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09:2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模式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加快实现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信息化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走上了银行风险控制的前台,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项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的模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信息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可以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适应风险环境日益复杂化的需要,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2.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加入WTO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以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资金划拨、支付结算手段及环境,银行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网络化,使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具有了新的特点。
1)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的特点
网点虚拟化,将帐户的核算与管辖分开,会计核算由总行统一处理,各行处负责具体业务的经办,使业务处理打破了分支机构界限。通过帐务与业务的结合,使得会计系统和银行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客户的数据在各系统内可以共享,并通过流程的控制使业务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面向业务设计银行业务处理,所有功能都由交易来驱动,记帐部分位于业务的底层,业务层通过调用统一的记帐核心来完成帐务处理。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银行业务的重组,更好地配置现有的资源。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业务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ATM、POS、网上银行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为银行业务提供一个支撑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图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业务结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构架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核心业务系统,主要提供帐务记录、主要业务支撑和业务报表;第二层中间业务平台,是核心数据与外部接口的交换平台,提供数据接口的转换功能;第三层系统,提供外部数据的接口,如图2所示。图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层次结构
2.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特点
银行业务处理中对及时性和可靠性的特殊需求,使得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
1)商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业务特点
网络和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已成为商品交易的电子平台和电子金库。因此商业银行对数据完整性要求极高,对业务和数据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对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等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要求十分严格。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技术特点
银行开展信息化的时间较长,其应用系统较为普及,但长期来,银行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封闭。近年来,随着网银、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对开放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的信息系统均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
由于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 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现状
信息系统本身固有的风险在加大。银行业是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相对密集的行业,由于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如果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所利用,就会产生风险,从而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
银行数据集中后使信息系统风险不易分解。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陆续完成数据大集中,实现银行账务数据与营业机构的分离,使银行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数据集中后信息系统风险增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银行的正常运营。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随时面对来自公共网络的威胁。近年来,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网络风险日益凸现。
人员的风险成为最大的风险。统计结果表明,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事故中,只有20%~30%是由于黑客入侵或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70%~80%是由于内部员工的疏忽或有意泄密造成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3.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风险评估的重点也从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发展到整个管理体系。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风险评估作为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信息安全、安全技术的相关标准中,风险评估均作为关键步骤进行阐述,如ISO13335、COBIT、BS7799-3等。
我国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缺少一支能够全面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人才队伍。无论是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的应用范围,运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知识已经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风险评估,这些都影响到我国IT治理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实施。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存,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并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将信息系统与实现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解析国内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最后,找到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由此,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在国内银行业质的飞跃。
3.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
在目前所应用的风险控制与评估模型中,基本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的基础是传统的风险评估理论,因此更加注重于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另一类是关注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
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因此,必须结合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完成系统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如图3所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业务运转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固有风险的体现,它通过硬件平台的支撑、应用软件的设计、数据资源的管理,实现银行业务职能。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控制剩余风险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系统建设风险控制、系统数据完备性、系统功能实现、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数据迁移等6个方面。
