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集体经济形势8篇

时间:2023-10-08 10:1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集体经济形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集体经济形势

篇1

(一)题目类型2008年的单选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2008年的单选题包括三种类型:有u个题目(第1、2、4、5、9、10、11、14、15、17、19小题)是根据教材中的某一个法律条文直接命题,这类题目相对比较简单;有4个题目(第3、16、21、22小题)是根据教材中的多个考点综合而成,这类题目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全面复习;有10个题目(第6、7、8、12、13、18、20、23、24、25小题)属于“小案例题”,需要考生在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单选题在五个题型中属于难度最小的一个题型,能否在单选题中拿到尽可能高的分数是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

(二)注意事项 在做单选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由于考试时间相对比较充裕,考生最好将四个备选项都认真看一遍,仔细权衡后,再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有些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不属于”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选项(在2007年的单选题中有14个类似题目);第1个单选题一般都比较难,希望考生事先有个心理准备。

二、多选题

(一)分值分布 2008年的多选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对考生而言,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也是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因为2分和0分的差距就在考生的“犹豫不决”之间。因此,考生一定要将多选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考试的考生。多选题的得分一般都在24分以上;未通过考试的考生,多选题的得分肯定在24分以下。即20个多选题考生至少要坚决拿下10个以上,才有通过考试的可能。

(二)复习方法2008年的多选题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有10个题目(第28、29、30、33、38、40、41、42、43、45小题)是根据某一个自然段直接命题的,该类题目如果开卷考试,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种是有10个题目(第26、27、31、32、34、35、36、37、39、44小题),根据教材中散落的几个考点综合而成,不仅需要考生全面复习,而且需要考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难度相当大。第一种类型的题目在各种辅导资料的模拟试题中基本都可以找到,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要通过全面复习,只能靠平时认真复习锻炼的基本功,在考场上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苦心经营。由此可以看出,多选题对考生的要求是:复习要全面、理解要深入、记忆要精准。每复习一个考点,都应考虑可能会出哪类试题:如果该考点有可能出单选题,其主要的命题点在什么地方,如果命题点是数字,将数字记准就可以了,其他句子有印象即可;如果该考点有可能出多选题,就得搞清楚存在几种情况,具体是什么情况,首先将数字记清楚。在2008年的多选题中,有些题目(第26、32、33小题)的确比较难,考生在这些题目上丢分实属正常。但毕竟有11个小题(第27、28、29、30、35、37、38、41、42、44、45小题)属于“常规题目”,类似考点、类似题目在近几年的试题中已出现多次。如果这些“常规题目”考生可以坚决拿下,那么通过考试则不成问题。

三、判断题

(一)分值分布2008年的判断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判断题的评分标准:判断结果正确的得1分,判断结果错误的扣0.5分,不判断的不得分也不扣分;但判断题整个题型的最低得分为0分。答判断题对考生而言是“痛苦的决择”,因为“一念之差”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是1.5分。在考场上,如果对单选题、多选题没有把握,只能采取碰运气的办法(没有倒扣分的问题),但对没有把握的判断题,考生最好坚持“谨慎原则”。

(二)注意事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判断错误的只倒扣0.5分,从概率论的角度,对没有把握的题目全部判断“对”或者“错”的“期望收益”将大于0,但前提是自己的运气不要太差。在决定冒险之前,要先看2009年的评分标准是不是倒扣0.5分。

四、简答题与综合题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坐着火箭在发展。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世界经济体,GDP总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也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的未来。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l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则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了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所以说,人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实体经济。

2.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中国之所以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但也只是减少了一部分订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实体经济做强了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所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让国家的老百姓过上永久幸福稳定的生活。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1.企业家投身实体经济的精神状态不佳

企业家以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自20世界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倡导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们似乎忽视了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主张发展虚拟经济,也不是不主张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我们似乎在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天平上有点偏重第三产业。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周期短、赚钱快。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网络游戏行业等。于是,大量的实体企业开始跨入这些行业,用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聚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些所谓挣钱快的行业。资金挪用到这些行业后,则无暇去顾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去研发实体经济产品。而一旦这些行业有点风吹草动,实体企业则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体企业的荣誉感在减弱,导致企业家精神状态不佳。当然,在普通的劳苦大众身上也体现这个社会怪像,这点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就可以提现出来。过去,我们的父辈的理想是长大当工人、科学家、老师。而如今,我们的理想变了,提起谁是工人好像就是穷人的带名字,且感觉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大家的理想变成了要做公务员,要做证券师、金融师,要去从事游戏开发,从事IT业。酷似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于是严重打击了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荣誉感不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大

