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孩子临时托管8篇

时间:2023-10-08 10:1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孩子临时托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校外学生托管机构规范管理近年来,一种专门替家长临时照看、接送和辅导孩子的新行当――“校外学生托管班”逐渐火了起来,并且发展十分迅速,校外托管班尤其有市场。但在其红火市场的表象下,却存在各家托管机构良莠不齐,隐患多多的问题,确需有效规范和管理。笔者调查了本地35所托管机构,对托管机构谁来监管,如何规范管理发表一些见解。

一、校外托管机构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放学的时间有所提前,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家长对孩子看管、教育和安全方面的担忧,特别是学生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后这段时间,家长基本上都在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孩子。此外,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对于上班族的父母来说,谁来照看假期中的孩子,也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于是,一种专门负责临时照看、接送、辅导孩子的托管机构应运而生。

二、校外托管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场地、环境、办学实力等因素限制,托管机构的规模、条件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1.办学条件

通过调查了解,托管机构多设置于小学学校附近及社区周围生源充足的地方,有的设于民宅,拥有2~3间屋子,1~2个从业人员,十几张桌椅,设施较为简陋,卫生环境不够整洁,室内光线较为昏暗;有的设于商用房内,有3~4个从业人员,室内设有桌椅、黑板、电视机等,也有个别机构设置了厨房和寝室;这其中相当数量的托管机构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消防设施设备不齐全。

2.服务内容

托管机构招收的对象均为小学生,年龄6~14岁,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受家长委托看管和接送孩子,另外托管机构在服务内容上还各有差别,调查中发现有29%的机构为学生提供晚餐服务,45%的机构为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特长辅导,5%的机构有长托服务,92%的机构有寒、暑假日托服务。

3.从业人员

托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多为女性,年龄大的60多岁,年龄小的20几岁,人员构成有所不同:一部分人是退休教师,他们退休后无事可干,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因此从事了照顾、辅导孩子的行业;一部分人是具有教师资历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艺术、辅导特长,满足了一些家长的教育需求;另一部分人是非教育界人事,他们大多数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了解课后托管的潜力,应社会需求从事了这一行业。经调查了解,41%的从业人员拥有健康证明,32%的从业人员拥有教师资格证,73%的从业人员拥有专科以上学历。

4.收费标准

托管机构的收费情况分别根据各自服务的项目而定,收费标准每生每月100~1000元不等。

三、校外托管机构的突出问题

1.自由发展,隐患居多

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托管班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房舍消防安全合格证及相关部门的审批证件,负责伙食的从业人员多数没有健康证,从业人员资格没有保障,托管机构和家长基本没有签订托管协议,管理处于一种自由发展、无序竞争、缺乏监管的状态,难以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教育安全和人身安全。

2.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一是管理存在盲区。我国现有法律没有关于托管班管理的规定,也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托管班的审批,导致举办者取证无门,不知该到哪个部门提出申请。

二是监管存在缺位。托管班的监管部门现今难以明确,其监督管理涉及工商、教育、消防、卫生、物价、税务等众多部门,但相关部门都没有明确的管理权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因此出现了“似乎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管、但又没有一个部门真正管起来”的尴尬局面。

三是行业标准不明。举办托管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和标准,需要遵守哪些制度和规定,需要履行什么义务,承担什么责任,取得哪些审批手续,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托管班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曾去过工商、卫生、教育及劳动保障等部门,希望取得合法的经营手续,但托管机构多设于民宅,隐蔽性强,面积多不足100平方米,消防安全合格手续难以获取,加之服务的多样性等条件均与各部门审批的范围和标准相差甚远,导致各部门办理此项业务不无难处。

四、对校外托管机构的管理意见

篇2

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儿童中心隐身在一座大型超市的屋顶上,中心的户外花园是当前墨尔本市最大的屋顶花园之一。政府希望将它打造成为儿童托管中心建设的典范,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才是孩子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

那么,这座花园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呢?

设计师把花园设计成了一方充满探索的天地。一系列形式多样,触感丰富,基于自然的元素为顽皮的孩子们学习,嬉戏提供了背景条件:干涸的河床上有一个戏水区,几个生产花园,一条游戏车环形轨道,以及在软质地面上灵活搭建的攀爬游戏乐园和其他设施。两个沙坑和一个沙石挖掘区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和创意的天地。花园的风格与周围多克兰区钢筋水泥都市的冷漠调性不同,运用了一系列温暖自然的材料,包括澳大利亚青石,卡斯尔梅恩板岩、澳大利亚阔叶木材不同颗粒大小的砾石堆、圆术、枕木、竹竿以及大圆石汀步。

篇3

一、科学设计托管课程

围绕我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标准,我们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托管领导小组,制定了托管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托管课程的主要类别、行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其相对应的安排为:(1)道德发展——是对学生穿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培养,如周末播放爱国电影。(2)学业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如,周末一上午的文化辅导课。(3)身心发展——是把周末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部分教师扮演家长角色,利用周六下午或周日上午与学生谈心交流并帮助外出购物。(4)多元发展——是利用周六晚上和周下午开展周末K歌大赛和周末特长培训。