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是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手段。它针对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识别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整体风险的评估。
4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4.1风险评估的实现框架
商业银行随时面对遭遇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由关键信息资产、资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所利用的脆弱点来确定。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需对信息资产的识别,进行威胁分析和弱点分析,实现框架如图4所示。
信息资产不仅包括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信息资产的识别与赋值可以通过普查和调查的方式实现。
信息系统的威胁来源于内部风险的管理和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用户访谈、异常行为检测、日志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弱点来源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业务安全需求的不匹配,弱点分析的方法有:应用软件评估、网络构架评估、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安全管理审计、策略评估等。
图险评估模型实现框架
4.2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实施主要有如下步骤:
1)对信息系统风险战略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并在内部和维护,以对信息安全的支持与承诺,使其与银行的业务发展相一致。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必须对信息系统业务支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了解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状况和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度等情况,评价信息系统风险战略是否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如图5所示,首先需要确定总风险和剩余风险;其次把确认的风险进行排序,建立战略风险和流程风险项目;最后确定流程执行的效力。
2)对风险评估内容进行详细定义。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的表格,如该项评估所包含的系统、人员、资源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评估,如主机系统、硬件设备、人员管理、灾难备份、权限管理等。建立信息系统流程评估表格,如主流程、次流程、流程所对应的操作;流程中的主要固有风险、风险的控制手段等。
3)明确审计的技术和步骤。
确定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技术使用的步骤,常用的测试技术有现场观察、访谈、审阅、再执行、知识评估等。
4)出具审计报告。
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后,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对评估发现事项提出的建议。
5)风险问题的跟踪和跟进。
评估完成后,对发现的问题需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对象,提出报告并跟踪解决。图5 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及流程分析
5结束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8个财务指标进行建模。考虑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为适度指标,在选入之前,本文将其进行正向化处理,即用其绝对值的倒数表示其值。于是记X1为资产负债率(正向化后),X2为速动比率(正向化后),X3为债务总额,X4为净资产收益率,X5为主营业务利润率,X6为总资产周转率,X7为流动资产周转率,X8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
2.应变量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企业信贷违约数据一般仅供各个商业银行内部使用,获取的难度很大,本文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定义企业的违约情况,即将ST股(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殊处理”)视为违约的借款企业,将非ST股视为非违约的借款企业。这两类企业分别用0、1两个虚拟变量来表示,其中,0表示违约企业,1表示非违约企业。
3.样本的选取
为了有效地去除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因素的影响,使评级结果更准确稳定,本研究的样本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上市公司2006年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及该行业2007年ST和非ST的公布结果。用μ±3σ的原则剔除了异常值后,本文一共采用了14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其中ST公司49家,非ST公司98家。然后,将样本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120家作为训练样本,其中ST公司40家,非ST公司80家。第二组27家作为检验样本,其中ST公司9家,非ST公司 18家。
4.因子分析
用SPSS软件对训练样本中120家公司的8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结果如表1所示(在SPSS的结果中,各变量都被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故用“*”表示)。
从表1可见,速动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债务总额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之间也是如此。从表可见:X1、X2、X3在因子f1上都具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其他变量在f1上的载荷都较小,因而该因子可以称为偿债能力因子;在因子f2上, X6、X7都有很大的正载荷,其他变量的载荷较小,该因子可以称为营运能力因子;在因子f3上,X4有很大的正载荷,X5有中等的正载荷,而其余变量的载荷基本都较小,这个因子可以称为盈利能力因子;在因子f4上,X8有很大的正载荷,其他变量的载荷都很小,该因子可称为成长能力因子。
根据式(1),将训练样本中120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标准化后代入因子得分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每个企业的四个公共因子得分,分别记为f1、f2、f3和f4。在下文建立的逻辑回归和Fisher判别分析模型中,将这四个公共因子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这样就避免了变量出现多重共线性的情况。
(二)建立模型
1.逻辑回归模型
对120家训练样本企业,用向前逐步法建立二项逻辑回归模型,SPSS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逐步回归首先引入了第一个因子f1――偿债能力因子,表明其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最显著。接着引入第四个因子f4――盈利能力因子。然后引入第三个因子f3――成长能力因子。最后引入第二个因子f2――营运能力因子。四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较高,模型拟合结果较理想。因而,根据表中的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到二项逻辑回归模型表达式为:
本文采用SPSS默认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根据训练样本中120家企业的违约情况数据以及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后的四个因子得分数据,用逐步判别法建立模型,SPSS结果输出如表3所示。
从表3来看,判别模型依次引入了f1、f3和f4三个因子。由Wilks′ Lambda检验,三个因子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三步中分别纳入判别函数的变量对正确判断分类都是有作用的。
经检验,在27家公司中,Fisher判别分析模型错判了3家企业。其中,有2家企业从非违约企业误判为违约企业,误判概率为11.1%;有1家企业从违约企业误判为非违约企业,误判概率为11.1%。模型总误判概率为11.1%,总判别准确率为88.9%。
二、结论与展望
从建立两个统计判别模型对企业信贷违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看,两个模型给出的企业是否违约的结论基本正确,判别效率在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中都较高。但比较来说,二项逻辑回归模型的判别准确率要稍高于Fisher判别分析模型,而且前者的判别准确率也较后者稳定。
关键词:上海市高校;协同自主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专业内涵建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的《第四代评估》中提出了现代教育评估发展“四代论”,他们认为测验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前三代教育评估理论存在管理主义倾向过浓、忽视价值的多元性、过分依赖科学范式等不足,并提出了第四代评估理论,引发了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界的极大关注,随之各种对第四代评估的实践探索也纷纷出现。
上海市高校专业评估工作,立足上海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实际,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领导下,依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自2012年启动了新一轮专业评估,重点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采用了以“回应一协商一共同建构”为特征的第四代评估理论与方法,突出对专业评估对象的尊重,坚持多元评估主体的全面参与,建构专业评估各相关参与方的“共同认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同自主”专业评估模式,切实发挥了专业评估的诊断、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评估理念:倡导积极主动的自主评估
