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西方的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习俗
1、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贾,1997:16)。文化学家Kluckholm对文化的概念归纳出一百多种,还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使文化的定义众说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来说,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观点比较适合此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Goodenough,1957;贾,1997)。
贾(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习俗
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沈,2002)。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问候语中的“你吃饭了吗?”和“上哪儿去?”这两个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没有什么,只是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其中也包含有对对方的关切。但在英美人看来,这是一个大忌,这侵犯了他们的人权。他们比较习惯于问天气等环境的东西。
3、文化与习俗的关系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通,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并且文化习俗的类别也很多,如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婚丧习俗、竞技习俗、宗教习俗等。本文将以中西方的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节日文化习俗
1、节日文化习俗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我们观察研究人类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汤,2001)。
2、节日文化习俗的特点
节日文化习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现在节日文化还出现了商业性、国际化的特点。其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国春节的节日文化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古老节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同倾心营造的一种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种方式,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中国人的节日气氛,最浓重的就是体现在过春节上。
1、春节的传说
春节刚开始是人们来庆祝庄稼成熟的节日。在农业社会,庄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个“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人们为自己的劳动收获庆祝一番,欢乐一场,休息一阵,以利再战。年过完就“一元复始”开始新的一轮耕作。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动物,每年冬天它都会下山去破坏农庄、抢夺食物,有时还会危及到村民的生命。乡亲们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来吓唬它。“年”真地被吓走了。以后村民们每年都要纪念这个日子,从而就有了现在的年。当然现在的年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节日,是人们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刻的节日。
2、中国人的“福”字
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贴着“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对联。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倒着贴的大红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国人过年,也有一点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欢迎的是门神和财神。门神请来贴在大门之外,为的是替自己把守门户,使得“大鬼小鬼进不来!”请财神的目的更明确:“招财进宝”!但是近年来中国人过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农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铺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3、节日的色彩
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到红福字,红灯笼,红花,红旗等。人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喜庆的色彩,一般都会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 talking to you !”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4]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七年级英语教材中出现了“MynameisJimGreen.”这种交际用语,教师应该对西方的称呼作些解释。英语中多用名字直接称呼对方,而在我国,人们第一次见面时大多会用尊称,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分别时经常会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若翻译成英语就是“Pleasewalkslowly”则会使外国人到不解:“为什么要慢慢走?是不是走快一点就不礼貌?”而如果直接说“Thankyouforcoming”就很得体。这也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修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蕴藏的西方文化元素很多,教师应该从单词、短语、短文中进行挖掘。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学生感兴趣的西方寓言故事或名著,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西方的节日或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文化背景,如介绍感恩节、圣诞节的由来,复活节、万圣节的风俗等,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了解西方文化。
(二)营造文化氛围,体验语言环境
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在没有具体的语境,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设备的配置工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授课,利用绘画、图片等,或以外国电影、影像资料等来烘托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信息量,通过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讲解文化差异,培养语言能力
汉语和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与东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在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也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从西方的餐饮文化入手,将中西方的餐饮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西方的餐饮礼仪有所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想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
(一)依托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是进行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平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英语教材的内容丰富,很多知识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教材资源,将中西方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比如,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dollar”一词,教师便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讲解西方国家的货币与中国货币之间的差别,通过汇率、单位和单复数形式的区别等,使学生加深对商店购物的认识,增强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引导学生搜集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信息渠道,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文化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还不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收集相关英语文化的报纸、电影、小说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文化传统等。英语教学一定要以文化为基础,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要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的语言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正宗的西方文化。
(三)加深文化理解,弘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 冲突 互补 关系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属于体育文化中的两个不同体育文化体系,尽管是两个平等发展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们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所以对立是绝对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理论,例如五行、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则注重外在和分析,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和形成。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觉和经验成分,比较模糊;然而西方的体育文化是将数种医学科学相互结合,主要有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学。中国体育文化注重运动的节奏,神韵,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内涵,表现和谐和朦胧的美,这种文化比较隐晦抽象;而在西方的体育文化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是十分重视的,体现的是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礼仪,融合着娱乐成分和表演性质,运动项目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把健康和长寿作为目的,追求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动静相互结合的养生之道,这样,运动中的竞技成分自然消减。