二、精心打造托管课程

(一)上好周末文化辅导课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我校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才能让周末托管学生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怎样才能提升周末托管学生的文化成绩?众所周知,大多数托管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学校根据这些情况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由各学生处按托管学生的所在年级、学习情况和在我校就读时间的长短进行临时组班。托管班组建好后,各学部又根据学科、年级特点安排专人临时担任该班班主任和文化辅导教师。这些老师首先根据各班当周作业单,在充分熟悉作业的情况下利用周六上午把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作业辅导。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或作业拓展。同时,很多老师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类辅导或培优辅差。长期如此,很多家长(尤其是新生家长)便有了让学生留在学校接受老师周末文化辅导的现象。

(二)办好周末“K“歌大赛

托管学生在学校是否愉快也是众多家长担心的问题。为了丰富托管学生的生活,初中部率先组织起了“K“歌大赛。每周六晚上,学术厅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大部分托管学生聚集在这里,他们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展示。尽管是自编自导,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合唱、有的是歌舞、有的是联唱,有的还是重唱等等。一轮一轮的比赛在托管学生的眼里应该不亚于中央电视的“星光大道”。很多学生为了参加这样的比赛,竟提前准备很久。有的同学还把参赛的过程用生动语言进行了记载。在初中部的带领下,高中部和小学部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为周末的“K“歌大赛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看点。让人没想到的是,很多家长为了能看看孩子在 “K“歌大赛的表现,竟从很远的地方赶到了学校。

(三)放好周末爱国电影

托管学生留在学校期间的晚上是最想家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到快乐,播放爱国电影也成了我们周末的托管课程。学校成立了周末电影播放队。播放队由部分外省市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每到周末,便把要播放的电影和电影的简介提前张贴出来。每月结束,他们在对各学部托管学生看电影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看过电影的学生进行影评。每周五晚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爱国主义电影播放已经成了我校不能减少的节目。《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潘冬子》《刘胡兰》等形象已经扎根于同学们的心底。学英雄、爱祖国的风气早已经在学校形成。长此这样,托管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托管期间的校园生活,过去闹着想家哭着打电话给家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四)管好周末特长班

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周末特长培训班。为了我校周末托管的学生也能得到特长培养。我校小学部率先办起了周末特长班。他们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举办了足球、篮球、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十个种类的特长班。为了让这些特长班的培训落到实处,学校专程安排了有特长的老师进行辅导,并提供了各特长班的培训地点,同时还为辅导老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每到周日,各特长班是孩子们尽情施展的最佳时机。他们在各自挑选的特长班里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严格托管课程的考核

篇4

公平普惠 引领阳光教育

第四军医大学校直幼儿园作为第四军医大学保障服务单位之一,肩负着哺育幼儿、稳定军心、保障打赢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自2008年起,他们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成立了幼儿艺术团、红领巾托管班,开展了亲子早教、临时托管、图书免费借阅等服务,力求解决好家长不同层面的需求。

为满足家长因工作忙无暇看管孩子又希望得到专业早期教育的需要,幼儿园创造性地将早教工作分为三种模式:早教日托班招收一岁半至两岁的低龄幼儿进行全日教育;周末早教班使六个月至一岁半的孩子在校内就能享受专业化的亲子课程服务;早教适应班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红领巾托管班为上小学的孩子提供食宿和作业辅导;临时托管班负责照看不能按时离园的幼儿;图书免费借阅既使家长能有效关注幼儿阅读水平的发展,又在图书选择上为家长提供了便利与指导。

艺术团由舞蹈队、合唱团、美术组、钢琴班组成,采取幼儿报名和教师选拔相结合的方法招收团员,进行全程免费培养,保证每年升入大班的幼儿参团率达90%以上,艺术团多次登上市、校、园舞台,多幅幼儿作品刊登在各类少儿杂志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增教育内容以服务全面化、内容专业化、功能多样化为目标,提升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品质,拓宽了服务人群,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工作需要,受到广泛的认同。

育人为本 实施阳光教研

教研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只有以幼儿的需要为本,关注教研实施过程,有效发挥教研工作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十一五”期间,幼儿园着眼于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突出问题,从幼儿每日生活环节入手,以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人格根基为目标,申请了全军课题《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围绕“如何培养、培养什么、培养到什么程度”三个层次的问题在全园展开实践。2010年,该课题因资料细致、活动开展扎实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而顺利结题,并以课题成果出版了《幼儿自理能力养成体系手册》、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报告》、《自理能力教具研发集》等书籍6册,该成果获全军学前教育“十一五”课题成果评选一等奖。

基于幼儿发展需要、面向终身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课程与主题活动中。“六一”是属于孩子的节日,过去,几乎所有幼儿园都选择“台上少数娃娃演、台下多数娃娃看”的庆祝方式,因为排练,“六一”几乎成了孩子的负担;因为表演节目,家长们更为纠结,评价孩子的标准也显得片面而狭隘。怎样让每一个孩子度过快乐、难忘、富有教育意义的”六一”节,真正把节日还给孩子?怎样让家长们客观看待孩子的发展,了解孩子不同兴趣和智能倾向?2010年,幼儿园通过深入讨论、积极筹备,将“基于孩子终身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活动策划的基点,首次举办“我的节日我做主”庆“六一”大型区域活动,创设阳光舞台、关中人家、创意造型工坊、雏鹰基地、娃娃超市、阅读探索园等区域,调动幼儿园所有的资源,在活动中综合渗透教育理念和主流价值,引导家长和幼儿广泛参与、自主选择、体验,活动空前成功;2011年,“六一”活动再次创新思路,以“我是未来小主人”为主题,让幼儿自主选择,担任小厨师、小木工、小模特、小演员、建筑师、、摄影师等,进行不同的职业体验。做蛋糕、卷寿司、调饮料、锯木头、染花布、模特秀、才艺秀等等,新奇有趣的活动再次留给孩子们回味无穷的童年回忆。