新世纪以来,上海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逐步由外延扩张转向以质量、结构、效益等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对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专业评估成为衡量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以往自上而下、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估,第四代评估更加重视评估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价值取向和诉求,有利于改变被评估对象的任务驱动、被动应付心理,有利于充分激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学校向主动积极的自主发展转型。
1.凸显学校专业评估主体地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2号)要求在专业评估工作中“突出学校主体”,明确学校是专业评估组织规划的主体。一是专业评估方式由学校自主决定。上海本科专业评估分为“达标评估”和“选优评估”两类,“达标评估”原则上以各高校开展自主评估的方式进行,各高校研究制定本校专业自主评估工作计划,既可以由学校自行组织,也可由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估组织开展;二是专业评估方案由学校自主设计。包括评估对象、时间安排、指标体系、评估流程、过程组织及专家遴选等方面均由学校自主决定和实施,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备案;三是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可自主采用。既可参考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研制的《上海高校本科专业达标评估指标体系》的统一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选用,也可根据学校专业发展定位,自创学校个性化的评估标准。“突出专业自主评估的理念,开展专业自主评估,保证被评估高校在评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高校针对专业自身情况查找问题,合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从而有利于不同高校专业特色的形成。”
2.推进专业评估管办评分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落实《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发挥法规、规划、标准及拨款机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精神,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学校自主发展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本市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高(2015]18号)(以下称《若干意见》)引导高校充分重视和发挥专业评估在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起五年一轮的常态化专业评估制度,“达标评估”以问题为导向,重视诊断,重点考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专业建设的成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效果,主要由学校自主组织开展;“选优评估”以发展为导向,重视引领,重点考察专业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专业特色、教学效果和国际化程度等,通过自主评估的专业方可申请参加“选优评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校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又有效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选优评估”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评估院等第三方u估组织实施。
二、评估主体:确保多元相关者参与评估
第四代评估摒弃前三代评估把评估对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排除在评估之外的做法,提倡在评估中形成“全面参与”的意识和气氛,主张所有与评估有利益关系的人都要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上海高校专业评估借鉴“全面参与”的主张,通过分担责任,尊重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尊重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动专业个性发展。
1.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评估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多元教育价值主体始终是并存的,对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对专业教育价值的识别、选择和确认。运用第四代评估重视对人性的尊重、强调价值多元化的评估观念,上海高校专业评估通过制度设计明确规定和保障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评估。一是将被评专业自身纳入评估主体范畴。专业评估的实施以专业自评为始,通过填写专业评估简况表、撰写自评报告、专家会议评议互动等环节,专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价值需求得到激发和实现;二是创新专业评估专家遴选方式。在优先聘请国家和上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的基础上,进一步聘请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专家、教育评估专家,尝试聘请外地专家、行业专家等,组成多元化的评估专家组,不断丰富和拓展专业评估专家的视角与视野,满足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立场;此外,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教师、学生、管理者、企事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尽可能全面地关注各方价值立场,专业评估主体不仅仅是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是扩展为与被评专业相关的“所有人”。“自主评估不同于以往的自我评估,评估范围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循环,而是强调多方参与及专业与行业社会的紧密联系。”第四代评估“全面参与”观点把评估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估对象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大大提高了评估对象在评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利益相关各方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以往的专业评估工作一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评估主体,其对由被评专业构成的评估客体往往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和决定权,评估主客体被隔离甚至对立,常常使评估变成管理者一元主导话语权的格局,也容易导致专业建设单一化、趋同化的管理主义倾向。第四代评估提倡“全面参与”,同时要求在评估中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所有参与评估的人,不管是评估者,还是评估对象都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
上海高校专业评估的组织实施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估专家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开展评估活动。更重要的是,在u估实践中把被评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人员都纳入评估主体范畴中,并通过集中听取专业自评汇报,访谈专业及所在学院(系)负责人、主干课教师、学生等环节,更加注重听取容易被忽视的价值主体一一被评估专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在专业评估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解释权,逐步激活广大师生的评估主体意识,构建评估管理者、评估专家和被评专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专业评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评估实施:构建回应一协商一共识机制
第四代评估从建构主义哲学出发,提出了“回应一协商一共识”的建构型方法论,“评估不再是评估者处于主导地位、评估对象处于被动状态、强调‘证实’事实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种融合不同利益相关者多元价值的协商过程,通过‘探究’来建构现实。”其特征是主张在自然情境状态下,评估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回应”和“协商”,从而达成评估涉及相关各方的“共识”。上海专业评估实践中着力构建“回应一协商一共识”的评估内在过程,创新专业评估新机制。
1.专业评估环节设计增强回应
第四代评估为打破以往评估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把“回应”利益相关者的主张、宣称、诉求甚至是争议作为评估的起点,以此来增进多元利益相关各方的交流沟通,以期达成共识。为了实现多方观点的及时有效“回应”,上海高校专业评估精心设计评估环节,从专业自评报告的构思、撰写和完善,到专家组审阅评议专业自评材料,到会议集中评议听取专业汇报,再到评估专家经过现场考察、口头反馈评估意见,在整个专业评估流程中,各个环节都融入各方交流和反馈的“回应”机制。如专业评估的最后环节是专家意见反馈,评估专家在反馈中以互动的方式与专业负责人、学校及院(系)相关人员口头反馈评议及考察意见,重点在于目前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而非评估结论性的意见,反馈中学校相关部门及被评专业的“回应”意见亦成为专家撰写专业评估报告的考虑因素之一。通过一系列的“回应”过程,专业自身的定位与特色、问题与不足、发展与举措等得到不断的聚焦、修正、凝练、完善,最终达成关于专业教学质量、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的共同建构。
