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学研究的角度8篇

时间:2023-10-09 09:2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学研究的角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研究的角度

篇1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当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对阅读很是痴迷,有的学生甚至阅读了家里所有的书本、报纸等,但是老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却表示学生并不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阅读课。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粗略地进行阅读,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对书中的内容也是走马观花,不进行细致的理解。经过调查得知,存在很多这样的小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太多

另外,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老师对文本解读太多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解读太多,使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使学生阅读中能够获得的知识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阅读难题时就会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是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二、加强小学生文本细读研究的策略

1.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世界有所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针对于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老师要密切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去探索、研究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借助文本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开展故事续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

在学生的文本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学生在文本阅读上有了一定的积累,老师还要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引导作用不能过度,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思考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老师可以选用提出问题加以引导的方法,借助??题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置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完成,给学生营造充足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体验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三、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经常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比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大做强。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篇3

一、诵读教学的类型

诵读包括了朗读、朗诵和吟诵三种类型。最基本的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把文章的内容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文字转化为语言,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注意力。所以说,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语言表达上来,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诵,是另一种诵读方式。运用语速,辅助以手势,肢体动作,甚至是面部表情,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朗诵把枯燥的文字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诵读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味,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诵读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吟诵。吟诵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声情并茂的把文章读出来,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法的特点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是有其特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诵读教学法,需要遵循实践性、规范性等特征。所谓实践性,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诵读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在诵读教学中,要求诵读者对文字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甚至在文章的吟诵中,还要灌输进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诵读能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提升他们的这种诵读能力。诵读教学法的另一种特点,就是规范性,这是针对于具体的诵读过程而言的。诵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规范的有声语言,虽然不一定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基本的诵读规范,把书面语言表达的更深刻,更具体。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诵读教学发的应用还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诵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研究一些诵读教学的基本对策。

1、教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诵读教学的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诵读教学的意义,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教师要科学的认识诵读教学,在充分认识诵读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合理研究诵读教学开展的工作方法。对于一些课程教学中,对于诵读教学应用比较少的情况,应该提升认识水平,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推广。

同时,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还要提高学生对诵读学习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经常在教学中强调这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增加诵读学习的比例,这也是提高诵读教学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技巧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诵读教学的方法,还要注重一些具体的应用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外,教师要研究出新的学习方法来辅助诵读教学。学生长时间的诵读文字必然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运用一些小技巧,缓解学生的诵读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诵读的情境中,自发的开始对文章的诵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内容,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诵读视频师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诵读学习的兴趣。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此时的学生身心都尚未成熟,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发掘真善美,受到情感熏陶,情操陶冶,获得心灵启迪,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思考:

一、研读学生本,明确德育目标

语文学科融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寻找最佳的德育入手点,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升华情感,培养人格。同时,在阅读教材中,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的区别,不能单纯进行思想教育,而需要依托语文阅读课本寓教于情理之中。而若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需要研读教材,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需要研读学生,了解学生实情,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与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理解与感受,强化德育效果。

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本课主要描述了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自偶然相撞再到两人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通过细读品味可以感受到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体味爱因斯坦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由学生学情看,学生并不熟知爱因斯坦斯,对他潜心研究科学的伟大品格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文中展现人物品质与情感的对话,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围绕对话内容与提示语来反复诵读,亲身体验,从而领会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领悟他的精神品质。另外,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喜欢新事,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基础水平不同,性格各异,有些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全体,组织多种阅读活动,诱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学习习惯。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其德育目标主要有:利用合作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悟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关爱孩子的良好品质。

二、优化教学活动,自然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自然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发掘其中的真善美,形成坚强意志,陶冶情操。

1. 通过简介背景,自然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自身背景也是各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背景知识,或者呈现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既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把握文本思想情感,也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创作者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创作的目的,受到情感熏陶,形成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受到德育教育。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本文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唤起学生积极情感,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人物,更真切地体会环境,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图文材料,设置融合声色形的学习情景,并结合生活实例,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对人民子弟兵产生敬佩之情,学习他们那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2. 通过文本解读,巧妙渗透德育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的高中教师却只是尽力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少很好的评估和对学生充分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一贯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性的硬性灌输,很难实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

2.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兴趣

现今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容易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很难真正地得到实际的练习,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维得不到发散。这样的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枯燥,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处理这些厌学心理时采取的不当措施又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兴趣与质量。学习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够,进而直接影响其自信心和语文成绩。