此外,幼儿园成功举办的三届读书目活动、快乐训练营等活动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活动后的留言中,家长们激动地写道:“这些新奇有趣的活动不仅吸引了孩子,也深深吸引了作为家长的我们,为幼儿园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创新施训 打造阳光团队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长期以来,幼儿园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园所管理的核心内容,引导教师制定符合个人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并逐步在理论上提升。为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幼儿园在教师队伍管理上独创“师训四结构”――两点式结构:教学相长,互教互学;射线式结构:骨干引领,举一反三;交叉式结构:纵向实施,课程研讨;宝塔式结构:梯次培养,有效递进。

幼儿园充分为教师创设教育能力展示与提升的平台,通过卓有成效的培养与锻炼,教师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教师梯队形成良性循环,名师不断涌现。如今,园长缪身兼省级园长培训班客座讲师、省骨干教师授课专家、陕西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多重职务;一级以上教师均有代表性的优质课或讲座;教师中,2人获“第二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在全国幼儿音乐教育大会上做现场教学示范、1人参加总后勤部幼教名师示范巡讲、3人次参加西安市“阳光师训”巡讲、8人次参加陕西省“晨光师训”国培计划现场示范、十余名教师在各类教学评优展示、参观接待活动中公开亮相,屡获殊荣。

在“阳光办园”理念的指导下,校直幼儿园的知名度逐年提高,幼儿园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作用,多次选派教师前往生活条件艰苦、急需帮助与指导的格尔木、西宁等部队园所和周边农村幼儿园进行帮扶活动,与此同时还接待幼教同行2000余人次来园参观见习。三年来,幼儿园圆满完成各类参观学习接待任务十五次,教师进行教学示范活动二十四次。密集的任务练就了全园训练有素的工作风格,教师团队随时以常态化迎接各种视察和检验。

开放办园 共塑阳光乐园

校直幼儿园扎根军营,独有的家长资源和社区背景为凸显幼儿园教育特色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依托学校大环境,学员宿舍、训练场、标本馆、电视台、实验室都成为幼儿学习的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教育内容。

家长是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幼儿园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每月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组织定期开放、节日亲子互动、期末亲子展示、课程说明会、育儿指导讲座等。在家长的积极参与下,家长委员会、幼儿膳食管理委员会先后成立、定期换届并颁发聘书、参加活动。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面对家长的困惑与不安,幼儿园开设美食廊,邀请家长品尝幼儿餐点;组织全体膳管会成员参观奶厂、考察肉禽蛋及蔬菜供应商,通过公开投标、现场签约的方式,解决食品原料供应安全问题。此外还公布供应商详细信息,由全园家长随时监督。

幼儿园的努力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社会的认可,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爱与信任的乐园逐步形成……

阳光,照亮今天,畅想明天!

篇5

对于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该怎么给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该怎么样培养他们的性格?该怎么样启发他们的智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常常有满腹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实,不仅是中国的父母有这样的问题,全世界的父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既然有需求,就会有相应的服务应运而生。据了解,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早就出现了专门的育婴指导站,其主要形式是利用社区当中单元住房,成立一个小而全的服务站,为社区家庭提供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其中也包括,家长可以在上班的时候将零至3岁的宝宝委托服务站进行护理和照料工作。

在北京,社区育婴指导站作为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创业指导中心支持的创业项目,也已经在去年开始启动。育婴指导站在幼儿托管、营养配餐、婴幼儿保健、运动锻炼、家庭安全防范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区中年轻家庭的需求,也提供了创业机会。

在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聚集区天通苑社区的天通苑西一区,有家社区育婴指导站,建站5个月,已经有了一批固定的会员,在社区有了一定的口碑。

育婴一站式服务

记者在天通苑西一区底层的商务楼中看到,这家粉底白字的聪明宝儿亲子乐园格外显眼。走进里面,宽敞明亮,干净温馨。房间被装修成了不同的区域,包括游泳抚触室、婴幼儿综合能力活动室、感知教室、探索教室、哺乳区、图书区、涂鸦区等,给婴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有序的活动空间。

育婴指导站的站长宋淼介绍,这里主要提供的是针对0~3岁婴幼儿的一站式服务,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0~3岁孩子的服务内容,他们尽可能都会涵盖到。具体来讲,目前育婴指导站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有婴儿游泳、抚触、家庭入户指导、家庭指导课、多种形式的幼儿托管等。