2.专业评估过程注重互动协商
“在第四代评价的流程中,协商是一个步骤,又是贯穿在评价全过程中,从出发点‘各方面的关注焦点’通向‘共同建构’的必由之路。”“协商是评估过程的基本特点,协商的过程也是通过各方论辩而不断发现新问题、反复沟通交流、促进共识达成的过程。”上海专业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多渠道地搜集信息,多视角地了解专业,在各有关方面充分阐述、解释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评估信息。所有参与评估的人员,不仅包括政府管理者、评估专家、学校管理部门、用人单位,还包括院系负责人、专业教师、普通学生等等,聚焦专业办学定位是否明确、专业特色是否凸显、专业建设举措和实现路径是否合理、办学条件是否满足专业建设需求、专业教学管理与改进措施是否有效、专业现存问题及差距分析是否清晰等等问题,了解专业评估相关各方的思想、观点、诉求。通过多次循环,反复沟通,平等对话,讨论磋商,收集、梳理各种不同参与方在不同环境中的建构,逐步沟通、改变、统筹不同意见上的分歧,引导达成共识,尽可能科学公正地帮助学校和专业诊断出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及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评估结果:促进专业和学校未来发展
以往专业评估中评估主体和评估标准相对单一,评估比较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估结果对高校及专业今后发展的参考作用不大。第四代评估认为评估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评估行为本身,而是更加关注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上海高校引导和开展专业自主评估,其目的“就在于激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学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促进高校和专业的自我发展。
1.重视专业评估结果的反馈与专业整改
《若干意见》要求,在专业自主评估实施中,参评专家要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提出写实性诊断意见,包括专业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等。《若干意见》同时强调,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估专家的意见,建立“诊断一反馈一整改”的评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评估结果,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教师等一同参加专家意见反馈会,在聆听、领会专家诊断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对全校专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可进一步梳理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举措,形成专业整改报告。如上海理工大学,把专业评估作为打造“精英本科”的重要举措,不仅要求专业评估后一年对专业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并由学校组织检验整改实效,此外学校还将专业评估、专业建设工作及成果等纳入晋升副教授、教授考核指标和二级院系办学绩效考核目标,逐步完善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从注重结果的鉴定性评估转向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估,尽管同样关注被评专业在评估前的实际表现,但评估的结果指向被评专业在现有基础上的不断进步和未来发展,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和专业制定日后发展策略的依据和评价发展的标尺,形成专业评估的闭环循环。
2.将专业评估结果作为院校评估的基础
专业认证与评估、院校评估都是中国特色“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若干意见》一方面“鼓励学校在工程、医学等专业领域申请参加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学校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评估制度,同时逐步引导和要求学校将专业评估与院校评估有机融合,将专业评估作为院校评估的基础工作。如上海商学院在2014年底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前,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对其25个专业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映到学校自评报告中,得到教育部专家组肯定。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沪教委高(2015]68号)要求:“参加审核评估的本市普通本科高校,应建立并已实施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制度。”2016年,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率先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此前,三所学校都已建立了五年一轮的专业自主评估制度,都完成了一轮所有专业的专业评估,并把审核评估的审核范围、要素、要点中关于评估专业的要求体现在前期专业评估工作中。
五、评估效应:上海专业评估的实施成效
尽管第四代评估存在不足和缺陷,借鉴第四代评估的探索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给我们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思路。学习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并和“价值判断”的第三代评估理论相结合,上海高校专业评估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上海高校本科专业达标/选优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各市属高校普遍认可,并在专业评估实践中广泛采用。同时,各学校、专业参照指标体系,在共性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指标,进一步增强评估指标体系的弹性和适切性。截至2016年6月,上海高校共有专业点1786个,其中800个左右专业点(包括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自2009年起开展的全校所有专业的评估)开展了“达标评估”。
2.推动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上海高校把专业“达标评估”作为专业建设必须达到的质量底线,对于暂未达标的专业设一年整改期,整改后仍未通过的专业则列为“不达标专业”,对其停止专业招生或实施专业调整,不断健全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如上海师范大学将专业评估作为当年“教学质量月活动”的主题,对于评估不达标、专家建议调整或专业发展潜力预测指标得分偏低的专业,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停止招生一批专业,合并优化一批专业。专业调整后,通过师资、办学资源的整合和集中使用,增强了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
3.参照国际标准建设本科专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积极支持高校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为参照,建设一批教学内容和方式达到国际水平的本科专业,支持高校参加国际专业教育认证。截至目前,共有两批涉及16个市属高校的45个专业获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参照国际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国际专业认证。
商业模式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模式创新,仿佛成为创业者的最高境界和投资者的最高追求。部分投资者在评估创新企业价值时,甚至从不过问财务业绩。对未来,他们重点关注商业模式和管理团队;对现状,他们关注的是客户占有量、活跃度以及粘性。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拥抱新模式的投资者不仅未能获得预期回报,而且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我们有一种方法或模型,能在新的商业模式付诸实践之前,对其潜力与价值作出客观评价,那么这将有助于创新创业者淘汰没有潜力的模式,并提高对有潜力模式的信心;有助于投资者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有助于政府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引导政策。
本文基于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长期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基于价值的评估架构,从价值创造、价值攫取和价值破坏的视角,对创新模式的价值和潜力进行评估,以期为创新创业者、投资者和政府管理者提供参考。
商业模式及其价值评估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创造、传递和分享价值的基本逻辑与原理。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并不相同:对某些利益相关者是价值创造的模式创新,可能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价值攫取,甚至还有可能是价值破坏。所以,我们应该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衡量商业模式的价值。
1.从企业层面
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价值为模式创新者(包括追随者)整体能获得潜在价值的总和。计算创新模式价值的基准(Benchmark)是新模式所对应的原模式:直接价值=新模式的预期价值-原模式的价值-新模式创新的总成本。
新模式的预期价值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客户定位、价值主张、收入来源及成本结构。比如对2B业务,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增长(创造新需求、接触到新客户)、提升附加价值和利润率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或者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潜在风险和投资需求,进而获得自身收入来源。
