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8篇

时间:2023-10-08 10:16: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篇1

【关键词】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国内相对紧张的医疗卫生状况。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将居民的健康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医疗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提高卫生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给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服务。

一、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医疗环境的需求。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国内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改造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试验,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建立之后,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过去的病诊记录,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预约专家、自我保健管理等。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医疗科研部门也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调用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在提高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中的战略位置。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与建设还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能够协调整个体系中相关者的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入手,对区域覆盖下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理念普及。借助于数字化的操作与信息整理软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2、完善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卫生医疗资源的共享是完善信息化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基础和前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将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到区域平台之中,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可以按照各自的操作需求进行查阅和下载。具体来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的监控。另外一方面来来说,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需要政府医疗卫生管理保障部门以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

总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1]罗爱静.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1(32)

篇2

关键字:医院规模;外部因素;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医改已经进行了多年,在取得了许多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例如医院的规模问题,应该如何控制医院规模,合理配置好医疗资源的分布,如何处理好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如何保证医疗服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等问题,都值得仔细研究。医院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其受外部宏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本文认为,探讨影响医院规模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政策因素,国家肩负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做好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等责任,也就是说,国家政策是影响医院规模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医院在对自身进行定位,考虑其规模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参考当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根据政策导向做好自己医院的规划。其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人口构成以及健康状况因素也影响着医院的规模。人口多,势必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多,相应的医院的数量也要多,规模也较大。如果区域人群罹患某类疾病较多,相应的也需要各种专科医院针对性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最后,医院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关系,如何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求生存图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下面就以上提到的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说明。

一、国家的政策因素

在影响医院规模发展的众多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国家政策因素。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我国一直不断的深化医疗改革,调整政策导向。当考虑医院规模发展的时候就必须研究当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寻求医院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导向的一致性。

当前新医改方案历经3年酝酿、争论,终于在2009年4月6日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坚持总体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坚持中央确定改革方向和原则,立足我国国情,鼓励地方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

在这个文件中,可以看到新医改凸显出不少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②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增强公立医院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③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④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⑤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从这几点来看,新医改政策吸取了过往医疗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政府意识到了将医院完全置于市场上由市场对其进行调控是行不通的。诚然,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利于医院增强自身活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但是,由于多年以来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大力扶持大型的综合型医院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型医院对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了一种垄断局面,大量病人涌入这类巨无霸式的医院,而对于其他一些中小型医院则乏人问津。这就使得原本需要市场来调节的大型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无从谈起,即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凭借自身的经济、人力资源等优势,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从而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这种产品偏离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造成市场失灵。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重启这种分工机制,抑制大型综合医院对基层医院病人需求的抢占。而要达成这点,就必须抑制大型综合医院的规模扩张,同时大力扶持中小型医院。中小型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民族医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由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产出,那么在大型综合性医院规模受抑制的情况下,其原本需要负担的增加医疗卫生产品供应量的任务势必由其他医院负担。那么低层级的医院,如社区医院,区级医院就应该适时的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及时扩大规模,增强自身提供的医疗服务素质,吸引更多的患者就医以达到合理分流的作用。从区域人群健康状况来说,如果区域内人口疾病谱中某种疾病较为多发,而综合性医院对单病种的接收量总是有限的,当出现单病种的医疗卫生服务供应量不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的情况,那么就应该建立专科医院或者扩大专科医院的规模。例如广东地区多发鼻咽癌,全球大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那么相应的这些省份中就需要配置充足的肿瘤专科医院以适应需求。总之,对于具体医院来说,在考虑自身规模是否扩大时,也就要考虑到自身所处区域位置,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照新医改中国家对医院本身这类医院的政策导向,那么做出的判断也就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也能更好的让上级所支持接受。

二、医疗卫生资源供应水平

医疗卫生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医疗卫生资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有限性,社会可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选择性,医疗卫生资源有各种不同的功用,人民群众在使用任何医疗卫生资源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在过去的医疗改革过程中,我国将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希望由市场来自我调控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控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市场失灵的现象,使得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结构存在缺陷,而且供应不足。一般来说,评价医疗卫生资源的供应状况可以从区域医院总数、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这三个指标来得到初步的判断。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和全国平均水平或者类似区域这些指标的差异可以大体看出其供应水平。如果相对来说研究对象的医疗卫生资源供应水平较低,而且扩大规模能符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构,那么政府就应该增加投入,扶持医院扩大规模,增加医疗服务的供应量。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着选择性,人们总是希望到方便自己的医院就医,那么在配置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点,而对具体医院来说,也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选址等问题,以方便人民群众。