在育婴指导站目前提供的服务内容中,游泳、婴儿抚触比较常见。宋淼介绍,家庭人户指导主要针对那些孩子太小的家庭,有的年轻父母没经验,别说锻炼了,动都不敢动孩子。这样,他们会派有经验的高级育婴师入户进行指导,内容涉及科学育儿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给孩子做抚触,怎样帮孩子进行锻炼等,或者看孩子发育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父母没发现的问题,像一些7~8个月的孩子,只会脚尖着地。育婴师都有经验,比较容易发现这类问题。一般一周一次到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直到家长熟悉该怎么做。

家庭指导课则是针对1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动,类似亲子课,又有所不同,比之内容更精细,一般是1名老师带着4个家庭,从婴幼儿发展的8大领域进行游戏活动。

幼儿托管针对的是目前许多幼儿园只收两岁半或者3岁的孩子入园,父母都上班的话,可能孩子无人照料。育婴指导站可以提供包括半日托、临时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托管。对这些托管的孩子,主要活动就是按月龄分班,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设计游戏课程,育婴师带着孩子玩,以发展各种能力为主。

“我们依托婴幼儿每个月龄段不同的生理标准设计了个性化课程,实现真正的一对一的家庭育婴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养育宝宝的难题。”宋淼说。作为一名站长,她有着高级育婴师的专业资质。而且,她聘用的几名老师也全都拥有育婴师或者高级育婴师的资格。

自去年10月开业,宋淼通过社区网站的宣传,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她的育婴指导站,而且,指导站的各方面业务也都开展起来了。据她介绍,目前来育婴站的,月龄小的以游泳居多,1岁以上比如15个月左右的孩子以托管和上课居多。

记者了解到,育婴指导站项目的收费,主要根据社区的消费水平来定。一般而言,人户指导每小时收费在120元左右,家庭指导课80元每节课,游泳单次60元,办卡会更优惠。

创业依托所学专业

宋淼大学里学习的专业就是学前教育,毕业后也一直在做着和孩子打交道的工作。“我就住在天通苑,这两年生孩子的人挺多,可我发现好多年轻的家长都缺少健康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宋淼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她想做的是一个亲子园。

“后来考高级育婴师资格证的时候,了解到有这个社区育婴指导站的项目,提供给社区的是全方位的育婴服务,而且这个项目是得到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的,口碑好,宣传力度也会比个人开店要大。”经过比较,宋淼最后选择开一家社区育婴指导站。

据了解,社区育婴指导站项目是北京市劳动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推荐创业项目,由北京爱心家园育英技术服务中心(简称爱心家园)提供技术支持。

该项目计划在北京市范围内近2600个社区有选择成立“社区育婴指导站”。针对0~3岁婴幼儿家庭,尽量满足社区内婴幼儿家庭在婴幼产品、家长培训、早期教育、综合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实现社区内婴幼儿家庭的一站式服务。

宋淼介绍,个人开一家社区育婴指导站的大概流程是这样的:先向项目方提出申请,然后由项目方进行审核考察,审核过后撰写个人创业计划书,审核通过,参加培训,然后就可以运作了。

在社区育婴指导站运营之前,宋淼还专门在社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哪方面的需求比较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

选址京城最大社区

宋淼的育婴指导站所在社区天通西苑,是天通苑社区的一部分,而天通苑不仅是北京,据说也是亚洲最大的社区,地处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属于城乡结合部,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聚集地区。

前些年,由于规划问题,这里经常发生交通堵塞。近几年,北京地铁5号线、13号线的开通,快速交通线路的启动,大大缓解了这一地区的交通状况。从这里到市中心东单只需20多分钟的时间。

天通苑社区内商业很发达,主干道边上,一层基本都是商铺,不出社区,基本生活问题就能解决。除此之外,天通苑社区这两年频频见诸报端,主要是社区文化生活很丰富,它有自己的社区网络,社区人还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办庙会等,一个现代的新型社区正在形成。

据了解,育婴指导站项目本来就是社区创业项目,项目是按照北京的社区来划分的,所选择的场地当然要在社区。宋淼自己的家就在天通苑,因此比较了解这里,用她的话说这里是“年轻人多,孩子多,对育婴服务有着非常现实的需求”。于是,她顺理成章地就近选址。

服务体现在专业化中

经营育婴指导站,重要的就是专业化,能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因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有儿童健康指导和育婴师资格证书。

在宋淼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专业化了。她有一个理念,孩子的事情跟别的事情不一样,要事事用心。在她的育婴站里,服务体现于方方面面。

装修方面:尽量不装修,而是多装饰,避免一些装修污染;指导站里窗明几净,温馨舒适像个家。

生活方面:不用奶瓶,都用小杯子喝水,锻炼孩子;不带纸尿裤,免得孩子不舒服;不穿开裆裤,讲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定时小便的生活习惯;屋子里凡是有棱角的地方都给包上,以免发生磕碰;孩子活动的地面全铺上泡沫地垫;定制只适合婴幼儿、带着各种卡通图案的小板凳等。

篇6

【关键词】婴儿托管;需要度;接受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工作与照顾家庭的矛盾也随之而出现,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辞职回家、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辞职回家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老人协助或者雇佣保姆中出现的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为在照顾婴儿方面有烦恼的家长,尤其是有工作压力无法分身的家长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婴儿托管服务研究的现状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有可借鉴的丰富经验,而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了思考的起步。