新模式往往对应一个原有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新模式创造价值的空间或规模,也可以评估新模式对原有模式的替代潜力,或是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
新模式创新的总成本,不仅包括新模式的设计、运行和优化的成本,也包括新模式的营销成本及原有客户的转换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全部直接价值并不能被创新领先者独享。模式创新的领先者在直接价值中能够获得的份额,取决于先发优势大小、进入壁垒高低等因素。
2. 从社会层面
商业模式创新的社会价值等于直接价值减去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被替代或颠覆的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公众蒙受的损失。如果社会价值大于零,我们称这种商业模式为价值创造型模式。如果社会价值等于零,则定义为价值攫取型。即商业模式创新者与被替代者间是零和关系,创新使价值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重新分配,但价值总量没有增加。如果社会价值小于零,则为价值破坏型。这种模式创新或者损人不利己,或者给他人带来的损失远大于给自身带来的收益。
多数商业模式创新者并不关心创新的社会价值。其实,即便不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者也应该足够重视这一点。此外,对于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政府公共政策应该有所区别。对价值破坏型模式,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准入等政策加以限制;对价值攫取型模式,基本规则是丛林法则,但政府有责任保证公平竞争;对价值创造型模式,政府应该鼓励、补贴等。创新性商业模式的价值几乎难以做到精准定量评估,但是在清晰概念和逻辑支撑下的定性评价,依然对战略决策非常重要。
从价值视角评估平台模式潜力
我们选择几个典型的创新性平台模式,尝试从价值角度对其潜力进行评估。
1.淘宝网代表的C2C购物平台
原有模式及其价值:在C2C互联网平台发展之前,C2C业务在农村主要以集市的方式存在,在城镇主要以小商品批发市场方式存在。商家与客户之间在小范围内互动,产品选择空间小,条件艰苦,盈利有限。
C2C平台定位于双边客户:一边是商家,包括个体创业者及小企业;另一边是买家,主要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个人客户,也包括部分机构客户。
价值主张与价值创造:C2C平台为无法在实体平台开店的小商家,特别是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商家,创造了成本更低的创业与发展机会,可以使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触到在传统模式下完全无法接触的客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成本更低的产品选择。既创造了新的供给,也创造了新的需求,与传统实体平台上的商家仅仅存在少量替代关系。
收入来源:平台通过广告、支付及基于数据的信贷等低成本金融服务、物流支持、数据挖掘和向部分商家收费,实现多重收入来源。
成本结构:主要是平台设计、建设、运行与优化以及营销等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前期成本较高,但双边客户一旦超越临界规模,触发网络效应,平台就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赢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由于网络效应显著,先发创新者可能赢家通吃,因而平台创造的价值能够为少数领先者瓜分。
可以判定,C2C平台不仅直接价值为正,社会价值同样为正,属于价值创造型平台,政府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而以阿里天猫为代表的B2C平台,则与实体平台产生比较多的替代,在价值创造的同时,也包含较大的价值攫取过程,导致许多实体店经营陷入困境。
(商业模式巅峰之作,为梦想家、游戏规则改变者和挑战者提供了强大,简单,经得其考验的工具,颠覆陈旧的商业模式,设计打造未来的企业!)
购买推荐
图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适合企业管理者,策划者,分析师等人士阅读。通过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价格搜索显示,当当网的该书为全网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
录
一、画布
商业模式定义
9个构造块
商业模式画布
二、式样
非绑定式商业模式
长尾式商业模式
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
免费式商业模式
开放式商业模式
三、 设计
客户洞察
创意构思
可视思考
原型制作
故事讲述
情景推测
四、战略
商业模式环境
评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视角下的蓝海战略
管理多个商业模式
五、流程
商业模式设计流程
展望
展望
七、后记
关键词:网上技术市场 商业模式 要素
引言
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一批新兴企业的崛起,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传统商业规则的剧烈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关于商业模式定义、模式、要素及相关关系等,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少理论上的研究。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从财务收益、系统战略、企业运营、产业链等不同角度进行扩展性定义。Timmers (1998)定义商业模式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Morris等(2003)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Berthon等(1999)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在商业投资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成本以及收入状况。郭天超(2011)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具有相同的本质,与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商业模式理论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源于对于商业模式定义不同,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和要素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作为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之一,Timmers(1998)提出商业模式由产品,服务、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3个方面构成。Horowitz(1996)提出,商业模式由价格、产品、分销、组织特征和技术5个部分组成。清华大学王斌等(2012)在前人认识的总结上,认为商业模式由价值体现、盈利模式、市场机会、顾客界面、营销战略、伙伴网络、内部结构及利润屏障等八部分组成。他认为,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同的企业定位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系统实现;同样的业务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和现金流结构。商业模式结构中只要有一个要素不同,就意味着商业模式的不同。
虽然理论界到目前也没有对商业模式统一权威的解释,但无论从哪个研究角度出发,商业模式都描述了企业从创造价值到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含义和要素的界定
(一)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含义界定
根据网上技术市场交易的特征,本研究将网上技术市场定义为:以互联网为经营平台为用户(技术供、需方和技术中介机构)提供技术交易及服务的组织机构,如国外的 、Innocentive、 BTG,国内的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平台、科易网及各区域的技术交易平台等。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的普遍优势是技术交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以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公平的市场机会等,同时,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提高技术交易效率优点。
研究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就要先界定其含义,然后才能以其含义及其构成要素为依据去比较和分析典型的网上技术市场的商业模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交易特点,本文认为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不断整合技术交易外部资源和要素,形成平台自身核心价值,并为用户(技术供需方、技术中介服务)提供技术交易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而找到在技术转移链中的位置并创造价值、获取收益的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技术交易平台是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公益性网站,依靠政府维持运营,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的商业模式。本文主要从国外目前完全市场化运作、且已盈利的平台中,选取了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的美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模式的美国创新中心Innocentive、大服务模式的英国BTG,三种典型代表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商业模式作尝试性分析,以期为我国网上技术市场交易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二)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要素界定