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构成和健康状况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也就造成了各地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同。总的来说,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就比较大,医院规模扩大的空间也就大。此外,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别巨大,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17067.8元,其中可支配收入15780.8元,用于医疗保健支出786.2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6700.7元,其中可支配收入5915.7元,用于医疗保健支出246.0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消费能力较低,那么具体医院在考虑自身规模发展的时候就要根据所处区域的人口消费能力状况作出决策。此外,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些区域性的疾病的高发地,例如鼻咽癌,被称作广东癌,就需要相应的提供足够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医疗服务竞争因素

医院作为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的主体,由于病人需求的刚性,不需要去担心市场会萎缩的情况,但是病人对于医院有自己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医院与医院之间提供的服务有其替代性。所以,医院之间是有激烈的竞争关系存在的,在医院计划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劣势,结合其他形成竞争关系医院的情况,形成错位竞争互相补足的态势,无疑是较为明智和符合国家医改政策的。另外一方面,随着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使得患者对医院的自主选择权增大,医院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具体讨论某个医院是否可以扩大规模的时候,要考虑到影响医院规模的外部因素,例如区域的人口状况、健康状况、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如果医院是否扩张,要如何扩张这些问题综合了以上考量之后既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的产出,不增加排他性,又可以让医院得到发展,呈现出双赢或者说多赢的结果,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情况,那么,这个医院规模问题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毛国庆.医院规模扩张的风险讨论.

2.陆国俐.医院的规模建设与风险防范.

3.王树峰.新时期影响中心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适宜规模的要素[J].中国医院,2008.

4.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适宜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5.孙箐.医院规模的理论分析.

篇3

关键词城镇化;老龄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医疗保障

1江苏老龄化与城镇化交织迅猛发展

江苏省自“十一五”以来,开始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与此同时,江苏农村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截至2015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户籍总人口的22%,而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老年抚养比已高出城市6.4%。农村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人口流动实现个人城镇化,只有依靠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原居住地的城镇化才更现实[1]。然而,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际规划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老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的需求[2],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养老支持弱化与养老需求剧增的矛盾。

2江苏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面临严峻考验

2014年5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指出:要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江苏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政府财政支出比、卫生资源占有率、硬件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3]。江苏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状况长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城乡割裂的“碎片化”社会保障格局,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2.1城乡卫生资源共享不够,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江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割裂的状况从未改变,无序化的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一直阻碍着城乡卫生资源的融合和共享,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需求[4]。虽然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投入和完善的长效机制,导致低水平医疗服务与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

2.2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化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归根到底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故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水平与当地经济水平直接相关,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同时,城市迅速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也导致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遭受重创[5]。这种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化的现状导致城乡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局面持续恶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直接到县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选择在乡镇级医疗机构就诊,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2.3健全的科学诊疗卫生服务体系严重缺失

城市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在于具备完善科学的诊疗制度,而目前江苏农村大多缺乏健全的科学诊疗卫生服务体系,没有有效开展与更高级医院及医生的有序对接,无法有效完成病患的合理疏导和安置。这必将导致农村小病确诊与治疗的不彻底、大病预诊与诊断的不到位、大病转移与治疗的不顺利、与更高级医院二次确诊的不对接、异地就诊无法进行等一系列严重后果[6]。

2.4农村优质卫生人才匮乏

同样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大医院凭借其资金、科研、技术等优势不断吸收优质的卫生人才,而农村医疗机构却由于居住条件、个人收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不断流失现有的卫生人才。据统计调查,江苏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医疗卫生知识有限、专业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数据表明苏南农村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高于苏中和苏北(表1、表2)。

3江苏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挑战

传统农村社会中,老年人处于家庭管理的主导地位,拥有家庭资源配置的处置权,故能获得较充足的养老资源和较满意的生活照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窄化了农村老人获取养老资源的途径,加上家庭伦理观念和尊老养老社会道德约束力的减弱,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7]。与此同时,老年人寿命在不断延长,“421、422、8421、8422”家庭大量涌现,“空巢家庭”和“亲子分居家庭”已是常态,进一步削弱了子女可供养老资源。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村老人深受多子多福与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影响,多将毕生积蓄用于子女上学、嫁娶及购房,对自身养老问题却没有长远规划。此外,当前江苏农村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仅仅满足了农村老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二是,资金筹集以个人为主,政府和村集体补助只是补充,且补助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三是,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效力,仅仅只是一项惠民政策,居民是否参保还要依赖宣传教育和个人思想认识[8]。