陈红梅等在武汉市面向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提到家长有非正式临时收托的需求,并提出使幼儿园成为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有明显优势。左本琴等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也发现,0-3岁婴儿的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在早期能得到全面的智力开发、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而目前可选择的以民办早教机构为主,但家长们对民办早教机构的规范性存在疑问。张书颖等在讨论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的问题时,分析了家长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两难的处境,提到实施有需求家庭的托管服务是降低新生代生产生活压力的有效措施,可以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价值理念。但他们明确提出将低龄儿童排除在托管的考虑之外是出于安全原因。而我们认为其中家长面对的困境是相同的,而安全措施是可以不断规范的。栾俪云在针对小学生家长照顾子女方式及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家长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但他们对托管机构又不放心。而我们认为这也是低龄婴儿家长同样面临的问题。

2001年9月1日北京市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

2014年8月15日南京市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公民个人等以多种形式举办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大力扶持社会办园。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分为育儿园、亲子园和看护点三种类型。这一办法正式考虑到了婴儿托管的问题。

二、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调查

由于目前幼儿园收托的年龄已经向下延伸到了2岁,因此本次关于婴儿托管问题的调查我们拟针对婴儿在0-2岁期间的照顾问题进行。本次调查面向成都大学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就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时的兴趣和完成问卷的认真程度看来,被访者对该问题有关注意愿。此次调查的对象我们选择了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准父母和0-2岁婴儿的父母,他们正在经历照顾婴儿的过程,对其中的烦恼、困惑有最切实的感受,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最直接的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将准父母也归为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群体是因为我们认为准父母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对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比较成熟的思考,并且他们的规划基本可以确定会成为不久之后切实的行动方式,因此可以算是一种成为事实的烦恼和措施;第二类是未生育子女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未来婴儿托管服务真正可能面对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应该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第三类是孩子在2岁以上的家长群体,他们在曾经照顾婴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家长会遇到的。因此,我们以第一、二类人群为主,兼顾第三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婴儿照顾方式的现状、婴儿照顾过程中的烦恼和家长的主观意愿、家长对婴儿托管的认识和担忧三大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得到这样一些发现。

(一)婴儿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现状值得引起重视

1.婴儿照顾方式以父母亲自照顾为主

图1 对婴儿照顾方式的选择结果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父母选择了由自己或者配偶亲自照顾婴儿,并且在三类人群中都是以自己亲自照顾婴儿的人数最多。同时也发现,无子女的人群选择“自己亲自照顾”的人数明显比选择其它选项的人数多得多,而另两类人群各选项之间选择的差异较小,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更加认识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更愿意自己亲自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意愿与现实的矛盾,亲自照顾可能只是年轻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真正兵临城下时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还是不得不选择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方式。

2.祖辈的照顾仍然很普遍

从调查结果来看,祖辈照顾婴儿仍然是较普遍的一种方式,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5%。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还有少数家庭面临着祖辈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的无奈。

3.家长对亲自照顾满意度更高

从家长对所选择照顾方式的满意度来看,父母亲自照顾的满意度较高,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都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无奈。尤其是对“祖辈照顾”这一目前仍然较普遍的方式,父母真正感到满意的比例低于10%。

图2 各种照顾方式的满意度

(二)婴儿照顾过程中有各种烦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预设了婴儿照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八种问题供家长思考自己是否有此烦恼,包括照顾婴儿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对婴儿能否健康成长产生的担忧两大类,其中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包括对工作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自己与父母保姆之间相处的烦恼三大方面,对孩子的担忧概括在身体、教育、交往以及所形成的习惯、能力五个方面。此外,我们询问家长是否有别的烦恼,家长没有作出其它回答。调查呈现出如下结果:

图3 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从图3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尤其表现在两方面。

1.影响工作是很多人的烦恼

调查发现,54.6%的家长感觉到照顾婴儿这一家庭责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占用工作时间、工作时难专注、工作无法高质量完成等方面,有的家庭甚至不得不以夫妻一方辞职回家的方式解决照顾婴儿的问题,但这样的选择对于事业以及经济都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压力。

2.祖辈协助带来诸多烦恼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隔代教育的担忧是家长最大的烦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父母对祖辈照顾婴儿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婴儿随之而出现的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应地成为了家长的烦恼,从调查结果来看,由祖辈照顾且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婴儿家长几乎都存在有关婴儿习惯、交往方面的烦恼。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4),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对于“与父母或保姆相处的烦恼”的选择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有子女人群的选择比无子女人群要高得多,而且认为有此烦恼的人群中仅有一人是请保姆在家照顾婴儿的,其他都是选择由祖辈照顾或者自己照顾的,其中以选择由祖辈照顾的为绝大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家庭中两代人相处的矛盾是很难避免的,而这种矛盾让很多人在不断隐忍,尤其出现在婆媳之间或者女婿与岳父母之间时,往往可能变成日后长期相处的刺,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不利的。而无子女人群认为有此烦恼的人很少,究其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还没来得及体会到。