首先,企业税负过重。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贷款所承担的利息等等加一起压的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何况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其次,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不堪重负。最后,企业融资困难,迫使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高,成本又增加许多。

3.实体经济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

因企业家热衷于来钱快的行业,把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撑,没有能力也没有激情去搞研发新产品。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现象并存的问题异常的突出。

三、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激发其活力。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这个精气神,落实在企业家队伍层面就是对创业创新创优始终充满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能够调动企业家的创造力、主动性,能够推动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创业,能够在企业进入瓶颈期时帮助企业家冲破制约。越是困难时刻,就越要保持和振奋这种创业激情。遇到困难就患得患失,就想减产,就想减员,就想关门,不仅可能丢掉现有的市场,还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政府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会调动大家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改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运营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去支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为企业减负减税,提出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险缴存方式方法,调控原材料的供应,对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以达到全面减轻实体企业负担的目标。加强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及企业收费项目混乱的稽查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及企业收费项目繁多的维权机制。

3.加快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篇3

摘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转轨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路径。市场、技术、制度、竞争为实体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保障。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总量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蜕变——转型升级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全面凸显:粗放式增长、产能过剩、创新能力欠缺,在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已经陷入某种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中,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十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绿色经济的向导,开始融入我国经济大潮。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利用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其转型、加快其升级,自然是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议题。

二、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Entity Economy)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简单来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从实体经济的特征看,实体经济兼具物质与精神,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如农业是实体经济的保障,制造业是实体产业的典型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同时,作为虚拟经济的相对概念,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支持。

2、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为实体经济本身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民经济中的实体经济成分就是以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业,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代表我国经济的总体情况。

经济转型升级(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是指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或升级至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是经济体制的变更、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柱产业的调整,总之,经济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括四个关键要素: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条件、转型升级方式或过程、转型升级结果。当然,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据此,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实体经济成分的转型升级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质量与开放。首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质量,宏观上是国民经济质量,微观上则是企业质量。注重微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够从全局提升总体经济质量,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是开放。要用开放的办法解决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不开放就无法实现国际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在这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是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解决的是开放、自主、市场发挥主体调节作用条件下经济行为选择问题,恰恰可以作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工具。

三、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路径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现实和未来的必然选择。所谓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自二十世纪末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试点示范,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话题。这种景象,既反映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出发展过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把传统的线形经济增长转变为闭环式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的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实施展开。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足够的动力,经济系统自然也不例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在这里即是借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促成实体经济在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从动力作用方式出发,可分为: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制度动力以及竞争动力。

1、市场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都是具体的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培育健全的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市场体系,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和价格体系,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标。

2、技术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自然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公众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目标,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目标,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艺才得以改进,流程才能够再造,产业方可以合理布局,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3、制度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3],都需要制度支持的促进机制,推动其快速发展。法制保障、政策支持、舆论监督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在推动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和保障。

4、竞争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3]。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碳化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3CJT07)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十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

篇4

[关键词] 经济伦理;市场经济;资源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参考文献

[1]晏辉.《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4(10)