4江苏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对策

4.1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作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新农合”,覆盖面虽广,但保障水平并不高,表现出筹资总量偏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与城镇居民的医保差距较大。浙江省近年来建立了“捆绑式”老年合作医疗保险,即个人和家庭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在现有的新农合医疗制度体系内,专门建立老年医疗保险基金账户。当“新农合”不能报销医疗费用时,可在老年医疗保险基金账户中按规定比例报销。同时,可借鉴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制度,将江苏所有城乡老年人都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老年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可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强制实施老年医疗保险,强制征收保险基金[9]。

4.2促进城乡医疗纵向合作

目前,城市中大量优质的卫生资源并未被有效利用,而农村地区严重不足的卫生资源却出现利用不充分的奇怪现象。若能通过建立县、乡、村区域医疗卫生联合体促进城乡医疗的纵向合作,可有效地整合闲置的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互补[10]。联合体内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秩序,这将有利于缓解“小医院看病治愈难”、“大医院看病经济难”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吸引更多的病患就诊,减轻综合性医院的负担。

4.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篇4

如何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发展,但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并有逐年加剧趋势。2009年,卫生总费用达84.9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98%,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占其消费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年,新疆村级卫生室仅有1040个,只占全疆8800个行政村的11.8%,大部分农村基层村没有医疗保健点。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人数的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是110张、155人,农村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只有12张、13人。总的来说,新疆公共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比较欠缺,特别是农村卫生和医疗保健十分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差距问题影响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引起了中央政府和新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一)卫生费用状况从卫生费用的城乡构成来看,2005-2008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总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市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28.02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0.57亿元,增长了1.8倍,而农村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17.94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27.09亿元,只增长了1.5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和农村人均费用的比值由2005年的2.64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2.84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高388.10元。卫生费用在各个卫生服务层机构的分配情况是:城市医院费用占到了全部费用的70%以上,并且城市医院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而县医院所占用的费用仅在10%~12%之间,反映出新疆卫生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二)基础设施配置情况1.城乡病床配置情况。2000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6.9%)是农村卫生院(3.1%)的31.33倍,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1.51张和22.45张,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为乡村的2.74倍;2009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7.82%)是农村卫生院(2.18%)的44.96倍,新疆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7.85个和19.56个,每万名城市居民拥用床位数比乡村居民多48.29个床位数。而在新疆,有近80%的医疗设备放在了城市的医疗机构中,而只有10%~20%的医疗设备在县镇卫生院中,城乡差距悬殊。2.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状况。由表1可知,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00年~2010年间大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各年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基本都在7200以上。而城市拥有的机构总数在2000年~2010年10年间几乎都在6500以上,乡村的医疗机构总数却总是徘徊在800~900个左右,医疗机构总数均远远高于乡镇卫生机构数量。城镇80%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了占人口总数的40%人群,而乡村以不足20%的医疗机构数量服务着占人口总数的60.15%的人群。总的来说,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不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城乡所拥有的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人力资源状况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来看,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差距也很明显。由表2可知,新疆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4115人增加到2010年的80066人,增加到原来的1.81倍,同时期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1656人,仅增加到原来的1.37倍。200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为1.42,到201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已经扩大到1.87。另外,2000年~2010年间,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值稳定在2.8左右,这说明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差距有逐年扩大趋势,且城乡居民享有人力资源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四)医疗保障机制情况新疆城乡实行两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是高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则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这种二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利益差别很大,城乡劳动者的医疗保障待遇很不平等。根据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5421.5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4643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2倍。不同的收入水平享受统一的医疗市场,但医药价格和医疗价格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3的农民,要按照以城市收入为标准形成的价格支付医疗费用。

二、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比较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州医疗机构分布较分散,医疗机制数量等指标可能并不能全面体现出新疆地区的医疗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选用了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和人均卫生费用三个指标。近几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速高达29.50%,比全国卫生费用增速高11.98个百分点;而全国卫生费用从2004年的15.29%增加到2008年的25.59%,其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从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来看,新疆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除2004年(4.55%)低于全国水平(4.75%)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6.28%,比全国水平高1.65个百分点;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新疆人均卫生费用除2004年(511.74元)和2005年(641.54元)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人均卫生费为1233.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70元。说明近年来新疆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由于新疆的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和卫生费用总量与东部地区没有可比性,所以,本文主要从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城乡人均拥有医疗保健费用方面做比较来分析。与东部相比,新疆地区城乡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东部地区,如2009年新疆城乡拥有的卫生技术员数分别为8.79人和3.22人,高于东部地区的6.37人和2.61人,究其原因可能于10多年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倾斜及对口支援有关。另外,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福建城镇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540.6元,低于新疆的643.5元;农村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197.9元低于新疆的244.6元,但在城乡医疗保健费用方面东部除福建以外其他各省市均高于新疆的水平,可见,新疆地区的医疗保健保障水平和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p#分页标题#e#