图4 各类人群中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三)家长对婴儿托管持观望态度

关于“你是否需要婴儿托管”的问题,有19.5%的家长表示需要,48.1%的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只有32.4%的家长明确表示不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婴儿托管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而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反映出他们有需求但是不放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放心和这一服务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目前,成都地区婴儿托管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责任范围都处于很模糊的状态,家长的担忧也就很正常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5),家长对机构托管婴儿的担忧最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单对多照顾不够精细;第二,教养人员缺乏责任心;第三,教养人员能力不足。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6),我们看到,各类人群担忧的问题也有明显差异,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最担心的是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照顾方法的困惑;而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担心饮食质量和亲情淡化问题的明显比其他家长多得多,我们猜测这和家长感受到的孩子入托幼儿园的实际问题有关,这也对我们在开展婴儿托管服务上如何符合家长的愿望和需要提供了启示。

图5 对婴儿托管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图6 各类人群中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三、婴儿托管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面向家长进行有关“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的调查中,我们认为,家长对婴儿托管是有需求的,同时存在很多的担忧,造成目前不敢接受的一种状态。

(一)家长的烦恼可以通过婴儿托管得以缓解

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呈现出的,即家长已经直接表达出有需求的;另一种是潜在的,也就是说家长没有明确表示有此需求,但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其照顾婴儿的烦恼可以通过让婴儿入托的方式解决的,这部分家长应该也是婴儿托管可服务的对象。比如家长最主要的两大烦恼: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和与工作的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托管婴儿的方式解决的,而家长对婴儿健康成长的担忧和照顾婴儿在方法上的烦恼,也是专业的托管机构可以让家长省心并对家长加以指导的。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年轻父母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生活对经济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认为由专业机构托管婴儿是解决年轻父母参与社会工作后顾之忧的最有效措施,能更好地和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二)家长的担忧需要重视并寻求解决

关于家长们对婴儿托管的担忧,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自于托管机构的不完善,另一类源自家长的过度担心。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无疑加剧了家长对托幼机构的不放心,而幼儿园出现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幼儿入托需求的增加导致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跟不上、教师录用降低标准等因素,因此婴儿托管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另外,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缺乏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监控不能深入之处,发动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也是有效的监督办法,如果托管机构能够将托管的全过程透明化,比如将婴儿在园的全部活动全方位摄像记录,并允许家长自由查看,想必家长的担忧也是可以消除的。同时,婴儿托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责任认定以及师生比、师资要求等都需要详细具体的研究和规划,用全面具体的方案措施让家长认识和了解婴儿托管及其价值,并赢得家长的信任。

此外,家长对“单对多照顾不周”的担忧以及部分家长对“婴儿能否融洽相处”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过度担心。我们认为婴儿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适合年龄特征、安全且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而需要一对一服务的生活环节,教养人员可以轮流进行。由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对多个孩子共处的情境毫无感受,让新一代的祖辈对孙子孙女格外宝贝,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实的婴儿家庭照顾过程呈现出多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人越多,越细致;越细致,越控制;越控制,越包办;越包办,越辛苦;越辛苦,越觉得需要人手多。恶性循环下,成人对照顾质量的关注集中到了人手数量上,而孩子的活动却被限制了。因此,婴儿照顾过程中应该“抓住”什么、应该“放手”什么,也是展开婴儿托管服务之前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当然,教养人员足够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例如:南京市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师生比的要求是0―6个月1∶2;7―12个月1∶3;13―18个月1∶5;19―24个月1∶6。至于孩子之间能否融洽地相处,相信在专业的引导下,孩子表现得会比在家庭中更好。而日本、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婴儿入托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通过本次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婴儿托管服务是有一定需求的,其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而展开婴儿托管服务是基于婴儿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上想到的。当然,如果延长妇女产假的提议能够得以实现,如果父母亲自照顾婴儿的可能性能够得到提升,我们也就不需要再为婴儿由谁照顾的问题而烦恼了。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金锦秀.从局外走向局内――关于幼儿园成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 左本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3] 张书颖,杨晨.关于对社区有需求家长实施儿童托管服务的探讨[J].新东方,2012(6).

[4] 栾俪云.双薪核心家长子女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篇7

一、S镇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S镇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定了S镇其中两个村(SS村和SE村)、三个幼儿园(JZ园、JF园和NG园)和3所小学(JY小学、JX小学和乡村NE完小)为考察点,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目前S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三种:

1.公立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这里指由政府组织和认可的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它包括公立幼儿和公立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及公立小学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非寄宿制”学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在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能得到学校及老师们特别关注和特殊爱护。留守儿童按照学校规定,白天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和管理,即“早去晚归”式的上学形式。学校正规教育,也不可能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分类分班进行特殊教育。(假设有某所学校按“留守”和“非留守”分别给予学生授课,那必将会引起社会有关“公正与否”的争议)。因此,学校教育,其主要活动不可能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况且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重,农村过多的留守儿童,老师精力和爱心也是有限的。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倡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种关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关爱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和组织党员教师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结对进行帮扶,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校为留守学生设置专用电话室,供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沟通感情。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个体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师个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这种关心,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关心的方式、频率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不具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关心的内容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心,缺乏针对性。在非寄宿制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一旦放学回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疏于管教或不服管教,他们就有可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甚至是无人管教的境地。“寄宿制”学校学习。所谓“寄宿制”学校,学校保障从上周日晚到下周五下午吃住学习都在学校的学生其基本生活、学习和安全的全天候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又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实地考察了S镇“寄宿制”学校二种儿童教育形式:一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二是(7-12岁)学龄儿童小学教育。S镇学前班儿童教育存在“低龄化”问题。由于该镇地广人稀、生源较少且经济发展落后,全镇76个自然村,仅2个自然村有民办幼儿园,其他自然村,都是以村小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其入校儿童含3—5岁的幼儿。该镇学前班存在严重的“幼儿化”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学前班又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以算术、认字等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均为非幼师专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寄宿”在学前班内的“幼儿”没有任何的“低龄”关照。S镇在寄宿制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现状。多数寄宿制小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都采取了一定的关爱行动。白天课堂学习,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儿童一样,学校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关照。而在晚间,针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有时会组织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自强不息等心理辅导活动。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常规生活管理和晚间学习作业辅导。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不少办学困难:一方面,缺少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和户外活动设施。乡村小学师资不足,一线教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寄宿教育过于强调秩序和集体目标。学校为规范寄宿生活,便于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通常安排两节晚自习,要求寄宿生统一在教室学习,重复白天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寄宿学生易生厌学情绪。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强调纪律秩序和集体目标的寄宿生活,扼杀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觉得生活沉闷无趣。这些都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民营托管教育所谓民营托管教育,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将留守儿童委托给“受托方”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村务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教育托管问题也成为农村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发地办起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托管机构。笔者为了区别于寄宿制学校,不妨将这类“受托方”通称为“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或“民营托管机构”。根2013年S镇工商所和教育部门摸底统计,在集镇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已经有50多家“民营托管机构”。笔者于2013年对集镇JY小学、JX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共12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两所小学约有43%的留守学龄儿童已经住在了民营托管机构,还有部分学前留守儿童也进入了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托管教育机构的类别,目前S镇自发产生了三类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第一类为社会人士举办的托管个体户或者由一人牵头、多家合办的托管教育机构。这些托管机构多为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构成,他们利用居家地理位置优势,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教育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只能维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要求。第二类为幼儿园附设的托管部。S镇6所民办幼儿园均设立了托管部,托管部不仅面向本幼儿园,还对外招收需要托管的留守儿童。托管的留守儿童可共享幼儿园的活动设施和教师等教育资源。与第一类托管机构相比较,第二类托管机构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一些。第三类为集镇学校的在职教师兼职举办的托管机构。在托管机构兼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教师通常富有爱心,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教育等。但是,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禁止在校教师从事校外盈利性教学辅导活动,这类机构属于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民间教育组织。上述三类民营托管机构,尽管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一种伴生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的确对于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这种托管机构的应时而生,也说明了它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尽管武陵民族地区S镇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也能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解决儿童寄宿抚养或教育管理问题,然而,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本身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第一,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身份的合法性问题。这些托管机构没有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属于无证经营,不受行政法规保护。因此,它们只能在“地下活动”,还常常会受到地方恶势力的敲诈勒索,也随时存在着因为效益或社会问题而自生自灭的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寄希望于这些托管机构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民营机构没有合法身份,不便直接出面予以保护和支持,致使这些民营托管机构生存尤艰。第二,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问题。托管机构由于是自发成立的,所以它的性质界定、责权划分、资质审核、监管评价等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未将这类机构纳入其工作监管范围。只是当这些民营托管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安全事故时,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才进行事态干预和过问处理。所以说,这些民营教育托管机构目前尚处于无政府监管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缺少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标准。现有的托管机构自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民营托管机构本身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机构本身缺少主观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动力,部分由教师主办的托管机构,对其托管的儿童,只满足于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缺乏对托管儿童的情感关怀。绝大部分托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仅仅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安全等一些最基本问题,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需求。托管机构大多室内活动空间狭小,因害怕承担安全风险,限制托管儿童户外活动。创办者和从业者个人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从教经验,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的留守幼儿,心理发展还十分敏感和脆弱,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时候,却长期远离父母,更无法在托管机构得到情感的补偿,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都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所谓“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把孩子交由男女双方的某一亲族(包括留守儿童的祖辈和其他家族亲属)代管、代教,故而称之为“兼管式”。这一“兼管”形式,在民族地区农村比较普遍。笔者实地调查看到,未进入学前教育和托管机构的儿童,主要是托付给家族亲戚代管代教;入学了的学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也是需要家族相关亲属兼管的。就是上了寄宿制学前班和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包括托管机构里的儿童),他们到周末也是要“回家”的,这个“家”,实际上就是家族亲戚兼管式的“家”。因此,家族监管式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家族兼管式教育主要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直系祖辈兼管教育。我们把外出务工人员将留守孩子交由其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形式称为直系祖辈兼管教育。这类兼管方式,其优点在于留守儿童能得到祖辈或家族亲情的呵护,兼管者的权威性和责任心以及其教育耐心都比较高,因此,留守儿童能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当然,祖辈的亲情是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关怀。同时,家族亲属兼管,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示的。在民族山区,家族兼管者大多数属于年老力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且多数兼管者是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的对孩子还过分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第二,旁系祖辈兼管教育。有些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其直系祖辈无法兼管留守孙辈,外出务工人员只好将孩子托付给血缘关系较近,平日来往较亲密的非直系祖辈代为监管教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旁系祖辈兼管。