篇5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发展金融经济的前提就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综合水平,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要注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得到长期良好发展,想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实体经济在市场上的份额。发展实体经济能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具体体现都是通过实体经济来表现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两者分离的现象,例如货币转轻和存差扩大。但是在解决问题时是不应该只是看到现象的,而是应该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二)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促进作用。金融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在资源利用与支付结算两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能够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金融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金融经济本身的长期运行,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该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来加速国民经济的成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一)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建设。金融经济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环节当中都离不开对于金融经济的利用,因此就要利用金融经济的广泛性不断的吸引更多社会中的相关人士参与到其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政府部门首先就是要积极增加对于金融经济的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各阶层的相关人士参与到金融经济当中,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产品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体系。在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指导,主动加入到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队伍,积极关注金融经济发展的实时动态,大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各自得的发展状况颁布一些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加强金融经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与制度是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的基础,用金融制度来约束金融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国民市场经济体系之下的金融体系制度尚未健全,这就会出现在金融交易当中的投机现象,并且还会有大量具有盲目性的金融交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地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制度,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净化金融经济的交易环境。想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需要为金融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政府部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责,能够有效地对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管,是社会各界的相关人士都能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对市场环境的维护与重视。二是政府部门要能够减轻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与税收负担,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于交易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合法有效的进行。政府还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比率,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数量,有利于加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不断减小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三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对于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增加诚信金融机构的数量,进而促进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根据现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拓展金融经济活动的内容,使金融债券和金融资源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金融经济市场,并且能够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最后,想要推动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结合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金融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拓宽金融行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也是能够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就是要构建一定的联系机制,使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准确的获取各类的信息通知,也能够及时调整金融产业的相关规划,不断的完善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有利于及时的调整金融政策,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政府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积极引用金融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清理金融服务行业的障碍,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的参加各类与金融相关的活动,不断调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观念并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使社会各行业与金融机构能够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要想加强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就要不断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要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根据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引进民间资金,并不断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监管,要禁止非法金融活动的出现,减少金融经济在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与安全隐患。要不断对金融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制度。用改革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能,不断提高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效率与质量,减轻金融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压力。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经济;问题;意义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在快速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之下,我国的房地产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支持中低阶层能够住得起房、买得起房,国家出台了保障住的起房的廉价公租房政策以及保障买得起房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但是由于在销售的时候经济适用房的在制定的价格上略高于人们的接受价格,或者是由于在经济适用房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交通、医院等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适用房没有成为全国城市和乡镇的居民在消费的关注力上以及对于城镇的消费的突破口上有很大的阻碍。

1 经济适用型房产经济出现的问题

1.1 经济适用房实际的建造不合理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计划不够合理,建设的经济适用房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使得经济适用房的数量的提供和居民的真正需求的数量存在偏颇,有很大的矛盾。经济适用房的制度的出台是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的形式上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济适用房所应用以及保障的要求放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会造成供应和需求之间更大的矛盾,即使是在将在保障的人群的控制在对于城市之中在收入上相对较低在住房有很大困难的家庭中施行的,但是在经济适用房中的建筑的建设的总体的数量上仍然不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1.2 寻租的手续不合理,政府的政策无法正常的运行

在社会上自己寻找租房的行为十分的普遍,使得政府在政策的实施以及在政府的威信上存在很大的挑战。为了减少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楼房成本,国家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所占用的土地不是通过在市场上竞标的方式得到,这样就保证了在经济适用房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出售的过程中全部都是保持透明性,避免发生通过权利和金钱的交换的受贿行为的发生。但是在经济适用房的实际的销售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使得真正的中低收入者很难购买。例如,由于经济适用房过程中的违反政策的规定的不合理不法的行为导致了实际上并不是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的资格的人购买,这就让社会的住房体系的发展更加的不平衡。

1.3 经济适用房是否是既经济又适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由于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经济适用房在价格以及适用度上都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适用房的住房的地址的选择上相对远离市中心,地理位置较远。经济适用房为了减少成本所以土地的价格以及在施工上所用的材料主要关注对于是否适用是否安全等最现实的问题,而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譬如医院、学校、菜市场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有所忽视,这样就使得在生活的成本上会有所增加,这样对于中低层收入者的生活存在很大的问题。

(2)在户型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和实用,因此人们在户型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想。根据经济实用型住房的户型上的设计,理论上经济适用房每一套房的总面积主要应该控制在六十平米之内,虽说在实际的施行上存在偏颇,实际的施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之前的经济适用房的建筑过程中由于在设计以及建造中使得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偏大,因此在价格上有些高使得中低层的收入的家庭没有办法承受;而在近些年又由于在设计上或者设计的面积太小使得住房的户型上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就导致了部分购房的中低收入的阶层由于房子既不够经济又不够实用而导致了没有合适的住房而放弃购买。

(3)经济适用房主打的是价格经济合理、在户型具有实用性而广受欢迎。但是在实际的施行中却由于国家的对于中低阶层的优惠的政策很难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上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差距不是很大。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的最初的目的相悖。