(三)新疆与西部地区的比较由表3可知,新疆在西部五省中的医疗水平处于中上水平。2005年,新疆城市与县镇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8.06人和2.91人,除城市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低于青海(9.67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而到2009年,新疆城市每千人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8.79人,除低于同时期青海(11.6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同时,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643.5元和244.6元,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西部五省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可以看出,新疆地区除2005年和2009年城市拥有的床位数低于青海省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通过新疆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对比可知,新疆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东部地区及全国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公共服务的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差别不大。

三、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二元结构模式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新疆全区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大城市,农村特别是南疆偏远地区卫生资源极其缺乏,导致了新疆城乡医疗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平等。2005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比值为1.56,到2008年城乡卫生费用比值已经扩大到1.86;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差距更加明显。从2005到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增长1.60倍,高于农村的1.48倍,至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2.84倍。另外,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新疆城市居民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公共卫生补助,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补助水平仍很低,而且保险制度主要介入的是大病保险,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将农村按照贫富差距进行分类后,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参合率以及收益率反而很低,也就是说新农合的实施的期望是好的,但是,实施效果有违其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初衷。

(二)新疆地方政府收入与财力制约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较慢且财权过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2011)可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由31649.29亿元增加到83101.51亿元,扩大了2.63倍,而同时期新疆财政收入仅扩大1.28倍,新疆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另外,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导致新疆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对农业、农村、农民也不利。在2006年~2009年间,新疆医疗支出扩大了2.25倍,全国医疗支出扩大了3.09倍;新疆医疗支出占新疆GDP的比重仅增加了0.24%,而全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36%,另外,新疆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的比例也一直在下降,从2.96%下降到2.16%。总的来说,新疆财政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悬殊,新疆政府受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制约从而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缓慢,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三)新疆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制约新疆城乡人口的分布也给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提高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成本,致使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分散的聚居人口造成了城乡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以及疾病防治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新疆城乡医疗卫生的差距。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新疆喀什的地域面积是111794平方公里,该地区下辖一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各县市距离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喀什市相对都比较远,像巴楚县到喀什就有300多公里的路程,这种人口分布的二元差异造成新疆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都有很大不同。

四、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分析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的收入差距

1.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纠正政府的城市偏向,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统筹规划,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

2.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既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更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对于低收入者、农村贫困人口更高的医疗保障标准,农民收入的相对提高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条件;而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又促进了农民对健康的消费。

3.要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奖励机制,加强用药安全和医疗安全,防止逐利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健康的损害。(1)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2)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上,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取消对农民带有歧视性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加大医疗卫生投资力度,完善财政支出体系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新疆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增加农村卫生投入,保证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做到专款专用,上下级之间应当直接调配,事权和财权相分离,形成双向直线下拨。对相应的款项所达到的目标,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验收,并严格的核查费用用途,严防假公济私的现象。

3.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表达机制,在新疆城乡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机制,以改变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现状,增加城乡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渐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p#分页标题#e#

4.要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体制。

(三)促进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1.树立大卫生观,实行全行业管理。在资源配置上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以规模效益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

篇5

1广州与高雄医疗卫生设施现状

1.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从广州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分析,已达到供需平衡。全市整体水平与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较,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资源居中,医生数量居于高位,护士数量居低位。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水平暂时仍低于北京,水平与上海相当1)。但从城市中心各区来看,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密度较高,将医疗服务的区域更为集中化。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及医务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位于前列;而新兴城区由于功能区及居住区相对发展缓慢而造成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导致偏远城区的居民无法及时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品质较高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大型医疗院所的服务压力,使得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空间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而偏远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止步不前。从目前状况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远远未能达到解决居民就近解决小病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设置初衷。

1.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

1.2.1以诊所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在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协调与区域统筹下,诊所作为最基层、最适宜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已经在高雄市住宅区得到良好发展3)。高雄市中心城区内,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均为诊所4)。由于开设诊所的限制较为宽松;医疗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服务半径尽管有限但普及率较高,这也是拥有医师执照的医务人员愿意开设诊所,以及民众愿意选择诊所作为投医问药首选地的原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一旦新流感疫情大流行时,民众可以就近到诊所接受初步的治疗及快速筛查。