根据对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的定义,本文主要从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企业价值活动、企业核心资源、盈利模式四个方面对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在商业模式中,能否明确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并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给客户,是衡量商业模式的重要指标。
企业价值活动。是指在运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价值。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不同的位置企业所产生的利润不同。
核心资源。商业模式的构建重点就是确认自身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技术或能力。
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其盈利模式来实现,盈利模式也是从财务收益的视角对商业模式的一种有效评估。
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分析和比较
(一)国外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分析
1.美国。成立于1999年,由宝洁、霍尼韦尔、卡特彼勒、拜耳和西门子等公司共同投资2400万美元创立,是全球首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技术交易的先驱,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技术交易市场平台。的主要业务是全球技术授权业务、知识财产专业服务。目前该在线平台的用户已超过13万。
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是一个基于开放创新服务的全球性技术交易平台,定位为“Connect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Opportunity for Your Strategic Growth”,为全球的技术交易提供评估、鉴别、开发等整个交易决策过程中的咨询服务。
企业价值活动。价值活动可以体现在以信息为核心开展战略目标搜索、知识产权组合上市、专利交易等业务上,其色业务是战略交易流服务,每年向客户提供多达400条经过预先筛选的潜力公司及技术的推介。
核心资源。作为全球最大的技术交易平台,目前用户已超过13万,其中包括许多世界500强的企业,如福特、飞利浦、宝洁等,这无疑是平台的核心资源。这批“忠实”的大顾客将自己的一些技术独供于平台。此外,拥有一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的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和相关技术领域专业背景,为开展知识产权组合打包上市和促成技术交易提供专业的服务。
盈利模式。盈利方式主要是收取信息费、交易费和增值服务费。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1条信息,均需缴纳1000美元的费用;对于交易费,每笔交易收费费用在总交易额的15%,不低于1万美元;对于增值服务费,则视客户服务需求不同而不同。
2.美国创新中心。美国创新中心成立于2001年,由礼来制药公司创立,是全球第一家旨在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将难题与其潜在“解决者”相连接的虚拟咨询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创新服务中介中心。
Innocentive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Innocentive明确定位为全球的企业所面临的各类科研难题与顶尖科学家搭建的沟通和对接的平台,促成难题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快速配对,帮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创新活动。
Innocentive企业价值活动。通过这个开放式创新平台,客户公司(技术需方)在平台上张贴挑战,通过网站张榜悬赏,由网站注册的“解决者”(技术供方)来提交解决方案,方案最优者将得到5000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的现金奖励。Innocentive开放式创新模式日益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宝洁公司通过这种模式聚集全球科技人员,企业研发生产力提高了近60%,35%新产品来源于公司外部。
Innocentive核心资源。该网站自2001年创立至今,注册用户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超过25万名科技精英。到2013年6月底,平台上张贴有1600多个难题挑战,涉及40个学科,平均获奖率为74%,已颁发奖金达4000万美元。Innocentive凭借Web2.0信息技术的强大交互功能积极发展网络众包创新模式,巧妙设计服务机制,并建立内部信用保证、质量控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证平台服务质量。
Innocentive盈利模式。Innocentive作为第三方平台,客户公司(技术需方)的会员费和成交项目佣金是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其盈利模式如图1所示。
3.英国BTG。BTG原属英国政府所有,成立于1949年,1991年被改为私有的商业机构。目前BTG主要服务于医药科学领域,通过收集、评估世界各地的大学、研究机构在医学以及药物配方等领域的一些新发明,并将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BTG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BTG致力于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挑选技术项目,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将技术推向市场,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的商品化。
BTG企业价值活动。BTG提供主动寻找、筛选和获得技术、评估技术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协助进行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市场包装、转让技术等一条龙专业服务,在产业化过程中与客户建立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成为联结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图2所示。
BTG核心资源。BTG内部大部分员工拥有科学家、工程师、专利、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背景,且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都有在科研机构或企业工作的经历,有很强的技术、市场(商业)、法律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评估产品或技术的潜力等方面,独具慧眼,成功率较高,在申请专利、处理专利侵权等方面得心应手。BTG运用自身敏锐的捕捉未来市场技术并从中获得回报的独特能力,获得了英国国内各大学、研究院所、企业集团及众多发明人的信任,并与其开展了广泛的紧密联合,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BTG盈利模式。BTG的盈利方式更多元,其在技术获取、评估到技术被许可直至商业化过程中,不仅通过转让技术使用获取价值,而且通过建立新的风险投资企业,在获得巨大报酬后,利润则在BTG、技术提供者、商业合伙人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二)商业模式比较分析
1. 企业定位及产品服务的比较。无论信息模式的、第三方平台模式的innocentive还是大服务模式BTG,都共同体现了对群体智慧、科研资源的聚合价值,同时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定位提供各自特色服务。在行业领域里,更像综合型的平台,任何技术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易;innocentive和BTG则都在某一技术领域重点聚焦,innocentive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为主,BTG则专业发展医药科学领域,通过专业性垂直细分,深化该行业技术交易中的特色服务。各要素比较如表1所示。
2.企业价值活动的比较。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价值和客户价值,网上技术市场平台都选择通过不断整合资源要素来提升服务能力。整合“供需”双方资源,通过评估客户知识产权的投资组合情况,鉴别出客户技术需求,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交易预备服务。相对于,BTG的服务贯穿于从主动寻找新技术新发明直到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强大的专业工作团队,在各个环节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服务。与、BTG相比,Innocentive的最大区别在于的信息都是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平台“悬赏”招标方式,吸引来自全球的各领域科学家来解决难题,形成独具特色的 “技术需求拉动技术供给”的开放式众包模式。
3.企业核心资源的比较。所拥有的庞大注册会员使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技术交易平台,这些用户群也是的核心资源。通过不断的拓展业务和服务,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Innocentive作为“技术供需双方”的第三方平台,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激发智慧力量的“悬赏”、“招标”机制和精确巧妙的内部管理等制度设计,吸引了全球科学家队伍,为难题对接提供了安全、可靠且高效、低成本的对接平台。BTG具有敏锐的捕捉未来市场技术和获得丰厚回报的独特能力,并能获取英国国内各大学、研究院所、企业集团及众多发明人的信任,这些能力的取得都得益于其专业的服务团队。可以说强大的专业工作团队就是BTG最大的核心资源。
4.盈利模式比较。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在企业活动中注重开展增值服务。作为信息模式的代表,信息费是其重要收入来源,此外拓展各类增值服务;第三方平台的Innocentive收入相比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会员费和项目成交佣金;比较之下,大服务模式的BTG盈利模式较为多样化,从技术获取、评估、技术开发到实现商业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取价值,实现盈利。
结论与启示