1.4 由于信息贷款的时间较为时效性较低而产生的资金链条的不顺畅

在中国国内的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上,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商品房的开发上,商业银行起着十分重要的资金的支持。而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在城市之中的住房的贷款的消费,但是由于中国的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政府的调控以及监督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大多数由国家控股以及在发放的速度上有所欠缺。

1.5 经济适用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居民持币代待购

经济适用房在总体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成本的控制导致了在房产的设计和规划上缺少专家的科学的论证和对于居民的需求的详细的调查,导致在筹备和施工的过程中准备仓促,施工效果不理想。居民在购买和入住之后发现与看到的概念房有很大的出入。同时在质量上以及面积上都有出入。

2 经济适用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变政府在工作的眼光。我国在住房领域是需要政府的调控的,但是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同这就导致了政府在政策的施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问题。中央政府在政策的目的的设定更加的长远,这就将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对于经济的总额的增长率以及对于人口的就业率的提高,物价是总体水平的稳定以及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等问题。对于地方的政府则是更加的倾向于对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是为了短期内就可获得成效的问题。政府获得业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发展房地产行业,所以对于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的支持比较的被动,积极性弱。

(2)建立对于房地产的价格预防警示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居民住房购买的价格的检查测控以及调节控制。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何炙手可热的原因是由于成本的不断提高,由于房价的提高促使了建材和施工成本的提高,供求关系的的紧张导致了房价的越来越高。

(3)当前的房地产的行业在对于楼盘的开发和楼盘的销售上存在很多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例如,在楼盘销售中,对朝向和楼层上好的房源打着“已售出”的旗号囤积起来以此来太高价格、对于有瑕疵的楼房没有据实相告而是采取隐瞒的态度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加上房屋中介在进行中介操作的过程中采取的提高价格、垄断市场等操作行为有误的种种问题。应该建立关于企业在土地的投资和房屋的销售等方面的企业的信誉的积累,一方面有利于居民在购买房产时能更加的了解开放商,买到真正的放心房;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楼盘的建造和销售中会更加注意安全和信誉等问题。

3 结 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民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关系到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住”的部分,企业要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成本的控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高质量的楼盘开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对于经济适用房而言,则是提高中低层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卫,宋扬.住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涛.构建我国住宅政策性金融体系已迫在眉睫[N].上海证券报,2006-10-09.

篇7

【关键词】统计管理;统计体系;统计作用;统计的重要性;统计的内容

当前经济已进入低速发展时期,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在各方夯实企业的,作为反映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要求-企业的统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制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

一、认清统计工作的作用,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统计的基本作用是认识作用。统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的这种作用,具体体现为统计同时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功能。

统计的信息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的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的职能。

统计的咨询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统计信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可供选择的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对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统计的监督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状态。

统计的这三种功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息功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是统计咨询和监督的基础。统计咨询、监督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统计工作重要性

(1)统计工作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统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数量特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性乃至定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人员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企业的原料入厂、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也涉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统计工作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现状,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结构、速度、收益与效率等诸多数量特征质量特性。

可以对不同的事物做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能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2)重要性。统计工作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作为统计制度,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确立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统计内容和计算方法。这取决于统计的特性。当以个企业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起来之后,对企业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一是对企业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现状和动态的反映;二是对企业的规模和结构情况进行反映;三是对企业的生产效益、速度和效率进行反映;四是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性;五是对该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映。

三、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二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四、构建新的企业统计分析体系

统计分析是认识企业管理本质的锐利武器,也是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企业做出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正确评价企业的各方面状况,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分析理论框架。

1.就分析内容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有数量的要求,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就要求企业的统计分析必须针对企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既要分析生产成果,又要分析生产条件、技术进步、产品销售、财务成本,也就是要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进行分析。

2.就分析范围而言。要求企业的统计分析改变过去只进行内部分析的做法,即分析内部又分析外部,即分析企业自身更要分析市场、行业与竞争对手、相关企业,出发点是要把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市场联系起来。在市场方面,要分析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潜力等等。在行业方面,要分析研究行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营销状况、销售价格、产业政策、问题与对策、预测与展望等。