1.2.2严格控制数量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台湾地区整体的医院医疗服务量因2003年SARS之故皆有下滑趋势,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数、急诊量也大不如前,加之台湾本土居民生育率普遍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选址、设计、建设时更为谨慎的考虑其今后发展的可行性。

2广州与高雄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

广州与高雄两市从地理上看都为南方较发达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良好且相对稳定。由此形成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的格局是顺应各自背景的:无论是由政府和规划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还是经济导向为主随市场体制而较自由态势发展形成的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都有各自空间分布的规律可循。

2.1按人口数量及密度分布两市中心城区的各行政区域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比例在历史悠久、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城区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人口密度达到3~4万人/km2);高雄市的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人口密度2万人/km2),前镇区、前金区(人口密度1万人/km2)等。上述行政区中的的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居住环境成熟,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甚至某些城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出现医疗卫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而导致浪费。尽管两种分布现状和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及周边人口,总体上看布局密度不相上下,但医疗卫生机构的类型分布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欠合理广州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数量及布局上集中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中,整合了人口密集区的资源。病人的流向也随之集中于此类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中。高雄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私人诊所极具竞争力,使得患者优先选择此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病人流向成正三角分布。广州市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但阻碍了较低级别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高雄市诊所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就诊次数,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3两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

2.3.1广州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广州市大型综合医院密度较大,仅越秀区数量就达到25间。其中不乏医技精湛、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医院综合水平评级的方式,考虑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医院规模及设备等条件将其划分级别。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升级的同时,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也在努力通过对健康保护、疾病预防等方面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尽管现状服务水准未能达到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但政府正透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基层卫生中心、卫生所能够上升到新的服务水平。

2.3.2高雄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不仅医技精湛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并且医疗保险制度因较为健全而享有美誉,更甚,医院建筑的设计也处处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品质,令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提升医师的看病效率。高雄市中心城区内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密度较低,特别是兼备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仅为两间,并且其中一间(高雄荣民总医院)还身兼南台湾地区紧急医疗救护的职责5)。尽管如此,医疗服务品质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通过医师技能的提升,医疗器材的更新,医院空间的完善等来不断使自身的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两间医疗中心的教学、研究、医疗相互推动、不断进取,使大型医疗机构的实力日渐强大,逐步巩固自身千床以上医学中心的地位,这是范围大且覆盖面广的诊所不可替代的,其最终收益者是患者。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高雄市诊所的医技和服务质量同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由于规模小、医师与护理人员人数较少,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更易于管理,医师技能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之下也会不断提升自己,推出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患者。#p#分页标题#e#

2.4两市配置优劣势

2.4.1广州市配置优劣势(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由规划部门及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具有良好的规划层面的组织架构。能够从具体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一部署,做出较为合理的配置规划。其次,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建设,关于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多次出台有关医疗保险、医患关系、医药政策等方面的法规、方针,还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的良好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完善设施配置网络,从而更为完善医疗保障的体系。(2)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基础,既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卫生设施难以发展,成为棘手的难题,需从基层医疗的特色入手,注重医疗人才的保留。同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卫生部门应更加重视不同区域间配置的合理性。

2.4.2高雄市配置优劣势(1)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高雄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医务人员、医疗器材、医疗环境等同样也是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吸引之处。其次,小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使得医疗救护流程更为完善,使患者能够有更为低廉且快速的医疗服务享受。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中,健康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督促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在某些区域中体现出了过于偏重经济因素的导向性,存在着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健康保险制度保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其配置布局的合理性。

3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发展趋势建议

3.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1.1处于两极的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鉴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过于集中的局面,在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中,应该优先从患者角度考虑,加强引导居民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概念。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质量,出行时间等因素逐步完善(图1)。在医疗水平上强化水平高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分化两层就诊群体,为各级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图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善自身应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参考高雄市诊所的配置形式,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并且能够协调临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特色,将不同医科的基础服务融入到整个区域内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3.1.2中间地位的医疗机构在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层艰难前行的中层医院应视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及时分化和转型。参考高雄市处于中间层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强化和完善某些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在患者进行选择的时候能够突显自身的特色。并且能够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达到协调和互补。