目前,综合性网上技术市场是我国目前网上技术市场的主要形式,大多数网上技术市场提供的服务大致雷同,缺乏有价值的增值服务,许多市场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用户。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知道,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各类网上技术市场很好的学习并借鉴经验。分析比较国外网上技术市场商业模式关键要素,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首先平台要有清晰定位,根据其商业定位来设置相应的功能,提供特色而专业化服务;其次,国外网上技术市场都非常注重开展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实现企业盈利;并在企业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用户群;从主动寻找有价值的新技术到技术商业化,这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有一支复合型、高素质且有经验的技术交易服务的人才队伍,包括高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交易决策的人才;最后,相对综合性技术交易平台,发展特定技术领域或行业的专业化技术交易平台,更易于纵深化发展,强化服务内容,树立行业领域内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锐,唐述毅.我国团购网站商业模式分析与创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15)
2.Berthon P,Hulbert J M,Pitt K F.Brand Management Prognosticatio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2)
3.王斌,张俊芳.光伏企业商业模式分析:以赛维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8)
4.郭天超.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1(8)
5.刘屹立.互联网络与技术交易[J].经济论坛,1999(1)
6.谢阳群,魏建良.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理论综述[J].技术经济,2008(12)
7.尚姗,苗菁.中美虚拟咨询企业知识服务中的运作机制比较―以InnoCentive公司和疑客中国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4-0158-03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创业的融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融资计划在酝酿阶段,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特点,避免融资计划没有针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明晰融资计划的目标和定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把创业融资计划的正反理由写出来,逐层推敲,让大学生学会自己逐渐把模糊的融资计划在创业初期调整到最清晰的状态。第二,商业计划书把融资阶段的风险通过计划书每个步骤清晰显现给创业学生,是预测风险的关键工具。第三,对于正在寻求资金的创业企业,商业计划书是一张名片――介绍企业融资能力的名片,一个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名片。第四,商业计划书是建立战略与投资方略结合,吸引投资者投资的财务与营运构架、经营战略等结合的计划书。总之,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关键工具。
1 编写商业计划书的意义
创业初期阶段需要一个明晰的创业计划书,理清创业的目的、预测风险,积极创新项目来推动创业初期的发展战略的执行及经营战略的执行。在融资初期,编写计划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其意义如下:
1.1 明晰创业初期融资计划
商业计划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业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边撰写边理清创业企业初创目的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越编写越明晰,在编写过程中,时常检验投资理财、融资、经营等存在的风险,通过文字编写不断修正,在初创阶段编写吸引投资与合作的完美计
划书,且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评估创业企业的价值。
1.2 完美的创业商业计划书可以吸引长期合作的投资伙伴进行合作
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应尽量说明在创业初期融资的价值、投资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行业内有创业合作潜力的投资战略伙伴会根据计划书来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从而通过计划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的编写的内容
商业计划书编写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行业分析,投资侧重点不同,项目产品特色不同,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认真撰写不同的商业计划书符合创业要求――客观、科学、合理、细致。其中,体现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编写的内容如下:
2.1 商业计划书概要
虽然商业计划书概要是计划书一开始看到的部分,但是编写却是最后完成的部分,它是商业计划书的精华,要求撰写时言简意赅,把创业企业的亮点、项目的亮点、客户的亮点、团队的亮点,通过商业计划书两页的篇幅撰写出来。
2.2 创业项目、产品介绍
创业项目、产品详细介绍,介绍创业项目的优势和创业产品的特点,对研发、盈利进行详细介绍,然后根据市场分析,细分市场分析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如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投资亮点、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介绍。
2.3 商业模式和实施计划
实施战略团队、销售渠道、营销、资金、合作等战略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与其他部分的设计要保持一致,形成合理的融资计划、资金运行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等。
2.4 创业团队介绍
创业团队的创业经验很重要,选取创业团队成员的核心是创业团队人员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团队初期帮助企业盈利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创业核心团队的实施计划与介绍部分。
2.5 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创业者根据竞争优势,除了内部财务风险预测外,聘请专业财务预测专家,预测创业项目的风险性,预测项目财务风险,可以及时控制风险的诞生,增强投资对象对创业项目的信心,减少投资人的顾虑。
2.6 融资方案
融资方案是根据创业计划,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结合创业团队的优势,针对创业客户的优势,结合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控制的计划,编写的能够吸引战略投资伙伴的融资计划和融资策略方案。
3 如何通过商业计划书进行融资能力的提升
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完成创业企业根据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优势进行战略合作的融资计划书,但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还有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商业计划书的展示。如何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展示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步骤。以下是提升商业计划书融资能力的几大步骤:
3.1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探究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创业项目成功融资的关键。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实施是创业企业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的关键;除此之外,也是系统(生产线)构架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商业运作(Business Operations),商业运作是业务建模(Business Modeling)、业务流程设计(Business Process Design)的环节,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企业战略层面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客户关系、创业企业核心价值及核心竞争力、收入模型的核心部分的撰写。其中盈利模式的撰写是商业计划书关于商业模式撰写的重要部分。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计划书成功寻求融资对象和投资战略合作伙伴的最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创业项目的成功,
也是提升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预测环节。
3.2 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
通过第三方调查,调查创业企业创业项目的价值评估、客户群及未来盈利方向,通过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对创业项目未来的盈利空间、竞争优势及合作伙伴进入条件、合作空间等进行细分市场调查与细分市场预测。
3.3 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挖掘过程
通过可识别客户资料搜集及竞争对手资料搜集,通过创业学生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分析出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可以根据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创业经验,总结出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优势,进入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潜力市场挖掘