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较为惊险,具有很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体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质也较为明显,这种体育文化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对运动者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容易产生暴力。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与速度,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3)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体育锻炼讲究身体从外到内,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升华,通过身体运动来提升内心,进而塑造人的品格,这种文化明显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倾斜;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注重人的身体胜过注重人格,运动展现的是人身体本身的价值,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体的培养,人在运动中塑造完美体形,实现人生。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在经验中选择变化,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体育文化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存在社会中,所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定会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内在统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追求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政治也对外逐渐对外开放,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兴。在这样的新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西方开始移植中国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秋千、踏青等,随之西方竞技类体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被随之冲破。同时西方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诸多球类项目和田径类体育项目都深入中国,得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的体育属于保健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如现今对人类保健仍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些辩证思维,如身心的统一,动和静的相互结合,内外的相互协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观念与社会需求一致,也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3.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开世界文化的范围。人类体育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在任何时期,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以此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热潮,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悠久,文化却从没中断过,这其中频繁的内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几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经过长期的磨合研究,我们都从对方的文化中获得新的血液,体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发展的空间更大,生命力也更强。体育文化中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得到更长期更广阔的发展。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种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对调节世界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能够相互的影响、借鉴。这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体育的文化体系得到完善,人类体育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关键词:初中英语 西方文化 差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法、词汇的教学,主要是一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一定要融合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文化的了解,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理解更加容易、深刻、全面,而且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拓展知识面。
1 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表达有所不同,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会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初中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有所偏差。有时我们对于一些英语语句的翻译,会很难理解,但是了解其中的语言环境后,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因此,在学习初中英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西方的文化环境,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其次,将西方文化融入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通过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喜欢英语的学习,提升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枯燥的词汇、语法的背诵。要让学生先去理解,再去记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英语。
再次,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广泛拓展,了解西方文化的作用愈加凸显,英语学习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必然的途径。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环境也将成为一个趋势,比如一些英文的文章、语句可能会更多地融入国外的文化特征,这样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会更加实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引入西方文化的环境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
最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世界意识。
2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其作为一个语言交际的工具。仅仅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不够的,要真正地能够去运用它去交际。而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用语,比如在平时的打招呼、互相寒暄、问候、称呼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打招呼的用语常常是“Hello”、“How are you”等,而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吃过了?”、“你去哪儿?”,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翻译过来问外国人,他们往往会理解偏差,会感到茫然。中国人在寒暄的时候往往会问“你今年多大了”、“在哪里上班”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年龄、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地址等都属与个人的隐私,是不能够随便问对方的,他们常常以健康、运动、天气状况等作为谈论的话题,因此在交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称呼上中西方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称呼老师的时候有些人常常用Teacher加一个姓氏来称呼,而西方国家称呼其为Mrs、Miss。
中西方国家在平常的生活习惯上也有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的人常常会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特征,如英语中“You are a luck dog”,如果你直接翻译的话可能是“你是一个幸运的狗”,会觉得是一句骂人的话,但真实的翻译却是“你真是个幸运儿”。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也存在差异,如汉语的表达主要是主动语态,而西方人喜欢将行为、承受者或者结果作为叙述表达的视点,所以英语表达中会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
然后就是在中西方的节日方面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除了New Year’s Day是中西方国家都有的节日,中西双方还各有独自的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1)、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七夕节(Tanabata festival)等,以及西方国家的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情人节(Valentine's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等。中西方在不同的节日里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中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的差异。
3 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措施。
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词汇的背诵与语法的应用,英语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需要注意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渗透作用。
其次,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多引入多媒体教课方式,展开一些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进而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对国外文化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相融合,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4 小结。
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强化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西方文化的渗透来教学初中英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促进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静寒,赵飞.英语教师该如何实现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J].时代文学,2010,(10):112-114.
