使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相关片段,小学生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精彩演出,从而识别出白骨精狡诈,唐僧善良,孙悟空正直忠义的人物性格特征,轻松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二、小学语文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本末倒置,忽视基本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多媒体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只能充当教师的教学助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本末倒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基本教学手段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认为粉笔字写的不好,就将板书全部用多媒体代替;有些教师觉得朗读能力一般,就改用多媒体设备播送。粉笔字和朗读能力都属于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通过粉笔字板书提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脉络的理解;通过朗读,师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课文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分清主次,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

2.不合时宜,多媒体应用不恰当

现在的小学教室基本上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电视等,教学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固然可喜,可因此硬性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不合时宜。其实有部分简单课文,只要教师用板书和口授即可以达到教学要求,如果硬性要求教师所有课程都必须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教师必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去准备多媒体课件,沦为了信息化教育的奴隶,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字数不能太多,也不能使用太多的图片,动画等媒体元素,防止过度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反效果。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课件,但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时机是否恰当却一知半解,所以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不断的信息技术培训。

第一,加强基本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断寻找更加适合课堂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素材和资源;

第二,定期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多媒体课堂教学,定期互相评价;

第三,做好教学反思,在每堂课结束后记录下不足之处并及时总结修改课件。

2.优化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黑板、粉笔、教科书作为传统教学媒体的老三样,依然在现代化教育的大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毕竟是辅助教学方式,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教师。教师应因地制宜,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切勿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在两者效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成本低,时间少的教学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