3.1.3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新建综合医院在选址上应考虑到同级医院的布局状况,在参考人口分布的同时,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见性,兼顾周边现有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注重与老城区的设施拉开差距,避免在临近区域重复建设。其次,社区卫生设施通常服务于该社区中的居民,但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在考虑本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竞争的概念,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面向社区及周边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3.1.4医院内部营建部门的强化高雄市除诊所以外的各类医事机构均设有医院内部的工务处(工务室)。其具体职能为负责“医院机器”内部从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改扩建等所有医院内部工程问题,并能及时与政府规划及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以维护医院持续发展。广州市内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设有管理医院建设的基建科,但此类科室多为解决内部建筑及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相关事宜,多数医院内部并无设置功能齐全的基建科,且各医疗机构之间并无关于医院规划及建设的横向资源共享。设置管理医院建设的部门,这在未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营建的成本开支,更能够在日后医疗体改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用。与此同时,该部门掌握着医院内部建筑使用状况、运营状况和供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关系紧密,能够及时与政府卫生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工作,达到更好的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目的。

3.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2.1加强政府导向高雄市医疗卫生机构多为私营和财团法人的性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居少数。高雄市卫生署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医事机构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卫生署给予指导和建议,经核准后的建设及运营归医院自身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竞争保证体系的运作,受政府相关部门调控的影响较少。但此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过度的商业竞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商业服务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看似适应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各阶层人群,过度的商业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失去了公共的意义。政府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应作出适当的干预手段,对未达到开业标准或服务品质下降的医事机构采取限制服务的措施。

3.2.2完善健保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由于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实施使患者减少就医支出,患者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面对价格下降时自然而然会增加医疗需求,但直接导致了民众频繁进出医疗机构,造成全民健康保险支出的巨大负担。因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拿药、看病,甚至是领取检验报告结果都需经过挂号环节,按照健康保险规定都需支付医师费用,这就导致了一病多看、长病短看的结果。许多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如诊所的快速发展与此类政策不无关系。卫生署在制定和执行健康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宏观调控影响,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统筹。#p#分页标题#e#

3.2.3医学中心仍需不断完善高雄市著名的医学中心包括有荣民总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等(图3、4)。此类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医疗照护服务,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水平与合作,培育了德术兼优的医疗团队。他们将医学教学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6)此类大型综合医学中心常常面临因医疗普及化、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引起的亏损难题7)。因此,可以借鉴大陆大型综合医院的经验,善用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重点发展,努力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医疗,争取政府资补助。

3.2.4中间层医疗机构需合理布局高雄市中间层医疗机构包括有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多为有政府资金资助的医疗机构,而地区医院大部分为私人营业的医院,因此在规模和软硬件配套上弱于区域医院;8)但由于政府资助与私人财力的差异性,区域医院较重视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品质。由此可见,高雄市中间层医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医学中心,但此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情况多集中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区,缺乏政策导向性和规划指引性。政府及规划部门需及时对此类医院作出区域的统筹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中层医院的资源优势并合理分配。

3.2.5诊所的适量发展高雄市诊所类型的设施配置较为完善,诊所类型涵盖了所有医疗科系,在每一个行政区均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诊所的私人化,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诊所商业化的模式。诊所建设同样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规划及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有效的调配,避免某些城区没有诊所配置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而某些区域过度发展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图5)。

篇6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历程,并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提升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垄断

1. 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1供需不均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贵阳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人们称其为倒三角配置,与居民需求的正三角相矛盾。三级大医院资源过剩,基层医疗资源短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和“城乡分治”的政策,造成现在占我市人口数量80%的农村人口却占有20%的卫生资源,而占20%的城镇人口占有的卫生资源高达80%,从而造成我国城市的卫生资源供给的不平衡。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卫生医疗资源投入多,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呈现出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卫生资源一些农村地区的分布甚至呈现出现独特性,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甚至超过内地不发达地区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说明我市在一些医疗资源上存浪费和闲置的同时,某些医疗方面的资源又被过渡的使用,半数多的医疗方面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1.2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

在传统体制下贵阳市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一手包办,按市一县一乡(镇)—村等行政区域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在医疗系统中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其它机构无法与其形成有效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相互之间的比较,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率的生产供应结构。虽然普遍存在公立医院对供给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垄断的现象,但是做为医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却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在该地区参加医保的人群一直都被少数医院垄断着,也集中了一批优势资源,这样很多参与医保的居民开始朝这些医院就医,使得其他医院被忽视了。