摘要: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产生设计的意识,也就有了设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其自身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都有相似的体现。园林艺术作为人类艺术范畴中的衍生线,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其自身的文化艺术熏陶下,抒写着动人的艺术曲线并且在文化错位下相互交织发展。
关键词:园林 文化艺术 差异 融合
1.中西方文化艺术渊源与传统
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还是西方文化艺术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文化艺术在整体上相对于西方文化艺术,更加趋向于静态的文化艺术,而西方文化艺术更趋向于动态。中国文化艺术在其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无为顺应、意境体验、平淡无奇的空灵精神从而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艺术在其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二元结构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由性的美学审美意识与观念。
2.文化艺术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2.1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两大风格迥异的造园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稳步前进。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下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去均匀、对称使得自然被迫具有抽象性的形式美,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文明影响下地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意识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世俗文化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师承自然”的艺术理念,相比于西方园林艺术既不追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境审美体验,将园林艺术自由性的山水意境发挥到极致。
中国园林艺术中崇尚自然原始的生动形态,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于园林艺术当中,巧妙地将园林艺术中的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随意性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的矫揉于自然环境当中。
2.2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性
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园林艺术在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园林艺术的形式与意境方面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西方造园是在理性的精神意识下,刻意追求的是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美;汲取大自然形式美的元素通过人工的创造,符合西方的审美意识和习惯。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绘画”“诗意”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园林景观充满了偶然性,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与西方园林艺术通的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感官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咫尺山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3.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融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中国园林艺术上也融合了些外来因素。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也相继传到西方,到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国园林艺术开始融入到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当中,这一时期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例如长春园北面是一组风格独特的欧式风格建筑群,其整体基调采用了欧式的建筑手法,局部融合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形式、整体布局以及个体设置等都来自于西方,但细部如铺地、纹样等则源自于中国。
中西方园林艺术交融的代表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内西洋风格主要采用了欧洲18世纪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如欧洲建筑典型的蜗旋纹样、繁缛华丽的柱子、丰富多样的雕刻等。巴洛克奢华、铺张、张扬的个性和鼎盛时期的清代皇家建筑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了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手法。就整个大体布局而言,强调的是欧洲的雷诺特式(Le Notre Style)布局,注重轴线控制、均其对称,但又并不是依照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园林,取用了中国院落式布局,有节奏地分为三段。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中和了原有规则式园林的硬气和冷漠,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的情意。
4.小结
纵观中国的园林艺术史,就是一部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精髓,同时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因此我们既不能否认传统园林艺术,也不能受传统的束缚,汲取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恰当的融合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当中,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继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008(11).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谢谢 差异 文化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那么表示感谢的词汇谢谢,是礼貌用语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谢谢的使用
汉语中的“谢”在最初时多表示拒绝、辞谢、谢绝、辞别、告诉等意义。早期道谢义有一定的歉意,对方承担了某种付出或损失给自己带来好处,顾表示感谢。明清小说中已经很少见有辞别、谢罪、告诉等意义,这些意义都各自有更加牢固的词来表达。道谢的对象也往普通人、普通事扩展,道谢虽然还远不是一般人每日生活必需,也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了。一般认为影响道谢的有三大因素:人们的地位高低、关系亲疏和事件大小。传统上首先重视高地位,只有大事才对地位相仿者及其以下道谢。现在仍然是部下向领导道谢太多,而领导向部下道谢太少。一般人对小孩的帮助不道谢,比如跑腿买烟找人,有人甚至在车上对小孩的让座也不道谢。
在西方,不论正式场合还是普通场合。除了对别人的帮助要说外,比如,亲戚或朋友打来电话,接电话的一方常常会对对方表示感谢。无论在哪家商场购物,买完后双方都会以谢谢来相互告别。而这不仅仅局限在陌生人或朋友之间,在美国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常是彬彬有礼的。比如,儿女回家吃到父母准备的丰盛的晚餐,那么饭后大家都会称赞晚餐的可口并感谢母亲的辛劳。而当饭后孩子们清理了餐桌之后,母亲又会反过来感谢大家的帮忙。正是这种彼此间的感激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很懂得感激他人的劳动。他们认为只有在家里养成了习惯,长大后才不至于在社交场合出丑。
二、原因
中国有句古语“大恩不言谢”,因此在国内是很少听到彼此说谢谢的,尤其熟人之间更是稀有。但是随着各国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密切,西方人凡事谢不离口的习惯也在慢慢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谢谢的使用仍然没有西方频繁,中国家庭成员之间也很少说谢谢,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面子问题
面子系统涉及某一文化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关系。它包括亲属关系、对自我的认识、内部与外部关系、以及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1]。东方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很强,言谈举止非常注重礼貌,以此体现双方在地位等级上的差别;而西方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更重视平等,谈话举止相对轻松随意。东西方文化的成员在处理面子关系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从而造成语篇方式的差异。东方人与陌生人交谈时往往表现出礼貌和尊敬;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平等待人[2]。在交际中, 他们首先考虑他人的面子问题。而西方人强调个人的独立, 他们在交际中更关注个人的面子需要。他们也就不像东方人那样突出内外的区别。通常在选择雇员时,东方人更多地会选择管理该公司的家庭内部成员, 而西方人更多考虑雇员的经验和教育背景。前者被社会学家称为礼俗社会,后者为法理社会[3]。因而,在中国我们更多看到的仍然是部下向领导道谢多,而领导向部下道谢少。孩子向长辈道谢多,长辈向孩子道谢少。这也体现了面子问题。
2.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意见。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西方的个人本位思想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力,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思想,强调了家庭的价值和权力。中国传统的一家人里面或者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很少会用到谢谢,如果用了,意味着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说不说谢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说话双方关系亲疏的反映。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说谢谢则表达了相互之间感激和尊重。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就不表达感激和尊重,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三、结论
随着跨国交际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文化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谢谢的使用场合和范围也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了“谢谢”在中西方的使用区别,旨在能够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的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7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