阶段。
3.4 商业计划书的展示
商业计划书编写完成后,创业学生可以将商业计划书带给各潜在投资战略合作者进行协商,根据投资战略合作人的投资意向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根据战略合作伙伴的兴趣进行,关于创业企业的合作特点及创业项目的亮点,可以通过编写好的商业计划书简明扼要地一一呈现,短时间内,商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战略伙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盈利模式及创业企业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及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能够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进行经营,获得盈利是合作伙伴最想看到的商业计划书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商业计划书中,团队建设和客户群的定位也是商业计划书展示的重点。
4 结语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在创业初期阶段,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主要包括商业计划书的梗概、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商业实施计划、团队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计划等内容,对于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提到实用阶段,商业模式的收入模式、价值评估模式、生产线流程、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创业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细分市场的调研。通过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达到创业融资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找到合适的投资战略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合作、筹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 刘大允,李靖茂.论高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J].教育导刊,2010,(3).
[3] 王涌.创业融资与商业计划书[J].科技投资,2006,(10).
[4] 盛亚辉.创业投资策划与商业计划书――创业成功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业,2003,(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阻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48-02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最初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定义、要素与分类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路径、设计、实施、评估等的研究上来。但对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及其影响系数的研究却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种研究倾向,不但影响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实践上也容易误导企业因为聚焦于创新动力而忽视了创新阻力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实际上,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正(创新动力)和反(创新阻力)两方面的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揭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通过识别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阻力因素来规避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阻力的研究,是一个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很强的课题。
二、研究假设与框架
1.研究假设。已有相关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经济及社会、政治方面等方面。
(1)认知。有些专家认为,认知如意识、知识、技能、信心的不健全对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胜过其他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反映在组织和个人行为方面,它跟个人和组织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有关。Chesbrough(2002){1}和Sosna(2010){2}认为,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阻力。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抱有过高预期而形成偏见,或对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的理解与认识的不足,也可能会因为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及思维和行为的惯性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产生认知偏差。另外,消费者认知,如对如支付系统的安全性、货物运输途中的不确定性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也阻碍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5)社会、政治因素。某些社会、政治因素如商业规则的不健全,在线交易有效性的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对交易和制度的缺乏信任等是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罪魁祸首。某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或习俗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可能比技术更难克服、更费时。一些社会习俗,如私人关系对交易的影响,匿名在线对已建立的人际网络关系的伤害,人们对虚拟交易的担心和对实体交易的偏爱,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如对电子数据签名有效性的法律支持,对ICT产品的高税负如进口关税、附加税、增值税、销售税等)也制约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5: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
2.模型拟合。
(1)拟合结果。
(2)拟合优度评估。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模型拟合的路径系数表明,在阻碍中小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因素中,资源配置阻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94;其次是来自于经济与市场方面的阻力,影响系数达到0.83;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系数也较大,为0.65。而认知阻力和组织结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则较小,仅为0.49和0.38。
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的关于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的观点。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阻力,其合理解释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因融资困难所引致的企业资源紧张所致。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扶持的对象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这个渠道融资。这种银企脱离的状态,使得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即使有商业模式创新的理念和动力,在面临由于创新所导致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时只能选择放弃或延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意义有着清醒认识和强烈需求,对他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认知和组织结构上的阻力或障碍是较容易克服和扭转的。但是,因融资困难导致的资源短缺始终是悬在商业模式创新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非常密切,银行很乐意融资给那些善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和巨额利润的中小企业,如微软、沃尔玛及苹果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中国,情形恰恰相反。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所在。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主要不在于认知方面的阻力,而在于资源配置方面的阻力。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和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敦促或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疏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降低融资门槛等,通过资金支持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