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直系祖辈兼管差别较大,孩子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既离开了父母,又要到一个陌生“新家”生活,加上旁系祖辈的权威性、耐心程度、应有的义务性以及对孩子性格了解等,也远不如直系祖辈。留守儿童过去很少与这些旁系祖辈共同生活,兼管者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加之“兼管者”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多数抱有临时“代管”思想,对留守儿童也不愿过多过严地管教,除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外,极少有教育措施。第三,其他亲族的兼管教育。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把孩子寄托给其他亲族,如兄、弟、姑、舅、姨等家,请他们代管代教。一般情况下,这样寄托兼管的时间比较短,当务工父母条件一有好转,他们就会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另想办法,如送到前面所提及的民营托管机构。综上所述,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已构成了目前S镇留守儿童接受寄宿教育的三大形式。尽管这三大教育形式各自存在着明显不足,然而,它们为解决农村外出务工者代为抚育孩子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有关留守儿童托管方面的社会难题,分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仍未纳入各级政府议事和处事的工作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已出现了20多年,带来了农村务工经济的大发展,也支持了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存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劳动力输入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有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和改善,并出现了好的前景。然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输出地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的工作仍然是“漫步”在领导报告号召范围中。既没有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也没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制度性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因此,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却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成效。随着第二代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这必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市场混乱”,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监控措施S镇是武陵民族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常住人口近6万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在S镇存在大量留守儿童需要教育托管的背景下,当地某些经济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办起了接收留守儿童托管的私营教育机构。且随着托管机构的增多,加之政府对这类民营机构缺乏监督,久而久之,儿童托管“市场”必定会出现“无序”竞争之“乱相”,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儿童意外事故。每当重大事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这些民营托管机构进行“整治”。如此反复的“整顿”,托管机构私营者人心惶惶,只好转入“地下”,有的干脆停办。儿童托管机构你停我办,“地上停”“地下办”,且各个私营机构价格各异,办学托管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管理方式“五花八门”。对于这些民营儿童托管机构的“混乱”问题,政府既不能阻止其产生,也不敢对其实施关停。因为,政府没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而现实社会又迫切需要这些民营机构接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尽管这些托管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存在,确实缓解了政府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困难。于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是今天有事管,明天又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对于农村儿童托管机构市场的“混乱”,这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农村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教育。然而,这种亲情教育对于3—12岁的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亲情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如下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亲情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眼见父母与亲友的交往,父母在家庭“红、白”喜事的操办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人间亲情、友情、恩情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家庭和睦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接受了这些人间温情,因此,他们会天性地信赖父母、依存父母。3—12岁的儿童是从开始说话能表达自己的基本所需中逐步完善语言的。因此父母在身边和不在身边大不一样。第二,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安全感。父母在身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父母在身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是安全的。第三,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集体观念。3—12岁儿童,如果父母常在身边,他们能逐步体会和形成“家”的概念;7—12岁开始,他们便能比较和判断“别人家”与“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并漫漫形成家庭“好”与“坏”等概念。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概念。第四,亲情鼓励能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孩子上小学初期学业成绩的优劣,与父母及时鼓励和指导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孩子初入学,突然间端坐在教堂内,不自由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如果父母不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很可能就会有厌学情绪产生。只有在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孩子才能度过入学适应期。上述有关儿童的亲情教育,对于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在身边,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亲情教育缺失,这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些许遗憾甚至是阴影。所以说,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和温情补偿,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开朗性格。然而,目前S镇现行的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机构教育、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三种托管教育模式都忽视了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视,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补偿和教师的特别关怀。而农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亲属兼管教育,多数都是停留在儿童吃饭、睡觉、卫生、安全等基本生活教育管理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特色性。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将其纳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之中,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问题,也是关乎民族地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将会使“民工族”代代循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留守儿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培养好农村下一代是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一特殊的群体,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及教育工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关爱,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关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拿出有力措施和方法,切实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要像对待义务教育工作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式的儿童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全面统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出资在民族地区农村办一批示范性的幼儿园,解决好农村幼儿托管问题。其次,在市场自发办起了不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并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运行优势,对于“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政府保护性地指导“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让它们按要求和规范履行其职责,加强对“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价,使它们在合法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政府可将“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安全性和生活保障性,使“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得到社区的扶持、监督和协助。譬如,湖北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幸福村落”建设中,实行村民自治和互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各级地方政府借鉴。

3.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在完善了各类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后,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自立教育,设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民族文化,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第三,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开朗自信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检查评价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8

一、学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热线电话,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二、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研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研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据教师反映,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5、很多教师不堪重负

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儿童的捣乱行为。如学生生活中的说是都要帮忙处理,中午要监管学生吃饭睡觉,下午放学还要时刻看护学生的安全。许多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难教难管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难以承担,很难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三、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对各校经验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条件的农村初中,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专题教育。重大节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他们举行相关活动,如孩子生日举办献爱心活动等;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立志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教育他们控制不健康情绪的若干方法,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快乐,将人生道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精神世界。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