1.3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重创

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到重创,一是由于对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国家又重点发展的是城市,对城市医疗卫生的投入较大,更加剧了乡村财政投入的匮乏。同时,随着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很多以前中央政府或省政府负责的农村公共的卫生产品供给责任会转给县、乡两级政府来承担。二是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共的卫生产品方面的供给出现短缺。这些方面的公共卫生产品包含妇幼保健、农村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方面的教育等等。不过,很多地方政府还把自身看做经济方面建设的主体,不重视作为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者的重要角色,还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政府执政的第一职责,只把公共服务看做第二方面的职责,造成政府职能上的“严重缺位”。

1.4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看病贵问题依旧

从贵阳市医疗卫生的建设发展来看,疗费用支出仍然居高不下。从目前状况来看,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既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又损害了病人享受医疗服务和保障的权利。概括目前贵阳市医疗费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超标准的看病收费。医院处于自身经济方面的利益考虑,往往通过服务项目的增加或者直接向病人获取超过规定标准的医疗费用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过度的提供盈利方面的服务项目。高技术服务项目、新仪器和新价格的收费标准是可以高于成本的,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标准能够为医院提供获利机会,造成此类不合理项目的增多,来补贴因为政府严格控制价格的项目。

2. 对策和建议

2.1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

贵阳市在一些政策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对社区卫生产品和服务的经费投入,完善补偿机制,通过对资源的不断整合改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让之前没有享受地区充分得到保障,打破区域内分散的状况,减少因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集中优势力量做强做大医疗机构,建立起一个有影响起标杆作用的单位,这样在地方的预防、保健、医疗等服务上有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从而推广开来,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熟练的医务人员,这样辐射周边地区,为农村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农民的保健和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建设;另外就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要解决好人们就医困难的情况,着实为农村处理好常见病、易发病的医治,并为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做好康复工作,考虑到这些地方条件困难,医疗设备跟不上等情况,可以建议在村级人口聚集地建立医疗卫生站,完善卫生站的配套设施,同时合理布局,完善整个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服务网络,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2.2进一步完善基金筹集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

改进政府卫生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是财政对于医疗方面的服务补助要从主要的补助供给方转向需方补助的转变。补助不仅要确保社会各个的成员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避免穷困人口由于没有支付能力被剥夺最基本生活权利;2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要采取新的补助方式。根据卫生医疗方面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相关的成本,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核定财政方面的补助,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不断降低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成本,提高卫生投入的效率。

2.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贵阳市政府要明确政府对卫生保健的支出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确保实现基本卫生医疗的公平普及。同时,坚持以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扩大新农合受益面的医疗政策方针。贵阳市政府为了增加大病统筹力度,应该要逐步向取消家庭账户、实行大病统筹,实现门诊就医的统筹过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在一定的期限内,实现各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城镇的广大地各个门诊网点的均匀分布。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以及贵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与建议。针对贵阳市存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前瞻性的政策,尤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鸿,赵德余.中国贫困医疗救助模式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思路[J].健康保障,2008.

篇7

1 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

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的规划,主要是依据区域内地理状况、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健康需求等客观指标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并将这些机构合理科学地布局在本区域内。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呈县乡村三级网络,相对较为合理,关键是机构的内涵建设亟待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主要体现在机构的规模、设备、人才上,而不是机构的数量上,所以在做本区域卫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将人才、设备、规模的发展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以改变目前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和城乡医疗卫生差别较大的状况。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由于历史原因相对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级别层次不明显,举办主体多元化,布局不合理,人才设备相对过剩等等,针对这种局面,必须经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强制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首先是要在城市规划建立健全级别层次明确的城市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既方便居民就医,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又形成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体系,从而根本上解决乱办医、乱竞争的无序状况;其次要统筹规划区域内不同所有制、不同产权、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真正实现全行业管理,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立要依据当地的医疗保健需求,决不可沽名钓誉,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而盲目扩大本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对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要纳入当地整体卫生规划,并逐步实现从企业中剥离,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实现企业医院的并轨,与社会医院同等竞争与发展。对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依照城市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应大胆地实施“关、停、并、转、迁”,如确有必要,也可进行扩建,以彻底改变目前城市医疗机构低层次重复建设、经营状况不佳、无序竞争、乱收费导致看病贵的现状。其三,针对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型医疗设备过多的现状,可以借鉴教育系统的做法,将部分带有省级名称的医疗机构在省会外城市举办。这样的规划,可极大地解决省会城市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卫生资源合理地分布在基层。