3.就分析的频率而言,市场瞬息万变,机遇失不再来,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提高工作频率,尽可能做到经常向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和统计分析产品。因此企业统计分析要重视时效性、经常性,要做到雪中送炭,不要春暖送寒衣。

篇8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产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服务经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顾客通过维修服务,排除了故障。当顾客购买一种服务的时候,他实际上买的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无形的活动。体验经济没有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当顾客购买一种体验的时候,买的是时间和享受,顾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动,认为它比有形的东西更值得珍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体验经济是制造的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把这些系统地、产业化地“制造”出来。

(五)收费和定价不同

在实践中,体验与服务有时很难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不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这种情况像给顾客提品和服务一样,如果企业只对产品收费,这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而如果企业既对产品收费,又对服务收费,就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同样,体验原先属于个人自己的事情,现在让别人为我们上演体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整个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将原先免费的东西进行付费的历史。

服务经济时代价格变动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体验经济时代定价将主要取决于顾客获得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企业为设计体验所付出的成本,是与产品的实际理性价值相背离的。其价值是由体验者的心情、感受来决定,体验者认为花费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因此企业有比较柔性的定价权,定价的空间非常灵活。

(六)把握价值的方式不同

服务经济是用理性把握价值,体验经济是用直觉把握价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如果说服务经济可以用经济学来指导,那么体验经济甚至可以不用经济学,而是用美学指导。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只是使人们走入必然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经历从经济人理性向“行为”的转变。

(七)核心问题不同

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服务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体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提供物必须给顾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记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创意。继标准化洗礼服务传递之后,创新将是体验竞争的焦点。因为,今天看似无法实现的服务,明天很快就会成为行业标准。更何况,即使是服务标准本身也需要用创新来增强它的活力,让创新推动体验走向完美。因此,在体验经济中,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释理论不同

工业经济以泰勒、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以梅奥等开辟的行为管理理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理论)来解释;体验经济的未来学源头在托夫勒,心理学源头在马斯洛,经济学源头在戴维•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媒体源头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哲学源头是“另类”的尼采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未定型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也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体验要靠顾客自己来实现,也就是说体验产业的产品体验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的价值不是由厂家商家来提供确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所以,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这样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促进消费。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服务经济时代的“4Cs”营销组合策略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和动态的关系。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从重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体验的策划者。因此,体验营销既是营销重点的转移,又是营销视角的转换;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体验策略组合由以下要素构成: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延展(Expand)。这六大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以“E”开头的,为简单起见将其称为“6Es”组合策略。

一是体验策略。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把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环境作为“布景”,创造一项顾客拥有美好的、值得记念的回忆,引发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体验经济中,应注重“市场营销+戏剧舞台”概念,“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主题体验设计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设计行业,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业为顾客创建的“表演舞台”,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它既可被设计成现实的场景,也可被设计成虚拟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戏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体验策略。企业要关注消费情景,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是事件策略。这里的事件特指为顾客设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且无法辨别,那将很难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业必须对表演的过程进行特别的设计。事件策略根据表演的松散程度设立严格的或相对宽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设计中,要塑造完整的体验,不仅需要设计一层层的正面线索,还必需减除削弱、违反、转移主题的负面线索,考虑顾客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

四是浸入策略。消费者比以前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希望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体验营销关注顾客的主动参与性,浸入策略是要通过营销手段使顾客真正浸入到企业所设计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设计中一定要使顾客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顾客只有真正地参与事件,其心理活动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会最终导致愿意付费的体验的产生。

五是印象策略。体验营销在向顾客让渡体验的同时,要注意顾客终生价值的问题,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体验的难忘过程产生了印象,成为维持长期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如不对其进行管理,顾客关系的长期保持将很难实现。

六是延展策略。企业将产品的研发拓展到相关领域中去,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顾客体验可以延展到企业的其他产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并向他人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在“6Es”组合策略中,各个E之间联系密切,首先,体验策略是体验的设计过程,是情境策略、事件策略和浸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他策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次,情境策略、浸入策略和事件策略是体验的实现过程,企业通过这三个策略的实施,完成体验的生产和让渡,同时顾客也完成了对体验的消费。最后,印象策略和延展策略是体验营销的管理过程,它建立在前面策略的结果上,力求保持长期的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