4.教学目的性过强,忽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高中教师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该言传身教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因为素质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作为思维的发展阶段,高中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然而目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怎样做人的素质情感目标,这无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1.通过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设置好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可以设置“《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类似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讨相关人物个性、时代背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一课文,还能提高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学生体验角色创设情境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置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情境。还是以《雷雨》为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主动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在情境展示中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对悲剧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从而将极大地提高思考能力。

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经验表明,这些电教媒体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视听等三维手段,可使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可以应用录音、幻灯、DVD、计算机多媒体等各种电教媒体,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如文字、图片、音乐、动漫等,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作用,主动创设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情景,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课内课外互动一体化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阅读

引言: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初中语文阅读式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课堂应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巧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而这些阅历以各种符号方式存在初中生的记忆中。假设某个事物以符号形式出现,将会激活原有的记忆符号,新知识和旧知识这两者建立一定的关系,然后产生相应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相应的特定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

其一,利用音乐渲染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起到强化、补充、渗透的效果。适当地选取一些音乐,既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内容,陶冶初中生的性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选择音乐,充分考虑到音乐和文本的和谐,所选用的音乐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唯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例如:在《蒹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在水一方》,利用歌曲导入对新课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乡愁》的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歌曲《乡愁》,利用《乡愁》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想感情拉入到课堂中,然后以哀伤、忧愁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余光中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实际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情境。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其作用在于直观地彰显教学原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知识想象化,将静态景观动态化,为初中生营造了丰富多姿的教学氛围,符合学生的情感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2.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直接感知课文知识,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文中的形象。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词语理解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和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在时间、空间上缩短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使得文中画面能够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综合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能够感到发自心灵的满足和愉快,从而快乐的学习语文。

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和人间的街市是一样的吗?”,“天街上有些什么?是不是有各种丰富的商品?”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巧妙的引导,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想象,并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带着美好、奇特的想象,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回到课文的学习,分析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以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此类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文章通过“街灯”引发的想象与联想,来描述天上的街市以及美好的生活等,进而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和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3.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学生和教学材料这两者间的情感交流与双边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知,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发展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认真解读文章。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选派学生扮演文中出现的角色。角色扮演能够缩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语文。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即演出了自身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对文章以及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眼睛蒙住,在黑暗中参加活动、进行学习等,学生在体验盲人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光明对海伦的重要性。

篇7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结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探究性学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教学,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允许学生自主地去解读课文。教师不再关注学生阅读的结果,而要关注读的过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有效的探究性研究,才能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阅读是新课标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过去的阅读改革中我们看多,大多数都是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构建,因此影响了阅读教学的发展。新语文课表体制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说明了语文是交际工具,又诠释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习语文,既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又是提高自我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这种阅读方式将阅读看做体验探究的过程,从实质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已进入探索阶段,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探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当务之急对探究性阅读的探索,是指导新课程阅读教学的重要实践。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构建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但有些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的阅读环境很压抑,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对阅读的过程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学生反而成为阅读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阅读氛围沉闷、了无生气,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并且在长期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形成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性格。因此,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给学生充分阅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的阅读氛围,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

(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抓住机会促进深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时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阅读自由,明确自己的教学位置,适当地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章,鼓励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课文《月光启蒙》时,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思想观点等等。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不打断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当地表扬学生,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及开放性阅读,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与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对课文理解,让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体会写下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启发指导其进行小练笔,我们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本篇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赞扬了伟大的母爱。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本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在日后的写作中,模仿该写作特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绝不是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才是最真切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他们亲历阅读探究的过程,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阅读素材中的情感,同时,渗透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教师不妨根据阅读文本的难易度以及要求,研读品味重点篇目,对于不同阶段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学会精读、略读和整体游览。积极开展课内探究性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给他们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自己朗读、默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探究感悟。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的素材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比较阅x,引导他们对其相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四)阅读中激发内心情感,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阅读与写作都离不开文字积累。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感性多于理性。无论是语文习题,还是写作训练都没有标准的答案,一般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开设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通过阅读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让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积累的经验来分析文章,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通过开放式阅读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性探究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阅读素材,与阅读文本展开心理对话,从根本上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以学生为主,通过开展自主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提升阅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J].学周刊,2016(04).

[2]樊蕊.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1:111.

[3]郑福海.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绿色通道[J].教育艺术,2016,01:7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