2 区域大型医疗设备布局规划

由于近年来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医疗卫生市场化状况,并形成医疗卫生市场竞争局面,出现了企业医院与地方医院竞争、民营医院与国营医院竞争、大医院与小医院竞争,而且出现了卫生系统内部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有时表现相当激烈,其手段除了改善服务、环境外,更多的是拼设备,竞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些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费大多来源于职工集资、贷款、借款、商家投放等模式,以致于形成了为尽快回收投资而过度使用大型设备,给患者乱检查,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形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区域卫生规划必须对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品种进行规定,对大型设备的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企业医疗机构都必须实行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制。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大型设备的现有数量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配置。对现有大型设备的布局状况,有条件、有可能的要尽量重新规划布局,采取收购、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使这些大型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3 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同时,要对关乎本区域优势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形成医疗服务的有序合理竞争,形成本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

一般来讲,一个市县区域有一所综合医疗机构即可,其他医疗机构尽可能形成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做为区域卫生规划,要引导区域内医疗机构朝着专科、专病的方向发展,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依据其自身的优势、传统优势、地域疾病谱特点、行业特点来规划专科专病的方向,形成区域内医疗机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局面。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之初要经过科学论证,一旦确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障。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要遵从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进行发展,在设备、人才配备上予以倾斜,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采取包括设备配置、人才调动、资金补助等行政调节手段来协助规划的落实。

4 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从大的来讲分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这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下形成的,随着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也应该逐步融合。所以,当前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在尊重目前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前提下,应重点做好本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规划。

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是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地方政府所做的规划,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虽然国家近年来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明确的要求,但做为本区域的卫生规划,要针对区域地理、人文、经济、疾病谱等情况,对本区域的疾病与控制体系建设在数量、网络布局、重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如传染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精神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妇幼保健机构与网络建设,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健康教育机构与网络建设等,都要在机构数量、网络布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实质上就是医疗机构布局规划。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置的体系,他包括传染病防治、重大灾害安全事故医疗救护、食品卫生安全等体系建设,属于预案性规划,具体内容可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中,但形式上必须有明确的规划,便于实施。

5 区域健康保障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政府制订实施的,不是卫生行政部门单独所能完成。故此,区域卫生规划应体现区域政府为发展卫生事业、保障居民健康而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经费保障措施。

按照十七大精神,区域医疗保障制度应包括在农村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实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城乡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等。区域卫生规划要依据本区域财力、全国统一安排来规划这些制度建立的时限、保障水平、覆盖人口。这也是区域卫生规划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篇8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聚类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81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32- 04

众所周知,我国各个地区之间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医疗卫生领域,各类医疗资源的非均衡性配置,也历来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当前为了有效地增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有必要更为清晰地展示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为此,本文将通过聚类分析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

1 现阶段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及分析方法说明

利用国家卫生部门的公开统计资料,我们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保健支出”“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以及“人口总数”和“GDP总量”等,作为表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变量,在SPSS软件中设定变量属性并输入相关数据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表1首先对上述有关变量和数据进行了整理,从而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资源状况。

由于各个变量的量纲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2给出的是相关系数矩阵,依据具体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大小,其实就可以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如“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变量,与“地区人口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很高的,另外“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也是具有较高的相关程度的。显然,这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总量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聚类过程

紧接着,我们就利用已经做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选择了输出每一阶段聚类的结果和树状聚类图,并且不指定聚类的个数。最后,我们先采用的聚类方法是“类平均法(Between-group linkage”,所得到的相关结果见表3和如图1所示。表3中,Coefficients为“聚合系数”,第2、3列表示被聚合的类,第一阶段时(即stage为1)第5个地区(内蒙古)和第7个地区(吉林)被聚合为一类。

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聚类结果

通过图1我们可以由分类的个数得到分类的具体情况。例如,假如我们选择分类数为4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距离为5~10处向下观察,所得到的分类结果是这样的:

{第1类:内蒙古、吉林、天津、上海、安徽、湖北、江西、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甘肃、新疆、重庆、山西、陕西、黑龙江、辽宁};

{第2类:青海、宁夏、海南、};

{第3类:北京、浙江};

{第4类: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东、广东、江苏}。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地区分类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第3类和第4类中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也比其他地区丰富。其中第3类中的北京地区,无论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如北京“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指标就是全国最高的,在“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方面,也是如此。同时,第2类中的青海、和宁夏等地区,则显然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其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也相对更为稀少。同时,根据表1汇总的结果看,这4个地区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是全国最少的。为此,在现阶段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显然有必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帮助医疗资源稀缺地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宇新,杨大楷.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8(6):160-163.

[2]朱航辰.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9(5):32-33.

[3]段建华,齐艳珍.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0):105-106.

[4]彭小宸,邵蓉.新医改下我国基本医疗资源配置均等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24-26.

推荐期刊